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78 部分阅读

第 78 部分阅读

    生死,纷纷舞动兵器带领亲兵上前截杀文鸯!陆抗乃是众军之主心骨,全军斗志战意尽在此处,陆抗一时军心必乱!此战生死早定,然仍有事情要做,未成功之前不可让陆抗有所闪失!

    吴将盛朝身负绝世神力,大刀如滔天巨浪狂斩而下;奉车都尉孙必以巧变著称,手中长矛似鬼魅般神出鬼没,直指文鸯面门;征西将军朱宗老当益壮,年近七旬手中双锏依然虎虎生威,势可开山裂石!吴国三员大将拍马齐至,一刀,一矛,双锏势阻文鸯前行之势!

    而三将部曲亲兵亦是抵死迎上文鸯的三百精锐,以命换命,以死阻敌,人人舍生忘死豁出性命厮杀,这一战必保陆抗无恙,这一战定扬吴人军威!

    热血四溅落在脸颊,是滚烫不休的斗志,是坚若磐石的决心,吴国兵将迎血向前,杀红了眼,杀狂了心,杀的猛烈,杀的凄惨,杀的蜀军心惊胆寒,杀的天地为之色变,日月为之黯然。

    冷锋贴面不改勇者之风,利刃穿身难掩英雄本色!盛朝身中三枪依旧挥刀死战,孙必矛折剑断跃身扑向文鸯,朱宗咳血不止仍是紧握透体长枪,单锏猛砸!

    饶是文鸯惯逞沙场,亦是为之动容,动心,却绝不动情!长枪不收反推,白发老将闷哼一声身躯猛然后仰落马;铁鞭悄然上手砸得孙必脑浆迸裂而亡;挺身力扛盛朝雄浑巨力一击,两马相交拔剑砍断盛朝一臂!

    三将之围顿时土崩瓦解,文鸯负痛向前一鞭一剑直取陆抗!陆抗双目凝杀,双手暗自聚力,准备迎战这曾经的同僚。危急之刻弓弦声四起,陆府大将陆越带着三百****手及时赶到,乱箭齐射,明知对于蜀人精锐此等皆是无用,然而事态紧迫一时也无更好办法。

    弓是强攻,弩是硬弩,箭是铁箭!吴军与蜀兵对峙多时,军中虽然没有宝甲利器,可这镔铁箭矢却是打造甚多,临危之时却是派上用场!这般的近的距离,吴人固然射不出几箭,可蜀军同样是难以向前。铁箭之锋利未必可破蜀军铠甲,然其自强弓硬弩中射出,距离又近其威力加成竟也造成蜀军大批的死伤!

    文鸯手中铁鞭长剑护得自身周全,难保胯下坐骑,那战马身中数十箭哀鸣倒地而亡。文鸯就地翻滚不断遮拦箭矢被逼得后退连连,直气的文鸯暴喝连连,怒火中烧!

    蜀军阵中大将刘林见文鸯受阻不禁大怒,同样引兵三百前来支援。然而尚未冲出几步,只见远方号角齐鸣,又是两支吴军杀到!吴军得到援军之助大量消耗的兵力得到补充,同时士气更是振奋!吴将陆越,陆镇各引两千余人在甩开了蜀军的追击之后,终于是赶到战场。同时这也意味着下一批抵达人马必然是蜀军大队!

    第一百二十八章 逆转(上)

    战况越来越趋激烈,柴桑城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吴蜀两军厮杀不休,吴军兵力虽众死伤亦是惨重渐渐落于下风。蜀军同样伤亡不小,不过吴军的人海优势渐渐消失,蜀军的压力要小得多了。

    陆涛,陆镇两支人马冲击蜀阵没有进展,转而绕过蜀军阵地往柴桑而去。此时柴桑的守军也是搬开了堵塞城门的石块,准备出城作战。陆抗远远的望见脸色终于大变!自己带来这二万多吴军都是跟随自己已久的部卒,无论意志力还是执行力都堪称一流。舍生忘死的作战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非常。一支军队往往被击杀了千余人便人心涣散,向陆抗这支吴军死伤近半仍旧死战不退的绝对是异端。〖.org〗

    柴桑城中的吴军被困已久,鼓着一口气出城作战但绝对难以做到陆抗军这种程度。一旦柴桑守军溃败,蜀军将趁势杀入柴桑,届时蜀军即便失去了粮草却是可以在柴桑立足,随时威胁建业了。因此陆抗急忙传令各种通讯方式并用,通知柴桑的守军切勿出城作战。只是陆抗这一支人马离着柴桑甚远,消息传给前方的吴军再传给柴桑的守军已然是来不及阻止。

    刘禅手中按下一支三千人的精锐始终没有投入战斗,见柴桑守军杀出不禁大喜!一声令下三千蜀军精锐好似出笼猛虎般直冲柴桑守军,完全不顾身后以及两翼的吴军!

    文虎横刀拍马冲在最前,大刀挥舞之处连斩数名吴将。柴桑吴军仿造陆抗故事纷纷采取一命换一命的作战方式,只是死到临头才发觉事情并非众人想象的那般容易。只是蜀军猛扑过来的气势便让柴桑吴军心打战栗,迎战都是困难更遑论“一命换一命”了。

    此时吴国大将吾彦也是发觉一时冲动带来的后果是自己无法收拾的,只见手下的儿郎们前一刻意态豪雄热情高涨,与蜀军一交锋顿时原形毕露,纷纷溃败。蜀人的架势显然是要冲垮吴军,而吴军的退路只有撤回柴桑城。

    所谓进兵容易退兵难,优秀的将领在进兵之前都会考虑好稳妥的撤退线路。吾彦虽然是吴国的大将,但显然出击之前并没有相关的考虑。蜀军之所以长期围困柴桑而不猛攻,除了要引诱吴军来援通过野战击败吴军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减小损失。柴桑的城门早就被蜀军攻破,拥有投石车的蜀军想砸开柴桑的城墙也不过是十天八天的功夫而已。但城中吴军宁死不屈的斗志必然使蜀军要经过巷战才可以占据柴桑,这点是蜀军最为顾忌的。

    要知道目前江东之地还有魏军屯驻已久,蜀人的兵力看起来不少,然而每每攻占一块地盘便要留兵固守,而原本骚扰江东的山越山贼同样成为了蜀人治下的不安定因素,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兵力才可。如此计算下来其实蜀军的兵力并不算多,能减少消耗还是减少消耗的好。

    陆抗的吴军抵挡蜀军都是吃力,难以前去增援柴桑的吴军,只急的陆抗捶足顿胸不知如何是好。而吾彦指挥吴军开始退回城中,却被蜀军死死的咬住难以脱身!危急之刻吴国陆氏大将陆镇,陆涛两支人马杀到,由柴桑吴军与蜀军结合之处猛然切入,将两支人马一分为二!

    陆镇挺刀截住文虎厮杀,文虎武艺非凡更兼神兵之威,甫一交手便是占尽上风!陆镇抖擞精神,大刀忽隐忽现,或格,或扫,避免与文虎的刀刃相交奋力死战!二将走马十余个回合不分胜负,文虎占尽上风却难以击败陆镇,陆镇于劣势之中奋力支撑,只求拖住蜀军攻势。

    陆涛此时指挥魏军截住蜀军厮杀,吴军各自舍命奋战终是切断了蜀军和柴桑吴军的联系。吾彦回首望去,只见无数吴军倒在血泊之中仍是前仆后继的与蜀军搏命,心中不禁剧痛。却见陆涛带着数百人疾驰而来道:“吾将军速速回城堵死城门,蜀军粮草尽末不日即退,柴桑决不可失!”

    吾言闻言一愣旋即道:“城门堵死,汝等如何?”

    前方战况紧迫,陆涛急急道:“大局为重,顾全柴桑,我等自有归路!”言罢,陆涛带着数百人返身杀入阵中前去支援陆镇。

    吾彦眼见战场上的吴军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倒下,心中隐隐感到事情不妙,但也知自己责任重大,陆氏所言蜀军粮草尽毁,柴桑孤城守在蜀军后方的重要意义便不言而喻。于是吾彦强忍心中悲痛指挥柴桑守军迅速退入城中,同时准备堵死城门。

    眼见柴桑城下混战不断,陆抗心知到了最后关头,当下猛催战马引兵投入战圈之内,直取蜀主刘禅!蜀将文鸯,刘林皆在于吴国众将厮杀,见状难以抽身去阻,而原本和蜀军缠战的吴军看到了陆抗的大旗移动飞快,都是知道眼下乃是关键时刻各自鼓起余力豁命拖住蜀军步伐。转眼间陆抗的三千余人出现在蜀主刘禅的精锐之后,配合陆镇,陆涛三面围杀蜀军!

    说是围杀却是被蜀军屠戮,吴军连番作战精,气,神,早就不在最佳状态。经历眼前的残酷血战后更是气力不济,犹如强弩之末,战力锐减。包围态势已成,可没有丝毫的效果,蜀军精锐以一敌十,刘禅见陆抗亲至顿时舍了陆镇,陆涛回身冲击陆抗本部人马!杀陆抗一人,抵得上千军万马!

    陆抗面色从容,手中大刀舞出寒芒一片,蜀将文虎虽持利刃却被陆抗一阵抢攻处于守势,愣是无法发挥兵器锋锐之利!陆镇,陆涛死里逃生,见状各自引兵便要来救陆抗,却见陆抗军中打出旗语,命两军火速进入柴桑城保全实力……

    陆镇,陆涛急的目眦欲裂见到旗语仍是不退,陆抗在战圈中见了更是心急如焚使人频繁传达旗语让二名大将不可抗命!陆涛待要上前,却是被陆镇一把拉住。

    陆涛勃然大怒道:“汝不去救吾自去救!”

    陆镇嗔目以对道:“战前族长吩咐汝忘却了么?大局为重!”

    陆涛闻言亦是想起军帐之中陆抗交代的任务,由陆抗吸引蜀军决战,陆镇,陆涛等人引兵进入柴桑城保全实力,等待蜀军粮尽退兵!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信誓旦旦,眼前的危机重重,割舍不掉同族之情,割舍不掉将帅之义,奈何忠义不能两全,陆涛心头滴血只觉得五内翻腾一股怒气勃然而发无处宣泄!

    便在此时陆涛忽觉手中一轻,却是大刀被陆镇劈手夺走,紧接着身后两名将校上前竟是把陆涛按在马背之上!

    “你们!?”陆涛又惊又怒猛力挣脱,无奈负伤多处失血过多,一时难以挣脱束缚。

    陆镇将陆涛的大刀斜背身后,手中大刀横举目视前方战团淡然道:“吾之年齿长汝数岁,为兄跟随族长先行一步,汝当善遵族长之命,顾全大局,保全有生力量留得江东一线生机。”言罢看也不看陆涛一眼,一挥手众将校“押”着陆涛往柴桑城狂奔,而陆镇带着五百亲兵绝尘而去投入战团之中!

    “放开我!快放开我!我杀了你们!快放开!”陆涛不顾伤痛死命挣扎,众将校见状也是眼角含泪,七手八脚竟是捆住了陆涛扛在肩上进入了柴桑城中。

    战事接近尾声,便在陆抗以身引敌之刻,远方蜀汉大军终于赶到战场。吴军纷纷舍弃了蜀军拼死逃往柴桑城中,而陆抗和陆镇带着两千余人往复冲杀于蜀军阵中竭力阻拦蜀人的追击。

    第一百二十八章 逆转(下)

    吴国大将陆抗等人战死柴桑的消息还没有传开,另一边的战事也进入了尾声。便在陆抗引军离开之后不久,留守军中的吴国年轻将领们仍旧是垂头丧气,心中充满了不服与不忿。陆喜将全尚和陶璜交入帐中一五一十的把陆抗的计划道出,陶璜乃是知情者,全尚听罢心中一震早已老泪纵横。

    君要臣战,臣不得不战,然而蜀军精锐吴人难以争锋。若是一战而败,建业以西再无屏障,若是求胜却是天方夜谭。战,便唯有死,不战,也是死,君命之下无有不从。更何况朝中论调尽是主战,陆抗据理力争阐明事实道理也是无济于事,此间的状况就算是营中的少年将领们都是看不清或是不愿认清现实的冷酷无情。

    幻想往往置人于死地,脱离现实的尊严只会使人失去位置,失去冷静,失去判断。陆抗是清醒的,又是不幸的,众人皆醉吾独醒无法力挽狂澜,只能被当做异类对待。这一切陆抗没有怨言,在数次上书无效后陆抗选择了尽忠,选择了报效国家。

    若是年轻的吴国将领们不把事情闹大,陆抗至少有六成的把握可以带领全军趁乱进入柴桑,如此蜀军没有粮草只好暂时退兵,而吴军的伤亡也可以压制在最低。然而频繁的圣旨和朝中激烈的争论引起了轩然巨浪,强令陆抗出征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蜀人有了准备,刘禅有了防备,陆抗甩开蜀汉大军之后便没有了退路,等待一战的便是蜀汉最为精锐的御林军。这般情势下陆抗唯有牺牲自己,让更多的吴军能够进入柴桑城中,保留实力也好减少损失也好,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不是万全之策,可从陆抗的实施程度来看却是极有可能成功的,功亏一篑,或者说在陆抗出兵之前悲剧便已注定。一个早有准备的强大敌人与一个毫无准备的强大敌人这是不同级别的对手,陆抗的智慧再高,面对的可是整个蜀汉的精英啊……

    留下的吴军在陆喜的指挥下带着粮草辎重准备退兵,缺少了陆抗的主力,这里的吴军根本抵抗不了蜀汉的大举进攻。全尚护着粮草先行,陶璜引兵随后出发,陆喜却是不走,他要留下。前方的军情未必传的完整,但陆喜和千余兵卒自愿留下等待消息,任凭全尚和陶璜如何劝说皆是无用。

    “吾侄舍生取义,吾岂可临阵脱逃?”陆喜是个高傲的人,同时也是固执与倔强的老头儿。

    便在这个时候蜀汉大将黄崇引兵来攻吴国营寨,陆喜带着仅存的吴兵奋勇抵御渐渐不支,幸好陶璜带着三千人马迅速回援才勉强稳住了蜀人的攻势,力保大营不失。然而黄崇的蜀军多达数万,不满五千的吴军很快便消耗过半,难以支撑。

    陶璜见营不可保力主护着陆喜逃生,然而陆喜死志早定,就是不走。二人争执之时,占尽优势的蜀军却是突然撤兵,陆喜猛然窜起登高张望。果然,远方袅袅黑烟代表着陆抗的成功,吴军的胜利——可胜利的代价也是注定难以变更的。

    陶璜引兵离开了大营赶赴建业,陆喜带着百余人马留在营中。自己一生淡泊名利,骄傲自负,可如今心中最为骄傲的是有陆抗这个子侄。生又如何,死又如何?人生百年终有一死,然死有轻于鸿毛,亦可重于泰山。陆喜要等,等陆抗的消息,等吴军的战果,要看着蜀军撤退,要看着陆抗凯旋归来。

    希望渺茫,老者依然抓住一丝希望不放。然而命运之神没有站在陆喜一边,风吹银髯,勾起一丝回忆。两三年前,一袭白衣傲立皇城,黑白分明的棱角早被沧桑岁月磨平,精力充沛的男子亦是日益苍老,曾几何时也有过意气风发,曾几何时也曾鲜衣怒马,淡泊于世泛舟江湖的日子引人怀念,却是一去不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傲人白衣是否会想到眼下的苍凉景象?

    吴营大火四起,蜀军去而复返,黄崇与羊祜带着大军回援,羊琇却是料定吴军大营空虚返身杀回。若是得胜可取吴人粮草补给蜀汉大军,若是不胜也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地撤回柴桑。

    营中的百余吴军毫无战力,却是没有一人逃走,在几名校尉的指挥下,百余人各司其责宁死不退。遍寻不到粮草的蜀军带着满腔怨恨呐喊杀来,陆喜翩然起身,大笑不停的走入一处起火的营帐中,身后是几名侍卫的颓然倒地,一切自此不再重要。

    消息传到建业,建业军民悲喜交加,悲得是陆抗等人死的雄壮,喜的是蜀军粮草不济暂时撤退。吴国大臣薛悌在府邸中见到了陆抗派来增书的陆氏家将,抱书痛哭。朝堂上原本力主出击的一班文武也是鸦雀无声,一脸悲戚之色。

    想起陆喜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语,老臣全尚哭诉军前之事,闻着无不落泪。孙亮红着眼睛一言不发,无尽的悔恨与遗憾让这少年君主倍感失落。这一战吴国是赢了,然而自己却是输了,若是自己足够坚强,足够冷静,足够耐心,这一战本不该是这般的结局……

    抬首望去虞汜,周处等一班大臣垂头而立,皆有惭愧之色。突然间孙奉,孙旅挺身而出,哭诉无法随军出征被陆抗剥夺部曲之事,二人倒不是为了说陆抗不好,只是想替自己有个开脱。

    孙亮强忍着性子听完二人的哭诉,猛的一跃而起一脚踹翻了龙案,滕腾腾几步到了二人面前抬腿便是一人一脚戟指骂道:“竖子仍不知错!若非如此,安能保全汝等性命!可惜陆幼节一番苦心,汝等非但不识,尚欲强辩,来人啊,拖出去砍了!”

    满朝文武何曾见过龙颜如此震怒?孙奉,孙旅二人更是跪在地上目瞪口呆,若不是剥夺了众人兵权,使众人无法兴风作浪,众人岂非早就私自出战?若非是被剥夺了兵权,今日朝堂之上还有这些人么?

    道破一番苦心,方觉恍然大悟,孙奉和孙旅二人虎目落泪,叩头不语。虞汜,全尚等人此时反应过来皆是跪地为二人说情,不为别的,真是斩杀此二人岂非辜负了死者的良苦用心?

    孙亮自与一班大臣商议追谥陆抗等殉国将领之事,更是封赏抚慰有功之臣,犒赏三军。然而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陆抗等人尽数战死的消息同样传到了魏营之中,魏将王基闻之大喜,当下点兵八万杀奔建业,欲一鼓作气夺下江东!

    吴人闻之皆是咬牙切齿,虞汜与周处等人慨然请战,其中虞汜更是下了军令状。哀兵必胜,哀兵可用?吴主孙亮沉思良久允诺虞汜等人发兵与魏军决一死战!

    虞汜领命之后回到府中便点兵发令,江东文武尽数出席,人人脸带悲痛。虞汜正自调兵遣将之间,忽然有守城兵将来报,皇室宗亲孙奉,孙旅引本部两千人马出城往南而去,留下一封书信与虞汜。

    虞汜闻之愕然,急忙拆开信件一看,只见上书道:“罪将无颜苟活于世,今引宗族兄弟家兵为大军开道,誓死冲击魏军,望大都督发兵为罪将后继伺机而战,勿以罪将等生死为念,大局为重,罪臣再三叩首,此为诀别!”

    虞汜见状大惊,急忙点兵三万使周处为先锋赶往救援孙奉,更是调拨薛莹等人引兵为偏师牵制魏军动向。

    第一百二十九章 破败(上)

    孙奉挺枪跃马杀入魏阵,同宗大将孙旅挥斧随后,两千部曲亦是大步向前。魏军诧异于吴军只派出两千人前来送死,却不因此怠慢应战,主动让开了阵势把这两千吴军引入阵中,然后四面八方的围攻吴军。

    八万魏军是何等的规模?孙奉和孙旅如何悍勇也不过是汪洋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被巨浪吞没的可能。然而二将抱定心思,不理周遭的魏军越来越多,只是一心向前冲!八万魏军的位置不变,吴军在包围之中却是不断的向前移动。孙奉长枪快如闪电,势若奔雷魏国兵将挡者披靡!然而身侧的孙旅便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孙奉天生异禀多少得到了祖上孙策的几分神勇,而孙旅不过是普通的宗室将领,不过力气比常人稍大一些罢了。

    两军正常交锋孙旅还能显出勇武,然而在这万军之中四面受敌,孙旅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应付如此的大场面。正在孙奉怒目冲杀之时,孙旅早被魏军一枪戳翻马下,乱刃砍死!孙奉眼角余光扫到孙旅的下场,心中不禁一紧,然而手中的长枪也是握的更紧。负伤多处,流血不止,消逝体力却难以消磨孙奉的不屈斗志!陆抗之死自己罪责难逃,破坏了陆抗的作战计划不说,更是葬送了吴国数万将士,这一切的根本便是源于自己以下犯上的愚蠢举动。

    陆抗并非是不想严明军纪,只是以大局为重不希望军中内耗从而减少战力,毕竟吴军能够舍生忘死的奋战在第一线,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蜀军毫不退缩,依靠的便是心中的信念以及团结。这是吴军唯一有可能获胜的机会,却也是葬送吴军大获全胜的根源。军纪没有严明,而孙奉更是变本加厉的暗中联名上书请战,这一切导致了事态失控,先机尽失。

    即便是如此,陆抗为了保全这一帮江东的未来,煞费苦心的打击孙奉等人的心智,夺取其兵权。没到夜里,孙奉会想,若是当时自己也能挺身而出,或许可以证明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将领。然而,时间无法倒流,懦弱的自己真的值得陆抗如此的爱护么?

    腰间一疼,孙奉的身上又是多了一支飞矢,可前进的速度丝毫未减。魏军的刀枪剑戟无情的在孙奉身躯留下记号,而孙奉付出这些得到的代价便是不断的越过魏军继续向前。前方没有什么目标,人山人海的魏军让人无从分辨,只是不能停下。停滞不前等于送死,奋力前行尚能争取时间。

    只是孙奉又错了,想象中的自己或许可以支持的更久,然而受困于八万魏军的现实和身体不断传来的疼痛告诉孙奉,终点就在眼前。孙奉不甘,不忿,怒吼陡然而起,长枪一振化作一条长龙掠过魏将的咽喉,胸口。然而,这不过是垂死挣扎,回光返照,豁尽全力的一击速度还不及平时的一半,看着魏将轻松的招架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反击,孙奉双眼一闭,终于结束了。

    舍命冲阵欲换来有利战机的愿望终究是美梦破碎,孙奉却不遗憾,自己已经尽力了,相信自己和孙旅的死能让同样感到痛苦的数十名年轻将领们走出痛苦,陆抗等一帮将士们之死,孙奉与孙旅一肩扛起,以死还之!

    虞汜的吴军姗姗来迟,不是来的慢,而是孙奉和两千吴兵死的太快。魏军阵势严密的高歌猛进,吴人一出场气势就矮了半截,想战对方气势高亢,想逃却发现魏军早已分兵包抄而来。虞汜当机立断引军狂退,周处,张悌各引一军断后死战!

    王基非常高兴,虽然不清楚那两千吴军是来做什么,可是结果无疑是让人满意的。魏军活动了筋骨,提高了士气,而吴军士气低落又是刚刚抵达战场就要逃跑,这样的机会去哪儿找?

    方才两千吴军根本喂不饱这八万魏军,眼前的三万多吴军才合胃口。虞汜的军事能力,对形势的判断力,以及嗅觉和指挥能力都远不如王基,周处虽然勇武可也只是个骁勇悍将,张悌有些谋略但也难以企及王基这样的老狐狸。本来是救援孙奉的三万吴军却发现人没救成,面对的却是被孙奉那两千人激起凶性的庞然巨兽……

    魏军攻势如潮,吴军没退出多远就被魏军分批拦截,周处横刀死战虽然勇猛却是对大局于事无补,而另一侧的张悌还没有周处的武勇更是岌岌可危。虞汜引军夺路而走,陆抗之死吴军惨胜蜀军虞汜也是感到愤慨,感到热血沸腾,然而到了这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是保命为先。活着一切才皆有可能,死了不过白骨一堆。然而王基早已洞悉全局,魏军步骑各司其责稳稳的圈住了吴军,又是一场混战,一场围杀!

    强弓硬弩在外围频繁远程射击,长枪大盾在内圈把吴军团团围住不断的缩小包围,铁蹄纵横战场之中肆意蹂躏江东人马,弓,步,骑分工明确合理,顿时打得吴军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还手不在于你有多勇敢,而是需要一个镇定的人指挥。可吴军的阵势早被冲得七零八落,彼此被魏军隔断,大大小小的包围圈无数,打得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加上魏国铁骑时不时的冲杀而入,吴国兵将死伤惨重不说已经没有了斗志。

    乱军之中魏国大将曾冲挺矛四处冲杀,吴国大将纷纷被挑落马下。虞汜远远的见了心中恐惧,藏身于兵将之中。无奈人可以藏,旗号却是写的清楚,曾冲何许人物?就算吴军的主帅再弱,一旦击杀不仅仅是大功一件,更是摧毁吴军心理防线的最佳利器!

    长矛骤然杀至,吴军纷纷倒地,虞汜无处可藏只能挥舞大刀突围,然而尚未走出多远,身后魏将追来。人未至,已是一股恶风扑身,虞汜打了一个寒颤猛打战马意欲加快速度,却只觉后背一凉,接着便是锥心之痛。可怜虞汜在江东闻名十余年,到头来却是死的如此无能,尸体顺着长矛的挑势飞上半空,洒下一摊鲜血砸在人群之中。曾烈哈哈大笑,自有亲兵上去割了虞汜的首级,而曾烈一催胯下战马,长矛横扫之处虞汜大旗折断!

    主帅一死吴军更无战心,树倒猢狲散,虽然周处等少数将领扔在坚持,可大部分的吴军已然失去了战斗力任凭魏军的宰割。周处见形势不妙虎吼一声,带着自己的三百余骑飞也似的向另一边杀去,不计损失只求速度。吴军的骑兵甚少,只有周处聚集了数百骑作为自己的部曲。魏军自然早就熟知此事,更是对周处的厉害做到了心中有数。周处一动,三千余魏骑便四面八方的围杀而来!

    双方兵力悬殊,周处心知决不可被魏军缠上。三千魏军排开阵势四面八方的冲杀而来,可周处就偏偏在这三千人的魏骑之中找到了一条脱身之路。混战之中步兵可以结阵而守,结阵而围,骑兵却是以一定数量的兵力作为单位各自冲杀的。三千魏军不可能在阵中静止不动专等周处,只是在周处附近的地区活动而已。如此一来虽然是全方位的冲杀和包围,可谁先谁后,谁远谁近便有了差别。周处的战场嗅觉敏锐,果断的选择了突围!

    铁蹄奔腾,站马交错,周处仅带十余骑脱身,余者皆是来不及走脱被淹没在魏骑的洪流之内。魏将王基在远方见了忍不住微微发笑,长期交手这周处倒是一个好苗子,只可惜不识韬略全凭天赋而为,在此跑了也并非是坏事儿,说不定日后可以作为自己的下属呢……

    第一百二十九章 破败(下)

    三万吴军近乎全军覆没,虞汜被杀,张悌战死,唯有周处不知所踪,魏军接连二胜士气更涨,休息片刻之后便开赴建业城下。吴国君臣还沉浸在击退蜀军的庆幸之中,可惜赶跑了猛虎又来恶狼,朝中顿时愁云密布。

    虞汜和孙奉等人所葬送的不止是三万多兵力,而是建业大半的战斗力。这三万人都是近两年征战中的精选之士,专门用来拱卫国都之用。如今一战尽墨,上至孙亮下到庶民百姓无不恐慌——魏军就要到了。

    危机之时孙亮征询众人意见,然而问遍满朝文武皆是没有对策。幸好全尚脑瓜尚算清醒,随即向孙亮推荐薛莹,诸葛靓二人为主帅保护建业城!此二人是陆抗领兵期间在朝中唯一能够看清形势的人物,陆抗更是托人将陆氏用兵之要赠给了薛莹,其中的意义便不言而喻了。全尚被虞汜等人忽忽悠悠的到了前线,终是体谅了陆抗等人的难处,也是看清了形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打回来之后全尚的立场便有所改变。

    诸葛靓说话有所保留,态度也好,虽然主张与朝中主流不同,可依然能够握有兵权。薛莹因为朝中的政见不合屡次上书直言,莫说是朝中的同僚,就是自己的哥哥薛珝都是翻了脸,因此请病在家休养,也不露面。

    一道圣旨召来了薛莹和诸葛靓二人,对此朝中群臣出奇的没有反对。原因非常简单,建业要兵没兵,要将没将,魏国大军将至,这个时候薛莹掌握大权也不过是亡国之前背黑锅的罢了。最近的一支吴军是吴国大将张布率领,驻防在建业东方百里之外防备吴郡魏军的五千精兵。除此之外尚有六七千人分散在建业附近的水道日夜监视,这就是建业周边的全部力量。

    原本拱卫吴主的解烦,无难两军四部人马已经折损了一部,余下七千五百人算是城中的主力军,折损的那部却是跟随周处同去救援孙奉的。常驻的县兵和守城的兵力有七千人,不过大都是老弱,战斗力十分有限。除此之外便仅剩宫中的御林军以及孙亮直属的绕帐军也是八千人左右。

    如此一算,建业城中的兵力有两万三四千人,而面对的魏军却是八万!

    依照群臣的意思,孙奉既然已经一死偿罪,那么被剥夺部曲的五十余名少年将领自当恢复部曲,同心协力保护建业。不想薛莹竟是一口反对,原因无他:“孙奉为宗室贵胄,欺上瞒下抗命不遵为一罪,越级上报延误军机是二罪,擅动兵权累及大军是三罪,有此三罪者何来“

    偿还”一说?”

    若是陆抗点将之时,这五十多名年轻将领都能舍命请战,那么陆抗保存这批人必然是为国家留下栋梁。然而五十余人竟是眼睁睁看到结束,就算少数人觉得愧疚,然而这已经证明了这批人根本是不上道的货色!薛莹和群臣一番激辩后,便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也是结论:陆抗不用这批将领,是因为他们不行;不杀他们,是因为大战在即怕动摇军心;放他们回建业,是因为军中实在是无人可用。陛下认为陆抗是保全这些人的颜面,实在是多情了啊……

    薛莹的揣度与陆抗的意思相差便是不多了,可惜薛莹只是揣度清楚陆抗的意思,却不明白吴主孙亮和朝中群臣的意思。这些少年将领能各自带着部曲在军中有立锥之地,其背后牵涉的家族世家实在是太广泛了。主张重新启用这些人,并非是要用这些人的能力,而是要用到这些人的背景和关系。通过启用这些“废将”达到凝聚江东现存实力和拉拢各大家族不要生有异心的手段之一。可惜,薛莹雄心万丈却是忽略了本该在意的这些因素,这也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孙亮本是有心的,可经过薛莹这么一说,又是没有办法继续。军权刚刚交给薛莹,就算孙亮启用了这批将领,薛莹不用也是白搭。好吧,孙亮无奈之下便应允了薛莹的作战方案。

    薛莹的作战方案很是简单,一个字,守!面对八万魏军,就算是八万的吴兵也难以在正面和魏人抗衡。原因也很简单,魏人的斗具精锐程度直追蜀军,而魏人更是拥有着所向无敌的铁骑,并且控制着整个江东的水路。无论是你是陆战还是水战,和人家都没有办法比,这仗怎么打?唯有守城,守到对方兵力疲惫,守到对方补给不足,守到各方来援,守到事情发生变化为止,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就只剩下投降了。

    江东连年战火,好久都没有消停过了。不只是百姓们受苦遭罪,世家大族们也是同样。族人和族中的奴隶家丁们一批批的被送到前线成为了炮灰,而分散在各地的产业时不时也遭受到山贼,山越,乃至魏军的骚扰和霸占。只是这些也就罢了,可水路完全掌握在魏军水师的手中,陆地上也不太平,时间一久为这些世家大族们牟取利益的劳作都是荒废掉了,商业更是萎靡不振,这便不好了。

    就算钱财再多也不能坐吃山空,钱财虽然多可养着的人也多,物价飞涨不断,一些小地主们都是家破人亡,流落街头,这些世家豪族的日子也是每况愈下。

    投降,或许是坚决江东战乱,恢复和平最为便捷的方式。尤其在这孙氏政权风雨飘摇,只能苟延残喘的时代,站在孙氏一边只能是赔钱赔人赔死,这和世家大族们的利益完全不吻合。想尽忠,好啊,陆家吧……陆氏的头脑门都是怎么挂掉的不说,就说这身后事儿,虽然孙亮给了追谥,给了封赏,给了抚慰,给了官爵。可这一切都是孙氏政权给的,给的封赏在当今的物价下实在不算什么,给的官爵之类到了吴国灭亡还有什么用么?精英尽失的陆氏已然一蹶不振,唯一剩下的陆胤听说也是重病缠身,连床都起不来。

    这样凄凉的结局不是大家所想的,更不想要。富贵险中求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虽然建业还没有攻破,可魏军陈兵在外,而建业能期待的援军根本是寡不敌众,这个时候再不投资再不站好队伍,等魏军进城恐怕大家都要翘辫子了。

    劝说孙亮投降是个笑话,更是玩命的工作,孙亮毕竟还是吴国的皇帝,一句话脑袋也就搬家了。所以不能劝孙亮投降,这是不要命更是愚蠢的,于是吴国各大世家用了一个比较委婉和煦的词来代替,“请和”。

    我们不投降,也不会投降,只是请求谈判。吴国可以满足魏国的一些条件,来换取一时的和平。提议投降会被砍头,提议谈判就完全不同了。孙亮虽然有不屈的气节,可眼下亡国的压力绝对是一场噩梦。这个时候提出请和,倒是无妨一试了。

    既然是外交手段,必然要派上一个厉害之人作为使者去谈,人选还没有确定事情却是被薛莹知道了。薛莹带着精兵急急从城头赶回宫中,戟指群臣大骂误国该杀!都到了这个份儿上,还想着请和,这简直是自欺欺人,包藏祸心!魏军要的是攻下建业进而完全占领江东和蜀汉争夺天下,别说不会答应你请和,就算是答应了,现在的而东吴又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给魏国么?答案是没有,所以群臣都退下了,薛莹正义凛然的样子也感动了孙亮,到了这般时刻朕的身旁还是有忠臣啊。

    第一百三十章 国破(上)

    薛莹回到城防督促众军守城,过了不久倒是有将领前来通报,有人出城!出城的不是旁人,是薛莹的兄长薛珝,而薛珝手中拿的是圣旨,出城的目的自然是找魏人和谈了。薛莹闻言一时没缓过神儿来,气的几乎肺炸!急忙转身进宫去找吴主孙亮,不想竟是见不到。

    “陛下已经休息,薛大人有什么事情明日再来吧。”宫中的太监如此回复薛莹。薛莹没辙,对方是皇上,自己是臣子,还能怎样?第二天一早薛莹又去皇宫,等待早朝,可随之宣出的旨意是今日没有朝会。江东群臣带着奚落的目光彼此笑谈而去,留下薛莹孤单的身影。

    群臣对于薛莹是没有半(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