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7 部分阅读
笑道:“人说玄仁兄清辨鉴察世所罕有,今日当真是见识,哈哈哈哈。”
卞粹素以清辨鉴察,正直不阿著称,其兄弟六人并称于世,然卞粹卞玄仁之才却是兄弟六人之最!
“卞兄公务繁忙还能抽身来此,一番心意陆机怎能不领,请了!”陆机接着饮尽杯中酒表示谢意道。
卞粹反而将酒盏放在一旁道:“本也没有如此繁忙,只是胡毋辅之等人醉酒犯禁,又是一批人物先后于江,何两位大人府前闹事被捕,审问一夜方歇罢了。”说到这里,卞粹若有若无的看了陆机,陆晔一眼,好似等待二人询问。
陆机与陆晔对视一眼,心中均感震撼!卞粹连夜审问胡毋辅之,以及王衍所聚集的人物,必然是得到了朝廷的允许,甚至说不定还有呼雷阙的协助。这一夜之间能够得到多少消息是无法想象的,如今**裸的在陆机的践行会上出言试探,这背后的用心实在令人感到可怕!
“哦?此事方有耳闻,想不到卞兄已然有了结果?”陆机故作讶异的道。
卞粹微微摇头道:“胡毋辅之等人尚未酒醒不得提审,倒是犯夜禁之辈颇有斩获,好在并无江南士人,否则士衡你这践行酒宴卞粹也不来了。”
陆晔笑道:“卞大人说笑了,不过是为士衡送行罢了。”
……
一夜未睡,王敦与王导可谓是胆颤心惊,想起来也是后怕。若不是王敦十分坚持,又或是王导有所疑虑,怕是此刻的王家已经陷入了这明争暗斗的漩涡之中。都是在朝林立的士族,明面上暗地里的倾轧是必不可少的,但那也是要看对手。
江统,何攀,皆是当朝一等一的权臣,与这样的人物较劲本身便是不智,更何况这二人背后更有当今天子的力量作为倚靠!
“处重你回来了,此行如何?”王敦与王导用过早膳,等了许久终于等会了派出去的王邃,见其入内连忙问道。
王邃之父王会乃是王基的弟弟,如今的琅琊王氏以王敦,王导作为领袖。王邃乃是族内的骨干之一,当代的书法名家,与其兄王舒皆是在朝为官。
落座之后王邃不慌不忙的道:“践行方才结束,小弟便急急奔回。江南士人多是谈论昨夜之事,然所知与我等大致相同,少有出入。”
“嗯?堂弟你可观察仔细?”王敦闻言问道。
王邃摇头笑道:“不过小弟见到卞玄仁与陆士衡,士光兄弟寥寥数语便离席而去,此事可值此行呢?堂兄。”
“卞粹卞玄仁!?”王敦与王导几乎同时脱口而出,不由得面面相觑更是证实了心中的猜想。
王邃乃是亲眼所见,心中的震撼感觉已然过了劲儿,见两个堂兄如此失态也不以为然道:“卞玄仁作风不需多言,衙门口处我已打探过,胡毋辅之与昨夜被捕之人皆是卞玄仁负责处置,另有呼雷阙两名副执事级的人物监管,事情远比你我兄弟想象的严重。”
王导深有同感道:“怪不得王衍回府之后,整个清谈党人便没了动静,看来这水比你我想象的还要深得多。”
王敦点了点头道:“卞玄仁与陆士衡乃是至交好友,有其点拨想来江南士族不会趟这浑水……嗯……凡是我琅琊王氏门人皆要暗中警告切勿轻举妄动,免得惹祸上身,此时此刻我倒想看看王夷甫要如何处理此事了!”
王邃喝了几口茶道:“世儒早去了王夷辅府邸,一有消息定然送回。这一次幸好两位兄长深思熟虑,否则一旦我王家有一人表态,后果便不堪设想。”
说道这里王敦与王导皆是暗自庆幸,如果琅琊王氏不是兄弟二人共执牛耳,怕是此刻早已有人陷入是非之中。就算最后可以侥幸脱身,日后被牵扯的支脉都将因为这件事儿而被陛下留意,难有晋升。
如此一来琅琊王氏也必然受其牵连,逐步衰落。
“仅仅如此怕是不够,撇除关系对于我等没有任何好处,时机便在眼前何不抓住呢?”王导神色一动,看着王敦与王邃颇有深意的道。
“落井下石未免太早。”王邃想了想道。
王敦在一旁却是笑道:“茂弘所言不错,眼下事情尚未明朗,我等也是判断。可使人在细枝末节处略作点拨,试探朝堂态度,若得反应再正式上书,如此可如陛下之意!”
王邃见状又是摇头道:“我看此事不可心急,若真是陛下要戒这骄奢之风,清谈之党还好,但若不是此时过早行动怕是反树强敌,不若观察数日再说。”
王敦乃是王基这一支脉的领头人物,王敦则是王裁这一支脉的领袖,而王遂虽然在外没有王敦,王导知名,可也是王会这一支脉的话事人之一。从族内关系上来讲,只是以王敦,王导为主而已,实际上大家都是各自族群的带头人,彼此地位几乎是不分上下的。
若不是琅琊王氏的各个族群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几人想必皆是各自为政,谁也不会干预谁的立场。只是如今为了振兴琅琊王氏,不得已联起手来在这刚刚融合的汉朝朝廷中求生存罢了。
往日里大家各有投靠,但遇到这样关乎族群生死的问题,彼此私下里还是交流资源的。只是看王敦与王导也是貌合神离,便可知晓放在正常状况下所谓的名门大族指的不过是一支一脉,从来不是一大族内的各个支脉同在一起那么简单。
王邃坚持不轻易做出任何的反应与试探,王敦与王导自然也无法强求。大不了便是王敦与王导两族去做,有功是两族自己的,有过也是同样自己负责而已,这种事情只要表态便算结束,没有任何争论的必要。
“三位兄长都在,甚好甚好!”一稚嫩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只见一名少年未及弱冠,尚有几分稚嫩的快步走来,眉宇间颇有庆幸亦含隐忧,正是琅琊王氏的另一支脉王正的第三子王彬,也是这一支脉在许都的唯一之人。
见王彬打探消息而回,王敦,王导,王邃皆是起身相迎,兄弟四人落座后王敦便问道:“这一遭辛苦世儒,可是得到什么消息?”
此话一处兄弟三人脸上都是有了几分尴尬,那王衍派人请王敦,王导出面对江统施加压力。可王敦自称抱病在身没有前往,王敦也被王导强行留住,于是这两位便无法出现在公众面前。王邃素来与江南人物颇多交流,对江南士族的打探自当是王邃前往,于是乎这前往王衍府中慰问的任务便落在了未及弱冠的王彬身上。
王彬苦笑道:“王夷甫气态超然并未有所刁难,只说请兄长安心养病便是。但清谈党人之中多有鄙夷神色,这点气量小弟还是有的。”
王导摇头道:“王夷辅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撕破脸皮,但其他人之态度也说明了对于我琅琊王氏的失望,但凡事皆以本族利益为主,又岂能被他人所左右呢?哼!”
“据说王夷辅在众人散去后曾经登门拜访江应元,此事可是当真?”王邃在一旁问道。
王彬正色道:“小弟在清谈党人之中混迹许久,未曾听闻有人提及。但外面确实有此消息,想来并非是清谈党人所散布。但小弟与王夷辅也不过是匆匆一面罢了,在王府等待许久皆是没有消息,因此返回。”
“嗯……看来事情果然复杂,怕是只有亲近之人才能探得消息了。”王邃听罢沉思片刻说道。
“不错,此事并非针对世儒所做之防范,就算清谈党人之中,了解详情之人怕也是不多。”对于王邃的判断,王敦与王导皆是表示赞同。
王彬道:“小弟观察许久未见山季论,庾子嵩,阮宣子等人,想来是与王夷辅商议应对之策。好在回转途中小弟打听到一件事,这才放心归来,否则小弟还准备去寻几位友人帮忙打探消息。”
“什么事?”见王彬说道这里甚是严肃,王导等人情不自禁的问道,皆是十分关心外面的局势。
王彬调整了呼吸缓缓说道:“据悉王澄等人冲撞的并非是尚书令江统的车驾……而是大将军的车驾。”
“什么!?大将军!?”
“姜伯约!?”
饶是王敦,王导与王邃皆是名士,城府极深,此刻听闻也是忍不住惊呼,一个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半晌没有后文。
王彬苦笑道:“消息来源仍不得而知,但小弟推断当是无错。若是尚书令车驾,胡毋辅之等人就算醉酒也不一定敢辱骂冲撞……”
“这就对了,大将军素来简朴,不喜修饰,其车驾不过寻常小富之家罢了。否则给胡毋辅之十个胆子,也只有捂着屁股跑回府的份儿,怎敢当街冲撞呢?”王敦首先缓过神儿来,摇头叹息不已。
“有眼无珠,有眼无珠!”王邃在一旁也是喃喃不断。
“呼……”王彬说出此事,心中好似轻松一些。
“世儒还有消息?”王导见了问道。
“其他倒是无关轻重,不过是逸民调任快要发下罢了。”王彬不以为然的说道,如今王彬乃是吏部尚书的府掾,对于朝中任命调遣之事往往有所了解。
“本来就算陛下有心处理此事也是没有机会,如今送上门去……哎!嗯?裴頠裴逸民!?”王导听罢也是不觉得如何,可话不过说了一半,忽然脑中灵光一闪,猛然叫道!
“正是裴頠,兄长何以如此大惊小怪?”王彬见状问道,甚是好奇。
看到王导的失态王敦与王邃也是不解,但又觉得好似找到了什么要点。便在此时但听王导缓缓说道:“大家莫要忘了裴逸民亦是清谈名士,其名望才辩几乎可与王夷辅并驾齐驱,然其主张多与王夷辅等人针锋相对,这一打一升之间,事情还不明朗么?”
第三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上)
() 第三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上)章节高更新开始,更新字数为5298
烽烟过后,河北大地恢复宁静,然聚集的异族兵马却是只多不少,渐渐的在邺城四周方圆百里之内,竟是处处营帐,处处牧马,乡村尽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争相奔赴其他地域,却是被各族抓捕,又或是押回邺城之内。
汉军退兵,河北百姓大失所望,强弱汉朝也是无法击退胡人,恢复汉人河山,一时间士族尽数倾向胡人,百姓亦唯有认命罢了。能够反抗的人不是被汉军救走,便是早已死在胡人的刀下,想要在河北活下去除了认命之外,又能怎样?
只是匈奴各部皆与受汉化,行事虽然不能如同汉人一般,总算是有板有眼的依照汉人作风去做,百姓自然少受辛苦。可其他的部族对待汉人则是截然不同,此刻匈奴大单于刘渊开国登基在即,眼看朝中便要采取雷霆手段来稳定河北局势,便在这前夕的短短几rì间,各族疯狂掳掠汉民为奴,纷纷送往自己族群的聚集地。
不仅仅是刘渊以及一众大臣忙碌,此刻的准太子刘和也是兴奋不已,忙于交际应酬,对于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刻甚是激动。此时此刻朝野之间各种消息飞流传,无论是胡人兵将还是汉人臣民皆是对此津津乐道,品论不休。
“启禀大单于,巡视军骑皆以下,数rì之内河北大地必然平静。”被匈奴大单于刘渊委以重任的刘殷一身文官装扮,恭恭敬敬的前来禀报。
“百姓乃是我匈奴立国之根本,无论汉人,还是胡人皆要一般对待。”刘渊闻言微微颔缓缓说道,说话间眼光扫过在场的汉胡臣属,锐利非常。
“大单于忧国忧民,此乃百姓之福也。然臣以为重兵云集,不宜长居,大单于当择rì登基,可附万民之望也!”说到这里刘殷深深一躬自肺腑的感情蕴含其中,使得刘渊听得十分受用。
开国立业之重要『xìng』毋庸置疑,不仅仅要震慑中原的汉朝,同时也是对匈奴内部以及各族的一种威慑。未曾立国之前各族还能凭借自己的规矩行事,一旦融合成为一个国家,等于打破了族群的生存结构,将形成崭新的一方势力。
这其中饱含多少的辛苦,危险,血腥都是不得而知,但匈奴要巩固政权,将军政大权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削减其他部族的实力是非常必要的举措。眼下河北之地荒芜,未来将有多少部族要遣返在中原的战士还不得而知,但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河北不仅仅是匈奴要立下根基的所在,更是要展壮大的。大量的步骑停留在河北大地上,对民生的破坏不下于战争。从根本上讲着并不符合匈奴政权的利益,刘渊长期以来与亲信幕僚各族头脑进行不断的商讨,便是要把塞外各族的势力进行从组与分配,说到底,这是匈奴与各大部族的“协议”,中小部族没有反抗的力量,唯有听命而已。
作为刘渊的重臣,刘殷不仅是了解,而且参与了众多谋划,此刻提出也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在场之人都清楚匈奴开国之举便在近rì了。
数rì之后,匈奴大单于在汉胡文武的拥护下终于是开创了匈奴帝国,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立国号为“汉”,声讨季汉刘禅,以示自己方是汉之正统,定都于邺城!
改年号为元熙,册封呼延氏为皇后,其子刘和为太子。从祖父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刘宏为太尉,刘洋为太傅,太子刘和加大司马,呼延翼为大司空,刘欢乐为大司徒,呼延攸为宗正,何遵为光禄大夫,刘锐为卫尉,一种胡汉文武尽数擢升封赏,一时间无论胡汉官职在身,封地各处,彼此礼尚往来,同朝为臣,倒也有一番朝廷气象。
自此起各族兵马部分你我,统一由朝廷调配,州府衙门则是胡汉互相辅佐,互相监督,胡人助汉人治军,汉人替胡人治民。河北之地依旧分为冀,并,幽,青四州,分设四名刺史兼各地军政。
其中冀州乃是天子所在,以皇后呼延氏族长呼延翼为冀州刺史兼司隶校尉;四子刘聪以车骑将军领幽州刺史;鲜卑族段部族长段务目尘领并州刺史;鲜卑族慕容部族长慕容廆为青州刺史。
河北地域有限难以尽数封赏,因此刘渊将塞外地域也是进行了分割整合,纷纷赏给各族,重新划分了各族的地域以及势力。凡是后汉国内的部族,皆须将一部分百姓以及兵将安置在塞外生活,每年net秋两季自有国内相关的官员前往塞外选拔军健等等。
此举一处各族众所纷纭,态度不一,但此时此刻无论有怎样的抱怨也只有听命行事,否则后汉帝王刘渊一句话,便可以灭掉一个族群而不费吹灰之力!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后汉皇帝刘渊用大族来弭平中小部族的反对声音,又以重新划分塞外之地来减轻河北的负担与压力。如此一来不仅仅免去了许多麻烦,更是将各族的势力拆分的七零八落,就算一些大族在内要受制于国法官位,在塞外也因为地域的重新划分而难以施展。
如此一来刘渊保证了自己对河北的统御能力,又以这建立在河北大地上的后汉王朝威慑塞外的各族,各方势力得到了平衡,权力聚集在了匈奴各族手中,一时间原本混『乱』不堪的面貌一扫而空,刘渊不由得踌躇瞒志,等待征讨中原的机会。
然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包括崔游在内的一批汉人文官,原本乃是刘渊请来给匈奴族群内部贵族讲述经典的名儒罢了。为胡人授学讲经论典还是可以,但要做胡人的臣属,食胡人的俸禄这些名儒大家虽然一个个耄耋之年,身体残弱,却是坚持不受官禄,纷纷回家养老不愿出仕。
这些人无一不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如此不给刘渊颜面可谓是恼人之极。汉官方面没有办法劝慰,与这些大儒相对即便是敷衍之谈也会被人不齿,硬着头皮去了几次无果,刘渊只好出动胡人臣属前去相劝。
胡人建立了后汉,虽然打着是汉人后裔的名号,但对于这些胡人来说却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即便是拥有天下无敌的铁骑,纵横塞外的本领,但自古以来中原汉人才是王者,才是心底下不得不承认的强者。
借汉人的名号来建立国家,这在胡人看来乃是强大的象征,根本不觉得脸红又或是有辱自身。所谓汉胡不两立,长期传承下来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无可动摇,汉人俯视胡人,胡人仰视汉人,即便是灭掉了晋朝,骨子里这一观念也没有什么改变。
和崔游等名人打交道自然不能用粗鲁之辈,一介莽夫只会气得砍掉这些老头儿的脑袋,却是不能劝服这些老头儿。通晓汉人文化的胡人去了同样是白给,本身的知识道理都是汉人的,而崔游等人则是其中的翘楚,公认的大家,想说服这些老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这些老头儿都有些骨气。
几个来回后,刘渊深知自己难以说服崔游等人,索『xìng』接着台阶下批准了这些老儒在家养老,但却把其门人子弟不少都硬塞到了各个州郡任职。后汉皇帝刘渊得到了好的名声,崔游等人也不必食胡人的俸禄,虽然仍在后汉的统治下,可总算是保住了晚节。
至于那族内的后辈们,走什么路,那是自己选的,不会为崔游等人左右。实际上若是崔游等人再有抗拒,脑袋掉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
消息传到了中原,曾经的晋帝司马攸听闻不由得痛哭流涕,竟是月余之后郁郁而终,在成都去世。
曾经的晋将苟晞,祖逖,刘琨,孟观等人听闻无不义愤填膺,拔剑以砍桌石,更有人面北而归,嚎啕泣血!
而此刻的汉朝内部清谈名士王衍为的一群人,因为胡毋辅之,光逸,毕卓,王澄等人酒后冲撞大将军姜维车驾,以及其言论多有『乱』国之语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大量的清谈名士被查处,收押,斩,流徙。
尤其是身居高位,供职州府的一些官吏,方才投身不久便遭此横祸可谓不幸。能够跻身此圈者大都是世家子弟,对于士族来说这些人虽然皆是家族的能人,但并非全部,甚至还占不到主要的地位。
而此时朝廷的手腕也是拿捏的十分jīng准,传递的讯息更是明确。例如王衍等试图凭借家族的影响力与朝廷一搏的,基本上是全族覆没,虽然杀头流徙的不过是带头之人,可所谓树倒猢狲散,只是汉帝刘禅一句话的事情,偌大的家族,几十年甚至更久的传承便被伐断当场。
牺牲一部分人来保持家族在朝廷的地位,这是必要的选择。出乎天下人意料,事件竟然是轻轻松松的便解决掉了。士族开始了朴素务实的作风,大改先前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的生活。即便只是做做样子,对于天下人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风向变了,世家豪族也是跟着转变,这个时候知道改变也不算晚,但也确实是晚了。因为清谈与奢靡的风气不过是表象罢了,汉帝刘禅真正的目的不知不觉中几乎达到。
魏晋势力占据中原已久,其所奉行的九品中正俨然便是世家豪族垄断国家的工具,寒门子弟入仕之途闭塞,偶有出头之人也是凤『毛』麟角。即便出人头地,也是世家豪族的帮衬依托,一旦离开了世家豪族又或是与之对立,其消失在官场的度只是眨眼间而已。
这般制度在汉朝占据中原之后便完全消失,被汉朝的制度所取代。但汉朝所任用的大量魏晋官员无不是深受此等制度之益,各地士族早成气候,推选官吏,提拔下属虽应汉朝法,实则走的仍是士族朋党的关节。
想一举消除这等影响,恢复选拔人才的公正自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清谈之士无疑便是敲打中原士族的最佳着力点。举朝州府皆是士族官吏,其经典论学毫无隔阂,天下的官吏成为了清谈之风迅波及全国上下的土壤,其影响可谓相当得大。
听之任之,必酿大祸,铲之除之,可收奇效!
汉帝刘禅有川中的班底,荆州,江南,雍凉收服甚早,只需些许手段便可获得支持。而中原世家孤掌难鸣,本身又是实力大损,别说是汉帝刘禅这般强势的帝王,就算是寻常的皇帝怕也是能够将其压制的。
因此整风行动在火苗被点燃之后迅蔓延全国各地的上下州府,因此丢掉官职或是被贬职的大小官吏不计其数。越是jīng于清谈之人在地方上的名望越是高,在士族圈子中的地位越是重要,选拔人物时的评价越是够分量。
这些人当其冲的被削职,流徙,甚至杀头,等若除掉了世家彼此相互提携的重要一环!
敲碎了这一环,有此上下蔓延开来,大部分的家族损失的不过是部分jīng英,可从整体角度上来看,却是失去世家豪族千秋万载的根基所在。等到这成为了一个共识之时,各地的风波都已接近尾声,纵是世家豪族联合在一切,对于这一切也是无以挽回。
大量的空缺职位被刘禅派遣郗鉴等人根据长期的观察以及严格的甄选,在世家豪族以及寒门人士中选拔填补。这不仅打破了士族的利益垄断,更是给予了寒门人士一个重要的信号,朝廷选拔人才不论出身,只看本事!
裴秀之子裴頠在此时也是临危受命,接过了清谈人士领的重任。与王衍不同,学术经典上裴頠不逊『sè』于王衍,而其所为的清谈则是更加重视现实根据,也便是接近汉帝刘禅所举措的务实之风。
有根有据的从现实出,做道理上的辩驳,思想上的开拓是无可厚非之事。集思广益之下对于朝政,对于百姓,有何等的帮助也是值得期待。比起王衍所领导的建立在不切实际的“道”来展开辩驳,这般虚空的道理对于现实的贡献可谓寥寥了。
或许道理没有错,但刘禅看的只是贡献,一种风气能否辅佐国家安定,一种风气能否助益国家展,其中的道理哪个帝王会在意呢?
江南的士族官吏大批的北上,南下,西迁,这是汉帝刘禅与襄王刘动,在杜预,吾彦等人的认同下颁布的政令。划江自居,安逸生活得久了,放足于外开阔眼界总是好的。
离开家族所在地,到外地任职这是一种平衡势力的方法,同时也是互相牵制的关键,无论军政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平衡。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乡村亭阁,无不如是。
一番变动涉及了汉王朝的各个角落,想要真正的安稳下来却是不容易的。但大体格局上趋于稳定,细枝末节也不过是磨合的时间长短罢了。
便在这一年,汉帝刘禅决定退居幕后在襄阳休养,而太子刘动则来到了台前,摄政国事。
第两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中)
() 第两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中)章节高更新开始,更新字数为3192
“哦?此提议倒是不错,但兴师动众是否值得?”后汉皇帝刘渊在邺都宫中召见群臣,广纳建言,商讨增加粮饷补充国库之法。
卫尉刘锐道:“微臣也只是初有设想,陛下若有此意可使就近州郡前往查探,若是收获可观,以我大汉铁骑灭之应当不难。”
“大司空,大司徒如何看待此事?”后汉皇帝刘渊听卫尉刘锐言之有理,却是不愿轻下决断道。
大司空呼延翼乃是皇后呼延氏的族人,更兼司隶校尉,冀州刺史之职位,可谓是权柄熏天,横行河北。这一切皆是来自于匈奴之主刘渊,呼延氏对于刘渊一脉自然是忠心不二了。
呼延翼上前道:“高句丽等国不『毛』之地,户不过万,使军征讨空费军饷耳!微臣以为此事不妥,不若择其他办法。”
一旁的大司徒刘欢乐还没言语,卫尉刘锐面『sè』一沉,上前道:“几番大战,高句丽皆是按兵不动,派遣使者邀之也是推辞再三,若其国当真贫瘠,何以不乘『乱』分一杯羹!?”
匈奴在统御了塞外各族之后,入侵河北之时曾经派遣使者多次前往高句丽等国家,邀请其一同兵河北,攻打汉人。这是各族都积极响应的事情,更有匈奴这庞然大物作为靠山,乃是难得捞取油水的好机会。偏偏高句丽以皇室成员患病为由,再三的拒绝兵,共襄盛举。
呼延氏也是匈奴的各部中的大族,那高句丽等地论起生活状态与质量,确实不如塞外,但也不至于那般的凄惨情况。刘锐见大司空呼延翼一口否决自己的提议,不由的上前争辩起来。
长期以来呼延氏都是匈奴刘氏的忠心支持者,呼延翼身为一族之长,其地位与声望都仅在刘渊之下而已。此刻见刘锐这小子竟敢反驳,也是火气十足道:“汝怎知高句丽一定便是富庶?国家方建,百废待兴,汝未经查实便在朝廷上胡言『乱』语,该当何罪!?”
呼延翼身高七尺,膀大腰圆,黑黝黝的面庞满是胡茬,一身官袍更显几分威武雄壮。立在大殿上怒斥刘锐,更隐隐带有一股正气,两句话噎得刘锐火气上涌,却甚是忌惮。
只看呼延翼与陛下的关系,便知道就算道不同也不要轻易得罪。其实卫尉刘锐虽然愤怒,可却是有分寸的拿捏话语,尽量不伤和气。奈何呼延翼不脾气则以,一便犹如火山喷,不可阻挡,两句话已经是火『药』味十足!
正当卫尉刘锐进退不得,犹豫当中,后汉皇帝刘渊笑道:“两位爱卿皆是为国着想,不许如此争执。朕既立国,高句丽等小国怕是未知,便以使者前往宣谕,使其奉我大汉为主,贡献钱粮便可。”
“陛下英明,原来陛下早有定论,臣等愚钝!”呼延翼别看是一个粗人,可也是文武双全的家伙,当下恭恭敬敬的听从后汉皇帝刘渊的安排,显得十分恭敬。
卫尉刘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可被呼延翼抢了先也唯有跟着称赞而已。心中对于呼延翼所言也是甚为忌惮,出谋划策最忌讳的便是毫无根据,兵马调动更是国家大事。以后若是自己再有什么建言献给陛下,可真要是做好调查才行,否则呼延翼火起来,吃亏的便又是自己。
大司徒刘欢乐见这两人不吵了,此刻也是上前道:“伪帝刘禅定居襄阳,中原之事尽在黄『毛』小子之手,可恨我大汉无船,难以渡河,否则此时开战定是捷报频传!”
后汉皇帝刘渊扼腕叹息道:“黄河天堑难越也,河北凋零百技有缺,如今玄武池建造之战船甚小,除非能够穿过伪汉水师之封锁……”
说起长刀大马人人欢乐,可提起水军,正是戳中了后汉的软肋。汉朝的水师扬威黄河,沿岸的后汉兵马布置无数,便是防备汉军突然袭击。rì夜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已经是极为被动的状况了。
偏偏河北的工匠少之又少,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混饭吃的手艺人罢了。这些工匠设计部分船体还是擅长,但如何建造汉军般几十丈长的大船便不是这些人能够研究明白的了。
那小船运输兵力物资还是可以,扬帆黄河也是足够,但若是遇上了驻守黄河的汉朝水师,怕是只能跑路一途了。
“臣近来一直琢磨汉人战船如何可以随意登岸,却是思之不明。反是汉人对我等动态甚是明朗,真是被动啊!”刘欢乐随意的站在呼延翼身侧,颇有几分夸张的叹息。
呼延翼听着这些话语便是窝心,不由得怒道:“扬他人威风,灭我国士气,大司徒你究竟是何用意啊!?”嘴里质问着,呼延翼心中却是骂道:“亏得你叫刘欢乐,张嘴便是扫兴事,哪来的欢乐?”
对于呼延翼的质问刘欢乐只是微微一笑也不答应,面对后汉皇帝刘渊躬身而立,仿似等待回答。
“欢乐所言甚是,中原呼雷阙无孔不入,若斯渗透我朝必是大患!朕当亲拟政令,使州郡严防,拒其与外!另要组织人手前往中原渗透,这皆是长远之计,便从今rì做起!”听出大司徒刘欢乐言外之意,后汉皇帝刘渊起身慨然说道,对于刘欢乐的评价不觉高了几分。
刘欢乐欣然道:“陛下圣明,据悉那刘动年幼便在襄阳救父,名噪一时,在印州之地更是如鱼得水,其于军政两道皆是不可小觑。”
呼延翼见状气呼呼的不想说话,一旁的刘锐见了也是为之气结,索『xìng』也不言语了。明明就是你刘欢乐提起的黄『毛』小子,如今见陛下赏识了又是把那“黄『毛』小子”说的如此重视,好坏皆是你说的,这让其他人怎么『插』嘴?
“刘公嗣稳如泰山,当有子如此!”后汉皇帝刘渊深以为然道。其实就算不曾了解刘动,也当了解刘禅。汉帝刘禅由中下之主一跃成为了兴复汉室,开辟季汉的帝王,其能为不用说自然是屈一指。
如今刘禅老迈,但数月之前仍能征伐,返回中原之后更是重挫世家豪族,使得太子刘动的新政能够施展开来,同时培养太子刘动自己的人手。这样的帝王坐镇后防,任凭爱子治理天下,若这刘动是凡夫俗子,刘禅何以如此轻松自如,稳坐襄阳?
“辽东之事便由玄泰去处理吧,莫要让朕失望啊!”后汉皇帝刘渊看了看一旁的太子刘和,颇为凝重的说道。虽然眼下刘渊正直壮年,可想想中原伪汉的继承人,在看看自己的继承人,两相对比之下是何种的心态,自然隐藏在刘渊的心中。
但对于太子刘和来说,这无疑是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于是抱拳道:“请父皇放心,儿臣定当不负所托!”
刘渊颔道:“邺都之军拨你千人,玄兴在彼,凡事你兄弟二人计议,谋而后动,必要之时当有先斩后奏之权利!”说道这里,在刘渊的示意下,自有宦官将刘渊的一把匕呈上,交给了太子刘和权当印信。
“多谢父皇!”太子刘和见父亲授予自己大权,全权负责针对高句丽等国的外交事宜,不觉甚是兴奋,上前接过匕甚是恭敬。
看着爱子一步一步的离开大殿,颇有几分帝王的仪态,刘渊心中暗自高兴。当想起身在幽州的另一个儿子刘聪刘玄兴时,竟是一股莫名的兴奋跃上心头。沉浸在这般奇特感觉时,素来jīng明的刘渊没留意到提出这一建议的卫尉刘锐,在听到刘聪字号时,竟是『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第两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下)
() 第两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下)章节高更新开始,更新字数为6319
“袁本初任人唯亲,废长立幼,是以为曹孟德所败。今刘渊拔外戚为重,以四子为一方,比袁本初如何?”许昌宫殿中,季汉太子刘动与群臣议事,言及河北匈奴建国,不觉以此问。
江统闻言道:“刺史不过监察之权,非州府脑,呼延翼虽为外戚,亦是匈奴族内大姓,得此权位可谓应当,此为巩固刘氏在匈奴族中地位所为也;刘玄兴不过刘元海第四子,据悉才略过人,心狠手辣,以其为幽州便没有那么简单了。”
何攀在旁颔道:“应元所言不错,观刘元海重用段务目尘,慕容廆,而将宇文莫圭晒在一旁,便知其内部已然趋于稳定。匈奴族人与鲜卑两部各治两州,名为刺史,实乃刘元海心腹也。其彼此互相牵制,东西相隔,甚是高明。”
无论江统还是何攀,皆是当今汉朝之内数一数二的人物,二人虽未明言,但显然后汉皇帝刘渊对于四州的安排与布置比起当年的袁绍要高明许多。当年袁绍以三子一甥各居一州,名为观察三子才能,实则是另有打算。
汉末之时群雄并起,袁家四世三公天下倾心乃是不争事实。但羽翼遍天下也并非是没有害处,其内部派系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即便是袁绍亲近之人也是立场各异,心思不一。
不说袁绍宠爱袁尚,而疏远长子袁谭,只是袁绍的河北基业便是从他人手中豪夺而来,便让人不得不加以小心。考察三子一甥的能力是其一,不放心将一州权柄交给外人乃是根本所在。
便在袁绍击败河北最大的对手公孙瓒之后,后方仍是叛『乱』频,便知当时『乱』世须处处小心谨慎,否则任何细微的变数都将导致一方势力的毁灭。亦可知河北之地就算袁绍灭掉了公孙瓒,其威势也不足以震慑河北的各方势力。
如今的匈奴虽然建立了所为的后汉政权,但内部仍是各个部族联合而成,上下品秩虽然已经建立,可说到底要彻底的上下贯通仍需要长期的磨合才行。胡人在塞外的那一套并不适合治理汉人,汉人惯用的政策也未必附和胡人的领导要求,汉胡之间需要磨合,胡人内部的各族权力分配在施行后同样需要时间的考验。
呼延翼是皇后呼延氏方面的人,而刘聪是匈奴之主刘渊的儿子,这两个人负责监督冀州与幽州可谓是万无一失,确保后汉皇帝刘渊的绝对地位与权势。段务目尘自从儿子被汉军的火『药』炸得尸骨全无后,便铁了心的与汉朝势不两立,彻底归顺了刘渊,负责监督一州也是问题不大。
慕容部和宇文(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卞粹素以清辨鉴察,正直不阿著称,其兄弟六人并称于世,然卞粹卞玄仁之才却是兄弟六人之最!
“卞兄公务繁忙还能抽身来此,一番心意陆机怎能不领,请了!”陆机接着饮尽杯中酒表示谢意道。
卞粹反而将酒盏放在一旁道:“本也没有如此繁忙,只是胡毋辅之等人醉酒犯禁,又是一批人物先后于江,何两位大人府前闹事被捕,审问一夜方歇罢了。”说到这里,卞粹若有若无的看了陆机,陆晔一眼,好似等待二人询问。
陆机与陆晔对视一眼,心中均感震撼!卞粹连夜审问胡毋辅之,以及王衍所聚集的人物,必然是得到了朝廷的允许,甚至说不定还有呼雷阙的协助。这一夜之间能够得到多少消息是无法想象的,如今**裸的在陆机的践行会上出言试探,这背后的用心实在令人感到可怕!
“哦?此事方有耳闻,想不到卞兄已然有了结果?”陆机故作讶异的道。
卞粹微微摇头道:“胡毋辅之等人尚未酒醒不得提审,倒是犯夜禁之辈颇有斩获,好在并无江南士人,否则士衡你这践行酒宴卞粹也不来了。”
陆晔笑道:“卞大人说笑了,不过是为士衡送行罢了。”
……
一夜未睡,王敦与王导可谓是胆颤心惊,想起来也是后怕。若不是王敦十分坚持,又或是王导有所疑虑,怕是此刻的王家已经陷入了这明争暗斗的漩涡之中。都是在朝林立的士族,明面上暗地里的倾轧是必不可少的,但那也是要看对手。
江统,何攀,皆是当朝一等一的权臣,与这样的人物较劲本身便是不智,更何况这二人背后更有当今天子的力量作为倚靠!
“处重你回来了,此行如何?”王敦与王导用过早膳,等了许久终于等会了派出去的王邃,见其入内连忙问道。
王邃之父王会乃是王基的弟弟,如今的琅琊王氏以王敦,王导作为领袖。王邃乃是族内的骨干之一,当代的书法名家,与其兄王舒皆是在朝为官。
落座之后王邃不慌不忙的道:“践行方才结束,小弟便急急奔回。江南士人多是谈论昨夜之事,然所知与我等大致相同,少有出入。”
“嗯?堂弟你可观察仔细?”王敦闻言问道。
王邃摇头笑道:“不过小弟见到卞玄仁与陆士衡,士光兄弟寥寥数语便离席而去,此事可值此行呢?堂兄。”
“卞粹卞玄仁!?”王敦与王导几乎同时脱口而出,不由得面面相觑更是证实了心中的猜想。
王邃乃是亲眼所见,心中的震撼感觉已然过了劲儿,见两个堂兄如此失态也不以为然道:“卞玄仁作风不需多言,衙门口处我已打探过,胡毋辅之与昨夜被捕之人皆是卞玄仁负责处置,另有呼雷阙两名副执事级的人物监管,事情远比你我兄弟想象的严重。”
王导深有同感道:“怪不得王衍回府之后,整个清谈党人便没了动静,看来这水比你我想象的还要深得多。”
王敦点了点头道:“卞玄仁与陆士衡乃是至交好友,有其点拨想来江南士族不会趟这浑水……嗯……凡是我琅琊王氏门人皆要暗中警告切勿轻举妄动,免得惹祸上身,此时此刻我倒想看看王夷甫要如何处理此事了!”
王邃喝了几口茶道:“世儒早去了王夷辅府邸,一有消息定然送回。这一次幸好两位兄长深思熟虑,否则一旦我王家有一人表态,后果便不堪设想。”
说道这里王敦与王导皆是暗自庆幸,如果琅琊王氏不是兄弟二人共执牛耳,怕是此刻早已有人陷入是非之中。就算最后可以侥幸脱身,日后被牵扯的支脉都将因为这件事儿而被陛下留意,难有晋升。
如此一来琅琊王氏也必然受其牵连,逐步衰落。
“仅仅如此怕是不够,撇除关系对于我等没有任何好处,时机便在眼前何不抓住呢?”王导神色一动,看着王敦与王邃颇有深意的道。
“落井下石未免太早。”王邃想了想道。
王敦在一旁却是笑道:“茂弘所言不错,眼下事情尚未明朗,我等也是判断。可使人在细枝末节处略作点拨,试探朝堂态度,若得反应再正式上书,如此可如陛下之意!”
王邃见状又是摇头道:“我看此事不可心急,若真是陛下要戒这骄奢之风,清谈之党还好,但若不是此时过早行动怕是反树强敌,不若观察数日再说。”
王敦乃是王基这一支脉的领头人物,王敦则是王裁这一支脉的领袖,而王遂虽然在外没有王敦,王导知名,可也是王会这一支脉的话事人之一。从族内关系上来讲,只是以王敦,王导为主而已,实际上大家都是各自族群的带头人,彼此地位几乎是不分上下的。
若不是琅琊王氏的各个族群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几人想必皆是各自为政,谁也不会干预谁的立场。只是如今为了振兴琅琊王氏,不得已联起手来在这刚刚融合的汉朝朝廷中求生存罢了。
往日里大家各有投靠,但遇到这样关乎族群生死的问题,彼此私下里还是交流资源的。只是看王敦与王导也是貌合神离,便可知晓放在正常状况下所谓的名门大族指的不过是一支一脉,从来不是一大族内的各个支脉同在一起那么简单。
王邃坚持不轻易做出任何的反应与试探,王敦与王导自然也无法强求。大不了便是王敦与王导两族去做,有功是两族自己的,有过也是同样自己负责而已,这种事情只要表态便算结束,没有任何争论的必要。
“三位兄长都在,甚好甚好!”一稚嫩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只见一名少年未及弱冠,尚有几分稚嫩的快步走来,眉宇间颇有庆幸亦含隐忧,正是琅琊王氏的另一支脉王正的第三子王彬,也是这一支脉在许都的唯一之人。
见王彬打探消息而回,王敦,王导,王邃皆是起身相迎,兄弟四人落座后王敦便问道:“这一遭辛苦世儒,可是得到什么消息?”
此话一处兄弟三人脸上都是有了几分尴尬,那王衍派人请王敦,王导出面对江统施加压力。可王敦自称抱病在身没有前往,王敦也被王导强行留住,于是这两位便无法出现在公众面前。王邃素来与江南人物颇多交流,对江南士族的打探自当是王邃前往,于是乎这前往王衍府中慰问的任务便落在了未及弱冠的王彬身上。
王彬苦笑道:“王夷甫气态超然并未有所刁难,只说请兄长安心养病便是。但清谈党人之中多有鄙夷神色,这点气量小弟还是有的。”
王导摇头道:“王夷辅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撕破脸皮,但其他人之态度也说明了对于我琅琊王氏的失望,但凡事皆以本族利益为主,又岂能被他人所左右呢?哼!”
“据说王夷辅在众人散去后曾经登门拜访江应元,此事可是当真?”王邃在一旁问道。
王彬正色道:“小弟在清谈党人之中混迹许久,未曾听闻有人提及。但外面确实有此消息,想来并非是清谈党人所散布。但小弟与王夷辅也不过是匆匆一面罢了,在王府等待许久皆是没有消息,因此返回。”
“嗯……看来事情果然复杂,怕是只有亲近之人才能探得消息了。”王邃听罢沉思片刻说道。
“不错,此事并非针对世儒所做之防范,就算清谈党人之中,了解详情之人怕也是不多。”对于王邃的判断,王敦与王导皆是表示赞同。
王彬道:“小弟观察许久未见山季论,庾子嵩,阮宣子等人,想来是与王夷辅商议应对之策。好在回转途中小弟打听到一件事,这才放心归来,否则小弟还准备去寻几位友人帮忙打探消息。”
“什么事?”见王彬说道这里甚是严肃,王导等人情不自禁的问道,皆是十分关心外面的局势。
王彬调整了呼吸缓缓说道:“据悉王澄等人冲撞的并非是尚书令江统的车驾……而是大将军的车驾。”
“什么!?大将军!?”
“姜伯约!?”
饶是王敦,王导与王邃皆是名士,城府极深,此刻听闻也是忍不住惊呼,一个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半晌没有后文。
王彬苦笑道:“消息来源仍不得而知,但小弟推断当是无错。若是尚书令车驾,胡毋辅之等人就算醉酒也不一定敢辱骂冲撞……”
“这就对了,大将军素来简朴,不喜修饰,其车驾不过寻常小富之家罢了。否则给胡毋辅之十个胆子,也只有捂着屁股跑回府的份儿,怎敢当街冲撞呢?”王敦首先缓过神儿来,摇头叹息不已。
“有眼无珠,有眼无珠!”王邃在一旁也是喃喃不断。
“呼……”王彬说出此事,心中好似轻松一些。
“世儒还有消息?”王导见了问道。
“其他倒是无关轻重,不过是逸民调任快要发下罢了。”王彬不以为然的说道,如今王彬乃是吏部尚书的府掾,对于朝中任命调遣之事往往有所了解。
“本来就算陛下有心处理此事也是没有机会,如今送上门去……哎!嗯?裴頠裴逸民!?”王导听罢也是不觉得如何,可话不过说了一半,忽然脑中灵光一闪,猛然叫道!
“正是裴頠,兄长何以如此大惊小怪?”王彬见状问道,甚是好奇。
看到王导的失态王敦与王邃也是不解,但又觉得好似找到了什么要点。便在此时但听王导缓缓说道:“大家莫要忘了裴逸民亦是清谈名士,其名望才辩几乎可与王夷辅并驾齐驱,然其主张多与王夷辅等人针锋相对,这一打一升之间,事情还不明朗么?”
第三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上)
() 第三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上)章节高更新开始,更新字数为5298
烽烟过后,河北大地恢复宁静,然聚集的异族兵马却是只多不少,渐渐的在邺城四周方圆百里之内,竟是处处营帐,处处牧马,乡村尽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争相奔赴其他地域,却是被各族抓捕,又或是押回邺城之内。
汉军退兵,河北百姓大失所望,强弱汉朝也是无法击退胡人,恢复汉人河山,一时间士族尽数倾向胡人,百姓亦唯有认命罢了。能够反抗的人不是被汉军救走,便是早已死在胡人的刀下,想要在河北活下去除了认命之外,又能怎样?
只是匈奴各部皆与受汉化,行事虽然不能如同汉人一般,总算是有板有眼的依照汉人作风去做,百姓自然少受辛苦。可其他的部族对待汉人则是截然不同,此刻匈奴大单于刘渊开国登基在即,眼看朝中便要采取雷霆手段来稳定河北局势,便在这前夕的短短几rì间,各族疯狂掳掠汉民为奴,纷纷送往自己族群的聚集地。
不仅仅是刘渊以及一众大臣忙碌,此刻的准太子刘和也是兴奋不已,忙于交际应酬,对于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刻甚是激动。此时此刻朝野之间各种消息飞流传,无论是胡人兵将还是汉人臣民皆是对此津津乐道,品论不休。
“启禀大单于,巡视军骑皆以下,数rì之内河北大地必然平静。”被匈奴大单于刘渊委以重任的刘殷一身文官装扮,恭恭敬敬的前来禀报。
“百姓乃是我匈奴立国之根本,无论汉人,还是胡人皆要一般对待。”刘渊闻言微微颔缓缓说道,说话间眼光扫过在场的汉胡臣属,锐利非常。
“大单于忧国忧民,此乃百姓之福也。然臣以为重兵云集,不宜长居,大单于当择rì登基,可附万民之望也!”说到这里刘殷深深一躬自肺腑的感情蕴含其中,使得刘渊听得十分受用。
开国立业之重要『xìng』毋庸置疑,不仅仅要震慑中原的汉朝,同时也是对匈奴内部以及各族的一种威慑。未曾立国之前各族还能凭借自己的规矩行事,一旦融合成为一个国家,等于打破了族群的生存结构,将形成崭新的一方势力。
这其中饱含多少的辛苦,危险,血腥都是不得而知,但匈奴要巩固政权,将军政大权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削减其他部族的实力是非常必要的举措。眼下河北之地荒芜,未来将有多少部族要遣返在中原的战士还不得而知,但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河北不仅仅是匈奴要立下根基的所在,更是要展壮大的。大量的步骑停留在河北大地上,对民生的破坏不下于战争。从根本上讲着并不符合匈奴政权的利益,刘渊长期以来与亲信幕僚各族头脑进行不断的商讨,便是要把塞外各族的势力进行从组与分配,说到底,这是匈奴与各大部族的“协议”,中小部族没有反抗的力量,唯有听命而已。
作为刘渊的重臣,刘殷不仅是了解,而且参与了众多谋划,此刻提出也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在场之人都清楚匈奴开国之举便在近rì了。
数rì之后,匈奴大单于在汉胡文武的拥护下终于是开创了匈奴帝国,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立国号为“汉”,声讨季汉刘禅,以示自己方是汉之正统,定都于邺城!
改年号为元熙,册封呼延氏为皇后,其子刘和为太子。从祖父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刘宏为太尉,刘洋为太傅,太子刘和加大司马,呼延翼为大司空,刘欢乐为大司徒,呼延攸为宗正,何遵为光禄大夫,刘锐为卫尉,一种胡汉文武尽数擢升封赏,一时间无论胡汉官职在身,封地各处,彼此礼尚往来,同朝为臣,倒也有一番朝廷气象。
自此起各族兵马部分你我,统一由朝廷调配,州府衙门则是胡汉互相辅佐,互相监督,胡人助汉人治军,汉人替胡人治民。河北之地依旧分为冀,并,幽,青四州,分设四名刺史兼各地军政。
其中冀州乃是天子所在,以皇后呼延氏族长呼延翼为冀州刺史兼司隶校尉;四子刘聪以车骑将军领幽州刺史;鲜卑族段部族长段务目尘领并州刺史;鲜卑族慕容部族长慕容廆为青州刺史。
河北地域有限难以尽数封赏,因此刘渊将塞外地域也是进行了分割整合,纷纷赏给各族,重新划分了各族的地域以及势力。凡是后汉国内的部族,皆须将一部分百姓以及兵将安置在塞外生活,每年net秋两季自有国内相关的官员前往塞外选拔军健等等。
此举一处各族众所纷纭,态度不一,但此时此刻无论有怎样的抱怨也只有听命行事,否则后汉帝王刘渊一句话,便可以灭掉一个族群而不费吹灰之力!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后汉皇帝刘渊用大族来弭平中小部族的反对声音,又以重新划分塞外之地来减轻河北的负担与压力。如此一来不仅仅免去了许多麻烦,更是将各族的势力拆分的七零八落,就算一些大族在内要受制于国法官位,在塞外也因为地域的重新划分而难以施展。
如此一来刘渊保证了自己对河北的统御能力,又以这建立在河北大地上的后汉王朝威慑塞外的各族,各方势力得到了平衡,权力聚集在了匈奴各族手中,一时间原本混『乱』不堪的面貌一扫而空,刘渊不由得踌躇瞒志,等待征讨中原的机会。
然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包括崔游在内的一批汉人文官,原本乃是刘渊请来给匈奴族群内部贵族讲述经典的名儒罢了。为胡人授学讲经论典还是可以,但要做胡人的臣属,食胡人的俸禄这些名儒大家虽然一个个耄耋之年,身体残弱,却是坚持不受官禄,纷纷回家养老不愿出仕。
这些人无一不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如此不给刘渊颜面可谓是恼人之极。汉官方面没有办法劝慰,与这些大儒相对即便是敷衍之谈也会被人不齿,硬着头皮去了几次无果,刘渊只好出动胡人臣属前去相劝。
胡人建立了后汉,虽然打着是汉人后裔的名号,但对于这些胡人来说却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即便是拥有天下无敌的铁骑,纵横塞外的本领,但自古以来中原汉人才是王者,才是心底下不得不承认的强者。
借汉人的名号来建立国家,这在胡人看来乃是强大的象征,根本不觉得脸红又或是有辱自身。所谓汉胡不两立,长期传承下来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无可动摇,汉人俯视胡人,胡人仰视汉人,即便是灭掉了晋朝,骨子里这一观念也没有什么改变。
和崔游等名人打交道自然不能用粗鲁之辈,一介莽夫只会气得砍掉这些老头儿的脑袋,却是不能劝服这些老头儿。通晓汉人文化的胡人去了同样是白给,本身的知识道理都是汉人的,而崔游等人则是其中的翘楚,公认的大家,想说服这些老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这些老头儿都有些骨气。
几个来回后,刘渊深知自己难以说服崔游等人,索『xìng』接着台阶下批准了这些老儒在家养老,但却把其门人子弟不少都硬塞到了各个州郡任职。后汉皇帝刘渊得到了好的名声,崔游等人也不必食胡人的俸禄,虽然仍在后汉的统治下,可总算是保住了晚节。
至于那族内的后辈们,走什么路,那是自己选的,不会为崔游等人左右。实际上若是崔游等人再有抗拒,脑袋掉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
消息传到了中原,曾经的晋帝司马攸听闻不由得痛哭流涕,竟是月余之后郁郁而终,在成都去世。
曾经的晋将苟晞,祖逖,刘琨,孟观等人听闻无不义愤填膺,拔剑以砍桌石,更有人面北而归,嚎啕泣血!
而此刻的汉朝内部清谈名士王衍为的一群人,因为胡毋辅之,光逸,毕卓,王澄等人酒后冲撞大将军姜维车驾,以及其言论多有『乱』国之语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大量的清谈名士被查处,收押,斩,流徙。
尤其是身居高位,供职州府的一些官吏,方才投身不久便遭此横祸可谓不幸。能够跻身此圈者大都是世家子弟,对于士族来说这些人虽然皆是家族的能人,但并非全部,甚至还占不到主要的地位。
而此时朝廷的手腕也是拿捏的十分jīng准,传递的讯息更是明确。例如王衍等试图凭借家族的影响力与朝廷一搏的,基本上是全族覆没,虽然杀头流徙的不过是带头之人,可所谓树倒猢狲散,只是汉帝刘禅一句话的事情,偌大的家族,几十年甚至更久的传承便被伐断当场。
牺牲一部分人来保持家族在朝廷的地位,这是必要的选择。出乎天下人意料,事件竟然是轻轻松松的便解决掉了。士族开始了朴素务实的作风,大改先前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的生活。即便只是做做样子,对于天下人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风向变了,世家豪族也是跟着转变,这个时候知道改变也不算晚,但也确实是晚了。因为清谈与奢靡的风气不过是表象罢了,汉帝刘禅真正的目的不知不觉中几乎达到。
魏晋势力占据中原已久,其所奉行的九品中正俨然便是世家豪族垄断国家的工具,寒门子弟入仕之途闭塞,偶有出头之人也是凤『毛』麟角。即便出人头地,也是世家豪族的帮衬依托,一旦离开了世家豪族又或是与之对立,其消失在官场的度只是眨眼间而已。
这般制度在汉朝占据中原之后便完全消失,被汉朝的制度所取代。但汉朝所任用的大量魏晋官员无不是深受此等制度之益,各地士族早成气候,推选官吏,提拔下属虽应汉朝法,实则走的仍是士族朋党的关节。
想一举消除这等影响,恢复选拔人才的公正自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清谈之士无疑便是敲打中原士族的最佳着力点。举朝州府皆是士族官吏,其经典论学毫无隔阂,天下的官吏成为了清谈之风迅波及全国上下的土壤,其影响可谓相当得大。
听之任之,必酿大祸,铲之除之,可收奇效!
汉帝刘禅有川中的班底,荆州,江南,雍凉收服甚早,只需些许手段便可获得支持。而中原世家孤掌难鸣,本身又是实力大损,别说是汉帝刘禅这般强势的帝王,就算是寻常的皇帝怕也是能够将其压制的。
因此整风行动在火苗被点燃之后迅蔓延全国各地的上下州府,因此丢掉官职或是被贬职的大小官吏不计其数。越是jīng于清谈之人在地方上的名望越是高,在士族圈子中的地位越是重要,选拔人物时的评价越是够分量。
这些人当其冲的被削职,流徙,甚至杀头,等若除掉了世家彼此相互提携的重要一环!
敲碎了这一环,有此上下蔓延开来,大部分的家族损失的不过是部分jīng英,可从整体角度上来看,却是失去世家豪族千秋万载的根基所在。等到这成为了一个共识之时,各地的风波都已接近尾声,纵是世家豪族联合在一切,对于这一切也是无以挽回。
大量的空缺职位被刘禅派遣郗鉴等人根据长期的观察以及严格的甄选,在世家豪族以及寒门人士中选拔填补。这不仅打破了士族的利益垄断,更是给予了寒门人士一个重要的信号,朝廷选拔人才不论出身,只看本事!
裴秀之子裴頠在此时也是临危受命,接过了清谈人士领的重任。与王衍不同,学术经典上裴頠不逊『sè』于王衍,而其所为的清谈则是更加重视现实根据,也便是接近汉帝刘禅所举措的务实之风。
有根有据的从现实出,做道理上的辩驳,思想上的开拓是无可厚非之事。集思广益之下对于朝政,对于百姓,有何等的帮助也是值得期待。比起王衍所领导的建立在不切实际的“道”来展开辩驳,这般虚空的道理对于现实的贡献可谓寥寥了。
或许道理没有错,但刘禅看的只是贡献,一种风气能否辅佐国家安定,一种风气能否助益国家展,其中的道理哪个帝王会在意呢?
江南的士族官吏大批的北上,南下,西迁,这是汉帝刘禅与襄王刘动,在杜预,吾彦等人的认同下颁布的政令。划江自居,安逸生活得久了,放足于外开阔眼界总是好的。
离开家族所在地,到外地任职这是一种平衡势力的方法,同时也是互相牵制的关键,无论军政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平衡。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乡村亭阁,无不如是。
一番变动涉及了汉王朝的各个角落,想要真正的安稳下来却是不容易的。但大体格局上趋于稳定,细枝末节也不过是磨合的时间长短罢了。
便在这一年,汉帝刘禅决定退居幕后在襄阳休养,而太子刘动则来到了台前,摄政国事。
第两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中)
() 第两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中)章节高更新开始,更新字数为3192
“哦?此提议倒是不错,但兴师动众是否值得?”后汉皇帝刘渊在邺都宫中召见群臣,广纳建言,商讨增加粮饷补充国库之法。
卫尉刘锐道:“微臣也只是初有设想,陛下若有此意可使就近州郡前往查探,若是收获可观,以我大汉铁骑灭之应当不难。”
“大司空,大司徒如何看待此事?”后汉皇帝刘渊听卫尉刘锐言之有理,却是不愿轻下决断道。
大司空呼延翼乃是皇后呼延氏的族人,更兼司隶校尉,冀州刺史之职位,可谓是权柄熏天,横行河北。这一切皆是来自于匈奴之主刘渊,呼延氏对于刘渊一脉自然是忠心不二了。
呼延翼上前道:“高句丽等国不『毛』之地,户不过万,使军征讨空费军饷耳!微臣以为此事不妥,不若择其他办法。”
一旁的大司徒刘欢乐还没言语,卫尉刘锐面『sè』一沉,上前道:“几番大战,高句丽皆是按兵不动,派遣使者邀之也是推辞再三,若其国当真贫瘠,何以不乘『乱』分一杯羹!?”
匈奴在统御了塞外各族之后,入侵河北之时曾经派遣使者多次前往高句丽等国家,邀请其一同兵河北,攻打汉人。这是各族都积极响应的事情,更有匈奴这庞然大物作为靠山,乃是难得捞取油水的好机会。偏偏高句丽以皇室成员患病为由,再三的拒绝兵,共襄盛举。
呼延氏也是匈奴的各部中的大族,那高句丽等地论起生活状态与质量,确实不如塞外,但也不至于那般的凄惨情况。刘锐见大司空呼延翼一口否决自己的提议,不由的上前争辩起来。
长期以来呼延氏都是匈奴刘氏的忠心支持者,呼延翼身为一族之长,其地位与声望都仅在刘渊之下而已。此刻见刘锐这小子竟敢反驳,也是火气十足道:“汝怎知高句丽一定便是富庶?国家方建,百废待兴,汝未经查实便在朝廷上胡言『乱』语,该当何罪!?”
呼延翼身高七尺,膀大腰圆,黑黝黝的面庞满是胡茬,一身官袍更显几分威武雄壮。立在大殿上怒斥刘锐,更隐隐带有一股正气,两句话噎得刘锐火气上涌,却甚是忌惮。
只看呼延翼与陛下的关系,便知道就算道不同也不要轻易得罪。其实卫尉刘锐虽然愤怒,可却是有分寸的拿捏话语,尽量不伤和气。奈何呼延翼不脾气则以,一便犹如火山喷,不可阻挡,两句话已经是火『药』味十足!
正当卫尉刘锐进退不得,犹豫当中,后汉皇帝刘渊笑道:“两位爱卿皆是为国着想,不许如此争执。朕既立国,高句丽等小国怕是未知,便以使者前往宣谕,使其奉我大汉为主,贡献钱粮便可。”
“陛下英明,原来陛下早有定论,臣等愚钝!”呼延翼别看是一个粗人,可也是文武双全的家伙,当下恭恭敬敬的听从后汉皇帝刘渊的安排,显得十分恭敬。
卫尉刘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可被呼延翼抢了先也唯有跟着称赞而已。心中对于呼延翼所言也是甚为忌惮,出谋划策最忌讳的便是毫无根据,兵马调动更是国家大事。以后若是自己再有什么建言献给陛下,可真要是做好调查才行,否则呼延翼火起来,吃亏的便又是自己。
大司徒刘欢乐见这两人不吵了,此刻也是上前道:“伪帝刘禅定居襄阳,中原之事尽在黄『毛』小子之手,可恨我大汉无船,难以渡河,否则此时开战定是捷报频传!”
后汉皇帝刘渊扼腕叹息道:“黄河天堑难越也,河北凋零百技有缺,如今玄武池建造之战船甚小,除非能够穿过伪汉水师之封锁……”
说起长刀大马人人欢乐,可提起水军,正是戳中了后汉的软肋。汉朝的水师扬威黄河,沿岸的后汉兵马布置无数,便是防备汉军突然袭击。rì夜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已经是极为被动的状况了。
偏偏河北的工匠少之又少,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混饭吃的手艺人罢了。这些工匠设计部分船体还是擅长,但如何建造汉军般几十丈长的大船便不是这些人能够研究明白的了。
那小船运输兵力物资还是可以,扬帆黄河也是足够,但若是遇上了驻守黄河的汉朝水师,怕是只能跑路一途了。
“臣近来一直琢磨汉人战船如何可以随意登岸,却是思之不明。反是汉人对我等动态甚是明朗,真是被动啊!”刘欢乐随意的站在呼延翼身侧,颇有几分夸张的叹息。
呼延翼听着这些话语便是窝心,不由得怒道:“扬他人威风,灭我国士气,大司徒你究竟是何用意啊!?”嘴里质问着,呼延翼心中却是骂道:“亏得你叫刘欢乐,张嘴便是扫兴事,哪来的欢乐?”
对于呼延翼的质问刘欢乐只是微微一笑也不答应,面对后汉皇帝刘渊躬身而立,仿似等待回答。
“欢乐所言甚是,中原呼雷阙无孔不入,若斯渗透我朝必是大患!朕当亲拟政令,使州郡严防,拒其与外!另要组织人手前往中原渗透,这皆是长远之计,便从今rì做起!”听出大司徒刘欢乐言外之意,后汉皇帝刘渊起身慨然说道,对于刘欢乐的评价不觉高了几分。
刘欢乐欣然道:“陛下圣明,据悉那刘动年幼便在襄阳救父,名噪一时,在印州之地更是如鱼得水,其于军政两道皆是不可小觑。”
呼延翼见状气呼呼的不想说话,一旁的刘锐见了也是为之气结,索『xìng』也不言语了。明明就是你刘欢乐提起的黄『毛』小子,如今见陛下赏识了又是把那“黄『毛』小子”说的如此重视,好坏皆是你说的,这让其他人怎么『插』嘴?
“刘公嗣稳如泰山,当有子如此!”后汉皇帝刘渊深以为然道。其实就算不曾了解刘动,也当了解刘禅。汉帝刘禅由中下之主一跃成为了兴复汉室,开辟季汉的帝王,其能为不用说自然是屈一指。
如今刘禅老迈,但数月之前仍能征伐,返回中原之后更是重挫世家豪族,使得太子刘动的新政能够施展开来,同时培养太子刘动自己的人手。这样的帝王坐镇后防,任凭爱子治理天下,若这刘动是凡夫俗子,刘禅何以如此轻松自如,稳坐襄阳?
“辽东之事便由玄泰去处理吧,莫要让朕失望啊!”后汉皇帝刘渊看了看一旁的太子刘和,颇为凝重的说道。虽然眼下刘渊正直壮年,可想想中原伪汉的继承人,在看看自己的继承人,两相对比之下是何种的心态,自然隐藏在刘渊的心中。
但对于太子刘和来说,这无疑是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于是抱拳道:“请父皇放心,儿臣定当不负所托!”
刘渊颔道:“邺都之军拨你千人,玄兴在彼,凡事你兄弟二人计议,谋而后动,必要之时当有先斩后奏之权利!”说道这里,在刘渊的示意下,自有宦官将刘渊的一把匕呈上,交给了太子刘和权当印信。
“多谢父皇!”太子刘和见父亲授予自己大权,全权负责针对高句丽等国的外交事宜,不觉甚是兴奋,上前接过匕甚是恭敬。
看着爱子一步一步的离开大殿,颇有几分帝王的仪态,刘渊心中暗自高兴。当想起身在幽州的另一个儿子刘聪刘玄兴时,竟是一股莫名的兴奋跃上心头。沉浸在这般奇特感觉时,素来jīng明的刘渊没留意到提出这一建议的卫尉刘锐,在听到刘聪字号时,竟是『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第两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下)
() 第两百五十五章 天下两汉(下)章节高更新开始,更新字数为6319
“袁本初任人唯亲,废长立幼,是以为曹孟德所败。今刘渊拔外戚为重,以四子为一方,比袁本初如何?”许昌宫殿中,季汉太子刘动与群臣议事,言及河北匈奴建国,不觉以此问。
江统闻言道:“刺史不过监察之权,非州府脑,呼延翼虽为外戚,亦是匈奴族内大姓,得此权位可谓应当,此为巩固刘氏在匈奴族中地位所为也;刘玄兴不过刘元海第四子,据悉才略过人,心狠手辣,以其为幽州便没有那么简单了。”
何攀在旁颔道:“应元所言不错,观刘元海重用段务目尘,慕容廆,而将宇文莫圭晒在一旁,便知其内部已然趋于稳定。匈奴族人与鲜卑两部各治两州,名为刺史,实乃刘元海心腹也。其彼此互相牵制,东西相隔,甚是高明。”
无论江统还是何攀,皆是当今汉朝之内数一数二的人物,二人虽未明言,但显然后汉皇帝刘渊对于四州的安排与布置比起当年的袁绍要高明许多。当年袁绍以三子一甥各居一州,名为观察三子才能,实则是另有打算。
汉末之时群雄并起,袁家四世三公天下倾心乃是不争事实。但羽翼遍天下也并非是没有害处,其内部派系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即便是袁绍亲近之人也是立场各异,心思不一。
不说袁绍宠爱袁尚,而疏远长子袁谭,只是袁绍的河北基业便是从他人手中豪夺而来,便让人不得不加以小心。考察三子一甥的能力是其一,不放心将一州权柄交给外人乃是根本所在。
便在袁绍击败河北最大的对手公孙瓒之后,后方仍是叛『乱』频,便知当时『乱』世须处处小心谨慎,否则任何细微的变数都将导致一方势力的毁灭。亦可知河北之地就算袁绍灭掉了公孙瓒,其威势也不足以震慑河北的各方势力。
如今的匈奴虽然建立了所为的后汉政权,但内部仍是各个部族联合而成,上下品秩虽然已经建立,可说到底要彻底的上下贯通仍需要长期的磨合才行。胡人在塞外的那一套并不适合治理汉人,汉人惯用的政策也未必附和胡人的领导要求,汉胡之间需要磨合,胡人内部的各族权力分配在施行后同样需要时间的考验。
呼延翼是皇后呼延氏方面的人,而刘聪是匈奴之主刘渊的儿子,这两个人负责监督冀州与幽州可谓是万无一失,确保后汉皇帝刘渊的绝对地位与权势。段务目尘自从儿子被汉军的火『药』炸得尸骨全无后,便铁了心的与汉朝势不两立,彻底归顺了刘渊,负责监督一州也是问题不大。
慕容部和宇文(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