第 5 部分阅读
不是给他们找各种名目(小苗开发区和小苗高科技),而是要做到:信息透明和公开拍卖。这也有历史公案可考,想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放火烧山的结果如何? 总之,“让上帝归上帝,让撒旦归撒旦”,农民既不是上帝,也不是撒旦,让他自由地种地吧。中国的经验挺有意思,是对解决复杂问题的一个大贡献:当政府和全国人民不帮老农出谋划策、横加干预的时候,小苗就不愁长了,中国人就都可以吃上“细粮”,过上小康了。&nbsp&nbsp
投入的恐惧与快感/麻三斤
麻三斤,混迹媒体多年。曾做过经济杂志、女性杂志,现供职于一准中产杂志。不抽雪茄,不喝咖啡,不泡酒吧,不看小资电影。爱睡土炕,爱吃自包的饺子、自蒸的包子,据称是京城存货不多的农民码字工。 其实,《欲望都市》拍到第五集已颇有点黔驴技穷的味道。生完孩子的卡瑞那有些走样的脸和身材也没有了以往的鲜活和惹火。但在第五集中,《 THE CTCH 》倒是颇值得一提。它将现代都市成年男女想得到却又不敢交出自己的心态摹化得非常到位。 卡瑞去学荡秋千,教练教她动作要领,并做好了一切防护措施,卡瑞尖叫着在空中荡来荡去。最完美的结果是卡瑞腿吊在空中,手要松开,与教练的手抓在一起。教练对着她大喊:放手!抓住我!可卡瑞不敢。她不敢把自己交到另一个人手中。“如此,你永远不会有高潮。”萨曼莎一针见血。 晚上,坐在能敲出每个字 4 美圆的电脑前,卡瑞写道:年轻时,你的一生都在追求欢乐,成长后,你学会变得小心,担心摔断骨头或摔碎心。跳之前你会先观察,甚至不跳了,因为不一定有人会接住你。生命中是没有安全带的。她问自己:何时生命不再有趣,反而变得可怕?怕什么?怕受伤?受骗?宁可不出击,也要留个全须全尾? 那么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不投身进去,你永远不知道生命有多无聊、多荒诞、多灿烂、多激扬;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多智慧、有多感伤。生命有隐秘的欢喜,有恣肆的彷徨,当年某知名女作家曾写:我要把这世界的滋味遍尝。 生活中最见不得孤男寡女。看见谁落了单,比自己落单还要着急。曾试着为周边若干大龄男女牵线搭桥,最后的结果总是让人非常失望和沮丧。 34 岁的芑就坐在对面。她就职于某电视台,人开朗、能干,只是小姑独处,至今孤身一人。在酒店的大堂里,我们俩的红茶已经续到了第三杯。曾经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男人是我头脑发热介绍给芑的。后来男人给她发短信,发 EMIL ,还把简历发给了她。她也礼尚往来,如法炮制。后来男人的一句话打动了她:没有太多的知识,但有一点幽默;没有太多的金钱,但知道取舍。当二人终于见面的时候,已经是三个月过去了。纸上的平面人儿终于坐到了面前。 男人倒也高大、温和,给人的感觉相当稳重。芑暗叹老天爷真是开眼,今年的桃花真的是分外红啊。但千不该、万不该他竟娓娓道来自己的情史。说他对前任女友相当的好。说情史倒也罢了,也许感于他的不忘旧情,芑也不会太计较。但当芑问他怎么叫好呢?男人的回答让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地拐了弯。男人说,每次吃饭都是他买单。 北方女子芑可以容忍男人的没有才学,但不能容忍男人的唧唧梭梭。“我能把自己交给这样的人吗?一天到晚和我算些小账,受不了!”芑没有给他机会,也没有给自己机会。 芑其实是在算计自己的小账。男人在乎钱,必是腰包不鼓,作为现代女性,芑不想占他多大便宜,也不能让芑倒贴不是?! 可是换个角度想,男人实在是没有勾女的技巧,一切都傻傻地和盘托出,他只是诚实而已。又或者,他是一个很注意节俭的人,每次的买单都让他印象深刻。 PSS 。芑说。而后她又给我讲了和另外一个男孩的故事。说是男孩,其实比芑小 4 岁。他阳光、健康、一口白牙总是让芑有着女人本能的想法。周末,他为芑煲汤;深夜,陪芑疏解工作中的不畅。他狂热地追求芑,芑在最初的感动之后,开始对他起了疑心。他想干什么?他不是对我有别的企图吧。他户口不在北京,是不是想借助我谋求北京人的永久身份?想利用我的社会资源为他自己搞个盆满钵满?邻人疑斧,怎么看,怎么像。 一次在芑的住处,男孩磨蹭着到了夜里 11 点半。芑的内心已是如波涛、如撞兔,他的眼神、他年轻的手都让她不能自持。但芑那根坚硬的神经绷着。她狠了狠心,战胜了自己。她说,万一我把自己给了他,他缠上我怎么办? 不能交出自己,交出就意味着全军覆没。年轻时还可以任性,到了这把年纪可要拿捏清爽,否则,输个一败涂地,很难东山再起。 她甚至拒绝自己想他,虽然,这种思念让她心痛。 又或者,芑的真实想法是,也许在不远方,有一个更棒的男人等着我。怎能为了这一片不称心的树叶放弃了整片森林? 其实,芑的内心充满了无望和焦虑。每次打电话,她总是一遍一遍地问我:你说我还能嫁出去吗? 想嫁出去,却又不想交出自己。 看身边的人,都是在年轻时一头撞进了婚姻。没有算计,没有眉精目企,这些资深已婚人士常常的感叹是:要是拖到今天,我们也很难再把自己交出去了!因为当初的投入,带有懵懂、带有孤注一掷,带有茫然,带有一点“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惨烈。 现代的都市成年男女,讲究的是,全须全尾,全身而退。 在情感的世界里,要不要计算爱的轻重多寡?要不要担心取胜和失手?要不要顾忌票子和面子?是否一旦动了这些念头,情感的纯度就大打折扣? 祈望着爱情,却又不相信爱情,这是怎样的不甘和伤痛! 投入,混合着恐惧和快感。投入,就是两眼一闭,把自己舍出去。 我对芑说,不投入,你永远不知道水有多深,火有多热,永远体会不到人生的深深的失落与高高的飞扬。作壁上观的结果,就是这辈子虽然毫发未伤,但就宛如从来没有活过。 《欲望都市》里的夏洛特投入于每一次的爱情和婚姻,萨曼莎投入于每一次与陌生人有期限的Xing爱。而律师米兰达却盘算复盘算,那个似乎通晓情事的专栏写手卡瑞徘徊复徘徊。在《 THE CTCH 》的最后,卡瑞舍出了自己,她伸出手去,但她什么都没有抓住,她从高空跌落。感谢上帝,至少她尝到了跌落的滋味。她对自己说,不过我活了下来,因为我下面有个安全网。&nbsp&nbsp
目的只是一秒钟的高潮/洪晃
洪晃,1961年生于北京,1973年去美国,在纽约LITTLE RED SCHOOL HOUSE上中学和高中,1984年VSSR COLLEGE学士毕业,曾就职于甘维珍、德国金属公司及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998至今为TIMEOUT《乐》及SEVENTEEN《青春一族》的出版人。著有《我的非正常生活》。 咱国家,每年 GDP 都能增长五、六、七个点,要不是有好多好多人“深深地投入”了好几回,怎么会有这种盛世景象。只不过我们的投入都是非常有目的的,是追求回报的。在咱这儿,投入的人不少,哪怕是投入爱情、艺术和友谊,都能算出个内部、外部和中部的回报率,算不出来就坚决不投。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其老公是加洲一汉学家,这两口子深深地在中国文人身上投入了好几回,把他们一个个弄去加洲,好吃好喝,认真投入友情,有时候还搭上点爱情和Se情,但是回报都不太好。就比如吧,他们把一个无名演员推荐给一个大导演,演员最后睡了导演,和他们吵翻了。还比如,他们也把我介绍给导演干个小活,结果他们跟睡导演的演员吵翻了的时候,我采取中立的立场,没站在他们一边谴责这个该死的小表子,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在我身上浪费时间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投入都是有目的的,我们投入友情是为了关系,投入爱情是为了占有,投入艺术是为了成名成家,我们对回报的期望值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而一旦没有得到,我们可以坚定地放弃。在咱这,啥都有个 bottom line, 如果经商,这词应该翻译为“底线”,是个数字概念;但对于那种对友谊、爱情和艺术追求回报的人来讲更确切的翻译可能是“屁股线”,当其期待的回报没有的时候,他的屁股就再也不会坐在你这边了。 我这辈子只上过三堂哲学课,然后就知难而退了。我当时对知识的投入很明确,就是为了文凭和奖学金,哲学这玩意太深奥,我搞不明白,怕分数太低,丢了奖学金,拿不着文凭。但这三堂课教的东西我至今记得非常清楚,第一堂课说的是“目的”,第二堂课说的是“过程”,第三堂课老师让每个人给自己定位是追求目的,还是追求过程。我向来力争作一个追求目的的人,但骨子里是个追求过程的人,因为我致命的缺点就是贪玩。只要好玩我就想做,管你什么内部回报和屁股线,不想那么多。所以我在一个 GDP 增长五、六、七个点的经济奇迹中造就了个人财富增长率进入负数的奇迹。 我这种傻瓜不多,但还是有的,现在和我一起在大山子 798 工厂瞎折腾的人就是这类人。明明知道还有不到 12 个月,地主就要把所有人都撵出去,现在的装修在短期内就会被推土机全部压平,还是有人在往这里搬,还有人在装修,还有人在创作。这种投入除了享受一下过程大概没有什么别的回报了。 我倒是挺想号召大家没有目的地,深深地投入一回。要知道,生活的乐趣都在过程里面,而目的只是在长长的过程之后一秒钟的高潮。&nbsp&nbsp
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朱其
朱其,1966年生于上海。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1992年开始从事艺术批评。在《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书城》、《今日先锋》、《城市画报》、《现代艺术》、《艺术当代》等重要的媒体上发表了大量艺术批评文章。从1996年起,先后独立策划过一系列有影响的重要的前卫艺术展,包括《以艺术的名义──中国当代艺术交流展》、《青春残酷绘画》等。1998年—2000年,担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2000年,参与创办中文艺术网站“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任艺术总监至今。 亚洲大众社会对城市现代性的具体理解就是高楼林立和购物天堂。比如在东京,一个城市到如此精致和系统的地步,世界仿佛已经走到了尽头。什么哲学、历史和知识分子的艺术,似乎都是多余的。大多数人好像真的不需要这些,除了虚无感,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剩下就是泡吧、婚外恋、情人旅馆、成|人漫画、涩谷的酷街、村上春树的小说以及金融、科技。东京的年轻人坐在街头,或者看着天空发呆,或者在一起说一些很具体的事情,彼此心领神会、眉目传情或者笑个不停。东京的现代美术馆和画廊也观者寥寥,市民社会更爱看古埃及文物展和中国的明清家具展。这是我去年在东京看到的景象。 国际化的大都市如此彻底埋葬了形而上学,知识分子和先锋艺术家也不再那么愤怒,大家在教授体系和基金会体系下,也过着一种安逸的有点凝重的边缘生活,但却能够经常在世界各地坐波音飞机飞来飞去参加国际艺术展或者国际会议。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在九十年代后期差不多也开始这样演变。一些艺术家也开始表现消费社会特征进入中国城市的后社会主义语境。广州的大尾象艺术小组比较早的对广州社会带有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的商业主义环境做出了反应。像梁距辉的《游戏一小时》(1996)是一个象征性的行为,艺术家坐在一个施工电梯里疯狂打了一个小时的电子游戏,同时电梯在不停地上下移动,这个作品试图将一种虚无的消费性体验以及心理承受极限作一个具体实验。艺术家林一林在1992年前后一直做将人民币和砖墙结合在一起的装置,使人民币开始被体验到一种实在性,一种真正意义的唯物性。林一林有时候也把自己的身体镶嵌进人民币砖墙里,使个人融入这种淹没个人周身的物质感。 陈绍雄在1994年前后作了一些反映电视消费节目对于大众消费心里意识的影响,比如装置《改变电视频道,改变新娘的决定》(1994),让一个真实的女性婚礼服贯穿通过电视机屏幕框架,使屏幕内外一体化。自1997年开始,他将所有广州九十年代出现的街头景观做成立体照片景观集锦,像麦当劳、时髦女孩、广告牌等。艺术家徐坦在1996年前后一直在痴迷于拍摄广州白云机场飞机起飞到半空时的广州景观:飞机下是一片低矮的穷街陋巷,半空一架机头朝上的巨型波音飞机,因为摄影视角的关系,在照片上飞机贴着房屋只有几米间距,仿佛要掉下来似的。事实上,在九十年代中前期,一架架国际飞机就是这样疯狂地将一批批跨国经济人运进中国。徐坦后来又拍摄上海、北京在1996年前后完成的玻璃幕墙楼群的外观摄影,表达中国疯狂的城市化建设初期庸俗的包豪斯风格泛滥。在用摄影表达这种中国城市与日俱增的高度和密度扩张以及商业渗透景观的同时,徐坦也用视频深入都市虚无的青年一代的室内生活,他拍摄了女作家绵绵对于城市越来越没有情感的痛苦,一个被上海音乐学院退学的英俊的唱蓝调的同性恋男孩,以及一个美国的同性恋研究生。 90年代艺术对于商业主义和消费文化进入中国的反应态度事实上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90年代前期的主要倾向,是从文化批判性的角度进行象征性的反讽;90年代中期则是开始进行一种非批评性的感伤基调纪录日渐成型并且疯狂的消费社会的亚洲特点的表象;90年代后期则主要是反映新一代人在这种过激社会转型期间的青春虚无和受伤经验。 居住在深圳的艺术家杨勇在90年代后期一直将摄影镜头对准各种虚无的新城市女孩,她们已经看上去跟前几代中国青年女性的气质完全不同,这是由于她们接受了90年代消费社会的青春残酷训练。她们穿着跟香港、东京的女孩没什么太大不同,带一点颓废气息,眼神和身材的性感很全球化,也许她们还带有一些从中国小城镇或者农村来的纯朴气息,但她们也许要比香港中环商业区的白领女孩还要开放。杨勇拍了一批女孩的室内的Xing欲化——女孩斜躺的照片后,开始表现一种模拟化的都市个人孤独的瞬间。但那些孤独者都是漂亮、性感和质朴的深圳女孩,她们或者站在一个桥洞下,午夜的灯光忽明忽暗,投下后面高楼的阴影,或者在黄昏的阳台栏杆边,用一把玩具手枪瞄准远方的一座高楼。 另一个广州附近的新兴商业城市阳江的艺术家郑国谷,则试图通过虚构的表演化的摄影追踪新一代亚洲消费文化下成长的一代风格。他在1997年前后拍了一些染黄头发,纹身,以及拿着大刀像香港古惑仔电影那样不良少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游戏。郑国谷的摄影具有中国小城镇转型期间的一种残酷的感伤性,这些原先半自给自足还处于清末民初的小城形态的地方,在90年代一下子与商业体系、有线电视体系、亚洲流行文化体系接上了轨,商业主义、没有现代性精神的以日本和香港为代表的亚洲资本主义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事实上是这些地方唯一的现代启蒙文化,他们的意识形态基本上来自电视、盗版光盘录像带和小城镇的情Se文化。那是一个只有消费亚文化,没有文化主体性的地方。郑国谷还制作了大量消费物品的集锦照片,这些物品包括各种福建产的好莱坞来样加工玩具,何种牌子的可口可乐塑料瓶等,他甚至用喷火器去烧光一堆商品,他将这个行为命名为《消费就是解恨》。 青年雕塑家李占洋在1998年前后,用一种漫画彩色雕塑的形式,翻制中国社会在经济转型成型之后欲望无禁区的私生活场景。比如老板和三陪小姐打麻将、吃火锅,婚外情在市内的阴柔气息,发廊和按摩房的现场,以及迪斯科舞厅的疯狂的摇头青年。在90年代后期,消费文化事实上在消除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北方的年轻人同样受港台和韩日商业流行文化的影响,从上海越过长江往北走,会发现越往北的城市青年比南方青年要更时髦、更开放,更具有消费行为的彻底性和单纯性。 青年女画家杨帆画了一批漂亮女孩系列,这些女孩是来自各地中国中小城市以及乡村的广州外来女孩。她们打扮得像亚洲资本主义肥皂剧中的时髦女孩,用颓废的姿态抽烟,年轻的脸上充满着单纯的沧桑感。她们已经看不出来自中国的哪里,在清一色的全球化的化妆品工业和亚洲服装工业提供的服饰和化妆品的装点下,完全地去掉地方性了。她们来到南方之前,也许没有去过任何地方,但她们通过有线电视播放的港台、韩日肥皂剧和流行女性杂志,建构了关于南方消费乌托邦的幻想和在这种城市物质环境中的浪漫情感故事的假定方式,于是,她们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南方城市。这事实上是许多封闭的中国年轻人通过消费意识形态获得自我救赎走过的一条脱离地方性的必然之路。 这种模式演变到90年末期,表现在尹朝阳和何森的青春残酷绘画中,则是一群日渐小布尔乔亚的女孩、男孩在无聊而虚无的抽烟。她们的形象开始具有富有社会阶段的气质特征:她们有细腻的情调,不缺钱花,有慵懒的时间,也有教养,但她们坐在室内的沙发上,觉得不快乐,感受不到激|情和幻想。只有一种莫名的青春感伤。这是这十年物质文化变为一种内心经验产生的一种时代的精神结局。我们获得了消费,但我们不再知道消费的本质,只有消费以及消费物品才让人觉得是一种真实的或者令人踏实的存在。总之,我们需要实在的事物,我们害怕因为不消费变得更加虚无。&nbsp&nbsp
大 事 化 小/陈大阳
陈大阳,《现代商报》房地产版主编 地产界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地产无小事”,稍有个风吹草动就涉及大笔大笔的银子,开发商动辄揪心扯肺;还有一个是“地产无大事”,任你风吹草动揪心扯肺也还是银子的事,别人一看,地产这么多年来折腾来折腾去也就是些银子的事。一乱一治,关键词有二,一曰贷款;一曰高档项目。所以每回折腾,必限贷款,必限高档项目。高档项目者何物?地产兴起之前曰楼堂馆所,是官家拿银行的银子盖的;地产兴起之后曰高级别墅、高尔夫球场等,是商家拿银行的银子盖的。但整个放在社会里,就算不上大事,因为与老百姓住房只有间接关系,与老百姓吃饭没有直接关系。而且,花银子能办的事都是小事,连花银子都办不了的事才是大事。 当咱们的银行们正在“从国有到商业”的路上时,难免就被那些境外的老钱庄有点看不起,因为明摆着的账不会算;银行是经营银子的,怎么就看不出利长利短利大利小?还老想有点格林斯潘的气魄和追求。央行的“121号文”一出,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名义限贷,地产市场哗然,真正的风吹草动揪心扯肺。也许是社会进步了市场成熟了,开发商的胆子大了许多,敢于面陈冤情;已经习惯了顺水推舟就坡下驴的事不关已的人们,就说“是该防范金融风险,是该提高贷款门槛”,因为没有错出了的红头文件。 “商冤沸腾”了一阵子,一般的市场观察家也瞅出了些蹊跷,于是又清客似地操起了心:这执行不下去的文件如何善后?总不能再放一个文件收回上一个文件吧,中国人没有这样的习惯。 这时候就深思熟虑地来了“18号文”,是《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真正地黄钟大吕,金声玉震。刚刚喊冤的开发商跟约齐了似的一致叫好。“18号文”说的是大方向、大策略、不露痕迹地将小折腾给抹了。正所谓“大事化小”,不是变化的“化”,而是消解的“化”。不过这在社会上看来,仍未见其波澜。 余入行也晚,1992年底开始采访房地产,那时听资深者说,当年6月开了一个珠海会议,非常重要,就赶紧找来文件以苦为乐地学习,学习文件抓好纲。那个时候说:土地有偿使用和住房商品化是房地产市场的两大政策支柱。除了找到了产业政策支柱外,那个时候就说:房地产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理由是中国老百姓缺房子,房地产能带动N多个相关产业。当时是为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在做理论基础,结果第二年就因为发展得过猛而遭致宏观调控。接下来,地产市场的产业自觉性就只有通过“周期论”、“先导性”来曲折表达了,其间还发生过地产与汽车争当支柱产业而被限贷各打五十大板的插曲。后来,地产又荣幸地当了一回“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只有在1998年政府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地产才真正地市场化了起来。直到现在,“18号文”说,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产十几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政府以前是“安排人民生活”,现在除了社会保障体系,其他的资源基本上都由市场给安排了,地产在安排住房资源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1998年“全民购房”之后,房子成了财产,给富起来的人群以积累财富、改变生活方式的渠道。买房子的和卖房子的都已经市场化了,这种愿打愿挨的事现在也还有人操心他们谁赔谁赚,以致与惜贷以防范谁赔谁赚之间的风险,现在管理部门至少在思想上都知道市场能办的事就不宜枉驾亲理了,但习惯使然老是自觉不自觉地“安排你的生活”。这当然是市场中的一种非市场因素。 我们的市场还没有成熟到能花银子办所有的事,所以也就还是需要“大人明鉴”,“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个“无”是说尽量别有妨碍市场安排资源的小折腾。&nbsp&nbsp
因为欲望,所以疯狂
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两种角度去记录,一种是气势恢弘的、划时代的那种“改变了世界某某天”的标志性事件,像上个世纪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尼克松访华、前苏联解体,像本世纪初的9·11事件等等;另一种却是沉积在一些看似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里,但是浓缩并且折射了这个时代最丰富的符号和表情,像用“史笔”记录“草蛇灰线”的《红楼梦》,像“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万历十五年》,像《白鹿原》和《长恨歌》等等。 如果我们把今天的日子也放进一个历史的视角里面,如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了今天奏响的主旋律,那么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无疑是这个主旋律中的最强音。中国的形象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今天的经济社会、知识社会、消费社会,城里人的日常生活从讲用会、批判会、写大字报、上街游行到今天泡酒吧、上剧院、淘碟、蹦迪、举行个展,30年间我们的城市生活发生了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时代》周刊在2003年曾以“中国下一个文化大革命(Chin: next culture revolution)”作为封面标题,封面上的人物表情都具有政治年代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在天安门前朝圣般的虔诚,但胸前的像章和手中的语录却换成了信用卡、手机和摄像机。 人们多年来被压抑的物质欲望正在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商业消费正在演化成一种触及每一个人灵魂的宗教般的狂热,都市的活力和疯狂见证着我们生活的进步和丰富,也激发着人们的欲望和想象。&nbsp&nbsp
饿疯了/沈宏非
沈宏非,1962年生于上海,1980年到广州上大学,1984年新闻系毕业,先后在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报社和杂志社上班。2000年退休。是《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作家。 饥饿是我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一种身体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把我们带上天堂,也可以把我们推下地狱。生活在如此大喜大悲的剃刀边缘,能不以战战兢兢的恭敬之心以进吾食乎? 吃饱喝足,即使肉身不在天堂,天堂亦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忍饥挨饿,尽管是身强力壮,富贵荣华,也不得不徘徊在地狱入口。尤如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中所写到的那样:“我现在饥饿难忍,即便赊给我一千年的生命,我眼前也挨不过去。”王朔的名言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套用在吃吃喝喝的人生问题上,吃喝也不是万能的,没有吃喝却也是万万不能的。 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这种感觉每天分早午晚三次找上门来。正是这三声里应外合的“命运敲门声”,一日三回地提醒着日常生活的幸福快乐以及人生无奈之“化学”,悠悠万事,唯此唯大。也许正因如此,与其他的生理反应相比,饥饿给人在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的感受竟是如此的强烈。 “饱汉不知饿汉饥”,这是一件让人十分生气的事,不过,这种行为却也是十分值得体谅的,因为一个人在饭前饭后的思想以及思想方法,实在可以有微妙乃至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使另一个“饿汉”义愤填膺,甚至连“饱汉”自己也常常会对此深感不可思议。 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所谓思想,实在可以分成如下两类:第一类,是饭前的产物;第二类,是饭后的出品。因而,理所当然地,这些思想的受众也被划分为如下的两类,即吃饱了的和饿肚子的。诚如泰戈尔所言:“当你歌唱的时候,饥饿的人就用他的肚子来听。” 尽管如此,得以流传下来并且成为经典的思想以及正在源源不绝地生产出来的思想,绝大部份都是饭后的产物,在太史公所例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四个代表性事件当中,算下来也只有《离骚》是被放逐的屈原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种全天然全素食兼半饥不饱的状态下所出,其余的“发愤之所”,大抵都是圣贤们的饭后所作。故而,人类的进步思想以及所谓的“精英思想”,也大抵都具有贬低生理饥饿而夸大精神饥饿之倾向,亦因如此,就连这些思想本身也被称之为“精神食粮”。 饱暖而思Yin欲。精神的饥渴固然苦闷,不过,英国作家J·K·哲罗姆的看法是:“充盈的胃囊是诗歌的伟大助手,而且,任何伤感都无法靠空荡荡的胃囊存活……倘若蠢人们告诉你,精神的贫困比肉体的饥渴更令人痛苦万分,那是因为他们对两者都没有太多体验。一种浪漫而感人的论调!然而,那一切全是胡说八道——全是伪善的假话。疼痛的脑袋很快就会使人忘掉疼痛的心灵。受了伤的手指头会驱散对失恋的所有回忆。当一个人真的感到饥肠碌碌的时候,他感觉不到其他任何事情。” 吃饱以后的幸福心情大致相同,饥饿的肠胃却各有各的疯狂。那么,所谓现代人的饥饿,究竟是一种甚么样的感受呢?我认为,村上春树在这件事情上做出了迄今为止最妥帖的表达。当然,除了高超的文字技巧,村上的发言权更体现在,第一,他居住在世界上食物供应最富足的城市里;第二,村上本人不仅混过厨师,而且还是馋人一名。来看《出击面包店》:“为什么产生了空腹感呢?当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来。为什么会缺乏食物呢?因为没有相当的等价交换物。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不够吧。不,空腹感说不定事实上是起因于想象力不足。无论怎么说都行。神、马克思、约翰·列侬都死了。总之,我们处于肚子饥饿的状态,结果就是起了歹念,并非空腹感使我们起了歹念,而是歹念使我们为空腹感而走极端。虽然不怎么搞得清楚,就像存在主义似的。” 而在《面包店再袭击!!》中,村上又为我们描绘了另一种“特殊的饥饿感”:“特殊的饥饿到底是什么呢?我在这里可以将它提示为一种映像。我乘着一艘船,漂浮在平静的海面上;往下一看,在水中可以看见海底火山的山顶;虽然海面和山顶之间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多少距离,但是不知道下面到底有多远;水因为太透明了,以至于找不到丝毫的距离感。我从小船上探出的身子,俯视海底火山的山顶,围绕小船四周,海水的透明,使我的心情极度的不安,好像心窝深处突然生出一个大窟窿,没有出口,也没有入口,只是一个纯粹的空洞。这种体内奇妙的失落感——存在与不存在混淆不清的感觉,和爬到高耸的尖塔顶端,恐惧得颤抖的感觉,似乎有点儿类似。饥饿和惧高症竟然会有相通的地方,这是一项新的发现?” 我本人并不经常挨饿,却有轻度的畏高,一想到居高临下时那种四肢瘫软以及心惊肉跳的感受,就不得不承认把饥饿的感觉比之于惧高症,实在有赖于一种超级丰富而且精准的想象力( 而空腹感说不定事实上是起因于想象力不足)。 所谓饥不择食,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切可以入口之物塞入口中,目标只有一个,即好让紧贴着前胸的肚皮感觉到充实,即所谓果腹是也。饥荒时期的填充果腹之物,从草根、泥巴直到树皮、人肉,各种吃不死人、或暂时吃不死人但不吃却肯定当即死定的东西,都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并且不容分说地成为食物。只是以今时今日的食物供应水准和日常饮食质量而论,奢侈一点地说,完全没有东西可吃与面前有那么一点却不能称其为“标准食物”的东西,这两种状况相比,似乎后者来得更为可怕。 也就是说,对食物的选择权的丧失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失去对食物的占有权。比方说,饥饿难耐而渴望着大吃一顿的时候,翻箱倒柜,却只找到几粒瓜子,一块饼干,半瓶水。能吃吗?都能吃,甚至于味道还不算太差,甚至于还能勉强地称之为“好吃”;能吃饱吗?这就有些难说了,倒也不只是量的问题,就算是相同的东西再来一个round,两个round,乃至N个round,理论上,再大的胃也应填满了,但是人却还是真挚并确切地感觉到结结实实的饥饿。 这种危机如发生在白天,问题倒也不大,最怕是夜深人静,兼逢天寒地冻。这种时刻的饥饿,像夜一样深冷,慌乱而且绝望,虽然只是发生在暗夜中一个屋檐之下的个别事件,可是视之为“饥慌”也绝不过分。饥寒交迫,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面包店再袭击!!》里的男主角和妻子,在晚上六点吃了简餐之后,九点半就钻进被窝呼呼大睡。到九点同时睁开眼睛,醒了之后,就“立刻觉得肚子饿得令人难以忍受,非得吃点什么东西不可。”但是,冰箱里“可以称之为食物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只有沙拉酱、六瓶啤酒、两颗干透的洋葱、奶油和除臭剂。”无奈之下,只得坐下来喝啤酒,并且“不断地读着印在啤酒罐上的字,频频眺望时钟,轮流去打开冰箱的门,翻弄着昨天的晚报,将掉到桌上的饼干屑用明信片扫一堆。时间像是吞进鱼肚的铅锤,昏暗而沉重。”最终,在打消了“让肚子饿下去”的念头并排除了“除臭剂炒除臭剂”的烹饪方案之后,时间已过零点,只得开车出去找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餐馆。 饥不择食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另类情形,见李杭育著《老杭州》: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两度围困杭州达两个多月之久,杭州人给饿惨了,富贵人家竟只得餐餐以囤积于家中的鱼翅、海参为食。 事实上,饥饿不仅可以让食物的美味增值,它本身就是一种食物,而且还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君王,不但吃尽了人世间一切山珍海,而且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做饿。因此,他变得越来越没有胃口,每天都很郁闷。有一天,御厨提议说,有一种天下至为美味的食物,名字就叫做“饿”,惜乎求之不易。君王当即决定与他的御厨微服出宫,君臣二人跋山涉水地找了一整天,于月黑风高之夜,饥寒交迫地将身来在一处荒郊野岭。此(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http://www.xlawen.org/kan/4513/ )
投入的恐惧与快感/麻三斤
麻三斤,混迹媒体多年。曾做过经济杂志、女性杂志,现供职于一准中产杂志。不抽雪茄,不喝咖啡,不泡酒吧,不看小资电影。爱睡土炕,爱吃自包的饺子、自蒸的包子,据称是京城存货不多的农民码字工。 其实,《欲望都市》拍到第五集已颇有点黔驴技穷的味道。生完孩子的卡瑞那有些走样的脸和身材也没有了以往的鲜活和惹火。但在第五集中,《 THE CTCH 》倒是颇值得一提。它将现代都市成年男女想得到却又不敢交出自己的心态摹化得非常到位。 卡瑞去学荡秋千,教练教她动作要领,并做好了一切防护措施,卡瑞尖叫着在空中荡来荡去。最完美的结果是卡瑞腿吊在空中,手要松开,与教练的手抓在一起。教练对着她大喊:放手!抓住我!可卡瑞不敢。她不敢把自己交到另一个人手中。“如此,你永远不会有高潮。”萨曼莎一针见血。 晚上,坐在能敲出每个字 4 美圆的电脑前,卡瑞写道:年轻时,你的一生都在追求欢乐,成长后,你学会变得小心,担心摔断骨头或摔碎心。跳之前你会先观察,甚至不跳了,因为不一定有人会接住你。生命中是没有安全带的。她问自己:何时生命不再有趣,反而变得可怕?怕什么?怕受伤?受骗?宁可不出击,也要留个全须全尾? 那么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如果不投身进去,你永远不知道生命有多无聊、多荒诞、多灿烂、多激扬;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多智慧、有多感伤。生命有隐秘的欢喜,有恣肆的彷徨,当年某知名女作家曾写:我要把这世界的滋味遍尝。 生活中最见不得孤男寡女。看见谁落了单,比自己落单还要着急。曾试着为周边若干大龄男女牵线搭桥,最后的结果总是让人非常失望和沮丧。 34 岁的芑就坐在对面。她就职于某电视台,人开朗、能干,只是小姑独处,至今孤身一人。在酒店的大堂里,我们俩的红茶已经续到了第三杯。曾经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男人是我头脑发热介绍给芑的。后来男人给她发短信,发 EMIL ,还把简历发给了她。她也礼尚往来,如法炮制。后来男人的一句话打动了她:没有太多的知识,但有一点幽默;没有太多的金钱,但知道取舍。当二人终于见面的时候,已经是三个月过去了。纸上的平面人儿终于坐到了面前。 男人倒也高大、温和,给人的感觉相当稳重。芑暗叹老天爷真是开眼,今年的桃花真的是分外红啊。但千不该、万不该他竟娓娓道来自己的情史。说他对前任女友相当的好。说情史倒也罢了,也许感于他的不忘旧情,芑也不会太计较。但当芑问他怎么叫好呢?男人的回答让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地拐了弯。男人说,每次吃饭都是他买单。 北方女子芑可以容忍男人的没有才学,但不能容忍男人的唧唧梭梭。“我能把自己交给这样的人吗?一天到晚和我算些小账,受不了!”芑没有给他机会,也没有给自己机会。 芑其实是在算计自己的小账。男人在乎钱,必是腰包不鼓,作为现代女性,芑不想占他多大便宜,也不能让芑倒贴不是?! 可是换个角度想,男人实在是没有勾女的技巧,一切都傻傻地和盘托出,他只是诚实而已。又或者,他是一个很注意节俭的人,每次的买单都让他印象深刻。 PSS 。芑说。而后她又给我讲了和另外一个男孩的故事。说是男孩,其实比芑小 4 岁。他阳光、健康、一口白牙总是让芑有着女人本能的想法。周末,他为芑煲汤;深夜,陪芑疏解工作中的不畅。他狂热地追求芑,芑在最初的感动之后,开始对他起了疑心。他想干什么?他不是对我有别的企图吧。他户口不在北京,是不是想借助我谋求北京人的永久身份?想利用我的社会资源为他自己搞个盆满钵满?邻人疑斧,怎么看,怎么像。 一次在芑的住处,男孩磨蹭着到了夜里 11 点半。芑的内心已是如波涛、如撞兔,他的眼神、他年轻的手都让她不能自持。但芑那根坚硬的神经绷着。她狠了狠心,战胜了自己。她说,万一我把自己给了他,他缠上我怎么办? 不能交出自己,交出就意味着全军覆没。年轻时还可以任性,到了这把年纪可要拿捏清爽,否则,输个一败涂地,很难东山再起。 她甚至拒绝自己想他,虽然,这种思念让她心痛。 又或者,芑的真实想法是,也许在不远方,有一个更棒的男人等着我。怎能为了这一片不称心的树叶放弃了整片森林? 其实,芑的内心充满了无望和焦虑。每次打电话,她总是一遍一遍地问我:你说我还能嫁出去吗? 想嫁出去,却又不想交出自己。 看身边的人,都是在年轻时一头撞进了婚姻。没有算计,没有眉精目企,这些资深已婚人士常常的感叹是:要是拖到今天,我们也很难再把自己交出去了!因为当初的投入,带有懵懂、带有孤注一掷,带有茫然,带有一点“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惨烈。 现代的都市成年男女,讲究的是,全须全尾,全身而退。 在情感的世界里,要不要计算爱的轻重多寡?要不要担心取胜和失手?要不要顾忌票子和面子?是否一旦动了这些念头,情感的纯度就大打折扣? 祈望着爱情,却又不相信爱情,这是怎样的不甘和伤痛! 投入,混合着恐惧和快感。投入,就是两眼一闭,把自己舍出去。 我对芑说,不投入,你永远不知道水有多深,火有多热,永远体会不到人生的深深的失落与高高的飞扬。作壁上观的结果,就是这辈子虽然毫发未伤,但就宛如从来没有活过。 《欲望都市》里的夏洛特投入于每一次的爱情和婚姻,萨曼莎投入于每一次与陌生人有期限的Xing爱。而律师米兰达却盘算复盘算,那个似乎通晓情事的专栏写手卡瑞徘徊复徘徊。在《 THE CTCH 》的最后,卡瑞舍出了自己,她伸出手去,但她什么都没有抓住,她从高空跌落。感谢上帝,至少她尝到了跌落的滋味。她对自己说,不过我活了下来,因为我下面有个安全网。&nbsp&nbsp
目的只是一秒钟的高潮/洪晃
洪晃,1961年生于北京,1973年去美国,在纽约LITTLE RED SCHOOL HOUSE上中学和高中,1984年VSSR COLLEGE学士毕业,曾就职于甘维珍、德国金属公司及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998至今为TIMEOUT《乐》及SEVENTEEN《青春一族》的出版人。著有《我的非正常生活》。 咱国家,每年 GDP 都能增长五、六、七个点,要不是有好多好多人“深深地投入”了好几回,怎么会有这种盛世景象。只不过我们的投入都是非常有目的的,是追求回报的。在咱这儿,投入的人不少,哪怕是投入爱情、艺术和友谊,都能算出个内部、外部和中部的回报率,算不出来就坚决不投。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其老公是加洲一汉学家,这两口子深深地在中国文人身上投入了好几回,把他们一个个弄去加洲,好吃好喝,认真投入友情,有时候还搭上点爱情和Se情,但是回报都不太好。就比如吧,他们把一个无名演员推荐给一个大导演,演员最后睡了导演,和他们吵翻了。还比如,他们也把我介绍给导演干个小活,结果他们跟睡导演的演员吵翻了的时候,我采取中立的立场,没站在他们一边谴责这个该死的小表子,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在我身上浪费时间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投入都是有目的的,我们投入友情是为了关系,投入爱情是为了占有,投入艺术是为了成名成家,我们对回报的期望值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而一旦没有得到,我们可以坚定地放弃。在咱这,啥都有个 bottom line, 如果经商,这词应该翻译为“底线”,是个数字概念;但对于那种对友谊、爱情和艺术追求回报的人来讲更确切的翻译可能是“屁股线”,当其期待的回报没有的时候,他的屁股就再也不会坐在你这边了。 我这辈子只上过三堂哲学课,然后就知难而退了。我当时对知识的投入很明确,就是为了文凭和奖学金,哲学这玩意太深奥,我搞不明白,怕分数太低,丢了奖学金,拿不着文凭。但这三堂课教的东西我至今记得非常清楚,第一堂课说的是“目的”,第二堂课说的是“过程”,第三堂课老师让每个人给自己定位是追求目的,还是追求过程。我向来力争作一个追求目的的人,但骨子里是个追求过程的人,因为我致命的缺点就是贪玩。只要好玩我就想做,管你什么内部回报和屁股线,不想那么多。所以我在一个 GDP 增长五、六、七个点的经济奇迹中造就了个人财富增长率进入负数的奇迹。 我这种傻瓜不多,但还是有的,现在和我一起在大山子 798 工厂瞎折腾的人就是这类人。明明知道还有不到 12 个月,地主就要把所有人都撵出去,现在的装修在短期内就会被推土机全部压平,还是有人在往这里搬,还有人在装修,还有人在创作。这种投入除了享受一下过程大概没有什么别的回报了。 我倒是挺想号召大家没有目的地,深深地投入一回。要知道,生活的乐趣都在过程里面,而目的只是在长长的过程之后一秒钟的高潮。&nbsp&nbsp
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朱其
朱其,1966年生于上海。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1992年开始从事艺术批评。在《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书城》、《今日先锋》、《城市画报》、《现代艺术》、《艺术当代》等重要的媒体上发表了大量艺术批评文章。从1996年起,先后独立策划过一系列有影响的重要的前卫艺术展,包括《以艺术的名义──中国当代艺术交流展》、《青春残酷绘画》等。1998年—2000年,担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2000年,参与创办中文艺术网站“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任艺术总监至今。 亚洲大众社会对城市现代性的具体理解就是高楼林立和购物天堂。比如在东京,一个城市到如此精致和系统的地步,世界仿佛已经走到了尽头。什么哲学、历史和知识分子的艺术,似乎都是多余的。大多数人好像真的不需要这些,除了虚无感,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剩下就是泡吧、婚外恋、情人旅馆、成|人漫画、涩谷的酷街、村上春树的小说以及金融、科技。东京的年轻人坐在街头,或者看着天空发呆,或者在一起说一些很具体的事情,彼此心领神会、眉目传情或者笑个不停。东京的现代美术馆和画廊也观者寥寥,市民社会更爱看古埃及文物展和中国的明清家具展。这是我去年在东京看到的景象。 国际化的大都市如此彻底埋葬了形而上学,知识分子和先锋艺术家也不再那么愤怒,大家在教授体系和基金会体系下,也过着一种安逸的有点凝重的边缘生活,但却能够经常在世界各地坐波音飞机飞来飞去参加国际艺术展或者国际会议。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在九十年代后期差不多也开始这样演变。一些艺术家也开始表现消费社会特征进入中国城市的后社会主义语境。广州的大尾象艺术小组比较早的对广州社会带有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的商业主义环境做出了反应。像梁距辉的《游戏一小时》(1996)是一个象征性的行为,艺术家坐在一个施工电梯里疯狂打了一个小时的电子游戏,同时电梯在不停地上下移动,这个作品试图将一种虚无的消费性体验以及心理承受极限作一个具体实验。艺术家林一林在1992年前后一直做将人民币和砖墙结合在一起的装置,使人民币开始被体验到一种实在性,一种真正意义的唯物性。林一林有时候也把自己的身体镶嵌进人民币砖墙里,使个人融入这种淹没个人周身的物质感。 陈绍雄在1994年前后作了一些反映电视消费节目对于大众消费心里意识的影响,比如装置《改变电视频道,改变新娘的决定》(1994),让一个真实的女性婚礼服贯穿通过电视机屏幕框架,使屏幕内外一体化。自1997年开始,他将所有广州九十年代出现的街头景观做成立体照片景观集锦,像麦当劳、时髦女孩、广告牌等。艺术家徐坦在1996年前后一直在痴迷于拍摄广州白云机场飞机起飞到半空时的广州景观:飞机下是一片低矮的穷街陋巷,半空一架机头朝上的巨型波音飞机,因为摄影视角的关系,在照片上飞机贴着房屋只有几米间距,仿佛要掉下来似的。事实上,在九十年代中前期,一架架国际飞机就是这样疯狂地将一批批跨国经济人运进中国。徐坦后来又拍摄上海、北京在1996年前后完成的玻璃幕墙楼群的外观摄影,表达中国疯狂的城市化建设初期庸俗的包豪斯风格泛滥。在用摄影表达这种中国城市与日俱增的高度和密度扩张以及商业渗透景观的同时,徐坦也用视频深入都市虚无的青年一代的室内生活,他拍摄了女作家绵绵对于城市越来越没有情感的痛苦,一个被上海音乐学院退学的英俊的唱蓝调的同性恋男孩,以及一个美国的同性恋研究生。 90年代艺术对于商业主义和消费文化进入中国的反应态度事实上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90年代前期的主要倾向,是从文化批判性的角度进行象征性的反讽;90年代中期则是开始进行一种非批评性的感伤基调纪录日渐成型并且疯狂的消费社会的亚洲特点的表象;90年代后期则主要是反映新一代人在这种过激社会转型期间的青春虚无和受伤经验。 居住在深圳的艺术家杨勇在90年代后期一直将摄影镜头对准各种虚无的新城市女孩,她们已经看上去跟前几代中国青年女性的气质完全不同,这是由于她们接受了90年代消费社会的青春残酷训练。她们穿着跟香港、东京的女孩没什么太大不同,带一点颓废气息,眼神和身材的性感很全球化,也许她们还带有一些从中国小城镇或者农村来的纯朴气息,但她们也许要比香港中环商业区的白领女孩还要开放。杨勇拍了一批女孩的室内的Xing欲化——女孩斜躺的照片后,开始表现一种模拟化的都市个人孤独的瞬间。但那些孤独者都是漂亮、性感和质朴的深圳女孩,她们或者站在一个桥洞下,午夜的灯光忽明忽暗,投下后面高楼的阴影,或者在黄昏的阳台栏杆边,用一把玩具手枪瞄准远方的一座高楼。 另一个广州附近的新兴商业城市阳江的艺术家郑国谷,则试图通过虚构的表演化的摄影追踪新一代亚洲消费文化下成长的一代风格。他在1997年前后拍了一些染黄头发,纹身,以及拿着大刀像香港古惑仔电影那样不良少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游戏。郑国谷的摄影具有中国小城镇转型期间的一种残酷的感伤性,这些原先半自给自足还处于清末民初的小城形态的地方,在90年代一下子与商业体系、有线电视体系、亚洲流行文化体系接上了轨,商业主义、没有现代性精神的以日本和香港为代表的亚洲资本主义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事实上是这些地方唯一的现代启蒙文化,他们的意识形态基本上来自电视、盗版光盘录像带和小城镇的情Se文化。那是一个只有消费亚文化,没有文化主体性的地方。郑国谷还制作了大量消费物品的集锦照片,这些物品包括各种福建产的好莱坞来样加工玩具,何种牌子的可口可乐塑料瓶等,他甚至用喷火器去烧光一堆商品,他将这个行为命名为《消费就是解恨》。 青年雕塑家李占洋在1998年前后,用一种漫画彩色雕塑的形式,翻制中国社会在经济转型成型之后欲望无禁区的私生活场景。比如老板和三陪小姐打麻将、吃火锅,婚外情在市内的阴柔气息,发廊和按摩房的现场,以及迪斯科舞厅的疯狂的摇头青年。在90年代后期,消费文化事实上在消除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北方的年轻人同样受港台和韩日商业流行文化的影响,从上海越过长江往北走,会发现越往北的城市青年比南方青年要更时髦、更开放,更具有消费行为的彻底性和单纯性。 青年女画家杨帆画了一批漂亮女孩系列,这些女孩是来自各地中国中小城市以及乡村的广州外来女孩。她们打扮得像亚洲资本主义肥皂剧中的时髦女孩,用颓废的姿态抽烟,年轻的脸上充满着单纯的沧桑感。她们已经看不出来自中国的哪里,在清一色的全球化的化妆品工业和亚洲服装工业提供的服饰和化妆品的装点下,完全地去掉地方性了。她们来到南方之前,也许没有去过任何地方,但她们通过有线电视播放的港台、韩日肥皂剧和流行女性杂志,建构了关于南方消费乌托邦的幻想和在这种城市物质环境中的浪漫情感故事的假定方式,于是,她们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南方城市。这事实上是许多封闭的中国年轻人通过消费意识形态获得自我救赎走过的一条脱离地方性的必然之路。 这种模式演变到90年末期,表现在尹朝阳和何森的青春残酷绘画中,则是一群日渐小布尔乔亚的女孩、男孩在无聊而虚无的抽烟。她们的形象开始具有富有社会阶段的气质特征:她们有细腻的情调,不缺钱花,有慵懒的时间,也有教养,但她们坐在室内的沙发上,觉得不快乐,感受不到激|情和幻想。只有一种莫名的青春感伤。这是这十年物质文化变为一种内心经验产生的一种时代的精神结局。我们获得了消费,但我们不再知道消费的本质,只有消费以及消费物品才让人觉得是一种真实的或者令人踏实的存在。总之,我们需要实在的事物,我们害怕因为不消费变得更加虚无。&nbsp&nbsp
大 事 化 小/陈大阳
陈大阳,《现代商报》房地产版主编 地产界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地产无小事”,稍有个风吹草动就涉及大笔大笔的银子,开发商动辄揪心扯肺;还有一个是“地产无大事”,任你风吹草动揪心扯肺也还是银子的事,别人一看,地产这么多年来折腾来折腾去也就是些银子的事。一乱一治,关键词有二,一曰贷款;一曰高档项目。所以每回折腾,必限贷款,必限高档项目。高档项目者何物?地产兴起之前曰楼堂馆所,是官家拿银行的银子盖的;地产兴起之后曰高级别墅、高尔夫球场等,是商家拿银行的银子盖的。但整个放在社会里,就算不上大事,因为与老百姓住房只有间接关系,与老百姓吃饭没有直接关系。而且,花银子能办的事都是小事,连花银子都办不了的事才是大事。 当咱们的银行们正在“从国有到商业”的路上时,难免就被那些境外的老钱庄有点看不起,因为明摆着的账不会算;银行是经营银子的,怎么就看不出利长利短利大利小?还老想有点格林斯潘的气魄和追求。央行的“121号文”一出,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名义限贷,地产市场哗然,真正的风吹草动揪心扯肺。也许是社会进步了市场成熟了,开发商的胆子大了许多,敢于面陈冤情;已经习惯了顺水推舟就坡下驴的事不关已的人们,就说“是该防范金融风险,是该提高贷款门槛”,因为没有错出了的红头文件。 “商冤沸腾”了一阵子,一般的市场观察家也瞅出了些蹊跷,于是又清客似地操起了心:这执行不下去的文件如何善后?总不能再放一个文件收回上一个文件吧,中国人没有这样的习惯。 这时候就深思熟虑地来了“18号文”,是《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真正地黄钟大吕,金声玉震。刚刚喊冤的开发商跟约齐了似的一致叫好。“18号文”说的是大方向、大策略、不露痕迹地将小折腾给抹了。正所谓“大事化小”,不是变化的“化”,而是消解的“化”。不过这在社会上看来,仍未见其波澜。 余入行也晚,1992年底开始采访房地产,那时听资深者说,当年6月开了一个珠海会议,非常重要,就赶紧找来文件以苦为乐地学习,学习文件抓好纲。那个时候说:土地有偿使用和住房商品化是房地产市场的两大政策支柱。除了找到了产业政策支柱外,那个时候就说:房地产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理由是中国老百姓缺房子,房地产能带动N多个相关产业。当时是为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在做理论基础,结果第二年就因为发展得过猛而遭致宏观调控。接下来,地产市场的产业自觉性就只有通过“周期论”、“先导性”来曲折表达了,其间还发生过地产与汽车争当支柱产业而被限贷各打五十大板的插曲。后来,地产又荣幸地当了一回“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只有在1998年政府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地产才真正地市场化了起来。直到现在,“18号文”说,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产十几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政府以前是“安排人民生活”,现在除了社会保障体系,其他的资源基本上都由市场给安排了,地产在安排住房资源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1998年“全民购房”之后,房子成了财产,给富起来的人群以积累财富、改变生活方式的渠道。买房子的和卖房子的都已经市场化了,这种愿打愿挨的事现在也还有人操心他们谁赔谁赚,以致与惜贷以防范谁赔谁赚之间的风险,现在管理部门至少在思想上都知道市场能办的事就不宜枉驾亲理了,但习惯使然老是自觉不自觉地“安排你的生活”。这当然是市场中的一种非市场因素。 我们的市场还没有成熟到能花银子办所有的事,所以也就还是需要“大人明鉴”,“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个“无”是说尽量别有妨碍市场安排资源的小折腾。&nbsp&nbsp
因为欲望,所以疯狂
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两种角度去记录,一种是气势恢弘的、划时代的那种“改变了世界某某天”的标志性事件,像上个世纪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尼克松访华、前苏联解体,像本世纪初的9·11事件等等;另一种却是沉积在一些看似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里,但是浓缩并且折射了这个时代最丰富的符号和表情,像用“史笔”记录“草蛇灰线”的《红楼梦》,像“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万历十五年》,像《白鹿原》和《长恨歌》等等。 如果我们把今天的日子也放进一个历史的视角里面,如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了今天奏响的主旋律,那么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无疑是这个主旋律中的最强音。中国的形象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今天的经济社会、知识社会、消费社会,城里人的日常生活从讲用会、批判会、写大字报、上街游行到今天泡酒吧、上剧院、淘碟、蹦迪、举行个展,30年间我们的城市生活发生了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时代》周刊在2003年曾以“中国下一个文化大革命(Chin: next culture revolution)”作为封面标题,封面上的人物表情都具有政治年代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在天安门前朝圣般的虔诚,但胸前的像章和手中的语录却换成了信用卡、手机和摄像机。 人们多年来被压抑的物质欲望正在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商业消费正在演化成一种触及每一个人灵魂的宗教般的狂热,都市的活力和疯狂见证着我们生活的进步和丰富,也激发着人们的欲望和想象。&nbsp&nbsp
饿疯了/沈宏非
沈宏非,1962年生于上海,1980年到广州上大学,1984年新闻系毕业,先后在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报社和杂志社上班。2000年退休。是《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作家。 饥饿是我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一种身体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把我们带上天堂,也可以把我们推下地狱。生活在如此大喜大悲的剃刀边缘,能不以战战兢兢的恭敬之心以进吾食乎? 吃饱喝足,即使肉身不在天堂,天堂亦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忍饥挨饿,尽管是身强力壮,富贵荣华,也不得不徘徊在地狱入口。尤如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中所写到的那样:“我现在饥饿难忍,即便赊给我一千年的生命,我眼前也挨不过去。”王朔的名言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套用在吃吃喝喝的人生问题上,吃喝也不是万能的,没有吃喝却也是万万不能的。 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这种感觉每天分早午晚三次找上门来。正是这三声里应外合的“命运敲门声”,一日三回地提醒着日常生活的幸福快乐以及人生无奈之“化学”,悠悠万事,唯此唯大。也许正因如此,与其他的生理反应相比,饥饿给人在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的感受竟是如此的强烈。 “饱汉不知饿汉饥”,这是一件让人十分生气的事,不过,这种行为却也是十分值得体谅的,因为一个人在饭前饭后的思想以及思想方法,实在可以有微妙乃至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使另一个“饿汉”义愤填膺,甚至连“饱汉”自己也常常会对此深感不可思议。 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所谓思想,实在可以分成如下两类:第一类,是饭前的产物;第二类,是饭后的出品。因而,理所当然地,这些思想的受众也被划分为如下的两类,即吃饱了的和饿肚子的。诚如泰戈尔所言:“当你歌唱的时候,饥饿的人就用他的肚子来听。” 尽管如此,得以流传下来并且成为经典的思想以及正在源源不绝地生产出来的思想,绝大部份都是饭后的产物,在太史公所例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四个代表性事件当中,算下来也只有《离骚》是被放逐的屈原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种全天然全素食兼半饥不饱的状态下所出,其余的“发愤之所”,大抵都是圣贤们的饭后所作。故而,人类的进步思想以及所谓的“精英思想”,也大抵都具有贬低生理饥饿而夸大精神饥饿之倾向,亦因如此,就连这些思想本身也被称之为“精神食粮”。 饱暖而思Yin欲。精神的饥渴固然苦闷,不过,英国作家J·K·哲罗姆的看法是:“充盈的胃囊是诗歌的伟大助手,而且,任何伤感都无法靠空荡荡的胃囊存活……倘若蠢人们告诉你,精神的贫困比肉体的饥渴更令人痛苦万分,那是因为他们对两者都没有太多体验。一种浪漫而感人的论调!然而,那一切全是胡说八道——全是伪善的假话。疼痛的脑袋很快就会使人忘掉疼痛的心灵。受了伤的手指头会驱散对失恋的所有回忆。当一个人真的感到饥肠碌碌的时候,他感觉不到其他任何事情。” 吃饱以后的幸福心情大致相同,饥饿的肠胃却各有各的疯狂。那么,所谓现代人的饥饿,究竟是一种甚么样的感受呢?我认为,村上春树在这件事情上做出了迄今为止最妥帖的表达。当然,除了高超的文字技巧,村上的发言权更体现在,第一,他居住在世界上食物供应最富足的城市里;第二,村上本人不仅混过厨师,而且还是馋人一名。来看《出击面包店》:“为什么产生了空腹感呢?当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来。为什么会缺乏食物呢?因为没有相当的等价交换物。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不够吧。不,空腹感说不定事实上是起因于想象力不足。无论怎么说都行。神、马克思、约翰·列侬都死了。总之,我们处于肚子饥饿的状态,结果就是起了歹念,并非空腹感使我们起了歹念,而是歹念使我们为空腹感而走极端。虽然不怎么搞得清楚,就像存在主义似的。” 而在《面包店再袭击!!》中,村上又为我们描绘了另一种“特殊的饥饿感”:“特殊的饥饿到底是什么呢?我在这里可以将它提示为一种映像。我乘着一艘船,漂浮在平静的海面上;往下一看,在水中可以看见海底火山的山顶;虽然海面和山顶之间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多少距离,但是不知道下面到底有多远;水因为太透明了,以至于找不到丝毫的距离感。我从小船上探出的身子,俯视海底火山的山顶,围绕小船四周,海水的透明,使我的心情极度的不安,好像心窝深处突然生出一个大窟窿,没有出口,也没有入口,只是一个纯粹的空洞。这种体内奇妙的失落感——存在与不存在混淆不清的感觉,和爬到高耸的尖塔顶端,恐惧得颤抖的感觉,似乎有点儿类似。饥饿和惧高症竟然会有相通的地方,这是一项新的发现?” 我本人并不经常挨饿,却有轻度的畏高,一想到居高临下时那种四肢瘫软以及心惊肉跳的感受,就不得不承认把饥饿的感觉比之于惧高症,实在有赖于一种超级丰富而且精准的想象力( 而空腹感说不定事实上是起因于想象力不足)。 所谓饥不择食,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切可以入口之物塞入口中,目标只有一个,即好让紧贴着前胸的肚皮感觉到充实,即所谓果腹是也。饥荒时期的填充果腹之物,从草根、泥巴直到树皮、人肉,各种吃不死人、或暂时吃不死人但不吃却肯定当即死定的东西,都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并且不容分说地成为食物。只是以今时今日的食物供应水准和日常饮食质量而论,奢侈一点地说,完全没有东西可吃与面前有那么一点却不能称其为“标准食物”的东西,这两种状况相比,似乎后者来得更为可怕。 也就是说,对食物的选择权的丧失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失去对食物的占有权。比方说,饥饿难耐而渴望着大吃一顿的时候,翻箱倒柜,却只找到几粒瓜子,一块饼干,半瓶水。能吃吗?都能吃,甚至于味道还不算太差,甚至于还能勉强地称之为“好吃”;能吃饱吗?这就有些难说了,倒也不只是量的问题,就算是相同的东西再来一个round,两个round,乃至N个round,理论上,再大的胃也应填满了,但是人却还是真挚并确切地感觉到结结实实的饥饿。 这种危机如发生在白天,问题倒也不大,最怕是夜深人静,兼逢天寒地冻。这种时刻的饥饿,像夜一样深冷,慌乱而且绝望,虽然只是发生在暗夜中一个屋檐之下的个别事件,可是视之为“饥慌”也绝不过分。饥寒交迫,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面包店再袭击!!》里的男主角和妻子,在晚上六点吃了简餐之后,九点半就钻进被窝呼呼大睡。到九点同时睁开眼睛,醒了之后,就“立刻觉得肚子饿得令人难以忍受,非得吃点什么东西不可。”但是,冰箱里“可以称之为食物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只有沙拉酱、六瓶啤酒、两颗干透的洋葱、奶油和除臭剂。”无奈之下,只得坐下来喝啤酒,并且“不断地读着印在啤酒罐上的字,频频眺望时钟,轮流去打开冰箱的门,翻弄着昨天的晚报,将掉到桌上的饼干屑用明信片扫一堆。时间像是吞进鱼肚的铅锤,昏暗而沉重。”最终,在打消了“让肚子饿下去”的念头并排除了“除臭剂炒除臭剂”的烹饪方案之后,时间已过零点,只得开车出去找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餐馆。 饥不择食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另类情形,见李杭育著《老杭州》: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两度围困杭州达两个多月之久,杭州人给饿惨了,富贵人家竟只得餐餐以囤积于家中的鱼翅、海参为食。 事实上,饥饿不仅可以让食物的美味增值,它本身就是一种食物,而且还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君王,不但吃尽了人世间一切山珍海,而且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做饿。因此,他变得越来越没有胃口,每天都很郁闷。有一天,御厨提议说,有一种天下至为美味的食物,名字就叫做“饿”,惜乎求之不易。君王当即决定与他的御厨微服出宫,君臣二人跋山涉水地找了一整天,于月黑风高之夜,饥寒交迫地将身来在一处荒郊野岭。此(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http://www.xlawen.org/kan/4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