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164 部分阅读

第 164 部分阅读

    中幕僚,乃至朝廷文武大臣,都认为唯汉独强!

    不管事实是否如此,可整个国家对于外来之人少有戒心却是事实。尤其是乐于引进异国之人物的襄阳,更是没有想到自己此举却是引狼入室!更是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表面上是公平的交易,甚至对于大汉十分有利的买卖。然在其他一些未曾察觉的领域,异国之辈早就别有居心,悄然攫取印州大陆的财富。这一切是明目张胆的进行,但上位者未曾察觉自然是看不到了。

    关于太子与襄王的地位之争,坊间流传不断议论纷纷。这事大事儿,老百姓迫切关注的事情。谁不知道当今圣上年逾古稀,谁知道何时便撒手归天,驾鹤西去?接班人是谁,接班人登基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与改变,只要看太子之位到底是谁便清楚了。

    太子刘谌治理川中十年有余,风调雨顺,百姓和睦,可谓是治国之君;襄王刘动锐意创新,雷厉风行,不仅身具君主之风范,更有将帅之风采。二者权衡利弊,大家支持谁的都有。

    百姓不过是随口议论,因此造成的舆论导向在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襄阳最初还不以为意,但时间久了,随着年龄越加的成熟,对于事物的看法便有所不同了。

    兄长明目张胆的打压是情急之举,还是别有用心?

    要知道自己可是从来没有取而代之的念头,反而向往中原的戎马征战,比这印州之地岂非要好得多?

    川中诡谲的形势襄王如何不知?在得知太子一党如此过分之后,襄王也是跃跃欲试,准备让兄长知道自己这做弟弟的手段。越是人上之人,越是不想被人打压,即便是兄长,即便是当朝太子,可欺负我刘动,便要付出代价!!

    然而就在此时,受到开放式政策冲击的儒家文化体系与那异国学说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从下层百姓开始双方各展手段开始不断爆发冲突。那百姓久居本地,族群众多,有的是族群内部冲突,有的是族群之间的冲突。

    作为当地的官吏,有主观情绪涉身其中,自然难以秉公行事。况且民众呼声如此之高,若是不听便会酿成大祸。颇多顾虑之下,本就是较劲的双方更是难以端平,接二连三的发生惨案。

    便在这个时候,海上的船只也再次受到了海贼的劫掠,甚至还有海贼配合山贼在夜晚袭击港口,货仓等等,一系列突发事件让襄王心系川中,却不得不先分兵四处镇压。

    ……

    北海之战将近尾声,上官凖欲刺杀马隆,却不意被乱箭射退,顿时身中数箭无力再战!

    马隆等待许久便是等待此时,一声发喊无数晋军杀奔上官凖!此战北海已然无忧,但接连折损贾疋,皮初这左膀右臂让马隆扼腕不已。若是不杀一员汉军猛将,如何能够填平满胸怒火?!

    铁蹄驰骋,金瓜纵横!汉军兵将一拥而上护着上官凖退入阵中,那晋兵紧追不傻撞入汉军阵势之内大开杀戒!

    马隆咆哮不断挥舞金瓜怒砸开路,汉家兵将上前接战不是对手,反倒是被淹没在晋军人海之中一一落马!

    正在危急之时,幸得姜胜挥军赶来相助,接下晋军一阵护着上官凖寻路退去。晋军掩杀一阵斩杀颇丰,见汉军走远便转身奔着东方而来。

    东方战场上陆机指挥汉军且战且退,晋军大将苟晞勇猛无匹,锐不可当,棘手万分。好在陆机麾下尚有诸葛连弩数百,排开阵势一阵乱射拉开了距离汉军急速退往海岸。

    那海岸上战船遍布,战船上自有弓弩手准备就绪。待晋军追杀而至便是乱箭射退,苟晞率领晋军连续冲杀数次不得其手,反倒是自身负伤几处,不由得咬牙切齿怒骂不断!

    一场鏖战多方汇兵,北海郡内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晋军折损兵力众多,汉军也是不少。

    不过是试探彼此实力便如此大打出手,若真是汉军举国杀来,又是何种景象?北海郡内百姓惶恐之色写在脸上,即便是自家兵将得胜,也是少有欢喜之色。北海之地若是经常遭此战乱,恐怕百姓想安居乐业耕地种田这样普通的日子也是难过的。

    无数尸身之中搜寻贾疋与皮初尸首谈何容易?马隆怒气未消责令军卒连夜搜寻尸身,北海郡内随处可见手持火把的晋兵在尸丛之间游走搜寻,搬移掩埋。一直到第二天清晨,方才找齐了贾疋与皮初的尸体。

    说是尸体不过是头颅,身躯早已残缺不全,唯有用上好的香木打造缺失的驱赶,然后入棺收敛。

    自己贸然出兵,导致中了汉军奸计,致使左膀右臂遭此横祸。马隆挥泪如雨悲痛万分,亲自上书晋帝要求领罪,并且亲率北海文武大肆祭奠战死的兵将们。从魏国一同跨入晋国,留下的兵将们都是一时之选,彼此间也是熟悉无比。

    看着朝夕相伴的同袍就这么样离开的身边,悲痛之余对于汉人更是恨之入骨。晋国既然成立,又诚心与汉朝交好,偏偏汉朝野心勃勃要吞噬整个河北,这让晋国儿郎情何以堪?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自然不用多说,不过晋国上下官民口径都是相差不远,自然形成了一股心气儿,对于晋国的团结与稳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看汉帝刘禅之手段,控制百姓舆论,导向舆论的手腕就算不能得其精华,至少在上下一心上还是搞得有声有色。

    这一战北海折损一万五千余人,战斗力锐减。于是晋帝司马炎从河北抽调兵力补充北海,并且下旨追封战死的将校以此来宽慰人心,激励三军士气!死者得到了追封,生者自然也有封赏。

    击退汉军乃是胜仗,以此治马隆的罪未免太过。晋帝司马攸下旨重赏马隆等将领,旨意之中少不了宽慰抚慰之言。镇东将军司马遵率众返回了河北,在马隆的再三要求下留下了大将苟晞作为马隆的副手,参详北海的军务。

    苟晞在魏国时期便是军中少壮派的名将,此番与马隆相交可谓如鱼得水。马隆折损了贾疋,皮初正是缺少臂助之时。而苟晞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彼此了解之后更是惺惺相惜,足以弥补北海的损失。

    于是马隆与苟晞每日秣兵厉马打探汉军动静,时刻准备反攻徐州以牙还牙,以血汉军突袭之仇!

    若是不彰显晋军的实力,汉军经过此番挫败之后仍是心思不死。这一点上到晋帝司马攸,下到马隆,苟晞等人都是相同的认识。

    利好的消息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汉朝内部大乱。汉帝刘禅原来早已返回川中处理内乱,一举击杀了意图篡逆的太子刘谌以及大汉文武官吏无数。一场腥风血雨弥漫整个汉朝,上至朝中大员,下到郡县官吏都面临着不同的危机!

    与此同时,困扰晋国许久的腹背受敌之形势也有了缓和。裴秀成功说服了王戎,王戎将一家老小送入邺都为质,愿意率领族人成为晋国的属国。而其国土领地除了晋国提供的边境一城外,凡是攻下汉军所占领的辽东城池,都交给王戎治理。

    消息不过刚刚传出,这边封赏王戎以及两国确认关系的圣旨国书已然送往辽东。晋国上下经历了一番大战虽然没能袭取濮阳,却也成功击退了汉军,并且颇有斩获。

    死伤在所难免,但晋军此役无疑给河北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汉朝虽然强大,但晋国武人也不是易与之辈!

    没了后顾之忧,汉朝内部发生动乱,国内气势高涨,种种迹象综合一处让晋国朝堂上君臣喜笑颜开,心情甚是开怀。接下来是借此时机派出使者再次求和,或者是隔岸观火,伺机待发的继续炫耀武力?

    中原的状况仍旧不断传来,不仅是晋国朝中收到消息,各大世家私下里同样有耳目留在中原。毕竟扎根中原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徒子徒孙可谓遍布天下,想探听些事情,是在是太容易了。

    发兵河北未能获胜,对于中原百姓士族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触动的。不过这些人最大的担忧并非是未能获胜,而是川中的太子之变。被牵连,被涉及到的官吏不计其数,甚至谁也不知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

    这样大的动乱,汉帝刘禅想要重新稳定各方,平衡势力,单单是人事调动上便要大费周章,花费好多时间方能恢复一切。晋国边关屯有重兵,汉人国内麻烦事儿不少,朝野之间普遍认为应当与晋国和谈,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经历一场大战,汉军也是折损不少,中原新定人心未稳,国家内部发生动乱,边陲汉军也不敢再有动作。甚至分拨了部分人马开赴中原各处以防不备,可见其形势有多严重。

    以太子的能力范围所牵涉的大都是汉朝原本的官吏,对于新近投降汉朝的官吏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然新近投降的官吏本就要经过考察与暗中的观察,眼下汉朝所动摇的乃是根基,并非是皮毛之伤。

    那川中多少文武因为与太子牵连惨遭灭门?

    ……

    辽东之地,汉军使者与王戎一番交谈之后微微宽心,观察王戎之言行,与晋国之盟约尚未达成。

    晋与王戎仍在谈判之中,汉人的形势便不是处于下风。坐地起价是个人就会,管他有没有陛下的准许,在这般紧要的关头能够信口开河稳定人心总是好的。使者滔滔不绝的讲着,这边王戎饶有兴致的听着,不知不觉已然到了晚饭时间。

    王戎自然设宴一尽地主之谊,在宴会当众汉使仍是不断的就各种条件进行磋商。双方你来我往实则暗动心机,王戎与晋国已然达成同一阵线,此时虚以委蛇找得乃是将计就计的机会;使者为了挑拨王戎与晋国的关系,同样无所不用其极,但又不敢说的太过分,避免让人产生怀疑之态度。

    各怀心思的一场宴会之后,王戎倒是提出了几项条件,其中便包括了希望本地汉军能够提供钱粮辎重援助这一项。

    既然你汉国与我有携手之意,我异族钱粮从塞外转运遇到麻烦,临时借调一些总是可以的吧?假若这般要求都被拒绝或者讨价还价,那么汉人的态度便值得怀疑了!

    这使者满口胡言乱语,王戎也是着实找不到什么机会。汉使给出的条件实在过于遥远,自己为了成功的让汉人入瓮也只好看出些便宜又实惠的条件。那使者之前海口夸得满满,实则心中也是有数。

    自己吹的这般大,对方必然心生疑虑,是以提出这样的条件来验证汉国一方的态度。

    就算心中不答应,可口上总要是答应的,汉使满口应允之后便在自家兵将的护送下离开了王戎的营盘,回到了辽东的城池之中。

    辽东的汉军与徐州汉军互通消息许久,那陆机佯作前往辽东,实则突袭北海的战略机会对辽东汉军也是有所透露的。并且带来的讯息并非仅此一条,还包括了辽东汉军日后的战略方针。

    若是汉帝刘禅人在许昌,一切事情都好办,可刘禅身在川中,这消息的传递无疑需要更长的时间。坐镇许昌的大将军姜维之回复还没有抵达辽东,但在此之前辽东守军不得不作出最坏的打算和准备。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晋军与王戎之交流甚是便捷,汉人就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往来迁延时间,最终占优的必然是晋人而非自己。明白这一点,更要早作打算了。

    王戎提出的条件并不过分,让人担心的是后续的手段。有了这一次的钱粮借调,难保不会有下一次。汉军资助异族十次,对方未必感恩,可若有一次失信便是信用全无。

    况且那王戎是否借此机会得寸进尺,两面捞取好处也是犹未可知的。一旦如此汉人又要如何应对?

    不论日后如何,这一次的请求是要应允的,否则便等于把王戎推给了晋国一方。当下辽东汉军调集了些许钱粮,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异族营地约定时间地点。

    王戎的营盘在汉军与晋军的监视之下,汉军的动作自然瞒不过晋军。既然如此汉军发送钱粮到了异族营盘,自然说明了双方密切的态度。这才是辽东汉军最大的目的,分化二者的关系啊!

    派遣使者你敢于出兵拦截,与异族军队交接钱粮你晋军又要如何动作?这钱粮是异族的,难不成对异族动手!?

    第三百一十九章 渔翁得利(上)

    更新时间:2013-02-17

    辽东局势风谲云诡,晋人与异族首领王戎联手算计辽东汉军,辽东汉军被蒙在鼓里尚不清楚形势几何。

    这一日数千汉军押运钱粮前往异族营盘交涉,另有汉军主力在不远处整装待发,保持警戒。依照形势判断晋国不会蠢得在此时发兵,打破三方的平衡。不过若是王戎接受了汉人的援助,晋人也是断然不高兴的。

    出兵与否皆在一念之间,不可以常理揣度,因此汉军做好了万全准备,甚至不惜一战!

    风嗖嗖吹响旗角,兵擞擞竖立刀枪如林。阳光之下汉军铠甲鲜明,刀枪锃亮,远远排开阵势自有一股不可轻犯之威风气势!

    辽东汉军几乎全数出击做好战斗准备,对于晋军是威吓也是炫耀。汉军之精锐有目共睹,晋国精兵简政之后却也不差。只是对手防范森严,晋军就算出击,也未必能够破坏汉人与王戎之间的交易。

    三四千汉军护送车仗缓缓奔向异族营盘,傻子也看得出来车内的辎重很是重要。晋军方面早有探马报知燕王司马机与积弩将军孟观二人,当下二人尽提麾下人马出营官瞧。

    这般阵仗汉军也是吃了一惊,原来不过数日的功夫晋人竟然又调集了不少的兵力。这辽东之地看来晋人是势在必得了!

    晋人的思索时间并不长,数万晋军井然有序的杀了过来,步骑结合远弓近矛,前来拦截汉军送物资给异族方面。辽东汉军早有迎战的准备,见状自然不甘示弱挥军杀上。

    双方数万人马在广阔的平原上针锋相对,短兵相接,杀的天愁地惨,日月无光!那运送辎重的汉军走至中途,便被战场隔断无法继续前进。无奈之下只好派遣使者请异族前来援救,并且应允战后给予异族更多的支援。

    异族方面见双方大战似乎很有兴致座山观虎,只是远远的派出了数百骑瞭望。汉家使者进入了异族大营请求王戎出兵相助,不想那王戎听罢汉人的条件眉头一皱,大嘴一张坐地起价!

    汉家使者磨破唇舌也是无济于事,眼见形势紧迫唯有奋身转回汉军阵中禀报此间状况。

    汉晋两军在辽东对峙许久,数次交战未能尽兴,眼下晋军胸有成竹,汉人也是有所依仗,这一次交锋竟是互不相让,皆有置对方于死地之意!

    数万人马遍野厮杀,喊杀声惊天动地,战马铁蹄也震得地动山摇!彼此步兵对步兵,骑兵对骑兵杀得不亦乐乎,难解难分,一时间形成均是谁也占不到半分便宜!

    汉使急急奔回自家主阵报告异族之要求,辽东汉将听罢不由得怒色浮现。先前双方既然谈好了条件,此时却是坐地起价水涨船高,明知对方有意赚取自家钱粮,无奈异族数万人马足以决定辽东局势可谓是奇货可居,唯有认同对方之要求。

    得到了自家主将之准许,使者招呼了不少兵将瞅准了战场空隙薄弱之处奋力冲杀去。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汉人使者是前往异族营盘,晋军又如何不斩?晋国方面早有将领盯着汉使动作率领马步锐卒准备拦截。好在汉人方面也知方才侥幸穿过战场,此时却未必如前次幸运,因此派出了三四路使者分头行进。

    战场是无限的,但无论汉军还是晋人都不愿意把战火引向异族营盘的方向。汉人唯恐战火烧到异族营盘附近,就无法派人入异族大营求援;晋人却是担心有意识的移动战场,被汉人看出端倪破绽,耽误了这即将到手的果实。

    有意无意之间,双方维持战场范围,倒是有两路汉使成功绕过战场进入了异族营帐。

    对于王戎方才提出的条件汉使一口应允,催促王戎速速发兵。不想王戎哈哈一笑却是致歉,汉使惊愕之时那王戎皮笑肉不笑的又提出了新的条件。在汉人应允的基础上,让出一座城池!

    军粮辎重汉军有不少积蓄,就算王戎狮子开大口也不过是出点血罢了。可城池乃是汉军立足辽东之根本,而且数城隐隐形成互补态势,让晋军不敢轻犯。若将一座城池割给王戎,汉军在辽东之坚固的态势岂非不攻自破?

    汉使苦苦诉求无果,唯有带着一肚子怨气返回自家阵势。此时战场上鏖战已有段时间,汉军准备充分,晋军兵力占优。无论是汉军还是晋人都在等待王戎的出手,因此拼着损伤惨重也是死战不退。

    战事越来越是激烈,死伤的兵将也是越来越多,可王戎的异族竟是迟迟不见动作!

    费尽周折九死一生,汉使浑身浴血的返回主阵通传王戎之新条件。辽东汉将闻言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当下便是把王戎一痛臭骂!火气消了一些之后,仍是无计可施,汉晋兵将绞杀一处势同水火,终究要有一方饮恨。

    此时明明知道王戎卑鄙无耻,却也只能俯首称臣,任凭人摆布。请来异族人马击败晋军之后,再慢慢和王戎算账不迟。更何况眼下应允了,事后却未必不可以反悔。

    许你王戎奸诈如斯,难道不许我虚以委蛇?

    汉人急于请求救兵,鏖战多时的晋人也是按耐不住了。燕王司马机看到两军损伤都是不少,更是因为军令在身都是不要命的打法。这样下去就算击败了汉军,自己也是元气大伤,而此时此刻早已计划好的王戎偏偏是毫无动作,一副袖手旁观的样子,让人又急又气,更隐隐担心发生变故。

    积弩将军孟观在前沿指挥战斗,比起司马机对形势之了解更是透彻。心知此时罢兵绝无可能,就算是自己有意退兵也逃不过汉军的追杀。因此也派人到后方请燕王派人去王戎那边催促速速动手。

    汉家使者,晋国使臣几乎同时抵达异族营盘,见面便是剑拔弩张互相砍杀!那异族之人拦得稍微慢了一些,双方各有死伤怒气腾腾的进入王帐之中。王戎倒是没想到双方同时派人来,于是只能一个一个的接见。

    汉使带着一身血污进入王帐,身上衣衫破碎鲜血染红数处,仍是恭谨的应允了王戎之条件,请王戎速速发兵痛击晋军!

    王戎此时倒是没有提出新的要求,却是让汉使回去准备献城之事,自己先行派遣异族军队去接管城池。一旦城池到手便立即发兵,绝没有任何迟疑!虽说并非立即发兵,但这般行事却是省时得多。

    省时省力不见得就是好的,兵未动,嘴一碰,便要先占一城的便宜,天下间哪儿有这般好事儿?

    辽东汉将闻言几乎没晕阙当场,这哪儿是什么盟友,分明就是戏弄汉人啊!!只恨眼前骑虎难下,抽身不得!

    汉晋两军战得惨烈,杀得血肉纵横,哀嚎不绝。到了这个时候双方都是杀红了眼,杀出了真火!若是有一方败退,遭到的则是毁灭性的打击!!

    到了这个时候一方是奋力厮杀,以求尽快的脱离战场。另一个方法则是忍痛割掉城池选择相信王戎。只是反复无常之辈,在关键时刻如此再三提高筹码,这样的人值得一赌么?

    汉人踌躇之时,晋国燕王司马机也被王戎气歪了鼻子……见汉人使者灰溜溜的离开,晋国使臣倒是抱有很大的期望。不想也是被那王戎泼了一盆冷水,王戎直言要先行拿到汉人的城池,断其后路,然后才肯全军出击表露身份。在此之前,也只能请晋军继续抗击汉人,千万不要有所松懈了……

    “竖子安敢如此!气煞我也!!”燕王司马机瞠目怒视异族营盘方向,咆哮连连,大骂王戎卑鄙无耻,小人心胸。与汉人交战的始终是晋军,人家硬是按兵不动,又能怎样?

    见燕王雷霆大怒,那使者也是甚感憋屈的应和着。然战争之胜负操于他人之手,就算是大晋燕王此时也只能委屈求求。那使者领了新的指令再次奔着异族大营前去催促,心中却是百般的不愿意。

    两军交战足有一个多时辰,见汉人久久没有消息传回王戎倒是有些坐卧不安。渔翁做了许久,倒是出了胸口的恶气。自己一路南下本是有所图谋,不想中原局势竟已稳定,蜀汉在此立足未稳,倒是耽误了自己的大计。

    裴秀此人深不可测,早在魏国时期自己便是清楚得很,怎敢在裴秀面前有半分的显露?

    观外面战事恐怕到了分胜负的时候,看来也是到了自己发兵之刻。想想战后的辽东局势王戎就想发笑,若在这偏僻的辽东站不住脚,日后域外大军杀来之刻,恐怕自己便没有活命的空间与斡旋之余地了,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不被他人吞并啊!

    等待许久的时刻终于到来,异族人马兵分数路出发,战士们根本无视眼前的战场,而是开往汉军的地界,去抢夺城池。当然在发兵之前先行派人通知汉军乃是接管,只要接管到城池,必然会发兵攻击晋军。

    而营中的老幼妇孺则在一部分战士的保护下,运送钱粮辎重开往远端,避开这随时可殃及池鱼的战火。

    异族的一举一动都在场中拼命的两军眼中,晋军见王戎终于发兵不由得兴奋不已!燕王司马机下令晋军开始猛攻汉军,势必让汉军无法脱身战场,杀他一个干净!

    汉人方面见异族有所行动也是心头一松,毕竟双方曾有约定。可当异族的传令使者抵达汉人中军时,倒是让汉将气得七窍生烟!数万异族军队前往汉军后方城池,美其名曰是接管,实际上则是深入腹地!

    后方城池留守兵力不多,异族这几万人足以一举把汉之城池尽数攻下,还用什么接管?

    “此战不可继续,速速退兵,保护后路!”汉将拔剑杀了异族使者,愤声喊叫,心中恨不得杀王戎个千刀万剐!

    晋军正是勇猛时,汉军却是开始退却。异族大军奔着自己后方去,不用说也知道这是为了断自己的后路。一旦后路被异族掌握,汉人的生死便不是自己能够操控的了。

    一方奋勇冲杀不放劲敌,一方心不在焉舍命退兵,纠缠之间双方损失兵力更巨。燕王司马机与积弩将军孟观都是脸色铁青,没有丝毫得色,因为谁也没想到这王戎包藏祸心,竟是不投入战场,反倒是去抢城池!

    晋国与王戎约定,王戎所率之族人效忠于晋,晋以王戎为王附属大晋作为附属国家。除了晋国割掉一座城池交给晋国之外,其余攻下的汉军土地都由属于王戎的国土。

    这样的条件充满了诱惑,同时更充斥变数与风险。

    晋国的城池还没有交付给王戎,晋国司马攸的使者也还没有赶到。此时此刻王戎送还了家人,站稳了立场,但实际好处一样都没捞到。与汉人翻脸等若断了自己的后路,王戎在域外生存许久有今日之成就,如何不知道怎样生存?

    晋军对汉人将计就计给予算计,王戎何尝不是玩弄手段从中牟利?晋国兵力折损自有河北之地填补损失,王戎麾下之族人死一个便是少一个,要从何处补充?

    精打细算惯了的王戎在裴秀面前自知吃一点亏便是不吃亏,因此不做无谓之争执。但燕王等人却不在王戎眼中,拿到手的才是利益,此举也是击败了汉军,同样附和晋国的条件啊……

    到了紧要关头晋军欲罢不能,唯有奋力厮杀,汉军一心遁逃损兵折将!跑掉的也就跑了,跑不掉的却是拼命的。双方付出了数万人伤亡的代价方才脱离战场,前后不一的奔赴东方。

    汉军试图逃回城中,无奈城池附近屯驻无数异族军队,前有狼后有虎这样的状况下汉军也是无心冲杀,唯有择路而逃。好在王戎也有保存实力之意,只是围住了城池,使汉军不得入城,却派人让开了道路,只在后方掩杀一阵而已。

    异族人马蓄势待发,骑兵居多,早已围住了辽东各个城池。辽东汉军好不容易摆脱晋军,早已人困马乏速度上自然慢上许多。见城池无法进入,又无力与异族拼命,辽东汉军唯有奋力奔赴东方海滨准备登船而逃。

    异族人马掩杀一阵便迅速回到了城池之下,那城中留守的都是当地的县兵,见大势已去纷纷开门献降。满眼都是异族的凶神恶煞,献城投降的文武官员不禁头皮发麻,暗自叫苦。

    异族之乱不过数年,而今竟然又是卷土重来,让人想起当日河北辽东之情景简直是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异族人马陆续开赴城中,抢占钱粮库府等紧要之处,并且严守四门防止内外交通。王戎亲自率领一万人马在城外等待晋军。

    那晋军一番大战,一路追杀,同样是没了气力。积弩将军孟观指挥晋将纷纷抢占汉人城池,不想王戎动作甚快,已然是慢了一步。不仅仅是慢了一步,原本属于辽东汉军的城池上都有异族人马布防,这让孟观怒不可遏!

    流血出汗的是晋人,如今却与王戎做了嫁衣,谁会甘心?

    然看到王戎率领精锐异族人马笑里藏刀,孟观也不敢造次。名义上双方此刻仍是同一阵线,并未决裂,唯有等待燕王至此方可有所动作了。

    燕王司马机催动后军沿途收拾人马,闻讯而至同样一脸怒容,见到王戎便戟指道:“王濬冲你好生了得!两国联手与汉军交战,我大晋折损过万儿郎,你却坐收渔翁之利!”

    王戎坐在马上不以为意的扫了一眼司马机道:“燕王此言差矣,眼看便要兵不血刃赚取汉人城池,断其生路。偏偏燕王你派人催促露了马脚,才造成现在之局势,若是听从我之计策何须如此辛苦?”

    燕王司马机听罢更是暴怒骂道:“竖子安敢狡辩!此战便知汝是否有心与我大晋联盟!”

    “哼!司马机!本王敬你是大国燕王,不与你斤斤计较!汉人领地归于本王,乃是两国国君协商之定议!此战若非本王发兵,凭你司马机可能胜之?!”王戎冷哼一声,面无表情的说道。

    王戎占了便宜架子放得颇低,以魏人时之身份与司马机等人交谈。司马机狂怒之下却是忘记了自己虽然是燕王,但对方乃是一国之君。无论国家大小,与之直接对话的乃是当今晋帝,自己咆哮一顿着实于理不合……

    自己摆出一副燕王的架子,对方乃是一国之君怎会怕了自己?话虽如此,道理也是明白,但被人耍成这个样子如何有面目去见皇兄?燕王司马机面色一变再变,心中怒气渐变杀机!

    积弩将军孟观伸手拽了拽燕王司马机沾满血迹的甲袍悄声道:“兵将折损甚多,城池被夺已是事实,此时争辩无济于事,先行退兵收拾战场方为上策。王戎狡猾非常,此事当火速禀明陛下,早作对策!”

    “哼!撤兵!”燕王司马机心中百个不愿,仍是不得不撤走人马收拾残局。这辽东城池经过汉人经营一段时日,都是颇具起色之地,白白被王戎抢了着实心疼。

    但反过来想孟观所言何尝没有道理?事情已然发生,多说无益。更重要的是王戎并非容易摆布之辈,相反颇具野心,此事必须要禀明皇兄才是啊……

    见晋军不情愿的退走,王戎只是嘿嘿冷笑,自己已然交托了家属,又怎会把生死性命交给晋人?

    率军进入城池,王戎愁眉不展,心中微微有些诧异,这城中状况与先前探得的大不相同啊……!?

    第三百一十九章 渔翁得利(下)

    更新时间:2013-02-18

    晋国使臣风尘仆仆赶到辽东,先行拜见燕王传达晋帝司马攸之意思。不想进入辽东地界,但看伤病无数在县城之中医治休整,使者不由得大吃了一惊!急忙派人打听才知道原来前日与汉军一战,晋人损兵折将取得惨胜。

    眼下整个辽东都在热议那王戎渔翁得利,竟然利用晋与汉的厮杀从中获取了汉军在辽东占领的所有地盘!

    晋国大臣裴秀刚刚抵达邺都,稍作商议之后晋帝便派出了使者。这一路上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赶路,没有浪费一丝的时间。不过这么两天的功夫辽东晋军竟然与汉军动起手来,反倒是被王戎给算计了,这消息若是传到邺都恐怕会引起更大的轰动啊。

    朝中文武以及陛下做什么反应,与使者的关系并不大。事情乃是辽东燕王搞出来的,过程是晋军在该地所有将领参与的,使者不过是个传递消息的,虽然心情不好,但是毫无干系。

    听闻朝廷使者来了,燕王司马机与积弩将军孟观等人率领辽东文武前来迎接。堂堂燕王不过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众亲自迎接让使臣受宠若惊,唯唯诺诺,表现的甚是恭谨。

    一番客套过后,使者宣读圣旨,燕王司马机与积弩将军孟观协助裴秀拉拢异族有功,各有封赏。辽东军政仍有二人负责,并且要积极的联合王戎谋取辽东汉军云云。

    纸面上是这般的叮嘱,私下里却又有不同。晋帝司马攸暗中嘱托燕王等二人凡事不可急迫,万事以稳重为先。即便短时间内不能夺回辽东之地也是无妨。因为辽东之地被汉人占据之后,以后的归属乃是王戎。

    想要利用王戎,便要先行消耗其锐气,磨掉他的耐心。等到王戎急切想得到土地,又深刻认识到单凭自己绝对没有办法干掉汉军的时候。那个时候晋军的立场才便的有利,王戎这把异族大刀用起来才会顺手。

    在此之前,养精蓄锐便可以了。

    得到晋帝这般的指点,燕王司马机与积弩将军孟观不由得心服口服,同时也是叫苦不迭。晋帝远在邺城便看穿了双方合作的利益关键所在,而自己等在辽东许久却是急功近利,导致如此收场。

    这该如何是好?

    怪之怪自己未曾洞悉合作之本质,怪那王戎过于阴险卑鄙,谁曾想到王戎对于联手之战竟然是完全自顾自的立场,没有任何合作的意愿,完全把晋军当做工具一样的利用?

    谢恩之后三人分宾主落座,燕王司马机一脸阴霾,积弩将军孟观也是长吁短叹。使者见状自然清楚二人此时的心态,在陛下圣旨未到之前便贸然行事导致如此惨败,事态一下子升级不好控制起来。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使者同情燕王等人的遭遇,可自己接下来是要出使异族的。异族之地位与资本,实力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原先拟定的策略似乎未必适用。一旦有什么意外,岂不是辱了国体,丢了脑袋?

    三个人坐在大厅之中耷拉脑袋,唉声叹气,面色阴沉,谁也不肯发话,却都了解彼此的难处。

    请罪是必须的了,但国家之事重于个人的罪责。晋国与王戎这一族人发生了摩擦,对方又在晋军面前强取数城言之凿凿,让晋人好没面子。接下来使者到了那边,是要照本宣科,还是要有所表示?

    这些事情能够拿捏的只有晋帝司马攸,三人思索的乃是是否要押后前往异族的时间。

    “想不到事情竟然是这样,燕王既已派人禀报圣上,本使者便在此处静候陛下之意吧。本使前来之消息,还望燕王切勿外传,使得王戎之辈有所疑虑。”使者见燕王等人久久没有动静,心知不可孟浪而行,于是缓缓说道。

    燕王司马机颔首道:“使臣大人言之有理,辽东形势发生变化,我等不可使局势恶化,一切但凭陛下做主。实在想不到王濬冲竟然如此龌龊,让本王很是不爽啊!”

    堂堂晋国燕王,竟然被异族摆了一道,而且还是活生生的损兵折将。这事情本来就不光彩,放在燕王头上坊间的流言也就更多了。司马氏家族本来就没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了,偏偏燕王又遭此败绩,恐怕河北士人因此对司马氏的评价又要大打折扣,这是燕王司马机所不喜的,更是晋帝司马攸不愿意听到的。

    使臣闻言苦笑道:“下官这次前来,裴大人曾经叮嘱下官,那王戎虽是中原士人,可在塞外数年,蔽塞礼义之门,不可以汉人度之,须打起十二分小心方可。想不到一语成谶,竟然真被裴大人说中了。”

    积弩将军孟观也跟着无奈道:“所谓驱虎吞狼坐收渔利,依照陛下意思我等当时那旁观之人。一时不察反成虎狼之辈,是在是羞愧难当。若非辽东形势诡谲,孟某必定入京亲自请罪。”

    燕王司马机摇了摇头道:“还是裴大人言之有理,王濬冲深知礼义廉耻,却置身事外,行事作风诡异无比,日后打交道定要多加小心。”

    使者叹息道:“燕王与孟将军所言甚是,眼下之处理非常关键,切不可送走了汉人,又来了王戎,那时恐怕陛下定然龙颜大怒了。”

    汉军自此从晋国后方没了踪迹,可取而代之的乃是王戎。观王戎行事,唯利是图,非利不为,又兼具不小的(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