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部分阅读
大概。老人双目怒睁,身体的疼痛比不上这剜心的刺痛,五官扭曲在一起看着王基和孙亮并肩走出了大殿!
“陛下!陛下!……”陆胤挣扎着嘶喊,无数的疑问敲打着心灵,无数的愤怒需要宣泄!前一刻陛下信誓旦旦的要和国家存亡,如今突然向魏人投降,置死去的将士于何地?让身躯早已冰冷的全尚如何瞑目!?
经过陆胤身旁,王基谈笑风生,孙亮表情僵硬,一眼都没有看过来,陆胤绝望了。口中的道理,风骨,气节,国家都成了过眼烟云,在这个少年的心里只有活下去的信念,抛弃了加诸于身的万般荣辱。或许孙亮的内心有一点愧疚,或许孙亮的心中有过一死殉国的念头,可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当应允投降曹魏的那一刻,便等于背叛了这个国家,背叛了为之奋斗并且付出生命的臣民。
陆胤心中淌血,双目滴血,不知哪来的力气,重病缠身的老人回头就是一口咬在身旁魏军的手上。那魏兵吃痛一缩手,陆胤却是趁机猛的挣开束缚,朝着宫殿的石阶扑去!
“不好!”
“咚!”来不及阻止,陆胤一头撞在石阶上,头上破了一个大洞,鲜血顿时大量涌出,顺着石阶流淌很快就染红了大片的土地。众军默然,王基微微叹息道:“忠臣如此,实乃天亡东吴啊。”
孙亮怔在那里,闻言顿感心中剧痛,可眼下的自己又能做些什么?看着失魂落魄的孙亮,王基微微摇头,若是有的选择,自己绝对不想自己的对手是这般软弱之辈。不过软弱也有软弱的好处,有了孙亮这张牌,余下的江东土地士兵将领臣民便尽在大魏国的掌握之中了。
近十万魏军进入建业城中,一夜的动荡之后,便是大量的尸首被拖到城外掩埋。大量的吴国兵将和平民乃至官吏大儒的尸首分不清楚,扔在一个坑中掩埋。生前有高低贵贱之分,死后不过是白骨一堆同||穴而葬。
各家各户忙着清点损失,有孝子贤孙跑到魏人那边哭诉要收回家人的尸体,得到的不过是口头的嘉奖和拒绝。魏军没有时间做这些细致的工作,攻下建业只是占领江东的第一步罢了,余下的事情还有很多。吴主孙亮在众目睽睽之下献上了玉玺,国书,以及户籍等必备之物。现场的吴国大臣都是临时拉来的,也不分什么官职品佚,只要是个官有一身官服就够了。
在场的吴国君臣无不失声痛哭,孙亮在哭,不只是因为自己辜负了许多人,更是因为在投降之后,离开皇宫之前看到了先前为自己阻挡魏军的几十名太监宫女的尸体。惭愧,自责,羞辱,太多太多的感情涌入脑中,唯有以痛哭宣泄。辜负的人已经太多,孙亮知道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然而却是想问,为何自己奋发治国,为何自己清除奸佞,到头来仍旧是国破名灭的下场?
曾几何时,少年不甘为群臣摆布,不甘为他人傀儡;不知何时,少年逐渐被言论左右,开始为群臣操控。皇帝始终只有一人,面对的却是庞大的臣属,如何不走差?怎样坚持自己?这一切都不用再去探寻,历朝历代为帝者有几人可做到坚持自己?不是圣贤之帝,就是昏庸之君,做一个好皇帝,真的太难了。
淡淡溪水仿似记忆流淌心灵,丝丝白绢犹如利刃使人心疼,寝宫之内,最后看一眼宫外的风景如画,遥想壮丽江山,孙亮双腿一蹬结束了二十余年的人生路途。
不要恨我,我已解脱。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丧君(下)
孙亮彻底的解脱了,身后的骂名,身前的富贵都不过是世人眼中的一段故事。吴国虽灭,在吴郡,柴桑,以及南方地区尚有大量的吴国将士为国奋战不休,形势依旧是扑朔迷离。
王基怒了,暴跳如雷!好不容易说服了这个吴国皇帝投降,当天夜里竟然就这么死了。虽说自己也有疏于防备之嫌,可看管孙亮的兵将们是难逃其责的。人家光明正大的投降,回头就稀里糊涂的死在皇宫之内,传出去天下人难免没有阴谋论调。极力主张孙亮降服魏国,是为了利用孙亮的身份和其在吴军心中的重要性作为筹码,换取江南地区的倒戈相向,换取东吴兵马和百姓的支持。眼下孙亮不声不响的上吊自尽,在外人看来无异于和吴国仍存的兵力结下了死仇,而江东的百姓也必然倍感屈辱,使曹魏收服人心的计划彻底泡汤。
如今最好的应对措施便是封锁消息,只是这东吴的降臣们每天都要见到自家的“陛下”才肯安心。趋炎附势之辈有,可不代表这些人没有底线,投降是大势所趋,国破是无力挽回,可自己的皇帝投降后就离奇的死了,让这些降臣们如何自安?粉饰在脸上仅存的那点自尊也是荡然无存啊……
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公布,吴国群臣顿时哭天嚎地,更有人大骂魏人不讲信义,阴谋害死了自己的“陛下”。看着这群老少爷们在地上做泼妇状,王基也是无奈。你们若是忠心,大可以学全尚,陆胤故事,又何必搞死了薛莹,搞的建业这么快就丢掉?你们若是想活命,何必卖了国家又在这里猫哭耗子立牌坊?心里这样想,嘴上可没法说。事件的影响不仅仅是建业,遍及整个江南局势以及天下!魏人气量若只有如此,天下人岂不齿寒?
厚葬孙亮之外,尚要厚葬为吴国捐躯的臣子,这一切都是早已计划好的事情,只是等着吴国投降之后,第二天开始操办——当然除了孙亮自杀之外。可孙亮死的时间蹊跷,魏国安抚吴人上下的举动自然给人一种做作之嫌。王基有军权,但封赏之事仍然不在权责范围之内,无论是军中的封赏还是对吴人官吏的安置,都要上报给许昌的司马昭。灭吴本来是件好事儿,随着孙亮的自尽,倒是成为了一个麻烦。
建业城破,孙亮之死很快便传到了各地吴军的耳中。吴国大将张布等兄弟三人闻之勃然大怒!带着三千吴军赶来建业赴死,王基近十万大军屯聚建业内外,这三千人有何威胁?张布兄弟三人引兵一番冲杀,先后死于魏军的步骑围攻之下,引人无限唏嘘。忠勇若此,自当奖励,可若人人效仿,事情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因此对于张氏兄弟,王基只是写在了表章之上使人送往许昌,等待江南安定后再彰显其忠义。
建业被夺取,周遭的城县也是不攻自破,自此与吴郡的唐彬连成一气,占据了江东最为繁华的地带。而会稽郡的钟离牧和朱异等人更是舍弃了蜀军,奋力攻打吴郡!唐彬接连数战皆无胜绩,只好向建业求援。钟离牧和朱异等吴军将士怒火中烧,如疯如狂,整日指挥人马攻城略地,完全是不顾后果的高歌猛进!
只求一战,只求一死,只求一雪国耻!
吴人的疯狂反扑让建业和吴郡的形势为之一紧,柴桑方面的吾彦,陆涛引兵五万疾驰建业;会稽的朱异,钟离牧引兵七万长驱直入吴郡,围攻魏将唐彬;余者贺达,脩则之辈无不是倾尽全力,号召军民北上,兵锋直指建业城!
吴军咬牙切齿的找魏人拼命,等若把大片的土地让给了蜀军,这也正是王基所担心的。出人意料的是蜀军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发兵占领柴桑,豫章,会稽等地,而是按兵不动。蜀汉皇帝刘禅更是亲书一封给江东吏民,东吴与曹魏有灭国之恨,蜀汉之敌亦是曹魏,吴魏之战蜀军当对吴国领土秋毫无犯,绝不乘虚而入。入或不入皆在一念之间,吴人本就是去找魏军玩命的,后方这些土地根本就没打算要。可刘禅把话说在明面儿上,不亚于给吴国残存的兵将百姓打了一针兴奋剂。
王基亲自坐镇建业指挥水陆人马协防城池,同时派出一支人马去援助唐彬。这是吴人最后的反扑,更是吴国残存势力的回光返照,虽然百般避免这一情景的发生,怎奈孙亮一死,局势便无从操控。吴军反扑声势浩大,可实际上的战斗力并非有多么强大。就拿柴桑来说,兵力不满三万,如今却是举兵五万,其中自然夹杂了两万余名义愤填膺的吴国百姓,其他的吴军也是同样。所以说吴人的战斗力并不足为惧,可怕的是斗志和情绪。
人心如此,吴国灭亡谁之过也?若是孙亮不死,招降之书到各军之中,又是怎样情况?
王基可没有打算在建业城下开战,这城中的百姓本来是做好亡国奴之打算的,孙亮之死带来的变化让王基甚是担忧,于是派出兵力主动迎战,争取把战事拒在建业方圆百里之外。
建业南方百里之处魏军截住了北上而来的吴将贺达,贺达手中不过一万五千余人,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未经过战事的平头百姓。在两万魏军和一万铁骑的夹攻之下,吴军没有招架之力,顿时陷入危局!催命时刻,魏国水军又至,水陆夹攻之下贺达战死,全军覆没。
建业西方百里之外,吾彦,陆涛擂鼓前进,五万吴军白衣似雪,白衣染血在战场之上和魏军主力悍然怒战!吾彦身被数箭仍是在鼓车上擂鼓不休,陆涛长刀开路早已孤军杀入魏军腹地之中!吴军将士头颅满地,血流成河,决然不退!
俗话说哀兵必胜,可也要看对手,魏国精锐的步军和骑兵皆在此列阵,加之水道上魏国水师不断的抛射石块和****招呼,让吴军数面受敌险象环生!
即便如此,吴人也是不退,国已破,君已死,但凡身上有些许血性之人如何苟活?!激战不休,数万吴兵战死沙场,魏人付出的代价虽然要小得多,可被吴军拼命的打法所压制,数路吴军冲到了魏军腹地,形成了混战局面。
魏国水军大将司马汲指挥三万水军准备登陆协同作战,突然有军卒跑来报信,江面之上赫然是出现了蜀国的水师!司马汲闻言大惊,蜀汉水师竟然在这个时候出现!?
黄崇傲立船头,看着远方的战火弥漫一双锐目下满是欣喜。陛下说的没错,写给江东军民的书信不仅催化了吴人的斗志,更是麻痹了魏军的心理。蜀人既然不染指吴人的土地,那么便是坐山观虎的意思了,自然不会越过吴人土地加入到战斗中来。魏人越是这样想,蜀汉水师的加入越是出人意料。
魏人对于蜀汉水军的到来没有任何的防御措施,连忙重整队形准备迎战。蜀军方面黄崇一声令下,千余木筏同时燃起大火顺流而下,直冲下游的曹魏水军。与此同时,在蜀汉水师后方无数五层乃至更高的巨舰现身靠岸,大量的蜀汉步骑登陆准备加入战团!
与此同时,建业城下突然出现了一支吴军!吴国大将脩则带着三千吴军在贺达吸引了魏军主力激战之时,寻小路悄然抵达建业外围,对城外屯驻的魏军发动突袭!
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主(上)
脩则与贺达不同,贺达是勇将,而脩则是智勇双全。三千吴军皆是脩则从海外募集训练的精兵,战力强横无比。虽然兵器铠甲上不如魏军,可在力量和敏捷方面却略在大部分魏军之上。建业方面分兵数路,留守的兵力仍旧是不少,但对于这支突然出现的吴军显得防备不足。
脩则引兵冲杀一番,见建业城中的魏军源源不绝的杀出,便引军撤走。魏军倒是想追,只是脩则计算的十分精细,攻击的是最外围的部分魏军,而吴军的实力又恰好可以在短时间击溃这支魏军,从而使得自身脱离战场变得容易无比。魏军想追相距甚远,跑出二十余里之后便没了吴军的影子。
看吴军的去向乃是往西方而去,王基当机立断派出了万人的救援队伍。西方的魏军面临柴桑方面吴军的推进,虽然兵力和兵科都占据优势,但脩则这只人马奸猾非常,难保对战局造成怎样的意外。
熟料魏军追出后不久,脩则带着两千余人不只从何处又钻了出来,在建业城外呼喊而过,堂而皇之的杀奔吴郡方向!王基闻讯赶到城头时只能看到吴军的背影,顿时气得目瞪口呆!建业附近的大小道路都布置了人马哨探把守,这支吴军不过数千人却可以来去从容,如入平地,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建业附近有魏军疏忽的小路供吴军偷袭回转,二是这支吴军的智力和战斗力都远超一般的魏军,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阻力。而王基的判断是这支吴军二者兼而有之,因此才能在自己大军的眼皮底下如此猖獗。
不过这样也没有什么关系,建业的魏军又是分出一支人马追了过去,这支不是步兵而是城中仅存七千铁骑中的四千人,领兵的将领赫然是王基的亲信大将曾冲!追赶不是目的,目的是钉死这支吴军,两条腿怎么跑终究是跑不过四条腿,况且吴军连续作战奔袭体力必然有所损耗才是。
果如王基所料,脩则带着二千多吴军专门走水路,在河岸溪流疾奔而过。魏军戍守在附近的都只是小队人马,别说不是对手,看到吴军的规模便是不敢应战和拦截。因此脩则这一路吴军行动迅速有些神出鬼没的意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脩则的武运似乎走到了尽头,魏骑紧追不舍,但就是追不上吴军。追不上往往让人兴奋,让人使出全力试图摆脱,可追上不上也是绝望,是敌骑掌控大局的绝望!
曾冲的魏骑有足够的能力追上这支吴军,但却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将其一网打尽!吴军奔跑的速度和状态来看,显然是留有余力的,曾冲的意思很简单,跟在后面消耗吴人的体力和斗志。四千铁骑杀上来的后果,吴军必然是全军覆没。跟着后面不仅是消耗吴军的体力,更是压迫吴人的心理。脩则很清楚魏骑的打算,可并不打算放弃,一旦放弃那么贺达等人的牺牲便毫无意义,一旦放弃部署的计划便无法实施,这个时候没有什么不能拼,没有什么不能舍弃,却有一种信念永不放弃!
吴军突然加速,而且是改变了行进的方向。后面的魏骑见了略感奇怪,也是略感兴奋!逼迫施压的战术终于奏效,吴军无论跑向哪里都跑不出铁骑的追杀!除非他们能上天入地!吴军自然不能上天入地,但却可以入水。
水路,让骑兵怎么追踪?
从各地聚集而来的江东水师残部带着战船和木筏如约而至,看着吴军被魏骑追击一个个都是张弓拉弩准备就绪。看着远方河面上大大小小的吴国战船,曾冲得意的脸色终于变得无比阴沉。长久以来魏人都认为吴国的水军已经不成气候,历次的交战中吴国的水军更是不见踪影。想不到这忽视的因素竟然成为了眼前吴军的救星,吴军特意跑到这里显然是为了登船,那么脩则从始至终的行为都是在演戏,都是有目的行为,这比突然出现的江东水军更加可怕!
数千张强弓硬弩应声而发,怒矢好似天外流星般不断射下!魏骑遭逢箭雨袭击,损伤不小,曾冲手握长矛迎箭向前带着魏骑全力奔驰!翻腾的大地不断颤抖,浑厚的马蹄声更是震动了河水。脩则和两千多吴军很快便有数百人被魏骑追上刺杀!不断的被追上,不断的倒地,终于到达了岸边。
去势未停,千余吴军奔入水中,战船和木筏上的水军急忙捞起同伴,同时船队缓缓的离开河岸向远方驶去。曾冲看看身后的骑兵赫然折损了六七百人,心中暗恨,看了看吴国水军的方向,暗道一声不好,急忙使人去通报王基,而自己带着骑兵绕道奔着吴郡而去。久经沙场的曾冲至此可以肯定,吴人各地人马齐发并非是鲁莽而行,而是有人暗中统一筹划布置的战术,其目的乃是夺取建业东方,会稽北方的大郡——吴郡!
吴将的战略意图暴露,可局势已然形成,计划可谓成功了大半。建业的魏军主力分兵四处,就算洞悉了吴人的算盘也是没有余力支援吴郡,而外出四地的魏军一时更是难以赶到吴郡支援。建业诚然留有重兵,但是这个时候,王基敢减弱建业的兵力继续支援吴郡么?就不怕这是个圈套?
国都已破,君主已亡,余下的吴将自有打算。尚存的各郡不是离着魏军近,就是被蜀人盯着没有什么可休养生息的所在。会稽的东方和南方都是大海,又是偏于一隅为现存各郡之中最适合休养生息的地点了。进可攻,退可守,虽只有一郡之地可有渔盐之利也算是富庶。若是保境安民,这一郡之地足矣;若想收复失地,抗击魏人那么仅凭一郡的力量还是不够的。
吴郡是一个很好的对象,占领了吴郡和会稽连为一体,可谓是三面环海。江东水路一直被魏军控制,可造船技术和船工等却从没有断档。私底下吴人还是一直很努力的打造战船,不敢放到外面被魏军察觉,只好寻找隐秘的所在,而会稽郡东南方的大海就是打造新式战船,重振江东水军威风的最好所在!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制造,吴人已然有了超过百艘的新式战船,这数量还不能和魏人一较高下,但执行这次的接应任务还是绰绰有余。朱异等人相信,在攻取了吴郡之后,这些在海上可以乘风破浪的大船足以保障两郡水路不受魏人骚扰,而陆路方面有朱异这一等一的大将坐镇,一时也可与魏人抗衡!
这一系列的行动由于大都在会稽境内,因此蜀人同样是未得消息,更不用说魏人了。此时的建业西方百里之外,陆地上吴军和魏军拼死作战,水面上更是矢石乱飞,魏国水军力战蜀汉水师!有了蜀汉水军的支援,吴军更加勇猛!而蜀军大量的运输船抵达,更是在吴军后方聚集了三万余的兵力,开始大举压上作为吴军的后援。
魏军见形势不妙仍旧是不肯退却,分出的各路人马相信不久之后就会先后来援,况且眼前的吴人残部是非歼灭不可。以往魏人惧怕蜀军先进的斗具,眼下魏人自忖铠甲刀锋不差蜀人,更是携带报复的心里奋勇杀上!
水上的主角是蜀人和魏人;陆地上更是二国旗鼓相当,被夹在中间的吴军在大规模的伤亡后只能作为辅佐战力,甚至需要蜀军的支援才能勉强作战,吴将吾彦,陆涛先后伤重被蜀人救下,越来越多的吴军也是因为种种原因下了战场。见到角色转化完毕,蜀人终于拿出了杀手锏!
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主(下)
蜀人的投石车无疑是比魏军先进的,不过在船上始终是空间有限,无法携带过多的石弹。陆地上石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投石车一次投掷大量的石块便成为了敌人的噩梦,可在船上和水面上,每次的大量投掷都换来弹尽粮绝的处境,反倒是魏人的普通投石车占尽上风。
石弹不知何时换成了油弹,油弹里装的自然不全是油而是一些液体以及易燃之物。这些油弹打在人身上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毕竟抛射的力量还是不容忽视的。可最大的功效却不是杀伤敌人而是崩裂后洒遍敌船。油弹落地便会碎裂,这东西没有办法防范,魏人也无暇清理散遍满地的油水和易燃物。生死相搏之时,任谁也是没有余力管这些东西。
于是油弹之后的火弹便登场了,火弹并不奇特,攻城战中投石车和火弹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而在水战之中火弹也是常常用到,船是木头做的,帆是布麻做的,船上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燃烧,因此水战最大的克星便是火。而火的助力就是油,油弹攻击过后的魏国战船,无论规模如何皆是遇火即燃,没有片刻的机会给魏人阻止大火的燃起。寻常的攻击手段,经过油弹的铺垫就变为超级武器,这就是蜀军杀手锏。杀手锏不一定要多么让人出人意料,也不一定是领先他人,熟练合理的运用现有的资源同样会造成两军战力的差距,关键还在于人心,在于头脑,在于眼界。
无尽的油弹,火弹不断投掷出,更彰显了蜀汉投石车的杀伤力!石头有限,可油火之弹却是轻的很。可以大量的运输,可以不间断的补给,更可以无差别的投掷,江面上瞬间燃起熊熊大火,形成一片火海。魏国战船起了大火,兵将们顿时慌成一团。魏将司马汲见状脸色铁青,吩咐鸣金收兵。
船上不是没有防火的准备,只是对方抛射油弹这一招实在是太狠,无论船板上抹了什么,上面覆盖着油水和各种易燃物,这火还是越烧越旺。火势可以吞噬战船,吞噬船帆,吞噬人心,这种情况下魏军的反击力度锐减,而蜀军趁势猛攻,不退兵只会遭到更大的损失。无奈之下魏国水军开始退却,而岸上的蜀军和吴军见到了大火照耀下魏人仓惶之态士气不由得大振!
吴蜀两军联手向前,魏军终是支撑不住,更何况水师开始退却,若是魏军不退必然遭受到多方夹击,那船上的火弹油弹射到岸上来同样会造成大面积的杀伤,最朴实的弓箭就足以使魏人胆寒。魏军缓缓退兵,只是退却不败。蜀人刀甲锋利也不过是个别部队,魏人的斗具精良程度还追不上蜀军,可胜在大范围的装备。寻常的魏军遇到蜀军的精锐都可以凭借人数优势不败,寻常的蜀军遇到魏军却是要吃力一些了。技术的领先无疑是巨大的优势,但资源上的巨大差距却让蜀军优势不再。步兵先退,骑兵断后,蜀军和吴军竭力向前也只是稍微占些便宜,面对魏国铁蹄纵横,追击也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战事很快结束,蜀军士气振奋,而吴人则是满身疮痍。吾彦,陆涛等剩余的吴军不满万人,个个伤痕累累,遍体鳞伤。蜀汉军中的医者们近最大的努力抢救治疗吴人,而蜀主刘禅则在巨舟之上见到了吾彦,陆涛这两名江东大将。
蜀军的战略并非是协助吴军,刘禅虽然不清楚吴人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但无数吴军各自挺进建业死战不退,这其中定然有所图谋。有的吴军是有勇无谋,气血方刚之辈,但吾彦这种稳坐柴桑陷入大军围困都守御得当的将领绝对不是如此冲动之人。不仅吾彦不是,和诸葛瞻在南方不分上下的朱异等辈更加不是这种愣头青。目的是一定有的,而答案便在吾彦和陆涛二人身上。
“朕引军到此,欲除魏人,二位将军以为如何?”刘禅坐在一旁看着吾彦与陆涛问道。
吾彦和陆涛相视一眼,各自的心情都是十分复杂。魏人和吴国有灭国之恨杀君之辱,但不代表蜀军便是友善。陆抗,丁奉等一批江东杰出将领都是死在蜀人的刀下,眼下二人的抉择实在是进退两难。若是投效蜀汉,似乎有愧殉国将士;若是拒绝蜀人,这不满万人的伤兵又有谁来照应?
刘禅看二人不言语,心知二人心中所想,于是开口道:“魏军实力雄厚,非短时可图,朕知汝等顾虑,也不强求。若是汝等愿意随朕破魏,朕当厚待之,若是不愿朕即引军回转荆州,再图击魏之策,柴桑仍旧是交给汝等。”
依照眼下的局势,刘禅大可以直接吞了柴桑等地,强行收服吴军残部。这个时候那么怕是做作,能够说出如此诚恳之言也是难得了。吾彦和陆涛交换颜色,心中疑虑渐消。此处兵力消耗大半,能否成功也只看朱异的手段,孤军守在柴桑等地早晚还是被魏人所杀,倒不如效力蜀汉以图报仇雪恨!
“我等愿奉陛下为主,若有贰心天诛地灭!”吾彦和陆涛非是拖泥带水之人,心意已决立即向刘禅表露忠心。刘禅脸有喜色,与吾彦陆涛双目交汇,一切皆以了然于胸。识时务者为俊杰,眼下的形势吴军在建业西方和南方根本是难以自立,不能投降魏军,自然是效力蜀汉了。
魏将唐彬自从下江南以来,虽然不说是百战百胜,可等闲之辈绝非自己的对手。唯有这朱异论智谋只在自己之上,论心计又是无比的深沉,更难得的是朱异此人深得军心,威望卓著,吴人上下皆是愿效死力,甚是难缠。
占领了建业却是惹来了无数吴军狂攻,这让唐彬忍不住犯嘀咕。好端端的拿下了建业,为何又让这吴国皇帝死了?想这吴国皇帝城失当天没有自尽,偏偏是正式投降之后自尽,惹得天下人非议不是,自己的眼前也不得安宁。
但这又何止是不得安宁?朱异,钟离牧,顾容,邓句等一批在东南部最著名的吴军将领纷纷引兵杀来,勇猛万分!唐彬倒是不怕其他的人,可朱异专引一军牵制自己的脚步,剩下的魏将又不是钟离牧等人的对手,导致了吴郡的魏军节节败退。幸好唐彬在吴郡城下早就耗时年余建筑了防御工事抵挡吴军的进攻。
狂风骤雨的攻击不断,让双方士卒损伤惨重。吴军乃是全力而至,不计伤亡,吴郡的魏兵却没有这样的决心。唐彬心知眼下是最为关键的时刻,只要建业方面的王基击败各路吴军,必然会分兵前来援助。对于老领导的秉性,唐彬自忖还是了解几分的。
果然不其然,就在魏军风雨飘摇之际,建业方面的万余魏军及时赶到,中算稳住了局面。而吴军除了每日猛攻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唐彬经营这条防线已然有一年多的时间。以唐彬的性格,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这条防线很难有什么薄弱之处让吴军钻空子。
陆地上坚固的防线把吴军阻挡在外,水路的魏国战船更是频繁出动,袭击吴军的身后,甚至截断吴军的粮道。前不能进,后方屡屡被骚扰,唐彬并不理解这样的状况吴军为何还是赖在外面不退。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考虑能否报复魏军了,自己的性命难道不要了么?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争吴郡(上)
答案揭晓,吴人搏命的同时也在等待,不能退是因为约定。当东吴水军震撼性的从后方夜袭吴郡港口时,唐彬方才如梦初醒!中计了!吴军偷袭的目标不单单是水面的魏军船只,更有大将脩则引兵五千余人从后方冲击魏军的防线。而正面的朱异和钟离牧等人也各自引兵鏖战,喊杀之声响彻夜空!
生死之刻唐彬一时难以做出抉择,若是出城营救防线恐怕会陷入吴军的包围之中,定然是一番苦战。港口被袭,船坞被毁,自家水军一时半刻派不上用处,但凭陆地上的魏军能否击退吴军实在是未知之数。若是出城不救,大半的兵力都在外面防线之上,防线一失吴郡顿为孤城,城中不过六七千人马是否能坚持道建业援军前来也在未竞之天。
一丝犹豫,一丝顾虑错过了出城的最佳时间,城外魏军吴军鏖战不休,虽然江畔起火可魏军依旧是奋勇作战!让人失望的是城中的人马并没有出城援助,魏人强自提起的心气儿不禁开始跌落,而战局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吴军苦战数日粮道被断,眼下是唯一的生机,坚不可摧的魏人工事也开始瓦解,各个是精神振奋拼命死战。而魏军方面由于城中的援军迟迟不见动静,斗志消沉渐渐的落在下风。城中的唐彬心中方自有了决断,眼前败势已成,无奈之下只好鸣金收兵,外面的人马能撤回来多收算多少,守些时日想必建业的援军也就到了。
兵败如山倒,魏军急着奔回城中保命可谓是丢盔弃甲慌乱不堪。大半夜的起来作战也就算了,拼死奋战之后竟然是没有援兵,反倒是自家被人包围,这样的苦战谁都不愿意打,听到鸣金之令魏军如何不急着回城?跑的快的都是魏国的步兵,而六七千魏国铁骑却是不急于入城,而是往来冲杀为自家的弟兄们殿后。魏国铁骑面对吴人本就有优势,吴军虽然聚集了****手连番射击,但魏骑来去如风杀伤也是有限。
连番冲击之下逐渐拉开了吴军和魏人残兵的距离,这个时候剩余的三四千铁骑才护着自家的步卒缓缓的撤入吴郡城中,留下遍地的尸体和无数的吴军把吴郡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吴人水陆会师声势浩大,各方将领齐聚在城下吵吵嚷嚷仍是不肯退却,远方的吴军营地之中不断涌出大量的攻城器械,竟然是要继续强攻吴郡!
唐彬在城上见状大怒道:“吴人欺人太甚!莫不是以为我这吴郡城软弱不堪!?”
“嗯……快!速使众将清点兵将,严防四门,非本城守军不可靠近城门参加城防!”唐彬怒喝之时心念电转,吴人举措不合常理其中定然含有深意,急忙使人传令下去。
城上的将领们还没有把军令传下,城外的吴军已经一拥而上,盾阵在先护着冲车昂首挺进,后面跟着大批的****手投石车远程压制吴郡魏人的火力输出,再后方云梯也是准备就绪。而远方的江岸港口渡口等所在接连的起火,显然是被江东水师逐一攻陷。吴军攻城,魏军自然还击,火力相交各有死伤。而在这个时候,吴郡的西门却是突然开启,只见一员彪悍大将带着五百余名身着魏军衣甲的战士抵住了洞开的城门,和魏军拼死肉搏!
“朱异在此!吴郡已被攻陷,尔等还不速降!”朱异在两军野战难分胜负之时,亲自带着千余人混入魏军的残部之中,一到城内便立即发作出其不意夺取了城门!城门一开吴军顿时涌入,而城中的魏军也知道情况不妙急忙上前阻拦和争夺城门。
唐彬见状大呼后悔,自己虽然料到了吴人派遣细作一事,却是慢了半分。想不到这朱异身为吴人主将竟然肯亲自冒险,这般英勇行径如何不得吴国军民爱戴?无数的吴兵涌向城西,其他三方并不因此而减少攻势。吴人兵多,魏人军少,吴军全面开战又是有西门可以直冲城内,不过片刻的功夫就占据了上风。
魏军调集重兵和骑兵前往西门援助,可西门兵力早已顶不住吴人的攻势双方在城西展开了巷战。城门一失守,那些通过云梯攻打西城墙的吴军在攻入城内吴军的支援下顺利的占领了西城墙。这吴郡乃是大城,城墙绵延十数里,整个西侧都落入了吴军的手中,等若吴人可以通过城内,城墙以及城外三个渠道攻击其他三方的魏军。
此时此刻唐彬脸色无比的难堪,对手如此的狡猾,竟然是一招错算满盘皆输。继续犹豫只能葬身此地,看清了吴军的动态唐彬脸色一变,组织了万余魏军开始反扑!
反扑的目标非是西门,那边的吴军实在是太多了,唐彬选取的是东门。吴人重兵在西门,东门的兵力必然薄弱,而且从西门调动兵力援助东门也是十分费时费事的。美其名曰反扑,实则是突围,五千铁骑开路,五千步卒随后,而唐彬带着三千精兵压阵驱动大军打开城门杀了出去。
吴军正在攻城,更是兴奋在大获全胜的美梦中,冷不防唐彬在这个时候弃城而出,遭到突袭的吴军顿时有些手忙脚乱。其实正面对敌也未必扛得住这五千铁骑,而魏军也并非是突围便撤,而是贴着城墙向南方杀去!
南方不只是城门和吴军,更远的地方乃是朱异等各路人马汇聚的大营。兵力大部分都出来参战,留守营中的不过是一些老弱之军。唐彬选则向南冲杀,一是依靠自家铁骑速度极快,二是要趁势打乱吴军的部署,掌控战场的节奏。
要知道城中还有近万的魏军和吴人抵死奋战,唐彬此时也算是围魏救赵之策了。吴军见状果然如同唐彬所料般,唯恐魏军占领了自家的大营,数支人马其不约而同的开始疯狂回追。这是在战场之中,并非广阔无垠的平地之上。四面八方都是吴军,魏军虽然保持挺进,可每踏出一步都是血路!而吴军的追赶相对要容易得多,因此虽然铁骑开道,可还没有抵达吴军大营,压阵的唐彬和三千精锐已经被吴军咬住。
吴将顾容,邓句各引一支人马截住唐彬厮杀,全然不顾返身来救唐彬的魏军。吴军占据绝对优势邓容和顾句二将毫不担心返身而回的魏军会对战局造成影响,把自己人马将唐彬与三千魏军精锐团团围住,二将誓斩唐彬!
唐彬为患江东已久,如今国虽破,仇未泯,邓容顾句深知唐彬狡诈无比,不少江东名将都是死于其手。因此邓,顾二将两支大刀配合的天衣无缝,出手毫不容情!
唐彬单刀迎战,手中刀锋呼啸卷起漫天尘埃,在夜空之下无比神勇。可无论唐彬如何奋力相杀,依旧是破不掉顾容,邓句二人的绵绵刀网。三杆大刀在月光下接连碰撞,战了三十余合三人不分胜负!
此时唐彬麾下的三千精兵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邓,顾二将正力拼唐彬之时忽感形势不妙,自己带来的两支吴军兵力足有五千人上下,此时此刻仅存一千余人苦苦支撑,而唐彬麾下的三千魏军折损不过五六百人的样子。若非是源源不绝的吴军围了上来与魏军混战一处,此时此刻二人已经死在乱军之中了。即便是如此,眼下的形势是邓,顾二人与唐彬在战圈中心位置。周遭是千余吴兵和两千多魏国精锐,然后外围才是吴军和魏军的混战。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争吴郡(下)
吴将逞英勇,双刀誓诛贼!邓句,顾容二人大刀翻飞之间,不留一丝生机(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陛下!陛下!……”陆胤挣扎着嘶喊,无数的疑问敲打着心灵,无数的愤怒需要宣泄!前一刻陛下信誓旦旦的要和国家存亡,如今突然向魏人投降,置死去的将士于何地?让身躯早已冰冷的全尚如何瞑目!?
经过陆胤身旁,王基谈笑风生,孙亮表情僵硬,一眼都没有看过来,陆胤绝望了。口中的道理,风骨,气节,国家都成了过眼烟云,在这个少年的心里只有活下去的信念,抛弃了加诸于身的万般荣辱。或许孙亮的内心有一点愧疚,或许孙亮的心中有过一死殉国的念头,可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当应允投降曹魏的那一刻,便等于背叛了这个国家,背叛了为之奋斗并且付出生命的臣民。
陆胤心中淌血,双目滴血,不知哪来的力气,重病缠身的老人回头就是一口咬在身旁魏军的手上。那魏兵吃痛一缩手,陆胤却是趁机猛的挣开束缚,朝着宫殿的石阶扑去!
“不好!”
“咚!”来不及阻止,陆胤一头撞在石阶上,头上破了一个大洞,鲜血顿时大量涌出,顺着石阶流淌很快就染红了大片的土地。众军默然,王基微微叹息道:“忠臣如此,实乃天亡东吴啊。”
孙亮怔在那里,闻言顿感心中剧痛,可眼下的自己又能做些什么?看着失魂落魄的孙亮,王基微微摇头,若是有的选择,自己绝对不想自己的对手是这般软弱之辈。不过软弱也有软弱的好处,有了孙亮这张牌,余下的江东土地士兵将领臣民便尽在大魏国的掌握之中了。
近十万魏军进入建业城中,一夜的动荡之后,便是大量的尸首被拖到城外掩埋。大量的吴国兵将和平民乃至官吏大儒的尸首分不清楚,扔在一个坑中掩埋。生前有高低贵贱之分,死后不过是白骨一堆同||穴而葬。
各家各户忙着清点损失,有孝子贤孙跑到魏人那边哭诉要收回家人的尸体,得到的不过是口头的嘉奖和拒绝。魏军没有时间做这些细致的工作,攻下建业只是占领江东的第一步罢了,余下的事情还有很多。吴主孙亮在众目睽睽之下献上了玉玺,国书,以及户籍等必备之物。现场的吴国大臣都是临时拉来的,也不分什么官职品佚,只要是个官有一身官服就够了。
在场的吴国君臣无不失声痛哭,孙亮在哭,不只是因为自己辜负了许多人,更是因为在投降之后,离开皇宫之前看到了先前为自己阻挡魏军的几十名太监宫女的尸体。惭愧,自责,羞辱,太多太多的感情涌入脑中,唯有以痛哭宣泄。辜负的人已经太多,孙亮知道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然而却是想问,为何自己奋发治国,为何自己清除奸佞,到头来仍旧是国破名灭的下场?
曾几何时,少年不甘为群臣摆布,不甘为他人傀儡;不知何时,少年逐渐被言论左右,开始为群臣操控。皇帝始终只有一人,面对的却是庞大的臣属,如何不走差?怎样坚持自己?这一切都不用再去探寻,历朝历代为帝者有几人可做到坚持自己?不是圣贤之帝,就是昏庸之君,做一个好皇帝,真的太难了。
淡淡溪水仿似记忆流淌心灵,丝丝白绢犹如利刃使人心疼,寝宫之内,最后看一眼宫外的风景如画,遥想壮丽江山,孙亮双腿一蹬结束了二十余年的人生路途。
不要恨我,我已解脱。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丧君(下)
孙亮彻底的解脱了,身后的骂名,身前的富贵都不过是世人眼中的一段故事。吴国虽灭,在吴郡,柴桑,以及南方地区尚有大量的吴国将士为国奋战不休,形势依旧是扑朔迷离。
王基怒了,暴跳如雷!好不容易说服了这个吴国皇帝投降,当天夜里竟然就这么死了。虽说自己也有疏于防备之嫌,可看管孙亮的兵将们是难逃其责的。人家光明正大的投降,回头就稀里糊涂的死在皇宫之内,传出去天下人难免没有阴谋论调。极力主张孙亮降服魏国,是为了利用孙亮的身份和其在吴军心中的重要性作为筹码,换取江南地区的倒戈相向,换取东吴兵马和百姓的支持。眼下孙亮不声不响的上吊自尽,在外人看来无异于和吴国仍存的兵力结下了死仇,而江东的百姓也必然倍感屈辱,使曹魏收服人心的计划彻底泡汤。
如今最好的应对措施便是封锁消息,只是这东吴的降臣们每天都要见到自家的“陛下”才肯安心。趋炎附势之辈有,可不代表这些人没有底线,投降是大势所趋,国破是无力挽回,可自己的皇帝投降后就离奇的死了,让这些降臣们如何自安?粉饰在脸上仅存的那点自尊也是荡然无存啊……
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公布,吴国群臣顿时哭天嚎地,更有人大骂魏人不讲信义,阴谋害死了自己的“陛下”。看着这群老少爷们在地上做泼妇状,王基也是无奈。你们若是忠心,大可以学全尚,陆胤故事,又何必搞死了薛莹,搞的建业这么快就丢掉?你们若是想活命,何必卖了国家又在这里猫哭耗子立牌坊?心里这样想,嘴上可没法说。事件的影响不仅仅是建业,遍及整个江南局势以及天下!魏人气量若只有如此,天下人岂不齿寒?
厚葬孙亮之外,尚要厚葬为吴国捐躯的臣子,这一切都是早已计划好的事情,只是等着吴国投降之后,第二天开始操办——当然除了孙亮自杀之外。可孙亮死的时间蹊跷,魏国安抚吴人上下的举动自然给人一种做作之嫌。王基有军权,但封赏之事仍然不在权责范围之内,无论是军中的封赏还是对吴人官吏的安置,都要上报给许昌的司马昭。灭吴本来是件好事儿,随着孙亮的自尽,倒是成为了一个麻烦。
建业城破,孙亮之死很快便传到了各地吴军的耳中。吴国大将张布等兄弟三人闻之勃然大怒!带着三千吴军赶来建业赴死,王基近十万大军屯聚建业内外,这三千人有何威胁?张布兄弟三人引兵一番冲杀,先后死于魏军的步骑围攻之下,引人无限唏嘘。忠勇若此,自当奖励,可若人人效仿,事情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因此对于张氏兄弟,王基只是写在了表章之上使人送往许昌,等待江南安定后再彰显其忠义。
建业被夺取,周遭的城县也是不攻自破,自此与吴郡的唐彬连成一气,占据了江东最为繁华的地带。而会稽郡的钟离牧和朱异等人更是舍弃了蜀军,奋力攻打吴郡!唐彬接连数战皆无胜绩,只好向建业求援。钟离牧和朱异等吴军将士怒火中烧,如疯如狂,整日指挥人马攻城略地,完全是不顾后果的高歌猛进!
只求一战,只求一死,只求一雪国耻!
吴人的疯狂反扑让建业和吴郡的形势为之一紧,柴桑方面的吾彦,陆涛引兵五万疾驰建业;会稽的朱异,钟离牧引兵七万长驱直入吴郡,围攻魏将唐彬;余者贺达,脩则之辈无不是倾尽全力,号召军民北上,兵锋直指建业城!
吴军咬牙切齿的找魏人拼命,等若把大片的土地让给了蜀军,这也正是王基所担心的。出人意料的是蜀军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发兵占领柴桑,豫章,会稽等地,而是按兵不动。蜀汉皇帝刘禅更是亲书一封给江东吏民,东吴与曹魏有灭国之恨,蜀汉之敌亦是曹魏,吴魏之战蜀军当对吴国领土秋毫无犯,绝不乘虚而入。入或不入皆在一念之间,吴人本就是去找魏军玩命的,后方这些土地根本就没打算要。可刘禅把话说在明面儿上,不亚于给吴国残存的兵将百姓打了一针兴奋剂。
王基亲自坐镇建业指挥水陆人马协防城池,同时派出一支人马去援助唐彬。这是吴人最后的反扑,更是吴国残存势力的回光返照,虽然百般避免这一情景的发生,怎奈孙亮一死,局势便无从操控。吴军反扑声势浩大,可实际上的战斗力并非有多么强大。就拿柴桑来说,兵力不满三万,如今却是举兵五万,其中自然夹杂了两万余名义愤填膺的吴国百姓,其他的吴军也是同样。所以说吴人的战斗力并不足为惧,可怕的是斗志和情绪。
人心如此,吴国灭亡谁之过也?若是孙亮不死,招降之书到各军之中,又是怎样情况?
王基可没有打算在建业城下开战,这城中的百姓本来是做好亡国奴之打算的,孙亮之死带来的变化让王基甚是担忧,于是派出兵力主动迎战,争取把战事拒在建业方圆百里之外。
建业南方百里之处魏军截住了北上而来的吴将贺达,贺达手中不过一万五千余人,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未经过战事的平头百姓。在两万魏军和一万铁骑的夹攻之下,吴军没有招架之力,顿时陷入危局!催命时刻,魏国水军又至,水陆夹攻之下贺达战死,全军覆没。
建业西方百里之外,吾彦,陆涛擂鼓前进,五万吴军白衣似雪,白衣染血在战场之上和魏军主力悍然怒战!吾彦身被数箭仍是在鼓车上擂鼓不休,陆涛长刀开路早已孤军杀入魏军腹地之中!吴军将士头颅满地,血流成河,决然不退!
俗话说哀兵必胜,可也要看对手,魏国精锐的步军和骑兵皆在此列阵,加之水道上魏国水师不断的抛射石块和****招呼,让吴军数面受敌险象环生!
即便如此,吴人也是不退,国已破,君已死,但凡身上有些许血性之人如何苟活?!激战不休,数万吴兵战死沙场,魏人付出的代价虽然要小得多,可被吴军拼命的打法所压制,数路吴军冲到了魏军腹地,形成了混战局面。
魏国水军大将司马汲指挥三万水军准备登陆协同作战,突然有军卒跑来报信,江面之上赫然是出现了蜀国的水师!司马汲闻言大惊,蜀汉水师竟然在这个时候出现!?
黄崇傲立船头,看着远方的战火弥漫一双锐目下满是欣喜。陛下说的没错,写给江东军民的书信不仅催化了吴人的斗志,更是麻痹了魏军的心理。蜀人既然不染指吴人的土地,那么便是坐山观虎的意思了,自然不会越过吴人土地加入到战斗中来。魏人越是这样想,蜀汉水师的加入越是出人意料。
魏人对于蜀汉水军的到来没有任何的防御措施,连忙重整队形准备迎战。蜀军方面黄崇一声令下,千余木筏同时燃起大火顺流而下,直冲下游的曹魏水军。与此同时,在蜀汉水师后方无数五层乃至更高的巨舰现身靠岸,大量的蜀汉步骑登陆准备加入战团!
与此同时,建业城下突然出现了一支吴军!吴国大将脩则带着三千吴军在贺达吸引了魏军主力激战之时,寻小路悄然抵达建业外围,对城外屯驻的魏军发动突袭!
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主(上)
脩则与贺达不同,贺达是勇将,而脩则是智勇双全。三千吴军皆是脩则从海外募集训练的精兵,战力强横无比。虽然兵器铠甲上不如魏军,可在力量和敏捷方面却略在大部分魏军之上。建业方面分兵数路,留守的兵力仍旧是不少,但对于这支突然出现的吴军显得防备不足。
脩则引兵冲杀一番,见建业城中的魏军源源不绝的杀出,便引军撤走。魏军倒是想追,只是脩则计算的十分精细,攻击的是最外围的部分魏军,而吴军的实力又恰好可以在短时间击溃这支魏军,从而使得自身脱离战场变得容易无比。魏军想追相距甚远,跑出二十余里之后便没了吴军的影子。
看吴军的去向乃是往西方而去,王基当机立断派出了万人的救援队伍。西方的魏军面临柴桑方面吴军的推进,虽然兵力和兵科都占据优势,但脩则这只人马奸猾非常,难保对战局造成怎样的意外。
熟料魏军追出后不久,脩则带着两千余人不只从何处又钻了出来,在建业城外呼喊而过,堂而皇之的杀奔吴郡方向!王基闻讯赶到城头时只能看到吴军的背影,顿时气得目瞪口呆!建业附近的大小道路都布置了人马哨探把守,这支吴军不过数千人却可以来去从容,如入平地,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建业附近有魏军疏忽的小路供吴军偷袭回转,二是这支吴军的智力和战斗力都远超一般的魏军,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阻力。而王基的判断是这支吴军二者兼而有之,因此才能在自己大军的眼皮底下如此猖獗。
不过这样也没有什么关系,建业的魏军又是分出一支人马追了过去,这支不是步兵而是城中仅存七千铁骑中的四千人,领兵的将领赫然是王基的亲信大将曾冲!追赶不是目的,目的是钉死这支吴军,两条腿怎么跑终究是跑不过四条腿,况且吴军连续作战奔袭体力必然有所损耗才是。
果如王基所料,脩则带着二千多吴军专门走水路,在河岸溪流疾奔而过。魏军戍守在附近的都只是小队人马,别说不是对手,看到吴军的规模便是不敢应战和拦截。因此脩则这一路吴军行动迅速有些神出鬼没的意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脩则的武运似乎走到了尽头,魏骑紧追不舍,但就是追不上吴军。追不上往往让人兴奋,让人使出全力试图摆脱,可追上不上也是绝望,是敌骑掌控大局的绝望!
曾冲的魏骑有足够的能力追上这支吴军,但却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将其一网打尽!吴军奔跑的速度和状态来看,显然是留有余力的,曾冲的意思很简单,跟在后面消耗吴人的体力和斗志。四千铁骑杀上来的后果,吴军必然是全军覆没。跟着后面不仅是消耗吴军的体力,更是压迫吴人的心理。脩则很清楚魏骑的打算,可并不打算放弃,一旦放弃那么贺达等人的牺牲便毫无意义,一旦放弃部署的计划便无法实施,这个时候没有什么不能拼,没有什么不能舍弃,却有一种信念永不放弃!
吴军突然加速,而且是改变了行进的方向。后面的魏骑见了略感奇怪,也是略感兴奋!逼迫施压的战术终于奏效,吴军无论跑向哪里都跑不出铁骑的追杀!除非他们能上天入地!吴军自然不能上天入地,但却可以入水。
水路,让骑兵怎么追踪?
从各地聚集而来的江东水师残部带着战船和木筏如约而至,看着吴军被魏骑追击一个个都是张弓拉弩准备就绪。看着远方河面上大大小小的吴国战船,曾冲得意的脸色终于变得无比阴沉。长久以来魏人都认为吴国的水军已经不成气候,历次的交战中吴国的水军更是不见踪影。想不到这忽视的因素竟然成为了眼前吴军的救星,吴军特意跑到这里显然是为了登船,那么脩则从始至终的行为都是在演戏,都是有目的行为,这比突然出现的江东水军更加可怕!
数千张强弓硬弩应声而发,怒矢好似天外流星般不断射下!魏骑遭逢箭雨袭击,损伤不小,曾冲手握长矛迎箭向前带着魏骑全力奔驰!翻腾的大地不断颤抖,浑厚的马蹄声更是震动了河水。脩则和两千多吴军很快便有数百人被魏骑追上刺杀!不断的被追上,不断的倒地,终于到达了岸边。
去势未停,千余吴军奔入水中,战船和木筏上的水军急忙捞起同伴,同时船队缓缓的离开河岸向远方驶去。曾冲看看身后的骑兵赫然折损了六七百人,心中暗恨,看了看吴国水军的方向,暗道一声不好,急忙使人去通报王基,而自己带着骑兵绕道奔着吴郡而去。久经沙场的曾冲至此可以肯定,吴人各地人马齐发并非是鲁莽而行,而是有人暗中统一筹划布置的战术,其目的乃是夺取建业东方,会稽北方的大郡——吴郡!
吴将的战略意图暴露,可局势已然形成,计划可谓成功了大半。建业的魏军主力分兵四处,就算洞悉了吴人的算盘也是没有余力支援吴郡,而外出四地的魏军一时更是难以赶到吴郡支援。建业诚然留有重兵,但是这个时候,王基敢减弱建业的兵力继续支援吴郡么?就不怕这是个圈套?
国都已破,君主已亡,余下的吴将自有打算。尚存的各郡不是离着魏军近,就是被蜀人盯着没有什么可休养生息的所在。会稽的东方和南方都是大海,又是偏于一隅为现存各郡之中最适合休养生息的地点了。进可攻,退可守,虽只有一郡之地可有渔盐之利也算是富庶。若是保境安民,这一郡之地足矣;若想收复失地,抗击魏人那么仅凭一郡的力量还是不够的。
吴郡是一个很好的对象,占领了吴郡和会稽连为一体,可谓是三面环海。江东水路一直被魏军控制,可造船技术和船工等却从没有断档。私底下吴人还是一直很努力的打造战船,不敢放到外面被魏军察觉,只好寻找隐秘的所在,而会稽郡东南方的大海就是打造新式战船,重振江东水军威风的最好所在!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制造,吴人已然有了超过百艘的新式战船,这数量还不能和魏人一较高下,但执行这次的接应任务还是绰绰有余。朱异等人相信,在攻取了吴郡之后,这些在海上可以乘风破浪的大船足以保障两郡水路不受魏人骚扰,而陆路方面有朱异这一等一的大将坐镇,一时也可与魏人抗衡!
这一系列的行动由于大都在会稽境内,因此蜀人同样是未得消息,更不用说魏人了。此时的建业西方百里之外,陆地上吴军和魏军拼死作战,水面上更是矢石乱飞,魏国水军力战蜀汉水师!有了蜀汉水军的支援,吴军更加勇猛!而蜀军大量的运输船抵达,更是在吴军后方聚集了三万余的兵力,开始大举压上作为吴军的后援。
魏军见形势不妙仍旧是不肯退却,分出的各路人马相信不久之后就会先后来援,况且眼前的吴人残部是非歼灭不可。以往魏人惧怕蜀军先进的斗具,眼下魏人自忖铠甲刀锋不差蜀人,更是携带报复的心里奋勇杀上!
水上的主角是蜀人和魏人;陆地上更是二国旗鼓相当,被夹在中间的吴军在大规模的伤亡后只能作为辅佐战力,甚至需要蜀军的支援才能勉强作战,吴将吾彦,陆涛先后伤重被蜀人救下,越来越多的吴军也是因为种种原因下了战场。见到角色转化完毕,蜀人终于拿出了杀手锏!
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主(下)
蜀人的投石车无疑是比魏军先进的,不过在船上始终是空间有限,无法携带过多的石弹。陆地上石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投石车一次投掷大量的石块便成为了敌人的噩梦,可在船上和水面上,每次的大量投掷都换来弹尽粮绝的处境,反倒是魏人的普通投石车占尽上风。
石弹不知何时换成了油弹,油弹里装的自然不全是油而是一些液体以及易燃之物。这些油弹打在人身上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毕竟抛射的力量还是不容忽视的。可最大的功效却不是杀伤敌人而是崩裂后洒遍敌船。油弹落地便会碎裂,这东西没有办法防范,魏人也无暇清理散遍满地的油水和易燃物。生死相搏之时,任谁也是没有余力管这些东西。
于是油弹之后的火弹便登场了,火弹并不奇特,攻城战中投石车和火弹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而在水战之中火弹也是常常用到,船是木头做的,帆是布麻做的,船上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燃烧,因此水战最大的克星便是火。而火的助力就是油,油弹攻击过后的魏国战船,无论规模如何皆是遇火即燃,没有片刻的机会给魏人阻止大火的燃起。寻常的攻击手段,经过油弹的铺垫就变为超级武器,这就是蜀军杀手锏。杀手锏不一定要多么让人出人意料,也不一定是领先他人,熟练合理的运用现有的资源同样会造成两军战力的差距,关键还在于人心,在于头脑,在于眼界。
无尽的油弹,火弹不断投掷出,更彰显了蜀汉投石车的杀伤力!石头有限,可油火之弹却是轻的很。可以大量的运输,可以不间断的补给,更可以无差别的投掷,江面上瞬间燃起熊熊大火,形成一片火海。魏国战船起了大火,兵将们顿时慌成一团。魏将司马汲见状脸色铁青,吩咐鸣金收兵。
船上不是没有防火的准备,只是对方抛射油弹这一招实在是太狠,无论船板上抹了什么,上面覆盖着油水和各种易燃物,这火还是越烧越旺。火势可以吞噬战船,吞噬船帆,吞噬人心,这种情况下魏军的反击力度锐减,而蜀军趁势猛攻,不退兵只会遭到更大的损失。无奈之下魏国水军开始退却,而岸上的蜀军和吴军见到了大火照耀下魏人仓惶之态士气不由得大振!
吴蜀两军联手向前,魏军终是支撑不住,更何况水师开始退却,若是魏军不退必然遭受到多方夹击,那船上的火弹油弹射到岸上来同样会造成大面积的杀伤,最朴实的弓箭就足以使魏人胆寒。魏军缓缓退兵,只是退却不败。蜀人刀甲锋利也不过是个别部队,魏人的斗具精良程度还追不上蜀军,可胜在大范围的装备。寻常的魏军遇到蜀军的精锐都可以凭借人数优势不败,寻常的蜀军遇到魏军却是要吃力一些了。技术的领先无疑是巨大的优势,但资源上的巨大差距却让蜀军优势不再。步兵先退,骑兵断后,蜀军和吴军竭力向前也只是稍微占些便宜,面对魏国铁蹄纵横,追击也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战事很快结束,蜀军士气振奋,而吴人则是满身疮痍。吾彦,陆涛等剩余的吴军不满万人,个个伤痕累累,遍体鳞伤。蜀汉军中的医者们近最大的努力抢救治疗吴人,而蜀主刘禅则在巨舟之上见到了吾彦,陆涛这两名江东大将。
蜀军的战略并非是协助吴军,刘禅虽然不清楚吴人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但无数吴军各自挺进建业死战不退,这其中定然有所图谋。有的吴军是有勇无谋,气血方刚之辈,但吾彦这种稳坐柴桑陷入大军围困都守御得当的将领绝对不是如此冲动之人。不仅吾彦不是,和诸葛瞻在南方不分上下的朱异等辈更加不是这种愣头青。目的是一定有的,而答案便在吾彦和陆涛二人身上。
“朕引军到此,欲除魏人,二位将军以为如何?”刘禅坐在一旁看着吾彦与陆涛问道。
吾彦和陆涛相视一眼,各自的心情都是十分复杂。魏人和吴国有灭国之恨杀君之辱,但不代表蜀军便是友善。陆抗,丁奉等一批江东杰出将领都是死在蜀人的刀下,眼下二人的抉择实在是进退两难。若是投效蜀汉,似乎有愧殉国将士;若是拒绝蜀人,这不满万人的伤兵又有谁来照应?
刘禅看二人不言语,心知二人心中所想,于是开口道:“魏军实力雄厚,非短时可图,朕知汝等顾虑,也不强求。若是汝等愿意随朕破魏,朕当厚待之,若是不愿朕即引军回转荆州,再图击魏之策,柴桑仍旧是交给汝等。”
依照眼下的局势,刘禅大可以直接吞了柴桑等地,强行收服吴军残部。这个时候那么怕是做作,能够说出如此诚恳之言也是难得了。吾彦和陆涛交换颜色,心中疑虑渐消。此处兵力消耗大半,能否成功也只看朱异的手段,孤军守在柴桑等地早晚还是被魏人所杀,倒不如效力蜀汉以图报仇雪恨!
“我等愿奉陛下为主,若有贰心天诛地灭!”吾彦和陆涛非是拖泥带水之人,心意已决立即向刘禅表露忠心。刘禅脸有喜色,与吾彦陆涛双目交汇,一切皆以了然于胸。识时务者为俊杰,眼下的形势吴军在建业西方和南方根本是难以自立,不能投降魏军,自然是效力蜀汉了。
魏将唐彬自从下江南以来,虽然不说是百战百胜,可等闲之辈绝非自己的对手。唯有这朱异论智谋只在自己之上,论心计又是无比的深沉,更难得的是朱异此人深得军心,威望卓著,吴人上下皆是愿效死力,甚是难缠。
占领了建业却是惹来了无数吴军狂攻,这让唐彬忍不住犯嘀咕。好端端的拿下了建业,为何又让这吴国皇帝死了?想这吴国皇帝城失当天没有自尽,偏偏是正式投降之后自尽,惹得天下人非议不是,自己的眼前也不得安宁。
但这又何止是不得安宁?朱异,钟离牧,顾容,邓句等一批在东南部最著名的吴军将领纷纷引兵杀来,勇猛万分!唐彬倒是不怕其他的人,可朱异专引一军牵制自己的脚步,剩下的魏将又不是钟离牧等人的对手,导致了吴郡的魏军节节败退。幸好唐彬在吴郡城下早就耗时年余建筑了防御工事抵挡吴军的进攻。
狂风骤雨的攻击不断,让双方士卒损伤惨重。吴军乃是全力而至,不计伤亡,吴郡的魏兵却没有这样的决心。唐彬心知眼下是最为关键的时刻,只要建业方面的王基击败各路吴军,必然会分兵前来援助。对于老领导的秉性,唐彬自忖还是了解几分的。
果然不其然,就在魏军风雨飘摇之际,建业方面的万余魏军及时赶到,中算稳住了局面。而吴军除了每日猛攻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唐彬经营这条防线已然有一年多的时间。以唐彬的性格,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这条防线很难有什么薄弱之处让吴军钻空子。
陆地上坚固的防线把吴军阻挡在外,水路的魏国战船更是频繁出动,袭击吴军的身后,甚至截断吴军的粮道。前不能进,后方屡屡被骚扰,唐彬并不理解这样的状况吴军为何还是赖在外面不退。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考虑能否报复魏军了,自己的性命难道不要了么?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争吴郡(上)
答案揭晓,吴人搏命的同时也在等待,不能退是因为约定。当东吴水军震撼性的从后方夜袭吴郡港口时,唐彬方才如梦初醒!中计了!吴军偷袭的目标不单单是水面的魏军船只,更有大将脩则引兵五千余人从后方冲击魏军的防线。而正面的朱异和钟离牧等人也各自引兵鏖战,喊杀之声响彻夜空!
生死之刻唐彬一时难以做出抉择,若是出城营救防线恐怕会陷入吴军的包围之中,定然是一番苦战。港口被袭,船坞被毁,自家水军一时半刻派不上用处,但凭陆地上的魏军能否击退吴军实在是未知之数。若是出城不救,大半的兵力都在外面防线之上,防线一失吴郡顿为孤城,城中不过六七千人马是否能坚持道建业援军前来也在未竞之天。
一丝犹豫,一丝顾虑错过了出城的最佳时间,城外魏军吴军鏖战不休,虽然江畔起火可魏军依旧是奋勇作战!让人失望的是城中的人马并没有出城援助,魏人强自提起的心气儿不禁开始跌落,而战局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吴军苦战数日粮道被断,眼下是唯一的生机,坚不可摧的魏人工事也开始瓦解,各个是精神振奋拼命死战。而魏军方面由于城中的援军迟迟不见动静,斗志消沉渐渐的落在下风。城中的唐彬心中方自有了决断,眼前败势已成,无奈之下只好鸣金收兵,外面的人马能撤回来多收算多少,守些时日想必建业的援军也就到了。
兵败如山倒,魏军急着奔回城中保命可谓是丢盔弃甲慌乱不堪。大半夜的起来作战也就算了,拼死奋战之后竟然是没有援兵,反倒是自家被人包围,这样的苦战谁都不愿意打,听到鸣金之令魏军如何不急着回城?跑的快的都是魏国的步兵,而六七千魏国铁骑却是不急于入城,而是往来冲杀为自家的弟兄们殿后。魏国铁骑面对吴人本就有优势,吴军虽然聚集了****手连番射击,但魏骑来去如风杀伤也是有限。
连番冲击之下逐渐拉开了吴军和魏人残兵的距离,这个时候剩余的三四千铁骑才护着自家的步卒缓缓的撤入吴郡城中,留下遍地的尸体和无数的吴军把吴郡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吴人水陆会师声势浩大,各方将领齐聚在城下吵吵嚷嚷仍是不肯退却,远方的吴军营地之中不断涌出大量的攻城器械,竟然是要继续强攻吴郡!
唐彬在城上见状大怒道:“吴人欺人太甚!莫不是以为我这吴郡城软弱不堪!?”
“嗯……快!速使众将清点兵将,严防四门,非本城守军不可靠近城门参加城防!”唐彬怒喝之时心念电转,吴人举措不合常理其中定然含有深意,急忙使人传令下去。
城上的将领们还没有把军令传下,城外的吴军已经一拥而上,盾阵在先护着冲车昂首挺进,后面跟着大批的****手投石车远程压制吴郡魏人的火力输出,再后方云梯也是准备就绪。而远方的江岸港口渡口等所在接连的起火,显然是被江东水师逐一攻陷。吴军攻城,魏军自然还击,火力相交各有死伤。而在这个时候,吴郡的西门却是突然开启,只见一员彪悍大将带着五百余名身着魏军衣甲的战士抵住了洞开的城门,和魏军拼死肉搏!
“朱异在此!吴郡已被攻陷,尔等还不速降!”朱异在两军野战难分胜负之时,亲自带着千余人混入魏军的残部之中,一到城内便立即发作出其不意夺取了城门!城门一开吴军顿时涌入,而城中的魏军也知道情况不妙急忙上前阻拦和争夺城门。
唐彬见状大呼后悔,自己虽然料到了吴人派遣细作一事,却是慢了半分。想不到这朱异身为吴人主将竟然肯亲自冒险,这般英勇行径如何不得吴国军民爱戴?无数的吴兵涌向城西,其他三方并不因此而减少攻势。吴人兵多,魏人军少,吴军全面开战又是有西门可以直冲城内,不过片刻的功夫就占据了上风。
魏军调集重兵和骑兵前往西门援助,可西门兵力早已顶不住吴人的攻势双方在城西展开了巷战。城门一失守,那些通过云梯攻打西城墙的吴军在攻入城内吴军的支援下顺利的占领了西城墙。这吴郡乃是大城,城墙绵延十数里,整个西侧都落入了吴军的手中,等若吴人可以通过城内,城墙以及城外三个渠道攻击其他三方的魏军。
此时此刻唐彬脸色无比的难堪,对手如此的狡猾,竟然是一招错算满盘皆输。继续犹豫只能葬身此地,看清了吴军的动态唐彬脸色一变,组织了万余魏军开始反扑!
反扑的目标非是西门,那边的吴军实在是太多了,唐彬选取的是东门。吴人重兵在西门,东门的兵力必然薄弱,而且从西门调动兵力援助东门也是十分费时费事的。美其名曰反扑,实则是突围,五千铁骑开路,五千步卒随后,而唐彬带着三千精兵压阵驱动大军打开城门杀了出去。
吴军正在攻城,更是兴奋在大获全胜的美梦中,冷不防唐彬在这个时候弃城而出,遭到突袭的吴军顿时有些手忙脚乱。其实正面对敌也未必扛得住这五千铁骑,而魏军也并非是突围便撤,而是贴着城墙向南方杀去!
南方不只是城门和吴军,更远的地方乃是朱异等各路人马汇聚的大营。兵力大部分都出来参战,留守营中的不过是一些老弱之军。唐彬选则向南冲杀,一是依靠自家铁骑速度极快,二是要趁势打乱吴军的部署,掌控战场的节奏。
要知道城中还有近万的魏军和吴人抵死奋战,唐彬此时也算是围魏救赵之策了。吴军见状果然如同唐彬所料般,唯恐魏军占领了自家的大营,数支人马其不约而同的开始疯狂回追。这是在战场之中,并非广阔无垠的平地之上。四面八方都是吴军,魏军虽然保持挺进,可每踏出一步都是血路!而吴军的追赶相对要容易得多,因此虽然铁骑开道,可还没有抵达吴军大营,压阵的唐彬和三千精锐已经被吴军咬住。
吴将顾容,邓句各引一支人马截住唐彬厮杀,全然不顾返身来救唐彬的魏军。吴军占据绝对优势邓容和顾句二将毫不担心返身而回的魏军会对战局造成影响,把自己人马将唐彬与三千魏军精锐团团围住,二将誓斩唐彬!
唐彬为患江东已久,如今国虽破,仇未泯,邓容顾句深知唐彬狡诈无比,不少江东名将都是死于其手。因此邓,顾二将两支大刀配合的天衣无缝,出手毫不容情!
唐彬单刀迎战,手中刀锋呼啸卷起漫天尘埃,在夜空之下无比神勇。可无论唐彬如何奋力相杀,依旧是破不掉顾容,邓句二人的绵绵刀网。三杆大刀在月光下接连碰撞,战了三十余合三人不分胜负!
此时唐彬麾下的三千精兵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邓,顾二将正力拼唐彬之时忽感形势不妙,自己带来的两支吴军兵力足有五千人上下,此时此刻仅存一千余人苦苦支撑,而唐彬麾下的三千魏军折损不过五六百人的样子。若非是源源不绝的吴军围了上来与魏军混战一处,此时此刻二人已经死在乱军之中了。即便是如此,眼下的形势是邓,顾二人与唐彬在战圈中心位置。周遭是千余吴兵和两千多魏国精锐,然后外围才是吴军和魏军的混战。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争吴郡(下)
吴将逞英勇,双刀誓诛贼!邓句,顾容二人大刀翻飞之间,不留一丝生机(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