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部分阅读
的用心良苦并为之感动却不太容易。对你的主顾来说,这要比你为他本人做任何事还要好得多。
关于你商业上最重要的伙伴的家庭,你知道些什么?对此,你是否关心,或者花过时间去了解?其实朋友的家庭生活况往往包含大量对你有用的信息。
如果你想做一个能让人长期感激的人,那么你不妨去做对方的中间人,把同你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双方撮合在一起,这样双方都会铭记你的功劳。
对于一些商业方面的小事,人们似乎记忆得最长久,而没有给予重视或不了了之的诺则会牢牢地印在别人的脑海里。几年一晃就过去了,直到某一天,人们会突然提起某件事,念起你来,想起你的好处,那么,这种深刻的“良好”的印象会使你的生活、生意都获益匪浅。
“人”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你从事经营活动,无非是想丰富你的生活,实现你的价值,使理想付诸行动。而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使你幸福,使你有成就感、有充实感,总而之,“快乐”围绕着你。而“人”这东西不仅给你财富,还使你拥有被人群欢迎喜爱的充实感、快乐感。记住,“奸商”只能造就一时的得意,却不能让你品味美好人生。只有与人为善、共同财才能让你长久而不孤单地成功下去。
制造人债给他人
十个欠你人债的人当中至少有九个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一个人不可能赚到大钱。只有在很多人的协助下你才可能赚到大钱。因此在这过程中,你难免会有形无形地欠下很多人债。
想要赚钱的人,应有个观念: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帮助你。所以你应对社会上所有的人存有感激之心。
这样,你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并不是只存有感激之心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即便你有许多长处也不要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
你答应别人的过多,很难一一兑现。一旦有一件事落了空,你将不好交差。如果类似事件生两次、三次,你就会在别人心目中降低形象,只会被别人说成“不办实事”。久而久之,你的威信将一扫而光,谁还会来尊重你呢?
自己能办到的事,不要让人帮忙,免得让人说你无能。当然,作为朋友或他人主动帮助你,那是另一回事。另外,你也不要非让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即使他们按照你的意图做了,心里一定很不痛快,当然也不会尊重你了。
假如你能做到如此,以这种心和他人相处,你就会不好意思欠他人的人债。
但是,即使你不愿欠别人的人债,在现实生活中,你仍会不知不觉中受他人好处,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人味的人,常被唾骂为无、不懂道理。
所以,你最好有这种观念:“至少,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的好意帮助。”以这种态度和他人交往,你的心里才能坦荡、毫无牵挂。
当然,最好是你制造人债给他人,尽管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不过,你仍要坚持制造人债,将来,也许有一天,你能获得大大的回报。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还人债。不过,总有人会还的。因此,有机会的时候,你应让别人欠你的人债,有一天,你会连本带利收回的。
朋友多了路好走
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李嘉诚
常有人说“商场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同行是冤家”、“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这些话听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感觉生意场恰似一个无的战场。但是,明智的人在商场上依然会善待他人、结交朋友,从而让自己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
6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3)
善待他人广铺路
1991年秋,李嘉诚收到一位英国丁姓华侨的来信,他在信中叙述自己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处境。***李嘉诚日理万机,平时连一些重大的应酬都无法对付,他却亲自复信,以诚挚的态度为他“指点迷津”:
丁先生:
人生起伏无常,尤其从事商业。穷人易做,穷生意难做。所以你们面临的困难,只是数千年来亿万无数生意人曾经面对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俭有效地面对现实,尽心经营,则如陆游诗中所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不久你们又有一个好和新的局面。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则海阔天空。以今日英国的工资水平,大不了,最多找一份职业,生活只应绝对无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送上英镑500,请你俩一顿晚餐。想想明天会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在商界驰骋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
李嘉诚感悟道:“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可见,李嘉诚的处世态度就是善待他人,即使面对竞争对手,他的处世态度依然如此。其实,李嘉诚善待他人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次,一个李嘉诚很讨厌的报社记者在他公司的楼下等他,一开始李嘉诚不想见他,于是直接上车。但当他的属下告知他那个报社记者已经等了两个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立即叫司机倒车,向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李嘉诚不忍心那个记者站了两个小时而回去没有东西交代。李嘉诚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他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他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中,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如俗话所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他会引荐给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也是一件好事。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这为他展自己的事业铺好了道路。
1957年底,李嘉诚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来自美洲的订单就源源不断。
商场上有一句话:“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意思是说这两者最好不要混淆,用私人感来做生意,或者做生意中讲感,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有人就采取很分明的态度,谈生意绝不讲感,交朋友绝不谈生意,两者分得清清楚楚。
但是,在商务交际中,真的能完全排除感作用吗?当然不能。人逃脱不了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人们共事,感是否投合,是互相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任何况下都是如此。所以,虽然说“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但是在实际交际中,生意和朋友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往往在生意中交朋友,同时在交朋友中做生意,互相参照,同时进行。成功的生意人总是生意和朋友都旺、互相促进。生意越好,朋友越多;而朋友越多,生意越好。
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以商会友,以友促商,互相提携,大家财。问题是如何才能形成这种良性循环,使竞争对手也成为朋友呢?
64.人脉是设计出来的(4)
其实,商场如战场,往往是不打不相识。***也就是说,商场上的朋友多半是通过互相竞争认识的,但是商场确实又不同于战场,因为做生意是一个互惠过程。双方都能得利,生意才能做成,这也就使得商场上交朋友有了可能性。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回答说:“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
其实,只有人格高尚、做人漂亮的人,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商海屹立不倒、长盛不衰。研究古今中外成功的企业家,那些名噪天下的商界大亨,无一不是富有人格魅力、做人漂亮的人。
利人利己双丰收
豁达之人大都有着对同行的真诚友。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种观点在现代商战中已经过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同行间若既能各挣各的钱,又能保持友,经营效果肯定是引人注目的。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在做生意中既挣钱、又讲友谊的人,这一点,在他将九龙仓转让给包玉刚这一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包玉刚与香港置地争夺九龙仓的控制权,虽说这已是多年旧事,但双方尔虞我诈,策略精湛,争夺气势惊人,再加上几年后李嘉诚的介入并收购和黄的事件,由此成为香港收购战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役,也是英资集团与香港华资势力此消彼长的转换点。
1975年,包玉刚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到20世纪70年代末,它拥有轮船210艘,2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而此时,包玉刚已经看好香港展的前景,并且考虑到船运的限制,于是打算正式“登陆”,而登陆的跳板就是九龙仓。
当时,随着香港经济的展,华资势力也日益增强,位于“四行”之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分别是和记、会德丰和太古)的势力日益削弱,其原因在于怡和对香港的前途信心不足,于20世纪70年代改为分散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于是将展壮大的机会给予了华资。1886年,由渣打爵士成立的凯瑟克家族的“九龙仓”本来属于怡和系,最初仅限于货仓经营。尖沙咀海运大厦一带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由渣打爵士和政府投资作为货仓码头之用,其产业包括九龙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全力展尖沙咀的地皮作为商业大厦,而位于尖沙咀的优质地皮正是“九龙仓”未来展的主要阵地。
1977年秋,香港股市突然传出在香港上市的九龙仓利润非常可观的消息,香港部分主要媒体的经济评论家甚至预测九龙仓股价有可能以2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10年。1978年,在市场流传出九龙仓被收购的说法,说华资大户李嘉诚打算收购九龙仓,但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李嘉诚却对这种说法表示否认。而实际上,李嘉诚是在暗中通过分散户头的方式进行收购,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中买下了2000万股。精通地产股票的李嘉诚此时算了一笔细账:1977年年末与1978年年初,九龙仓股票票价每股在13~14港元。九龙仓行股票还不足1亿股,意思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足14亿港元。然而,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成交价以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该是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展,价值更是可观。由此看来,九龙仓的股票市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真可谓一块大肥肉。因此李嘉诚判断,即使以高于当时价格5倍的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划算的。1977年9月,李嘉诚已拥有了九龙仓18%的股票,已经与怡和手中的股票数额势均力敌。
65.人脉是设计出来的(5)
依然掌控着九龙仓的怡和终于看出了李嘉诚的野心,在经济状况非常不景气的条件下,怡和财团依然使出最后一招,力求得到汇丰银行这样的大靠山帮助。1978年8月,汇丰银行介入九龙仓的争夺战。
其实,李嘉诚真正关注的并不是九龙仓,而是英资控制的另外一家公司和黄。在汇丰介入之后,李嘉诚决定在不冒很大风险的条件下,公开与实力雄厚的怡和较量,但是他并不想得罪汇丰银行而取得九龙仓。于是,1978年7月,李嘉诚悄悄约见“船王”包玉刚,因为包玉刚正是与英资争夺九龙仓的另一个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
当九龙仓的股价由原来的每股10多元港币涨到每股40元港币时,出人意料的是,李嘉诚主动以每股36元港币转让给包玉刚。对此,其下属们实在不理解李嘉诚的这一举动,李嘉诚回答道:“做生意是为了赚大钱,但只要有门道就可以赚到,而友谊却是很难用金钱来购买的!”
包玉刚得到20%左右的九龙仓股份,而李嘉诚除了获利5000多万港元外,还得到了包玉刚手中和黄的全部股权。其实,纵横四海的包玉刚并非等闲之辈,在此之前他已经料想到李嘉诚的这一决策,这也是包玉刚所渴望的。这样一来,两个华人资本世界的绝顶高手,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李嘉诚认为,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有人说,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与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所以,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可见,一个人只有尽己所能、善待他人、广结朋友,才能使自己在事业上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面对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不善合作,不可能成为强人
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李嘉诚
李嘉诚是一个朋友众多的商人,但李嘉诚还是一个善于与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样与朋友一起做生意这方面,李嘉诚有着一整套心得体会。举例来说,在投资北京王府井建设的项目中,他与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
合作有助于竞争
李嘉诚认为,当贸易的双方都遵守互惠原则时,就会演变成自由贸易的关系,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则就会形成保护主义。向对方敞开大门,既有利于吸收对方的有利方面,也有利于挥自己的优势,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商业原则。
从商业的展来说,企业结盟的最大推动力是市场和技术。在过去,不同的技术各自独立展,很少重叠。今天,几乎没有一门技术和一个领域还是这种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门,都没有办法供应公司需要的一切技术。所以,制药公司必须和遗传学家结盟,电脑硬件公司必须和软件公司结盟。技术展愈快,企业也就愈需要结盟。在这种结盟的背景下,技术和信息的交流、资金和人员的渗透都会给自己的公司和伙伴公司带来巨大的活力,并极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所以说,商业合作的魅力就在于此。
李嘉诚认为,商业合作应该有助于竞争。联合以后,竞争力自然增强了,对付相同的竞争对手则更加容易获得胜利。但是,有许多公司之间的所谓联合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在利益上并没有达到共享共荣,这种况往往容易让对手从内部攻破而导致失败。
战国时,魏国在选择联合对象时所注意的一点是“远交近攻”。韩、魏、齐三国结成同盟,打算进攻楚国。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谨慎行事,秦国就会出兵。因此三国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态度,提出进攻秦国的建议。三国的提议,对楚国来说是收回曾被秦国掠夺的领土的好机会。楚国答应了这个建议的况被传到了秦国后,韩、魏、齐三国先向楚起了进攻,但秦国却坐视不管,于是获得了全胜。楚、秦二国就是因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慎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66.人脉是设计出来的(6)
在合作中壮大自己实力
1990年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
李嘉诚选择了钢为合作伙伴。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当时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本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这种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
而钢有意在香港上市,看中的是李嘉诚巨大的声誉与影响力。重要的,东荣钢铁与钢的入港展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因此,两大商业巨头一拍即合,准备收购东荣钢铁公司。
1992年10月23日,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9。28角/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钢51%,长实21%,怡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9。2角/股。
东荣的市价及收购价均低于股票面额,可见东荣当时在股市信誉之低,东荣是一只没有肉的微型空壳。就这只小壳,并不可限制它的未来主人将其展成大型中资企业。
1993年,李明治的联合系进一步斩缆,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钢、长实、怡东又一次联手,收购联合系的三泰实业67。8%股权,每股作价1。69元,共涉资金3。14亿港元。
三泰实业是一间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收购后,三家的股权分配是钢46%,长实19%,怡东2。7%。5月,东荣从长实和怡东手中购回三泰股份。
同月,东荣正式改名为长国际。大股东仍是钢、长实、怡东三家。三泰实业则挂在长国际旗下。
1993年5月18日,长国际收购开达投资,经重整后,将其改名为长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购建筑公司海成集团,斥资1。74亿港元。
1993年9月12日,长国际全面收购宝佳集团,涉及资金11亿港元,是长国际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宝佳的业务以黑色金属为主。
经过5次收购后,长国际在香港站稳脚跟,实力大增,于是,调头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任命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从1992年起,中资公司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风。红筹股成为股市令人瞩目的股种。香港证券界评出1995年中资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亿港元;第二名,粤海投资(广东省政府驻港投资机构),89。4亿港元;第三名,长国际,63。6亿港元;第四名,越秀投资(直属广州市政府),50。9亿港元。
能否选择一个有实力的合作者,对于一个企业的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不可能单独做大,要想使企业不断取得展做大做强,就必须充分挥合作的优势,集中合作双方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合作的过程,还得注意合作方的利益,即使自己展壮大,还能赢得更为坚定的长期商业伙伴,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67.人脉是设计出来的(7)
以和为贵,互惠互利
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
合作可以使双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同创共赢,通过一起努力,可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占领市场份额。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多一个合作伙伴,少一个竞争对手,可以共同抵御经济危机对本行业的冲击,共渡难关。
李嘉诚说:“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对于经商,中国人一直以谋求利益为经商的目的,所以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来,商人们抱定一个宗旨:“无利不起早,没有利润的事是商人们所不愿意涉足的。”
然而,李嘉诚却说:“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因此,李嘉诚在生意合作中总是抱着“分利与人”则“人我共兴”的态度,与他人进行积极合作。
当然,与李嘉诚抱有同样态度的商人并不少,例如香港地产巨子郭得胜以他憨厚的微笑和细心的经营,在创业之初,使周围邻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渐好起来,他批的华洋杂货及工业原料,价格都很适中,街坊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
郭得胜从不起眼的杂货店做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地产王国——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他被香港人称为“地产巨无霸”。
人越老实,客户越喜欢与你做生意。郭得胜是有名的“老实商人”,而诚信经营、独到的眼光、紧扣市场循环盛衰的投资策略,正是郭得胜成功的三**宝。
“二战”后,香港经济萧条,但上环一间名叫“鸿兴合记”的杂货店生意依旧兴隆。每天早晨店主总是很早就把店铺的门打开,总是以憨厚的笑容来面对每一位客人。街坊邻居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并喜欢去他那里买东西。这个被称为“老实商人”的店主,便是后来掌管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新地)的郭得胜。
1911年,郭得胜出生于广东中山县。因为郭氏宗族中人很多都是经营土洋杂货或针织业的生意,所以郭得胜念过几年私塾后,也跟父亲做洋货生意,从此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全家因为避难而来到了澳门,开了一家信百货度日。
1958年,香港经济迅速展。已经年近半百的郭得胜看准了地产市场的前景,但是由于手中的资金有限,于是他陷入了沉思:是大胆进军,还是按部就班呢?然而,郭得胜人老心不老,他依然有着进入新行业的勇气和胆量。于是,他找来了同样看好地产业而资金不足的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三人一起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开始在地产界施展拳脚。当时的香港地产界,英资置地产业公司居霸主地位,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威震全港,李嘉诚也已跃进房地产业,而“永业”仅拥有中等的经济实力,若硬要与那些大亨们争抢“肥肉”,他们无异于自寻死路。于是,三人经过商议,决定采取避其锋芒、见缝插针的介入策略。
当时香港待拆的旧楼宇很多,资金不充裕的“永业”就以收购小地盘为主,以低价买进旧楼,拆掉重建然后出售,回笼资金后再购入地盘,经过5年的循环运转,“永业”在香港房地产界站稳了脚跟。
1963年,“永业”改组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郭得胜出任公司主席。“新鸿基”成立之初,职员不过10余人,资本也不雄厚。但郭得胜和冯景禧、李兆基齐心协力,各展其长,使“新鸿基”很快就崭露头角,利润可观。此时,“地产三剑客”的美称也不胫而走。
68.人脉是设计出来的(8)
由此可见,顾及对方的利益不仅能够吸引顾客的购买欲,还能够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财源滚滚而来。***无论是李嘉诚还是郭得胜,与人分利、诚实经商都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利益共享谋合作
有人说过:“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今天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争吵,或者为争一笔生意搞得两败俱伤,然而,明天可能就会携手共占市场,互相得利。李嘉诚就是这样利益共享谋合作的:
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要求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不久,晋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雄心勃勃,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公司。李嘉诚之所以关注荣智健的事业,是为了想以荣智健为鉴,进而扶植自己的两个儿子。
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来并没有做过多少实质性的工作。此时,荣智健与李嘉诚交不错并且有心大展宏图,李嘉诚岂有不帮之理?李嘉诚、荣智健两人都看好了借壳上市的时机。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一些小型上市公司由于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所以被称为“空壳”,卖家并不需要动用大数额的资金,这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不同。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最终看中了泰富展这只空壳。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兼任主席的百富勤,为中信财务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的“蚊型股”(通常指市值规模低、每股股价仅是1元甚至几角、几分的低价股票)。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以及物业作价的步骤而完成的。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慎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以后,股份分配为:中信占有49%,李嘉诚占有5%,曹光彪占有5%。泰富正式改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出任董事长。很显然,李嘉诚在股权分配上无意获取权益,而只是为了帮助荣智健。
其实,多交一个朋友就是多一条财路。李嘉诚以自己的商业地位及经商才能,帮助中资,意义深远。中资在香港的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与中资交好,可为今后进一步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不遗余力地帮组中信借壳上市,但最后只占有5%股权。这是李嘉诚一贯的做事风格。他不会饿虎扑食,而是更注意日后的长远合作和利益。李嘉诚常说:“最重要的是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做风。”
我们经常见到,有经验、有涵养的老板在谈判时面总是带微笑,摆出一副坦诚的样子,即使谈判不成,还是把手伸给对方,笑着说:“但愿下次合作愉快!”
商场上树敌太多是经营的大忌,尤其是当仇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或在暗中算计你时,你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况且,做生意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调动资金、如何做广告宣传等方面,倘若总是想着对付别人的暗算与报复,难免会顾此失彼。
其实,人生中,有很多事靠单枪匹马是完不成的,这时就需要与他人合作,因为任何人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当别人的长处恰好能弥补你的不足时,就能够共闯难关,一起获利。
生意不成|人在
重要的是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利益。
69.人脉是设计出来的(9)
——李嘉诚
聪明的人,总是将身边的“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雄才大略之人更应有如此宽阔的心胸。***人是人际交往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有心人要善于做人生意。
在生意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成为自己事业的绊脚石。这时,如果你把他踢开,那样会让周围人觉得你胸怀不够宽广,从而引起各种猜测和议论。这时就要学会委曲求全,退一步海阔天空。
和气生财
中国古代有“和气生财”的说法,这里的“和”就是“与人为善”的意思。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次,有个人去买水果,他拿着一个水果左看右看说道:“这水果这么烂,一斤也要卖10元吗?”
老掌柜微笑地说:“我这水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
这个人说:“一斤8元,卖不卖?”
老掌柜还是微笑地说:“先生,我一斤卖你8元,对刚刚向我买的人怎么交代呢?”
“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
老掌柜依然微笑着说道:“不会那么不好的,而且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要卖15元了。”
不论客人的态度如何,老掌柜依然面带微笑,而且笑得像开始那样亲切。
客人虽然嫌弃,但是最后还是以一斤10元的价格买了。
等到那位客人走了,老掌柜自自语地说:“只有嫌货的人才是买货的人呀。”
作为生意人,应该不在乎别人的批评,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千万不要因为不能承受便生气,这不只是修养好,也是对自己的商品大有信心的缘故。
其实,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深得“和气生财”的聪明人。
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
香港广告界著名人士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曾主持广告公司,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一来,自然会滋长客户尤其是像长实这样的大客户的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气焰。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厦办公厅,更换了个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陪着我们拾级步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那天下雨,我的一身雨水**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林燕妮说:“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我们当然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不是没生意做?’”
加拿大名记者johndemont对李嘉诚的为人赞叹不已:“李嘉诚这个人不简单。如果有摄影师想为他造型摄像,他是乐于听任摆布的。他会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侧身向前摆个姿势……他不摆架子,容易相处而又无拘无束,可以从启德机场载一个陌生人到市区,没有顾虑到(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5146/ )
关于你商业上最重要的伙伴的家庭,你知道些什么?对此,你是否关心,或者花过时间去了解?其实朋友的家庭生活况往往包含大量对你有用的信息。
如果你想做一个能让人长期感激的人,那么你不妨去做对方的中间人,把同你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双方撮合在一起,这样双方都会铭记你的功劳。
对于一些商业方面的小事,人们似乎记忆得最长久,而没有给予重视或不了了之的诺则会牢牢地印在别人的脑海里。几年一晃就过去了,直到某一天,人们会突然提起某件事,念起你来,想起你的好处,那么,这种深刻的“良好”的印象会使你的生活、生意都获益匪浅。
“人”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你从事经营活动,无非是想丰富你的生活,实现你的价值,使理想付诸行动。而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使你幸福,使你有成就感、有充实感,总而之,“快乐”围绕着你。而“人”这东西不仅给你财富,还使你拥有被人群欢迎喜爱的充实感、快乐感。记住,“奸商”只能造就一时的得意,却不能让你品味美好人生。只有与人为善、共同财才能让你长久而不孤单地成功下去。
制造人债给他人
十个欠你人债的人当中至少有九个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一个人不可能赚到大钱。只有在很多人的协助下你才可能赚到大钱。因此在这过程中,你难免会有形无形地欠下很多人债。
想要赚钱的人,应有个观念: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帮助你。所以你应对社会上所有的人存有感激之心。
这样,你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并不是只存有感激之心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即便你有许多长处也不要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
你答应别人的过多,很难一一兑现。一旦有一件事落了空,你将不好交差。如果类似事件生两次、三次,你就会在别人心目中降低形象,只会被别人说成“不办实事”。久而久之,你的威信将一扫而光,谁还会来尊重你呢?
自己能办到的事,不要让人帮忙,免得让人说你无能。当然,作为朋友或他人主动帮助你,那是另一回事。另外,你也不要非让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即使他们按照你的意图做了,心里一定很不痛快,当然也不会尊重你了。
假如你能做到如此,以这种心和他人相处,你就会不好意思欠他人的人债。
但是,即使你不愿欠别人的人债,在现实生活中,你仍会不知不觉中受他人好处,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人味的人,常被唾骂为无、不懂道理。
所以,你最好有这种观念:“至少,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的好意帮助。”以这种态度和他人交往,你的心里才能坦荡、毫无牵挂。
当然,最好是你制造人债给他人,尽管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不过,你仍要坚持制造人债,将来,也许有一天,你能获得大大的回报。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还人债。不过,总有人会还的。因此,有机会的时候,你应让别人欠你的人债,有一天,你会连本带利收回的。
朋友多了路好走
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李嘉诚
常有人说“商场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同行是冤家”、“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这些话听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感觉生意场恰似一个无的战场。但是,明智的人在商场上依然会善待他人、结交朋友,从而让自己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
6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3)
善待他人广铺路
1991年秋,李嘉诚收到一位英国丁姓华侨的来信,他在信中叙述自己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处境。***李嘉诚日理万机,平时连一些重大的应酬都无法对付,他却亲自复信,以诚挚的态度为他“指点迷津”:
丁先生:
人生起伏无常,尤其从事商业。穷人易做,穷生意难做。所以你们面临的困难,只是数千年来亿万无数生意人曾经面对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俭有效地面对现实,尽心经营,则如陆游诗中所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不久你们又有一个好和新的局面。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则海阔天空。以今日英国的工资水平,大不了,最多找一份职业,生活只应绝对无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送上英镑500,请你俩一顿晚餐。想想明天会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在商界驰骋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
李嘉诚感悟道:“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可见,李嘉诚的处世态度就是善待他人,即使面对竞争对手,他的处世态度依然如此。其实,李嘉诚善待他人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次,一个李嘉诚很讨厌的报社记者在他公司的楼下等他,一开始李嘉诚不想见他,于是直接上车。但当他的属下告知他那个报社记者已经等了两个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立即叫司机倒车,向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李嘉诚不忍心那个记者站了两个小时而回去没有东西交代。李嘉诚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他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他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中,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如俗话所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他会引荐给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也是一件好事。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这为他展自己的事业铺好了道路。
1957年底,李嘉诚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来自美洲的订单就源源不断。
商场上有一句话:“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意思是说这两者最好不要混淆,用私人感来做生意,或者做生意中讲感,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有人就采取很分明的态度,谈生意绝不讲感,交朋友绝不谈生意,两者分得清清楚楚。
但是,在商务交际中,真的能完全排除感作用吗?当然不能。人逃脱不了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人们共事,感是否投合,是互相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任何况下都是如此。所以,虽然说“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但是在实际交际中,生意和朋友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往往在生意中交朋友,同时在交朋友中做生意,互相参照,同时进行。成功的生意人总是生意和朋友都旺、互相促进。生意越好,朋友越多;而朋友越多,生意越好。
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以商会友,以友促商,互相提携,大家财。问题是如何才能形成这种良性循环,使竞争对手也成为朋友呢?
64.人脉是设计出来的(4)
其实,商场如战场,往往是不打不相识。***也就是说,商场上的朋友多半是通过互相竞争认识的,但是商场确实又不同于战场,因为做生意是一个互惠过程。双方都能得利,生意才能做成,这也就使得商场上交朋友有了可能性。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回答说:“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
其实,只有人格高尚、做人漂亮的人,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商海屹立不倒、长盛不衰。研究古今中外成功的企业家,那些名噪天下的商界大亨,无一不是富有人格魅力、做人漂亮的人。
利人利己双丰收
豁达之人大都有着对同行的真诚友。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种观点在现代商战中已经过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同行间若既能各挣各的钱,又能保持友,经营效果肯定是引人注目的。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在做生意中既挣钱、又讲友谊的人,这一点,在他将九龙仓转让给包玉刚这一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包玉刚与香港置地争夺九龙仓的控制权,虽说这已是多年旧事,但双方尔虞我诈,策略精湛,争夺气势惊人,再加上几年后李嘉诚的介入并收购和黄的事件,由此成为香港收购战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役,也是英资集团与香港华资势力此消彼长的转换点。
1975年,包玉刚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到20世纪70年代末,它拥有轮船210艘,2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而此时,包玉刚已经看好香港展的前景,并且考虑到船运的限制,于是打算正式“登陆”,而登陆的跳板就是九龙仓。
当时,随着香港经济的展,华资势力也日益增强,位于“四行”之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分别是和记、会德丰和太古)的势力日益削弱,其原因在于怡和对香港的前途信心不足,于20世纪70年代改为分散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于是将展壮大的机会给予了华资。1886年,由渣打爵士成立的凯瑟克家族的“九龙仓”本来属于怡和系,最初仅限于货仓经营。尖沙咀海运大厦一带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由渣打爵士和政府投资作为货仓码头之用,其产业包括九龙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全力展尖沙咀的地皮作为商业大厦,而位于尖沙咀的优质地皮正是“九龙仓”未来展的主要阵地。
1977年秋,香港股市突然传出在香港上市的九龙仓利润非常可观的消息,香港部分主要媒体的经济评论家甚至预测九龙仓股价有可能以2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10年。1978年,在市场流传出九龙仓被收购的说法,说华资大户李嘉诚打算收购九龙仓,但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李嘉诚却对这种说法表示否认。而实际上,李嘉诚是在暗中通过分散户头的方式进行收购,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中买下了2000万股。精通地产股票的李嘉诚此时算了一笔细账:1977年年末与1978年年初,九龙仓股票票价每股在13~14港元。九龙仓行股票还不足1亿股,意思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足14亿港元。然而,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成交价以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该是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展,价值更是可观。由此看来,九龙仓的股票市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真可谓一块大肥肉。因此李嘉诚判断,即使以高于当时价格5倍的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划算的。1977年9月,李嘉诚已拥有了九龙仓18%的股票,已经与怡和手中的股票数额势均力敌。
65.人脉是设计出来的(5)
依然掌控着九龙仓的怡和终于看出了李嘉诚的野心,在经济状况非常不景气的条件下,怡和财团依然使出最后一招,力求得到汇丰银行这样的大靠山帮助。1978年8月,汇丰银行介入九龙仓的争夺战。
其实,李嘉诚真正关注的并不是九龙仓,而是英资控制的另外一家公司和黄。在汇丰介入之后,李嘉诚决定在不冒很大风险的条件下,公开与实力雄厚的怡和较量,但是他并不想得罪汇丰银行而取得九龙仓。于是,1978年7月,李嘉诚悄悄约见“船王”包玉刚,因为包玉刚正是与英资争夺九龙仓的另一个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
当九龙仓的股价由原来的每股10多元港币涨到每股40元港币时,出人意料的是,李嘉诚主动以每股36元港币转让给包玉刚。对此,其下属们实在不理解李嘉诚的这一举动,李嘉诚回答道:“做生意是为了赚大钱,但只要有门道就可以赚到,而友谊却是很难用金钱来购买的!”
包玉刚得到20%左右的九龙仓股份,而李嘉诚除了获利5000多万港元外,还得到了包玉刚手中和黄的全部股权。其实,纵横四海的包玉刚并非等闲之辈,在此之前他已经料想到李嘉诚的这一决策,这也是包玉刚所渴望的。这样一来,两个华人资本世界的绝顶高手,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李嘉诚认为,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有人说,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与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所以,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可见,一个人只有尽己所能、善待他人、广结朋友,才能使自己在事业上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面对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不善合作,不可能成为强人
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李嘉诚
李嘉诚是一个朋友众多的商人,但李嘉诚还是一个善于与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样与朋友一起做生意这方面,李嘉诚有着一整套心得体会。举例来说,在投资北京王府井建设的项目中,他与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
合作有助于竞争
李嘉诚认为,当贸易的双方都遵守互惠原则时,就会演变成自由贸易的关系,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则就会形成保护主义。向对方敞开大门,既有利于吸收对方的有利方面,也有利于挥自己的优势,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商业原则。
从商业的展来说,企业结盟的最大推动力是市场和技术。在过去,不同的技术各自独立展,很少重叠。今天,几乎没有一门技术和一个领域还是这种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门,都没有办法供应公司需要的一切技术。所以,制药公司必须和遗传学家结盟,电脑硬件公司必须和软件公司结盟。技术展愈快,企业也就愈需要结盟。在这种结盟的背景下,技术和信息的交流、资金和人员的渗透都会给自己的公司和伙伴公司带来巨大的活力,并极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所以说,商业合作的魅力就在于此。
李嘉诚认为,商业合作应该有助于竞争。联合以后,竞争力自然增强了,对付相同的竞争对手则更加容易获得胜利。但是,有许多公司之间的所谓联合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在利益上并没有达到共享共荣,这种况往往容易让对手从内部攻破而导致失败。
战国时,魏国在选择联合对象时所注意的一点是“远交近攻”。韩、魏、齐三国结成同盟,打算进攻楚国。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谨慎行事,秦国就会出兵。因此三国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态度,提出进攻秦国的建议。三国的提议,对楚国来说是收回曾被秦国掠夺的领土的好机会。楚国答应了这个建议的况被传到了秦国后,韩、魏、齐三国先向楚起了进攻,但秦国却坐视不管,于是获得了全胜。楚、秦二国就是因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慎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66.人脉是设计出来的(6)
在合作中壮大自己实力
1990年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
李嘉诚选择了钢为合作伙伴。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当时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本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这种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
而钢有意在香港上市,看中的是李嘉诚巨大的声誉与影响力。重要的,东荣钢铁与钢的入港展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因此,两大商业巨头一拍即合,准备收购东荣钢铁公司。
1992年10月23日,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9。28角/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钢51%,长实21%,怡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9。2角/股。
东荣的市价及收购价均低于股票面额,可见东荣当时在股市信誉之低,东荣是一只没有肉的微型空壳。就这只小壳,并不可限制它的未来主人将其展成大型中资企业。
1993年,李明治的联合系进一步斩缆,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钢、长实、怡东又一次联手,收购联合系的三泰实业67。8%股权,每股作价1。69元,共涉资金3。14亿港元。
三泰实业是一间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收购后,三家的股权分配是钢46%,长实19%,怡东2。7%。5月,东荣从长实和怡东手中购回三泰股份。
同月,东荣正式改名为长国际。大股东仍是钢、长实、怡东三家。三泰实业则挂在长国际旗下。
1993年5月18日,长国际收购开达投资,经重整后,将其改名为长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购建筑公司海成集团,斥资1。74亿港元。
1993年9月12日,长国际全面收购宝佳集团,涉及资金11亿港元,是长国际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宝佳的业务以黑色金属为主。
经过5次收购后,长国际在香港站稳脚跟,实力大增,于是,调头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任命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从1992年起,中资公司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风。红筹股成为股市令人瞩目的股种。香港证券界评出1995年中资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亿港元;第二名,粤海投资(广东省政府驻港投资机构),89。4亿港元;第三名,长国际,63。6亿港元;第四名,越秀投资(直属广州市政府),50。9亿港元。
能否选择一个有实力的合作者,对于一个企业的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不可能单独做大,要想使企业不断取得展做大做强,就必须充分挥合作的优势,集中合作双方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合作的过程,还得注意合作方的利益,即使自己展壮大,还能赢得更为坚定的长期商业伙伴,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67.人脉是设计出来的(7)
以和为贵,互惠互利
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
合作可以使双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同创共赢,通过一起努力,可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占领市场份额。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多一个合作伙伴,少一个竞争对手,可以共同抵御经济危机对本行业的冲击,共渡难关。
李嘉诚说:“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对于经商,中国人一直以谋求利益为经商的目的,所以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来,商人们抱定一个宗旨:“无利不起早,没有利润的事是商人们所不愿意涉足的。”
然而,李嘉诚却说:“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因此,李嘉诚在生意合作中总是抱着“分利与人”则“人我共兴”的态度,与他人进行积极合作。
当然,与李嘉诚抱有同样态度的商人并不少,例如香港地产巨子郭得胜以他憨厚的微笑和细心的经营,在创业之初,使周围邻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渐好起来,他批的华洋杂货及工业原料,价格都很适中,街坊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
郭得胜从不起眼的杂货店做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地产王国——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他被香港人称为“地产巨无霸”。
人越老实,客户越喜欢与你做生意。郭得胜是有名的“老实商人”,而诚信经营、独到的眼光、紧扣市场循环盛衰的投资策略,正是郭得胜成功的三**宝。
“二战”后,香港经济萧条,但上环一间名叫“鸿兴合记”的杂货店生意依旧兴隆。每天早晨店主总是很早就把店铺的门打开,总是以憨厚的笑容来面对每一位客人。街坊邻居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并喜欢去他那里买东西。这个被称为“老实商人”的店主,便是后来掌管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新地)的郭得胜。
1911年,郭得胜出生于广东中山县。因为郭氏宗族中人很多都是经营土洋杂货或针织业的生意,所以郭得胜念过几年私塾后,也跟父亲做洋货生意,从此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全家因为避难而来到了澳门,开了一家信百货度日。
1958年,香港经济迅速展。已经年近半百的郭得胜看准了地产市场的前景,但是由于手中的资金有限,于是他陷入了沉思:是大胆进军,还是按部就班呢?然而,郭得胜人老心不老,他依然有着进入新行业的勇气和胆量。于是,他找来了同样看好地产业而资金不足的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三人一起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开始在地产界施展拳脚。当时的香港地产界,英资置地产业公司居霸主地位,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威震全港,李嘉诚也已跃进房地产业,而“永业”仅拥有中等的经济实力,若硬要与那些大亨们争抢“肥肉”,他们无异于自寻死路。于是,三人经过商议,决定采取避其锋芒、见缝插针的介入策略。
当时香港待拆的旧楼宇很多,资金不充裕的“永业”就以收购小地盘为主,以低价买进旧楼,拆掉重建然后出售,回笼资金后再购入地盘,经过5年的循环运转,“永业”在香港房地产界站稳了脚跟。
1963年,“永业”改组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郭得胜出任公司主席。“新鸿基”成立之初,职员不过10余人,资本也不雄厚。但郭得胜和冯景禧、李兆基齐心协力,各展其长,使“新鸿基”很快就崭露头角,利润可观。此时,“地产三剑客”的美称也不胫而走。
68.人脉是设计出来的(8)
由此可见,顾及对方的利益不仅能够吸引顾客的购买欲,还能够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财源滚滚而来。***无论是李嘉诚还是郭得胜,与人分利、诚实经商都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利益共享谋合作
有人说过:“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今天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争吵,或者为争一笔生意搞得两败俱伤,然而,明天可能就会携手共占市场,互相得利。李嘉诚就是这样利益共享谋合作的:
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要求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不久,晋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雄心勃勃,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公司。李嘉诚之所以关注荣智健的事业,是为了想以荣智健为鉴,进而扶植自己的两个儿子。
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来并没有做过多少实质性的工作。此时,荣智健与李嘉诚交不错并且有心大展宏图,李嘉诚岂有不帮之理?李嘉诚、荣智健两人都看好了借壳上市的时机。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一些小型上市公司由于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所以被称为“空壳”,卖家并不需要动用大数额的资金,这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不同。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最终看中了泰富展这只空壳。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兼任主席的百富勤,为中信财务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的“蚊型股”(通常指市值规模低、每股股价仅是1元甚至几角、几分的低价股票)。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以及物业作价的步骤而完成的。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慎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以后,股份分配为:中信占有49%,李嘉诚占有5%,曹光彪占有5%。泰富正式改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出任董事长。很显然,李嘉诚在股权分配上无意获取权益,而只是为了帮助荣智健。
其实,多交一个朋友就是多一条财路。李嘉诚以自己的商业地位及经商才能,帮助中资,意义深远。中资在香港的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与中资交好,可为今后进一步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不遗余力地帮组中信借壳上市,但最后只占有5%股权。这是李嘉诚一贯的做事风格。他不会饿虎扑食,而是更注意日后的长远合作和利益。李嘉诚常说:“最重要的是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做风。”
我们经常见到,有经验、有涵养的老板在谈判时面总是带微笑,摆出一副坦诚的样子,即使谈判不成,还是把手伸给对方,笑着说:“但愿下次合作愉快!”
商场上树敌太多是经营的大忌,尤其是当仇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或在暗中算计你时,你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况且,做生意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调动资金、如何做广告宣传等方面,倘若总是想着对付别人的暗算与报复,难免会顾此失彼。
其实,人生中,有很多事靠单枪匹马是完不成的,这时就需要与他人合作,因为任何人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当别人的长处恰好能弥补你的不足时,就能够共闯难关,一起获利。
生意不成|人在
重要的是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利益。
69.人脉是设计出来的(9)
——李嘉诚
聪明的人,总是将身边的“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雄才大略之人更应有如此宽阔的心胸。***人是人际交往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有心人要善于做人生意。
在生意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成为自己事业的绊脚石。这时,如果你把他踢开,那样会让周围人觉得你胸怀不够宽广,从而引起各种猜测和议论。这时就要学会委曲求全,退一步海阔天空。
和气生财
中国古代有“和气生财”的说法,这里的“和”就是“与人为善”的意思。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次,有个人去买水果,他拿着一个水果左看右看说道:“这水果这么烂,一斤也要卖10元吗?”
老掌柜微笑地说:“我这水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
这个人说:“一斤8元,卖不卖?”
老掌柜还是微笑地说:“先生,我一斤卖你8元,对刚刚向我买的人怎么交代呢?”
“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
老掌柜依然微笑着说道:“不会那么不好的,而且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要卖15元了。”
不论客人的态度如何,老掌柜依然面带微笑,而且笑得像开始那样亲切。
客人虽然嫌弃,但是最后还是以一斤10元的价格买了。
等到那位客人走了,老掌柜自自语地说:“只有嫌货的人才是买货的人呀。”
作为生意人,应该不在乎别人的批评,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千万不要因为不能承受便生气,这不只是修养好,也是对自己的商品大有信心的缘故。
其实,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深得“和气生财”的聪明人。
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
香港广告界著名人士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曾主持广告公司,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一来,自然会滋长客户尤其是像长实这样的大客户的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气焰。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厦办公厅,更换了个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陪着我们拾级步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那天下雨,我的一身雨水**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林燕妮说:“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我们当然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不是没生意做?’”
加拿大名记者johndemont对李嘉诚的为人赞叹不已:“李嘉诚这个人不简单。如果有摄影师想为他造型摄像,他是乐于听任摆布的。他会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侧身向前摆个姿势……他不摆架子,容易相处而又无拘无束,可以从启德机场载一个陌生人到市区,没有顾虑到(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5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