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79 部分阅读

第 79 部分阅读

    分好感了,甚至是厌恶。陆抗的事情上就算是众人错了,可也不能一棒子都打死。和着你就是忠臣,我们就是误国的小人?好吧,这口气忍了,可陛下要重启自家的后辈掌权,又是你出来多事,这就没有办法忍了。战争年代军权代表什么?代表一切!

    有了军权你可以横行天下,有了军权你可以任意妄为,有了军权至少你不会受到欺负。群臣为自家讨要兵权的意图薛莹其实心里明镜,但却坚决不给。这是什么时候了?魏国大军已经围住了建业,一旦建业守不住,江东几十年的社稷就算彻底交代了。

    你们那些后辈都是什么货色?平日里随意抨击上级,违命不从,到了关键时刻又是一群孬种。这样的人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有了兵权,会上阵杀敌,浴血奋战么?世家大族早就看我薛莹为眼中钉,在你们的庇护下,这些后辈们以下犯上,自己的选择还没有陆抗多啊。陆抗不是不能收拾你们,只是为了顾全大局保全战斗力罢了。到了临了还不是几句话就把你们的兵权都下了?

    可这是京师,这是天子脚下,处理人不但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便利条件,更受到城中复杂关系和陛下衡量各方利益的制肘与限制。所以,这些人的兵权绝对不能给,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其实薛莹隐隐的有些预感,不过却不明确,自己这样做也影响了世家大族们的一个隐秘决定。

    兵权都在薛莹这顽固之人手中,陛下可以妥协但看那意思是不打算投降的。这样的情势下世家大族虽然势力盘根错节,可惹怒了陛下和薛莹难免是一个玉石俱焚的结果。换到以往谁家里的部曲家丁乃至奴隶组织起来也是有很大战力的,可连年的征战各大家族的力量早被削弱的不成样子,除了在朝中已然是朋党不坏,可手中的战力却是锐减。没有力量一切都是扯谈,魏军进城了还不知是怎样的情况,府中没有兵力不是任由魏人掳掠么?

    薛莹有所预感却是薛珝给予的,陛下必然是被朝中的群臣轮番劝说给说服了,可人选比薛珝合适的大有人在,偏偏选中了自己的兄长,这背后隐藏的动机便值得怀疑了。

    薛莹随即下了一道命令,没有自己的允许,任何不准入城。没错,不是不准出城,是不允许入城。也就是说,你可以出城去谈判,但是城防在我手中,无论你谈了什么结果,不放你进城,一切自然是徒劳。

    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少人都笑了,薛莹这是累傻了么?你的兄长就在外面的魏国军营之中,这命令一下不是把自己的兄长先害死了么?城中的大臣们嘲笑不断,百姓也是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但却是没有心思笑。那些嘲笑人的人还能锦衣玉食,可百姓们却是无衣无粮……

    不久之后薛珝回来了,可是却发现回不了家,入不了城。城上的兵将任凭自己和随从们怎样呼喊都是白搭,都督有令禁止任何人入城。都督?都督就是自己的弟弟薛莹啊!到了这时薛珝也怒了,别人你不放也就罢了,你老哥我也不放了?于是薛珝破口大骂,让薛莹出来。薛莹在一旁看了半晌,见老哥喊自己也不躲藏,现身在城楼之上。无论薛珝说什么,薛莹都是四字以对“军令如山”!

    薛珝才城下墨迹了半天,气的暴跳如雷,你军令如山?老子怀里还有皇命呢!是皇命大还是军令大?这个自然不用多说,可薛珝把圣旨拿出来后就傻眼了。这是一封使驻军放行出城的圣旨,关于回城一个字儿都没提……

    这个时候魏军也是得到了消息,王基亲自带着精兵到附近看热闹。吴国使臣来谈判的关键点不在于谈的什么,而是通过这一行为说明了吴国内部已经出现的分化和动摇。必然是主张“请和”的势力占据上风,所以才有薛珝的到来。这个环境下魏国胜券在握,城外回援的吴军根本冲不进来,唯一能对魏军造成威胁的蜀军也因为粮草尽毁推走了,魏国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和吴人谈判了。

    谈判,请和,说白了就是一种示意,我们不抵抗了,能不能进来就看你的了。

    建业虽然城防坚固,但是兵力并不算多,朝中的势力主张请和,那么进入建业也就是早晚的事儿。因此王基在回信中好言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借古喻今,大肆劝说,不想竟然出了这么个意外——吴国的使臣被吴军阻挡在城外。

    这还不算是意外,城头的吴兵看到了魏军于是全城警戒,进入了战备状态。薛珝此时仍然在城下歇斯里地的据理力争,可薛莹已经发出了警告,两三只羽箭射在薛珝脚前土地上,入地颇深。薛珝完全是疯了,自己的弟弟竟然如此对待自己,这让自己颜面何存!?不走,我就不走,血往上涌气往上冲,薛珝拉开架式就是不走,看你能把我怎样?

    于是薛珝就死了,连同几个随从一个没留被乱箭射杀!军令如山,国法无情,薛莹睁大眼睛眼含热泪射杀了自己的兄长。

    万籁俱静,城上的吴军,城下的魏人都傻了眼。半晌王基问道:“城头守将不是薛道言么?”身旁的将领咽了口唾液道:“正是,此人是吴人来使的弟弟……”

    “老夫本以为建业唾手可得,想不到尚有如此人物,看来要多费一些时日了。”王基一声叹息,颇为遗憾的走了。吴国满朝都是主降,偏偏固守城防的是这么一个固执的家伙,对于国家和皇权死忠,甚至不惜射杀自己的兄长来维护国家的尊严。有这样一个人守在最外围,魏军一时半刻还没有夺取建业的机会。不过却是有了希望,很大的希望。

    随着薛莹“杀兄”一事传开,请和谈判之类的便再没有人提及。不是大家不想提,而是没有办法去提。前车之鉴在哪儿摆着,谁敢去做使者?谁提多半就是谁去。薛莹连自己哥哥都宰了,就算怀揣两份圣旨也是白搭。

    可这事儿还没有结束,薛珝是带着圣命的大臣,却是被薛莹给射杀了,军令如山?国法如山才是!群臣纷纷上奏弹劾薛莹,薛莹有罪,欺君之罪,大逆不道。

    吴主孙亮最初也是错愕,随即又是感叹。诚然自己也希望事情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妥协的态度自己是有的,可绝对带不来什么结果。兵临城下,还有什么好谈的?所以孙亮感谢薛莹,不仅不处罚还要封赏,至于死掉的薛珝同样是隆重以待。

    消息一传出来群臣便是不干了,更是汹涌的上书不断的劝谏,有人哭诉,薛莹如此行凶就算不处罚也不应当嘉奖,有了陛下的骄纵今日是薛珝来日说不定是朝中群臣。一来二去之后,孙亮犹豫了,而群臣却是乐了,陛下犹豫就说明薛莹快活到头儿了。

    第一百三十章 国破(下)

    王基预料的没错,吴国磕磕绊绊的到了今天,以往建立的威势早已荡然无存。忠臣猛将死的差不多干净,占领的土地上依旧是处处战火。百姓们如今想的不是爱国,而是生活,如何才能够活下去。而活下去的首要因素便是不再打仗,也就是和平。

    家里的男丁除了岁数大的,有残疾的,刚吃奶的,其他的都被征调到各地作战。这一去,可就是没再回来过,想问个讯息也是打探不到,只能是被告知为国捐躯。家里少了劳动力,一家老少还是要活,于是妇孺就成为了主要的劳力。然而养家糊口只是个基本,国家要征税,国家也要用钱,百姓身上的负担便可想而知了。

    底层建筑是这般的苦样儿,官僚们更是心思各异了。国家还在运转,只是效率早就没有了。乱是好事儿,乱了可以浑水摸鱼,乱得越久自家捞到的好处就是越多。可乱也是坏事,你捞我也捞导致了国家没有足够的开销,百姓身上压迫不出来,那好吧,官僚们开始自掏腰包的被为国家“奉献”。有不愿意的,有投机取巧的,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其他部门和政务可以打打马虎眼,唯独这缴纳钱粮一项是上面紧盯不放的。军国大事,绝对不能儿戏,实际上大家已经儿戏许久了,坑挖的太深,现在想脱身而出也是困难。

    国家的兴亡很少有国泰民安就硬生生被人攻占的,不是国内有祸乱就是皇帝昏庸无道,久而久之世人称之为气数。一个国家也好,组织也好,只要说气数已尽,那就说明这个国家无解,没有解救的希望了。可这真正是气数么?当然只看这一代的话或许可以找到一些气数已尽的证据,譬如孙亮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相反他扫清奸佞发奋图强,北上攻略曹魏,最终落入了盟友蜀汉的算计之中,导致满盘皆输。假如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呢?很多制度和恩怨本就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乘凉倒是美事儿,但若哪棵大树立的不稳,长的不牢,砸死一个两个后人也是常见的事儿。

    国家做出的每一项决定不一定正确,但自有其道理。表面上占尽道理的政令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看起来纯属扯谈胡搞的政令也可以得到相当的利益。其实作为皇帝倒是很难的,因为地下的臣子们在每件事儿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就算众人的看法一致,却也不见得让当皇帝的称心如意。无论选择听信哪一方,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只有时间才能验证所谓的“对”或是“错”。

    薛莹是一个忠臣,忠臣并非只有薛莹一个。有的人到死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有的人觉得无可挽回之时便果断的放弃。前者往往被称为愚忠,被当做正面形象宣传,后者称为识时务,留的有用之身做更有意义的事。

    薛莹和诸葛靓恰好就是这么两个人,一心尽忠的薛莹不在乎什么气数,因为只要自己在一天就决不让这气数走到尽头!诸葛靓却是不然,魏国是自己的故乡,而自己的父亲家族都是死在魏人的手中。按说,自己应当站在东吴一方和魏军死磕到底,可是诸葛靓只是觉得那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吴国到了这个地步距离灭亡不过半步之遥,这并非是人力可以挽回的,这是天意,是气数。所以当诸葛靓看到薛莹在内外交困之际仍是忙于守卫建业,诸葛靓心中只是觉得感动,也只是感动罢了。

    吴主孙亮对于薛莹射杀薛珝一事并没有追究,可也没有嘉奖,这样一个暧昧的态度不用说又是朝中群臣的力量。薛莹,诸葛靓本来就是少数一方,是另类,现在这群人里又是多了一个人——全尚。全氏家族老早就跑到魏国逍遥自在去了,全尚却是留下。有人说全尚是来不及跑,有人说全尚是留下要抱负孙綝,孙峻兄弟,也有人说全尚是个大忠臣,没有人知道全尚怎样想,可这事儿如今和薛莹杀兄的事情放在一起被吵的沸沸扬扬。

    各大世家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也容不下朝中有人唱对台戏。全尚算什么?不过是有协助孙亮铲除孙綝的功劳罢了。全氏的名声早就被搞臭,全尚也没有什么势力,这样的老家伙还跳出来想和各大世家掰掰手腕,那等于自取其辱一般。全尚唯一的靠山就是皇上,可孙亮在群臣的轮番轰炸之下已经是不知所措,全尚还能指望谁?

    薛珝的死皇帝不说话,等于默认其他人说话。薛氏的家属,朝中的大臣,甚至城里的百姓都要声讨薛莹这个不肖之人!薛莹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城头上过,即使这样城中还是不断传出骂声。换做是一般人,心里早就崩溃了,这是自己的哥哥,唯一的兄长啊!可是薛莹强忍悲痛依然不断的整顿防务,因为有一批人支持他,建业守军。

    军人也是来自于百姓,打仗之外军人也要比百姓有荣誉感和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建业作为孙氏政权的经济政治文化忠心,留守在建业的吴军都是经过无数江南大儒名将的反复爱国熏陶。薛莹杀兄是对是错,没有人理,吴军却是肃然起敬为之一振!一排排目光是理解和尊敬,这是薛莹在煎熬中得到唯一的助力和认同。

    城头上的吴军威武雄壮,在薛莹的指挥下自有一股决战到底的气势。王基每天都来观看城中的态势,见到吴军的士气与日俱增张口便是赞叹薛莹治军有方。建业内部已然腐朽的不成样子,吴主孙亮更是被群臣左右,整个建邺城就是依靠薛莹这数万精兵镇守才能到现在都让魏军束手无策。

    建业附近的吴军被魏军击败,可在其他地区仍然有吴军的存在。建业被围的消息相信不久后便会传出,那个时候恐怕四方的吴军都会舍命回奔了。这才是王基所顾忌的,敢于回援的吴将必定是勇武忠诚之辈,带回来的自然是敢死之军,和这样的军队碰上,无论胜负自家的伤亡必定要增多。而蜀汉的人马虽然暂时退却,可在南方的地区蜀将诸葛瞻依旧和吴军纠缠不清,吴军向着建业集结等若是把南方大片的土地拱手让给了蜀军。

    形势如此王基并不着急,征战数十年的老人有一种预感,这建业终究是自己的囊中之物,薛莹撑得再漂亮,也难以阻止吴国的灭亡了。需要的是耐心等待,以及形势的变化,而形势变化就在今天!

    王基预料的没错,当一艘艘魏国的巨型战船出现在建业四面八方的水面上时,建业城头的吴军开始骚动,逐渐的不安烦躁起来。水军是吴国灭亡的兵种,水路却是江南生存的命脉。魏国陆军水师齐集建业城下,等于说明了建业附近再没有可以支援国都的力量,也等若是魏人投入了全部的兵力。

    按照攻坚战来看,水师的出现并不能增加多少魏人攻取建业的胜算。可在建业人内心之中,魏军水师的份量足以击碎仅存的希望与幻想。建业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而城中只有薛莹麾下的一万余人驻守城头,城中是厌恶战争的百姓和等待改换门庭的文武群臣,以及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君主。

    这一天夜里,突然传来圣旨,陛下召见薛莹入宫。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乱(上)

    薛莹接到圣旨就要起身,来投靠薛莹的陆氏将领陆深却是劝道:“朝中群臣皆视公为眼中钉,全公处尚无消息知会,深夜召见必然有诈,公不可行也!”

    薛莹闻言一顿,旋即道:“陛下深夜传召必是要事托我,群臣闭塞圣听,此时召见应是避人耳目之围,无须多虑。”

    陆深摇头道:“城中群情激奋,薛公树敌众多,此时前往恐是不妥,我引千人护公而行当保无恙。”

    薛莹笑道:“城中守军皆是我之部下,此等声张难免落人口实,我只带十余人前往即可,此处城防便交托你了。”言罢也不等陆深开口,带着几名家将下了城楼而去。

    陆深见薛莹毫无危机意识一时心急如焚,想来想去急忙去找副都督诸葛靓商议。诸葛靓和薛莹日夜轮班,此时早已歇息,陆深冒昧求见也没见责备。等到陆深一说薛莹奔着皇宫去了,诸葛靓猛然跳起道:“此行凶险,可速速追之!”当下诸葛靓也来不及穿盔甲,只是随手拿了件长袍罩身便和陆深点兵去追薛莹!

    带着几名家将快马奔向皇宫,驰骋在宁静的街道上薛莹只觉得思绪万千。陛下征召自己确实有些不对劲儿,毕竟自己一天都在城头,偏偏选择深夜召见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许诡异的成分在内。可是陛下又会把自己如何呢?其实陛下是个好皇帝,只是朝中群臣为自己打算的太多,为国家着想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这次见到陛下一定要冒死进言才行,否则建业城的态势恐怕是难以支撑多久了。

    其实国中的形势薛莹也是清楚,只是身为人臣总要尽忠才是。薛家祖上不过是避乱南方的一介文士,受到孙氏的启用才有了今天的高位和富贵。这是恩也是义,何况为臣者还有忠诚二字。

    这夜宁静的有一些让人不自然,甚至毛骨悚然,往日里百姓在夜晚的哀怨和抽咽竟是不见,却而代之的便是一片宁静。薛莹是愚忠,也知道自己是孤军奋战,可对于吴主孙亮重来没有怀疑过。只是没有想到这般臣子世家胆子大到这种地步!

    狂奔的战马陡然而停,只看这一手便知跟随薛莹的几名家将都是军中的精锐。异样的环境引起了每个人的注意,薛莹更是沉着以对,四周依旧是没有反应,薛莹没有掉头逃跑,而是犹豫起来。前行,必然是埋伏,退后则是抗旨不尊!

    “咚,咚,咚!”清脆的鼓响不知从何处传来,在每一条街巷之中都涌出了无数手拿刀枪棍棒的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薛莹眼前显露,大都是追随孙奉的年轻将领以及家丁们。

    “都督快跑!”几名家将见状不等薛莹反应,强拉薛莹马头便要纵马狂奔。然而在四面的房屋上等候已久的****手们此时终于现身,数百只箭矢骤然而至!

    躲,无处可躲,藏,无处可藏,唯有中箭,唯有死亡……没有发出一声叹息,来不及说出心中之言,薛莹薛道言就这样的死掉了。

    “权奸薛莹,欺君罔上,弑兄夺权,阻塞贤路,拥兵自重,罪当诛九族!天子开恩,罪止薛莹一人……”一句句圣谕在夜空中散开,是说给死者,还是告慰上天,无人知晓。长篇大论不断散开,四周静静的站着数百人遍布房上房下,只是听着。而地上的尸首,不瞑的双目却只能听着。

    薛莹是一个牺牲品,对于权贵来说薛莹是阻碍大家前程的绊脚石,对于孙亮来讲薛莹是自己争取世家大族支持的挡箭牌。弃车保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用薛莹的死换取各大世家拥护孙氏的机会。然而弃掉了车,帅真保得住么?

    圣旨还没有念完,诸葛靓和陆深带着数千将士赶到了现场。望着地下死去多时的薛莹,诸葛靓怒了,陆深怒了,数千将士都怒了!为死者不平,为死者抱屈,为死者讨回清白公道!诸葛靓抽出宝剑和陆深指挥众军一拥而上。此时这数千人群情激奋,根本用不到二人的指挥早已各自抽刀向前!混战一触即发,一边流泪,一边流血,皓月当空的夜晚竟也下起小雨,似悲鸣,似哭泣,亦似宣告数十年的孙氏政权土崩瓦解。

    少年将领这边前后加在一起也有近千人,但战力是无法和这些精锐守军想比的。打不过只有逃,众人各自突围逃跑,四门都是守军不能跑,只能跑到自己的府邸。你跑,我便追!诸葛靓和陆深杀红了眼,心中的怒愤无可宣泄,看着人就是一路追杀下去。事态由此扩大,终止一发而不可收拾。

    潘翥正在府中歇息,却是听得院中乱哄哄的,心中忍不住一惊。今夜自己的儿子出去做什么,如今外面闹成什么,这事情是成了还是没成?带着疑问潘翥快步跨过数个庭院来到外宅,离着老远便听得嘈杂声不断,自己的儿子一身血污跑了过来口中还大呼:“父亲救命!反了,诸葛靓反了!”

    “噗!”话音未落,剑锋早起,诸葛靓双目怒睁踩着尸体,抽出宝剑骂道:“反便反了!给我杀!”一声令下,吴军四下涌入,见人便杀!潘翥又惊又怒,戟指大骂,回身要去拿兵器应战,没走几步便被几名军卒围上乱刀砍死。

    喊反的不止是潘氏子弟,几乎所有逃出去的将领们都在喊守军反了。反的是谁无从考究,只是这样一喊多半守军便会动摇,自己也就安全了。薛莹在大家的眼中是个必杀之人,任何罪名都可以按在其头上,可在守军心中薛莹是这建业内最值得钦佩的将军,值得性命交托,这是世家和少年将领们无法理解的事情。一个名声被搞得如此之臭的家伙,竟然如此的被守军拥护!?

    一声喊反,激起无数血性!反,那就反吧!这个时候杀一个也是反,杀一双也是反,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为薛都督报仇!”

    “杀反贼!”

    守军也跟着嚷嚷起来,一时间不只是前来营救薛莹的守军,甚至四门的守军闻讯也是加入了城中的混战,屠杀之中。世家高族,门阀权贵,在大刀面前无一例外,突如其来的夜袭,突入起来的动乱让这些平素里高高在上为自己前途打算的达官贵人们感到了恐怖!魏人还没有进城,这些守军却是杀进来了!?

    他们并不知道,建业没有丢失是因为有这些守军筑起的血肉长城,而在一具具血肉之躯中是一个名叫薛莹的人为大家筑起心中的长城。薛莹死,吴国灭矣,薛莹死,守军反矣。

    杀!雨润万物而无声,血流成河为一人,建业大乱!唯有一人不乱,或者说刚从乱中清醒。陆深虽然年纪轻轻可却识得大体,这个时候人家说是叛军,自己就开始肆意滥杀,这不等于坐实了叛军?城中这么大的动静,若是城外的魏军杀来,又是如何抵挡!?

    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陆深才找到了诸葛靓。诸葛靓不以为然,事到如今已经没有退路,唯有杀尽奸臣重整朝纲,然后才可固守建业。贼船已经上了,便难以下船,就算下船又怎能脱得干系?陆深力主罢手,诸葛靓怒言进兵皇宫,二人言语不和,意见相左,只好兵戎相见!一为杀奸臣除佞,重见青天;一为休兵止杀,顾全大局,雨夜之中,守军之内,又是分成了两派争斗不休……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乱(下)

    建业城中混战不断,被牵涉其中的世家官吏和贵胄们越来越多,各家族大臣自家的部曲和仆役根本不是守军的对手,如此大规模的暴/乱更是让人只顾着逃命,没有心思抵抗。百姓们只能躲在角落中瑟瑟发抖,等待着天亮,而在建业的权力中枢皇宫之内孙亮也是一脸仓惶。

    自己已经同意牺牲薛莹换取各大世家的支持,然而各大世家的代表带着圣旨离开没有多久,城中便乱作一团。御林军,绕帐军,解烦军,无难军,四军已经派出了一半的兵力到城中平乱,可外面的情况好似越来越乱,而派出的精锐人马一去就是音讯皆无,如何不让人紧张?

    等了好久,各大世家也是没有人入宫,反而是宫中的太监与侍女们自发的护卫在孙亮身旁,让人忍不住啼笑皆非,却又笑不出声来。孙亮到了皇宫大殿之上等待群臣禀报,负手来回踱步却是等不来消息。只有御林军的将领回报说城中一片混乱,叫喊连连,据观察是城中守军因为各方大臣联手杀死了薛莹而反目成仇,誓为薛莹报仇。孙亮听罢哑口无言,人是自己点头杀得,可事情竟然做的这般不利落?要知道魏国大军屯驻在外,这个时候城中乱成这样,岂非是要亡国!?

    “传朕口谕,传朕圣旨,快快阻止众军暴/乱!”孙亮脑门青筋蹦起老高,扯着嗓子喊道,全无一丝的皇者风范。御林军将领诺诺的领命而去,不就却是传回消息,御林军去宣圣旨平乱,守军一方却是说此乃各方大臣勾结假传圣旨,于是一场冲突之后,御林军竟然是大败而回。孙亮听罢更是目瞪口呆,自己虽然是一国之君,可眼下确实一个无用的废人。圣旨都不行了,还有什么管用?更要命的是派出去的御林军在四散奔逃之后没有回到皇宫之中,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皇宫中一片紧张的气氛,建业城外密密麻麻的出现了无数的魏军。城中不仅是喊杀声,更是火光不断,就算这绵绵细雨一时也是无法阻止城中火起。陆深和诸葛靓舌辩无果,武斗之下也是难分胜负,加上各大世家的部曲家丁,以及皇宫的各部门人马,数万人挥舞刀枪充盈在大街小巷之中厮杀不休。

    以皇宫禁军之判断,战场的守军和各家的私军皆须制止,这样一来各方根本没有转圜的余力,只能是越陷越深,互相杀戮!兵力大家不相上下,身上也是各有使命,要如何,想怎样,唯有杀掉眼前不断涌出的对手才可能实现。疯狂,彻底的疯狂!乱军之中诸葛靓身背数枪倒在血泊之中,陆深带着守军鱼丸退回城门却是被御林军乱箭射杀,御林军想要转会皇宫又是和各部残军激战数场,到头来皇宫回不去只好各自奔逃。

    百姓是厌恶战争的,如今城里这大乱斗更是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远远躲着也不是办法。当兵的都是杀疯了,遇到人便砍,也不理是对手是百姓还是军人。若说百姓是殃及池鱼,那么朝中的大臣和各大家族就是重灾区了。失去控制的局势和兵将不断的扩大攻击范围,无论你是多大官,多大名望在钢刀钢枪之下都是一视同仁。人杀了,家里人自然也不会放过,人杀光了,那么这偌大府邸中的财产便是任人掠夺了。许多当兵的其实心里都是想明白的,建业城经过这么一搞,肯定是守不住了,这个时候还不多捞点实惠么?拿到金银财宝盔甲兵器一扔,不过是平民罢了,想来是不会追究的。况且建业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跑不出去还不如抱着金银赌这么一把。

    有心放纵之下,建业城中的百姓和官僚们都是苦不堪言,这正是印证了这些官僚世家的准则和道理。手中握有兵权才是最安全的,否则,便是眼下的自作自受。杀了薛莹就可以夺取兵权,夺取兵权就可以胁迫孙亮投降,孙亮一投降那么这些世家大族和官吏的身家性命以及前程地位就算是保住了,毕竟无论哪个势力占领了这里,还是要依靠这些世族官吏来治理的。

    这就好似当年赤壁之战前鲁肃劝孙权的那番话,做皇帝的投降了之后是什么位置?做臣子的投降了之后就算没有高官厚禄可也能继续在仕途上努力。换句话说,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国家只是皇帝一个人的罢了。能抛弃自身利益,维护国家和皇帝利益的被称之为忠臣,而眼下吴国的忠臣却是被孙亮自己一手葬送掉了。

    不知何时,建业四方的城门城墙乃至钱粮军械等紧要之地都被魏军占领。在众人砍杀的如火如荼之际,竟是谁也没有注意到魏军无声无息的动作。对于魏军的到来,建业百姓是欢迎的。生死一瞬,是魏军制服了那些挥舞刀枪砍向自己的吴军,大军入城却是没有一个魏兵骚扰百姓。百姓的要求很简单,所以民心易得;百姓对国家很忠诚,因此吴国可以走到今天。得失之间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这是吴国统治阶级需要考虑的,不过已经不再有机会考虑了。

    散落四周的吴军纷纷被魏军包围击杀,有的投降,有的宁死不屈,有的老早就带着金银财宝脱了衣甲跑回家中躲避。然后被包围的是吴国的皇宫,皇宫之中还有一两千人马拱卫着孙亮,见到魏军围了上来都是紧张万分。王基不急于攻打皇宫,在数万魏军的包围下,那不过是笼中之鸟。首先要站稳的是建业城,需要平定的是城中的骚乱。

    孙亮孤零零的坐在皇宫大殿之中,宫中的太监和宫女都被挥退一旁。孙亮在宫中勤于政务,对待宫中的小吏十分和善,因此受人爱戴。这些太监和宫女们不懂得什么国家大事,但谁对自己好,还是能分出来的。太监和宫女们聚集在一起想要保护孙亮,却是被孙亮拒绝了,这些人的力量还不如自己,就算拿上刀剑也不过是送死罢了。

    期待的世家代表和朝中群臣一个都没有露面,想想也是,这么大的动静谁不是留在家中保护妻儿老小?谁还有心思为这个破败的国家流血流汗?

    不言而喻,答案是有的。

    一个苍老的身影一步一步迈入大殿之内,一身官服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老者跪在地上叩头道:“臣全尚救驾来迟,还望陛下恕罪!”

    孙亮眼角湿润,扶起这唯一来保护自己的老人,说不出话来。若是救驾,全尚必然是风尘仆仆,绝不会是眼下的神定气闲。这是来殉国,这是来送死,所以全尚才穿的如此考究。

    四目相交,时光仿佛回到了数年之前,孙綝等人权倾朝野无法无天,是这个老者为少年带来了希望,带来了转机。如今,老者日渐年老,少年逐渐成熟,只是形势不再有半分转机,希望也不过是体面的死去而已。

    孙亮信誓旦旦要与吴国共存亡!全尚老泪纵横,手握宝剑立在宫门之外!死,也要轰轰烈烈,这大好河山,这数代传承,我来守护!这一切都看在一个人的眼中,另一名老者,老迈龙钟的陆胤。陆胤卧床已久,陆氏最后的力量都交给了陆深去辅佐薛莹,陆府上可谓是半分守卫之力都无。陆胤老了,但绝对不糊涂,该做什么便做什么。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丧君(上)

    留守皇宫的禁军一哄而散,不是他们对于国家不忠,不是对于皇帝无信,只是国家乱成这个样子实在让人心灰意冷,早点结束吧。不管抱着何种的想法,这个时候没有人愿意抱着吴国一起沉入历史的深渊之中。

    王基心情舒畅,带着魏兵魏将大步踏入皇宫之内!迎面扑来的是数百名太监和宫女,只有少数人手中握有兵器,余下的人手中抄着各式各样的棍棒花瓶迎面冲了过来!

    “杀!”魏军萧杀之声陡然响起,冲过来的太监和宫女们被这杀气和气势一吓,顿时明白了自己和面前这些百战精兵的差别,那是无可弥补更是无法弥补的差距。于是大多数人转头四散而逃,这命是拼不了的。仍旧有那么二三十号么虽然面带仓惶之色,可依旧咬紧牙关冲上前来,只要想就没有拼不掉的命。

    简单的挥舞兵器,短暂的惨呼之后,一切归于宁静。魏军踏过血泊,继续前行,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能有如此的气节,不得不让人钦佩,同时也引人疑问。受到宫人如此爱戴的吴国皇帝孙亮,为何会把国家搞成这般的样子?

    皇宫之上孙亮手持宝剑端坐龙椅之上,神色是紧张是激愤已经分辨不出。远处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处于煎熬与挣扎中的少年,虽然是皇帝是一国之君,可也只是二十出头的少年罢了。在左右两侧,两名苍老的文官各持利刃护卫着孙亮。银发苍苍老态毕露的是全尚,身形佝偻,颤颤巍巍拄杖而立的是陆胤。

    无言,无语。王基带着数千魏军看着这老幼三人,心中无限的感慨。若是设身处地,自己会否也如同这两位老兄一般的慨然赴难?断然不会,不是自己不忠,也不是我王基贪生怕死,而是即为人臣就绝对不会让国家发展到这步田地,落到这般下场。

    “大魏天兵到此,吴国伪帝还不速速投降!”魏军之中早有将领戟指喝道!

    “吴国只有战死的皇帝,没有投降的皇帝!”噩梦既成眼前现实,孙亮头疼欲裂,心中万般悔恨,尖声厉叫道!

    魏将听罢哈哈大笑便要出言讥讽,却被王基挥手止住。王基身后早有魏兵魏将大步向前,冲着吴国这老幼三人而去。对待这样的君臣用言语去嘲讽是下乘直到,彼为君臣,我亦有君为臣,怎可嘲笑这世间大义?王基的这番心思,在场众人虽然不甚了解,可却是深有同感。

    “陛下!老臣先走一步了!”全尚见状悲呼一声提剑便是向前冲去!面对沙场百战之兵,全尚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个老人罢了,怎会是对手?手中的长剑虽然挟带着满腔报国之志,灭国之很,可其力道终究是不变。

    “铛!”的一声,长剑应声而飞,三五只支长枪同时戳如全尚老迈的身躯之内,全尚仰面倒地,双目怒睁不暝而亡。

    孙亮见全尚惨死眼前,顿时五官抽搐手中一紧。此时陆胤吃力的扭转身形对着孙亮三拜之后,毅然回身一手拄杖,一手持剑向着王基杀去!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全尚是毫无目的的乱砍,陆胤倒是瞅准了目标。

    心有余而力不足,陆胤当年曾经因为吕壹专权一事遭到严刑拷打,好不容易恢复了身体,却又逢陆氏内斗,陆凯等人遭到流放,陆喜和陆抗也先后殉国。年老,体衰,伤病都占全了,如今这陆胤老爷子只剩下一身忠肝义胆。

    王基身边的魏军自然不会让陆胤接近,可王基却是突然迈开大步一手打飞了陆胤手中剑,又是一脚踢折了陆胤的拐杖。可怜陆胤心有不甘竟是被赶上来的魏兵死死的按在地上,动弹不得。陆胤那身体行动都是吃力,被按在地上后也只有大口喘气的份儿。

    偌大个宫殿只剩下了吴国皇帝孙亮,或者可以称为是吴国末代皇帝孙亮。方才大殿之中还有两个忠臣相护,当然只是心里和精神上的“护”,转眼间变剩下了自己一人,这种孤单的滋味,亡国的尽头,若是时光倒流,孙亮倒是宁可自己从来没有坐过这个位置。

    王基带着数百人走在大殿之上,看着眼前孤零零的少年皇帝,双目透露一股杀气不断的压迫少年皇帝。孙亮控制不住身躯,只是发抖,不断的发抖。远方被俘虏的陆胤奋力张望着,士可杀不可辱,一国之君更是如此。

    王基说些什么,孙亮又说些什么,陆胤听不到,却能看出(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