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 部分阅读
魏军在城中养精蓄锐,蜀军却要备受折磨,双方同样是静,可魏军只是守城,蜀军在守营之余各部人马时刻保持戒备,一边战事发生后迅速的投入战斗,无形之中蜀人愈加的疲劳,而魏军倒是逍遥自在。
建业对峙的阶段,长江水道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蜀人包围了建业,也就随之占领和破坏了附件的船坞渡口码头等等。魏军水师尽数退到了长江北岸进行补给和休整,魏国水师都督司马汲率领八万水军不断的袭击南岸,与蜀汉水军连番激战杀得是不分胜负,难解难分。魏国战船无数,大批量的补充水师战力,而蜀军铁甲船凶猛,可也逐渐的被对方找到了应付之法。你来我往之下,长江水面上每天都是烟火冲天,鲜血染河。
水面上的战斗取决于双方的水师,陆地上的蜀军帮不上什么忙,反而要担心被对方水师登岸偷袭。而建业城中的魏国水军也不时的出击骚扰蜀军,在水路上魏国战船进退自如毫不担心被蜀军围杀。
这边互相对峙,另一方的吴郡魏兵却是活跃异常。宗预虽然分兵协助会稽蜀军对抗魏国大将胡奋和其弟胡烈,兵分两路分别抵御建业方面的蜀军以及会稽方面的蜀军。蜀人精锐兵将都在建业城下,在吴郡附近屯兵不过是虚张声势,威慑魏人罢了。要知道会稽的蜀汉大将钟离牧重伤,而会稽被魏人攻打那么久,早已没有了反击的力气。说是两面夹击吴郡魏兵,实则是牵制其首尾不能相顾,保证建业局势的稳定。
然胡奋和胡烈兄弟二人都是久经沙场,知兵的能将。建业的形势危急,怎会不救?会稽就是被这兄弟二人打残的,有怎会瞒得过胡家兄弟?几次激战,蜀军开始后退,而胡家兄弟趁此高歌猛进,意图先攻取会稽采取围魏救赵的计策。
便在此时,吴郡的魏军出人意料的停止了前进,转而退保吴郡,让蜀军忍不住莫莫名其妙。最初蜀军还以为是魏人的计策,但观察一段时日发现有不少魏军开始渡船北归,这才相信魏军是真的采取守势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是司马昭。
第一百五十章 朝堂(上)
(今天没来得及两更,特奉上五千字一大章!)
晋公司马昭人在洛阳和蜀汉大将军姜维对峙,可心早飘到了南方地区。作为王基的得力副手,唐彬的死并没有什么让人觉得惊讶的地方。将军难免上阵亡,曹魏战死的名将还少么?唐彬虽然堪称当代名将,可死了也就是死了。只是这死却是有那么几分蹊跷,不是战死,而是被伏杀,被刺杀。〖搜索最新更新尽在lwen2.com〗
唐彬身处建业城中那是江南魏军的后方总部,更是老巢。城中无论何时都是屯有重兵防守,更何况那是魏人统治下蒸蒸日上的繁华都市。要刺杀,应该是建业还没有稳定的时候去刺杀,要伏杀,建业城中遍地都是魏军,这是怎样的伏杀?!司马昭不解,群臣也是不解,、傅袛传来的私信公文说了起因,说了结果,唯独是过程处含糊其辞,一带而过。
这不寻常!傅袛是司马昭特意选拔留给司马炎的智囊,其为人行事小心谨慎,事无巨细必然亲历其为,而且善于谋划决断,这样的人去调查一起疑点重重的案子,得到结果只有这般简单,事情必有蹊跷,内中定有隐情。傅袛没有在私信公文上说,可已经说了很多,说的这些没有写在纸上,司马昭却偏偏可以从纸上看出端倪——江南的形势错综复杂,智者如傅袛也只能用这样的私信公文来提醒司马昭。
傅袛不能说,身为朝中的散骑常侍,挂着前军师,行镇东将军的名号,在两淮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身份地位,竟然遮遮掩掩有所隐瞒,不用问也知道是为何了——两淮与江南地区唯一能让傅袛不敢张口的只有一人,此人无论权势地位均在傅袛之上,除了王基还有谁?
可是王基为何要压制傅袛,使其不敢直言呢?难道唐彬之死,隐藏了什么秘密?或是牵扯到了什么不能让自己知道的线索不成?这是猜想,也叫推断,骨子里便是怀疑。司马昭疑心日重,但对王基的信任始终没有改变。边疆守将几乎换了一圈,可江南两淮仍是放心的交给王基。
这份信任,来之不易吗,如今也要动摇了么?
司马昭与王基相交数十年,而王基更是司马懿时代就深受司马一族的恩惠和提拔,论起忠诚无人可出王基之右,论起能力王基更是这魏国的中流砥柱。忠诚的人不少,但未必有能力,有能力的也很多,只是不一定忠诚。像王基这种忠心耿耿,又能力超群的人,魏国只有这么一个王基,也只有王基一人能有此好评,受此殊荣。
河北荒芜,中原百姓整日劳碌辛辛苦苦,流着血泪积攒的粮草被司马昭统一分配。就算亲自洛阳和蜀军对峙的司马昭本人,军中也不过是半年的粮草而已。而整个两淮,江南,凡是王基麾下的人马至少都有一年的钱粮储备,建业城中的魏军更是有两年的钱粮储备,这等殊荣王基心中自然知晓,更是了解司马昭对自己的信任与厚望。所以魏军灭了东吴,抢了建业,现在却被蜀军围在建业中,但胜负仍在未定之天。
王基不负司马昭所望,司马昭也投桃报李予以无以伦比的信任,可傅袛的这封信,让司马昭忍不住浮想联翩。王基素来忠心耿耿,背叛自己根本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况且就算背叛了魏国,难道王基要投奔蜀汉不成?这完全没有道理。
司马昭不信!可有人信……
傅袛传回来的公文书信不仅仅是给司马昭,还包括朝中廷尉,以及魏国傀儡皇帝曹奂。唐彬的官职可不小,爵位更是高,这封信报到廷尉处,自然诸多大臣参与知情。司马昭看出的疑点,群臣未必看不出来,只是晋公不说话,谁敢乱猜?猜对了,算你洪福齐天,猜错了,那就惨了。
旁人不敢猜,可是有一个人敢!这人不是猜,而是把事情摆在朝堂上讨论。
这人是魏国皇帝曹奂,讨论的内容是给唐彬何种追封。
国家大事,君主之权,曹奂没有参与过,更从未拥有这等的权力。司马昭说什么,曹奂只负责盖上玉玺,以皇帝的身份宣示而已。这样的日子其实也算惬意,不用你干活,只需享受即可。但这是一国之主,九五之尊,任何人被剥夺了权力,抢走了属于自己的国家,都不会高兴。
曾经的高贵乡公曹髦就是典范之一,结果呢?死了,也不过是一个高贵乡公的名号,后人可会记得他是以皇帝的身份被人害死的?
曹奂同样渴望权力,但更想活命。谁当皇帝与自己本来就是不相干的事情。高贵乡公曹髦做皇帝的时候才多少岁?就算只活到四十岁,也是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曹奂压根就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称帝,做个皇亲国戚在封地谨小慎微的活下去也就是最大的期望了。
不想曹髦才做了几年皇帝就死掉了,自己则是被司马一族选为傀儡。选中了,就不能推辞掉,司马昭连皇帝都杀,一个小小的王算什么?认命罢了。
干认命不行,曹奂立志要做一个好皇帝,所谓好皇帝在曹奂的心中,就是讨好司马昭的皇帝。司马昭重视王基,世人皆知,曹奂也是知道。唐彬是王基的爱将,更是东南的重将,这样的人物突然死了,姑且不管是怎么死的,身后事必然要办的风光体面,让司马昭高兴,让王基安心。因此曹奂在朝堂之上召集群臣商议如何追封唐彬之事,不想群臣都是没有什么看法。
晋公他老人家还没有表态,谁敢表态?唐彬的死,如何定性司马昭不说话,没有人能定。可晋公远在洛阳,这边皇帝却是急着追封唐彬,群臣忍不住两边为难,一时间只能是装听不到。
看群臣没有反应,曹奂可是急道:“诸位爱卿,唐彬将军为国捐躯,被见人所害吗,朕欲追封唐彬将军以彰显其生前之功,安抚军心,不知追封何职为好啊?”
“这……”群臣见状知道不能让陛下问第三次,可要如何回答呢?
“启禀陛下,唐彬将军劳苦甚高,如今不幸遇难,此事可与晋公知晓,由晋公定夺为妙。”尚书荀恺眼珠一转,出班回答道。大家都不敢说,可是自己要说看,说又不知如何说,不如推给晋公,这样既在陛下面前表现了,也顾及了晋公的颜面和意思,更重要的是为群臣解了围,提高自己的声望。
荀恺其实不必做着出头鸟,可是也有自己的苦衷。荀恺和因为杀掉高贵乡公曹髦而被处死的贾充是亲戚。之所以荀恺还能坐在尚书的这个位置上,一是因为贾充是司马昭的亲信,虽然被杀可也是挥泪杀之,二是因为荀氏在魏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荀恺无事。无事了,但也开始不受到重用,除了贾充的牵连之外,讨伐蜀汉战役中荀恺的表现也是让司马昭失望。种种原因让荀恺不甘于现状,尽力的提高自己的声望。
人有的时候过于表现等于凸显了自己的愚蠢,朝中群臣有人不知情,也有知情者,这些人没有言语不抢着做出头鸟,自然有各自的考虑与盘算。可当所有人都决定不发一言时,必然有相同的盘算与顾虑。荀恺自忖自己说的滴水不漏,但偏偏是漏了,而且漏得很大。
没等曹奂开口,一道凌厉的目光就扫过了荀恺的脸庞。荀恺一脸得意迎上那道目光后,心顿时就跌入了深谷,忍不住打起寒颤。看他的那个人姓司马,单名一个炎字,是晋公世子,更是留在许昌司马氏的代表。
晋公世子还没张口,你抢着说什么?晋公世子代表晋公司马昭,晋公没有表态,你充什么大瓣蒜?荀恺知道自己失言,一脸赧困的闭上了嘴退到自己的位置,暗骂自己不小心,更骂同朝为官的这些同僚,这么大的漏子竟是没有一人提醒自己,害的自己得罪了晋公世子,这尚书的位置,回头恐怕也是保不住了。
荀恺退下了,魏国皇帝曹奂却还没完问道:“荀尚书此是何言?追封唐彬将军还需要劳烦晋公么?我看,问晋公世子就足够了。”敢情曹奂看到殿下的形势也是有所悟,于是一句话把荀恺撇到一旁,转而询问司马炎的意思。
荀恺又是生气,又是懊恼,群臣各自在一旁偷笑,司马炎此时挺身而出道:“唐彬将军为宵小所害,实为可恨!唐彬将军为国家栋梁之臣,理应有所追封,陛下当下旨追封唐彬将军,并且下旨缉拿杀人凶手归案才是!”
司马炎言罢,自有朝臣出班接道:“臣以为可追封唐彬将军为镇南将军,建业侯,并且对其子嗣加官进爵,以示天子之恩。”
“准奏!”曹奂一声令下,自然有人拟旨。群臣此时也知道了司马昭对于江南之事的态度,王基依然不可动摇,而江南的局势也不允许王基有任何的异心。
只是现在不动是不易动,不能动,还是真真切切的不想动呢?没有人知道,可总要知道,因此不少大臣在朝会之后便去晋公府邸拜访司马炎。司马炎不再是那曾经稚嫩的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的晋公世子。有人暗中认为,司马炎的智略无法与司马昭比拟,可善于纳谏的胸襟却在其父之上。
一起到晋公府邸拜访的不仅仅是群臣,还有一条让人心惊胆寒的消息,准确的说是一条谣言。谣言的散步者自然是蜀人,可传到了许昌这话从哪里传出来就无人知晓了。
“民间风传唐彬是在建业皇宫之中被吴人所杀,此事是真是假,诸位教我。”司马炎坐在父亲的位置上,看着群臣。朝堂之上也是这群人,到了晋公府邸不过是上坐者人选不同而已,当然不同的还有这个位置。
众人也是刚刚收到消息,闻言均是震惊!吴人皇宫早就下令封禁,唐彬身为留守建业最高的官僚若真如谣言所说私自入了皇宫被杀,那其中的故事就精彩了。私入皇宫违抗圣令这是死罪,若真如此别说什么追封,满门抄斩都是轻的。可人毕竟是死了,联系到傅袛那苍白的书信,再联系到……想到这里,众人都不敢再想。身为王基手下第一重将的唐彬,若是死在皇宫之内,难道是王基有了不臣之心!?
建业守卫森严,又是长治久安的城池,唐彬位高权重被人伏杀本就是出人意料的事情。传言自然是没有证据,可联系到建业的状况,唐彬的身死,死在皇宫之内倒是恰好可以解释所有的疑虑,解开所有的疑点。之所以能成功的伏杀唐彬,正是因为皇宫之内没有魏军,这是下手的好地方。而正因如此,傅袛传回的文书关于其中细节才是含糊其辞。无论是王基威胁傅袛,或是傅袛有意隐瞒,都不是要点,要点是任何一种推测都符合种种现状。
“谣言未必属实,况且只是风传而已,东南战事不断,不可有所闪失,王基将军为国中栋梁,深受晋公信任,断不会有所图谋。傅大人才智过人,多半是另有隐情不变直言,眼下敏感时期有些事情并不易挑明,世子可尽快与晋公取得联系,弹压谣言,避免有心者从中挑事,图惹是非。”尚书郭奕思考后如此说道。郭奕字大业,与魏国名臣郭嘉之子同名,却不同字。乃是朝中尚书,在裴秀,张华,傅袛等人远出之后,为司马炎最为信任之人。
“嗯……郭尚书此言差矣!”一人摇头晃脑出班到,众人见之暗自摇头,说话之人乃是朝中大臣潘岳。潘岳此人善于构陷献媚,不知道有多少忠直之臣被其所害,此人也凭此受到司马氏的重用。如今此人发言,东南之事恐怕难以善了。
但见潘岳说道:“傅袛大人聪明无比,即便不能明言亦不须写的如此笼统,况且王基久镇淮南深得人心,就算王基没有贰心,谁又能保证其下属忠心于魏呢?”
司马炎看了潘岳一眼,虽然对此人没有什么好感,可这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东南兵权在王基手中握了近十年,以王基的本事想必这些魏兵对于王基都是忠心耿耿。忠于王基若是大过忠于魏国,这便是隐患,而且是很大的隐患。
潘岳接着说道:“此事若然属实,王基心中无愧大可直言,何必遮遮掩掩呢?晋公圣明,世子睿智,难道还会冤枉他不成?傅袛大人足智多谋,又是世子身旁之人,王基若有心明言这是属下私自所为,何不请傅袛大人美言几句?”
说到这里有些大臣已经站在了潘岳一边,王基和傅袛隐瞒了事情的真相这确凿无误,究竟是什么真相需要遮掩呢?王基是司马昭宠信之将,傅袛是世子亲信之臣,若是二人协力开脱,这事情也不难说清,何必如此?
郭奕站在一旁,见到司马炎的神情就知道潘岳所言,司马炎已经听进几分。微微一叹,心中暗道:“有潘岳这般的奸佞在朝中祸害群臣,唯恐天下不乱,换自己是王基,也不会一五一十的全盘托出。”
潘岳得意的说道:“现今最主要的搞清楚东南的状况,世子可以派遣使臣前去建业一探究竟,另外督促王基和傅袛尽快吐露实情,若是坦白可既往不咎,若仍是遮掩这其中必然有鬼!”
“有你个大头鬼!”群臣之中一人挺身骂道!众人视之,乃是阮籍!
潘岳闻言一愣,见是阮籍不禁怒道:“阮大人恶语中伤不知这是何意?”司马炎闻听阮籍发话,顿时也想一看究竟。
阮籍见潘岳在这里胡搅蛮缠,满堂朝臣竟是无人敢言,一时愤愤出言,可此时却是醒悟自己处境危险。只见阮籍不慌不忙道:“不做亏心事,莫怕鬼叫门,愚民信之,你潘大人也信有鬼么?”言罢倒是去看潘岳。
潘岳闻言又是一愣道:“信不信,与你何干?”
阮籍放生笑道:“心中无愧,何怕叫门?若是有愧,何须叫门?潘大人你说这里有鬼什么事情啊?”
潘岳怒道:“人心作祟,哪有什么鬼怪!”
阮籍嘿嘿笑道:“是啊,是啊,潘大人也知人心作祟,却偏偏说事中有鬼。大家都是读书之人,子不语怪力乱神,潘大人想说人心,用鬼怪比拟多有不妥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说完这些,阮籍转身竟是大笑而去,笑声中充满了惬意,也带有几分悲凉。
这个时候潘岳方醒悟自己被这老家伙摆了一道,这老家伙明明就是自觉失言,扯这些鬼怪来搪塞而已。自己不明所以三绕两绕,竟是被其当着众人的面子落了怀疑王基和傅袛心中有祟的口实。真是防不胜防,这阮籍整天装疯卖傻果然难缠。
王基是晋公爱将,傅袛是世子宠臣,自己被落了口实已经把人得罪的透彻,若是二人无事,将来朝堂之上还有自己立足之地么?王基是外将到不足为虑,那傅袛足智多谋若是真心针对自己,自己绝对没有活路。想到这里潘岳把心一横,今日之事必然要钉死王基傅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第一百五十章 朝堂(中)
潘岳在司马炎耳旁说了不少谗言,群臣明知潘岳在构陷王基和傅袛,但却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为二人说话。最近这几年朝中内外因为谗言而被罢职免官乃至满门抄斩的不在少数,究其根由,乃是晋公疑心太重。唐彬之死内中却是有蹊跷,可谁能肯定王基和傅袛就一点问题都没有?若是没有还好说一些,可若是有问题,无疑把自家的前途和身家性命都赔了进去。晋公对于心怀异心的大臣从来都是辣手以对,绝不手软。
这朝中已经是奸佞小人居多,就算是郭奕这种被司马炎倚重的大臣一时也是不敢有什么言语。看起来攻击王基与傅袛的不过是潘岳一人,实际上潘岳代表的乃是一个利益集团。郭奕心中有如明镜一般,自己不说话也就算了,若是言语一二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
司马炎听了潘岳说了一堆,觉得这谣言还是慎重对待的好。自己心中也知道潘岳这个人不招人见待,无奈句句话说的有道理,字字都是为大局着想,纵然自己反感这个人却是很难不认同潘岳说的话。
潘岳是一个聪明人,知道依靠自己是难以说服司马炎的。司马炎看起来听信了自己的话语,可过后一定还是会想他身旁那些智囊请教的。况且最终拍板决定的可不是司马炎,而是司马炎的老子司马昭。司马昭虽然老了,一只眼睛盲了,可仍是精明无比,若是在司马昭面前如此大进谗言,掉脑袋的必然是自己。
离开了晋公府邸,潘岳连忙修书给自己的同党,另外自己奔着王府而去。许昌城中姓王的官僚无数,被称为王府的只有一家。中原名儒王肃的府邸,王肃是著名的经学家,更是大儒,若是王肃敢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为第一了。魏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而王学作为取代经血而风靡全国的学说,其影响力开始不断减弱。
饶是如此,王府的地位依然是无人可以动摇。
“潘大人此来不知为何啊?”王府主人王恺居中而坐,饮茶观舞好不惬意的问道。
潘岳吞了口唾液,心中暗道这王家果然是富可敌国,府中一应摆设穿戴皆是奢华至极!就算是寻常的奴仆侍女若是不知底细的见了,多半会认为是那家的千金闺秀。王府有钱,而且会享受,不怕铺张,只怕人不知道自己有钱,这样的心里和财力堪称许昌之最也不为过。
“近来朝中是非不断,在下为王大人鸣不平而来。”潘岳心知王恺身为王肃之子,虽然无甚才行,可人并不蠢。
“哈,潘大人为国操劳真是辛苦了,且看这歌舞如何?”王恺对于所谓的不平之事没有丝毫兴趣,反倒是邀请潘岳观看歌曲。
潘岳见状只得暂时把话放下,只见数名妙龄女子衣着婆娑,几见肌肤随着曼妙音符翩翩起舞,看得人心旷神怡,目不暇给,就算心中有万分紧急之事竟也是抛之脑后。王恺在上座看了看潘岳那惊讶的神情,心中不禁冷笑道:“潘岳啊潘岳,人皆称你才貌并全,在这美色之前也不过是这般货色罢了。”
潘岳就是后世所称的“潘安”,是个完完全玩的大帅锅,一举一动皆得女子倾慕。更兼才气过人,出口成章,因此招人嫉妒。司马炎之所以看潘岳不爽,实则也是嫉妒心作祟,美貌与才气并存的潘岳只能依靠阿谀奉承,谣言中伤来换取仕途上的不断进步,这也是人生之无奈吧……
那些歌女舞姬何尝见过如此美貌的男子,舞动之中渐渐有了向着潘岳桌旁靠近的迹象。王恺见状怒上眉山,毫不遮掩的微微一咳。舞姬们闻咳大惊,好在还可以不动声色的继续表演,可潘岳听了无异于五雷轰顶。自己前来是有求于王恺,如今倒是先让主人家颜面无光,这该如何是好?
“退下!”王恺沉声一喝,众人惶惶而退。
“天色不早,潘大人有话直说。”王恺一脸冷漠的看着潘岳。
潘岳心中一动道:“朝中多有人言,王学起而经学灭,王学灭而玄学起,实在令人感叹啊!”
王肃身为一代经学大家一手创造了王学,从而使得经学逐渐没落,而王肃前几年死后,王学因为后继无人,就此消沉,却而代之的便是玄学。潘岳说的话王恺其实也有耳闻,只不过要比潘岳说的直接得多。
王肃生而经学灭,玄学起而王肃亡!
“那又如何?”王恺依旧是一脸冷漠的看着潘岳,心知潘岳此人无事不登三宝殿,可不会为了几句风言风语就拜访自己。
“我又听人言唐彬被吴人伏杀于吴国皇宫之内,这与傅袛所传之公文大不相同,郭大业正为傅袛辩言,不知晋公如何裁断。”潘岳简短扼要道出眼下的形势,说到这里拱手道:“天色不早,下官告辞了!”言罢竟是起身告退,留下王恺带着满腹狐疑。
在群臣离开之后,司马炎便留下了郭奕,朱振两名大臣询问事情。郭奕依旧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王基和傅袛绝无二心,而眼下的形势就算二人有所异心也只能安抚,不可触动。朱振的看法与郭奕大致相同,王基外镇十余年,家中数子都留在许昌做官而不接触戎马,此等忠心已经表露无遗,唐彬之死再有蹊跷也不应该在此时追究责任。
郭奕和朱振反复劝导司马炎,同时心中也暗自诧异潘岳的一干党羽竟然没有露面,难道对方认为只凭借方才的一番长篇大论就能够让司马炎下定决心?或者是对方已经放弃了构陷王基与傅袛!?依照潘岳的性格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别说是潘岳了,将心比心就算是自己得罪了王基和傅袛之后,又说了这么多的坏话,焉有不把事情做绝的道理?
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外面有人通报,王大人到了。
王府只有一个,王大人却有很多,可在晋公府中被称为王大人的还是只有一个,王恺!
“快请!”司马炎闻言起身前去相迎,郭奕和朱振对视一眼,心中均是泛起不安,当下也是跟随在司马炎身后去迎接王恺。
“这么晚来叨扰世子,世子亲迎微臣怎受得起!”王恺四平八稳缓缓走来,一脸春风笑道。
“母舅说的是哪里话,快快请进!”司马炎与王恺十分亲近,上前拉住王恺的手便是奔入屋中。王肃乃是司马昭的岳父,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排期辈分这王恺乃是司马炎的母舅,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
众人分宾主落座,王恺看着司马炎的脸色道:“国事繁重,世子当注意休息,身体要紧啊!”
司马炎道:“诸事繁多,小甥不敢懈怠,恐怕有负父亲所托。”
王恺道:“最近微臣病体已经痊愈,世子有何烦心之事不妨说出,看看微臣能否为世子分忧。”
司马炎大喜道:“母舅见识过人,事情乃是……”
司马炎不断和王恺叙述唐彬之事,郭奕和朱振在一旁听得越是胆寒。这王恺哪有什么病体,分明便是不愿意上朝理政躲在家中享受荣华富贵罢了。这个时间出现在晋公府邸,分明是为了唐彬一事前来,却又不明说,反而摆出一副适逢其会的模样,难道说潘岳能请得动这王恺不成!?
要知道王恺对于司马炎是十分亲近之人,绝非郭奕,朱振可以比拟。司马炎与王恺不仅仅是有着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司马炎从王恺手中借用了不少钱财挥霍。转头再一想,作为玄学支持者之一的傅袛也曾经与王恺发生不悦,这般说来……
郭奕正想到这里,王恺恍然大悟表情浮现脸上,话锋一转道:“……”
第一百五十章 朝堂(下)
洛阳的魏军和蜀军已经对峙数月之久。双方兵力相差无几,任何一方采取守势,另一方都难以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司马昭倒是没有什么可觉得焦急的,哪怕是新野丢了也没见司马昭有什么过激的情绪。这么多年来魏国经历的太多了,司马昭经历的也是太多了,钟会的叛变之后,司马昭变得更加敏感,也变得更加深沉,就算常年跟随司马昭的裴秀和张华等人也很难再揣摩出司马昭的心思。
东南方向战事频频,唐彬这种事情实在是添乱子。司马昭嘴里不说,可脾气明显要暴躁许多。私下里裴秀和张华皆认为留守许昌的司马炎在这件事上做的实在是欠考虑。全国各条战线都在吃紧,这个时候宁少一事不多一事。司马昭把魏国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给了王基,这种信任在钟会反叛后的魏国是弥足珍贵的。司马炎就算是不相信王基,也应该相信自己父亲的判断力。
司马昭与王基相识四五十年,还会看错么?这是司马炎不懂司马昭啊……
钟会叛变之后,司马昭竭尽心力去补救这个残局,日夜操劳之下竟是眇了一目,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最初不过是左眼附近长了一个大包,久治不愈的状况竟然危机了司马昭的视力,最终使这个老者只剩下一只眼睛。
得到司马炎的报告之后,司马昭一夜未睡,裴秀和张华在屋外等候了一晚,只听到阵阵叹息。相交四五十年如今搞出这种事情,司马昭不知道还好,或是过一段时间知道也好,偏偏是眼下各方吃紧的状况下得到这种消息,让司马昭很难静下心来考虑事情的真伪。
人的精力有限,何况司马昭这个垂暮老者?
国家政治势力,军事力量,后勤部署,生产规划事事都要司马昭过目,操心,对于一个老者来言这负担实在是重了些。这若是和平年达或是三分鼎立的年代,司马昭足以应付一切突发事件。但若是一个乱世,一个危机重重战事不断的时代,譬如眼下,这绝不是司马昭可以掌控的,至少难以像天下三分时候一般的掌控自如。
这固然有体力和精力的限制,同时也是智力不及的原因,私下里张华和裴秀嘴中不说,可心中不断的用司马昭比较司马懿,得出这个结论只不过是智者见智罢了。一个时代的英雄或是一个时期的英雄,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都大不相同,没有办法做横向的比较。但是司马昭从三分天下到了双雄逐鹿的环境转变,其能力没有变化,可为什么会显得力不从心?这是环境变化,而人本身智力不足以应付环境的原因啊。
若是司马懿处于这个时代,能否有所不同?答案是未知。
只有曹操这种从乱世走出统一中原的人物才有这般能力,司马氏从曹氏手中摄取大权,培养心腹班底,可说到底,这是在一个封闭的国家和集团中,而非一个开放性的大时代。地位或许相同,高度也许一样,但谁都知道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难度。
而今,一切都看司马昭的,可司马昭真的可靠么?这不仅仅是裴秀和张华的考虑,更是中原世家们拭目以待的事情。司马昭早就显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被构陷杀害的那些忠臣中至少有一半人是司马昭有意为之。杀了那些人可以震慑其他人,杀了那些人可以让自己的权利稳定,能答道这两个目的,司马昭不惜有意的听从那些奸佞去做一些自己心中早已认定的事情。是奸佞左右了司马昭,还是司马昭利用了这些小人?
分不清楚,也没有办法分清楚,这是利益的角逐,而非忠奸的对决。
事情到了洛阳已经不再是东南能否安定的问题,而是整个魏国能否安定的问题了。潘岳,王恺为代表的一帮大臣认为王基忠心耿耿,绝无问题,可傅袛知情不报有意隐瞒,身为世子身旁的智囊,却是这般的没用,显然这不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心怀二意,志虑不忠,这是傅袛的罪名。
傅袛是玄学一流的重要人物之一,潘岳纠集了王恺等王学和经学一帮大臣不断的抨击,让朝中玄学一派的大臣都难以心安,纷纷走出来支持傅袛无罪。可若傅袛无罪,这含糊其辞的文书与那让人难以不信的谣言岂非把矛头都指向了王基?这就是潘岳聪明的地方,并不赶尽杀绝,只是挑选了一个容易下手的傅袛,漂白王基。这样玄学一派想****自己的定论,无形之中便会把王基拉下水。
而王基,是绝对不可能背叛魏国的——因为司马昭相信!
攻击玄学代表人物傅袛的潘岳也是玄学主要人物之一,他这一起高调一下子就号召了不少玄学的人士和力量。这些人和力量加上王恺代表的经学和王学两派大臣,足以和郭奕,朱振代表的玄学派系分庭抗礼。两股力量从对王基和傅袛的猜忌引发到了派系的冲突,个人恩怨,官场利害的倾轧,这本就超出了事件本身,但偏偏要用这不想干的事情做一个了解,要一个结果,其中牵扯之广可想而知。
这多年来中原屡屡震动,各方势力早已有了对司马氏的不满,司马昭有意撤换了不少功勋彪炳,能力超然的边将而换上自家的亲信取而代之,这并非是无的放矢。虽然弱化了防卫力量和国家的战斗力,但在某种程度上,这让司马氏的政权更加稳固。魏国与司马氏的辉煌并不是一回事儿,在司马昭看来魏国不能没有司马氏,保住家族的地位和统治力等于保住了魏国。
可天下人,天下士人,是否如此看呢?
尚书令和峤在郭奕等人的延请之下,不得不出面平息这场争论。可王恺与潘岳更是找到了司马炎的岳父,杨骏出面来应付和峤。和峤这一边虽然都是朝中的权臣,但对手都是司马氏的亲戚亲家。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上王恺和杨骏这帮人比遇上皇亲国戚还要难缠数倍!这些人不仅仅和司马氏的利益紧密相连,更是财大势粗党羽无数!
司马昭重用族中亲属后,这些人都是高官厚禄手握兵权,和峤纵然是尚书令对上这些人也难以硬气起来——司马昭重亲属而疏远外臣的做法使得双方的实力完全不对等。更多的人见到双方剑拔弩张,都是不愿意置身其中,恐怕受到牵连。但也有一些投机分子此时看中了某一方便力挺加入其中,若是胜利便是荣华富贵,输了么……自然也不用多说了,总之这是一场赌博!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魏国朝堂内部炸开锅的时候,一个消息竟是让魏国朝堂接近崩溃。横海将军列侯唐咨在谯郡连结蜀人揭竿而起,杀谯郡太守高诞及附近郡县守令数人,新兵总指挥李俭,龙骧将军石崇先后战败纷纷向朝廷求援!
这朝中两大派系打个不停,私人恩怨更是夹杂其中牵连无数。眼下谯郡一丢,群臣更是互相指责,借此达到打压地方的目的,就算有忠正之言出现也是被唾沫星子淹没,根本没人响应。谯郡地处东方虽然离许昌颇远,可其南方便是扬州两淮,东方则是徐州,西方是豫州,北方的兖州。这么一个地方被蜀军占领,其威胁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各州兵力都被抽调一空,谯郡的蜀兵传闻有万人之众,魏人却拿不出相应的兵力前去征讨!无可奈何之下,司马昭只好下令抽调吴郡的胡氏兄弟回转中原,消灭谯郡蜀军!
第一百五十一章 设谋(上)
(⊙﹏⊙b汗……今天没来得及两更,奉上五千字一大章!)
新野郡中八万蜀军整日操练不休,车仗粮秣从长江渡口到新野可谓是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百姓之中风传蜀军不日将杀奔许昌,直捣魏国帝都,魏国境内无不戒备森严准备迎战。
新野县城之内蜀汉军师范长生与大将范恩却是各着便服谈笑风生,范长生意态悠闲,品茗道:“我军屯驻新野已有两月之久,四周魏军小心谨慎,时刻防范不敢掉以轻心,陛下此谋果然行之有效。”
范恩虽为武将可也是喜欢饮茶,手中不停摆弄茶杯,闻言笑道:“陛下使兄长牵制魏军,兄长以退为进牢牢占据主动,却把功劳都推给了陛下,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建业对峙的阶段,长江水道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蜀人包围了建业,也就随之占领和破坏了附件的船坞渡口码头等等。魏军水师尽数退到了长江北岸进行补给和休整,魏国水师都督司马汲率领八万水军不断的袭击南岸,与蜀汉水军连番激战杀得是不分胜负,难解难分。魏国战船无数,大批量的补充水师战力,而蜀军铁甲船凶猛,可也逐渐的被对方找到了应付之法。你来我往之下,长江水面上每天都是烟火冲天,鲜血染河。
水面上的战斗取决于双方的水师,陆地上的蜀军帮不上什么忙,反而要担心被对方水师登岸偷袭。而建业城中的魏国水军也不时的出击骚扰蜀军,在水路上魏国战船进退自如毫不担心被蜀军围杀。
这边互相对峙,另一方的吴郡魏兵却是活跃异常。宗预虽然分兵协助会稽蜀军对抗魏国大将胡奋和其弟胡烈,兵分两路分别抵御建业方面的蜀军以及会稽方面的蜀军。蜀人精锐兵将都在建业城下,在吴郡附近屯兵不过是虚张声势,威慑魏人罢了。要知道会稽的蜀汉大将钟离牧重伤,而会稽被魏人攻打那么久,早已没有了反击的力气。说是两面夹击吴郡魏兵,实则是牵制其首尾不能相顾,保证建业局势的稳定。
然胡奋和胡烈兄弟二人都是久经沙场,知兵的能将。建业的形势危急,怎会不救?会稽就是被这兄弟二人打残的,有怎会瞒得过胡家兄弟?几次激战,蜀军开始后退,而胡家兄弟趁此高歌猛进,意图先攻取会稽采取围魏救赵的计策。
便在此时,吴郡的魏军出人意料的停止了前进,转而退保吴郡,让蜀军忍不住莫莫名其妙。最初蜀军还以为是魏人的计策,但观察一段时日发现有不少魏军开始渡船北归,这才相信魏军是真的采取守势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是司马昭。
第一百五十章 朝堂(上)
(今天没来得及两更,特奉上五千字一大章!)
晋公司马昭人在洛阳和蜀汉大将军姜维对峙,可心早飘到了南方地区。作为王基的得力副手,唐彬的死并没有什么让人觉得惊讶的地方。将军难免上阵亡,曹魏战死的名将还少么?唐彬虽然堪称当代名将,可死了也就是死了。只是这死却是有那么几分蹊跷,不是战死,而是被伏杀,被刺杀。〖搜索最新更新尽在lwen2.com〗
唐彬身处建业城中那是江南魏军的后方总部,更是老巢。城中无论何时都是屯有重兵防守,更何况那是魏人统治下蒸蒸日上的繁华都市。要刺杀,应该是建业还没有稳定的时候去刺杀,要伏杀,建业城中遍地都是魏军,这是怎样的伏杀?!司马昭不解,群臣也是不解,、傅袛传来的私信公文说了起因,说了结果,唯独是过程处含糊其辞,一带而过。
这不寻常!傅袛是司马昭特意选拔留给司马炎的智囊,其为人行事小心谨慎,事无巨细必然亲历其为,而且善于谋划决断,这样的人去调查一起疑点重重的案子,得到结果只有这般简单,事情必有蹊跷,内中定有隐情。傅袛没有在私信公文上说,可已经说了很多,说的这些没有写在纸上,司马昭却偏偏可以从纸上看出端倪——江南的形势错综复杂,智者如傅袛也只能用这样的私信公文来提醒司马昭。
傅袛不能说,身为朝中的散骑常侍,挂着前军师,行镇东将军的名号,在两淮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身份地位,竟然遮遮掩掩有所隐瞒,不用问也知道是为何了——两淮与江南地区唯一能让傅袛不敢张口的只有一人,此人无论权势地位均在傅袛之上,除了王基还有谁?
可是王基为何要压制傅袛,使其不敢直言呢?难道唐彬之死,隐藏了什么秘密?或是牵扯到了什么不能让自己知道的线索不成?这是猜想,也叫推断,骨子里便是怀疑。司马昭疑心日重,但对王基的信任始终没有改变。边疆守将几乎换了一圈,可江南两淮仍是放心的交给王基。
这份信任,来之不易吗,如今也要动摇了么?
司马昭与王基相交数十年,而王基更是司马懿时代就深受司马一族的恩惠和提拔,论起忠诚无人可出王基之右,论起能力王基更是这魏国的中流砥柱。忠诚的人不少,但未必有能力,有能力的也很多,只是不一定忠诚。像王基这种忠心耿耿,又能力超群的人,魏国只有这么一个王基,也只有王基一人能有此好评,受此殊荣。
河北荒芜,中原百姓整日劳碌辛辛苦苦,流着血泪积攒的粮草被司马昭统一分配。就算亲自洛阳和蜀军对峙的司马昭本人,军中也不过是半年的粮草而已。而整个两淮,江南,凡是王基麾下的人马至少都有一年的钱粮储备,建业城中的魏军更是有两年的钱粮储备,这等殊荣王基心中自然知晓,更是了解司马昭对自己的信任与厚望。所以魏军灭了东吴,抢了建业,现在却被蜀军围在建业中,但胜负仍在未定之天。
王基不负司马昭所望,司马昭也投桃报李予以无以伦比的信任,可傅袛的这封信,让司马昭忍不住浮想联翩。王基素来忠心耿耿,背叛自己根本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况且就算背叛了魏国,难道王基要投奔蜀汉不成?这完全没有道理。
司马昭不信!可有人信……
傅袛传回来的公文书信不仅仅是给司马昭,还包括朝中廷尉,以及魏国傀儡皇帝曹奂。唐彬的官职可不小,爵位更是高,这封信报到廷尉处,自然诸多大臣参与知情。司马昭看出的疑点,群臣未必看不出来,只是晋公不说话,谁敢乱猜?猜对了,算你洪福齐天,猜错了,那就惨了。
旁人不敢猜,可是有一个人敢!这人不是猜,而是把事情摆在朝堂上讨论。
这人是魏国皇帝曹奂,讨论的内容是给唐彬何种追封。
国家大事,君主之权,曹奂没有参与过,更从未拥有这等的权力。司马昭说什么,曹奂只负责盖上玉玺,以皇帝的身份宣示而已。这样的日子其实也算惬意,不用你干活,只需享受即可。但这是一国之主,九五之尊,任何人被剥夺了权力,抢走了属于自己的国家,都不会高兴。
曾经的高贵乡公曹髦就是典范之一,结果呢?死了,也不过是一个高贵乡公的名号,后人可会记得他是以皇帝的身份被人害死的?
曹奂同样渴望权力,但更想活命。谁当皇帝与自己本来就是不相干的事情。高贵乡公曹髦做皇帝的时候才多少岁?就算只活到四十岁,也是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曹奂压根就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称帝,做个皇亲国戚在封地谨小慎微的活下去也就是最大的期望了。
不想曹髦才做了几年皇帝就死掉了,自己则是被司马一族选为傀儡。选中了,就不能推辞掉,司马昭连皇帝都杀,一个小小的王算什么?认命罢了。
干认命不行,曹奂立志要做一个好皇帝,所谓好皇帝在曹奂的心中,就是讨好司马昭的皇帝。司马昭重视王基,世人皆知,曹奂也是知道。唐彬是王基的爱将,更是东南的重将,这样的人物突然死了,姑且不管是怎么死的,身后事必然要办的风光体面,让司马昭高兴,让王基安心。因此曹奂在朝堂之上召集群臣商议如何追封唐彬之事,不想群臣都是没有什么看法。
晋公他老人家还没有表态,谁敢表态?唐彬的死,如何定性司马昭不说话,没有人能定。可晋公远在洛阳,这边皇帝却是急着追封唐彬,群臣忍不住两边为难,一时间只能是装听不到。
看群臣没有反应,曹奂可是急道:“诸位爱卿,唐彬将军为国捐躯,被见人所害吗,朕欲追封唐彬将军以彰显其生前之功,安抚军心,不知追封何职为好啊?”
“这……”群臣见状知道不能让陛下问第三次,可要如何回答呢?
“启禀陛下,唐彬将军劳苦甚高,如今不幸遇难,此事可与晋公知晓,由晋公定夺为妙。”尚书荀恺眼珠一转,出班回答道。大家都不敢说,可是自己要说看,说又不知如何说,不如推给晋公,这样既在陛下面前表现了,也顾及了晋公的颜面和意思,更重要的是为群臣解了围,提高自己的声望。
荀恺其实不必做着出头鸟,可是也有自己的苦衷。荀恺和因为杀掉高贵乡公曹髦而被处死的贾充是亲戚。之所以荀恺还能坐在尚书的这个位置上,一是因为贾充是司马昭的亲信,虽然被杀可也是挥泪杀之,二是因为荀氏在魏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荀恺无事。无事了,但也开始不受到重用,除了贾充的牵连之外,讨伐蜀汉战役中荀恺的表现也是让司马昭失望。种种原因让荀恺不甘于现状,尽力的提高自己的声望。
人有的时候过于表现等于凸显了自己的愚蠢,朝中群臣有人不知情,也有知情者,这些人没有言语不抢着做出头鸟,自然有各自的考虑与盘算。可当所有人都决定不发一言时,必然有相同的盘算与顾虑。荀恺自忖自己说的滴水不漏,但偏偏是漏了,而且漏得很大。
没等曹奂开口,一道凌厉的目光就扫过了荀恺的脸庞。荀恺一脸得意迎上那道目光后,心顿时就跌入了深谷,忍不住打起寒颤。看他的那个人姓司马,单名一个炎字,是晋公世子,更是留在许昌司马氏的代表。
晋公世子还没张口,你抢着说什么?晋公世子代表晋公司马昭,晋公没有表态,你充什么大瓣蒜?荀恺知道自己失言,一脸赧困的闭上了嘴退到自己的位置,暗骂自己不小心,更骂同朝为官的这些同僚,这么大的漏子竟是没有一人提醒自己,害的自己得罪了晋公世子,这尚书的位置,回头恐怕也是保不住了。
荀恺退下了,魏国皇帝曹奂却还没完问道:“荀尚书此是何言?追封唐彬将军还需要劳烦晋公么?我看,问晋公世子就足够了。”敢情曹奂看到殿下的形势也是有所悟,于是一句话把荀恺撇到一旁,转而询问司马炎的意思。
荀恺又是生气,又是懊恼,群臣各自在一旁偷笑,司马炎此时挺身而出道:“唐彬将军为宵小所害,实为可恨!唐彬将军为国家栋梁之臣,理应有所追封,陛下当下旨追封唐彬将军,并且下旨缉拿杀人凶手归案才是!”
司马炎言罢,自有朝臣出班接道:“臣以为可追封唐彬将军为镇南将军,建业侯,并且对其子嗣加官进爵,以示天子之恩。”
“准奏!”曹奂一声令下,自然有人拟旨。群臣此时也知道了司马昭对于江南之事的态度,王基依然不可动摇,而江南的局势也不允许王基有任何的异心。
只是现在不动是不易动,不能动,还是真真切切的不想动呢?没有人知道,可总要知道,因此不少大臣在朝会之后便去晋公府邸拜访司马炎。司马炎不再是那曾经稚嫩的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的晋公世子。有人暗中认为,司马炎的智略无法与司马昭比拟,可善于纳谏的胸襟却在其父之上。
一起到晋公府邸拜访的不仅仅是群臣,还有一条让人心惊胆寒的消息,准确的说是一条谣言。谣言的散步者自然是蜀人,可传到了许昌这话从哪里传出来就无人知晓了。
“民间风传唐彬是在建业皇宫之中被吴人所杀,此事是真是假,诸位教我。”司马炎坐在父亲的位置上,看着群臣。朝堂之上也是这群人,到了晋公府邸不过是上坐者人选不同而已,当然不同的还有这个位置。
众人也是刚刚收到消息,闻言均是震惊!吴人皇宫早就下令封禁,唐彬身为留守建业最高的官僚若真如谣言所说私自入了皇宫被杀,那其中的故事就精彩了。私入皇宫违抗圣令这是死罪,若真如此别说什么追封,满门抄斩都是轻的。可人毕竟是死了,联系到傅袛那苍白的书信,再联系到……想到这里,众人都不敢再想。身为王基手下第一重将的唐彬,若是死在皇宫之内,难道是王基有了不臣之心!?
建业守卫森严,又是长治久安的城池,唐彬位高权重被人伏杀本就是出人意料的事情。传言自然是没有证据,可联系到建业的状况,唐彬的身死,死在皇宫之内倒是恰好可以解释所有的疑虑,解开所有的疑点。之所以能成功的伏杀唐彬,正是因为皇宫之内没有魏军,这是下手的好地方。而正因如此,傅袛传回的文书关于其中细节才是含糊其辞。无论是王基威胁傅袛,或是傅袛有意隐瞒,都不是要点,要点是任何一种推测都符合种种现状。
“谣言未必属实,况且只是风传而已,东南战事不断,不可有所闪失,王基将军为国中栋梁,深受晋公信任,断不会有所图谋。傅大人才智过人,多半是另有隐情不变直言,眼下敏感时期有些事情并不易挑明,世子可尽快与晋公取得联系,弹压谣言,避免有心者从中挑事,图惹是非。”尚书郭奕思考后如此说道。郭奕字大业,与魏国名臣郭嘉之子同名,却不同字。乃是朝中尚书,在裴秀,张华,傅袛等人远出之后,为司马炎最为信任之人。
“嗯……郭尚书此言差矣!”一人摇头晃脑出班到,众人见之暗自摇头,说话之人乃是朝中大臣潘岳。潘岳此人善于构陷献媚,不知道有多少忠直之臣被其所害,此人也凭此受到司马氏的重用。如今此人发言,东南之事恐怕难以善了。
但见潘岳说道:“傅袛大人聪明无比,即便不能明言亦不须写的如此笼统,况且王基久镇淮南深得人心,就算王基没有贰心,谁又能保证其下属忠心于魏呢?”
司马炎看了潘岳一眼,虽然对此人没有什么好感,可这话确实说到了点子上。东南兵权在王基手中握了近十年,以王基的本事想必这些魏兵对于王基都是忠心耿耿。忠于王基若是大过忠于魏国,这便是隐患,而且是很大的隐患。
潘岳接着说道:“此事若然属实,王基心中无愧大可直言,何必遮遮掩掩呢?晋公圣明,世子睿智,难道还会冤枉他不成?傅袛大人足智多谋,又是世子身旁之人,王基若有心明言这是属下私自所为,何不请傅袛大人美言几句?”
说到这里有些大臣已经站在了潘岳一边,王基和傅袛隐瞒了事情的真相这确凿无误,究竟是什么真相需要遮掩呢?王基是司马昭宠信之将,傅袛是世子亲信之臣,若是二人协力开脱,这事情也不难说清,何必如此?
郭奕站在一旁,见到司马炎的神情就知道潘岳所言,司马炎已经听进几分。微微一叹,心中暗道:“有潘岳这般的奸佞在朝中祸害群臣,唯恐天下不乱,换自己是王基,也不会一五一十的全盘托出。”
潘岳得意的说道:“现今最主要的搞清楚东南的状况,世子可以派遣使臣前去建业一探究竟,另外督促王基和傅袛尽快吐露实情,若是坦白可既往不咎,若仍是遮掩这其中必然有鬼!”
“有你个大头鬼!”群臣之中一人挺身骂道!众人视之,乃是阮籍!
潘岳闻言一愣,见是阮籍不禁怒道:“阮大人恶语中伤不知这是何意?”司马炎闻听阮籍发话,顿时也想一看究竟。
阮籍见潘岳在这里胡搅蛮缠,满堂朝臣竟是无人敢言,一时愤愤出言,可此时却是醒悟自己处境危险。只见阮籍不慌不忙道:“不做亏心事,莫怕鬼叫门,愚民信之,你潘大人也信有鬼么?”言罢倒是去看潘岳。
潘岳闻言又是一愣道:“信不信,与你何干?”
阮籍放生笑道:“心中无愧,何怕叫门?若是有愧,何须叫门?潘大人你说这里有鬼什么事情啊?”
潘岳怒道:“人心作祟,哪有什么鬼怪!”
阮籍嘿嘿笑道:“是啊,是啊,潘大人也知人心作祟,却偏偏说事中有鬼。大家都是读书之人,子不语怪力乱神,潘大人想说人心,用鬼怪比拟多有不妥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说完这些,阮籍转身竟是大笑而去,笑声中充满了惬意,也带有几分悲凉。
这个时候潘岳方醒悟自己被这老家伙摆了一道,这老家伙明明就是自觉失言,扯这些鬼怪来搪塞而已。自己不明所以三绕两绕,竟是被其当着众人的面子落了怀疑王基和傅袛心中有祟的口实。真是防不胜防,这阮籍整天装疯卖傻果然难缠。
王基是晋公爱将,傅袛是世子宠臣,自己被落了口实已经把人得罪的透彻,若是二人无事,将来朝堂之上还有自己立足之地么?王基是外将到不足为虑,那傅袛足智多谋若是真心针对自己,自己绝对没有活路。想到这里潘岳把心一横,今日之事必然要钉死王基傅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第一百五十章 朝堂(中)
潘岳在司马炎耳旁说了不少谗言,群臣明知潘岳在构陷王基和傅袛,但却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为二人说话。最近这几年朝中内外因为谗言而被罢职免官乃至满门抄斩的不在少数,究其根由,乃是晋公疑心太重。唐彬之死内中却是有蹊跷,可谁能肯定王基和傅袛就一点问题都没有?若是没有还好说一些,可若是有问题,无疑把自家的前途和身家性命都赔了进去。晋公对于心怀异心的大臣从来都是辣手以对,绝不手软。
这朝中已经是奸佞小人居多,就算是郭奕这种被司马炎倚重的大臣一时也是不敢有什么言语。看起来攻击王基与傅袛的不过是潘岳一人,实际上潘岳代表的乃是一个利益集团。郭奕心中有如明镜一般,自己不说话也就算了,若是言语一二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
司马炎听了潘岳说了一堆,觉得这谣言还是慎重对待的好。自己心中也知道潘岳这个人不招人见待,无奈句句话说的有道理,字字都是为大局着想,纵然自己反感这个人却是很难不认同潘岳说的话。
潘岳是一个聪明人,知道依靠自己是难以说服司马炎的。司马炎看起来听信了自己的话语,可过后一定还是会想他身旁那些智囊请教的。况且最终拍板决定的可不是司马炎,而是司马炎的老子司马昭。司马昭虽然老了,一只眼睛盲了,可仍是精明无比,若是在司马昭面前如此大进谗言,掉脑袋的必然是自己。
离开了晋公府邸,潘岳连忙修书给自己的同党,另外自己奔着王府而去。许昌城中姓王的官僚无数,被称为王府的只有一家。中原名儒王肃的府邸,王肃是著名的经学家,更是大儒,若是王肃敢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为第一了。魏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而王学作为取代经血而风靡全国的学说,其影响力开始不断减弱。
饶是如此,王府的地位依然是无人可以动摇。
“潘大人此来不知为何啊?”王府主人王恺居中而坐,饮茶观舞好不惬意的问道。
潘岳吞了口唾液,心中暗道这王家果然是富可敌国,府中一应摆设穿戴皆是奢华至极!就算是寻常的奴仆侍女若是不知底细的见了,多半会认为是那家的千金闺秀。王府有钱,而且会享受,不怕铺张,只怕人不知道自己有钱,这样的心里和财力堪称许昌之最也不为过。
“近来朝中是非不断,在下为王大人鸣不平而来。”潘岳心知王恺身为王肃之子,虽然无甚才行,可人并不蠢。
“哈,潘大人为国操劳真是辛苦了,且看这歌舞如何?”王恺对于所谓的不平之事没有丝毫兴趣,反倒是邀请潘岳观看歌曲。
潘岳见状只得暂时把话放下,只见数名妙龄女子衣着婆娑,几见肌肤随着曼妙音符翩翩起舞,看得人心旷神怡,目不暇给,就算心中有万分紧急之事竟也是抛之脑后。王恺在上座看了看潘岳那惊讶的神情,心中不禁冷笑道:“潘岳啊潘岳,人皆称你才貌并全,在这美色之前也不过是这般货色罢了。”
潘岳就是后世所称的“潘安”,是个完完全玩的大帅锅,一举一动皆得女子倾慕。更兼才气过人,出口成章,因此招人嫉妒。司马炎之所以看潘岳不爽,实则也是嫉妒心作祟,美貌与才气并存的潘岳只能依靠阿谀奉承,谣言中伤来换取仕途上的不断进步,这也是人生之无奈吧……
那些歌女舞姬何尝见过如此美貌的男子,舞动之中渐渐有了向着潘岳桌旁靠近的迹象。王恺见状怒上眉山,毫不遮掩的微微一咳。舞姬们闻咳大惊,好在还可以不动声色的继续表演,可潘岳听了无异于五雷轰顶。自己前来是有求于王恺,如今倒是先让主人家颜面无光,这该如何是好?
“退下!”王恺沉声一喝,众人惶惶而退。
“天色不早,潘大人有话直说。”王恺一脸冷漠的看着潘岳。
潘岳心中一动道:“朝中多有人言,王学起而经学灭,王学灭而玄学起,实在令人感叹啊!”
王肃身为一代经学大家一手创造了王学,从而使得经学逐渐没落,而王肃前几年死后,王学因为后继无人,就此消沉,却而代之的便是玄学。潘岳说的话王恺其实也有耳闻,只不过要比潘岳说的直接得多。
王肃生而经学灭,玄学起而王肃亡!
“那又如何?”王恺依旧是一脸冷漠的看着潘岳,心知潘岳此人无事不登三宝殿,可不会为了几句风言风语就拜访自己。
“我又听人言唐彬被吴人伏杀于吴国皇宫之内,这与傅袛所传之公文大不相同,郭大业正为傅袛辩言,不知晋公如何裁断。”潘岳简短扼要道出眼下的形势,说到这里拱手道:“天色不早,下官告辞了!”言罢竟是起身告退,留下王恺带着满腹狐疑。
在群臣离开之后,司马炎便留下了郭奕,朱振两名大臣询问事情。郭奕依旧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王基和傅袛绝无二心,而眼下的形势就算二人有所异心也只能安抚,不可触动。朱振的看法与郭奕大致相同,王基外镇十余年,家中数子都留在许昌做官而不接触戎马,此等忠心已经表露无遗,唐彬之死再有蹊跷也不应该在此时追究责任。
郭奕和朱振反复劝导司马炎,同时心中也暗自诧异潘岳的一干党羽竟然没有露面,难道对方认为只凭借方才的一番长篇大论就能够让司马炎下定决心?或者是对方已经放弃了构陷王基与傅袛!?依照潘岳的性格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别说是潘岳了,将心比心就算是自己得罪了王基和傅袛之后,又说了这么多的坏话,焉有不把事情做绝的道理?
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外面有人通报,王大人到了。
王府只有一个,王大人却有很多,可在晋公府中被称为王大人的还是只有一个,王恺!
“快请!”司马炎闻言起身前去相迎,郭奕和朱振对视一眼,心中均是泛起不安,当下也是跟随在司马炎身后去迎接王恺。
“这么晚来叨扰世子,世子亲迎微臣怎受得起!”王恺四平八稳缓缓走来,一脸春风笑道。
“母舅说的是哪里话,快快请进!”司马炎与王恺十分亲近,上前拉住王恺的手便是奔入屋中。王肃乃是司马昭的岳父,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排期辈分这王恺乃是司马炎的母舅,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
众人分宾主落座,王恺看着司马炎的脸色道:“国事繁重,世子当注意休息,身体要紧啊!”
司马炎道:“诸事繁多,小甥不敢懈怠,恐怕有负父亲所托。”
王恺道:“最近微臣病体已经痊愈,世子有何烦心之事不妨说出,看看微臣能否为世子分忧。”
司马炎大喜道:“母舅见识过人,事情乃是……”
司马炎不断和王恺叙述唐彬之事,郭奕和朱振在一旁听得越是胆寒。这王恺哪有什么病体,分明便是不愿意上朝理政躲在家中享受荣华富贵罢了。这个时间出现在晋公府邸,分明是为了唐彬一事前来,却又不明说,反而摆出一副适逢其会的模样,难道说潘岳能请得动这王恺不成!?
要知道王恺对于司马炎是十分亲近之人,绝非郭奕,朱振可以比拟。司马炎与王恺不仅仅是有着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司马炎从王恺手中借用了不少钱财挥霍。转头再一想,作为玄学支持者之一的傅袛也曾经与王恺发生不悦,这般说来……
郭奕正想到这里,王恺恍然大悟表情浮现脸上,话锋一转道:“……”
第一百五十章 朝堂(下)
洛阳的魏军和蜀军已经对峙数月之久。双方兵力相差无几,任何一方采取守势,另一方都难以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司马昭倒是没有什么可觉得焦急的,哪怕是新野丢了也没见司马昭有什么过激的情绪。这么多年来魏国经历的太多了,司马昭经历的也是太多了,钟会的叛变之后,司马昭变得更加敏感,也变得更加深沉,就算常年跟随司马昭的裴秀和张华等人也很难再揣摩出司马昭的心思。
东南方向战事频频,唐彬这种事情实在是添乱子。司马昭嘴里不说,可脾气明显要暴躁许多。私下里裴秀和张华皆认为留守许昌的司马炎在这件事上做的实在是欠考虑。全国各条战线都在吃紧,这个时候宁少一事不多一事。司马昭把魏国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给了王基,这种信任在钟会反叛后的魏国是弥足珍贵的。司马炎就算是不相信王基,也应该相信自己父亲的判断力。
司马昭与王基相识四五十年,还会看错么?这是司马炎不懂司马昭啊……
钟会叛变之后,司马昭竭尽心力去补救这个残局,日夜操劳之下竟是眇了一目,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最初不过是左眼附近长了一个大包,久治不愈的状况竟然危机了司马昭的视力,最终使这个老者只剩下一只眼睛。
得到司马炎的报告之后,司马昭一夜未睡,裴秀和张华在屋外等候了一晚,只听到阵阵叹息。相交四五十年如今搞出这种事情,司马昭不知道还好,或是过一段时间知道也好,偏偏是眼下各方吃紧的状况下得到这种消息,让司马昭很难静下心来考虑事情的真伪。
人的精力有限,何况司马昭这个垂暮老者?
国家政治势力,军事力量,后勤部署,生产规划事事都要司马昭过目,操心,对于一个老者来言这负担实在是重了些。这若是和平年达或是三分鼎立的年代,司马昭足以应付一切突发事件。但若是一个乱世,一个危机重重战事不断的时代,譬如眼下,这绝不是司马昭可以掌控的,至少难以像天下三分时候一般的掌控自如。
这固然有体力和精力的限制,同时也是智力不及的原因,私下里张华和裴秀嘴中不说,可心中不断的用司马昭比较司马懿,得出这个结论只不过是智者见智罢了。一个时代的英雄或是一个时期的英雄,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都大不相同,没有办法做横向的比较。但是司马昭从三分天下到了双雄逐鹿的环境转变,其能力没有变化,可为什么会显得力不从心?这是环境变化,而人本身智力不足以应付环境的原因啊。
若是司马懿处于这个时代,能否有所不同?答案是未知。
只有曹操这种从乱世走出统一中原的人物才有这般能力,司马氏从曹氏手中摄取大权,培养心腹班底,可说到底,这是在一个封闭的国家和集团中,而非一个开放性的大时代。地位或许相同,高度也许一样,但谁都知道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难度。
而今,一切都看司马昭的,可司马昭真的可靠么?这不仅仅是裴秀和张华的考虑,更是中原世家们拭目以待的事情。司马昭早就显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被构陷杀害的那些忠臣中至少有一半人是司马昭有意为之。杀了那些人可以震慑其他人,杀了那些人可以让自己的权利稳定,能答道这两个目的,司马昭不惜有意的听从那些奸佞去做一些自己心中早已认定的事情。是奸佞左右了司马昭,还是司马昭利用了这些小人?
分不清楚,也没有办法分清楚,这是利益的角逐,而非忠奸的对决。
事情到了洛阳已经不再是东南能否安定的问题,而是整个魏国能否安定的问题了。潘岳,王恺为代表的一帮大臣认为王基忠心耿耿,绝无问题,可傅袛知情不报有意隐瞒,身为世子身旁的智囊,却是这般的没用,显然这不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心怀二意,志虑不忠,这是傅袛的罪名。
傅袛是玄学一流的重要人物之一,潘岳纠集了王恺等王学和经学一帮大臣不断的抨击,让朝中玄学一派的大臣都难以心安,纷纷走出来支持傅袛无罪。可若傅袛无罪,这含糊其辞的文书与那让人难以不信的谣言岂非把矛头都指向了王基?这就是潘岳聪明的地方,并不赶尽杀绝,只是挑选了一个容易下手的傅袛,漂白王基。这样玄学一派想****自己的定论,无形之中便会把王基拉下水。
而王基,是绝对不可能背叛魏国的——因为司马昭相信!
攻击玄学代表人物傅袛的潘岳也是玄学主要人物之一,他这一起高调一下子就号召了不少玄学的人士和力量。这些人和力量加上王恺代表的经学和王学两派大臣,足以和郭奕,朱振代表的玄学派系分庭抗礼。两股力量从对王基和傅袛的猜忌引发到了派系的冲突,个人恩怨,官场利害的倾轧,这本就超出了事件本身,但偏偏要用这不想干的事情做一个了解,要一个结果,其中牵扯之广可想而知。
这多年来中原屡屡震动,各方势力早已有了对司马氏的不满,司马昭有意撤换了不少功勋彪炳,能力超然的边将而换上自家的亲信取而代之,这并非是无的放矢。虽然弱化了防卫力量和国家的战斗力,但在某种程度上,这让司马氏的政权更加稳固。魏国与司马氏的辉煌并不是一回事儿,在司马昭看来魏国不能没有司马氏,保住家族的地位和统治力等于保住了魏国。
可天下人,天下士人,是否如此看呢?
尚书令和峤在郭奕等人的延请之下,不得不出面平息这场争论。可王恺与潘岳更是找到了司马炎的岳父,杨骏出面来应付和峤。和峤这一边虽然都是朝中的权臣,但对手都是司马氏的亲戚亲家。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上王恺和杨骏这帮人比遇上皇亲国戚还要难缠数倍!这些人不仅仅和司马氏的利益紧密相连,更是财大势粗党羽无数!
司马昭重用族中亲属后,这些人都是高官厚禄手握兵权,和峤纵然是尚书令对上这些人也难以硬气起来——司马昭重亲属而疏远外臣的做法使得双方的实力完全不对等。更多的人见到双方剑拔弩张,都是不愿意置身其中,恐怕受到牵连。但也有一些投机分子此时看中了某一方便力挺加入其中,若是胜利便是荣华富贵,输了么……自然也不用多说了,总之这是一场赌博!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魏国朝堂内部炸开锅的时候,一个消息竟是让魏国朝堂接近崩溃。横海将军列侯唐咨在谯郡连结蜀人揭竿而起,杀谯郡太守高诞及附近郡县守令数人,新兵总指挥李俭,龙骧将军石崇先后战败纷纷向朝廷求援!
这朝中两大派系打个不停,私人恩怨更是夹杂其中牵连无数。眼下谯郡一丢,群臣更是互相指责,借此达到打压地方的目的,就算有忠正之言出现也是被唾沫星子淹没,根本没人响应。谯郡地处东方虽然离许昌颇远,可其南方便是扬州两淮,东方则是徐州,西方是豫州,北方的兖州。这么一个地方被蜀军占领,其威胁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各州兵力都被抽调一空,谯郡的蜀兵传闻有万人之众,魏人却拿不出相应的兵力前去征讨!无可奈何之下,司马昭只好下令抽调吴郡的胡氏兄弟回转中原,消灭谯郡蜀军!
第一百五十一章 设谋(上)
(⊙﹏⊙b汗……今天没来得及两更,奉上五千字一大章!)
新野郡中八万蜀军整日操练不休,车仗粮秣从长江渡口到新野可谓是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百姓之中风传蜀军不日将杀奔许昌,直捣魏国帝都,魏国境内无不戒备森严准备迎战。
新野县城之内蜀汉军师范长生与大将范恩却是各着便服谈笑风生,范长生意态悠闲,品茗道:“我军屯驻新野已有两月之久,四周魏军小心谨慎,时刻防范不敢掉以轻心,陛下此谋果然行之有效。”
范恩虽为武将可也是喜欢饮茶,手中不停摆弄茶杯,闻言笑道:“陛下使兄长牵制魏军,兄长以退为进牢牢占据主动,却把功劳都推给了陛下,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