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166 部分阅读

第 166 部分阅读

    往虎||穴,又是没有合适人选能够担当,一切叔时多加小心便是了。”燕王见孟观成竹在胸,也不便继续推过,此乃国家之事,不可有丝毫的耽搁。

    ……

    乘船离开辽东,依照熟悉的航线行驶,过了几日终于靠岸。这一片地貌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却也带有几分熟悉之感。一片海滩的高石上,蜀汉大将郑绰,阴缭率领百余人等候多时。

    辽东兵将下了战船搬运物资伤兵,七手八脚忙个不停。郑绰与尹缭不由得面面相觑,连忙上前询问道:“汝等主将何在?为何是这般情况!?”

    一名辽东汉军副将上前哭诉道:“我家主将在撤军之前联络王戎异族之军,准备痛击晋人,然后再行撤走,使晋人与异族不能相容。不想大战之时那异族偷袭我方城池,导致我方大败!主将大人他……他也不幸战死了……”

    “什么!?啊……”郑绰闻言怒目一睁,随即一片哀痛之情。

    数万辽东汉军,如今不过万人而已,这一战不知晋人伤亡如何,但汉军的折损程度已经大大的超乎想象了。

    “依照大将军之布置,末将不敢返回徐州,只有带着伤兵前来投奔二位将军,还请二位将军收留我等。”那辽东副将知道自己没了主将,在这陌生的陆地上也只能投入本地人马的编制之中。

    “哎……也好,只要晋人未曾发觉你们的行踪,这计划还算顺利。”郑绰点了点头,并不反对这辽东汉将的决定。

    在本地汉军的帮助下,那战船上的物资兵将都很快的转移到了陆地上,并且带往最近的城邑休息。沿途所见之风光与中原大有不同,而且还有些许服饰异样之人。辽东汉军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人,不由得议论纷纷。

    原来郑绰与阴缭乃是刘禅特意拣选的两名将领,二人不仅仅是武略非常,才智也是有其过人之处。早在汉军刚刚具备登陆辽东作战的时候,汉帝刘禅便派遣二人率领五千汉军长期跋涉海上,寻找辽东四郡东方的半岛大陆。

    从辽东四郡向东而行,乃是高句丽这个国家。此国家曾经在魏国时期讨伐魏国,结果被魏国杀的大败,连皇宫都被焚毁。但其族人不过是退入了更深之处,而当时的魏军却是满载而归,未曾想过赶尽杀绝。

    高句丽之人在几十年内已然恢复元气,并且对辽东四郡虎视眈眈。可惜异族之乱发生在中原时,辽东也是烽火狼藉。那高句丽之人虽然一心复仇,却也不敢深入其中,唯有躲避。

    以高句丽小国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卷入中原浩劫之内。待局势平稳,高句丽认为时机终于来到,不想司马氏重兵屯在河北,用心经营看护。高句丽几番冲突皆是被魏人击败,唯有畏缩不出。

    汉帝刘禅要寻找的并非是高句丽,一者高句丽之人与汉人有仇,而且临近晋国之地,易被晋人察觉。二者高句丽兵力强盛,在汉国眼中不值一提,可局部作战中仍是具备优势。

    因此汉帝刘禅派遣郑绰,阴缭统兵五千寻找的乃是在半岛大陆中部的百济国。高句丽,百济,新罗被后人称之为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不过与华夏不同的是,这三个国家种族各异,而且彼此陌生,少有交流。

    说白了乃是华夏辽东地区乃至塞外的少数民族形成的部落,并非纯粹的种族,这在初期并不奇怪。

    其中高句丽与汉土临近,百济与新罗则是躲在后面。以汉家之精兵,讨伐百济可谓是一帆风顺。无论是作战的方式,还是战术以及装备,百济小国都是远不如汉军,不过一月的功夫已然灭国,被汉军占据了统治地位。

    当地有当地的习俗,更有当地的语言。汉军并非要杀光这些人,而是击溃这里的政权,让自身成为统治者而已。学习传播便成为了这段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工作,同时在得知郑绰等人站稳脚跟后,先后又增兵不少进驻百济。

    那在徐州地区接纳的流民,更有不少渡船到了百济开始新的生活。百济之人此时刚刚有形成自己一套体系的趋势,汉人来的正是时候,比较顺利的接管了百济这个国家,并且在一段冲突之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护。

    有了较为稳定的根基,汉军马不停蹄的开始征讨新罗。朝鲜半岛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一个英雄并起的年代,与华夏自是无法比拟,但对于这片大陆来说,却是提早迎来了统一的光芒。

    数月征战,军民齐心,新罗百济从两个国家变作了汉国的两个州郡。如此一来,汉人在晋国的身后隔着高句丽早已形成了气候。这辽东汉军之所以敢于大胆的扎根,便是因为再不济的时候也可以到新罗与百济藏身。如果不是为了掩盖行踪,辽东汉军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是不需要徐州的支援的。

    汉帝刘禅深知晋国乃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非是一时半刻就可以灭掉的。屯兵百济与新罗,掌握随时征讨高句丽与辽东的主动权,这支潜藏的汉军虽然短期无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在日后征讨晋国的战斗中必然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朝鲜半岛扎根,同时开脱朝鲜半岛的各项发展,以朝鲜半岛作为汉家水军扬威海上的重要港口和据点,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段时期内,汉人不仅仅要好好的推动朝鲜半岛的发展,更要加强军事训练与战斗力。朝鲜半岛这些百姓既然成为了汉民,理所应当的要有人投身汉人的军队中,接受训练。

    这个时代即便百济与新罗的人口并不多,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几万人罢了。其中能够抽出来作为战力的,有个四五千人而已。单单有身体不行,还要能够听懂汉人的指挥与操练,熟悉汉人的规则,学习汉语等等。

    这些都在计划之内,郑绰留在朝鲜半岛继续治理这两个州郡。而另一名汉将阴缭则是每日试船,等待时机征讨另一个国家“倭国”。

    倭国,便是后世的日本。作为后世来人,刘禅对于这个地方可谓是念念不忘。在近二百年前,“倭国”之主便入汉来朝贡。而在魏国时期“倭国”地区最强大的势力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更是与魏国有所来往,被封为“亲魏倭奴王”!

    说是倭奴王,实际上仍是邪马台国的女王。这岛国之内有无数小国,邪马台国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女王卑弥呼身居鬼道,在国中男子不能定的状况下异军突起,被人供奉。

    到了这个时期,卑弥呼早已死掉了,如今倭国内是怎样的状况阴缭也是正在逐渐搜集之中。

    这倭国可谓是该岛国的统称,可内中除了邪马台国通过华夏大陆的曹魏来壮声势外,也有许多小国自称乃是华夏孙吴的后代,把当时的吴国大帝孙权搬出来做靠山,与邪马台国抗衡。

    从中原之地,江南之滨,加上百济与新罗的一番搜寻,找到通晓倭国语言之人并不难。让这些开始传授兵将倭国语言,这是早已进行的事情,并非是临时抱佛脚。

    汉帝刘禅的旨意写的清楚,汉家精锐要用最短的时间雷霆一击,荡平整个倭国。使其百姓奉汉人为主,使其百姓为汉人驱使,作为劳力,作为战力以此来壮大汉家的声势。

    同时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汉家水师跃入大洋的跳板,是守护华夏大陆的要塞。

    第三百二十一章 南巡(上)

    更新时间:2013-02-21

    辽东,带方。

    二百余名晋军斗具整齐的出现在城外,晋国大将积弩将军孟观一身便装在马上仰望这辽东边界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分。

    曾几何时,这是大魏国扫平高句丽的见证,曾几何时是国家东北方的坚固要塞。然而汉军突如其来的袭击导致了带方城的沦陷,方才有了今日的因缘际会。如今这城变作了王戎的领土,想起王戎的同时也看到了王戎。

    “孟将军来得好快,本王恭候多时了。”王戎从城中缓步而出,脸上带有一丝笑容。

    孟观翻身下马道:“贵国使者想必已传达燕王意思,国法所在不容私相授受,还望大王谅解。在下此番奉命前来一观贵国国情,也好解决燃眉之急。”

    王戎眼光一扫孟观所带来之甲士皆是勇猛之士,心中微微一动道:“燕王如此关爱,本王深受感动,那便辛苦孟将军了,请!”

    步入带方城中,映入眼帘的是汉民与异族老少共同杂居,人人眼中都有不安的神色。汉人畏惧异族人之欺辱,这些异族人何尝不惧怕汉人?

    汉人迁走了近半数的人口,空出的土地民居足够异族百姓的安顿,这倒是让王戎省了大把的气力。民族的融合交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但在异族统治之下,只要统治者掌握尺度,和平相处并不困难。

    本地的汉民乃是发展农业的核心力量,王戎麾下的汉人经过数年征讨早已折损无数,绝大多数都是异族之人。这些人尚有模仿学习的过程,一时半刻无法掌握耕种之法,这也是王戎立国之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看在眼中,放在心里,孟观通过王戎杂居各族百姓的安排,便看出了这王戎确实有不小的野心与政略。

    有说有笑来到了王府之内,说是王府其实不过是带方郡守的府衙而已。这辽东之地饱经战乱,也没有什么有规模的建筑可以供给一国之君居住。这府衙已然算是不错的所在,却是少了几分威仪。

    跟随孟观而来的甲士,除了十余人外,余者都被安排到其他地点安置。虽然晋国皇帝的圣旨国书还没有到,但孟观的造访却是代表着双方略有僵硬的关系开始缓和。

    王戎如何不明白这一点?自然是盛情款待了。

    酒宴之间曾有一面之缘的异族使者古察那也在其中作陪,看其端坐位置孟观微微一笑道:“想不到使者大人竟是大王股肱之臣,倒是让孟某走眼了。”

    古察那见孟观举杯,忙端起酒盅道:“将军客气了,古察那有辱使命,怎敢做我家大王之臂膀。”

    听出话中有话,孟观蘸了口酒道:“贵国与我大晋既已达成共识,便是兄弟之国。眼下贵国有难,我大晋不会坐视不管。使者大人积极奔走,怎说是有辱使命呢?”

    那古察那在燕王司马机面前几乎是被驱逐出府,回到带方自然如实述说。王戎虽然势力无法与晋国相提并论,但两国初交便遭如此态度自然不爽。虽说王戎害的晋国损兵折将,可这口粮问题乃是攸关十几万人的大事,如何儿戏得了?

    当日王戎有足够的资本坐山观虎,今日的晋国却是没有余地隔岸观火。孟观此番前来无疑便是释出善意,但以王戎之个性,是断断不愿吃亏的。因此古察那在席间一番挑衅,也是想看看晋人对待异族之态度,究竟有多大的容忍限度。

    孟观之才华冠盖辽东晋土,如何不知道对方的打算?连打带消的一番话倒是让古察那不好继续说下去。

    “古察那还不赔礼?继续下去倒显得本王小气了!”王戎适时张口,气氛顿时有了改善。

    酒过三巡,孟观见王戎仍没有发招,于是拱手道:“在下此番前来身带公务,更兼贵国粮饷之重,不敢有所耽搁,还请陛下使人引领我等体察郡内情况,也好早已解决短粮之患。”

    王戎见状微微点头道:“孟将军如此有心,本王甚是欣慰。古察那,你便带孟将军前往一观吧!”

    拱手为礼孟观带人跟随古察那除了府邸,心中暗叹王戎做事神速,不可不防。酒宴不过方进行半个时辰,便以安排好了一切,这等速度倒是让自己追随古察那之脚步火速前来的意愿扑空。

    未必窥探到异族的机密,不过郡内仔细观察一番自然也有所得。隐藏得了关键的线索,王戎麾下几座城池的民生却是无法掩盖的。民生乃是国之根本,汉人釜底抽薪的策略让王戎顺利的抢城成功,却也背上了一个甩不掉的负担。

    不能自给自足的异族人就算建立了国家,与晋国达成了同盟的协议,可在根儿上还是依靠晋国养活着。受人衣食,自然要听命于人,否则无衣无食岂非自寻死路?

    晋国摸清王戎麾下几座城池的民生,便知道应当如何控制这桀骜不驯,心怀叵测之人了,这比给予王戎任何好处都重要,更来得顺手。身为异族之主的王戎也是知道事实如此,就算隐藏些许实力,可局面没有改变之前,只能掩人鼻息了。这也是为何王戎急于派遣使者示弱求好的关键所在,没有晋国,王戎只能依靠烧杀抢夺,那等于和晋国开战!

    送走了孟观,燕王司马机便着手准备相关的事宜。钱粮要有统一的分拨与调配,更要有所准备才是。

    准确的了解到异族的钱粮缺口有多大,才好在数量上做文章,牵着这群异族人鼻子走。这也算是报仇雪恨的一个好机会,谁让王戎二话不说见死不救呢?依照常理推断,王戎必然在钱粮数目上做文章。

    索取的钱粮一定是大于国内的缺口,这样可以积攒钱粮做不时之需。而燕王司马机要做的便是杜绝对方的虚假数字,如此才能让王戎仰人鼻息,不得不被晋国驱策。

    到了这个时候燕王司马机心中倒是有些懊悔,早知道那王戎不过是外强中干,何必急于对汉军发动攻势?

    假如没有进行前几天的那一战,现在王戎要仰仗晋国的钱粮才能生存,自然是打头阵与汉军死磕。就算你王戎有一百个不愿意,可口粮在晋人手中,又怎敢反抗?

    真要是这样,晋军就无须折损如此多的兵马了,还平白被那王戎抢占了带方等几座城池……

    便在此时,有人来报,前往邺都的使者带着圣旨国书赶回!

    ……

    百济,新罗之地,犹如荒野之处少有开发。本地的民众并不算多,占据的土地也是极少,因此汉人四处观察地势绘制地图,同时寻找矿产等物。

    几天之后郑绰已然了解了辽东的局势,在分析得当之后,连夜赶了文书派人送往徐州,经过徐州送往许昌以及成都,争取让陛下尽快看到辽东的局势早下决定。

    那王戎身兼数万人马,在塞外就算不能叱咤风云,可也足以保守一方。如今毫无战心的投身晋国一方甘愿俯首称臣,不说辽东局势如何,那塞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由此地往塞外派遣耳目,沿途并非顺利,一时半刻消息是不能传回。但将未知的塞外情况算进来,发兵倭国的日子是越早越好。那征讨倭国的兵力,随后会用在辽东之战上,从倭国返回还要休整一番,如此一来,发兵便迫在眉睫!

    汉将阴缭也是同感,于是率领汉军一万五千人分前后两路扬帆而去。有了征讨百济,新罗的经验,开拓一个陌生的国度不再变得困难。汉人早已准备好了向导,翻译等人员,并且对倭国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

    海面上汉军的大海船每过三五天便会前抵达一次,运送来大量的补给物资。单单凭借本地的百姓一时还是没法供给四万汉军的消耗与补给。只是这一次海船前来却是带来非同寻常的消息。

    晋国卫将军马隆派遣晋国水师出海,在北海附近的海面上寻找汉军船只的航道,加以拦截攻击。编排战船日夜巡视,防止汉军再次将手伸向辽东地区。按照晋人的情报,辽东的汉军已经撤回了徐州,汉人运送兵卒还可以理解,但只是补给便不可理喻了。

    唯恐暴露了行踪,汉朝水师此番前来之后,便无法保证连续的补给运输。开辟新的航道等于加大行船海上的危险,而且还要面对许多的未知,并非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晋人从北海发船,手可以伸的很远,足够拦截汉人战船。因此在新罗,百济的汉军不得不开始面临自给自足的困难。

    占据中原之后,刘禅致力于恢复民生,因此各地征募兵将都是有限。在政局动荡,民间不稳的状况下过多的征兵必然造成百姓恐慌,更不利于中原大地的经济复苏。

    因此刘禅意图占据朝鲜半岛,甚至倭国,不惜花大把的精力征服这些小国,用这些小国的人补充兵员,同时看看能否有所收获。与晋国的争斗是长期的,自然不用急于一时。

    在中原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若是有朝鲜半岛和倭国本地的军队来攻打晋国后方,这绝对是一支奇兵!

    ……

    有再大的梦想,也需要一步一步的实现。

    南方印州的暴、乱发生许久,襄王刘动的处理并非得当,这让刘禅忧心忡忡。把襄王刘动调回川中,派遣施政能人前往印州这是刘禅的应对。可是刘动并不认同父皇的做法,这本是自己的领地,为何要换人治理?

    太子刘谌的事件是最大的因素,可襄王刘动却是想留在印州,处理好了事情再行返回川中。

    父子就不想见,此时想法背道而驰,刘禅身为人君,又是人父,如何不怒?

    国家正在动荡之时,许昌的大将军姜维一时坐镇,可病体在榻又能支撑多久?眼下汉朝急需刘禅返回中原平复形势,偏偏是襄王不愿意留守川中,这要如何是好?

    逆着性子的襄王刘动执意留在印州,也知道此举乃是忤逆,必然会惹父皇龙颜不悦。然天性如此,襄王刘动可不想扔下一片烂摊子撒手不管,于是更加击破的扫平印州之乱。

    汉帝刘禅在川中听到这般结果,不由得暗自苦笑。这帝王家最怕的是子嗣之争,夺位之乱。同时也怕后继无人,或是子嗣不济被他人得了大权做了傀儡。以自己来自后世的见识与机心,今时今日这个时代,又有几人能够在自己眼皮底下篡位,夺位?

    若是没人能够超越自己,自己又只剩下刘动一个后人,难道还把这唯一的儿子杀了?

    破怒为笑,看得一众文武心惊肉跳,汉家皇帝不仅仅是下手狠辣,更是深不可测,而今遇到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笑,这是什么情况?

    “朕仅此一子,即为诸卿他日之主。南方有乱不可不定,然襄王以身犯险未免不智。朕欲往南方一行,江南有羊祜,吾彦统之,荆州有杜预镇守,此两处朕皆不忧。唯有中原与川中尚须人统筹其事,应对变故,何人可担之?”

    刘禅打定了注意,决意南行看看自己的爱子成长的如何,面对群臣没了丝毫怒意,反倒是开始着手安排后续事宜。

    川中之事素来是樊建与司马胜之为主心骨,可樊建已然高龄经过太子之乱后已显不堪,老态尽显,难堪大任。而司马胜之久持宫中之事,乃是皇室之守护,如今皇室继承者仅有襄王一人,必是离不开司马胜之的教导。

    听闻陛下询问,樊建以目视郤正,司马胜之也是同样。见此状况刘禅如何不明白?当下便使郤正统领川中诸事,樊建,司马胜之,高玩等人辅之。

    郤正领命之后,群臣开始商议下一名人选。大将军姜维卧病许昌的事情知晓的人不多,但时间这么久了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前方战略要地边陲关隘都有汉之名将精兵镇守,不足为虑。

    但中原的整体形势以及军事调度还是需要有人坐镇的,姜维就算迟暮之年仍是威震天下。

    只要姜维在许昌,晋人便不敢轻举妄动,但凡是都有万一,若真是不在了,又有谁能够震慑晋人呢?

    “此距许昌千里之途,中原形势刻不容缓,川中之臣多不熟中原之事,陛下可从中原众将中择人代之,如此大将军也可安心养病早日痊愈。”郤正既然成为了川中群臣之首,此时也是当仁不让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语一出,群臣皆是认可郤正所言。川中文武调往中原,必然有熟悉中原情况的过程,如此一来倒是效率不高。不如就地取材,拔中原文武暂代姜维之位,方可让姜维的病体有所缓和,安心养病。

    刘禅微微颔首道:“依众卿所见,何人可暂代伯约之位?”

    司马胜之沉吟道:“诸葛思远才智过人,声名卓著,或可代之。”

    身为诸葛武侯后人的诸葛瞻在川中便是名声在外,沉淀磨砺之后征讨南海,江东,北上江淮,立下战功无数。无论是声望还是战绩都足以接替姜维,暂时成为中原地区汉军的总指挥。

    “诸葛思远确是上佳人选,不过尚需一人为辅。”刘禅思考片刻道。

    郤正等人闻言便知刘禅一定是另有动作。眼下许昌诸事都是由何攀代为掌握,加上诸葛瞻正好可以弥补何攀军事上的不足。但陛下偏偏还要挑选一人作为诸葛瞻的副手,由此可见何攀恐怕另有事情处理,无法继续留在许昌了。

    众人纷纷推荐人选,刘禅思量半刻还是决定调拨川中的黄崇前往许昌辅佐诸葛瞻。原因无他,黄崇为人谨慎细致,在一旁不至于有权力之争,更增辅佐之效。况且黄崇同样是遍布天下,对于中原形势并不陌生。

    除了黄崇,刘禅还钦点了江统,刘汴等一众魏国降臣委以重任,可谓是用心良苦。

    局势动荡,凭借川人之力绝难回天,此时此刻正是用人之时。江统等人久居中原,又是魏国名臣,正好可以发挥作用。是包藏祸心,有所筹划还是兢兢业业为大汉江山出力,看得便是这一遭。

    聪明都知道汉帝刘禅敢于如此安排重用魏臣,必然是有了万全准备,这个时候就算是有心搞小动作也是不敢动弹,唯有听命行事尽心尽力的工作才能得到信任与重用。

    朝堂之上看似官阶无数,实则是各大世家在政坛的博弈结果。因为此事而被削弱了权势或是官职,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人一家之祸端,暗中牵扯之广令人发指。没了价值,又怎在名利场上讨生活?

    身为一国之君,刘禅早已洞悉内中利害,此举一处正是对症下药,让这些人通过这一次的动荡世局与汉朝荣辱与共,成为真正的汉家臣民!

    安排就绪,汉帝刘禅以何越为参谋,文鸯为先锋,点兵一万五千人离开成都一路南下,准备深入印州处理南方之乱,更借此机会看看海外诸国打得究竟是何主意!

    第三百二十一章 南巡(下)

    更新时间:2013-02-22

    许都,大将军府邸。

    从天下各处汇聚的御医国手齐聚大将军府中,每日除了商讨如何调理蜀汉大将军姜维的身体,便是轮番的看护日夜不离。

    戎马毕生,不治家业,姜维将生命灌注在汉朝的军队中,付出了一切,伤患缠身年老体衰,如今一并发作起来情况并不乐观。好在汉帝刘禅在许昌之战结束后,立即命令姜维将养身体,调理病躯。

    这个时候让姜维歇息虽然早已晚了数年,可总比这老者继续强挺下去咬好得多。说来也是奇怪,若是不停下来治疗病患,姜维仍是精神奕奕,腰板挺得直直的,每日处理军务仍是一副轻松自如的形态。

    可一旦让姜维躺下来,彻底的休息和放松,饶是这傲骨嶙峋的一代宿将此时也是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

    然这个时候主动的倒下,总是比不堪重负身体崩溃的时候要好上许多。汉朝对中原的掌控虽然算不上稳定,一切也都是在掌握之中,只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稳固朝野上下并非难事。

    况且汉朝国土辽阔人才济济,比起当年川中的苦心经营何止好上数倍?姜维威震敌国,只要留在许昌安心调养,晋人就算知道了姜维的病况,难道就有胆量攻打汉国么?

    经月的调养姜维的病情不见好转,但一些小伤小患早就是妙手回春。很早的时候刘禅在川中把各行各业的地位分批进行提拔,以提高百姓对于各种职业的热情与期许。更从山野之中遍邀各行业的能人贤才,出仕推广各行各业。

    这些人之所以隐居深山,隐姓埋名,可不是因为有什么避世的情操。而是因为自身技艺高超,与其行业的地位形成了过于悬殊的差距,从而对世俗产生了厌倦和厌恶。

    但刘禅不仅仅许给这些人高官厚禄,更是在国内倍加推崇,不仅是个人受益,甚至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地位,这是历朝历代皇帝所无法给予的。

    当一国之君信佛,佛教便应运而起,当一国之主信巫,术士便应时而红。有缜密机会的逐步推高各行业的地位,汉帝刘禅的目的非常明确。作为后世之人,自己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说到对各种行当的了解以及知识掌握,都谈不上专业。

    自身掌握微薄浅显的知识并非拿出来就能在这个时代应用,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这个时代的人们,许多事情并非你说就能理会。知识的积累与传授是经过时间消磨与洗礼的,返璞归真似的想让两千年前之人领会现代知识,谈何容易?

    与其胡乱的拔苗助长,倒不如积极推动各个行业发展来得有效。营造一个让各个行业都可以百花齐放的环境,久而久之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何须把自己浅显的知识拿出来强加于人,又被人无法消化?

    大汉的医术如今比晋国要提高不少,但仍是处于孕育阶段。不过对于姜维的病情,来自天南地北的医士们意见倒是颇为统一。说来说去其实也就是那个样子,不过四个字而已——操劳成疾!

    调料身体是第一位的,提早的躺下来休息接受治疗,让这名震天下的武者仍然保留一丝元气和底气。只要这点本钱仍在,没有被耗尽,在名贵药材与国手神医们的治疗下,姜维要恢复健康是不可能的,但恢复大半仍是没有问题,所需要的不过是时间而已。

    有各位医者制定详尽的治疗计划,对姜维的行动进行控制,姜维虽然气不过,可时间久了身体上的变化自己也是感觉得到。久而久之也开始配合治疗起来,这中原的事情,除非是极其重大之事,否则都不会送到姜维这里。

    有何攀,江统等人在外统筹一切,姜维需要做的事情比起以往简直是云泥之别。这一日何攀与江统联袂而至,却是有要事与姜维商议一二。

    “大将军面色红润许多,比起前几日大有起色,真乃我大汉之福也!”何攀与江统在数天前方见过姜维,看到姜维的气色更加的好转不禁欣喜的拱手道贺。

    姜维坐趟在病榻上闻言微微颔首道:“惠兴,应元二位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且让姜维一猜如何?”

    何攀与江统坐在榻边对视一眼,不禁笑道:“大将军有此兴致,下官等怎敢不从?不过今日之事非同小可,大将军神机妙算,却未必料得中!”

    姜维手捻须髯锐目扫视二人片刻道:“依时间推算,陛下在川中应该有了动作,若是陛下回转许都,自然不须通知与我。二位前来可是陛下别往他处,安排他人分担姜维之军务?”

    不愧是天下首将,没有丝毫讯息便猜得如此准确。何攀与江统尚想为难姜维一番,可见其早已胸有成竹,不禁一脸失落,却也带着几分欣喜。汉朝有此智勇绝伦之辈守护,何愁霸业不定?

    “大将军果然厉害,我与何大人还不知如何启齿,想不到大将军早就有了准备。”江统拱手笑道,心中却是另有一番计较。若以当年魏国朝中文武比较,就算有人能够在智力上与姜维并驾齐驱,乃至超越姜维,可大局观上绝不及姜维的水准。

    这个时候可能是晋人有所动作,也可能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之事,更可能是陛下在川中遇到了困难。总而言之能够猜测的范围是无边无际的,可能发生的事情更是没法数清的。

    偏偏姜维足不出户,不闻世事,便能够轻而易举的一语中的。若非是心中装着大汉社稷,如何做到这般有数?那又是要多么宽广的胸怀与眼光才能够如此成竹在胸,自信满满?

    姜维尚且如此,当年的诸葛武侯岂非更加可怕?

    何攀也应声道:“大将军猜得没错,陛下旨意透过呼雷阙先行抵达许都,只是在此之前下官十分想知道大将军是如何猜到的?”

    听何攀这么说江统也是点头称是,能够了解姜维的思路,对于这些置身朝堂顶端的人,乃是少有能够提高自身的机会,江统亦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能人,自然希望一听个中道理。

    姜维摇了摇头道:“此乃小道,不值一哂,二位大人饶有兴致,姜某也不能不如实相告。其实说来简单,陛下使某静心养病,少预国事,二位大人文武双全,素来鲜有事情来询。而陛下归期将至,由此略作推断并非难事。”

    一番话说来合情合理,何攀与江统皆是抚手称赞,二人又是问道:“那大将军又何以认定陛下不回许都,别往他处?”

    姜维笑道:“陛下高瞻远瞩,所作所为无一不是百年之计,川中之事牵扯甚大,以陛下之为人绝不会一走了之。况且如今太子之位只有襄王可继,陛下必急于一见。有此推来,中原情况同样是不容乐观,陛下必然调配臣属防止晋人伺机出手。”

    “姜某一时难以披挂,许昌自需一人分担军务,统摄四方,我料定必是诸葛思远,除此之外,并无合适人选。”

    说到这里何攀与江统更是佩服得五体伏地,本来以为姜维常年戎马,智慧皆在军中。不想姜维竟然洞悉政坛行伍,通晓其中利害所在,换做自己能够做到这般地步么?

    何攀点头道:“大将军神机妙算堪比武侯,下官佩服万分。陛下钦点诸葛瞻为主,黄崇为副暂代许昌诸事,下官另有要事需要离开许昌,一切事由便交给应元等人了。今日前来乃是告知此事,除此之外便是与大将军告别,再见之日定可一睹大将军风采!”

    听何攀如此说话,姜维略带几分忧色的点了点头表示听到。江统见状道:“大将军何事忧心?”

    姜维问道:“这几日晋人有何动静?”

    江统拱手道:“自从上次我等与大将军计议放出冀和之言论,晋人应当收到了风声,一时尚无动作。大将军可是担心晋人趁机来攻?”

    姜维轻叹一声道:“释放此等言论虽然妙计,但刻意之举难以瞒过北方之人。若是晋人有心和睦,尚可一切依照计划进行。不过么……”

    何攀颇有同感道:“大将军担心我等此策有露怯之态,反被晋人所欺?”

    数日之前何攀与江统携手找上姜维,便是商讨在朝野之间散布大汉有意与晋和睦之言论,有此递话给江北,观其态度。江北在中原之耳目众多,加上汉人有意传播,此事想不传入晋帝司马攸的耳朵都难。

    晋国之建国,大汉并未予以承认,前次来使也是郁郁而回,不久之前更是连番大战!这样的形势下汉人自然不能派遣使者到晋国议和,那将在朝野之间引起轩然大波,让如今的动荡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堪。

    天下一分为二,晋国仅仅占据河北之地,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汉人在中原一天没有站稳脚跟,便频临内外交加的局面,如果晋人掌控得当,对于大汉来说也是致命的威胁。

    毕竟汉朝之兴盛功劳都在汉帝刘禅高瞻远瞩,大将军姜维神机妙算,不过这两个人都已迈入古稀之年,指不定什么时候便撒手人寰。真要是被晋人等到了那一天,汉朝的苦心经营恐怕都要付之一炬,届时天下仍是两雄争霸,可鹿死谁手便在未定之天了!

    释放出此等言论,晋人自能料想此乃汉人之意,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晋人的态度,汉人不过是等待而已。

    只是大汉眼下的局势对方也是十分清楚的,如何判断双方态势,度量彼此的实力,那是晋人自己考量的问题,汉人想知道只有等待。刚刚一场兵锋,又击败了辽东的汉军,晋人是认为借此时机息事宁人,双方进入休战期各自发展的好?还是认为汉人此举乃是掩饰国内动荡的缓兵之计?

    若是后者,姜维之担忧并非多虑呢……

    姜维见何攀所想与自己大略相同,仍是叹息道:“陛下不在许都,朝野已然众说纷纭,晋人此时若是来攻,以战力而论我等自是不怕。可攻心之战,远比征伐来得有效,此时此刻如何凝聚人心方是首要之务啊!”

    江统与何攀同样深以为然,何攀刚要说话见姜维锐目盯着自己,心中不禁释然,顿时明白了姜维所言之用意。当下起身施礼道:“大将军所言何攀谨记心中,此番出巡各地必以凝聚人心为主,不让有心之人兴风作浪!”

    姜维何等人物,既然能够猜出汉帝刘禅之动作,如何不知道何攀要离开许昌的原因?掌控人心,引导舆论,谁又能比得上呼雷阙得心应手呢?方才一番话本就是说给何攀听的。

    “哈哈哈哈,何大人之智不须姜维多言,只是不说出来这心中便不踏实,看来真的是老了……哈!何大人万勿见怪啊!”姜维手捻须髯忧愁不再,看着何攀自嘲起来。

    放到以往姜维只会醉心军事,(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