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213 部分阅读

第 213 部分阅读

    前往,因此恳请谯公设卦一占。”

    负责留守川中的樊建此时也年迈体衰,卧床不起,虽然没有什么大病,但眼看精力和体力都在飞快的下降。樊建乃是朝中的元老,乃是蜀汉立国便存于朝堂的人物,如今樊建不能处理政务,一切都是郤正与司马胜之来分担。

    襄王刘动见海外形式转为平淡,便急于前往中原与汉帝刘禅汇合。对于汉朝来说海外势力虽然贪婪,但一时搞不清楚汉朝的底细,又被汉朝不断收买权贵来制造麻烦,一时半刻是无法分神汉朝方面的。而此时河北的局面迟迟打不开,是人身神皆知之事,襄王刘动有心大展身手,同时也担心父皇刘禅的安危。

    身为一国之君,又是如此高龄,屡屡出现在战场上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反而应当觉得担忧才是。但身旁的文武都是劝不动刘禅,而刘禅之所以能有今天,便是凭借一双拳脚打出来的,又怎会轻易的退居二线呢?

    谯周乃是名儒,对于占卜推算十分在行,只是平时几乎不与人算,唯有料定何事当发,才透露一二。左右知之自是留神,带事发与其所料无误,闻者皆服其能。

    “长元……哎!”一声叹息,是物是人非,还是老友命数有定?谯周叹息道:“二位大人要算的,怕不是这个吧?”

    名人面前不说暗话,谯周毫不遮掩自己的判断,郤正与司马胜之面色凝重道:“i下身体渐不如常,襄王此次北上颇有他意,如今匈奴势大,人心有乱。名臣宿将颇多亡故,各地调任频繁,此时此刻还请谯公一算我大汉国运!”

    饶是谯周惯看人世听完二人言语也是身躯一阵,低哑的声音道:“这……这是陛下的意思?”说到这里谯周这一代名儒竟是老泪纵横,难以自己。

    占卜推算天象奇门对于后世之人来说可谓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东西,科学在那个时代更加的具有公信力。但在这个时代,这个文化背景之下,占卜推算等等便相当于后世科学的地位。

    谯周是各种能手自不用说,最主要的却是郤正与司马胜之都是朝廷的支柱,对于汉朝,对于刘禅可谓是忠心耿耿绝对不会有所动摇之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这样的话,以谯周的睿智如何看不出背后有人指使?

    能够指使郤正,司马胜之的也唯有当今的大汉天子了。从刘禅发奋图强把持朝政,再到刘禅开疆辟土,从来没有对这占卜推算有所兴趣。即便是朝廷相关官吏例行的报告,也是很少听,基本上都交给他人打理。

    但如今陛下竟然派遣两名重臣来请谯周推算国运,又提及身体云云,无疑陛下是有所感应了。

    曾经逐渐没落的蜀汉政坛上,有谯周力谏劝阻,试图拨乱反正的身影。邓艾入川时谯周也有过头像的动摇,对于一个无法抵御外国侵入的国家,连自己都无法保护,又如何去一统天下呢?

    对于谯周来说忠义乃是自己的做人之本,为了国家尽忠是应为之事,可若过国家难以自保,索性头像为天下的统一做出贡献也是情非得已的事情。对于刘禅的励精图治,谯周也曾经是反对党派极力争取的人物。

    那个时候谯周只是觉得陛下的施政眼界及其高远,可惜却不务实。心中有看法,谯周仍是与那些试图拉拢自己的党派做斗争。渐渐的刘禅通过行动向这个国家证明了蜀汉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至此时起谯周便对蜀汉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了。

    因为刘禅是一个能够解决华夏常年战乱,百姓饱经疮痍的人,而这正是谯周的抱负。

    如今虽有外敌虎视眈眈,但汉朝的稳定是难以动摇的,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告别战火步入和平。

    可率领汉朝上下做到这一点的一代帝王,似乎有了什么决定,又或是感应到了什么,对身后事的担心说明了刘禅似乎也知道自己很难带领蜀汉走更远的道路了。

    汉帝刘禅的动机与目的,谯周也好,郤正和司马胜之也罢,都是十分清楚的。这个国家早晚都要失去君主,同时也会迎来新的君主。在两任君主之间,国家是绝对不能够有乱的,国家要延续,和平也是同样。

    百姓们刚刚从水深火热的日子里走出来,如今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又退回去,这是朝廷绝对不能容忍的,也是陛下最为担心的事情!

    ……

    南中地区,三千余骑连日赶路,襄王刘动脸色凝重的频频点头。但看何攀,文鸳等一干汉朝文武在小雨之中不断说着什么,巴不得把这天下所有的情报都告知襄王刘动。

    这三千余骑有襄王府的班底,印州的得力干将,朝廷大员,以及往日里汉帝刘禅最为亲近的文武,也包括呼雷阙的执事之一高玩!

    这些人本是遍布各地,如今纷纷前来与襄王汇合,带来的不仅仅是北方战事的讯息,而是整个汉朝各地的讯息。作为国家君主唯一的接班人,刘动要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竟是连赶路的途中也未曾间断歇息。

    ……

    河北,汉军大营中,汉帝刘禅心情颇佳的望着英外的明月。心中浮现的却是近来数月自己的躯体力不从心的种种,如今竟是连睡眠也变得困难起来。辗转难眠,偏偏又是醒得及早,白日里困倦等等,与以往的老当益壮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但如果能够将其延后,对于自己,对于国家何尝不是有益之事呢?

    第三百四十九章 死关(中)

    刚刚来到这个时代,刘禅觉得自己好似梦中一般,面临宫廷内外的庞大压力,想过这是一个即将苏醒的梦,也为这般的际遇感到些许兴奋。后世之人观史评史都曾有过若是自己该当如何的想法,抑或是对于前代人物的不以为然。

    一晃近乎二十年的光景,对于刘禅来说不过是一个无止境的梦境罢了,可如今仿似看到了终点的影子。从最初对躯体的适应,到如今自己的灵魂已经深深的烙印在这躯体之中,再也难分彼此,有的只是恐惧,也多了一份豁然。

    按照古人的理解,这或许便是所谓的授命于天,可如此逆天行事,又怎会没有代价呢?

    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所融合的躯体以及这副躯体的身份,就好似人在降生时没法决定自己的双亲家境一般。大富大贵之门固然是福气,一贫如洗之家同样也要生存。

    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在这个时代的观念中唯有天地是生生不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间孕育的万物届是难逃生死,即便你是九五至尊,天之骄子在生死面前也是不值一提。

    古往今来,多少人追寻长生不死,有人执着于永恒的寿命,有人憧憬得道成仙,可所谓的长生不死,天地神仙仅仅存在于人们争相传诵的口中,以及文字记载,对于这一代刘禅这来自于后世之人自然要清醒的多。

    但即便是后世之人所未解的,否定的,曲解的事情仍然很多,或许在后世的未来人们会慢慢的找到答案,但一切的根源却不是在未来,而是刘禅所处的这个时代,或是更早。

    “无此奇遇朕不过是一百姓罢了,能为二十年皇帝也当知足也!”明月当空,刘禅心中没有一丝涟漪,平淡如水的自嘲,皇帝做久了独自一人审视自己时竟也改不掉称呼。

    按照后世的区分自己可能是穿越,可能是到了一个平行世界,可能有太多种的可能,只是无论哪一种可能都是自己没有办法确认的事情。在前世死掉的自己,在这个世界停止呼吸后会去向何方?

    “哎……”一声叹息,刘禅面露愁容,即便自己豁然已对,依然难以拒绝满心的惶恐。

    ……

    再见谯周,是在谯府上的书房中,推算已毕的谯周面无表情。郤正与司马胜之坐在谯周左右手下也是不做动静。

    为君主占卜吉凶推算寿命,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但谯周今日面临的有所不同,当今陛下有旨只要一个时间,直言无罪,讳言欺君!

    “陛下有旨在此,谯公还是直言吧……”郤正苦着脸说道,换做是自己怕这也是一个很难直说的事情。难道告诉陛下你还能活多久么?换做任何一个人怕都是难以接受的呢,而且此事必然有所记载,就算陛下不追究谯周的推算结果,可未来的新君又会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并且这都是在推算无误的前提下呢……

    司马胜之一言不发,其实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北方的匈奴其实力虽然远不如汉朝,但拥有近乎百万铁骑的匈奴一旦跨过黄河劫掠,怕是生灵涂炭,难以遏制的。因此在这个时期,汉朝绝对不能发生动乱,可偏偏陛下有了这般的预感,不觉让汉朝的前景笼罩一层阴霾。

    谯周缓缓道:“老夫推算已毕,然此事不可经第三人口,因此老夫决意北上亲自与陛下说明,还望两位大人给予方便。”

    “嗯……”郤正见谯周一反常态,不觉心中多了几分古怪之感。实际上谯周已经近乎十年不问政事,专心学问。而陛下南征北战,与谯周这般过着隐居生活的老臣也有十年未曾谋面了。

    “也好,我等这便安排行程。”郤正与司马胜之眼色交换之后,便匆匆离去了。

    离开谯府在车中司马胜之终于开口道:“谯公年迈,北上之路千里迢迢,你我当有一人随行相伴。”

    郤正颔首道:“我也有此担心,谯公作风不似如此,如此慎重内中玄秘非是你我能够猜测。我当与谯公一同北上,益州之事便交托你了。”

    翌日一早,千余步骑簇拥车仗载着谯周与郤正等人缓缓北上,司马胜之将一行人送至二十里外,方才不舍挥别。军政之务纵然再多困难也都有解决商讨的余地,但人之寿命冥冥中自有定数,又岂是人能够干预呢?

    ……

    “想不到道家也有此说?”刘禅在营账中饶有兴致的听着天师道派来的道人讲解道经,不由奇道。

    “不知陛下如何看?”那道者见陛下奇于此事,反倒是问道。

    刘禅心中一乐,口中却是道:“朕对此并无涉猎,此番请道长前来,乃是一谈健体之法。朕贵为天子,亦承天命,若天命有数,非人力能挽也。”

    道者眉目一挑,本以为陛下请自己来乃是寻求长生之法,不想陛下对生死看得淡然,顿时肃然起敬道:“陛下乐天知命,爱民如子,实乃明君也。然道家此说并非无稽之谈,陛下若欲养气修身,仍需一番功夫方可。”

    先前道者已因果轮回之论阐明道理,这不由让刘禅想起了佛教。不想在这个时代道教之中也有类似的看法存在,而且相当普遍。

    长生云云刘禅自然知晓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这个时代靠近此论的源头,但相距仍是甚远,并不是自己能够触及的。若是依照后世的某种观点,所谓的长生不死,因果轮回不外乎是人类生死观的不断改变,以及宗教冲击的产物罢了。

    “朕要从何做起呢?”刘禅问道。

    “军营杀气甚众,戾气伤体,陛下若离军营,方可开始养气之法。”道者在皇帝面前显得从容不迫,显然胸有成竹,若是迷恋长寿云云的帝王怕是会立即被这种气度折服,对其所言深信不疑。

    刘禅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实际上即便自己是一国之主,但在军营中的生活始终是没有宫中安逸舒适。身处军中即便是有得力文武为自己做事,心中也是难免挂碍始终,不得安心静养。

    “陛下已导气之法内视,小道为陛下炼丹服之,如此陛下必可延年益寿……”那道者见陛下点头,趁机说道,却是没注意到刘禅的脸色已然有了变化!

    “退下!”刘禅冷喝一声,营门外候着的侍卫大步而入,带着那瑟瑟发抖的道者离开了营账,心中却是不知道自己如何触怒了龙颜,刚出营门便瘫软在地。

    而在大营之外,或僧或道或医或卜的二三十人见状都是禁不住颤抖。本以为陛下召见乃是发财的好机会,可如今看来似乎事情的发展方向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呢……

    众人惶恐时,一名道者被侍卫带入了营中,众人不由得各自捏了把汗,为了那道者,也为了自己……而在这些人中,一名相者镇定自若,手捻须髯若有所思状,却是匈奴大单于刘渊深为倚重的公师彧!

    ……

    玄武池,昔年曹氏操练水军之处,如今池水依旧,附近却是聚集了无数百姓工匠劳逸,更有大批的匈奴步骑四方屯驻维持秩序。

    数名匈奴以及汉人官吏陪在刘曜身旁仰视池中的大船,等待这大单于爱子的评价。刘曜手中的力量近乎全军覆没,如今正在重组兵力之中。而刘渊特使刘曜在这段时间内负责战船的打造以及水军的操练,为日后跨越黄河做准备。

    河北之地民不聊生,农田荒芜,需要数年之久的休养生息怕才能回复以往的几分生机勃勃。这虽然是匈奴人的普遍认识,但数年的时间想熬过来并不容易。因此刘渊一方做最坏的打算,但也不放弃越过黄河发兵中原的念头。

    (晚上还有一更)

    第三百四十九章 死关(下)

    ()    “此船比汉船若何?”刘曜在众人的簇拥下看了半晌,面上一派从容心中却是无奈。自己久居塞外,兵法韬略治国治军不算难事,但对于水战,水军,战船一类可谓是一窍不通。

    就算在典籍韬略上读过文字记载,那也不过是略有了解罢了,可与眼前的巨大的战船完全没有联系。

    “汉船规模巨大,远胜此船。但此船在汉船之中也属中上之选……”汉人闻言恭敬的回答着,颇为诚恳的说道。

    刘曜听罢心中一宽,塞外之人从无水军,更是鲜懂co船。自己本是以为建造船舰要被汉人甩开很远,如今起步便有汉人的中上水准已是远远出估计了。

    “不错!可以此船为基础多多建造,再求更加强大的战船供我匈奴作战!”对于未来渡河作战的前景看好,刘曜带有几分豪壮之情放声大笑。只要能够跨过黄河,中原大地将是比河北更加广阔的空间,匈奴铁骑驰骋之上,汉人即便如何强大也绝对没有于近乎百万的铁骑抗衡的能力。

    笑声过后却是气氛尴尬,刘曜回头看看左右的匈奴官吏以及汉人工匠,各个满脸愁容,哪有半分开心的意思?

    “尔等……?”刘曜脸sè一沉,不怒自威。匈奴官吏以及汉人工匠身躯一震,连忙跪拜在地磕头求饶。

    “将军饶命啊……我等尽心尽力rì夜不眠方才改造此船,将军想要第二艘却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的……”这个时候匈奴官吏也好,汉人工匠也罢,不分种族都处于绝对的恐惧中,一个个战战兢兢诉苦连连。

    刘曜闻言眉关紧锁道:“改造?尔等说清楚!!”声调提高,左右的护卫纷纷抽刀出鞘,现场顿时寒气迫人,杀气森森!

    “啊……是,是!不瞒将军,此乃破旧战船改造而来,并非是我等建造的新船。”匈奴官吏见冷锋出鞘,顿时飞快的说道。

    “哼!父王命尔等督造战船,尔等胆敢如此应付,这段时间只是做这么一点事情么!?”刘曜怒火腾然而起,戟指众人骂道!

    要知道战船一事关乎匈奴未来的战略,此乃头等大事,更是紧迫之事,怎容得这些人在此耗费军饷,不做建树?投入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只得到一艘战船还是改装的,这恐怕是任何都无法接受的。

    几名工匠伏地磕头大呼冤枉:“我等不眠不休建造战船过百,还请大人随我等一观。”

    刘曜心有疑惑,于是跟随众人来到了另一处,终于见到了过百艘的战船密密麻麻停泊在岸边。远端的而船坞中也正有新船下水,大量的劳役工匠们忙得不亦乐。

    “这就是战船么!!?”刘曜不看还抱有几分心思,一旦入便觉得天旋地转,几乎站立不稳。

    比起最初见到的那艘战船,如今水面上的战船可谓是不值一提,小的可怜。这般的战船别说是出战,怕是见过汉军水师之后,宁愿自杀死掉也没人愿意驾驶相差如此悬殊的战船去黄河上送死。

    “……图纸遗失,工匠不全,材料工具各方面皆不顺手,我等豁尽全力也是如此,还请大人饶命啊!!”相关的官吏工匠此刻泪如雨下,一个个的跪地哀求。

    此刻刘曜方才明白,晋国的造船水准远远高于眼下的匈奴。但被匈奴铁骑入侵之后,有血xìng的大半战死沙场,没有参军的也是早已流离失所,无从寻找。在刘渊的大力提倡之下各族攻城略地之后暴/行有所收敛,但仍是无法禁止。

    不仅仅是没有专业的人才,就算是图纸以及造船的工具等等都是寻觅不到。而如今的工匠只会建造这样大小的战船,对于建造更大的舰船完全的一窍不通,又如何能够不让人失望呢?也唯有一艘破旧的战船停在船坞,被改造一番后算是让人眼前一亮。

    只是凭借一艘战船怎能渡过黄河?

    “黄河若不可过,我匈奴岂非只能止步河北!?河北如此贫瘠,又怎能长居呢……哎!”刘曜听罢缘由愣在当场,心中叹息不已。

    ……

    汉营之中被汉军带入营的僧道卜占们越来越少,从第一名随军而行的道士开始,便没有一个人能够让汉帝刘禅感到满意。刘禅要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法,可众人猜测陛下皆是长生不老的心思,二者看似颇有缘由但实施起来却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其实这也怪不得众人,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想的都是长生不老,诸如刘禅之类只求让身体健康,尽可能的多活些时rì的帝王还是从没见过的。时间分秒流逝,不觉到了傍晚时分,终于轮到了公师彧。

    “草民拜见陛下。”公师彧在营外观察良久,心中有了判断,不卑不亢的跪地磕头施礼,语气却是平淡如水。

    半rì时光见了几十人,刘禅只是觉得心浮气躁,见入内之人容貌古怪颇,气质迥然,强按心头的浮躁道:“平身。”

    “陛下不记草民疏狂之态,实乃心胸宽广,一代明君也。”公师彧从容起身,躬身说道,自有一股仙风道骨姿态。

    “哈!先生奇人也,先生可知朕之所求?”刘禅微微一笑,不以为的问道。

    被汉帝的眼光盯在身上仔细打量,公师彧饶是见惯了大场面,此刻竟也是心中凉意渗人,浑身不自在。只此一项便让公师彧暗呼汉帝气势磅礴,就算是目前的刘渊怕也是没有让自己心惊肉跳的这份感觉。

    “草民不敢揣测天机,不过草民通晓几分相术,或可为陛下解惑。”公师彧恭敬如常的说着,但姿态神sè上早没了从容自信,有的只是微微颤抖,额头见汗。与其抗拒汉帝的气势,倒不如放弃抵抗,否则刘禅若是察觉自己来历不凡,岂非是自投罗网了?

    说来也算是巧,汉胡两家对峙许久彼此难以奈何对方。公师彧孤身刺探军情,以相者的身份作为掩护,在汉营外围走动。不想却是被汉人不分青红皂白,也不听解释的抓到了汉军大营之中。

    本是以为自己身份败露命不久矣,不想却如今的场面,想来心有余悸一时加深了恐惧感,偏偏又是不敢压抑,唯有完全的表现出来博取汉帝刘禅的信任。

    目视帝王乃是死罪,公师彧拿手的便是相面,若是能够从刘禅的气sè相貌上窥探一二,rì后返回匈奴必然可以提供有益胡人作战的消息。最好是能够看出汉朝皇帝刘禅的寿命。

    富贵险中求,公师彧误打误撞,此刻索xìng豁出去了。

    “准你观之!”刘禅一连见了几十人,没见到有此胆sè的,此刻爽快应允。

    “草民不敢……”公师彧可不傻,陛下说抬头自己便抬头,死的怕是比谁都快,连忙说道。

    “赐你无罪!”刘禅见相者颇有几分心计,看起来有几分真材实料的本领,心中一时有了几分期待。

    深深的吸了几口气,公师彧缓缓抬起头来,默默的观察刘禅的气sè。凭借自己相面的本事,相观察出刘禅的命数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可是公师彧观察许久,眼中的疑惑越来越多,一时yù罢不能,竟是愣在当场!

    刘禅见这相者久久不一言,本以为其正在编纂什么,可看到公师彧眼中变化连连,自己心中也是多了一份好奇,索xìng耐心等待。

    第三百五十章 灵犀所致(上)

    邺城宫中匈奴之主刘渊大发雷霆,群臣垂头寒噤,默默承受匈奴王者的怒火。事实上这事情与朝中的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偏偏又与任何都有关系。两个部族的骑兵因为补给分配的问题,竟是大打出手,虽然有匈奴一方的势力及时介入制止,但双方也各自折损了几百人手,俨然势不两立,难以共存的态势!

    “大单于稍息雷霆之怒,补给问题长期困扰我族,如今二十万铁骑聚集邺城附近,各方消耗甚巨。各族因此产生摩擦并不意外,若是不能解决此事,怕是日后此类事件时有发生,届时心有怨言,于大军无益啊!”被训斥了好长时间,刘宣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挺身谏言。

    无论刘渊有多大的火气,对于自己的长辈刘宣还是颇为敬重的。刘宣的才干即便是在魏廷时期也可跻身前列,加上对于匈奴以及刘渊的辅佐,如此才是刘渊最为看重之处。

    “大军长期屯驻,于我方不利。汉人企图对峙消耗时间,也是等待这个时候吧……”段务目尘见刘渊火气小了许多,跟在刘宣身后缓缓说道,等若是从军事方面提出自己的补充。

    匈奴聚集兵力等待时机要全歼汉军的主力,这需要时间需要形势的不断变化。战略上讲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方面,但是保证已经聚集的数十万大军在各个战场的补给,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河北本地能够提供的补给可谓是少之又少,匈奴征发大批的汉人前往塞外负责将各族的补给资源运输而来。汉民对于胡人充满仇视,谁家没人死在胡人的铁蹄下?谁家不因为这战火频频的世道而失去亲人呢?

    强行的征发劳役需要大量的人手,相关的部族皆是从劳役中挑出相对强壮的或是对自己部族发展有益的人补充到了自己的族内,留下了运输搬运的皆是体力更差的人,无形之中降低了物资的运输速度。

    往来塞外河北千里迢迢,沿途要供给这些汉人劳役吃饭喝水,还要有大量的兵力跟随保护监督,这都是不小的消耗。聚集的兵力越多,脆弱的补给线便越加的吃紧,各族不仅仅要保证人员的日常消耗,更重要的是保证自己族内的马匹不要有所影响。

    塞外各族本就是大小有别,强弱不均,统一在匈奴麾下卖命,看似彼此毫无瓜葛。但在分配战略物资方面,显然强大的部族更有发言权,掌握着主动。有实力的部族不仅仅是拿到了足够的资源,甚至还是多的多占,这本就是塞外种族的生存法则,再各族看起来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如此一层层的分配下去,小族之间的争斗无疑愈加的激烈,火药味一天比一天浓厚,终于酿成了今日的事件。这是各族私底下的事情,说起来与朝中的各位皆是没有关系。军中本就是这个样子,有什么值得关注呢?

    可问题在于此乃匈奴之主刘渊的大业,众人皆是奉匈奴为主,发生这等事情无疑是内部不和谐的声音,更是预示匈奴这庞大的族群对于麾下各族控制力的减弱。因此这又是与朝堂上的汉胡官员紧密相关,无法推脱的责任。

    刘渊在大殿上咆哮一通,汉人官吏垂首低头只是当做没听到而已。大家同朝为官,可汉人受到的打压和歧视,并不是刘渊几句话便能够化解的。这整个河北到此都是胡人的兵将,汉人官吏就算被人欺负到了头上,也唯有忍耐罢了。将事情公之于众,请刘渊做主固然是可以解决问题。但回过头来私底下要承受多大的风险,激化双方的情绪等等,这都是不可预计的事情。

    胡人内部生乱,对于匈奴来讲不是什么好事儿,可对于汉人官吏来说,倒是颇有几分解恨的感觉。你们胡人内部的事情,轮不到我们汉人插手,索性权当看个热闹罢了。

    表面上看起来胡人的各个种族似乎不服王化,不明道理,只是野蛮人罢了。大大小小几百个部族为匈奴卖命,其中的明争暗斗绝对不下于汉人的“文明”朝堂,因此即便是胡人内部都很少有人愿意插手其中,更不用说是汉人了。

    刘渊身为匈奴之主,如何不知晓其中的隐匿?此刻听闻事情竟是发展到了这般的地步,终是按耐不住怒火,彻底的爆发起来。

    “既如此,可有解决之法?”刘渊降低了声调对众人问道,在场的官员都知道这是刘宣的面子,于是各个的把眼去看刘宣。实际上朝堂上的胡人许多都是各族的精英,并非心中没有看法与建议。但无论是谁,一旦提出了建议,首先得罪的都是最为庞大的族群,而建议本身对于自己的族群又不一定是有利无害的事情。因此众人心中顾忌颇深,都不愿意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实际上若是你提出一个对自己族群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又怎会被其他族群的官员所接受而不反对呢?这也是匈奴势力占据河北之后,政务军务上始终不伦不类,难以发挥全力的原因。

    但从长久看来,这似乎又是因为汉人不合时宜的杀过黄河,打乱了刘渊的计划部署,失去了最佳彻底整合各族势力的时机所致。

    刘宣一把年纪花白的胡须散落胸前,但腰板直挺,身子骨硬朗,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道:“老臣以为我大军盘踞河北以来,仍是塞外习性,军政两方皆有缺失,唯有尽快立国方可避免大乱!”

    段务目尘在旁身躯微微一震,看了刘宣一眼,心中暗道厉害!各族补给吃紧,大族多占多得,如此攸关军队安定的事情刘渊早已知晓,偏偏不作出任何的应对。如今终于发生了乱事,矛盾完全呈现在众人眼前,此时此刻再来提出立国之说,怕是无人敢于反驳的。

    大量的聚集兵力诚然是为了应对汉朝人马,但这其中又何尝没有挟持各族拥护匈奴开国立业的用意呢?

    想到这里段务目尘也是躬身道:“刘大人所言不错,大单于率领臣等开疆辟土,灭晋伐汉,如今汉军败数已定,为免军政失衡,当务之急乃是立国!”

    在塞外鲜卑族是与匈奴可以并驾齐驱的大族,只不过鲜卑族内最大的三方势力段部,慕容部,宇文部各执一方难以联合,身处三族之下的族群更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因此才臣服于匈奴。

    若是鲜卑族也有刘渊这样的人物横空出世,一统匈奴各部实力睥睨塞外,此刻的鲜卑族也不会以这般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了。

    “大敌当前,军心不稳,立国之事怎可操之过急!”刘渊面色恢复常态沉声说道,对于汉军仍是盘踞河北甚是忌惮。

    刘宣见刘渊有所推辞,遂以眼色示身后群臣。群臣之中匈奴武将之首呼延翼挺身而出道:“汉人此战必败无疑,大单于若是顾虑在此,末将愿为先锋为大单于催营拔寨,痛击汉军!”

    “国不可一日无主,大单于你带领我们灭掉晋国,正可在河北开创霸业,河北百姓朝思暮想投身我匈奴,大单于当顺应天意民心,不可有所耽搁才是!”匈奴人乔晞此刻也是随后说道,一番正气凛然让人无法驳斥。

    刘渊见状仍是推辞道:“河北一日未能稳定,孤怎能放心得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单于神武英明,威震寰宇,若是不肯登基称帝,不仅寒我各族将士之心,更使大业受阻,且不可再推辞了!”一声厉喝从汉人官吏中发出,汉官之首何遵见刘渊称帝一事已然是无可阻拦,索性挺身而出推波助澜!

    第三百五十章 灵犀所致(下)

    退出了汉朝皇帝刘禅的大营,公师彧被带到了一处营帐内安置歇息。对于方才的谈话公师彧是感慨万分,心中更是惊疑不定。

    “汉帝暮气沉沉,行将就木之驱,显是寿命无多……以我公师彧毕生所学观之,不过一年寿罢了。只是汉帝所言天马行空,只求延年益寿之法,不求长生不死之驱,如此豁达心性当真少见。”

    坐在营床上,公师彧静静回想在汉帝营中的所闻所见,一时心乱如麻。

    “话虽如此,但汉帝双目炯炯有神,隐有一丝精光好似莲花绽放生生不息,此乃闻所未闻之奇事,对其寿数必有影响……这般看来汉帝生死怕是难以推算。如今大单于雄兵百万,汉帝已有返回中原之心,若不早战,岂非是错过良机?看来今夜我当寻隙离开此营……”

    想到这里公师彧起身撩开营门,只见漫天星斗闪耀无比,东方一颗星宿略有黯淡摇摇欲坠。那星宿下方一颗小星却是越加明亮,对于主星颇多冲击。

    一队汉军从营旁巡视而过,对于站在营帐旁仰天观星的公师彧未加理睬。公师彧手捻须髯细细思索道:“此星乃是汉帝之本命星宿,那小星本应是其助力,如今隐有取而代之状……可恨我星象之术远不及相术,否则当窥破天机,助大单于一臂之力!”

    “夜观天象,若有所思,先生果乃大才也。”公师彧正自思索如何能够逃离汉营,忽而一名汉人官吏远远而来,拱手说道。

    “啊,草民粗通相术,承蒙陛下召见受宠若惊,一时愣神不知大人至此有失礼数,还请大人恕罪!”公师彧见这汉官相貌堂堂,正气凛然,心知此人绝对不是什么容易应付的人物,连忙跪地叩首,寻机离开。

    那汉官微微一笑伸手搀扶起公师彧道:“先生可知陛下召见之人中,不乏我天师道的有道之士,唯独先生能解陛下疑惑,如此大才怎可屈就呢。本官张茂,如今随侍陛下身旁,特请先生解惑而来。”

    公师彧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通过自己的观察张茂绝对不是泛泛之辈,打起一百二十分小心道:“大人言重了,草民略通小道,怎敢在大人面前卖弄……”

    张茂微微一笑,心中道:“寻常之辈焉能举动如此得当,今日且让我张茂一探汝之来历!”

    “本官已使人略被薄酒,先生不可推辞。”张茂说罢便拉着公师彧前往自己的营帐。那公师彧见事已如此,左右皆是张茂带来的卫士,不敢不从唯有跟随其后,随机应变罢了。

    此时此刻汉帝刘禅仍是没有歇息,反倒是招罗宪,黄崇二人入内议事。罗宪与黄崇皆是中原援军的带头人物,听闻陛下近日来的举措已是感到奇怪,如今满腹疑问到了营中,皆是担忧汉帝刘禅的状况。

    “自使用火药作战以来,朕每晚噩梦缠身挥之不去,只觉得身体精神远不如常。如今大军撤退在即,朕当前往荆州静养,许昌之事虽托付给大将军,但伯约年事已高,河北方面汝二人当多操劳。”刘禅神态自如,可说起话的口气,似乎苍老了许多,好似争霸天下的雄心一下子减少许多似的。

    黄崇从川中追随刘禅至今二十几年,如今俨然是心腹之臣,见陛下如此自己也知年岁不饶人。陛下南征北战二十年,未曾有过片刻的安宁方才换来如今大汉的天下,选择这个时候休养乃是人之常情。

    人往往都是忙碌到了身体开始衰退,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状况,方才想起来珍惜身体,却是不知道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晚了许多。可即便是给那些珍惜身体者重来一次的机会,又有几人能够放弃对于生活的追求呢?

    “陛下操劳许久,是该好生休养一段时日,臣等虽是愚笨但定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命!据闻襄王正在北上,陛下不打算在此相见么?”黄崇想起正在全力北上的襄王刘动,不觉问了一句。

    刘禅微微一笑道:“朕今夜即渡河返回中原,襄王也将改道前往荆州与朕相见。中原有大将军与卿等,朕甚是放心。明日傍晚各路人马开始渡河返回中原,朕当在许昌祭奠阵亡将士……”

    河内与河东的百姓经过这些时日的迁徙已然全数到了中原,汉军再没有留在河北的意义,刘禅今夜的离开乃是先行一步而已。

    黄崇与罗宪在刘禅面前并非是十分拘谨,听陛下将在荆州与襄王相见,皆是有所诧异。当年襄王刘动年幼护住一战成名,经历了太子刘湛的对决之后作为汉朝皇帝的继承人选早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南方之事虽然有刘禅在幕后出谋划策,但襄王刘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与展现,显然刘动具备引领汉朝继续迈向辉煌的潜质与能力。此次襄王北上,众人都是以为陛下要将匈奴方面的事情交给襄王处理,如此(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