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37 部分阅读

第 37 部分阅读

    ,实质上也是东吴政权唯一的出路。

    这一方案很快的得到了吴国内部各方势力的赞同,陆凯阐述的是实情,没什么可反对的。

    ……

    江东君臣不断的谋划和准备着,西方的长安又是一番大战。

    蜀汉皇帝刘禅和大将军姜维整顿众军之后,分为两路人马。由刘禅率领三万军卒负责指挥攻打长安,大将军姜维则率领四万人马屯驻在长安东侧,阻挡司马昭的魏军前来救援长安。

    前一战歼灭魏军近四万人,其中包括两万魏家铁骑,并且斩杀了让蜀军颇为忌惮,刘禅引为大仇的魏将庞会!如此战果使得蜀汉军心大振,魏军则是士气大跌。

    战场之上有蜀军寻得上党王刘虔的尸首,已是残缺不全。刘虔的首级不知被谁割走,寻遍了整个战场也是找不到。刘禅见爱子惨象,伏在刘虔尸首上放声痛哭。

    一战功成万古枯,失去一亲便足以摧人肝肠,裂人心肺。

    寻回了尸体总要入土为安,无奈之下刘禅命人雕刻了一个首级,将上党王刘虔的尸身运回川中下葬。

    长安城中的魏军不足万人,守将乃是郑恭与李辅二将。长安是一座巨城,坚固非常,寻常有五千人守卫便足以对抗十万大军。话虽如此,二将仍是小心谨慎,连夜发动城中的百姓青壮协助守城。

    蜀军在刘禅亲自指挥下在长安城下列好阵势,每日只是用投石车攻击。郑恭与李辅准备完全,却是难以应付这种投石车。

    想反击,蜀人并不靠近,想据守,那投石车每轮都是十几块巨石飞上来,长安城中再多的牛皮也覆盖不住墙面。

    蜀人的投石车足有五六十辆,刘禅选准了一截城墙之后,便将投石车分为四批,日夜不停的投掷。

    马钧虽是“天下之巧”,但投石车毕竟是有所消耗的,连续投掷一段时间后便要休息一段时间才可继续。刘禅特意分出五千兵卒到四周去开采山石,源源不绝的运送到前线,供应投掷。

    每一辆投石车一次可投十多块巨石,一轮便是二百多块巨石飞出,如此惊人的消耗使得刘禅不得不继续增派军卒开采山石。

    趁着蜀人停止投掷之时,郑恭与李辅便组织军民抢修受损的城墙。蜀军若是四面八方的围攻,魏军恐怕无法同时修补多处裂痕。但蜀军只选择一段城墙作为突破口,反而立于魏军进行防御。

    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在这一处,其效率自然也随着提高。

    石块的消耗实在快,刘禅看着城上忙碌的魏军,无可奈何的笑了笑。若是有充足的石块,只须在魏人修补之时投掷,便会造成相当的伤亡。反复多次之后,恐怕长安城中便没有敢修补城墙的人了。

    可惜几天的大战和近日的攻城已将石块消耗殆尽,如今的重点反而是尽可能的储备,然后一举攻破长安城。

    司马昭收拾各部残兵后,距离长安东方三十五里处安下了营寨。镇北将军陈本,并州刺史胡岐等魏将灰头土脸的跪在大营之中,叙述司马昭离开后的来龙去脉。

    首战重创蜀军,庞会更是几乎斩杀了刘禅;次战得北方诸军援助,抢了蜀上党王刘虔,这都是只得夸耀的功绩。

    等说道利用上党王为人质,作为先锋与蜀军决战时,司马昭的脸『色』已经没有人敢看了。

    陈本低着头跪在地上,觉得晋公的眼光似乎停留在自己身上,身体忍不住抖了起来。司马骏重伤也被困在长安城内,这一仗又是损兵折将,违抗军令以及战败的责任怎么说都是落在自己头上了。

    调整了心绪,陈本脑中不断的默念着,试图告诉自己这是错觉,其实晋公并没有盯着自己不放。这么想着,念叨着,被人注视的感觉似乎没那么严重了,压力也小了许多。

    “陈本!出城作战可是你的主意?!”司马昭沉声喝道。

    自我安慰初见成效的陈本听了,吓得几乎跳了起来,顿时磕头如捣蒜一般大呼“饶命”

    陈家兄弟二人皆掌重兵,兄长陈本在北,兄弟陈骞在南,都被司马氏委以重任。天下军队除了扬州三次叛『乱』外,余下都是司马氏的党羽。

    强如母丘俭,诸葛诞等人坐镇一方,都不是司马氏的对手。陈氏一脉如何敢于晋公抗衡?陈骞和陈本并非是地方军队的首脑人物,只是副指挥而已。

    “庸才!大好形势被你败坏,还有脸说饶命!?”司马昭甩手把茶杯摔在地上,飞溅迸『射』的碎片弹到陈本脑袋上,陈本一动也不动。

    “军法处置!”司马昭冷喝一声,两侧的军卒上前将陈本拖出营外。

    陈本也知自己难逃一死,万念俱灰之下没什么言语,眼神呆滞看着自己的双脚,就这么被拖走了。

    营中的文武见晋公盛怒之下,没人敢开口为陈本求情,一个个低头盘算着这一仗自己会不会跟着陈本吃瓜捞。

    这一仗输的太惨了,刨去死的,伤的,投降的,跑散的,如今魏军连五万人都凑不齐。素来引以为荣的铁骑,也只有七八千人的样子。

    更要命的是粮草补给都在长安城内,依靠司马昭行军的这点辎重根本难以供应四万多魏军的日常消耗。

    所幸从附近的郡县调集了粮草辎重进行补给,总算解了燃眉之急,只是并非长远之策。

    长安那边整日听不见厮杀,但却听得见巨石砸在城墙上的剧烈响声。魏军想起那『毛』骨悚然的投石车,心中暗恨马钧投蜀。聪明的却是在想,为何马钧在魏国只是无足轻重的文臣,到了蜀国却成为了克敌制胜的大人物。

    蜀将姜维亲引一军据守在对面,司马昭着实没有把握战胜蜀军。并非智力不及,而是军心难用。

    日复一日,姜维没有主动出击的意思,长安那边蜀军也始终没有采取总攻。魏人暗自庆幸,司马昭额头的皱纹却是一天比一天多。

    这场大战魏军损失惨重,蜀军也不见得就好多少,现在不采取行动是为了修养军力,也是为了保留旺盛的士气。

    昔年官渡之战曹公大败袁绍,何以不继续追进,趁势席卷河北?不外乎袁绍实力仍在,继续追击若是不幸战败,建立起的良好势头便毁于一旦。眼下的蜀军也是同样的道理,刘禅和姜维都不是目光短浅之辈。

    司马昭每日巡视各营,激励众军士气,为迎接蜀军接下来的总攻做准备。众将之中只有陈本被追究责任,余者没有被其牵连。知是晋公开恩,众将都是安心静养,『操』练军队,准备戴罪立功。

    日复一日,蜀人的动静没等来,反而等来的许昌的援军。东线战事结束之后,司马望便率军回了许昌,只留下部分人马驻守在沛县,为寿春的后援。得知西线司马昭独木难支后,司马望再次点兵三万人,带着谋臣裴秀赶赴长安支援司马昭。

    魏国兵将见来了援军,顿时欢欣鼓舞,司马昭也喜出望外。因军务紧急,司马昭也不与司马望客气,咨询了各处形势后,话题便转移到了眼下的局面上。

    听闻了长安的战报,司马望与裴秀都觉得诧异,蜀军的投石车竟然有如此大的威力,实在是超乎想象。

    “如此说来,救援长安之事刻不容缓,长安万不可失啊!”司马望坚定的道。

    司马昭点头道:“我正筹谋此事,如今得新军加入,可趁势出击。”

    裴秀赞同道:“蜀人投石车如此厉害,不可不防,若是两军交战中所遇,仍是难以抵挡。”

    这一点说到了要害所在,看起来投石车如今在长安城下。但交战之时保不准又被蜀军搬出来作为杀器使用,不解除投石车的威胁,魏军便处于绝对的劣势之中。

    “某引骑军突袭敌后,毁其投石车,如何?”司马望沉『吟』片刻道。

    司马昭没有说话,闻言只是摇了摇头。

    裴秀一边思索一边道:“此为蜀人克敌制胜的关键,将军纵然武勇恐也难以成行。”

    司马望苦笑道:“我何尝不知,只是长安决不可失,又难以迁延日久。”

    许昌方面军力已然十分单薄,没有多余的力量再来支援。河北的军力早已分出了一半,剩下的仍在调整之中。魏国遭受吴,蜀两国的夹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同样注视着三国交锋的结果。

    因此曹魏在北疆的兵力不可能如同许昌般抽空,先前来援的六七万人也已接近极限。

    雍,凉二州沦陷,对于中原百姓也是一种冲击。吴蜀不过是小国,偏安一偶,弹丸之地强与中原抗衡。这是天下有识之士的共识,更是百姓眼中的事实。

    大国与小国攻战,虽得一州郡之地不足为耀;小国攻伐大国,得一县之地也是引以为荣。以此推之,曹魏百姓与蜀汉百姓的心态就可想而知了。

    雍,凉二州划入版图,复兴汉室有望,全国倍受鼓舞。反之对中原的震动,也是翻天覆地的。国内需要兵力安抚百姓官僚,以防万一,最需要的却是前线胜利的消息。

    “晋公不如下战书如何?”裴秀提议道。

    “战书?”司马昭略有疑『惑』。

    “晋公可与蜀人约战,然后如此如此……”裴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司马昭与司马望听了,抚掌大笑,齐声称赞。

    当晚,蜀军营中便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前来下战书的魏国使臣裴秀。

    战书乃是下给蜀主刘禅的,姜维自然不敢拆开私看,于是留下廖化,傅佥看守营寨,自己带着裴秀与百余骑向长安的刘禅主营而行。

    沿途所经蜀军营寨,虽是夜晚时分,依旧是军容整齐,号令严明。裴秀观察良久,赞道:“大将军治军之才果是非凡,今日一见奥妙无穷矣。”

    姜维笑道:“中原人才济济,维何敢称能,倒是先生为司马氏谋主,此番亲来倒是出人意料。”

    “大将军谬赞了,秀生『性』愚钝,难堪重任,若有唐突之处,蜀主面前还望大将军美言一二。”裴秀暗惊蜀军之精锐,嘴上仍是笑呵呵的客气着。

    裴秀与姜维一路畅谈,很快来到了刘禅的大营。姜维处早吩咐了快马抢先通知,蜀汉皇帝刘禅安座帐内,身后文鸯,文虎兄弟左右护卫。

    步入大营,裴秀拱手为礼,并无跪拜之意。文鸯沉声喝道:“来使见得陛下,如何不拜!”

    裴秀坦然笑道:“上邦之使,不拜小国之君。”

    文鸯闻言怒上眉头,手按宝剑便要上前。裴秀面带笑意,没有惊慌之『色』,对蜀主刘禅道:“闻陛下在西川励志图强,广开商路,域外诸国无不臣服,今日一见方知皆为虚言。”

    刘禅示意文鸯切勿冲动,好奇的问道:“何以见得?”

    第126章 八阵(下)

    第126章 八阵(下)

    送走裴秀已是黎明时分,一夜畅谈让刘禅见识到了中原人物,但刘禅相信自己给予裴秀的震撼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学识才智裴秀已属上上之选,刘禅话语虽少,但处处隐含深意,透『露』一种深藏不『露』的味道。话题转到哪里,刘禅不过轻轻数语便点到了另一层境界。仰仗的自然是从后世而来的广阔见识,身处于当前时代的人,思想终究局限在某一层面。

    刘禅并不担心自己吐『露』的信息被魏人所用,裴秀个人尚须时间消化,即便日后提出来也无法使魏国强壮。这是文化间的冲击,只有如刘禅这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才有机会和能力逐渐的对社会文化加以控制和改变。裴秀越是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越是有所参悟,在魏国群臣只中便越显得另类。

    司马昭的用心再明显不过了,无非是激将法约蜀军交战而不使用投石车。激将法对于刘禅并没什么用,胜利才是实实在在的。攻打长安这个节骨眼上绝对不能出现什么差错,因此并没有正面答复裴秀,反而是将裴秀留在了营中休息,等候答复。

    裴秀心中忐忑不安,来到了蜀人为自己准备的营帐中。自告奋勇担此重任,并不是一时冲动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己虽不是恃才傲物的人,但一身才华早以身居朝堂前列。一夜畅谈下来非但没有激怒蜀主刘禅,反而自己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动摇。

    刘禅不怒,激将之法如何可成?激将之法不成,蜀军在对战时使用投石车,自己这面岂不是一败涂地?素来智计闻名的裴秀,到了这个时候也是一筹莫展。

    过了许久,有人来通传蜀主刘禅召见,裴秀整理了仪容,稳步跟随来到了大营之中,此时脸上一片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

    “朕决定答应晋公的约战!”刘禅开门见山的给了裴秀答复。

    裴秀心中疑虑,表面上却是不『露』分毫,微微躬身道:“多谢蜀主,如此在下也可以回去复命了。”

    刘禅笑道:“先生一夜未曾合眼,可在这边休息过后再走不迟,朕也要歇息了。”

    裴秀『摸』不清蜀人打的什么算盘,不过既然自己的目的已然达成,似乎也没有继续留下的必要,于是也告辞而走。姜维早在营外等候,带着百余骑沿途护送裴秀一行人,将其送回魏营。

    司马昭与司马望等了一夜,终于把裴秀盼了回来,见蜀人同意约战,均见喜『色』。没有投石车的加入,司马昭自有击败蜀军的把握。

    不过听完裴秀的叙述,司马昭与司马望便觉得此事没有如此简单了。激将之计失效,刘禅和姜维自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居心,本该拒绝的事情为何又会答应呢?

    将计就计!

    蜀军并不怕魏军耍什么花招,也不认为司马昭斗得过姜维,甚至认为有机会借此战击败魏军,所以才会放弃使用投石车。

    兵不厌诈!

    答应是答应了,出战也是出战,可到底用不用投石车还得看蜀军的意思。刘禅拼着老脸不要,使用投石车破敌,到头来魏军吃不了兜着走,蜀军自己还不是歌功颂德?这也是兵法啊……

    无论如何,都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司马昭不敢怠慢,接连发出军令,魏军的传令官不断的进出大营,附近郡县皆是全力支持,以便应对三天后的决战。

    等到了当天夜晚,司马昭等人才知道自己错了。魏军诚然是等待三天后的决战,蜀人在刘禅一觉睡醒之后则频频调动。天『色』一黑,四五十架发石车一起投掷,对长安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两万蜀军队列整齐,高举火把,整装待发准备攻城。随处可见的攻城器械,也浮现在长安守军的眼前。挡箭车,撞车,箭楼,云梯,凡是攻城能用到的蜀军都准备全了。

    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郑恭与李辅站在城墙上,无数巨石砸在城墙上连绵不断,二人甚至可以感受到脚下的城墙在颤抖。

    长安的西城墙连日来一直遭受蜀军的攻击,虽然每天都做修补,也是有限。被蜀军这么突然一阵猛砸,城墙一段竟然被砸出了一个缺口。魏军一阵惊慌,随即在各自将领的指挥下,集中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准备堵住缺口。

    只是蜀汉军队并没有似意料中的发动进攻,投石车的位置稍作调整,投掷的目标变成了其他墙面,以及缺口中的魏军。

    血肉之躯,如何挡得住天降巨石?

    魏军被砸怕了,又伤不起,只得远远的退开,盯着城外蜀军的动向。蜀汉大军掩杀上来之时,就是停止投石的时间段,离得较近的魏军依然是有利的一方。

    在长安城墙上的魏国兵将原本也是刘禅的目标,只是长安的城墙过于高大,超出了投石车投掷的范围。经过调整勉强可以达到刘禅的要求,但是命中率和稳定『性』便差的太多了。

    在蜀汉投石车疯狂的投掷攻击下,魏军只有干瞪眼看着的份儿。石块撞击城墙的巨响不断在耳边响起,上城辅佐守军的百姓青壮都忍不住捂住了双耳。官兵们则是跟随着每一次撞击皱着眉头。

    郑恭与李辅纠结着心情,眼看城墙又砸出了几处豁口,远方的蜀军终于开始有了动作。

    李辅神『色』肃然,一声不吭的带着亲兵卫队走下城墙,去指挥军队。留下了郑恭孤零零的站在城上,望着正面的蜀军,回首看去则是蜀汉大将姜维的军队。远方晋公的军营根本不在视线范围内,曾几何时,长安如此孤单过。

    投石停止了,蜀军如『潮』水般的涌了上来。西面的城墙被砸出了三个缺口,这是蜀军重点攻略的目标。李辅前后集结了五千人,准备与蜀军肉搏战。

    说是缺口,可这缺口也不大,宽的地方有两丈,窄的空间不过三尺。最主要的是缺口开在城墙的半腰高度,也就是说蜀军依然要攀爬城墙才能攻进来。所不同的是缺口处要比长安城矮了半截左右。

    无数的火光划过夜空,城上的守军不停的向城下『射』出火箭。挡箭车走在最前面,火箭落在了上面却燃烧不起来,这是蜀军对挡箭车提前做了处理的缘故。跟在后面的是盾牌军,中间夹杂着云梯队和撞车队。

    攻城,城门是重中之重!

    落在最后的是箭楼车,也叫井阑。类如长安这种巨城,臂力再强的弓弩手也难以把箭『射』上去。想要对城内的守军造成杀伤,唯有利用井阑增加自身的高度才可以。不过井阑由于其高度,很难做防火的处理。涂抹一架井阑的马粪等物顶得上五六辆挡箭车的消耗。

    所以,将井阑放在最后,等前面的军队投入了战斗,吸引了火力,再趁机杀伤守军。

    转眼间护城河已经被蜀军填平,准备十几日的蜀军早将每一个步骤计算的非常清楚。

    挡箭车推进到了城墙下,便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调整,尽量覆盖多一些的面积,建立起相对安全的通道,使自家人马可以快速的冲到城下。

    随之而来的便是云梯和撞车,云梯是个好物件,想多高就有多高。就地取材,量身定制,短的可以一人背负,长的两人背负。一路小跑冲到城下,云梯一贴城墙,剩下的就是爬!

    撞车也叫冲车,是针对城门的一种攻城兵器。二十多名军卒推着一辆车来到城门下,利用绳索拽起车上的木桩。一松手,就是一下重击,经过马钧设计的撞车,使用起来更加的省力。

    战事进行到这个程度,守军弓箭手的目标偶已经不是远处还没到城下的蜀军,而是先集中火力处理正在城下攻城的敌人。『射』向远处的箭矢逐渐稀少,大量的弓箭直接『射』向城下。

    蜀军在挡箭牌下,或是将盾牌举过头顶,抵挡魏军的攻击。魏军也不是吃素的,滚木雷石到了出场的时候。本来份量就不轻,又是这么高的高度扔下去,砸到谁都只能自认倒霉。

    双方的呐喊声,疾呼声,惨叫声交织在一块,今夜,长安城的百姓无眠。挡箭车被石头砸穿,砸烂,躲避在底下的蜀兵甚至来不及惨呼,只觉得眼前一黑就倒在血泊之中。

    冲车也被砸坏了几辆,单是把坏掉的冲车挪走这一件事儿,就损失了百余人手。撞城门可不是撞钟,外面蜀军撞着,里面的魏军在顶着。大木锥撞在城门上,削尖的撞头被撞平了一大块,上面包裹的铁皮不知何时毁落在地。

    云梯被魏军用叉子推落,还在攀爬的蜀兵蜀将只觉得两耳生风,忽悠一下摔了个粉身碎骨。管他是勇猛好胜的,还是胆小懦弱的,这个节骨眼儿上都要大声呼喊着。心里想着万语千言,嘴巴却只来得及“啊~~~~”。落地的时候,如果眼睛没被吓的闭上,还能见到同袍奋勇争先的攀爬,跌落。

    战事没有预告就进入了火拼的阶段,西面城墙的三处缺口是长安的致命伤。相较威严耸立的长安城墙来说,这几个缺口太矮了。李辅亲冒矢石,在一处缺口指挥众军『射』箭,投掷木石。城下的蜀军拼了命的不断上攻,有的爬了上来,被魏兵一枪扎了个透心凉,临死前手中的大刀也飞了出去,砍死了一名魏军。

    双方不断消耗着军力,李辅『露』出了焦急的神态,一个劲儿的催促副官征调青壮。城中百姓,青壮响应守城归响应,见到这等场面有几个不慌的?胆小的早就湿透了中衣,只是大家处于忙『乱』之中,实在是没人注意。就算偶有人见到了,也没有那个取笑的心思。

    厮杀正是惨烈时,蜀军的井阑总算推到了城下。井阑本身就是高大,上面站有五六名弓箭手,这份量便更是不轻。挡箭车,冲车虽然体积也不小,可毕竟不怕颠簸,没有高度,推起来方便。井阑则是需要小心谨慎的前进,怕被人攻击,又怕推得快了让上面的军卒栽下来。

    井阑的高度与长安城墙缺口的高度大致相等,魏军没反应过来,蜀人的箭矢先行『射』到。暴『露』在缺口处的魏国兵将一时被『射』杀不少,跟过的则是被『射』散。守将连忙指挥魏军弓箭手还击,蜀卒依靠井阑作为防护和遮掩,总是有机会『射』杀那些激战在缺口处,来不及隐蔽的魏军。

    李辅是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的将领,见状急忙命中军加大箭矢的火力。此举果然奏效,不少井阑因为『插』着许多魏军『射』来的火箭,于是开始焚烧起来。井阑上的蜀军无处可躲,奋力还击之外不是烧死,就是坠地而亡。

    这边打得火热,却是愁煞了远方的司马昭。蜀主刘禅应允了三日后的决战,却没说这三日不攻打长安城。照眼前这声势,蜀军多半是发动了总攻。若是在三日内攻下了长安城,那么接下了来的决战意义便不大了。

    司马望与裴秀也是直拍脑门,过于兴奋的自己竟是没想到蜀军会来这一手。约定了三日后决战,那么这三日便是相安无事的三天。司马昭这一路人马如此,姜维那边也是如此。可相安无事是对于约战双方而言,长安如何在考虑范围内?从某种角度上考虑,正是司马昭这长安的援军在这三天内无法动手,才促成了蜀军大肆攻打长安。

    长安巨城一座,说三日攻取那是妄言。可蜀军的投石车威力惊人,又围攻长安十余日在先,结果便不好说了。怪不得蜀主刘禅洞悉了自己的用意后,仍然愿意答应约战,竟是存了这般的念头!

    “晋公,任由蜀军攻城,恐怕军心不利啊!”司马望道出了自己的忧虑。长安城不失,但让蜀人这么折腾下去,自己这方军心不安,在三天后的决战中便先输了一手。

    “季彦有何妙策?”司马昭依然信赖裴秀,于是问道。

    见晋公发问,裴秀深思了片刻道:“若战,须等蜀人松懈方可袭之;若等,则要尽力安抚军卒,做最坏打算。”

    司马昭明白眼下确实没什么好办法,姜维这一路人守的恰到好处,又不似寻常蜀将可以轻易应付。二月之内便平定了雍,凉二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极为困难之事。

    雍,凉二州下辖郡县数十,兵力虽被抽调一空,各城尚可凑出数千人马。尤其凉州之内异族杂居,都是好勇斗狠的角『色』。姜维三四万蜀兵虽多,可分兵袭取各地,未见得就占多少优势。

    攻取一地便要留守,补给,光是此项下来就要消耗不少时间。往返的路程更是遥远,越是向西环境愈加的险恶,刨去搭在路上的时间,用来攻城略地也不过一个月罢了。

    换做司马昭自己,也没有把握这等迅速。

    长安城下发动总攻,姜维这里如何不提放自己的动向?此时趁夜『色』去救,绝不是好办法,不去救援长安,军心也是一个大问题。

    转念再一想,约战的目的自然是阻止蜀军将发石车投入到野战中。眼下蜀人的投石车皆在长安城下攻城,此时出兵虽是出尔反尔,但其效果并不比等待三天后再战要差。甚至还有些优势,蜀汉的军力一分为二,此时能够迎击魏军的只有姜维这四万蜀军而已。

    “晋公……”裴秀见司马昭双目闪烁不定,心知晋公必是有了定计。

    “传众将来大营,准备出击!”司马昭对裴秀吩咐道。

    “是!”裴秀领命而去。

    司马望思索了片刻,也想通了此战难得,于是凑到司马昭身侧轻声道:“蜀人狡诈,晋公须多加防备。”

    司马昭点头称是,不过片刻魏家大将谋臣都身着铠甲聚到了大营之内,一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只等晋公调兵遣将。

    “胡岐何在!”司马昭坐稳中军大帐之中,开始发号施令。

    “末将谨遵晋公号令!”并州刺史胡岐步出班列,抱拳施礼道。

    “汝引五千人马,速速往长安进军,若遇蜀军可力战之,不可退后!”司马昭脸上浮现杀气,说的极为坚定。

    并州刺史胡岐心中一凛,这份苦差事从来都是杂号将军的事儿,自己身为并州刺史去做前锋,又是死战的命令,晋公必有用意。

    “末将遵命!”心中犹疑,行动上可不敢有所迟缓。陈本便是活生生的例子,戴罪立功吧……

    “司马亮听命!”司马昭接下来叫出的人,却是自家的兄弟。

    “微臣在!”司马亮儒生打扮,出列答道。

    “给汝两万人马,为胡岐后继,若前方遇敌当奋力救之!”司马昭这是为胡岐安排了后援。

    “微臣定不辱命。”司马亮淡淡的答道,领令走出大营。

    “张统,夏侯劭!”接下来却是点了两员猛将。

    “末将在!”张统和夏侯劭二人大声答道,心中都憋足了劲儿要一雪前耻。

    “你二人各引五千人马,为司马亮左右翼。待司马亮中军发动,你二人可并力夹击蜀军!”司马昭继续增加筹码。

    胡岐不过是探路的炮灰,引出蜀军的埋伏后便由司马亮与张统,夏侯劭这三路人马负责击溃。

    “末将领命!”两员虎将领命而去。

    第127章 武侯遗志(上)

    第127章 武侯遗志(上)

    并州刺史胡岐率领五千人马作为先锋杀奔长安,一路上虽是急行,却格外的小心谨慎。

    魏国君臣都认为姜维那一部蜀军会有所埋伏,胡岐更是不敢托大,出征之前便三令五申军中一定要号令严明。行军的途中更是反复叮嘱各部将领兵卒,遇到伏击不要慌『乱』,大家抱团守在一处,等待晋公的大军来援。

    安排胡岐作为先锋不是没有道理的,罚其戴罪之身是其一,更主要的是胡岐治军的功底比张统,夏侯劭这等猛将要好得多。不逞匹夫之勇,指挥组织全军作战,抵抗的时间和效果都要好于其他人。

    胡岐想得明白,心里的包袱也就不存在了。看看将近蜀营,一路上竟是没有遭遇蜀军,甚是反常。

    越是不同寻常,代表着前路越是凶险。胡岐传令众军前后跟紧了,在快速行进中保持阵型的紧凑『性』,避免被蜀军冲『乱』。能做的都做了,做不到的想也没有用,胡岐当年也是一员大将,被周遭的环境一刺激,似乎找回了一些好汉当年勇的风范。

    前军的部将突然发现了敌情,连忙来通报胡岐。胡岐闻言诧异非常,蜀人竟是倚靠大营列阵以待。环顾四周,似乎也什么可以埋伏军队的所在,鼎鼎大名的姜维姜伯约光明正大的这么列阵应战,是否太小瞧人了?

    对面的火光照耀,两万三千名蜀军排开阵势,火把灯球照的方圆数里亮如白昼。看着魏军惊疑不定的神情,蜀汉大将军姜维朗声笑道:“姜伯约久候多时了,晋公何在?”

    蜀军列阵不动,胡岐这五千人马已是庆幸,哪还敢冲过去与蜀军厮杀?单看蜀汉这阵势,就让人望而生畏。胡岐连忙使人飞报后续的诸军,自己则指挥众军排好阵势,弓弩长枪一应具备,将阵脚稳稳的扎住,然后才回应姜维的喊话。

    “晋公何等身份,岂是你想见就见的!”胡岐没好气的答道,眼神飘忽不定的不断打量蜀军那边。

    “我料晋公不久即到,胡并州大可放心,这四周并无伏兵。”姜维哈哈一笑,转身拍马退回自家阵内歇息。

    这胡岐也算是一员良将,遭遇大敌虽有慌张,但布置阵势,勘察四周,扎稳阵脚等待大军前来,做的都是中规中矩。看出胡岐心有疑虑,姜维故意用言语挑之,本就有所疑心,姜维越是坦诚,对面的胡岐反而愈加的不信。

    不久后司马亮,张统,夏侯劭的三万人马赶到。见蜀军阵势严整,其中隐隐夹杂着诸葛连弩手,众将都是不敢抢攻,只得飞马去报司马昭大军。

    蜀军方面并无动静,反而是远方的长安城有喊杀之声隐隐传来,更令人心中焦急。

    刘禅指挥蜀军奋力攻打长安城,却是留了个心眼。西面的猛攻吸引了足够多的魏军后,养精蓄锐的五千精兵开始从长安城东侧发动猛攻。应付正面的蜀军已是让魏军竭尽所能,东侧遭到蜀兵猛攻后顿时显得岌岌可危。

    眼前的战斗十分艰苦,李辅手中的长刀已是斩杀了十余个冲到缺口上来的蜀汉兵将,自己也是身中两刀。接到东侧告急的消息,李辅只觉得力不从心。

    又是一辆井阑推了过来,上面的蜀军弓弩手不断拉弓放箭。惨叫数声之后,缺口处守卫的魏卒又死了几人。后面的魏军急忙填补缺口,继续奋战。高处城墙上的守军则是把火箭拼了命的『射』向蜀人的井阑。

    不知是第几辆冲车,长安城西门已经显得有些松动。但有魏军在内顶着,离撞开城门还差十万八千里。负责攻击城门的奋威校尉闫肃声嘶力竭的喊着口号,冲车伴随着口号的节奏,一下又一下的撞击城门。

    一根滚木磕磕绊绊的砸了下来,闫肃聚精会神的指挥冲车,完全没有防备。口号声戛然而止,转瞬又再次响起。闫肃身边的副官来不及看眼倒在血泊之中的主将,继续大声呼喊着。

    “将军,将军!”一名副将跑到了缺口处。

    李辅回头一看,来的是郑恭的副将,于是开口问道:“你来此何干?”

    “我家将军托我转告李将军,请李将军安心守御本处,我家将军自去城东迎敌。”那副将气喘吁吁的答道。

    “好,告诉你家将军,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李辅默然答道,转身又投入了战斗中。

    长久以来,魏国诸将虽然认可李辅的能力,但嫌其是川中降将,又出卖过孟达,对魏室虽然有功,但难以尽信。因此长安守将这一块上还是安排了能力较为平庸,忠心可靠的郑恭作为主将,用李辅作为副将。

    数次大战,出力卖命的都是李辅,郑恭只是负责留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主将留守,副将出战,天经地义。

    只是郑恭并不这么想,自己正直壮年,却屡屡依靠一个五旬的老将作战,身为武人的自尊心颇受打击。

    听到自家副将的回报后,郑恭点了点头,想法与李辅相同。这长安决不能失,一定要守住,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长安城东的战况异常激烈,蜀军是蓄势待发的一击,尽是精兵强将;魏人这边不过千余人,守在广袤的城墙上,显得颇为单薄。原本守城的兵力当然不只这些,只是西侧的战事危急,城墙都被砸出了豁口,只好抽调这边的军卒前去增援。

    一声大喝传来,一员蜀军将校挥舞大砍刀冲上了城墙。手中大刀转动好似风车,砸飞了『射』来的箭矢,沿着城墙开始杀戮,好似虎入羊群一般。一处崩溃,处处崩溃,霎时间拥上城头的已经有近百人,并且数量不断的增多。

    带头的蜀汉将校杀的正是痛快,突然一名魏将冲入自己的怀中。蜀汉将校的大刀砍在那魏将的肩头上,却是再也使不出力气来,腹中早被魏将的长剑刺穿。魏将紧咬牙关,手中长剑一绞,蜀汉将校的身体猛烈的抽搐被推下了城头。

    “将军来了!大家一起上!”守军见到主将郑恭一个照面就刺杀了最是难缠的蜀将,都是齐声欢呼,抄起兵器投入战斗中。

    郑恭带来的亲兵足有三百余人,各个都是悍勇之士,随之而来的还有组织的两千多青壮。城头上一下子密密麻麻的布满了魏军,一会儿的功夫就将登上城来的蜀军尽数斩杀。

    打退了蜀军的一拨攻势,魏人的士气渐盛。只是蜀军也没有善罢甘休,无数的兵将仍是攻个不停。双方都有士卒不断的从城上跌落,协助作战的青壮们从欢欣鼓舞到心中畏惧,渐渐的又没了生气。

    视线转回长安东方的战场上,蜀军阵营外,魏军各路人马先后到齐,出征之前做出的种种安排都是打了水漂。蜀人没有埋伏,没有攻击,只是列阵在营盘前等待着魏人来攻。

    这是什么仗?

    魏军阵中人头攒动,晋公司马昭在众将的簇拥下来到了阵前。对面的蜀军显然见到了司马昭,却是一动也不动的站着。司马昭回顾左右道:“姜伯约不愧为一代名将,治(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