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 130 部分阅读

第 130 部分阅读

    位子估计坐不长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太子换人了!

    老许这个人的性子,实在是很符合曹操《观沧海》里的一句话: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当年他在翰林院和弘文馆坐了近三十年冷板凳,一有上位的时机就毫不犹豫扑过去,死心塌地跟着羽翼未丰的李小九陛下跟长孙舅舅小团体顶牛,年近古稀还惦记着拜相入阁,结果还真给他实现了愿望。

    如今,他唯一的遗憾大概是没能当上帝国的首相吧。

    这储君一换,以许敬宗这广场老油条的智慧,自然能猜到朝廷中枢的格局要变了,他也想努力一把,在退休之前过一把首相瘾。

    可谁知竟遇上了这么个心思深沉的祖宗。

    人人都说新太子李贤谦虚好学,沉稳踏实,虽然总是沉默寡言,但不论处理庶政还是决策军事都甚是妥帖,让许多老臣都赞不绝口。

    可许敬宗怎么会看不出来,这太子殿下简直是头小狼崽子啊!

    说句难听的,会咬人的狗不叫,他怕的就是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主上。

    “这相位阿舅怕是坐不了很久了,你们呀,还是赶紧清一清首尾,免得被人拿住把柄!”许敬宗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按照之前的想法,趁着现在还有退路,赶紧急流勇退。

    他可不比李绩老狐狸有大把军功护身,还不如趁着李小九陛下这个仁君还能做主的时候退下来给新人让位,这样还能给家中几个不肖子留个好出路。

    王德俭闻言不由大惊:“阿舅这是什么话?”这事情难道已经严重到要辞官了吗?

    他怎么完全摸不着头脑啊?!

    “阿舅,你若是顾忌太子,也不必如此吧……”

    许敬宗摇摇头,道:“如今这位太子可不是好相与的,你可千万不要小看他。”

    “阿舅想要辞官,却也不只是为了太子……”

    许敬宗也不瞒着王德俭,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成大器,长子更是因为与他的妾室私通而被他厌弃,所以许敬宗对这个外甥的齐王还是很高的,就把他为什么要隐退的原因简单地跟王德俭说了一遍。

    “李三乃天后心腹,此人才华横溢,机敏无双,又无家世之累,无氏族之绊,故二圣不以其年少,委以首相之位,而朝臣中莫有反对者……”

    “魏叔玉、长孙诠、薛元超之流,才能出众,更是二圣之亲眷……”

    “而新晋的许圉师,又将与武氏联姻……”

    许敬宗先将如今在相位的几个人重点任务跟自家外甥分说了一番,着重点出这几人跟二圣的亲厚关系。

    “天皇是个重旧情的人,这也是阿舅这么多年备受重用之故……”许敬宗就是摸透了李小九陛下的心肠,才能屹立于朝堂这么多年,从无贬谪。

    可如今形势不同了,眼看着二圣已经打着大力培养太子的主意,却并没有让他挂东宫的职,许敬宗就知道他该想想后路了。

    “太子不是等闲人物,你日后跟二郎可要仔细了……”没了他这个当相公的阿舅照拂,王德俭的仕途也许不会想之前那样畅快,可至少能够保住身家性命了。

    王德俭一向敬重他这擅长揣测帝心的阿舅,当即也不敢再多言,忙应了许敬宗的告诫,然后匆匆回去了。

    许敬宗不由叹了一口气,深恨自己为什么不能生一两个像魏叔玉、薛元超这样争气的儿子呢?就是在有一个女儿也好啊!

    看看人家许圉师,就是养了一个好闺女,被周国公选上了,这前途就无可限量了……

    唉……

    不说老许同志万分羡慕许圉师养了个好闺女,却说许家正为他家的小娘子与周国公的婚事又起波澜而发愁呢。

    366第 366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

    19

    原来,之前因为太子李弘忽然薨逝之故,武敏之要求暂缓他跟许氏的婚事。

    许圉师自然没有异议。

    可是,许圉师的娘子王氏心里就十分不痛快了。

    这王氏是太原王氏的旁支之女,平日里颇为傲气的,她原本就看不上武氏,又颇为疼爱唯一的女儿,对于武敏之三番两次要求推迟婚事的举动自然是非常不悦的。

    其实,说起来两家到现在也还算不上亲家。

    因为之前武敏之虽然选了许氏,许圉师也许了婚,可那都还是口头上的事,至于托媒提亲这些基本步骤一件都还没来得及做就先后发生了武敏之与准太子妃杨氏的绯闻以及太子忽然薨逝事件……

    所有人都焦头烂额的,哪有心思找什么媒人,提什么亲呐!

    而且,武敏之那时还想为了李弘的名声,亲自解决那个杨氏……

    这事虽然只是武敏之口上那么一说,可也没刻意隐瞒,长安城的不少贵妇很快就知道了。

    于是,王氏也知道了!

    这可把王氏给气坏了,扯着他家相公,要他回绝了武氏这桩亲事。

    许圉师怎么可能依她,而且女儿也表示相信周国公的人品,王氏也只能作罢。

    之后,荣国夫人杨氏亲自上许家来致歉,王氏才稍稍平复了一点怨气。

    可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孝敬皇帝崩逝一周年过去了,民间可以恢复婚嫁之际,又出事了!

    那个曾经跟周国公传过绯闻的杨氏女居然声称已经怀了周国公的骨肉,不让她嫁进周国公府她就只好去死了!

    这下不但王氏气爆了,连武妈妈也勃然大怒,直接冲到杨家去砸场去了。

    杨思俭真不知道自己前世到底是造了什么孽,居然养了这么一个坑爹的闺女。

    先前女儿不愿进东宫,还跟周国公发生了瓜葛,他就已经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好在二圣疼爱太子,也不愿周国公的名声受损,就把这件丑闻强硬地压了下来,只是将他家闺女踢出了选妃名单而已……

    原本这件事只要等风头过了,也就没什么大碍了。

    谁知他家闺女还不消停,几次私自跑出门去周国公府堵人……

    结果却听说周国公已经决定求娶许氏女为妻的消息。

    杨氏回来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总算安静了。

    本以为这事就这样了结了,谁知之后太子会忽然薨逝……

    武敏之又因此推迟了与许氏的婚事。

    然后,忽然有一天,杨思俭听他女儿笃定的告诉他:周国公一定会娶她的!

    杨思俭本来还以为他家二娘又在痴心妄想了,可眼见着女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他就知道不对劲了!

    二娘居然怀了武敏之的孩子?!

    这是怎么回事?!

    所有人都想知道这孩子是怎么来的,尤其是吴诩和李小九。

    吴诩真的要气死了。

    武妈妈风风火火冲到杨府想要大闹的,可看到那个肚子已经大了的杨氏,再听她说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武妈妈立刻就哑火了。

    回来就跟吴诩哭。

    吴诩原本心情就郁躁,一听说自家侄子把人家闺女的肚子都搞大了,气得立刻把武敏之拎回来不分青红皂白就先臭骂了一顿。

    武敏之一直沉着脸没吭声,也不自在想什么。

    “阿娘,这里面怕是有什么误会吧?”跟着武敏之一起回来的李弘兄妹显然不相信武敏之会是那种始乱终弃的人。

    李弘是因为跟武敏之兄弟多年了,十分笃定他的品性。

    而小三娘根本就觉得她这个表哥完全不像是会跟女人胡乱厮混的人。

    吴诩见李弘还帮着武敏之说话,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她肚子都大了,说出来的时间地点都对得上号,不是大郎做的,还能是谁?”

    根据杨氏女的说法,又有不少人为证,不管武敏之有没有碰过她,她这肚子里的孩子都跑不掉要赖在武敏之身上了!

    “你不是说你没碰过她吗?!”这是吴诩最疑惑的一点。

    之前听说杨氏女对武敏之围追堵截过很多次,搞得武敏之都有些狼狈,有时候还不得不虚与委蛇一番。当时,吴诩还挺佩服这妹子的勇气的,现在想想,这妹子的胆子也太大了点吧?

    居然敢赖她家武大郎当便宜爸爸!

    不想,武敏之在沉默了好一晌之后,居然道:“那孩子应该是侄儿的……”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震惊地看着他。

    武敏之脸上的神色未变,但眼神却如千年寒冰一样冷。

    显庆八年冬,周国公武敏之在长安大婚,新娘却不是之前传说的右相许圉师之女而是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

    这其中的缘由,长安上下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了,可久在上层圈子里的人自然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所以周国公夫人换人这样的话题竟是一点都没有鉴于市井。

    所有的报刊都只简单的刊登了一下周国公要成婚的消息,连国公夫人的家庭背景都没提。

    之后的婚礼也比所有人预想的要低调多了。

    荣国夫人仅在周国公府上摆了十几桌酒席,宴请了一下武敏之的上峰和军中同僚,连政事堂的相公都没请。

    倒是太子李贤专程来周国公府上坐了坐,顺带送来了天皇天后和几位皇子皇女的贺礼。

    还有一个就是不请自来的小李相公。

    不知怎么的,小李相公这天心情似乎很不错,笑得比新郎官周国公可开心多了。连有人壮着胆子询问小李相公什么时候也请他们喝喜酒这样的话,他都不以为忤。

    这长安上下谁不知道,小李相公当年出头重修氏族志,可把一干世家大姓都得罪完了,甚至扬言,就算让家中的小娘子终身不嫁,也不嫁给李三郎。

    小李相公却毫不在意,也放出话去,他还偏就非一等世家的娘子不娶其他的连公主都免谈……

    这下可杠上了。

    于是,这么多年来,小李相公一直是长安城数一数二的黄金单身汉,但却没有哪家官媒敢给他做媒的。

    世家为了争一口气,哪肯把闺女嫁给他,而小李相公也不在乎娶不到娘子,倒是跟教坊的不少头牌娘子打得火热,平日里也总住在宫中崇文馆的小院子里,倒是少了许多琐事。

    今天武大将军成亲,小李相公原本该是在女方那边吃酒的(因为武敏之同学这边根本没请他),却不知这位相公犯了什么抽,居然跑男方这边来了。

    满大厅的来宾都是五大三粗的军中汉子,徒然来了个面若好女的俏相公,喧闹的气氛忽然像是沸水之上叫了一瓢凉水一般,忽然安静了下来。

    迎宾的是武敏之的副将,他一见小李相公来了,慌忙将他请到上座去。

    小李相公也不推辞,拜见了太子殿下之后就直接坐到了贵宾席上,自顾自捏着酒盅喝起酒来。

    不一会儿,一身红衣的新郎武敏之出现了,看起来是刚刚更衣过的——就算武敏之身为国公,在迎亲的时候也逃不了被新娘的亲友用秸秆抽打的这一流程。

    众人见武敏之回来了,就知道新娘子已经接到了国公府外了,原本想打趣新郎官两句的,可看青年的神色十分冷漠,完全看不出今天是要成亲的样子,众人也不敢放肆。

    “微臣拜见太子……”武敏之向太子李贤行了一礼,又向代表李绩老爷子来喝喜酒的李敬业招呼了一声,这才看到也是一身绯衣的小李相公。

    武敏之愣了一下,随即冷着脸对李三郎道:“李相公莅临寒舍,敏之不胜荣幸。”

    李三郎却含笑不语,只是举了举酒盅。

    武敏之目光微微一闪,正要开口,却听太子李贤已经插口道:“阿兄,新妇就要倒了,你还不去准备?”

    正说着,就听司仪在外高声道:“新妇到————”

    意思鼓乐齐鸣,喝彩之声宛如雷鸣。

    就见一身大红的新娘在两位贵妇的搀扶下缓缓进了大厅……

    李贤看他家表哥也不知在想什么,根本没有上前去迎新娘的意思,忙推了他一把,低声道:“阿兄,你可别忘了你说过什么!”

    这话,李贤似乎也没打算避着李三郎说,说完之后他还略带深意的看了后者一眼。

    李三郎是什么人呐,哪会跟一个在他眼里,连毛都没长齐的少年置气,他只是哼笑了一声,然后看向已经快走到武敏之跟前的新娘子……

    时值隆冬,新娘子穿的喜服十分厚实华丽,一时也看不出这女人已经怀了孕。

    武敏之面无表情地跟新娘相对而立,行过交拜礼后,就直接掀了新娘子的盖头。

    拿着秤杆正要递给武敏之的喜娘不由愣了:这武郎君怎么不按规矩出牌啊!

    一帮围观群众那管这些,见新娘子的盖头被掀了,立刻喝起彩来。

    而新娘子此时手中还执着一把团扇,扇面正好遮着自己的脸。

    一时,围观的群众又开始起哄,让武大郎吟诗。

    贺兰家也是不小的世家,家学底蕴极厚,武敏之自小聪颖,这吟诗作对之类,于他来说本不是扇面难事。

    何况今日乃是他小登科之日,要想让新娘却扇,必须得拿出十二分才气来,吟一首好诗才行。

    谁知,年轻的周国公根本无意吟诗,随手往身后一拉,拉了小李相公上来,道:“久闻李相公善作应诏诗词,今日还要有劳了……”

    367第 367 章

    第二十三章 儿女2o

    小李相公的文采自然是极好的,随口吟上一首却扇诗更是不在话下。

    但是……

    “本相为何要帮你?”李三郎听了武敏之的话,不禁挑高了眉梢。

    “武郎君文武双全,怎么连一首却扇诗都要人代吟?”

    武敏之听到这话却忽然笑了,青年一向冷面,极少露出笑容,就是那些跟他混迹军营多年的汉子们也难得见他笑。

    今天武郎君忽然这么璀然一笑,还一点不带冷意,可把众人惊呆了。

    然后,众人就见武敏之对小李相公轻声说了一句什么话,原本一脸看好戏样子的小李相公倏然变了脸色,然后不情不愿地开口道:“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在场的多是武夫,纵然有几个世家子弟,在文采方面也比不上武敏之和李三郎,众人只听那小李相公短短四句诗刚一念完,新娘子就忍不住去了团扇……

    一时,喝彩之声如雷贯耳。

    一般到了‘却扇’这一步,新妇或因羞涩、矜持等等情绪,多半不会立刻拿下扇子,除非新郎的文采实在高,所吟之诗十分打动新娘。

    今日小李相公一开口,新娘子就立刻去了团扇,可见其文采非凡,也难怪武郎君要请他帮忙呢!

    众人都如是想着,可事实有真是这样吗?

    太子殿下目露深思之色,而跟在他身侧的李敬业也一脸探究。

    “李相公果然文采不俗。”武敏之根本看也不看新娘一眼,只盯着李三郎看。

    “哼!”小李相公冷哼一声,不悦道:“还不快去牵你的娘子!”说完他就拂袖而去。

    接下来的执手礼,武郎君的脸色倒是好看了许多,竟然一路都微微扬着嘴角。

    众人都猜测,大概是新娘子实在美貌,连武郎君这样的冰山都有融化的迹象吧……

    杨氏女之前号称‘长安第一美人’,所言不虚啊!

    武敏之成婚之后,并没有接受吴诩给他的婚嫁,反而马不停蹄地出发到南都,接手了南都的兵制改革工作,为大唐打造无敌舰队去了。

    武妈妈心疼孙子这样辛苦,可又不好拦着他建功立业。

    家中有了孙媳妇儿后,杨氏反而比之前更忙更操心了,谁让孙媳妇儿是买一赠一进门的呢,不能管家不说,还得像国宝一样被伺候着。

    可杨氏的年纪毕竟不小了,哪里还能像前两年那样什么事都一把抓,成日里还要担心怀孕的女儿,担心在外工作的孙子,担心未出世的玄孙等等等等……

    于是,武敏之走了还不到一个月,她就病倒了。

    李贤得知杨氏病倒之后,立刻派了一堆太医到周国公府上去蹲守。

    别人也许认为杨氏不过是操劳过度累倒了,李贤却知道,他这外婆应该是大限将至了!

    李贤心里很烦躁。

    他记得前一世因为外婆杨氏的逝世,他那一向强悍的阿娘竟然大病了一场,之后又发生了武敏之居丧期间招妓Yin乐以及逼&*奸准太子妃杨氏的事件,他家阿娘非常愤怒,因此杀了不少人,还召回了后海祸害了不少李唐宗室的武氏兄弟的后人……

    这一世,虽然很多人和事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可一些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该死的人也还是死了,即使原因与强势不同,可结果呢……

    李贤不敢赌,也不敢把希望寄托在武敏之身上。

    所以,他一面吧杨氏病重的消息牢牢瞒着远在洛阳的吴诩,一面秘密派人到南都去知会武家表哥……

    而李贤虽然把杨氏的消息瞒着吴诩,却没办法瞒过他爹李小九陛下。

    不过,李小九陛下对儿子的这一做法并没有干涉。

    吴诩这次怀孕相当不顺利,前三个月为了李弘的事费神费力,好几次险些滑胎。

    等胎位稳固之后,又出了杨氏女声称怀了武敏之的孩子的污糟事,逼得武氏不得不毁了与许氏的婚约,改聘杨氏……

    为了这件事,吴诩气得要死,她原本只想让杨氏做武敏之的妾室的就算了,许氏那边的婚约还是不变。

    可是,不知道武敏之抽什么风,非要明媒正娶了杨氏……

    许氏也傲气,二话不说就把女儿许给了薛氏。

    于是,武许两家联姻之事就这样黄了。

    吴诩为此骂了武敏之一顿,连他的婚礼也不肯出席,更不许李小九做武敏之的证婚人。

    最后,只有留在长安监国的李贤被俘众人,去了武敏之婚礼给他撑场面就罢了。

    吴诩的气来得快也去得快,等武敏之完婚后,也差不多消气了,而此时她的肚子已经相当大了,行动十分不便,就有点想念留在长安照顾孙媳妇儿的杨氏了。

    可昭明宫上下哪敢把杨氏生病的事告诉她。

    好容易到了显庆九年春节,二圣都留在洛阳过节,长安那边就以太子李贤为首送来了各种贺礼。

    吴诩没见杨氏到东都来看她,颇有些失望。

    李小九陛下只能安慰她:“大郎家娘子身子十分不便,夫人走不开也是常理……”

    吴诩闻言只能哼哼两声,不说话了。

    说来那杨氏女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养个胎也养得鸡飞狗跳的,吴诩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那位的胎儿不稳,急召太医保胎这些话了……

    也难怪武妈妈走不开,这毕竟是武敏之的第一个孩子嘛……

    吴诩也不是没有眼线在长安的,当初听说太子送了一堆太医到周国公府,她还奇怪呢。

    后来就一直听说都是那个杨氏闹的,吴诩也就不再关注这事了,倒让李小九陛下和李贤父子松了一口气。

    可是,没等李小九陛下父子两个放心太久,长安那边传来了噩耗。

    荣国夫人杨氏一觉睡去竟然再没醒来,阖然长逝了,享年九十二岁。

    这事当然瞒不住吴诩。

    吴诩乍听到武妈妈逝世的消息,当时就愣住了。

    在她眼里,武妈妈就像个不老妖精一样,八、九十岁了,还一直眼不花耳不聋,骑得马来打得了猎,每天打扮得雍容华贵的,完全不比那些五六十岁的贵妇们差。

    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老太太居然就这样去了……

    吴诩没有哭,可李治快急哭了。

    “阿武……阿武……你别这样……想哭就哭吧……”他使劲搂着吴诩,希望她能有点反应,哪怕是大哭一场也好……

    阿韦、小顺等人也都十分紧张的看着自家天后娘子,生怕她有什么不测。

    可是,众人的紧张情绪却让吴诩有些哭笑不得。

    “我没事,真的。”她可不是那些动不动就只会痛哭流涕的小娘们儿……

    武妈妈去了,她在这个世界又少了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了……

    她的确很伤心。

    可她为什么要哭呢?!

    “阿娘走得并不痛苦,这是一件好事……”吴诩红着眼睛,反手搂着李小九,“以后……我就只有你了……”

    你可千万别走在我前面啊,李小九!

    吴诩的历史比较渣,可也记得比她小五岁的李治应该是比阿武本尊先离开很多年,所以阿武本尊才能当上女皇……

    她不想当女皇,如果可以,她倒宁愿跟李小九一起死……

    吴诩的话并没有说出来,可李小九像是完全明白她要说什么似的,也用力地搂紧她作为回应。

    显庆九年春,天后娘子在东都洛阳产下小女儿太平公主。

    这次生产差点要了吴诩的命,竟比当年生二郎的时候还凶险。

    从阵痛开始,整整两天,孩子都不见出来,所有人的脸上都是一片凝重之色……

    连着两天,李小九陛下和李弘、李妙善等人都等候在外殿,吃不下也睡不着,只等着吴诩的消息。

    但是,血水一盆接着一盆地往外送,内殿却一直没有任何动静。

    吴诩不喜欢叫疼,即使是已经痛得失去了意识,她潜意识还是压制着自己的呻&*吟……

    毕竟这具身体已经年过四旬了,就是有现代化的医学技术,要想平平安安顺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何况是在唐代。

    唯一可以庆幸的是,有孙老爷子这个神医在。

    一个好的医生,就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所以,吴诩最终还是成功诞下小四娘,母女均安。

    整整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李小九陛下在听到婴儿的哭声,又得知吴诩并无大碍后,终于支持不住晕倒了。

    可怜孙老爷子为了天后娘子两天两夜没能休息,好容易除了后殿,又要给前殿的天皇陛下诊治。

    结果,一搭李小九陛下的脉,孙老爷子就皱紧了眉头。

    李弘等人看得好不紧张。

    “孙翁,阿爹他怎么样?”

    孙老爷子捏着自己的胡须,半晌不吭声,似乎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来叙述李小九陛下的病情。

    李弘心急如焚,忍不住又问道:“莫不是风疾复发了?”

    他前段时间在山上住了好一阵子,身体可比以前强健多了,心里总想着他爹李小九陛下的风疾可比他的严重多了,若是也能到山上疗养一段时日就好了……

    “郎君稍安勿躁……”孙老爷子摆摆手,让李弘冷静下来,然后缓缓道:“天皇这宿疾兵士短时间休养就能痊愈的……这几年,天皇为政事殚精竭虑,元气本就耗损得厉害,亏得他并不沉溺酒色,也不胡乱服用丹药……”

    “还有救。”孙老爷子最后下了定论。

    368第 368 章

    第二十四章女皇o1

    众人闻言,居然没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反而更担心了。

    几人中就尤其是小三娘,她可是跟着孙老爷子学过多年医术的,看到东西自然比李弘等人深刻得多了。

    之前,她就觉得她爹的气色不太对劲,但那时大家都比较紧张她阿娘的情况,她也就没有特意询问她爹最近的身体状况如何,谁知一时疏忽,竟得到了这样一个让她郁闷的结果!

    “师父的意思是……让阿爹静养?”小三娘迟疑地问孙老爷子道。

    孙老爷子点点头,再没有他话。

    李小九陛下毕竟还年轻,而且不像他爹李二陛下那样酒色无度,最后还嗑药,弄得孙老爷子也无力回天。李小九陛下只要好好保养身体,即使身体底子那样差,也肯定能比他爹活得更久些……

    孙老爷子虽然详细说明李小九陛下如今的身体状况,却一再强调‘静养’二字,众人也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

    一时,殿内的宫人内侍大半跟着孙老爷子出去开方子、抓药、煎药去了。

    留下李弘兄妹几个侍候还在昏睡的老爹。

    虽然听孙老爷子的意思,自家阿爹没有性命之忧,李弘还是愁云满面。

    他愁的不仅仅是阿爹阿娘的身体状况,还有正处在改革关键时刻的政局。

    阿娘刚刚经历难产,元气大伤,短时间内肯定是无法再回朝堂理事的。而阿爹这个时候静养不能视朝,也是不能避免的……

    那么,刚刚被压下去的反对派会不会趁势死灰复燃呢?

    李弘忽然觉得自己的离开,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

    他当了这么多年储君,手中的力量也是相当不能令人小觑的,可是他竟然没有及时把这些势力交给二弟……

    二弟这个太子当得一定很辛苦吧!

    那些官场老狐狸可没那么容易信服一个从没有执政经验的新太子的……

    尽管以前很多时候,在他生病的时候,二弟总会任劳任怨帮助他处理政务,可是这些事二弟从来不让他对外宣扬,除了东宫的一些心腹之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家二弟的执政能力其实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弘想来想去,还是感到十分担心,脸色也越发苍白。

    小三娘一看李弘的脸色不对,忙拉住他的手开始切脉。

    “阿兄,你…你别想太多……”小三娘一探李弘的脉象,就发现他有些思虑过重了,忙道:“静心、静心……吐纳……”

    李弘住到山上之后,每天要做静心凝神的吐纳气功,几个月下来,效果十分显著。

    小三娘此时一念叨,李弘忙照着做了……

    大约过了一炷香时间,李弘的心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阿兄啊,你可不能再倒下了,不然咱们可怎么办啊?!”小三娘意有所指的看了几个小萝卜头一眼——最小的妹妹可还在襁褓呢!

    李弘大感惭愧,白皙的脸上不由一红,道:“是阿兄不对。”

    二圣一倒,整个东都就群龙无首了。

    远在长安的太子李贤只觉得肩上的担子越发重了。

    原本,二圣留守洛阳,李贤在长安监国,朝堂上下的文武百官都有一种观望的意思,连李三郎等挂职东宫的相公们也刻意表现得不与他太过亲近……

    但当东都的二圣同时不豫的消息传来,长安的朝堂上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微妙。

    甚至有大臣在李贤下令编注前朝史书的时候上表,请太子亲自译注汉史。

    这个时代,奉诏修史是每一个文官的最终梦想,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定表示,没有修编过史书的官员就没有资格入阁拜相。

    而译注史书,那个更是令所有文人趋之若鹜的扬名捷径。

    太子如果亲自译注史书,并获得成功,那说明了什么?

    这是要制造舆论啊!

    李贤觉得他阿娘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政府一定要控制住舆论。

    舆论是什么?

    舆论是民声,更是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以,前一世的阿娘要组织北门学士智囊团,这一世的阿娘要办报纸,要办书局,这不仅仅是为了抵制世家门阀在民众中间和在朝堂上行成固有影响力,更是为了维护大唐帝国的君权……

    但是,在二圣相继无力掌控朝政的时候,他这个做太子的忽然跳出来,大张旗鼓地为东宫市名,真的没问题吗?

    李贤仔细的有看了一遍那份这则子,在上书人上官仪的名字上掐了一道印子……

    上官仪……

    想不到你还是跳出来了……

    李贤面沉如水,丢开那份则子,又拿起了两天前他家阿兄从洛阳传给他的书信,认真读了起来。

    数日之后,东都的天皇陛下下诏,表示他跟天后二人圣体违和,一应军国大事由太子贤全权处理。

    与诏书同时传来的一个消息是:二圣加封钦天监灵台郎明崇俨为中散大夫,时常召见,圣宠甚隆。

    李贤听了这个消息后,脸都僵冷得如冰块一般,颇有几分周国公的风采。

    “太子,明崇俨不足为虑……”太子洗马刘讷言算是东宫几员重臣里最会看李贤脸色的,不像司议郎韦承庆那样就知道忠言直谏,常常把太子说到黑脸为止。

    是个人都看得出来太子不喜欢那个明崇俨,可天皇天后偏偏十分宠信那人,连那人隐瞒自己身为明氏后人的事都没有加罪,还因此提了他的官位——自从有了科考制度,由皇帝亲自荐官纳贤的事几乎再没有发生过了,这明崇俨以幸进,居然就当上了五品朝臣!

    也难怪太子这么生气呢。

    “明崇俨之事不必再提。”自从想明白了明崇俨这货不过是他家阿爹手下的一把刀,一颗棋子而已,李贤对明崇俨的怨恨也消散了不少。

    这次这货骤然升官,李贤忍不住情绪外露,其实只是下意识的行为罢了,毕竟是痛恨了一世的人,他没有再下手弄死对方已经很给面子了,要想看他的好脸色,那可不太容易。

    不过,现下可不是为一个小人物赌气的时候……

    而且,那个家伙也不是好拿捏,阿兄对其颇为看重,连武家表哥跟他也有两分交情……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李贤暗暗吐了一口气,对下座的几位东宫重臣道:“二圣既已下旨命孤全权处理国事,孤自当竭尽所能,望公等鼎力相助,万万不可让二圣失望!”

    “谨遵命。”刘纳言、韦承庆等人都大声应诺道。

    显庆九年四月,太子李贤在长安督促崇文馆学士编撰南朝史四十七卷稿成,政事堂首相李义府带成稿赴东都进献二圣。

    二圣阅稿后大喜,下诏赞誉太子,赐物三万段,同时嘉奖了所有参与编书的大臣。

    至于到东都献书的小李相公被暂时留了下来。

    反正长安那边有长孙诠他们镇着,李三郎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倒是见到了李弘之后,他略有些失态。

    “太……郎君安好……”李三郎看李弘整个人的气质大变,简直不敢上前相认。

    李弘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可动作却与神色十分不匹配,显得有些急切,几乎是上前一把就握住李三郎的手,道:“李相,你来了就好了……”

    李三郎闻言,脸色不由一变:“怎么了?”

    他好歹教导过李弘相当长一段时日,对李家大郎的性子是相当了解的,如果没有出天大的事,这位殿下完全可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李弘拉着李三郎上坐之后,使了一个眼色令随侍的宫人内侍都退下,这才收敛了笑容道:“眼下之势,我也是实在寻不着可以相商之人……”

    李三郎仔细打量了一眼青年的气色,见对方身体应该是无恙,心里先暗暗松了一口,随即仔细琢磨了一番他的话,李三郎不由轻蹙眉头,问道:“大郎你莫不是在担心天皇的病情?”

    其实,李弘提到眼下时局的话,李三郎能想到的只有目前支撑圣体不豫的天皇和背负帝国政事的太子李贤了。

    后者的能力,李三郎觉得完全没什么好担心的,倒是前者……

    不是说天皇只要静养一段时日就没问题了吗?

    “微臣昨日觐见天皇,并未见不妥啊……”李三郎疑惑道。

    不想,李弘却摇摇头。

    “阿爹这几日头痛得厉害,到了晚间几乎不能视物……”

    这些机密事要不是李弘这样亲近的人根本无从得知,他竟然这么轻易地告诉了他……

    看来,这是二圣默许的了。

    李三郎眉头走的越发紧了,半晌才道:“不知天后有什么要微臣效劳的?”

    李弘见李三郎这么快就猜到他告诉他这件机密事的原因了,不由释然一笑。

    “阿娘也没说什么,只是希望李相助二郎一臂之力罢了……”

    李三郎闻言,不由挑高了眼角,明明是一双惑人桃花眼,看起来却让人心颤得紧。

    “难道连大郎你也觉得微臣辅佐太子不够尽心么?”

    李家二郎可不是个简单角色,沉得住气,能屈能伸,关键时刻出手快狠准,跟李弘那种宽容仁厚的性子完全不同。

    李三郎自度自己在李贤如今这个年纪时,也做不到如此果决毒辣!

    这样的厉害的太子殿下,何须他凑上去锦上添花呢╮(╯_╰)╭

    想不到爱子/弟心切的天后娘子和大郎竟然会以为他不愿帮太子……

    369第 369 章

    第二十四章女皇 o2

    “孤…我不是这个意思……”李弘一看对方那似笑非笑的样子,就知道他定是生气了,忙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卷轴,又从自己腰间摘下一枚玉佩来,一并放到李三郎手上,郑重道:“阿娘与我又怎么会信不过李郎你呢,只是如今朝中局势诡谲,二郎毕竟新登储位,我怕他……”吃亏啊!

    李三郎接过那卷轴和玉佩后,也不问是什么意思,就一并塞到自己的衣袖中。

    李弘也算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他未尽之语,李三郎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不过……

    现在这位太子殿下可不是个好相与的人物呐,谁吃亏都不可能是他吃亏!

    心里虽是这样想着,李三郎面上还是换了一副温和( 〖武则天〗女皇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517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