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乐大帝 > 永乐大帝 第 46 部分阅读

第 46 部分阅读

    型出来,让将士们都知道,贪生怕死那便没有好下场,忠于王事则必定有所奖励。”

    朱棣之前虽说因为阿牛被污蔑而极其愤怒,但其实对黄中还是存着一丝悯恤之心的。因为,朱~只派那么一点子兵去护送“陈天平”,其本意将就是将那些人当成诱饵。在军事上,经常会遇上需要牺牲部下地情况,有时候部下知情,有时候部下甚至不知情——也就是说,黄中是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步入绝境的。将心比心,朱~也不情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牺牲。

    另外,黄中也并非真正的胆小无能之辈。历史上张辅率军直取安南重镇多邦城时,由于多邦城坚而高峻,城下设有重濠,濠内密置竹刺,外多掘坎地,守卫严密。因此张辅下令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报国立功,就在今日,若能先登此城,不惮重赏。”当时黄中身为都督佥事,竟亲率敢死之士数千人,越重,缘城而上。至于说黄中遇到伏击时表现得那么怯弱,说不定是当时黄中已经猜到了内情,因此不愿为了一个假的陈天平而奋战。所以,还不够厚黑的朱~也就对如何处置黄中有了一丝犹豫。

    但听了纪纲和杨荣地话之后,朱棣的最后一丝犹豫也消失了。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朱棣身为皇帝,当然必须从大局考虑。穿越而来的他知道胡汉苍会玩什么把戏,但是在胡汉苍彻底翻脸之前,朱棣却没办法改变这种历史走向。

    陈天平出现后,难道问都不问一声就率军进攻安南?问过安南方面之后,胡汉苍表现得那么恭顺,一口答应迎归陈天平为安南国王。人家表现得那么谦卑,话也说得那么好听,难道朱~能够恶狠狠地得势不饶人,非要胡汉苍、胡一元父子自缚入京请罪?这种不近情理的作法,大臣们不能接受倒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胡汉苍、胡一元肯定会以此大做文章,以此激起安南人的“仇明”思想。将来哪怕以武力强占了安南,此起彼伏地起义难道会是什么好玩的事情?

    很显然,朱棣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陪着胡汉苍、胡一元把戏演下去,直到图穷匕首现的那一刻。甚至在派遣军队护送“陈天平”前去安南就任国王时,朱~还不能让那支护送军队太过庞大。首先,若是护送部队的规模多达十万八万,胡汉苍随便造点谣言,安南人就会对大明产生敌视心理——现代国家元首去外国访问时,带上少许保镖是正常的,但如果带上一个集团军,那么该国的民众绝对会认为这是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兆。而且,就算带上十万八万军队,实际上也没什么用。因为这支军队名义上只是护送而非占领,因此深入安南境内之后,后路还是得交给安南人。只要安南人截断后路以及粮道,那十万八万的军队的下场岂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所以说,既然那支护送地部队只能充当肉包子地角色,而且这个肉包子还不是给自己吃,那么朱棣自然不愿意在肉包子里面放太多地馅。待胡汉苍、胡一元率军袭击护送陈天平地队伍,那时大明便能够占据道德地

    。接下来,明军再用武力解决问题便顺理成章,那+抗情绪也不会太激烈。

    朱棣是皇帝,因此不能感情用事,只能把戏演下去。

    而黄中则是那支护送军队地最高将领,他的责任却是保护好“陈天平”,哪怕“陈天平”是假的。看到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太悬殊就不履行责任了?看看行人聂聪和大理寺卿薛品!人家文官都晓得职责所在,你身为武将,力战被俘倒也罢了,却打都不打,这象什么话?战争的事谁都说不准,最高统率自然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军都处于优势,但这却只是一种理想。很多时候哪怕我军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在某些时间的某些地点上我军却会处于劣势。如果领兵将领一旦处于劣势便不战斗了,这说得通吗?

    况且,黄中这家伙也就是个被处死的命。历史上黄中升为都督后素来骄横,屡违节度。张辅在平定安南之乱时,斩之以徇。

    想完之后,朱棣点头之后恶狠狠说道:“不错,黄中一定要显戮,否则对不起战死地将士!”

    至于说吕毅嘛,毕竟最高军事负责人是黄中,他的罪责要轻些。历史上永乐七年十二月吕毅跟随征夷将军沐)率大军到交趾镇压叛军。在厥江与叛军激战时,沐)因轻敌致败。吕毅等突围逃至大安海口,“飓风大作,扬沙昼晦,舟不得行”,终被交趾叛军包围。吕毅被俘后宁死不屈,终被叛军杀害。就冲着这一点,朱棣也不愿意对吕毅进行太严厉的惩罚。

    于是朱棣被补充道:“吕毅身为副将,虽说那封奏折中并无吕毅曙名,但吕毅也并非无过……将他罚俸一年,允其戴罪立功。至于说其他没有进行抵抗的官兵嘛……”

    朱棣仔细想了想。毕竟主将都不思抵抗了,凭什么让当兵的奋不顾身?天底下根本没这个道理。既然吕毅都轻饶了,那么普通官兵也就没必要责全求倍,不处罚算了。

    参加抵抗的官兵们,似乎除了阿牛之外都被战死了。阿牛自然是应当重赏的,但如今他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想那洪承畴,崇祯为他大办后事用以激励将士,谁知道后来却传来洪承畴投敌地消息,真是叫人哭笑不得。所以说,对阿牛的奖赏还是暂时放一放好了。反正只要确定阿牛没死,而且没有投降安南人,那时再给予重赏也不迟。

    唯有已经战死的将士,其抚恤工作倒是需要尽快进行。

    “阿牛现在失踪了,奖赏的事情暂且放一放。先说对战死将士的抚恤问题。那些将士染血沙场,朕至少得保证他们身后无忧。”

    “这样,既然战死沙场者死后进入烈士陵园享受供奉,则他们可称之为烈士,而他们的直系亲属以及遗孀则可称之为烈属。除一次性给予一定的抚恤金外,但凡烈属,均享受免税以及定期领取朝廷发放的抚恤金的待遇。”

    见杨荣表情古怪,朱棣突然意识到现在还只是十五世纪初期,生产力无法和后世相提并论。而且这种年代,一个大败仗打下来死上十万八万的也不稀罕。就算不打大败仗,可这一仗死个万余,那一仗死个八千,加起来需要照顾地烈属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每产生一名烈士就会产生数烈属,若是朝廷向所有的烈属都发放定期抚恤金,哪怕其抚恤金仅仅达到温饱地标准,那也是一笔极其沉重的负担。

    想法虽好,但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便反而会造成很坏地效果。升斗小民大约不会有太高的道德素质,一旦抚恤金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按规定发放了,那便会激起强大地怨恨。而硬着头皮发放……凭明朝的生产力,能够提供那样的福利吗?恐怕到时候只能滥发大明宝钞,进而导致经济崩溃吧?

    朱棣暗自叹了口气,决定收回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抚恤金太高则朝廷无法承担,因此主要是象征意义居多。就每人每年一个铜板吧,表示朝廷并没有忘记烈士的贡献。”

    见杨荣的表情变得更加古怪了,朱棣知道他在暗中腹诽自己小气,却也不去管他,而是自顾自地说道:“至于说家中生活困难的烈属,那自然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果确实生活困难,那么烈属可提出申请,核实后,用这个办法来解决。”

    “将来帮助陈天平重新统治了安南后,从安南划出若干采邑出来专门用来供养烈属。这些采邑的所有人并非有邑贵族,而是由众多烈属共同管理,收益由烈属们自行商量着分配。原则上,就以每户供养一名烈属为标准吧。”

    想着一名恩骑尉至少管理五十户,而那种特殊的采邑在同等条件下却需要供养至少五十名烈属,杨荣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个标准会不会太低?”

    朱棣皱皱眉。“大富大贵自然不可能,但温饱却绝对能够保障。朝廷对采邑所征收的贡税,至多不过两成。而佃户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却在三成至七成之间。朕之前规定过,领主对领民征收赋税时,对于自由至多只能征收两成,但是对于非自由民,那便最多可征收四成。将来收复安南,闻而而降的地区,其百姓可算作自由民。做了抵抗的,根据其抵抗的激烈程度,较重的便将之押回本土做苦役户,抵抗程度较低的则视为佃仆,可向其征收四成的收入。”

    “如此一来,烈属便至少可以享受土地出产的两成收益。既然一户领民凭借六成的收益可以养活一家人,那么一名烈属享受其中两成,没道理日子过得比领民差吧?况且烈属只要有少许劳动能力,还可以放羊、割草、收集柴火什么的,总之日子应该比领民过得好才对……嗯,对了,凡是因为战斗而身负残疾者,则双倍享受这种待遇。”

    杨荣又道:“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妇孺身体较弱,若是没能走到采邑就死了,无也是很伤士气的。”

    朱棣一滞,然后没好气地说道:“世间哪有万全之策?既要照顾好烈士的身后之事,又要顾虑到朝廷的财政负担……”见杨荣似乎还想要说什么,朱棣不耐烦地摆摆手。

    “好了,就这么说定了。纪纲,刚才你说有要紧事,到底是什么事?”()

    VIP章节目录 第十章 烈属待遇(下)

    皇上,”纪纲吃吃艾艾地说道:“您上次让我查办海事,结果已经出来了。”

    朱~大奇。既然交待的事情已经办好了,纪纲怎么是这么一副表情?

    “既然查出事情真相了,你怎么是这么一副表情?难道漂没一事有锦衣卫在里面捣鬼?”

    “没有!”声音大得连纪纲自己都吓了一跳,他赶紧又将声量放低。“只是,这件事却并非锦衣卫查出来的……是监察部。”

    “监察部只那么几个人,他们怎么能够抢在锦衣卫之前把这件事查出来?”

    “臣无能,”纪纲又羞又愧。“锦衣卫只顾着盯紧官员了。可监察部那边却另辟蹊径,通过普通的船员查明了真相。”

    朱棣又好气又好笑。

    此事对于纪纲来说很难堪,对于朱棣来说却无所谓。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让猎狗保持饥饿状态,那么猎狗在捕食猎物时便更充满了主观能动性。

    “好了,你说说看,海运的漂没那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

    纪纲面色沉重地说道:“漂没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类:意外事故和人为损毁。”

    “虽说海船只是沿岸航行,但木船航行时间一长就会结构松弛,板木腐朽。一遇上较大的风浪,便有可能沉没。”

    对于这种漂没朱~还是能够理解的。哪怕是新造的海船,如果不幸遇上海上极为恶劣的风气,同样有沉没的可能。但人为损毁又是怎么说?把船毁坏有什么好处?难道说船员觉得出海太辛苦太危险,所以就把船毁坏掉逃避任务?

    见朱棣紧紧地盯着自己,纪纲只觉得心头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垂头说道:“人为原因大多是运军故意损毁。运军常常会为了贪污所运输的粮食便妄称水火,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甚至有凿船自沉者。”

    朱~面色一沉,正待说话,可纪纲却低着头没有看见,继续自顾自地说道:“……盗卖丢毁漕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奸诈小人发现北方楠板价格昂贵,便将船只拆卸变卖——尽管根据规定,运粮船沉没也会有所处罚,但哪怕是缴纳罚金抵偿也仍然能够获得厚利。也有连船带货全部变卖,然后谎称漂没者。”

    朱~皱着眉,起身在缓缓踱步。

    杨荣见朱~一脸阴沉,忙道:“皇上龙体为重,千万不可为此生气而伤了龙体。那些粗鄙小民的鬼伎俩匪夷所思,真真令人可叹。君子可欺以方,拿这些小人还真是没办法。”

    “拿这些小人没办法吗?”朱棣脸上带着冷冷地微笑,幽幽地说道:“只怕未必。若是规定损失的船粮照价偿还……”

    说到这里,朱棣突然倏地站住了脚,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如果确实是因为意外事故,船员的生命须臾归之鱼腹不说,若是侥幸获救之后还需要赔偿巨额损失,那也太不合情理了。所以说,对于路途上损耗的船只粮食要求船员赔付根本就行不通。如果真的实施这种暴政,结果用脚趾头都想得想得出来:最开始一段时间,遭遇意外地船员大约首先想到的便是逃亡。之后,就会有不堪忍受的船员干脆驾着船在海上做海盗。

    可是如果不照价赔偿,有了足够地利益驱动,胆大的船主只怕受不了“谎称漂没,将船粮卖掉”的诱惑。

    国有资产的管理还真是个难题啊!

    见朱棣皱眉不展,杨荣试探着建议道:“针对单独地船只,或有冤枉的。好在运粮船队并非单独行动,而是组成船队共同行动,因此不如规定总押官缺船五只以上降一级,十只以上降二级;分押官各照所押船只如至五只、十只以上者一体参降。事关切身利益,总押官和分押官肯定会盯紧每一条船,制止船长船只勾结起来将船只拆卸变卖……”

    听到这里,朱~突然灵光一闪,向纪纲问道:“你说监察部是通过普通的船员查明了真相,他们是怎么弄的?”

    纪纲道:“监察部在市场上部下暗哨,当发现船员盗卖木材、食粮等物时便当场捉拿。被捉住现行的船员撑不住刑讯,结果便所知的其他人的类似罪行也招供了。之后监察部顺藤摸瓜,抓得人越来越多……到现在还在追查。”

    朱棣不解地问道:“朕颁布了首告无罪制度,一只船不可能只由一名船员操控,无论是盗卖粮食还是将船只拆卸变卖都必须是集体犯罪。船员之中难道没有出首的?”

    见纪纲摇头,朱棣不禁自言自语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船员相互之间特别友爱不成?”

    沉默片刻,杨荣道:“臣或许知道原因。”

    “哦,你说。”

    “之前规定这种事的处罚是将赃款追还入官。

    按照首告无罪制度,其首告者可得一半赃款。然而事后首告者却会遭受其他人地报复。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如果‘失足落水’,查都没法查。”

    朱棣咬着牙说道:“原来是朕没有考虑周详。看来刑法不严峻一点,那也难得防微杜渐。也罢,就规定凡涉及朝廷的财物,其案值超过一百贯者,除首告者之外,其余人等一率充边贬为罪奴。如此一来,那些罪犯即便想报复也没机会了……嗯,再加一条。如果首告者不愿继续在原来的工作,可以给他调换岗位,也可以任由他移民什么的。”

    在杨荣和纪纲按照惯例一阵歌功颂德之后,朱~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咦,纪纲你说有紧急情况需要通报,这种事有什么紧急的?”

    “据微臣查知,监察部在侦破此案后,准备弹劾平江伯陈,告他玩忽职守。”

    平江伯陈在靖难之役时投降明成祖,使之顺利渡江。这个功劳算是比较大的。如果陈不投降,靖难之役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呢——说不定最后朱棣不仅当不成皇帝,反而会被建文皇帝捉起来圈禁。因此,朱~对陈还是比较信任的。

    朱棣微微点头。“那好,纪纲你去通知陈一声,告诉他赶紧上谢罪折子——若等到监察部弹劾他,朕也难以包容他了。”

    见朱棣没有别的话,纪纲便施礼却步,跟着一名宦官退了出去。

    杨荣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应该离开,不安地挪动了一下身子。正犹豫着,却听见朱~对他说道:“刚才你说烈属的待遇标准会不会太低

    想了一下。于朕呢,将士们在战场上博命拼杀,朕.烈士遗下的孤儿寡母穿不暖吃不饱。”

    “朕给你算一笔帐。一名小旗地职务收入为一年二十四石。若这名小旗一家五口,除该小旗外均无劳动能力,那么这个家庭也只能勉强温饱而已。该小旗成为烈士后,每名烈属由一户人家的两成收入供养,即便没有劳动能力,却也至少可以保证温饱。”

    “但这只是一个基数。总旗、百户地职务收入一年分别为六十石、一百二十石。若总旗、百户成为烈士,则其烈属分别享受两户、四户人家地供养。更高职务地将士牺牲后,其烈属享受的供养标准也相应提高。”

    “而且,烈士生前所立战功也可折算进烈属地供养标准之中。铁质、铜质、银质、金质勋章分别可折算成一户、两户、四户、八户人家供养。”

    “这样算下来,即便只是小旗甚至是普通的军士在战场上牺牲,假设他参加过三次战役,受过两次伤,杀过一个敌人,那便一共可获得三枚铁质勋章。因此,该烈士地烈属便能够享受四户人家的供养。这种生活标准已经相当于普通农民的四倍以上了。也就是说,只要将士们在战场上为社稷做了足够地贡献,那么他的身后名祖宗荣子孙贵便都不愁了。”

    趁着朱棣喝茶的间隙,杨荣组织了一下措辞,满面恭敬地说道:“假设烈属之中有的人有劳动能力,而有地人却没有劳动能力。比如说某位烈士的父母刚刚四十出头,尚能进行田间劳作。而烈士遗孤却符合去安南享受供养的条件。这种情况下,令祖孙分离似有不妥。”

    朱棣略一思索便道:“烈士父母迟早会因年老而失去劳动能力,如果愿意,那便随孙子一同去烈属采邑吧。到烈属采邑之后免费分一块田供其耕种,免去全部赋税。待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则收回那块田地,正式享受接受供养的烈属待遇。”

    “若烈士父母不愿去烈属采邑……”朱棣顿了顿,说道:“这样好了,朕会办一所烈属学校,烈士的儿女均可免费入读,享受縻膳生员的待遇,直到成年为止。”

    烈士遗孤要不要也进行斯巴达式的教育呢?朱棣皱着眉思索着,终于还是摇了摇头。烈士已经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还要人家奉献子孙,那也太邪恶了。

    “皇上这真是仁者之言!”杨荣笑着说道:“若烈士遗孤均可入校读书且享受縻膳生员的待遇,将士用命自不用说。臣只怕将士们上了战场后,哪里危险就朝哪里冲,那也是个麻烦。”

    朱棣听得出杨荣这是拐弯抹角地拍自己的马屁,于是不禁一乐。谁料到杨荣却又话题一转,说道:“但,臣却尚有一个虑。百姓不是迫不得已谁也不愿背井离乡。若是烈士死后,烈属因无劳动能力而被迫移居他乡,臣唯恐伤皇上尧舜爱民之心……”

    朱~也知道这个时代背井离乡不是什么好事。心肠较软地皇帝甚至不忍强迫拖欠赋税者移民,朱棣虽说冷血,但也不至于认为让烈属移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不这样处理又该怎么处理呢?

    “朕也不怕晦气,直接先说清楚。”

    “由于战争的不可预测性,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大败仗就会产生数万甚至更多的烈士——即便不打大败仗,但只要连续打起几损失较大的仗,产生的烈士就不在少数。而每产生一名烈士都会随之产生数名烈属。朕确实是想让烈属能够过上较好的生活,以便烈士在九泉之下能够瞑目。但如果直接由朝廷负担供养烈属的资金,只怕会拖垮财政。”朱~不高兴地质问道:“依你之见,应该如何解决此事?”

    见皇上将这个难题抛给自己,杨荣也是头疼。

    想了一会儿,杨荣陪笑道:“可不可以这样处理?烈属并不移民去那烈属采邑生活,而是将烈属采邑交给专人代管。反正在皇上的大力扶持下,如今邮政系统已经很发达了。将来陈天平成为安南国王后,在安南依葫芦画瓢同样建设一套邮政系统,并且并入大明本土的邮政系统。如果一来,烈属采邑地代管者只需每年将其采邑收入邮寄给各个烈属便可以了。”

    朱棣默默地想了想。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烈属采邑交给谁代管呢?

    历史上明朝地皇庄最初是由皇上指派太监去管理,但那样的管理者或者贪污,或者凭借特殊身份欺压附近百姓,惹出一大堆事情,最后不得不改为地方官员代管。所以说,直接插手派人管理必定吃力不讨好,朱棣自然不肯自找麻烦。

    为了不过分刺激安南人,朱棣暂时不打算直接将安南改为交趾布政使司。如此一来,将烈属采邑交给地方官员代管似乎也就行不通了。

    难道说交给军队管理?可军队经商却是大忌。削弱军队地战斗力不说,将领一旦有了财力的支持,那便很容易演变成军阀。

    交给民间管理?想到这里,朱棣开始羡慕起英国地管家起来。在朱~的印象中,英国管理是忠诚可靠的代名词。中国的管家虽说大多也还忠诚,但是不为自己谋私利的却极其罕见。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的管家虽说喜欢谋私利,但总归比日本人好些。日本战国之前,各个地方名义上的行政长官,也就是拥有某某守护官职的人,大多都居住在京都。那些守户将管理地方的权力交给自己的家臣,于是那些被赋予管理职责的家臣则成为了某某守护代。结果到了后为,地方实权全部被守护代所篡夺,守护彻底失去了应有的权力。

    对了!干脆将其管理权力交给从军中退伍的人!

    朱棣本就打算慷他人之慨,待陈天平成功当上安南国王后,便从安南划出一部分土地和人口作为有功将士的赏赐。职务较高的将领自然不可能因此而离开军队,但低级军官却可以干脆退伍,在安南享受一下小封建主的生活。给那些低级军官分封采邑的同时,再将烈属采邑交给这些人代管。他们也是军人出身,相信不会贪污烈属应得的钱财吧?

    注1:公费生。明朝政府每月提供六斗米保障其生活。()

    VIP章节目录 第十一章 誓师

    四月己卯,遣使购遗书。以备编撰《永乐大典》。银行发行《安南战争债卷》及《安南战争股票》。

    债卷的年利息为.0%,待安南战争胜利后连本带利偿付,分为一贯、五贯、十贯、五十贯、一百贯五种面值。而股票则只有五百贯这一种面值。待战争胜利后,则将股票持人有册封为有邑恩骑尉。由于朝廷并不限制百姓们购买战争股票的数量,因此如果某人购买了五股股票,那么安南战争胜利后就可以成为有邑云骑尉;如果购买十股,则可以成为有邑骑都尉……反正买得越多,将来爵位也就越高。

    朱棣穿越的四年多来,民间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今已经有少数地主老财开始投资手工业了。不过,更多的地主老财却仍旧习惯于将银子或大明宝钞埋藏在地窖里。那些守旧的地主之所以不用流动资金用来投资,是因为害怕风险。然而朱棣当政以来政府信用还是很不错的,因此债卷对他们也就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尽管这种债卷的年息只有一成,但与放高利贷相比却更有保障。至于说安南战争是否能够获得胜利,却是没有哪个大明人会对此怀疑的。就好象后世的美国人顶多只会抱怨打某场仗可能会得不偿失,却不会怀打不赢一样。既然这次战争必定胜利,守旧的地主老财们自然也就从地窖中取中现金踊跃购买债卷了。

    然而股票的发行情况却并不理想。其实算起来,以购买战争股票的方式获得有邑爵位比通过组织移民地方式获得有邑爵位地成本要低得多。朱~猜测,股票的发行情况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领民为安南当地人,因此富人们担心统治不稳定,而且也担心事有反复。这种担心也未必就是杞人忧天。历史上安南稳定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爆发多次起义,最后明朝势力甚至被赶出安南。朱棣虽然觉得采取封建采邑制不至于过分刺激安南人,但这种事谁又能说得准?

    眼见购买股票的人寥寥无几,朱棣急了,只好通过强行摊派的手段命令富户们购买股票。

    新中国发行第一批股票时同样无人问津,也同样是通过强行摊派地行政手段将之消化的。然而事后,第一批购买股票的人却或多或少发了财。朱~深信这次战争能够获得丰厚地红利——至于说之后安南是否会爆发起义,朱棣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之所以强迫百姓们一同分享战争红利,朱棣其实是出于深层次的考虑。

    十五世纪,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积极扩张政策,那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普通百姓却罕有喜欢战争的,如果老是打仗,百姓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厌战情绪。尽管封建专制社会的百姓们不会为了抗议战争而上街游行,但百姓们如果厌恶战争却显然不利于扩张。所以,朱棣便想出了让百姓分享战争红利的办法。只要战争能够给普通百姓也带来足够的好处,那么大明即便不变成一个好战的国家,至少百姓们也会反对战争。

    在下诏强行摊派后,富户们终于按各自地财力大小“积极认购”了所有的股票。

    七月一日,朱棣奉享太庙。

    三天后,朱棣登殿点将,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分别统“两畿、荆、湖、闽、浙、广西兵出广西凭祥”,统“巴蜀、建昌、云贵兵出云南蒙自”,进讨安南。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大理寺卿转饷。都指挥同知程宽、指挥佥事朱贵为神机将军,都指挥同知毛八丹、朱广、指挥佥事王恕为游击将军,指挥同知鲁麟、都指挥佥事王玉、指挥使高鹏为横海将军,都督佥事吕毅、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同知江浩、都指挥佥事方政为鹰杨将军,都指挥佥事朱英、都指挥同知金铭、都指挥佥事吴旺、都指挥同知刘塔出为骠骑将军。

    此次出征安南总兵力多达八十万,但其中军户官兵却仅仅只有八万。

    正规军的数量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朱棣实行了精兵政策,正常情况下需要服兵役的只是小旗以上的军户。所以,尽管永乐年间军户的数量大幅增加,其总数竟然由洪武年间的两百万增长到了三百万,但能够实施机动作战的兵力却只有区区三十多万。所以,在抽调了荆、湖、闽、浙、广西、巴蜀、建昌、云贵等地的大多数兵力之后,总共也只凑了八万余人。

    抽调了这些地方的军户精锐后,却也不必担心当地发生突然事件时无足够地兵力应变。因为,各地的精锐出境服兵役后,各卫所还剩下将近九成地兵力。同时,那些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离开驻地之后,也必担心各卫所留守的军户们没有组织。因为,除了正千户、正百户之外,卫所中还有副千户、副百户等副职军官。甚至连基层军官中,朱棣也改革设置了副总旗、副小旗等职务。副百户、副总旗和副小旗这类副职一率称之为留守军官,所享受地待遇与正职差别极大,只能拥有少许的职务津贴——事实上,一名副百户地职务津贴仅仅只比一名小旗的职务收入略高,而一名副小旗的职务津贴每个月只不过六百文而已。

    当然,留守军官的职务津贴也并非永远不变的。当正职因为意外原因而不能履行职责时,比如说军队出境作战时,留守军官便可以领取战时津贴,其收入便会明显增加。如果正职病亡或阵亡时,副职更是可以顺理成章地转为正职,然后享受正职的所有待遇。

    除了八万军户官兵外,另一支属于正规编制的则是三万五千京军。

    京军和地方上地军户制度不同,属于高薪地雇佣兵制。京军共分为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三大部分。

    五军营由各个地方抽调上来的精锐部队组成。进入五军营后,普通士兵也能够每个月领两贯薪水。这份收入在京城想要养活一家三口还是没问题的,但想要养活一家五口则有些困难。不过,家属找点什么事情做佣稍稍补贴一下家用,还是能够保证温饱的。

    神机营是火器使用率最高地部队。如今已经是永乐四年了,但除了神机营外,普通的部队火器装备率仍然只有20%。其实在使用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并且对火器生产作坊实施了承包制之后,新式火枪的生产速度已经由最初地每个月三千支提高到了每个月一万多支。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新式火枪的生产速度提高了,但需求量却提高得更快。

    以往兵器只需要提供给军队。但是在朱~大力鼓励殖民之后,

    火枪同样有着旺盛的需求。在殖民地,由于没有国家,因此战斗的规范往往很小。一座土木结构的堡垒,如果由五十名持冷兵器的士兵守卫,那么它便足以抵御数百的敌人。但是如果能够拥有新式火枪外加少量地手榴弹,那么这种土木结构的堡垒便能够抵御上千土著的围攻。

    在朱~看来,满足殖民地的有邑贵族的需求才是最迫切的事情。朱~并不担心殖民地的有邑贵族在拥有了火枪后会产生与帝国本土对抗的心思。一来,新式火枪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殖民地在条件成熟后完全可以仿制。

    所以趁着殖民地还没有制造火枪的能力时将火枪卖过去,既可以赚一大笔钱,又可以延缓殖民地发展火枪制造业地速度。二来,如果没有弹药,那么火枪就连烧火棍都不如。火药制造倒没什么难度,但只要保证火药的最佳配方以及湿制法不泄密,那便没什么好担心地——用60:18:22比例制成的老式火药,哪怕是将枪管地四分之三都塞满老式火药,其射程也不过一百米左右,而且以这种火药制造的手榴弹甚至只能充当大炮仗。

    另一方面,虽说明军地换装工作放慢了速度,但对战斗力的影响倒是不大。因为,明朝的真正机动兵力只是总兵力的十分之一,而这十分之一的军户之中,火器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接近40%。对于十五世纪来说,这个比例已经足够高了。

    回到正题。神机营的军饷较高,一名普通的火枪兵都有三贯月薪,其收入甚至比军户制的小旗还要高。这种收入,已经足够一家五口在京城的生活费用了。

    三千营则是纯骑兵部队,最初是由当年靖难之役时帮助朱棣打仗的兀良哈蒙古人组成,成立时人数只有三千,之后规模渐渐扩大,目前三千营已拥有八千精锐骑兵。三千营的军饷在整个大明的军队中是最高的,哪怕是一名最普通的骑士,不包括养马的津贴,其月薪也有三千六百文,甚至比未入流的官吏还要高!

    京军的薪水最强是毫无问的。但同时,他们的战斗力也最强。为了保证“干强枝弱”的局面,朱棣规定没有战斗任务的京军每年都需要进行大考,1排名靠后的京军必须接受其他人的挑战。若是被挑战者击败,则失败者的职位归挑战者所有。为了保证各个卫所的卫指挥使积极将最优秀的士兵送往京军,朱棣还额外对卫指挥使制定了一个考核标准:如果某卫连续十年都没有一名士兵加入京军,则该卫指挥使降一级。

    不过,在保证了京军战斗力的同时,对财政的压力却也不小。目前五军营为五万人,神机营为两万,三千营为八千。这合计不足八万的军队,每年仅薪水就需要支付四百万贯。再加上养马、兵器保养更换、日常训练等各种其他的费用,京军每年共消耗八百万贯。

    经过朱棣的一系列改革后,永乐三年来自于农业土地的税粮收入已经达到了四千八百万贯,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历史上明朝34611万石的最高纪录。但不足八万京军便消耗六分之一农业税收入的可怕事实,却足以打消朱棣扩充京军的想法。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远征安南京军自然也需要出动。当然,三千营不用出征。在安南那种地方,骑兵很难找到发动大规模冲击的机会,不去也罢。而五军营和神机营则各出去一半,加起来便是三万五千余人。

    至于说这次远征大军的其余将近七十万军队,则由有邑贵族们提供。

    云贵川以及两广等地的有邑贵族极多,仅云南就分为三十六个土司官。这些土司官从权力上讲如同一个个小王国,从实力上讲,其中实力较大的土司也确实相当于小国家——后来成为了两个独立国家的老、缅甸,当时也不过是三十六土司之一。但是按照封建契约,云贵川以及两广等地的有邑贵族倒也不至于需要提供将近七十万军队。只不过,大多数有邑贵族除了按照封建契约的规定外,还额外提供了更多的士兵。

    额外提供士兵的有邑贵族之中,有些确实是为了表达对大明的忠诚。而更多的有邑贵族派出额外的士兵则是冲着大明皇帝所许诺的赏赐而去的——朱棣许诺:凡进行抵抗的地区,有邑贵族可以尽情抢掠。这便极大的刺激了有邑贵族战斗的欲望。此外,在战争(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