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88 部分阅读

第 88 部分阅读

    在这魏国的腹地之内,还有如此精兵。虽然不怕魏人的精锐,可想保存实力是难以做到了。目光闪动,李含看着远方若有所悟,一转身走下了矮墙。

    李含也姓李但却是汉人而不如李特般是賨人。所谓賨人其实就是巴人,生活在巴中宕渠一带。不仅仅是勇猛善战,更是能歌善舞,有一手冶炼技术。昔年周武王讨伐纣王,就是依靠巴人也就是賨人作为先锋,史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冲锋陷阵之中载歌载舞,这是何等的气势?

    賨人勇猛可李含并不勇猛,虽然李含是李特的妹夫,但李含却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当魏军杀来的时候,代表这里已经没有李含什么事儿了,李含走下矮墙给魏人的信号放佛是对方要撤走的感觉,其实矮墙上还有着百余贼兵跃跃欲试。

    转瞬间魏军到达了矮墙之下,期间除了几十只歪歪曲曲的箭矢外,就再没有遭遇任何的抵抗,而这些弓箭连射中都成问题,若不是因为魏军实在是太多,恐怕连遮拦都可省下了。见到魏军杀来,那百余贼兵一哄而散,远方石崇看的是无比解气!这李含和自己扯谈半天光景,到头来还真是虚张声势,外强中干的家伙。本来石崇还有所预感对方有埋伏,然而自家的兵丁已经爬上了矮墙,还有什么可疑惑的?

    一千五百名锐卒跟随石崇久了,油水都是没少捞。这石崇不仅仅是贪财,更是吝啬,给予封赏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官吏将军,但那仅限于自己。换句话说石崇很少拿自己的钱财给这些兵将,却是暗中施压采取各种手段用别人的钱财来充实自家兵将的腰包,这反而比一般官吏用自家钱财赏赐要来得快,来得多。当看到这么大一座坞堡的时候一千五百锐卒就知道石崇的意思了,有没有叛贼不说,但油水肯定是少不了的。这是发财的机会,却不想断送了性命。

    矮墙不高也不陡,魏兵爬上了抢挥舞着刀枪就要想着坞堡内冲杀,只是脚下一空,就掉入了矮墙另一端的大坑之中。这矮墙好爬因为不高,也好走,因为两侧有细细的走廊可以进入坞保,唯独不能前冲,因为三丈宽的矮墙下是两丈七八的宽的大坑,不仅宽而且长,不仅长更是深。深不怕,这些锐卒都是身手过硬的军士,至少耐打抗摔是过硬的。只是坑中插满了尖木竹刺,人落下去就是几个窟窿,只听得惨叫连连,让人毛骨悚然。

    运气好的从矮墙两侧爬上去,前方倒是小细路,虽然容不得多人并行,但也总比掉进坑里稀里糊涂的送命强上百倍。运气不好就算看到了前方的深坑,看到了同袍的惨样,但自己仍旧是身不由己的向前,然后重蹈前人覆辙。怀揣兴奋不断爬上矮墙的同袍成了侩子手,矮墙的宽度站上几百人都没有问题,可后面的不断推搡,前面的就只能“身不由己”了。更无奈的是人人都有躲避危险的心理,更会转化为生理动作。前面的人转身要跑,后面的人听到了惨叫却是想看个究竟,准备有所防范,于是乎前仆后继的跳坑事件就此诞生了。

    这里魏人“前仆后继”大坑对面的群贼倒是看得手舞足蹈,那李含更是不知从哪里捡了一把破扇子一个劲儿的扇动不停,让人为之气结。魏军吼叫着从两侧的小路冲杀而来,不过是一个大坑就让魏人损失了数百的锐卒,着实火大,面子更是挂不住!

    见到魏人从两侧冲杀而来,群贼也不上来抵挡,其实按照两侧道路的宽度不过是两人勉强并肩,若是派遣一些善斗之士,或是结城阵势堵住两侧道路,这些魏国锐卒纵然如何强悍一时半刻也难以突破。更何况群贼人少,魏兵人多,这般巧妙的地处都轻易放弃,可见这大坑不过是即兴之举,并非有意为之。看到群贼逃入堡内,魏人更是拼命前冲,此时矮墙上的魏兵也站住了脚,有顺序的向两侧移动。方才一时的慌乱之后,这仍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并非如此轻易就被击垮。

    一口气冲过了两侧的小路,迎面是一处庭院走廊,若是精通土木之人定会看出此处原本就是有钱人家的宅院,硬是被人挖了大坑,砌出矮墙。庭院回廊曲折漫长,可走廊中间却是被打开一个大豁口,被群贼当做大门用。冲在前面的魏兵心中暗骂这些贼匪低俗,这般奇特的回廊就因为这一处豁口便得十分丑陋,但却正好方面了魏兵追击!

    魏兵想的没有错,但又错了。低俗与高雅是永远并存于世的,群贼这么做虽然有暴殄天物的意思,可却是为了活命。在这片古老的大陆,在这个儒家独大的社会,生命不能永存,死亡却未必永存。比起低俗或是高雅,生或死更有意义,至少对于这些贼人和魏兵来说是这样的。

    豁口大门处突然爆射出无数弩矢,小心翼翼走过两侧小路兴头刚起的魏兵淬不及防,被迎面而来的弩矢顿时射个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前面倒下了无数人,后面的人才看清在回廊中在豁口处,三百余名手执弩箭的汉子一排排的射出手中连弩,每个人都是连射了四五十箭方才换下一人上前。

    对于这种武器,这些锐卒没有见识过,可也听说过。近几年急速膨胀的蜀汉政权就有这么一种每次可以连射五十矢的连弩,被称为诸葛连弩。

    (明日将发表新书连载,依旧是三国题材,请诸位大大多多捧场多多投票多多收藏。惊雷入汉的故事仍将继续,不会停机,不会断更,请各位大大放心。)

    第一百四十九章 暗渡陈仓(上)

    惨叫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那诸葛连弩的威力就算在千军万马的战阵之中也是无人可撄其锋,眼下魏军聚集在这回廊之外,身后便是数丈大坑,正面遇袭毫无遮拦,更是无处躲闪。一时中箭倒地,慌乱间跌入大坑者不计其数。两侧小道上的魏军见状急忙掉头奔逃,和身后魏军撞在一处互相推搡间又是坠入深渊之内。这个时候魏人方才明白为何对方不在自己通过大坑时袭击,而选在这个时候伏击的道理。

    “诸葛连弩!是……是蜀人!”数声凄厉惨呼,惊动了城外观战的石崇。初时惨呼石崇以为只是自己的锐卒遇到对方伏兵,却仍旧是无动于衷,对自家人马有着十足的信心。在这矮墙之外可看不到内中动静,见到自家人马稳住了阵脚,石崇便带着七百骑兵等待胜利的消息传回。不想没过多时竟然又是惨呼连连,清晰可闻的是“诸葛连弩”,“蜀人”!直到此时石崇方才觉得事情不妙,急忙使人上前打探,并且传令收兵!〖.org〗

    七百魏骑分为两翼散开,让自家的败军从中路退回,若是蜀人追杀而出,骑兵由两翼掩杀足以击退来敌!城上的魏国锐卒损失惨重,排在后面的此时倒是逃得迅速,跃下矮墙拔腿就跑。正在奔跑之时忽然看到脚下出现无数巨大的影子,疑虑之间未及抬头便被从天而降的巨石砸的脑浆迸裂,骨折肉烂。

    “投石车!”石崇见状狂呼一声,拨马便跑。这投石车投掷距离甚远,一次又是百余石块狂砸而至,,若非魏骑分为两翼散开,多半也是被砸成肉饼了。饶是如此仍然有二百余魏国铁骑来不及躲闪,惨死在投石车的狂攻之下。

    坞堡内蜀人一番精心设计,硬是伏杀了魏人步骑近两千人。那千五锐卒近乎全军覆没,零零星星有跑的快的,命大的逃脱了数十人而已。不知何时李含又是回到了矮墙之上,手中破扇摇个不停,望着远方若隐若现的旗号暗道好险。原来这坞堡之中还伏有一支用来追杀的人马,但之前李含隐然觉得气氛不对,因此便没有派出这支人马。现在看到坞堡四周有魏人旗号闪现,证实了自己的预感无差,魏人来得果然不是这石崇这一路人马。

    石崇一路奔逃,风声鹤唳,忽见前方一彪人马拦路,顿时吓得心惊胆寒,看也不看掉头夺路而走。忽听身后骑兵喊了一声:“是李将军!”,石崇回头一看,那彪人马的主将原来是谯郡新兵将领李俭李仲约,这才安心。

    李俭见石崇带回的魏骑不过四百余人,而步兵更是一个没有,心中顿时一震。自己分兵各处把守要害,作为石崇的后援。听到前方战事起,急忙前来支援,不想半途之中遇到石崇这支残兵竟然损失如此之大,唐咨有何本领能打败这千五锐卒和七百铁骑?!

    “石将军无须惊慌,末将李俭奉命前来接应将军,可有贼人追来?”李俭乃是这数百骑兵的主将,见自己一手训练的骑兵在石崇的带领下如此狼狈,心中有了几分不快,同时也急于了解唐咨的实力和行踪。

    石崇大口喘个不停,方才虽然只有投石攻击,可若是不是自己反应快,恐怕早已做了石下肉饼,想到这里仍旧是不寒而栗,忍不住回头看看有无追兵。再看李捡横枪立马,一派沉稳的气度,石崇只觉得相形见拙,想解释几句为自己推脱责任,话到嘴边又是说不出口。厚着脸皮说一些违心的言语没有什么难处,只是身后这些骑兵都是李俭的手下,自己说的天花乱坠最终也不过是浮云掠过,终究会拨云见日。想到这里石崇小脸一红愧疚的道:“我带人攻打坞堡之后的矮墙,不想堡中非是唐咨而是蜀军,诸葛连弩和投石车皆有见到,因此才……”

    李俭闻言身躯一震道:“蜀人?!蜀人如何在此!?莫非……”

    石崇此时定下了心神也是震惊,前方战事不断,可未曾听说何处失陷。谯郡地处中原腹地,蜀人何以出现在这里?若是唐咨和蜀人勾结在一处,徐州和兖州恐怕就此大乱!

    “坞堡内的情况我也不是清楚,这……这……那投石车和诸葛连弩确确实实是蜀人的物件,堡中兵士也是如此呼喊,想来绝对不假!”石崇四下张望想找一名自己的锐卒问问坞堡内的状况,可看了半天,千五锐卒竟是没有一人逃到此处,顿时心中一紧。

    李俭冷静下来道:“蜀人虚实未明,我引兵再去查探,石将军你可带着骑兵回城禀报高大人,做好防范。”言罢,李俭带着千余步卒急匆匆的奔着坞堡方向而去。石崇见状也不多言,心知军情紧要便带着骑兵继续赶赴谯郡。

    谯郡城四门吊起,城墙上军士往来巡逻,竟是早已进入了战备状态。石崇微微皱眉,谯郡防范如此之严似乎有些过了,可若真的附近出现了蜀兵,如此也是情理之中。

    “吾乃石崇,速速开门,我有紧急军情要报给高大人!”石崇一路跑的盔歪甲斜,手中大刀更是不知扔在何处。城头上的兵卒见了,冷冷的说道:“哪里来的石将军,未曾听闻,速速离去!”

    石崇新败,本就有火,见状更是无名火起,破口大骂道:“守门小卒也敢猖狂,不认识本将军了么!快快开门!否则休怪我剑下无情!”、话音未落,却见城头一阵哄笑,魏国旗帜忽倒竟是清一色的蜀汉旗号,石崇见状大惊失色,几乎跌下战马!

    “这……怎会如此!?”石崇忍不住惊呼,身后魏骑也是惊恐,偌大个谯郡不过半天的光景竟然被蜀人占领了!?

    “要找高大人是么,高大人首级在此!”城上一名蜀将虎背熊腰不知何人,然手中所提人头,赫然是谯郡太守高诞的人头!

    “撤!”石崇在惊恐之中带着众骑仓惶而退,蜀人不知从哪里出现在这谯郡,可谯郡以南是绝对不可前往。若是蜀人占领了谯郡南部,自己前去岂不是自投罗网?可蜀人又怎会无声无息的打到这里呢?想到这里石崇分出十数骑往徐州下邳,扬州寿春去报信,自己则带人狂奔往濮阳郡请求救兵。

    李俭并不知晓谯郡已经易主,但却知道眼前这座坞堡的厉害。汇合了附近屯驻的几营魏军,李俭带着这三千余人把坞堡团团围住。坞堡后的矮墙已经被鲜血染得通红,魏人尸体仍然丢在那里没人动弹,反倒是兵器铠甲被人扒了个精光。对于魏军的包围,城内的蜀汉将领李含神色不变,悠然自得的站在死人堆里也不言语。一些坞堡内的蜀兵不断的把魏人尸体抛出矮墙,看的坞堡外的李俭双目喷火,怒上心头!

    虽是暴怒可李俭并不从动,蜀人不动声色的就伏杀了一千五百名魏国锐卒,而且堡内还有诸葛连弩与投石车这等利器,自己这三千人兵力虽是不少,可硬功进去恐怕也是难以成功。要知道一千五百锐卒的战斗力远超过自己这三千新兵,而这千五锐卒甚至没有探出堡中蜀军的底细就已全军覆没了。

    “城中蜀将可通姓名!”李俭扬声问道。

    蜀将李含在矮墙上望了望魏军,脸带轻蔑之意,并不言语。

    魏将李俭连问数声,都是没有答复,心中顿时一寒。

    (新书系统审核中,不动也是焦急等待,还请各位看官稍安勿躁,惊雷入汉仍在继续!)

    第一百四十九章 暗渡陈仓(下)

    伫立矮墙上的蜀汉将领李含略带讶异的看着魏军缓缓退去,自己故意不理对方是想激怒这魏将来攻,可魏将不受自己的激将之法,反而退兵,此等韬略倒是比之前那个石崇强上几分。魏人就算有如此智将又如何呢?

    为了这次行动,蜀汉足足筹划了两年有余。谯郡虽然处于中原的腹心地带,却是徐州,兖州,扬州三方交汇的中心点。魏国强兵在外,国内日益空虚,国力得不到补充,反而是生产力不断下降,这般情况内司马氏在朝堂上压制曹氏一家独大,国事上更是强行用兵孤注一掷,如此形势国内动荡已然不可避免。钟会作乱虽是因其个人野心,可若魏国形势一片大好,钟会也未必有胆量带着一群异族硬抗魏国大军,揭竿而起!〖.org〗

    说到底,钟会必然是看到了魏国内部形势不断恶化,方才觉得有机可趁。那个时候蜀汉皇帝刘禅便悄悄计划在魏国境内搞出些事端,而呼雷阙便是担任此等要务的最佳机构。在此过程中,司马昭因钟会之乱对于各地的守将都是产生了怀疑,哪怕一丁丁的小事情都会被无端放大。司马氏能长期压制曹氏一族依靠的乃是世家的力量,以及两代积累的人脉,凝聚成为现今的司马氏集团。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人支持司马氏才有了司马一族的兴旺,若是心怀贰心,司马氏又当如何呢?

    其实大家的利益都捆绑在一起,司马昭对于群臣的敏感和怀疑毫无端由,只是疑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了疑心便难客观审视一个人,一件事,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表情。司马昭疑心越来越重,群臣的日子也就越来越不好过。今天还是一方镇守,明日就被调回许昌,明升暗降,高爵削权,都是屡见不鲜之事。魏国之所以强盛,乃是因为其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到了如今战祸连年本就损失了大批的可造之材,司马昭的不断更换官吏,更是让魏国官吏的整体实力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

    以往用人是量才而行,如今用人是安心便好。什么人才能让自己不会怀疑?没有疑虑?当然是自己的亲人,族人最值得信任了。最值得信任的人不见得就是合适的人选,最合适的人选也未必就有足够的才能担任要务。这一切,都让魏廷之内充满了不安的气氛,彼此猜忌不说,更有一些宵小之辈利用司马昭之疑心构陷大臣,挑拨关系,从中牟取个人利益扶摇直上。

    奸佞当道,宵小逞能,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司马昭看在眼里,却是任由此等跳梁小丑为所欲为。朝堂如此,各地百姓更加的苦不堪言。本来魏国就是国库空虚,可战事没有结束,前方不断的增兵,河北几近荒凉,中原百姓不分老幼下地耕作也是难以填补每年军需的缺口。加之各地守官少有能吏,多为平庸贪贿之辈,可谓是民不聊生。此等状况下蜀汉呼雷阙暗中向谯郡增派人手,用百姓之身份伪装,在谯郡等地扎根,平时便是做个顺民受魏国管理剥削,等待倒戈一击的一天。

    唐咨不是一个老实人,这个时代最容易死的就是老死人,唐咨历经数次叛乱做过魏臣,做过吴臣,就是不死,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在魏国不受重用是在意料之中,可生活之窘迫却是未曾料到之事。其实凭借唐咨的官饷和俸禄每年生活倒是无忧,可那不过是普通人生活而已。人家都是亲朋好友家族经营,唐咨光杆一个不招人见待,没人来杀自己就阿弥陀佛,谁会和这样的有所接触呢?国内形势不好,唐咨那俸禄折了又折,又不准时,没钱没势,受尽白眼欺辱。锦衣玉食,一呼百应的日子过惯了,唐咨可受不住这种百姓生活。因此,暗中勾结一些不法之徒,聚众做些没有本钱的买卖不过是水到渠成。虽说是恶性难改,可也带那么几分逼上梁山的意思。这样的人选,正是蜀汉要寻找的目标。

    蜀汉也曾遭遇过异族之乱,可賨人在巴蜀之地扎根已久,始终都是站在蜀人一边。而李特更是賨人之中的佼佼者,不仅武艺超群,胆魄和智略也属上乘。在魏国腹地内开辟一处蜀汉领土,可不只是为了吸引魏国的兵力,大乱其部署,而是要利用中原百姓穷苦潦倒的形势,掀起一轮飓风,给予风雨飘摇的司马氏集团一记重创!这任务是九死一生,但是李特愿意去做。这是英雄,或是无知,没有人知晓,刘禅在嘉奖至于只能是竭尽所能的给予援助。

    这坞堡内有蜀兵七百,其中三百名诸葛连弩手,另外有唐咨聚集的群匪五百余人,战斗力比起蜀兵自然是落后几条街。谣言一出,如此形势下魏人必然派兵来捉拿唐咨,而李含就负责带领蜀兵和群匪牵制魏兵,引诱来攻,伺机歼灭。同时唐咨和李特早已带着蜀兵混入了谯郡,只待魏人大兵出城,便杀上府衙联合在谯郡内扎根年余的呼雷阙卫士们一同击杀魏国谯郡太守高诞,占领谯郡!

    谯郡是附近几个大郡中兵力最为雄厚的城池,这里被攻破,四周的城郡根本不敢轻举妄动,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前来平乱。因为新兵在谯郡训练,所以谯郡的钱粮物资比寻常城池要丰富的多,同时百姓也是苦的多。那些无甚世事的州郡每日里百姓的徭役和税收都是照常,可谯郡要养活这么多的新兵还有战马,百姓的负担有多重不言而喻。饶是高诞是一名干吏,也只能束手无策。

    百姓知道高诞是一名肯做实事的好官,但无论你如何做,我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虽然口中说好,但心中却未必爱戴。生存都成了问题,大家在乎的只有吃饱穿暖活下去,余下的管不了那么多了。

    民心如此,民心可用。

    魏将李俭深知那蜀将险恶,带着魏军准备退往谯郡。这坞堡深不可测,就算调集了谯郡人马也难以一时攻下。坞堡内更是不知道藏有多少蜀兵,而蜀兵为何会出现在谯郡更是要搞清楚才行。比起这些应该搞清楚的事情,李俭最想知道的却是唐咨究竟在哪里!事情因为唐咨而起,始终没见到唐咨也没有相关的消息,反倒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蜀军,那唐咨是死是活?是死,必然被蜀人害死,那蜀人千方百计大肆散布谣言为的是什么?暴露自己的存在么?

    “不好!”猛的一个激灵,李俭心中隐隐猜到了蜀人的目的,当下带着众军加快步伐向着谯郡进发。行至中途,猛然道路两旁一声锣鼓,无数蜀兵盗匪从两侧杀出!

    魏军遭遇埋伏一时慌乱,李俭见状更加证实了心中猜想,顿时心急如焚,手中长枪狂扫一马当先杀入蜀阵之中。这些魏军在本地算得上是强兵,可放眼魏国不过是些精壮的新兵,莫名其妙的被人伏击,又是蜀军,顿时一个个摸不着头脑乱作一团,根本形不成有效的反击。

    李俭一杆长枪勇猛无比,杀得四周蜀军难以近身,忽感一股狂然之气从斜刺里冲来,李俭心下大凛拧身全力一枪刺去!这一枪快似游龙,猛若惊雷,可却是刺了空!李俭一身力量刺到空处,顿时一口鲜血喷出,而来人早已高高跃起,手中长刀如日中天猛然斩下!

    (不动新书屌丝大战三国开动,请大家多多支持捧场!)

    第一百四十九章 顿悟(上)

    危急之刻李俭急中生智也不去抵挡那无可抵御的一刀,翻身一滚下了战马拖着长枪扭头便跑!不想那敌将全力出手的一刀竟然说收便收,身形在马背上一个起落已经来到了李俭身后,手中大刀好似索命阎王般再出,端的是迅疾无比!

    李俭心知形势不妙,手中长枪猛甩,同时又是就地一滚到了人群之中忍着挨了两刀劈手夺来一把大刀竟是在群匪之中横冲直撞杀出了重围!〖.org〗

    李特哑然,这魏将年纪轻轻可随机应变的能力堪称老道。略一赞叹,李特一言不发带着手下兵士围杀这三千魏兵……

    城父是谯郡左近的一个小县,说是小县却是整个谯郡的屯粮所在。城父的土壤肥沃,水道纵横,是屯田的好去处。谯郡太守高诞致力于恢复民生,推动生产,这城父就是重点屯田所在之一。谯郡易主,高诞已死,这一切不过发生在一个时辰之前,城父人毫不知情。

    大雨过后不少庄稼被雨水打落,这场雨来的迅疾,来的凶猛,让城父的农民受损甚大。百姓穿梭于农田之间,忙碌无比,有了粮食就能吃饱,能吃饱就有安身立民之所。

    粮食,是重中之重,同样也是蜀人觊觎之物!

    唐咨虽然加入蜀军没有几天,可对于蜀人的筹划很是震惊。各地的战事还没有分出胜负,蜀人已然决意在魏国腹地钉下一根钉子。钉子不拿拔除,也没有什么破坏力。但随之带来的影响却是广泛,前方作战的魏军得知这般消息是何感想?中原百姓会否恐慌?可怕的不是蜀汉占领了谯郡,而是蜀汉可以无声无息潜入魏国境内如此多的战力,甚至连军械都有不少。

    今天是谯郡,明天是哪里?

    占领不过是第一步,谯郡需要固守除了足够的兵力外,还要有足够的钱粮。首战告捷让唐咨有了一种感觉,这是自己从来未曾有过的感觉,信任!蜀人似乎并不担心自己有什么其他想法,竟然把半数的军队交给了自己指挥。诚然自己手中这支人马是蜀兵加上自己的亲信组成,但是比起魏国对待自己的态度,这无疑已经是好上太多。

    曾经更随自己并肩作战的文家兄弟,现已成为了蜀汉皇帝刘禅的左膀右臂。就算是战死的徐绍,孙彧这两名副手,也被追谥官职爵位。甚至死人都比自己过的舒坦,每每想到这里唐咨就觉得愤怒。哪怕已经年过六旬,可依然是怒不可遏!既然受降,又不任用,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看罢了。在司马昭的手里,自己只是一个宣传工具,没有用处就扔在一旁不理不问,这如何不让人恼怒?

    城父虽然是屯粮之所,可负责守卫的兵丁不过数百人。唐咨从来都是一个能使诈绝不用力的角色,派出自己的亲信混入城中之后,里应外合轻而易举的就得到了城父的粮食。

    “陛下之意是让我等在此困守,你认为如何?”谯郡府衙之中李特高坐其上,问着自己的妹夫李含。賨人不被蜀人歧视,但蜀汉自有蜀汉的规矩,李特兄弟众多,不乏英才,但碍于国法军令,能带出来的族人只有李含一人。

    李含手无缚鸡之力,却是足智多谋,略皱眉道:“四千人马已经是我方极限,加上唐咨那千余人也不过五千罢了。城中百姓虽然暂时稳定,可若被魏军围困,恐怕仍是人心不稳。”

    “我亦是有此忧虑,唯恐辜负陛下所托。”李特微微叹气,抬头却是看见唐咨一晃一晃的走入屋中。

    “唐老将军辛苦,得城父之粮乃老将军首功,我必如实呈报陛下。”李特起身走上前迎向唐咨道。

    “这点小事不足挂齿,愁眉不展可是有所难事?”唐咨老道无比,看李特和李含的表情就知道二人方才必定讨论了一些难以抉择的问题。

    “兵马钱粮准备已毕,唯一担心的便是魏国大军一到,人心不齐。”李特略带忧虑的道。

    唐咨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摸了摸自己的胡须,缓缓的道:“谯郡虽然在手,可你我仍处于九死一生之地,老夫有两个办法,不知可愿听否?”

    “快快请讲!”李特心知唐咨深谙魏国情况,此老所出之策必然是对症下药。

    唐咨想了想道:“中原百姓的状况相信你们也是了解的,呼雷阙神通广大至此老夫是由衷的钦佩!这么多年来,中原百姓之心已经逐渐偏离魏国,大家吃不饱穿不暖,自然没有忠诚。”言罢,唐咨有意一顿,把眼去看李特。

    李特点头道:“唐老将军的意思,是从百姓生活上着手,收买人心?”

    唐咨笑道:“哈哈,看来李大人你不只武艺出众,才智也是在老夫之上,老夫尚未说明就已被你猜到。”

    李含在一旁不解的道:“城中钱粮有限,困守此地不知道要多久,若是散粮于民,恐怕不利我等久守。”

    唐咨嘿嘿一笑道:“城中富户不少,和这豫州地面上的魏国官吏藕断丝连。若是魏军围城,百姓未曾乱,此等富户必然暗通城外,煽动百姓作乱。可取其钱财散之于民,百姓得到好处必然愿效死力,此乃安抚百姓之策也!”

    李含闻言道:“城中多有虚以为蛇之辈,若依此法至少可以得到百姓心力,好过现在。”

    李特思索了一会儿才道:“城中富户不可尽除,守住此城不仅需要百姓,也需要中原士族的支持,此法可行,却是要仔细斟酌才行。”

    唐咨微微点头道:“第二条计策么,乃是开疆扩土之策!”

    “嗯!?”李特和李含闻言都是一愣,以现在的五千人来算,守住此城还是尚可,若要开疆辟土攻城略地,恐怕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啊!

    唐咨见二人一脸不解,故作神秘的道:“我在这谯郡边界做的什么买卖,你们知道么?”

    李特闻言道:“呼雷阙曾经调查仔细,这个自然知晓了。”

    唐咨又问道:“唐某人无依无靠,无财无势,单凭一人之力就聚集千余人,靠的又是什么,二位知晓否?”

    李含答道:“自然是老将军名声在外,一呼百应!”

    唐咨见状摇头忍不住大笑:“哈哈哈哈哈,非也,非也!”

    “还请老将军明示!”李特见状急忙问道。

    唐咨慢悠悠的道:“老夫在魏人眼皮之下能聚集这般的势力,所依靠的不过是两字而已。”

    “哪两字?”

    “世道!”

    “嗯?世道?”

    “百姓穷苦,多有亡命之徒,朝廷不仁,民间自有豪侠之士。要生存只有铤而走险,可若真是大家都一般,就算铤而走险又有何用?”唐咨貌似回忆,缓缓说道。

    “官家物件老夫绝不敢动,寻常百姓又不值得老夫出手。哼,老夫每月下手一两次,就足以养活这千余儿郎,针对何人相信你们已然知道了。”唐咨又是继续说道。

    李特双目一亮,旋即又黯淡道:“穷苦的终是百姓,富豪之家挥金如土,唐老将军自然是向此等人下手了。只是……”

    唐咨接着李特的话道:“只是这和开疆辟土有什么关系呢?哈,当然有关系了,高诞也算是一名干吏,可老夫依然可以聚集千余亡命之徒。换到其他地界又是怎样情况呢?”

    “老将军是说?!”李特闻言身躯一震道。

    唐咨点了点头,想起自己忍饥挨饿的日子道:“这遍地饥民,穷苦百姓,皆可作为你我攻城略地之兵啊!”

    第一百四十九章 顿悟(下)

    十七万蜀军屯驻建业城下,从建业城头张望蜀人的营寨绵延不绝,一眼望不到头。蜀汉皇帝刘禅御驾亲征极大的鼓舞了蜀军的士气,同时唐彬之死更是在蜀人大肆渲染之下变成了王基图谋不轨的故事。一切都与王基预料的不同,一切都向未知的方向发展。

    城中的魏军足有十三万之众,可王基并不准备出城作战,蜀军士气正旺,魏军新败,这并不是出战的最佳时机。何况城中的一切布防都要更改,只看城外蜀人的部署就知道陆机等人带给了蜀军大量的情报。也就是说城中魏军的虚实,蜀人掌握的一清二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人了解魏军的底细,王基却还没有摸清刘禅的底细。

    纵观刘禅的战史,从最初的一无所知被邓艾几番袭杀几近丧命,到豁然开朗身先士卒立身险地搏得胜利之机,再到现在的陈兵后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短短几年的时间,刘禅已经从一个军事白痴,成为了当代少有的用兵能人。

    王基从不小瞧对手,无论是当年的诸葛诞,或是朱异,陆凯,丁奉等人。王基看似赢得惊险,实则在心中早把对手的份量估计的足够。换句话说,王基估算出了对方最大的能耐,由此设下战略便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了。

    可刘禅,他看不透,这是魏国老臣王基最为头疼的事情。每战必有推陈出新之举,每战必有意想不到之事。所谓多算夺得,算计的越多,设想越是周到,那么动起手来成功的几率就越高,取胜的把握就越大。刘禅以往的对手都不是碌碌无为之辈,这些人的算计在当时不可谓不多,准备的不可谓不周全,然而通通都败了。败在了刘禅的新招,败在了意料之外,败在了出其不意,总之是败了。刘禅就像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深渊,每当对手以为自己没有办法,偏偏又有了新的办法。这样的人,王基估算不出这蜀汉皇帝究竟有多少能量,也估算不出在自己的算计之外还会有什么变数。

    没有十足的把握,王基不战。

    不打无把握之仗,所谓的常胜大概就是这样子了。

    王基没有把握,刘禅也是同样,大军到了建业城下,刘禅赫然发现自己并没有破城的办法。城中的防御力量,兵力多寡都是了解的清清楚楚,但想击王基这样精于算计,谋略深远的老狐狸,在兵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绝无半分可能。

    建业城池高大,魏军占领建业之时就是偷入城中一击得手,因此建业城防不仅没有损伤更是在这几年被加高加厚。尤其是考虑到了未来与蜀军作战时要面临无数攻城器械的猛攻,因此建业的城防皆是注重质量,城墙硬度极高,甚至超过了许昌。

    江北的粮食补给运输到江南,都是先存放在建业。原因无他,建业城防坚固,屯有重兵。就算蜀汉断绝了建业城内外联系,城中的粮草足以支撑两年之久!要知道整个魏国的老百姓都勒紧了裤腰带,这些粮食被交给王基使用,而且是如此之多,司马昭对于王基的重视可见一斑。

    想从粮食上下手袭击建业,比起强攻还让人绝望。

    这是一个无解的城池,也是蜀人难以攻破的堡垒。刘禅不能取胜,索性就不求取胜,而是求不败!

    不能胜,也不能败,立于不败,便是胜。

    想要不败首先要围住建业,兵法上说围城的状况是自家人马远远多于城中守军才可以,可刘禅不用。十七万蜀军硬是把屯有十三万魏军的建业给围住了,而且还围了一个水泄不通。这让人惊讶,更让魏人惊讶,魏军对于蜀人如此狂傲自大都感到十分的愤怒,纷纷要请命出战。

    王基不准,没人可以出城。

    刘禅的意图很明显,绝不会强攻建业城。

    王基的意思也很坚决,就是凭城而守等待蜀军攻城。

    蜀军攻城必然有损耗,有了损耗就折掉了锐气,折掉了锐气魏军便会士气大振,那才是决战的时机。王基不知道刘禅会有什么奇谋,可守在城里任你有什么奇谋都是无济于事。取胜需要耐心,更要韧性十足,只要身处建业城中,刘禅便是无计可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躁的情绪。王基不信刘禅能始终保持冷静,就算是司马懿也有冲动的时候,刘禅比起司马懿似乎还差上许多,至少给人的印象如此。

    在王基看来蜀人用相差无几的兵力来围城,无非是想引诱自己出城作战。一旦魏军出城,蜀人哪怕拼着多些死伤也一定会拖住魏军主力决战!换句话说无论魏军向着哪一方的蜀军进兵,受其攻击的蜀兵都是刘禅的鱼饵。王基不是鱼,也不愿意做鱼,所以魏军不出城,任由蜀军围城。

    半个月过去魏军都没有动静,蜀军却是不敢掉以轻心。纸上谈兵的谋划不过动动唇舌,可实行起来却是要十几万人同心协力幸苦无比。魏军从哪个方向杀来,挑选哪一支蜀军做为目标谁都不清楚。什么时间攻过来,是白天还是夜晚的突袭也不清楚。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全军戒备,日夜轮换,聚精会神提心吊胆的每日生活,其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