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部分阅读
个人的安全问题。他甚至亲自为客人打开车尾箱,而根本不劳驾司机。后来大家上了车,他对汽车的冷气、客人的住宿,都一一关心到,他坚持要打电话到希尔顿酒店问清楚房间预订好了没有,当然,这间世界一流酒店也是他名下的产业。”
有人说李嘉诚的作为带有功利性。诚然,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一个人想绝对没有功利意识是不现实的。不过,李嘉诚的“予人以善”,更多的是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而可贵的是,李嘉诚将他与人为善的哲学真正地落实下来,并坚持了下来。
70.人脉是设计出来的(10)
留住人
“生意不成|人在。”这是李嘉诚所信奉的一句话,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客户,他总是以这句话为标本,于是造就了亿万人倾慕的李超人。但是,有些人却买卖不成则反目成仇,殊不知,这等于将客户往门外赶。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客户,买来一台某品牌的冰箱,并获赠了一套刀具。但是,冰箱刚使用4天就出现了不制冷的现象,于是他当即打电话给商场并要求退货,商场表示同意,但要求一并退还赠送的刀具。然而刀具已经使用,商场与客户为此而产生了纠纷。商场表示:要退货就先退还360元赠品钱。而客户认为刀具根本不值这么多钱,希望商场合理收取,却遭到拒绝。客户为了退货,只有付钱。退货后,客户在另一家商场里现同品牌、同样式的刀具只卖130元,认为商家有意欺诈,于是投诉到了消协。消协工作人员经过了解,认为商场把价值130元的刀具作价360元,显然是不公平的。经过调解,商场不仅将260元返还给客户,还丧失了商场的信誉,没有了信誉,也就失去了客源。
世界大富豪西尔斯是百年老店西尔斯的创始人。有人问起他财致富的奥秘,西尔斯一语惊人:“鄙人致富是因为鄙人的商店生意好。而鄙人的商店生意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比别人稍有不同,别人商店的经营准则是‘货物出门,概不退换’,而鄙人将其改成‘货物出门,负责到底’。”
顾客在西尔斯的商店无论买了什么,但后来想退货,只要顾客说出理由,提出退货要求,西尔斯总是热地答应,并认真地帮他们退换。西尔斯不但自己这么做,还要求他的雇员也这样做,甚至明文规定:在接受顾客退货时,无论顾客有什么要求,绝不允许与顾客生争执。哪怕有的顾客明明是“无理取闹”,西尔斯愿自己赔钱,也绝不跟这种人计较。
一次,一位顾客居然拿着一双明显穿旧了的皮鞋要求西尔斯退货,西尔斯竟然微笑着毫不犹豫地把钱退给他。西尔斯一味地退货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西尔斯推行退货赔钱的经营策略,并不是仅仅为了给顾客一个公道,其真正的用心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可见,以和为贵才能生财,即使做不成生意,也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一时利益的得失上,应该为自己长远的利益作打算。
充分考虑小商人的利益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李嘉诚
在李嘉诚的经营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小商人的利益。他认为大的商人在有些时候要考虑小商人的利益,不能处处损人利己。给予小商人合理的利益,不仅可以赢得他们的信赖,还能赢得他们的心。
李嘉诚在股市纵横驰骋取得不凡的业绩后,又逐渐淡出股市。但是,他不是得利就走人,而是想办法把从股市上获得的利益让出一部分给那些散户百姓。
懂得照顾别人的利益赢得人心,这是一种经商的智慧。因为小商人们觉得有利可图,就会长期与你合作,这样你能获得的利润在长期的经营里也会常盛不衰。
“第一次私有化便走眼”
私有化是一个专用名词,即改变原有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一间私有公司。按证券条例,公司上市必须拨出25%以上的股份挂牌向公众售,即使是一间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公众公司。
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资,都是“进取”,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是“淡出”。“淡出”也是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该公司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取消挂牌后的私有公司,不再具有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李嘉诚所控的长实集团够庞大了,仅以长实、和黄、港灯3间巨型公司的规模,足以获准浩大的集资计划。私有化的公司,将恢复不受众股东和证监会制约监督的优势——李嘉诚正是基于这两点,先后决定把国际城市、青洲英泥、嘉宏国际私有化。
71.人脉是设计出来的(11)
上市骑牛,退市借熊——熊市淡以充市,股价低迷,自然大大有利向小股东收购的大股东。***道理谁都懂,要真正掐准时机,并非那么简单;要显出大度,更不容易。圈中人说:“超人是人不是神,玩股老手李嘉诚,第一次私有化便走眼。”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后,香港投资气候转晴,股市开始上扬。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1。1元,较市价高出一成,亦较该公司上市时售价高出0。1元。小股东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如两年前,或两年后的股市熊市,便可抢到“低价”收购的好价钱。
对以上议论,据传李嘉诚曾解释道,我们不是没想过,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唔抵数”(不值得、不公平)。
李嘉诚第二次私有化,是收购青洲英泥。
1988年10月,长江实业宣布将青洲英泥私有化。长实控有其44。6%股权,以20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17。7元溢价13%,共涉资金11。23亿港元。到12月30日收购截至期,长实已购得9成半股权从而可以强制收购完成私有化。全资控有后的青洲英泥自然成为该系全资附属上市公司,现在申请摘牌,就变成长实旗下的私有公司了。
不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李嘉诚的第3次私有化,一波三折,远不如收购国际城市、青洲英泥那么顺。
嘉宏是长实系四大上市公司之一,于1987年将港灯集团非电力业务分拆另组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而上市。上市时,和黄控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而上市。上市时,和黄控嘉宏53。8%股权,嘉宏控港灯23%股权,嘉宏综合资产净值为44。57亿港元。到1992年6月底即将完成全面收购时,市值为155。09亿港元。
1991年2月4日,控股母公司和黄宣布将嘉宏私有化建议,以每股4。1元价格将嘉宏收归私有,共涉资金118亿港元,被舆论称为本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私有化计划。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和黄当时拥有嘉宏65。28%股权,实际动用资金41亿便可完成收购。
舆论议论纷纷,李嘉诚解释主要原因,是嘉宏赢利能力有限及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并声称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如有人肯出5元的价收购,他会考虑出售。
证券界认为市场投入四十多亿资金,将会对1989年北京**后香港股市的萧条带来刺激,有助于股市的复苏。嘉宏资产估值在每股5~6元的水平,和黄开价4。1元折让一成多收购,显然是肥了大股东,而损了小股东。
李嘉诚解释嘉宏赢利前景有限,应该是事实。但在4月10日嘉宏股东会议上,小股东质询:嘉宏1990财政年度业绩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时,赢利状况甚佳,13。16亿港元年赢利比上一年增幅达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灯市值连月上升,也会造成嘉宏资产值增高,这都有益于嘉宏的展。
小股东纷纷质疑,并表示反对,嘉宏私有化建议在一片鼓噪声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证券界认为:“流产的原因,是收购价偏低,收购方对嘉宏的评估与实际业绩的差异。和黄出价太低,远不及1987年上市供股价4。3元的水平。李嘉诚素来关注小股东利益,而和黄的收购建议对小股东照顾不够,有失长实系的一贯作风。”
据传,一个英国基金趁机斥资吸纳嘉宏股票,嘉宏主席马世民表示不提高收购价,也是私有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小股东反对私有化,除认为和英黄条件“苛刻”外,看好嘉宏的前景,舍不得“忍痛割爱”,又是私有化失败的另一大原因。
这对嘉宏来说,无疑是鼓舞及鞭策。李嘉诚还会将嘉宏私有化吗?按规定,私有化失败,一年之内不得再提(私有化)建议——嘉宏何去何从,将一年后见分晓。
“大限”满后,1992年5月27日,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购价5。5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高出32%,涉及资金58。38亿港元。李嘉诚当日表示,私有化目的在于简化机构等。对和黄是否供股集资来筹措收购资金,李嘉诚不作表态。
72.人脉是设计出来的(12)
7月10日的嘉宏股东会议,私有化建议以96。7%赞成票获得通过。这次私有化,和黄以5。5元的价格收购小股东36。6%股权,实际动用资金50。84亿港元。这次的收购价,比上一次出价的4。1元提高了36。62%,比资产净值每股6。4~6。5元的水平仍有折让。收购之所以成功,是大股东既保全了自身利益,又顾及了小股东的利益。
毋庸置疑,也无可否认李嘉诚有谋利之心,李嘉诚本人也这么认为。李嘉诚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为自己谋利,又最终照顾了小股东的利益,并使对方心服口服。
73.投资的智慧(1)
找准投资的最佳切入点
眼光放大放远,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
——李嘉诚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冲击,富豪也不能避免,李嘉诚在漫长的商业生涯中经历过多次危机,但他反而以高人一筹的“危机创富力”,带领“长和系”在历次危机中不断壮大,其个人财富也更上一层楼,在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之后,他次坐上了香港富的交椅。
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财富缩水超过百亿美元,但与其他一些富翁的悲惨境况相比,及时止损的李嘉诚至少保住了自己的老本。在200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以162亿美元排名第16位,同时蝉联华人富宝座。2010年,李嘉诚又以210亿美元排在最新《福布斯》排行榜上第14位。李嘉诚是怎样保住自己的财富的呢?
持盈保泰渡危机
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多年的商场搏杀中,“李超人”的每次判断都异常准确,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心目中的榜样。2008年,当时正是全球经济最困难阶段,尽管李嘉诚没有表任何公开论,但行动说明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实体经济中,李嘉诚已经逐渐看好后市。
当年随着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亚洲各国的经济放缓已成现实,而欧美多国先后步入衰退期。10月下旬,全球股市出现暴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同步下挫,众多声名赫赫的大公司纷纷倒下。在这样的况下,李嘉诚宣布暂停旗下一切投资计划,其控股的长实与和黄随即暂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李嘉诚当时公开表示,到2009年6月之前,将执行“持盈保泰”策略,冻结所有未落实的投资开支,并检讨全部现有投资项目。
和黄采取了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在抛售了大部分股票投资后,公司估计持有超过221亿美元(约1724亿港元)资金,其中有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是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已下降到相当小的比重。和黄管理层已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在“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下,到2008年年底李嘉诚旗下企业资产负债率仅在12%左右。
国务院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对李嘉诚非常推崇,他认为李嘉诚其实早在2008年上半年就敏锐地嗅到国际经济的异常气味,迅即改变投资策略,暂停了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确保公司资金链不生断裂。
“持盈保泰”的策略很快得到了贯彻执行,而当其冲的就是李嘉诚旗下的内地物业和房产。来自公开数据显示,从2008年11月起,李嘉诚及其旗下公司不惜以超低价大举抛售其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物业资产。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李嘉诚的抛售行为,一方面可以规避内地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调整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回笼大量资金,保证公司资金链安全。
瞄准投资赢大利
李嘉诚的财富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人现,李嘉诚往往在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衰退中体现出高人一筹的“创富力”,甚至能够使个人财富更上一层楼。比如,在1996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106亿美元名列香港富豪第三位,位居李兆基家族和郭炳湘兄弟之后,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后,李嘉诚的财富反而在1999年大幅增长,并次坐上香港第一富豪的交椅。在2007年3月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230亿美元的财富位列香港地区第一,比第二名李兆基的170亿美元多出50亿美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之后的2008年3月,李嘉诚的财富达到265亿美元,比李兆基190亿美元的财富增速更快;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后,“和黄系”的股价跌幅远小于李兆基的“恒基系”,双方的财富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74.投资的智慧(2)
李嘉诚的成功在于他对投资趋势的判断、时机的把握,这是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理智与胆识的。***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体布会上,李嘉诚都不断提醒投资者面对泡沫要量力而为,即使作长线投资也要谨慎,并直斥利用内幕消息赚钱是“罪过”。
在市场还在对李嘉诚抛空内地房产欷殹疾灰咽保袄畛恕钡某鍪衷俅稳萌朔艘乃肌?009年3月,市场突然传闻,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已逆市启动内地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尽管长江实业内部人士对该传闻不置可否,但工地上竖起的吊机和施工板房,打桩机出的隆隆响声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地产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把握好的话,在市场低迷时启动的建设项目建成后正好可以赶上下一轮牛市来临。此外,这一时期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投入的成本相对也会便宜。作为商场上的常胜将军,李嘉诚的投资一贯保守和谨慎,如果他的确下决心启动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那一定是他先于其他人看到了市场的未来。
多元化经营的和黄,更充分放大了李嘉诚逆市扩张的投资哲学。和黄近年的商业模式为:通过一系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密集型的新兴“准垄断”行业提供强大的现金流支持。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和黄先后出售了ornge等资产,用非经常性赢利平滑了业绩波动。另外,资产出售带来的利润,为和黄在危机后的低潮期大举投资港口、移动通信等“准垄断”行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新领域的投资需要巨额资金。在零散出售资产无法满足后续资金投入时,和黄又采取了将各项目分拆上市的战略,使各项目负担自身的现金流,并避免和黄股价被严重低估。截至2008年6月30日,和黄的现金和流动资金总额达到1822。89亿港元。目前,李嘉诚很可能是在等待另一个1999~2000年那样的危机后复苏期的到来,市场或许会再次对和黄现有的某项业务开出高价,届时他可以选择获利了结,并利用本次金融危机的机会,低价投入那些资产价格被压制的项目或者另一个全新的领域。
从金融危机中的个人投资表现看,李嘉诚同样善于高沽低买、控制风险,对于所投资项目的价值和价格掌握精准,制造了大量非经常性赢利。在香港股市的深幅下跌中,他成功增持了“长和系”股份。
李嘉诚说:“眼光放大放远,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
可见,不同的投资目光决定着一个人的资产增长速度,问题在于你是否拥有敏锐的目光、冷静的心态去现它、抓住它。危机之中,投资虽说有风险,但是你若拥有敏锐的目光,你就能抓住投资的机遇,从而使自己在危机中得以壮大。
借鸡生蛋,以小搏大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李嘉诚
如果你想创业财,但是又身无分文,那么没有比借钱投资更好的办法了,只要你有足够的胆识,敢于借,敢于冒风险,借钱也就等于借到了“东风”,想财的梦想就指日可待了。
借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在竞争中将无往不胜,它最大的好处在于把别人的成果拿来为自己所用,少走一些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他人的钱来赚钱
台湾的人常说:“人两脚,钱四脚,用钱追钱比人追钱要快得多,而且省力得多。”当今社会,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支配自己的行为,不把常规打破,那就会越走越艰难。因为你是不是能赚到钱,并不在于你投资多少,有多少好的产品,而是你有没有把握社会展先机的胆量。
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创立之后,美国一个巨头客户将来香港寻找塑胶花合作厂商。这是一笔大买卖,但以他当时的设备和生产能力,几乎没有接到巨头客户订单的可能。
75.投资的智慧(3)
这时,李嘉诚做出了立刻把生产设备全部更新的决定。钱远远不够,选择了高额贷款。这个风险可是很大的,但李嘉诚深综合各种况,分析出四条理由:一、只更换设备,即使接不下订单,为了厂子将来的展,这也是势在必行的行为;二、不靠漂亮的厂房来争取巨头客户的欢心,而靠厂里的优秀管理和员工技术、良好品质。对于李嘉诚来说,他本来就占着这一点的优势,就充分挥;三、用自己旺盛的企图心和两个优势去说服巨头客户,即便签不下订单,香港现有的业务也可以在计划时间内还清贷款(有了再搏一把的力量,不会一战即溃,陷入无法控制的困境中);四、有了这种立于不败之地的信心,争取巨头客户的订单,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用他的订金偿还贷款,生产成本并没有增加,反而因为订单量而使成本大大降低了。
结果当然是如他所料的那样,他以旺盛的企图心和有备无患的信心,说服了巨头客户,争取到订单,对他工厂以后的展产生了重要推进作用。
在我们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你想办实业而又身无分文,你想做代理商而经济力量又不足,你想施展经济才华而苦于没有舞台,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妙计或者是一条捷径来尽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呢?较为切实的途径是负债经营,借得钱来,开展业务;赚回钱来,展壮大自己的实务。这种经营谋略,其实也就是一种善借“东风”的行为。
一个心怀大志的人,要想早日取得成功就要善于借助千里马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否则,总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很可能收获甚微,最后落得“永无出头之日”的结果。
人们经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千里之外,如果能借助千里马之力,到达目的地就是很轻松的事了。因此,每一个创业者,如果要想早日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凭借“东风”。
无论一个人他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其拥有和熟悉的各方面知识及专业技能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样样皆懂、路路皆通。也许,你在从事某项事业之前,可能会涉足过一点,对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常识已略有所知。但当你一旦真正开始创业、开始从事某项事业时,你会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简直是太少了,是远远不够用的。这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最好的办法便是:当你拟订宏伟计划后,不妨来个借马学艺,使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和技能,而又不冒任何经济风险,这是一个最佳的致富途径,而且还可以一举多得。
世上的“借”字可分为三种:借人、借势和借钱。这都是成事之道。借人、借势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使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得到弥补。
借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力是重要的财富,借人力可以使自己少费些力。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没有资源,其实,每个人本身都是一种宝藏,重要的一点是这座宝藏是被自己用还是被别人用。
我们的身边也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对借他人之物怀有强烈的羞愧感,然而在生意场上我们务必牢记一句话:别人的东西永远可以为我们所用。这些东西可以是他人的钱、声誉、权力、智慧、技术等等。所以,我们最应该把羞愧感丢掉,迅速地加入到利用别人的条件来自己财的这场快乐游戏当中。当你掌握了这个策略时,它会使你很快变得财气十足。
借壳上市壮大实力
借壳上市的意思是企业通过收购已经上市的“壳”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购入后以现成的上市公司作为外壳,先拥有了上市的资格和地位,然后再通过定向配股,注入资本和业务管理,或是行新股和债券,迅速获得展资金,达到一个很好的融资目的。
实际上,借壳上市是指借壳公司通过协议方式、资产置换方式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依法收购壳公司,并取得该壳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再由借壳公司对壳公司的人员、资产和业务进行重组,向壳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与业务,实现自身资产与业务的间接上市,以实现借壳公司的展目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76.投资的智慧(4)
一般况下,一家公司若按正常途径申请在股票交易所上市,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是相当多的,而且还有诸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要做:聘请会计师审核账目、物色投资银行安排上市细则、包装推销新行的股票等等。***如果把其他已经上市的公司的资格加以利用,“借壳上市”则可规避许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上市进程也会更快。想上市的公司先在股市内物色一家“壳公司”,通常为蚊型股,其资产和营业额都很少、股权分配明晰、公司的内部结构也较为简单。
接下来再通过收购“壳”公司的全部或大多数股份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也就是借壳包装,顺利披上上市公司外衣。接着,便可按自己的意愿改组壳公司,重组董事会、更换高层管理人员、变革经营方针等。于是,一些公司借其他已经上市公司的躯壳,转眼之间就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在股坛上以全新的面目出现。
1979年,在李嘉诚的世业展史上,可以说是转机最大的一年。时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获得了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展权。与中资美资合作,在香港次作重工业方面的投资,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时年9月25日,“长实”赢得老牌英资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而且还在1983年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他成为第一个控制英资财团的华资财团,也成为在香港第一个入主英资财团的华人总裁。1979年10月2日,李嘉诚应荣毅仁邀请,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主要负责引外资的引进工作。
1985年5月15田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系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同年,把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收购了,斥资百亿港元,计划10~15年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1987年,李嘉诚相继收购了英国克拉夫石油公司35。6%股份,收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近95%股权。1988年间,李嘉诚又把青州英坭公司全面收购了,大规模展茶果岭、鸭俐洲、天水围(与中资合作)等物业。先后投得蓝田地铁上盖展权(与中信合作)、葵涌七号货柜码头展权。与有关财团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协平世博展有限公司”,而且还得到了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展权。在新加坡,则与香港20位企业家合作,成立“新达私人投资公司”,并在竞投中获得在新加坡展览中心展权等。4月7日,李嘉诚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到了东南亚上空预先设计好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与1986年相比,增加了2倍还要多。
其实,实施借壳上市的手段,也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势力不断地扩大。在实施手段上,借壳上市的一般做法是:第一步,集团公司先剥离一块优质资产上市;第二步,通过上市公司大比例的配股筹集资金,将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第三步,再通过配股将集团公司的非重点项目汀入进上市公司名现借壳上市。对于经商者来说,懂得借壳上市之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成为你成功的一大手段。
以奇制胜,拓展投资空间
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李嘉诚
经商需要冒险,但是更需要保险。“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最成功的保险法则。李嘉诚是一个坚持“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明人。
77.投资的智慧(5)
20世纪80年代,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事业的展,一般还是以本土较为稳妥,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这个全面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外,还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放眼天下,全球投资
李嘉诚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举进军海外的。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的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李嘉诚对英国的投资,几乎与投资加拿大同步进行。
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拥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并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们对李嘉诚大举收购英资的行动早有耳闻,因此他们对李嘉诚怀有戒心,担心他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便组织反收购。李嘉诚见势不妙,便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赢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尽管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在于该公司掌握大权的管理层,同样提防这位华人大亨。于是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dr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信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继而,李嘉诚又出击美国。1990年,他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这次行动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然而,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诉讼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日本商界的震动。
李嘉诚曾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不过,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与其说是李嘉诚跨国投资这件事本身,不如说是他向国外投资的宏大气魄,而这一点,正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的具体体现,是一切商家所应该着重学习的。
看好电信,遥领科技
除了传统产业,早在80年代,李嘉诚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悄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乃至非洲构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1989年,他开始在英国投资电信业,1996年,李嘉诚重组在英投资,组建了ornge(橙子)公司在英国上市,李的总投资是84亿港元。
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让众多香港商人折戟沙场,但于李嘉诚而说,这一年却是风调雨顺、商机勃的一年,这一年10月间,海外媒体率先透露了一个消息:德国工业界巨头mnnesmnn(曼内斯曼)正在洽购和黄旗下电信公司ornge。
10月21日,李嘉诚宣布:和黄同意mnnesmnn有条件收购其所持有的44。8%的ornge股份,涉资146亿美元,即1130亿港元,以现金、票据及mnnesmnn的股票支付。
78.投资的智慧(6)
据说,mnnesmn高层于1999年10月14日赴港与李嘉诚商讨收购事宜,而双方仅仅用了6天就达成了这项震动全球电信市场的巨额交易。而在这场惊动全世界媒体的交易中,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达到了自己要达到的目的。交易完成后,mnnesmnn不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信公司,市值7000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为该集团电信业务提供更为远大的展前景,另外mnnesmnn收购ornge后,客户将增至2000万,流动电话业务在欧洲的势力,足以吸引多间电话公司收购。对和黄股东而,除了28亿美元现金及为期3年的28亿美元票据的进账之外,还获得mnnesmnn扩大股本后10%、5200万股(相当于每股作价1200港元)的股权。简单地说,此次交易以股权互换、票据和现金三部分组成。交易完成后,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成为该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同时也成为欧洲最大的g**电信经营商。
三个星期,李嘉诚个人的身价暴涨150亿港元,每天增加5。5亿多港元,港人哗然。
到现在为止,ornge依旧是李嘉诚最为成功的投资经典之一,但是在刚开始时李嘉诚的开拓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的。1989年,李嘉诚在英国和记电信注资84亿港元收购一家英国电信服务公司,开始涉足电信市场。然而出师不利,新购的公司处于长期的亏损状态。1992年,和黄在英国又推出ct2移动电话服务,名为rbbit(兔子)。由于这项服务只能打出不能打入,比这一时期其他电信服务技术相比毫无竞争力,因为并没有赢得许多客户,不久就宣告失败。
李嘉诚并没有放弃,于1994年将电信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ornge),推出g**移动电话服务业务。1996年,“橙”在英国成功上市,和记从中套现41亿港元的特殊赢利。经过几年的展,股票又上涨了7倍。1999年年初,李嘉诚出售“橙”4。2%的股权,套现50亿港元。
由于和黄在历年的投资中已套现近(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5146/ )
有人说李嘉诚的作为带有功利性。诚然,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一个人想绝对没有功利意识是不现实的。不过,李嘉诚的“予人以善”,更多的是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而可贵的是,李嘉诚将他与人为善的哲学真正地落实下来,并坚持了下来。
70.人脉是设计出来的(10)
留住人
“生意不成|人在。”这是李嘉诚所信奉的一句话,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客户,他总是以这句话为标本,于是造就了亿万人倾慕的李超人。但是,有些人却买卖不成则反目成仇,殊不知,这等于将客户往门外赶。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客户,买来一台某品牌的冰箱,并获赠了一套刀具。但是,冰箱刚使用4天就出现了不制冷的现象,于是他当即打电话给商场并要求退货,商场表示同意,但要求一并退还赠送的刀具。然而刀具已经使用,商场与客户为此而产生了纠纷。商场表示:要退货就先退还360元赠品钱。而客户认为刀具根本不值这么多钱,希望商场合理收取,却遭到拒绝。客户为了退货,只有付钱。退货后,客户在另一家商场里现同品牌、同样式的刀具只卖130元,认为商家有意欺诈,于是投诉到了消协。消协工作人员经过了解,认为商场把价值130元的刀具作价360元,显然是不公平的。经过调解,商场不仅将260元返还给客户,还丧失了商场的信誉,没有了信誉,也就失去了客源。
世界大富豪西尔斯是百年老店西尔斯的创始人。有人问起他财致富的奥秘,西尔斯一语惊人:“鄙人致富是因为鄙人的商店生意好。而鄙人的商店生意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比别人稍有不同,别人商店的经营准则是‘货物出门,概不退换’,而鄙人将其改成‘货物出门,负责到底’。”
顾客在西尔斯的商店无论买了什么,但后来想退货,只要顾客说出理由,提出退货要求,西尔斯总是热地答应,并认真地帮他们退换。西尔斯不但自己这么做,还要求他的雇员也这样做,甚至明文规定:在接受顾客退货时,无论顾客有什么要求,绝不允许与顾客生争执。哪怕有的顾客明明是“无理取闹”,西尔斯愿自己赔钱,也绝不跟这种人计较。
一次,一位顾客居然拿着一双明显穿旧了的皮鞋要求西尔斯退货,西尔斯竟然微笑着毫不犹豫地把钱退给他。西尔斯一味地退货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西尔斯推行退货赔钱的经营策略,并不是仅仅为了给顾客一个公道,其真正的用心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可见,以和为贵才能生财,即使做不成生意,也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一时利益的得失上,应该为自己长远的利益作打算。
充分考虑小商人的利益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李嘉诚
在李嘉诚的经营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小商人的利益。他认为大的商人在有些时候要考虑小商人的利益,不能处处损人利己。给予小商人合理的利益,不仅可以赢得他们的信赖,还能赢得他们的心。
李嘉诚在股市纵横驰骋取得不凡的业绩后,又逐渐淡出股市。但是,他不是得利就走人,而是想办法把从股市上获得的利益让出一部分给那些散户百姓。
懂得照顾别人的利益赢得人心,这是一种经商的智慧。因为小商人们觉得有利可图,就会长期与你合作,这样你能获得的利润在长期的经营里也会常盛不衰。
“第一次私有化便走眼”
私有化是一个专用名词,即改变原有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一间私有公司。按证券条例,公司上市必须拨出25%以上的股份挂牌向公众售,即使是一间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公众公司。
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资,都是“进取”,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是“淡出”。“淡出”也是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该公司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取消挂牌后的私有公司,不再具有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李嘉诚所控的长实集团够庞大了,仅以长实、和黄、港灯3间巨型公司的规模,足以获准浩大的集资计划。私有化的公司,将恢复不受众股东和证监会制约监督的优势——李嘉诚正是基于这两点,先后决定把国际城市、青洲英泥、嘉宏国际私有化。
71.人脉是设计出来的(11)
上市骑牛,退市借熊——熊市淡以充市,股价低迷,自然大大有利向小股东收购的大股东。***道理谁都懂,要真正掐准时机,并非那么简单;要显出大度,更不容易。圈中人说:“超人是人不是神,玩股老手李嘉诚,第一次私有化便走眼。”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后,香港投资气候转晴,股市开始上扬。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1。1元,较市价高出一成,亦较该公司上市时售价高出0。1元。小股东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如两年前,或两年后的股市熊市,便可抢到“低价”收购的好价钱。
对以上议论,据传李嘉诚曾解释道,我们不是没想过,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唔抵数”(不值得、不公平)。
李嘉诚第二次私有化,是收购青洲英泥。
1988年10月,长江实业宣布将青洲英泥私有化。长实控有其44。6%股权,以20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17。7元溢价13%,共涉资金11。23亿港元。到12月30日收购截至期,长实已购得9成半股权从而可以强制收购完成私有化。全资控有后的青洲英泥自然成为该系全资附属上市公司,现在申请摘牌,就变成长实旗下的私有公司了。
不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李嘉诚的第3次私有化,一波三折,远不如收购国际城市、青洲英泥那么顺。
嘉宏是长实系四大上市公司之一,于1987年将港灯集团非电力业务分拆另组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而上市。上市时,和黄控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而上市。上市时,和黄控嘉宏53。8%股权,嘉宏控港灯23%股权,嘉宏综合资产净值为44。57亿港元。到1992年6月底即将完成全面收购时,市值为155。09亿港元。
1991年2月4日,控股母公司和黄宣布将嘉宏私有化建议,以每股4。1元价格将嘉宏收归私有,共涉资金118亿港元,被舆论称为本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私有化计划。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和黄当时拥有嘉宏65。28%股权,实际动用资金41亿便可完成收购。
舆论议论纷纷,李嘉诚解释主要原因,是嘉宏赢利能力有限及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并声称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如有人肯出5元的价收购,他会考虑出售。
证券界认为市场投入四十多亿资金,将会对1989年北京**后香港股市的萧条带来刺激,有助于股市的复苏。嘉宏资产估值在每股5~6元的水平,和黄开价4。1元折让一成多收购,显然是肥了大股东,而损了小股东。
李嘉诚解释嘉宏赢利前景有限,应该是事实。但在4月10日嘉宏股东会议上,小股东质询:嘉宏1990财政年度业绩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时,赢利状况甚佳,13。16亿港元年赢利比上一年增幅达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灯市值连月上升,也会造成嘉宏资产值增高,这都有益于嘉宏的展。
小股东纷纷质疑,并表示反对,嘉宏私有化建议在一片鼓噪声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证券界认为:“流产的原因,是收购价偏低,收购方对嘉宏的评估与实际业绩的差异。和黄出价太低,远不及1987年上市供股价4。3元的水平。李嘉诚素来关注小股东利益,而和黄的收购建议对小股东照顾不够,有失长实系的一贯作风。”
据传,一个英国基金趁机斥资吸纳嘉宏股票,嘉宏主席马世民表示不提高收购价,也是私有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小股东反对私有化,除认为和英黄条件“苛刻”外,看好嘉宏的前景,舍不得“忍痛割爱”,又是私有化失败的另一大原因。
这对嘉宏来说,无疑是鼓舞及鞭策。李嘉诚还会将嘉宏私有化吗?按规定,私有化失败,一年之内不得再提(私有化)建议——嘉宏何去何从,将一年后见分晓。
“大限”满后,1992年5月27日,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购价5。5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高出32%,涉及资金58。38亿港元。李嘉诚当日表示,私有化目的在于简化机构等。对和黄是否供股集资来筹措收购资金,李嘉诚不作表态。
72.人脉是设计出来的(12)
7月10日的嘉宏股东会议,私有化建议以96。7%赞成票获得通过。这次私有化,和黄以5。5元的价格收购小股东36。6%股权,实际动用资金50。84亿港元。这次的收购价,比上一次出价的4。1元提高了36。62%,比资产净值每股6。4~6。5元的水平仍有折让。收购之所以成功,是大股东既保全了自身利益,又顾及了小股东的利益。
毋庸置疑,也无可否认李嘉诚有谋利之心,李嘉诚本人也这么认为。李嘉诚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为自己谋利,又最终照顾了小股东的利益,并使对方心服口服。
73.投资的智慧(1)
找准投资的最佳切入点
眼光放大放远,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
——李嘉诚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冲击,富豪也不能避免,李嘉诚在漫长的商业生涯中经历过多次危机,但他反而以高人一筹的“危机创富力”,带领“长和系”在历次危机中不断壮大,其个人财富也更上一层楼,在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之后,他次坐上了香港富的交椅。
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财富缩水超过百亿美元,但与其他一些富翁的悲惨境况相比,及时止损的李嘉诚至少保住了自己的老本。在200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以162亿美元排名第16位,同时蝉联华人富宝座。2010年,李嘉诚又以210亿美元排在最新《福布斯》排行榜上第14位。李嘉诚是怎样保住自己的财富的呢?
持盈保泰渡危机
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多年的商场搏杀中,“李超人”的每次判断都异常准确,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心目中的榜样。2008年,当时正是全球经济最困难阶段,尽管李嘉诚没有表任何公开论,但行动说明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实体经济中,李嘉诚已经逐渐看好后市。
当年随着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亚洲各国的经济放缓已成现实,而欧美多国先后步入衰退期。10月下旬,全球股市出现暴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同步下挫,众多声名赫赫的大公司纷纷倒下。在这样的况下,李嘉诚宣布暂停旗下一切投资计划,其控股的长实与和黄随即暂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李嘉诚当时公开表示,到2009年6月之前,将执行“持盈保泰”策略,冻结所有未落实的投资开支,并检讨全部现有投资项目。
和黄采取了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在抛售了大部分股票投资后,公司估计持有超过221亿美元(约1724亿港元)资金,其中有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是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已下降到相当小的比重。和黄管理层已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在“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下,到2008年年底李嘉诚旗下企业资产负债率仅在12%左右。
国务院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对李嘉诚非常推崇,他认为李嘉诚其实早在2008年上半年就敏锐地嗅到国际经济的异常气味,迅即改变投资策略,暂停了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确保公司资金链不生断裂。
“持盈保泰”的策略很快得到了贯彻执行,而当其冲的就是李嘉诚旗下的内地物业和房产。来自公开数据显示,从2008年11月起,李嘉诚及其旗下公司不惜以超低价大举抛售其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物业资产。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李嘉诚的抛售行为,一方面可以规避内地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调整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回笼大量资金,保证公司资金链安全。
瞄准投资赢大利
李嘉诚的财富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人现,李嘉诚往往在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衰退中体现出高人一筹的“创富力”,甚至能够使个人财富更上一层楼。比如,在1996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106亿美元名列香港富豪第三位,位居李兆基家族和郭炳湘兄弟之后,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后,李嘉诚的财富反而在1999年大幅增长,并次坐上香港第一富豪的交椅。在2007年3月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230亿美元的财富位列香港地区第一,比第二名李兆基的170亿美元多出50亿美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之后的2008年3月,李嘉诚的财富达到265亿美元,比李兆基190亿美元的财富增速更快;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后,“和黄系”的股价跌幅远小于李兆基的“恒基系”,双方的财富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74.投资的智慧(2)
李嘉诚的成功在于他对投资趋势的判断、时机的把握,这是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理智与胆识的。***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体布会上,李嘉诚都不断提醒投资者面对泡沫要量力而为,即使作长线投资也要谨慎,并直斥利用内幕消息赚钱是“罪过”。
在市场还在对李嘉诚抛空内地房产欷殹疾灰咽保袄畛恕钡某鍪衷俅稳萌朔艘乃肌?009年3月,市场突然传闻,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已逆市启动内地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尽管长江实业内部人士对该传闻不置可否,但工地上竖起的吊机和施工板房,打桩机出的隆隆响声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地产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把握好的话,在市场低迷时启动的建设项目建成后正好可以赶上下一轮牛市来临。此外,这一时期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投入的成本相对也会便宜。作为商场上的常胜将军,李嘉诚的投资一贯保守和谨慎,如果他的确下决心启动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那一定是他先于其他人看到了市场的未来。
多元化经营的和黄,更充分放大了李嘉诚逆市扩张的投资哲学。和黄近年的商业模式为:通过一系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密集型的新兴“准垄断”行业提供强大的现金流支持。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和黄先后出售了ornge等资产,用非经常性赢利平滑了业绩波动。另外,资产出售带来的利润,为和黄在危机后的低潮期大举投资港口、移动通信等“准垄断”行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新领域的投资需要巨额资金。在零散出售资产无法满足后续资金投入时,和黄又采取了将各项目分拆上市的战略,使各项目负担自身的现金流,并避免和黄股价被严重低估。截至2008年6月30日,和黄的现金和流动资金总额达到1822。89亿港元。目前,李嘉诚很可能是在等待另一个1999~2000年那样的危机后复苏期的到来,市场或许会再次对和黄现有的某项业务开出高价,届时他可以选择获利了结,并利用本次金融危机的机会,低价投入那些资产价格被压制的项目或者另一个全新的领域。
从金融危机中的个人投资表现看,李嘉诚同样善于高沽低买、控制风险,对于所投资项目的价值和价格掌握精准,制造了大量非经常性赢利。在香港股市的深幅下跌中,他成功增持了“长和系”股份。
李嘉诚说:“眼光放大放远,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
可见,不同的投资目光决定着一个人的资产增长速度,问题在于你是否拥有敏锐的目光、冷静的心态去现它、抓住它。危机之中,投资虽说有风险,但是你若拥有敏锐的目光,你就能抓住投资的机遇,从而使自己在危机中得以壮大。
借鸡生蛋,以小搏大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李嘉诚
如果你想创业财,但是又身无分文,那么没有比借钱投资更好的办法了,只要你有足够的胆识,敢于借,敢于冒风险,借钱也就等于借到了“东风”,想财的梦想就指日可待了。
借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在竞争中将无往不胜,它最大的好处在于把别人的成果拿来为自己所用,少走一些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他人的钱来赚钱
台湾的人常说:“人两脚,钱四脚,用钱追钱比人追钱要快得多,而且省力得多。”当今社会,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支配自己的行为,不把常规打破,那就会越走越艰难。因为你是不是能赚到钱,并不在于你投资多少,有多少好的产品,而是你有没有把握社会展先机的胆量。
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创立之后,美国一个巨头客户将来香港寻找塑胶花合作厂商。这是一笔大买卖,但以他当时的设备和生产能力,几乎没有接到巨头客户订单的可能。
75.投资的智慧(3)
这时,李嘉诚做出了立刻把生产设备全部更新的决定。钱远远不够,选择了高额贷款。这个风险可是很大的,但李嘉诚深综合各种况,分析出四条理由:一、只更换设备,即使接不下订单,为了厂子将来的展,这也是势在必行的行为;二、不靠漂亮的厂房来争取巨头客户的欢心,而靠厂里的优秀管理和员工技术、良好品质。对于李嘉诚来说,他本来就占着这一点的优势,就充分挥;三、用自己旺盛的企图心和两个优势去说服巨头客户,即便签不下订单,香港现有的业务也可以在计划时间内还清贷款(有了再搏一把的力量,不会一战即溃,陷入无法控制的困境中);四、有了这种立于不败之地的信心,争取巨头客户的订单,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用他的订金偿还贷款,生产成本并没有增加,反而因为订单量而使成本大大降低了。
结果当然是如他所料的那样,他以旺盛的企图心和有备无患的信心,说服了巨头客户,争取到订单,对他工厂以后的展产生了重要推进作用。
在我们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你想办实业而又身无分文,你想做代理商而经济力量又不足,你想施展经济才华而苦于没有舞台,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妙计或者是一条捷径来尽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呢?较为切实的途径是负债经营,借得钱来,开展业务;赚回钱来,展壮大自己的实务。这种经营谋略,其实也就是一种善借“东风”的行为。
一个心怀大志的人,要想早日取得成功就要善于借助千里马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否则,总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很可能收获甚微,最后落得“永无出头之日”的结果。
人们经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千里之外,如果能借助千里马之力,到达目的地就是很轻松的事了。因此,每一个创业者,如果要想早日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凭借“东风”。
无论一个人他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其拥有和熟悉的各方面知识及专业技能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样样皆懂、路路皆通。也许,你在从事某项事业之前,可能会涉足过一点,对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常识已略有所知。但当你一旦真正开始创业、开始从事某项事业时,你会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简直是太少了,是远远不够用的。这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最好的办法便是:当你拟订宏伟计划后,不妨来个借马学艺,使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和技能,而又不冒任何经济风险,这是一个最佳的致富途径,而且还可以一举多得。
世上的“借”字可分为三种:借人、借势和借钱。这都是成事之道。借人、借势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使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得到弥补。
借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力是重要的财富,借人力可以使自己少费些力。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没有资源,其实,每个人本身都是一种宝藏,重要的一点是这座宝藏是被自己用还是被别人用。
我们的身边也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对借他人之物怀有强烈的羞愧感,然而在生意场上我们务必牢记一句话:别人的东西永远可以为我们所用。这些东西可以是他人的钱、声誉、权力、智慧、技术等等。所以,我们最应该把羞愧感丢掉,迅速地加入到利用别人的条件来自己财的这场快乐游戏当中。当你掌握了这个策略时,它会使你很快变得财气十足。
借壳上市壮大实力
借壳上市的意思是企业通过收购已经上市的“壳”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购入后以现成的上市公司作为外壳,先拥有了上市的资格和地位,然后再通过定向配股,注入资本和业务管理,或是行新股和债券,迅速获得展资金,达到一个很好的融资目的。
实际上,借壳上市是指借壳公司通过协议方式、资产置换方式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依法收购壳公司,并取得该壳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再由借壳公司对壳公司的人员、资产和业务进行重组,向壳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与业务,实现自身资产与业务的间接上市,以实现借壳公司的展目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76.投资的智慧(4)
一般况下,一家公司若按正常途径申请在股票交易所上市,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是相当多的,而且还有诸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要做:聘请会计师审核账目、物色投资银行安排上市细则、包装推销新行的股票等等。***如果把其他已经上市的公司的资格加以利用,“借壳上市”则可规避许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上市进程也会更快。想上市的公司先在股市内物色一家“壳公司”,通常为蚊型股,其资产和营业额都很少、股权分配明晰、公司的内部结构也较为简单。
接下来再通过收购“壳”公司的全部或大多数股份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也就是借壳包装,顺利披上上市公司外衣。接着,便可按自己的意愿改组壳公司,重组董事会、更换高层管理人员、变革经营方针等。于是,一些公司借其他已经上市公司的躯壳,转眼之间就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在股坛上以全新的面目出现。
1979年,在李嘉诚的世业展史上,可以说是转机最大的一年。时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获得了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展权。与中资美资合作,在香港次作重工业方面的投资,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时年9月25日,“长实”赢得老牌英资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而且还在1983年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他成为第一个控制英资财团的华资财团,也成为在香港第一个入主英资财团的华人总裁。1979年10月2日,李嘉诚应荣毅仁邀请,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主要负责引外资的引进工作。
1985年5月15田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系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同年,把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收购了,斥资百亿港元,计划10~15年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1987年,李嘉诚相继收购了英国克拉夫石油公司35。6%股份,收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近95%股权。1988年间,李嘉诚又把青州英坭公司全面收购了,大规模展茶果岭、鸭俐洲、天水围(与中资合作)等物业。先后投得蓝田地铁上盖展权(与中信合作)、葵涌七号货柜码头展权。与有关财团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协平世博展有限公司”,而且还得到了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展权。在新加坡,则与香港20位企业家合作,成立“新达私人投资公司”,并在竞投中获得在新加坡展览中心展权等。4月7日,李嘉诚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到了东南亚上空预先设计好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与1986年相比,增加了2倍还要多。
其实,实施借壳上市的手段,也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势力不断地扩大。在实施手段上,借壳上市的一般做法是:第一步,集团公司先剥离一块优质资产上市;第二步,通过上市公司大比例的配股筹集资金,将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第三步,再通过配股将集团公司的非重点项目汀入进上市公司名现借壳上市。对于经商者来说,懂得借壳上市之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成为你成功的一大手段。
以奇制胜,拓展投资空间
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李嘉诚
经商需要冒险,但是更需要保险。“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最成功的保险法则。李嘉诚是一个坚持“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明人。
77.投资的智慧(5)
20世纪80年代,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事业的展,一般还是以本土较为稳妥,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这个全面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外,还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放眼天下,全球投资
李嘉诚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举进军海外的。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的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李嘉诚对英国的投资,几乎与投资加拿大同步进行。
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拥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并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们对李嘉诚大举收购英资的行动早有耳闻,因此他们对李嘉诚怀有戒心,担心他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便组织反收购。李嘉诚见势不妙,便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赢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尽管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在于该公司掌握大权的管理层,同样提防这位华人大亨。于是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dr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信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继而,李嘉诚又出击美国。1990年,他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这次行动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然而,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诉讼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日本商界的震动。
李嘉诚曾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不过,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与其说是李嘉诚跨国投资这件事本身,不如说是他向国外投资的宏大气魄,而这一点,正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的具体体现,是一切商家所应该着重学习的。
看好电信,遥领科技
除了传统产业,早在80年代,李嘉诚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悄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乃至非洲构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1989年,他开始在英国投资电信业,1996年,李嘉诚重组在英投资,组建了ornge(橙子)公司在英国上市,李的总投资是84亿港元。
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让众多香港商人折戟沙场,但于李嘉诚而说,这一年却是风调雨顺、商机勃的一年,这一年10月间,海外媒体率先透露了一个消息:德国工业界巨头mnnesmnn(曼内斯曼)正在洽购和黄旗下电信公司ornge。
10月21日,李嘉诚宣布:和黄同意mnnesmnn有条件收购其所持有的44。8%的ornge股份,涉资146亿美元,即1130亿港元,以现金、票据及mnnesmnn的股票支付。
78.投资的智慧(6)
据说,mnnesmn高层于1999年10月14日赴港与李嘉诚商讨收购事宜,而双方仅仅用了6天就达成了这项震动全球电信市场的巨额交易。而在这场惊动全世界媒体的交易中,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达到了自己要达到的目的。交易完成后,mnnesmnn不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信公司,市值7000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为该集团电信业务提供更为远大的展前景,另外mnnesmnn收购ornge后,客户将增至2000万,流动电话业务在欧洲的势力,足以吸引多间电话公司收购。对和黄股东而,除了28亿美元现金及为期3年的28亿美元票据的进账之外,还获得mnnesmnn扩大股本后10%、5200万股(相当于每股作价1200港元)的股权。简单地说,此次交易以股权互换、票据和现金三部分组成。交易完成后,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成为该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同时也成为欧洲最大的g**电信经营商。
三个星期,李嘉诚个人的身价暴涨150亿港元,每天增加5。5亿多港元,港人哗然。
到现在为止,ornge依旧是李嘉诚最为成功的投资经典之一,但是在刚开始时李嘉诚的开拓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的。1989年,李嘉诚在英国和记电信注资84亿港元收购一家英国电信服务公司,开始涉足电信市场。然而出师不利,新购的公司处于长期的亏损状态。1992年,和黄在英国又推出ct2移动电话服务,名为rbbit(兔子)。由于这项服务只能打出不能打入,比这一时期其他电信服务技术相比毫无竞争力,因为并没有赢得许多客户,不久就宣告失败。
李嘉诚并没有放弃,于1994年将电信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ornge),推出g**移动电话服务业务。1996年,“橙”在英国成功上市,和记从中套现41亿港元的特殊赢利。经过几年的展,股票又上涨了7倍。1999年年初,李嘉诚出售“橙”4。2%的股权,套现50亿港元。
由于和黄在历年的投资中已套现近( 用心思考未来(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5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