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乐大帝 > 永乐大帝 第 17 部分阅读

第 17 部分阅读

    惟有宜肥宜脊,宜肥者树下仍可种瓜蔬。亦有宜燥宜湿,宜湿者于卑处植之……”

    “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鱼,岁终可以易米……”

    “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稚羊亦可易米。喂猪须资本,畜羊饲以草而已……”

    “枯桑叶可以养羊;羊粪可种桑;蚕沙既可喂鱼又可成为种麦和种豆之肥……”

    “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计桑之成,育蚕可二十筐。蚕苟熟,丝绵可得三十斤。虽有不足,补以二蚕,可必也。一家衣食已不苦乏。豆麦登,计可足二人之食。若麻则更赢矣,然资力亦倍费,乏力,不如种麦。竹成,每亩可养一二人;果成,每亩可养二三人;然尚有未尽之利。若鱼登,每亩可养二三人,若杂鱼则半之……”

    “刚才那是针对家中只有薄田十亩左右的贫困家庭。张履祥还结合江南多水的特色做过另一份策划:若是大块的田地,则可地势较高之处种植水稻,凿其最洼者为池,在池中养鱼,池上架设猪圈鸡舍养猪和鸡。塍上种植各种水果。稻田之外的零星地块,特别低洼的种植菇茈菱芡,稍高一些的则种植各种蔬菜。如此一来,这块田产不仅能生产粮食、水果、蔬菜、菇茈菱芡等植物性产品,而且还能生产猪、鸡、鱼等动物性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些生产彼此结合,所得是纯粹种田的三倍。”

    “你们看,是不是很有意思?”

    周忱略带嘲讽地语气说道:“为了获得这样的利益,穷天极地而尽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读书人吗?”

    说起来周忱也是仁宣之治的主要功臣之一,没想到他也摆脱不了那种不愿谈利的思想。或许,是因为现在他太年青,还不够成熟的缘故吧。

    朱棣之所以给予张履祥重奖,倒也不是千金买马骨,而是认为张履祥所献的策论确实值得那种奖励。大块的田地采取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所得是纯粹种田的三倍,若是能够大范围推广便能够大幅提高国力。仅此,张履祥也应该获得足够的奖励。事实上,朱棣更为看重的却是张履祥所提供的小块田地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进行生态农业生产而获得的收益显然比普通农业生产更高。按照一般的经营方法,十亩瘠田若是种稻至少需要一个壮劳力。但是使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种桑、豆之类,则用力既省,可以勉而能,兼无水早之忧。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换言之,除了少数工作外,生态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妇女和未成年人承担,特别是蚕桑生产,更是向来以妇女和未成年人这样的半劳力作为主要劳动力,甚至还可以让老人和小孩做例如看蚕、放羊、打绵线等之类的轻活,实现“充分就业”。

    更妙的是,对于只有瘠田十亩左右的家庭而言,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解放家中的壮劳力,使之能够被大规模农业生产所雇佣。要知道,大规模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剩余价值要远远超过精耕细作。如今有了张履祥所提供的小块田地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明朝的劳动生产效率必将得到大幅的提升——虽说大规模农业生产比精耕细作所需要的耕田面积要多得多,但既然朱棣已经铁了心准备开展殖民活动,又怎么会担心土地不足?

    不过,朱棣也知道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是件困难的事,所以他便转移了话题对周忱说道:“你还别说,通过献宝大会获得爵位,好歹对国计民生有所帮助。如今布衣们还有一种能够获得爵位的途径,那就是花钱组织贫民移民海外或是关外:满五十户可授有邑恩骑尉,满足五个基本采邑领的要求可授有邑云骑尉,满足十个基本采邑领的要求可授有邑骑都尉,满足二十个基本采邑领的要求可授有邑轻车都尉,满足三十个基本采邑领的要求可授有邑三等男爵……你说,这又算什么?”

    周忱挥舞着拳头恶狠狠地总结:“卖官鬻爵!”

    朱棣只是逗周忱玩儿,压根就没打算和他争论,倒是一旁的景秀似笑非笑地反驳道:“这怎么能算是卖官鬻爵呢?要知道,皇上和朝廷可没有从中牟利。由官府组织的移民,移民途中的一切花费、口粮和工具供应,以及在定居地点发放的安家费等一切开支,均由官府负担,不需偿还。这固然是善政,然而这笔费用于朝廷而言毕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若是私人组织移民,朝廷可减轻负担,被组织的移民由自愿移民的身份变为自费移民,亦可免费多获得五十亩土地,组织者本人更是可以获得爵位光宗耀祖——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怎可用卖官鬻爵批驳之?”

    周忱听了这样的分析,虽然觉得有些道理,但口头上却不肯轻易认输,于是嘟哝着反驳:“这难道不是花钱买来的爵位?既然花钱可以买到爵位,又怎么不算卖官鬻爵?”

    大约是担心景秀和周忱之间的争论被锦衣卫听到吧,钱成以夸张的语气转移话题:“嘿,你们发现没有,我们一路行来,大街小巷中几乎看不到乞丐的身影。”

    对于这个情况,朱棣知道得最清楚,于是向钱成讲解其中的奥秘:“从永乐元年起,凡赋役黄册中的大明子民均需缴纳人头税,丐户也不例外。对于以行乞为生的乞丐,人头税正税或许还勉强可以承受,毕竟顶多也才十个铜钱。但人头税附税却显然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聪明的,年前就自愿移民了,剩下的大多在今年年初时因为交不起人头税而被强制移民了。整个京城如今只剩下八户丐户,等闲自然难得看到一个乞丐。”

    “都移民了?”钱成露出疑惑的表情。“老人和小孩也移民了?”

    “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无论是真正的丐户还是流民,其中的老弱病残者都送入养济院。至于小孩,若有家长,则随家长生活。若是孤儿,则由朝廷统一收留供养。”

    钱成衷心赞叹:“当今皇上真乃仁君。”

    以前微服私访时听到别人的赞叹,朱棣总是会感到洋洋得意,但这一次,他却没有丝毫得意的感觉。

    养济院和养老之政是朱元璋的功劳,和他没什么关系。至于说将孤儿统一收留供养,却根本不是因为朱棣发什么善心。

    男孩子被集中后,将被送入一所特别的训练基地。孩子们先学习官话,在此期间每天都接受近乎于宗教信仰的烈士崇拜教育以及被灌输必须绝对忠诚于皇帝的信念。稍大一点的孩子,则要接受军事训练,主要是增强勇气、体力、格斗技巧和残忍性。如果只是将孤儿培养成战士,朱棣倒不会有什么负疚的感觉,因为此举至少可以令孤儿们摆脱衣食无依的窘境。但事实上,朱棣却是以斯巴达方式来培养他们——也就是说,这些小孩不仅吃不饱,而且还要挨冻。

    朱棣这么做倒不是因为心理变态,因为他知道一个真理:冷兵器时代越是优秀的战士其生活条件必然越是艰苦。斯巴达战士的培养是故意为之,而蒙古铁骑却是天然造就。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之所以能够横扫亚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蒙古人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家常便饭。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农耕民族所没有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至于女孩,也要和男孩一样进行思想教育以及体格锻炼,练习赛跑、格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壮刚强的母亲才能生育出勇猛强健的战士。朱棣自然知道这种优生优育的理念是正确的。不过,这个年代即便只是让男子普及运动锻炼也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要鼓励女子进行体育锻炼,更是天方夜谭。所以,朱棣顶多只能打一下孤儿的主意。

    话又说回来,明朝那么大,即便每个县每年只产生一个孤儿,那么整个明朝一年也要产生一千多个孤儿。以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为精壮,若是不计算训练中淘汰的以及战斗中的损失,那么合计起来,这支特殊的军队总人数可以达到一万左右,也不算少了。

    如果这种试验成功,将来大明就会多出一支绝对忠诚而且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只不过,斯巴达式的训练方式无论从肉体上还是思想上都是极不人道的,甚至可以说,进行近乎于宗教的烈士崇拜教育本质上是泯灭人性的洗脑。虽说朱棣不介意这么做,但也并不认为这是种事会值得称道,因此并没有兴趣对此多加谈论。

    可惜的是,凡事都是怕什么来什么。钱成赞扬完当今皇上圣明之后,居然又接着问朝廷收养那些孤儿的具体情况。

    朱棣一脸木然地望着钱成,慢慢的,他的眼中浮现出一丝诧异之色。接着,朱棣指着街那头说道:“你们看那边……”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八章 共同的信仰(上)

    朱棣此举应该算是王顾左右而言其他——虽说街那头发生了骚动也是事实。

    发生争执的地点是会同馆大门前。

    会同馆的最初职能驿传制度之中的一种。所谓驿传制度,即仿效元代的驿站制度而沿习下来的一种交通邮递方式,从而加强幅员辽阔的帝国版图与首都的联系。在外的称水马驿,京城内的则称会同馆。由于驿传归属兵部,所以最初的会同馆也在兵部下属。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迁都北京时会同馆变成改为接待“番夷使客”的专门机构,其意义相当于后世的国宾馆。

    之前颁布的《贵族爵位继承法》规定:“……继承人的生母拥有大明皇室血统者加三分;生母为大明帝国本土出生的汉人加两分,生母为汉人但并非大明帝国本土出生则加一分……继承人的配偶拥有大明皇室血统者加三分;配偶为大明帝国本土出生的汉人加两分,配偶为汉人但并非大明帝国本土出生则加一分……继承人在明朝本土出生加一分……继承人十八岁之前在中国生活时间达到五年以上者加一分……继承人于国子监就读三年以上者加四分;于蕃学就读三年以上者加三分;在府县学就读三年以上者加两分;在大明帝国本土市镇乡村民间社学就读三年以上者加一分……未于藩学或国子监就读者,无继承子爵以上爵位的资格。”

    如此一来,小部落的头人子侄们便纷纷前往最近的府县学就读,而大部落头人的子侄们则涌入了京城——要知道,未于藩学或国子监就读者,无继承子爵以上爵位的资格!

    就读于藩学的少数民族子弟住在由藩学所提供的宿舍内,但这些土官番人既然来到了京城,自然不可能不进贡。因为形势的需要,朱棣便提前改变了会同馆的职能,使之成为接待“番夷使客”的专门机构。

    从衣着看,争执的一方应该是湖广地区的土官番人,另一方大约是朵颜三卫的蒙古人。那个土官番人的官话极其流利,如果只是听他说话,根本就看不出他居然不是汉人。那个蒙古人也会说官话,但并不流利,因此无法顺畅地用语言交流——特别是在相互辱骂的特殊情景下。于是,蒙古人开始试图以肢体语言代替正常语言。蒙古人的民族习性固然悍勇,然而生活在穷山恶水的土官番人同样拥有逞勇好斗的天性,因此等朱棣等人赶到时,双方已经使用肢体语言亲切地交流起来。

    双方都没有使用武器,所以朱棣便没有急着制止,而是向旁边一名会同馆的小吏询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大约是由于朱棣气派不凡的缘故吧,那名小吏稍稍犹豫之后,便竹筒倒豆子一般将事情的经过全部说了出来。

    得到的答案令朱棣啼笑皆非。原来,那个湖广的土官番人是一个土人三等伯爵的长子,叫布平。而那个蒙古人是兀良哈郡王的二儿子,叫巴特尔。蒙古的传统习俗中,大部落首领如果有几个儿子,那么其中一个继承部落,其余的儿子则很有可能分得一些部民离开该部落单干。因此巴特尔本人就是一名有邑二等男爵。本来北平成为陪都后也设置了蕃学,而永乐皇帝规定长江以北在北京蕃学就读,长江以南在南京蕃学就读,可巴特尔觉得南京更繁荣,便来到了南京。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土家族人崇拜一些自然神,但同时他们和汉人一样强调祖先崇拜。布平昨天去了趟烈士陵园,大约是受到了一些触动,回到会同馆后便向一名官吏询问:如果土家族人的勇士为朝廷而捐躯,是否能够进烈士陵园?这种事,自然不是一名普通小吏所能回答的,那名小吏便按中国官场的惯例,推说这件事他不能解答。于是,布平便找到会同馆大使提出这个疑问。

    尽管会同馆大使是会同馆内最大的官,但他也只不过正九品而已。对于这样的问题,他如何能够回答?于是,会同馆大使推说这种事他也不知道答案。谁知道布平不依不饶,要求会同馆大使立即向上级询问,要不然就告诉布平应该去找谁问。会同馆大使当时答应向上级报告此事。

    令会同馆大使没想到的是,他今天故意迟点过来,却仍然被守在大门处的布平逮个正着。布平扯住会同馆大使询问结果,会同馆大使便支支唔唔起来。布平恼了,不肯放会同馆大使离开。或者是因为老羞成怒,再不然就是因为歧视少数民族的缘故,会同馆大使居然没按官场的惯例推诿拖延,而是直接拒绝了布平的要求。

    本来,纠纷应该在布平与会同馆大使之间展开,然而这时巴特尔正好出门,听着布平和会同馆大使之间的争执,突然间插了进去。巴特尔说:朵颜卫于朝廷功劳最大,是否将土人安置在烈士陵园无所谓,但一定要让朵颜卫的勇士能够进入烈士陵园安息。

    布平听了自然大怒。便以“朝廷每调兵二千,比必自效千人,未尝仰给公家,土司中最称恭顺”为依据,坚持土家族人比朵颜卫蒙古人更有资格进烈士陵园。巴特尔也不肯退让,便历数靖难之役中朵颜卫参加了哪些战役,立下了哪些功勋,以此证明朵颜卫的勇士比土家族人的土兵更有资格……

    结果便演变成朱棣如今所看到的情形:肇事者会同馆大使在一旁呆若木鸡地看着,而原本毫不相干的巴特尔却和布平打了起来。

    布平和巴特尔各自都有三四名扈从。以往,少数民族首领的子侄就读蕃学时,其随从的身份大多是奴仆,只有少数是小贵族。然而因为就读蕃学可加三分,而蕃学并不是想读就可以读的,还需要一定的身份,因此陪读的名额就小贵族子弟竞相争夺的对象。

    要知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有争取的目标就会产生野心。根据《贵族爵位继承法》的规定,有邑贵族指定的继承人可以加五分。五分看起来很多,但左一个生母如何便可以加几分,右一个配偶如何又可以加几分,再来一个就读过国子监或蕃学还可以加几分……加来加去,被指定的继承人也未必一定能够继承该爵位。

    所以,如今陪读的随从们清一色都是小贵族的子侄。

    一方面,这些扈从更象是布平和巴特尔的伙伴而非奴仆,需要自重身份,另一方面,两个民族都崇尚勇士间的单挑,因此他们只是在一旁兴奋地为各自的首领加油,并没有将斗殴的规模扩大。

    作为中立者,朱棣一群人自然不会为谁加油。可是钱成的一句话却令这几个看热闹的人产生了倾向性。

    “你们说,他们谁会打赢?我猜是那个土官番人。”

    巴特尔擅长摔跤,而布平则使用着一种类似于汉人击技的格斗技巧。汉人击技相当于无限制格斗,因此对上摔跤很是能够占一些便宜。最初,巴特尔处于明显的下风,不时便挨上几下拳脚,痛得是歪嘴龇牙。幸好他的抗击打能力还不错,虽说挨了好几下重击,但并没有丧失战斗力。

    周忱嘻嘻一笑。“那个土官番人明显占着上风嘛,还用猜?”

    景秀却说道:“不好说。那个蒙古人看似处于下风,但面无异色。相反,那个土官番人大概是因为拳脚功夫明显占据上风的缘故吧,现在却开始有些轻敌了……”

    朱棣也在心里猜测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到底谁会赢呢?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八章 共同的信仰(下)

    布平是个很帅的小伙子,大约一米七五的样子,剑眉虎目,留了修剪得很清爽的小八字胡,肌肤泛着光润的健康色彩,虎目明亮而且神光内敛。巴特尔的卖像则很一般,一米六五左右,但极为结实,肩宽及胸厚近乎于畸形的程度……若论第一印象,朱棣更愿意猜布平会获胜,但景秀的分析也确实也道理。

    朱棣沉吟片刻后……干脆不猜了。

    在纠缠的过程中,布平一时大意,竟然被巴特尔瞅了个机会一把抓住,接着被巴特尔摔倒在地上。按摔跤的规则,布平应当算是输了一局,但布平自然不可能知道摔跤的规则,犹自掐脖子扯头发地缠打不休。

    巴特尔气愤地大声嚷嚷起来,可惜他使用的是蒙古语,布平根本听不懂。巴特尔的扈从们准备上前帮忙,相应地,布平的扈从则针锋相对地将之拦住。眼见斗殴的规模即将扩大,却听见一旁有人厉声喝道:“都住手!”

    斗欧双方下意识地望过去,发现官差已经赶了过来。

    无论巴特尔还是布平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而来,一路走来,虽说只看到了中国很小的一部分,却也明白了部落与朝廷之间的实力差距。布平所在的部落一直以来对朝廷都是极为恭顺,因此他首先放了手。磊落的蒙古汉子自然不可能趁此机会占对方的便宜,于是巴特尔也松开了手。

    两人分开后,捕头却犯了难。明太祖对全国人民应该住什么样的房、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有着详细的规定,而明初这些规定又执行得比较严格,因此仅凭衣着打扮就可以大致猜出一个人的身份。当事人虽然都是少数民族,但捕头在京城生活了那么多年,说是见多识广也不算夸张,因此也隐约猜出了了两人的身份。

    如果只是普通人,骂了也就骂了,打了也就打了,即便被追究惩罚也不会很严重。但这两个人显然是少数民族中的高级贵族子弟,如果对他们不客气,那纯粹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左右为难之下,捕头只得挤出和悦的表情,询问事情的经过。

    巴特尔的官话虽然都不怎么样,但仍然磕磕巴巴将事情的经过完整地讲述了一遍。听完之后,捕头更加为难了。他没想到这件事的起因与会同馆大使有关,会同馆大使虽然只是正九品,但至少是个官儿,而他自己却只是吏……

    正在捕头皱眉沉思之际,朱棣站了出来。

    “两位好汉也算是不打不相识。这种普通的斗殴是民不告官不究,不如就这么算了吧。”

    两位当事人并不愿意因为这种小事往衙门里跑,会同馆大使更是巴不得掩住此事,恰巧捕头也嫌此事烫手,于是不约而同接受了这个“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建议。

    捕头逃也似地收队回去了,剩下两位斗殴当事人外加会同馆大使则站在大门口大眼瞪着小眼。

    对于布平和巴特尔的态度朱棣很是高兴。少数民族如果和汉人拥有相同的信仰,显然更有利于民族融合。朱棣本人虽然没有信仰,但他并不以此为傲,因为有信仰就会有敬畏,正常的信仰对于社会稳定和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有好处。

    后世以色列建国时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入,导致该国使用率相对较高的语言超过三十种,然而以色列人团结的程度却超过了很多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民族。可见,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标志是拥有共同的信仰而非使用共同的语言——当然,能够使用同一种语言更好。

    朱棣想了想,布平、巴特尔以及会同馆大使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如果就这样一走了之,说不定他们等会儿仍然会发生冲突。朱棣决定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于是向会同馆大使问道:“既然布平询问的事情你不知答案,那么为何不向上级报告此事?”

    这句话带着明显的责问味道。会同馆大使小心翼翼地瞟了一眼朱棣,暗自揣摩着朱棣身份的同时,吞吞吐吐地答道:“我原本是准备明天向主事报告此事的……”

    布平皱了皱眉。

    “可是你刚才却说,朝廷军队中的将士若陨于战阵容易确定,但有邑贵族麾下的战士是否为国捐躯却不容易确定!”

    会同馆大使脸色微窘,见朱棣面无表情,于是辩解道:“我说得不对吗?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考虑,待将问题想清楚后再向上官汇报。”

    这个会同馆大使显然是欺负布平不懂中国官场上的奥秘。若这个九品官真的打算按正常程序向上级汇报,直接将布平的要求一字不改地向上级汇报就是了,根本就犯不着将问题想清楚。

    将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勇士葬入烈士陵园于朱棣而言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如此一来,待不同的民族拥有了共同的信仰,那便会大大增加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进而使得民族融合更加顺利!更重要的是,明朝的政府军队无论在骑兵还是山地步兵方面都不占优势,若是能够有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和少数民族组成的山地步兵完全听从中央调遣,那能省多少人力和资源啊?想到这里,朱棣不由对着会同馆大使冷冷地哼了一声。

    “本朝向来强调‘华夷无间,一视同仁’。既然如此,为国捐躯的将士自然不分华夷均可进入烈士陵园……”朱棣转念一想,会同馆大使的狡辩虽说是推脱之词,但也不无道理。若是任由少数民族自行确定进入烈士陵园的资格,不免过于儿戏。“当然,会同馆大使的顾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两位可上书朝廷,要求朝廷派遣监军和宪兵卫,得到确认后,为国捐躯的勇士自然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烈士陵园。”

    会同馆大使见风使舵的本事在此刻发挥的淋漓尽致。“正是如此。昨天你没有正式的文书,我怎么好空口白话向上司说?若你写一篇申请文书,我自当将之转交上司,今天也不会闹出这样的事。”

    布平略一沉思,点点头,朝朱棣一拱手。

    “多谢。”

    言毕,布平便转身进会同馆里面走去。

    巴特尔发了一会儿愣,恍然大悟地大叫一声“我也要上书申请!”,转身也往会同馆内跑去,显然是不甘落在布平之后。

    既然已经看不成热闹了,朱棣等人便继续原来的行程。

    路上,周忱突然问道:“毕兄,你觉得朝廷会同意派监军然后承认少数民族也能进烈士陵园的资格吗?”

    “为什么不承认?”

    周忱撇撇嘴。

    “太便宜他们了。”

    “朝廷也便宜。以前想往少数民族的部落军队里安插监军困难无比,这么一弄,却可以等着少数民族请求朝廷派遣监军。有了监军,暴乱骚动之类的事自然会减少。”

    景秀默默品味了一会儿,说道:“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不大相同。朝廷的军队相对集中,一名监军便可以监视一支建制颇大的军队。而少数民族地区却是一山一寨自成一国,更何况如今朝廷又公布了有邑贵族制度,那些小部落的独立性更是得到了保证和加强。若是一山一寨都得派遣监军,那得派多少啊?朝廷有足够的人手吗?”

    “怎么没有?”朱棣一笑。“当今皇上在公布《武举法》的同时还公布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这些低级武官若是无法通过考评会失去原来的职位。然而我朝的低级军官例如小旗、总旗、百户等都是世袭官职,这便容易导致失去职位的低级武官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朝廷原本准备将不称职的低级军官到到移民屯去当组长、屯长等职务。”

    “对移民屯而言,有了低级军官的领导便可以增强移民屯的自卫能力;对那些军户而言,他们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军职,却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心中就不会有太大的怨气。初期移民屯的数量太少,很多失去职位的低级军官将暂时无法安置。然而一旦少数民族要求朝廷派遣监军,便可以将剩下那些无法通过考评的低级军官派往少数民族部落担任监军了……周忱,你发什么愣?”

    “我在想,”周忱挠挠头,不好意思地一笑。“我还不知道《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九章 军户的出路(上)

    “优秀的高级将领需要懂得谋略,而优秀的下级武官则更侧重于武勇。”

    在夕阳的照耀下,朱棣的神态略带一丝得意。

    “每个朝代的初期,军队的素质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天下承平日子久了,军队的战斗力必然会下降。世上没有哪只军队能够不经过实战便成为强军,这倒也罢了,更令人无奈的是,国家承平之时,普通的军户只会关心田里的出产,谁肯花力气训练习武?各级军官不喝兵血,不把普通军户们当成佃仆便已经不错了,还能指望他们花费心思催促军户们坚持训练?有鉴于此,当今皇上便特意公布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

    “和科举考试一样,低级武官的考评也是三年为一个周期。”

    “第一年,普通军户可向非直接上级的其他任意小旗挑战,称之为小旗考试。挑战的项目由被挑战方的兵种决定。比如说被挑战方属于弓兵,则比试项目为射箭;若被挑战方属于骑兵,则比试战项目为骑术、骑射等……”

    “被挑战方有两项优势:第一,若是受多人挑战,则挑战方需相互之间先行比试,最后的胜利者方拥有挑战资格。如果在争夺挑战资格时受伤或是消耗了太多的力气,被挑战的小旗便会更容易获得最后的胜利。第二,虽说挑战的项目受到限制,但每个兵种比试项目都不止一种。究竟比试哪个项目由被挑战方决定,因此被挑战方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项目或是选择挑战方最不擅长的项目。”

    “毕兄,”周忱茫然问道:“你先说弓兵的比试项目为射箭,后来又说每个兵种的比试项目都不止一种……那弓兵的比试项目到底有几种?”

    “五十步射击、八十步射击以及一百二十步射击,这样随便分一下就有三种。”

    听到周忱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之后,朱棣继续说道:“第二年,则是小旗向非直接上级的总旗挑战,称之为总旗考试;第三年,则是总旗向非直接上级的百户挑战,称之为百户考试。规矩都是一样的。”

    “若挑战方胜利,则获得被挑战方的职务,而被挑战方可以选择获得挑战方的职务,也可以选择听从朝廷安排去移民屯当屯长……当然,在布平和巴特尔上书请求朝廷派遣监军之后,他们会多一个选择,还可以去少数民族部落担任监军。”

    “这条《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确实是好。有了这条升迁之路,想必普通军户和下级军官们平时有空就会努力训练……不过,毕兄,”周忱话音一转,问道:“为什么禁止挑战者向非直接上级挑战呢?”

    朱棣摇摇头。“周忱,你在人情世故方面还得多练历一下。若是允许挑战者向自己的直接上级挑战,那么他的直接上级看到部下平时积极训练便会心存疙瘩,说不定会借故阻挠。正因为这个缘故《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才会特意规定:每年考试必须至少派出一名部下参加挑战,否则剥夺相应小旗、总旗、百户的职务。反之,若挑战者获胜升迁,则该小旗、总旗、百户可获得相应的奖励。”

    “如此一来,下层军官们不仅自己会努力训练,还会鼓励并要求下级训练——反正《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禁止向直接上级挑战,部下再怎么厉害也轮不到自己头疼。”

    听完朱棣的分析解释,钱成拊掌大叹。

    “这个《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实在是太妙了!如此一来,我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再也不会下降了。”

    这一次,朱棣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暗自得意了。

    明朝的军事制度在初期还算不错。实行军屯可以保证军队自给且有余,减轻了国家和民众的负担。而军户制度则在不扰民的前提下保证了国家能够拥有足够多的军队。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军屯制度和军户制度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军屯方面讲,由于军户长期耕种田地,军户慢慢变为屯户,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加上后来允许屯户以米折谷向上缴纳这一办法的实施,缴纳物品实已等于田赋,成为官府岁收。于是屯田逐渐变为私田,屯粮变为赋税,军户也就成为了纯粹的屯户。

    从军户制度方面说,明朝中期后,朝廷中某些贵戚官僚开始驱使军士建造寺庙和宫室。不久,地方将领也把军士变为劳工,或向他们“卖闲”,每月交纳200钱就可免除军事训练。这样,卫所军官便成了有利可图的职位。于是,商贾子弟纷纷重金行贿,求得此职以饱私囊,或将家奴登入军籍,借此来贪污军饷。有些军官甚至割占军屯土地,强令手下军士像农奴一样为其耕种。大量军士因得不到军饷又遭受如此剥削,而极力摆脱军户身份——军官们也乐意见到军士逃亡,因为逃亡得越多,他们可以克扣冒领的军饷、粮饷也就越多。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朱棣除了设立“宪兵”这一相对独立的系统外,还制定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由于“宪兵”的指挥控制权属于一字并肩王一系,因此军队内部的腐败便能够得到一定的扼制。而《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则使每个军户都能够看到希望。

    想到这里,朱棣又补充道:“仅此还不够。若是军户地位低下,仍然会削弱卫所兵的战斗力。我朝读书人诵读的启蒙读物《神童诗》起首便是‘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又道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样的氛围下,在科举仕途上受到极大限制的军户子弟,其社会地位自然也就显得低下了。更为不堪的是,我朝对罪人的处罚中又有‘拿来做军’的所谓‘恩军’制度,无形中让军户的社会形象更加低下……你们想啊,象民户、匠户、灶户等其他户籍子民若是犯了罪,可以籍参加军队来抵消罪责。然而军户生下来就注定是要参加军队的,岂不是说明军户天生便是罪囚?”

    “有鉴于此,当今皇上为提高军户的地位特意公布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对军户有利的政策。”

    “在政治方面,今后罪囚将不得转为军户,或者迁往移民屯服苦役,或者在朝廷的统一管理下服苦役。即便因特殊情况而发往军中效力,那也只是以罪囚的身份而绝不允许获得军户身份。此外,军人战死沙场后可入烈士陵园,享受皇家供奉;普通百姓不得持有刀械,而读书人获得秀才以上功名后可以配剑,军户子弟则天生拥有配刀的权力;普通百姓见到小旗以上军户时必须行礼等等……”

    说到这里,朱棣忍不住感慨了一下:中国的军户和日本的武士同样都是世袭军人,但两者的战斗力却是天壤之别。说起来,日本的低级武士在经济上同样极为窘迫——在江户时代的一个笑话说:“小武士的家里除了被子和锅,还有一块大石头,因为当他感到冷的时候,可以举石头取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下级武士很多人甚至没钱讨老婆——仅就这一现象看,日本一部分低级武士并不比中国的普通军户更富裕。武士与军户的战斗力差距如此之大,大约还是因为两者的社会地位不同。如今朱棣已经提高了军户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并且建了烈士陵园用以满足军户的精神需求,相信军户的战斗力应该是能够得到保障了。

    朱棣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他只不过希望军官能够拥有骑士和武士那样的战斗力而已……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九章 军户的出路(下)

    感慨完,朱棣又接着说道:“在经济上,军屯的士兵每人分给田地五十亩为一份,配备耕牛、农具,教种植技术,征收租税。明朝初年每份收税五石,到洪武三十五年增加到每份十二石。而当今皇上则规定:每份以剩余六石为标准,其余部分平均分为二十份。屯种份(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