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第 2 部分阅读

第 2 部分阅读

    刻,/哥哥又高举‘造反有理’的大旗,/在殷红的血泊中冲杀……/为了捍卫**的革命路线/他年轻的生命,迸出万丈光华!”

    诗人说:“想一想吧,妈妈!/活着的人应该干些啥?”“造反派从来不会向阶级敌人低头/顶天立地的英雄从来不怕镇压和屠杀!”

    诗人最后说:“再见了,妈妈!/我们的最高统帅**/命令我立即出!”

    “等着我们的胜利的捷报吧,妈妈!

    总有一天,我们会欢聚在红旗下。

    不夺取‘文化大革命’的彻底胜利,

    儿誓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放开我,妈妈!》的作者吴克强是武汉人。此诗作于1967年6月,武汉“七二〇事件”的前夕。1967年1月**的揪“军内一小撮”以及上海的“一月风暴”,这两股风卷入湖北省,2月初军内造反派强行占领汉口红旗大楼,接管设在大楼内的长江日报社。2月8日换了主人的《长江日报》上表了《关于武汉地区当前局势的声明》(即《二八声明》),提出:“全武汉、全湖北要大乱、特乱、乱深、乱透……”武汉军区又于2月28日表《严正声明》(即《二二八声明》),派军队重新接管红旗大楼。三四月份,“工人总部”与“百万雄师”两派组织的冲突白热化,战斗流血事件频频生,最后导致震动全国的反对“中央代表团”事件——“七二〇事件”。王力被定为保守派的“百万雄师”群众包围,大批军民涌上街头,数千辆大卡车载着头戴柳条帽、手持长矛的工人、农民,以及驻汉部队指战员,排成四路纵队,举行示威游行,“打倒王力!”的口号响彻武汉三镇上空。7月27日**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出《给武汉市革命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一封信》,支持造反派打倒陈再道。同日,撤销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政委钟汉华的职务。武汉军区所辖独立师被打成“叛军”,徐向前元帅等人被诬为“黑后台”。

    就在“七二〇事件”的两天后,**对河南省群众组织讲话时,提出“文攻武卫”口号。7月23日“文攻武卫”口号登在《文汇报》上,从此全国武斗急剧升级,进入全面内战。

    吴克强的诗作反映出了当时武汉、湖北省激烈、残酷的武斗流血冲突。此诗中所述“哥哥”在武斗中死亡一事,是否是吴克强家中的真事,还不清楚。但在“文革”中,一般读者都把这诗当成生活的真实记录来读,这也是此诗传播甚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放开我,妈妈!》高度概括、浓缩了武汉以至全国,在运动冲击、武斗流血氛围中,众多人民群众、青年人的生活境况。无论是自我投入,还是被迫卷入,“文革”运动已经无地冲击了每一个家庭、个人的生活,把宁静的和平生活击得粉碎。《放开我,妈妈!》整诗出悲怆、激亢的声音,同时也可以嗅出其间散出的硝烟味和血腥气。

    反映同期武汉大规模流血冲突的诗歌,还有《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武汉吕凉)、《我在武汉大街上行走》(武汉小战)、《红旗大楼颂》(武汉李长生)、《在那天快亮的时候》(武汉朝晖)等。这些诗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运动冲突的激烈程度。斗争双方都声称为**而战!

    请松松手,松一松手啊!/亲爱的战友!/交给我吧,/你手中的这本《**语录》。

    按着滴血的伤口,/朝着北方,你英勇地倒下了……/鲜艳的**思想红卫兵的袖章,/已被滚烫的热血浸透!

    7。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7)

    一把血淋淋的尖刀,插进了你的咽喉!/……白色的花圈和挽联,/已经摆满了你躺下的街头。/……你亲爱的妈妈,一滴眼泪也没有,/她咬着不屈的嘴唇,/和我们一起游行示威,/迎着朝霞,走在最前头……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

    ……让革命的暴雨把我们淋个够!/纵然是火烧雷劈,/也要杀出一条血路!/……胸中自有雄文四卷,/横眉冷对大刀和匕!

    ——《挺起腰杆昂起头——献给我们的战友》(武汉吕凉)

    在“文革”的疾风暴雨中,在“文攻武卫”的枪林弹雨中,红卫兵把全部热颂词献给了他们的战旗。战旗是“文革”斗争、青春理想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神圣象征。

    啊,战旗!我们是如此深切地怀念你——

    怀着烈火般真挚的感,蓝天般崇高的敬意!

    ……

    战旗啊,有谁能比我们更熟悉你的容颜——

    血液般纯洁,火焰般鲜艳,彩虹般明丽!

    ——《火红的战旗》(河南红烂漫)

    大旗,你在我们心中飘扬了多久多久!

    苦涩的汗把旗上每一根纤维浸透,

    鲜红的血染红你每一寸纹路!

    ……

    走资派的黑手曾撕毁这鲜艳的红旗,

    挑灯含泪,我们一针一针把你补就。

    ……

    忘不了那红旗大楼前的日日夜夜,

    大旗和革命小将的红旗并肩战斗;

    ……

    大旗,你是我们红彤彤的革命宣书……

    ——《大旗颂歌》武汉丁晞

    安息吧,亲爱的战友,

    让我们给你盖上一面火红的战旗!

    ……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武汉吕凉

    在诗选中收入直接记录“文革”运动斗争的红卫兵诗歌有:

    《造反者日志》(210行,佚名)、《夺权风雷——一月革命之歌》(190行,山东纪宇)、《好——欢呼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王荣)、《赠红色播音员》(东北佚名)、《高歌埋葬刘邓王朝》(江苏战歌)、《斗争会》(江苏佚名)、《陶铸脸谱》(诗配画,河南)、《印传单》(外三,湖北)等。

    好!/这罪名,/再列一千条,/我们——担!/你听着,莫打颤:/谁笑到最后,/谁才最好看!

    ——《造反者日志》之五《答黑党委审讯》

    拿起滚子,用足力气,/压过去!压过去!压过去!/……啊,革命的压路机,/你开辟!开辟!开辟!

    ——《印传单》(一)印传单

    撒!撒!撒!/撒下的火种要开花。/撒!撒!撒!/撒下的仇恨要爆炸!/撒下的利刀光闪闪,/刀刀向着刘邓杀!

    ——《印传单》(二)撒传单

    播!播!播!/……卷起的筒子是炮口,/炮炮打中敌心窝!

    ——《印传单》(三)土喇叭

    刷!刷!刷!/刷满大街刷上瓦。……

    ——《印传单》(四)刷标语

    有些诗歌则记录了红卫兵活动中富于“调”的另一些历史画面,这是生活的另一种真实:

    你自江南来,/井冈山的星火,/在斗笠上闪耀。/我回陕北去,/蓬乱的头间,/粘着延河畔的草屑。/……“见到了么?”/你笑着问我。/“嗯。你呢?”/“八月十八号!”

    ——《相遇在**》陕西延继烈

    我坐在南去列车的窗口,/窗外已是江南金黄的深秋,/长征队旗掠过金色的田野。/红卫兵编织草帽用溪边的垂柳……

    ——《坐在南去列车的窗口》浙江风宇

    从广播时暴风雨般的欢呼声中,

    妈妈,你可听出哪一个是你儿子的声音?

    ——《在北京》陕西高梁

    《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从1968年7月开始编选,历时5个月于1968年底编选完毕付印出版。在后记中,《红卫兵文艺》编辑部特别指出,此诗选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都大专院校——工人**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思想宣传队的帮助,并提供“不少便利”。

    8。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8)

    从《诗选》的作品风格、思想倾向上来看,是典型“文革”运动的产物。创作手法比较单一,内容极左,而词句却比较“驯雅”,其中找不到当时的“碍语”。1968年年底的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本身已受中央“文革”小组操纵控制,这本诗选能受到各大学工宣队、军宣队的“帮助”,也说明曾获得“官方”支持。

    在这本诗选中还收入了一篇散文诗——《献给披荆斩棘的人》(佚名),全诗约2000字,是把**吹捧得天花乱坠的一散文诗。

    “你是无产阶级永远出鞘的宝剑,你是二十世纪划破云空的闪电,你是啊,文化大革命红色暴风雨中矫健的海燕……敬爱的**同志,你是无产阶级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政治家、女英雄,一个普遍的**员!”

    ——《献给披荆斩棘的人》

    评价这本诗选必须考虑到它编辑时的政治背景。在1968年7月工人**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思想宣传队已经奉**指示进驻全国大、中、小学。在7月26日姚文元的《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一文在《人民日报》表,传达了**指示:“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

    当时风云人物——北京大专院校的五大学生领袖:北京大学聂元梓、北京航空学院韩爱晶、北师范大学谭厚兰、地质学院王大宾、清华大学蒯大富,在7月28日凌晨被**召入中南海,**批评了蒯大富,蒯当场放声大哭。召见后,五大领袖返校,各自动员下属放下武器,拆除工事。不久传达了**最新指示:“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结合的……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造旧思想。”

    由此,红卫兵运动在1968年7月突然中断,造反的学生由“红卫兵小将”变身为“再教育”对象。在8…12月66、67、68届大中学毕业生即踏上了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征途,被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考验。

    考虑到这本“红卫兵诗选”结集时的历史背景,诗选自然具有“奉迎”色彩,但是它毕竟保留了一批历史材料。其中搜集的一些诗作,虽然通过筛选,剔除、打磨,但毕竟存留下不少有个性的作品和诗作的“原始”风貌。基本上可以说是对红卫兵运动1966…1968诗歌创作的一次总结集。

    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之后,各地群众组织部被解散,社会秩序逐渐得到全面恢复,“文革”便进入了新阶段。九大之前的“文革”历史被有意“遗忘”和重新改写、解释。《写在火红的战旗上》这本曾被默许的红卫兵诗选,也被忌讳提起,受到封禁。

    话剧。舞剧。史诗剧

    1。话剧《敢把皇帝拉下马》和大型舞剧《井冈山之路》

    1967年夏秋季,是北京各大专院校红卫兵组织开始文艺活动的黄金季节。各大学的几派组织都有**思想宣传队排演大型节目,在学校、机关、工厂及街头演出。如:中央戏剧学院的“长征”战斗队、“红旗”战斗队两派先后排演了三部多幕话剧:《敢把皇帝拉下马》、1《海港风暴》和《五洲风雷》,曾南下杭州、广州演出。

    清华大学井冈山在8…9月排练大型歌舞剧《井冈山之路》,于10月1日公演。此剧模仿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全剧历述清华井冈山的战斗历程,具有鲜明的“地派”色彩。全剧演员有200…300人,参加此剧演出的除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还有中央民族学院、地质学院、北航学院(地派组织)、清华附中等校的学生。舞美设计及灯光布景达到当时最高水准,如:幻灯投影已能表现**头像放光等。其中有这样一段舞蹈:一个被“血统论”诬为“狗崽子”的学生,不顾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老红卫兵的欺压、凌辱,坚决要佩戴**像章,头一次佩戴在外衣上,被老红卫兵揪下,第二次戴在内衣里,同样被现夺走,并加以殴打,第三次,他毅然把像章别在自己胸脯的皮肉上,鲜血流淌,震慑了执行“资反路线”的老红卫兵。此剧当时在北京各大学演出。

    9。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9)

    2。大型歌舞史诗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和大型舞剧《抗大之歌》

    1967年5…6月,北京中学红卫兵“四三派”联合排演和公演了大型歌舞史诗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简称《路线》)。

    此剧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公开表一周年而编创的。其主要内容为:序曲——“五一六通知”;破四旧;红卫兵想念**;无限风光在险峰——斗、批、改;**接见红卫兵,大串连;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复课闹革命(后加);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共**场。

    主要策划、编创单位:北京工业学院附中、清华附中(创作主体)和101中(舞美设计、舞台工作主体)等红卫兵组织。主要参与组创人为以上三个中学的十余名中学红卫兵。

    参加演出的学校有:清华附中、师范学院附中、人民大学附中,农业大学附中、五中、47中、101中、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化工学校(现为化工学院)、建工学校(现为建筑工程学院)、工业学院(现为理工学院)附中等学校。

    主要创作人员。舞蹈:胡莲(女,清华附中)、邵远(女,师范学院附中)、杨军(五中)、楠x(101中)、郭x(农大附中)、张x(女、清华附中)、张xx(京工附中)等。

    音乐设计:陈xx(101中)、余xx(101中),王玉田,(作曲家,清华附中音乐教师,本舞剧中:“我要跟**干革命”等曲即为其所谱)。

    领唱:王xx(女,丰台区某校)。

    乐队:马x(101中)、朱xx(清华附中)

    舞美:龚xx(京工附中)。

    全剧演出人员约五六百人,规模宏大。舞蹈、合唱、乐队约各占180人左右。仅序幕一场即有舞蹈演员七八十人。后来,此剧组进行缩编,仍有二三百人出演。

    乐队有五中的民乐队(当时很有名)和各校组成的西乐队。音乐除王玉田老师和朱x(女,人民大学附中,在此剧中谱有“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一歌)作曲之外,还搬用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如《农友歌》,重新填词使用。指挥为清华附中的一个中学生。

    这出剧的创作素材主要是来自京工附中的一个“四三派”女生吴清华的典型事迹。老红卫兵让她上吊,她说“我还要和**干革命呢!”以此为创作契机,构成了整部大歌舞。在排练中,吴清华曾到排练场讲述自己受迫害的经历,自己的反抗斗争,激励大家要拍好这出戏(后来,吴成为中学红代会主要负责人之一)。

    在剧组中有不少演员受过迫害。杨艾芸(清华附中)在“文革”前学习成绩很好,是班干部。“文革”初,被打成“修正主义黑苗子”,关押在学校,不许回家。由于不堪凌辱,他跑到铁路上去自杀,迎着火车跑去,并高呼“**万岁!”一个清华大学学生一把将他拉出铁轨,列车掠过撞掉杨艾芸两个手指,脸被刮得稀烂,后用大腿上的皮移植整容。

    蔡x在剧中饰老红卫兵打手,他曾因为不赞同血统论“对联”被打得头破血流。

    因为大家有类似的遭遇,演员们排练都特别投入。打吴清华一场,蔡x作效果,为了真实,就真用皮带往自己胳膊上抽。胡莲有被推搡在地上的动作,为了像,就在水泥地上真摔。有些同学胳膊腿硬,跳不好,想打退堂鼓,便有人声泪俱下地讲演:“我们不是在轻歌曼舞,是在战斗!”演员们三十多人睡在一间教室的大通铺上,自己找服装,制道具,帮厨做饭。

    参加这一剧目演出、组创的杨军介绍了这个大型舞剧的排练过程。杨军在第一次演出中饰“红卫兵想念**”一场中“七人舞”的领舞。全剧由开始策划、开排到正式演出不到一个月。全部人员集中在化工学校,分场同时排练,边导边创,然后组合起来。在排练过程中化工学校“四四派”集合了外校“四四派”几十人,全都是膀大腰圆,来冲击化工学校,双方打了一场架,连消防水龙头都用上了。于是整个剧组便迁到建工学校继续排练。

    10。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0)

    杨军和胡莲是剧组不多的几名曾学过舞蹈的人。杨军是石景山少年宫舞蹈组组员,中学舞蹈队队长。胡莲也有“童子功”的基础。他们便成了大家的教师。

    整个排演日程十分紧张,500人不分日夜地排练。到5月29日,距离公演不到一周时间了,“八一八接见”一场还没排出来,组创人员们集合在食堂前台阶上讨论,最后决定用一道红色追光,由舞台后摇至台前,再从台右侧摇至台左侧。红光象征**,所有红卫兵追随光线欢呼跳跃,高呼:“**万岁!”整整一大段戏,由“红卫兵”自己临场挥(演员大都受过**检阅),再配上当时广场录音及东方红乐曲,取得感人的理想效果。

    在建工学校大食堂进行彩排那一天,整个食堂被“四三派”红卫兵都站满了。序幕一场因为人太多,便在台下演出,独舞则在台上。乐队合唱队占了半个食堂的面积。当胡莲演到将老红卫兵送过来的“上吊绳子”丢到地上,说:“呸!想让我死办不到!我还要跟**干革命!”时,全场一片掌声。幕间的朗诵由钟xx(清华附中)和陈x(女,101中)担任,被人称为男声像夏青(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员),女声像白慧文(《东方红》女报幕员),观众对朗诵报之以热烈掌声。演出气氛非常热烈。

    6月2日《路线》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公演,五六百演员化妆后集体由建工学院步行赴北展剧场演出(两地相距1。5华里)。仅有一个舞台总监督,各场由每个单位负责,一边上台,一边下台,几百人调度一丝不乱。剧场气氛热烈,台上台下呼声响成一片,掌声、哭声响成一片。

    《路线》一炮走红,先后在都剧场、劳动人民文化馆、北京军区、都钢铁公司等处演出达101场以上。(当时演员们都说,演到101中这个数了。)

    《路线》也受到了都文艺界专家的重视和好评。中央芭蕾舞团钟xx在座谈时评价说:演出感人,场次编排和舞蹈语汇丰富,有独创性,看后令人吃惊意外。对于剧中主要舞蹈演员胡莲,许多专业人员特别予以赞许。在海政文工团后来编排的大型歌舞剧《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其中“**来到我们军舰上”一场,即模仿《路线》**“八一八”接见的“追光”表现方法,表现水兵见**的场景。

    《路线》公演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关锋、戚本禹曾观看演出,并提出修改意见。有的意见剧组没听,有的听了(如:加了“复课闹革命”一场)。中央文革下令派解放军进驻剧组,从此该剧组成为都中学红卫兵代表大会直属《路线》宣传队。

    《路线》10月份先后赴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武汉市和天津市演出。在武汉,剧组(160人)到武汉演出,正遇上“百万雄师”和“工人总部”两派组织武斗,火车在孝感车站停驶了几个小时,才最终进入武汉。在郑州市演出中,两派在剧场中对打起来,一个造反派跳上了舞台,一杆长矛从台下飞掷上来,从演员人缝中飞入将此人扎中,跌入乐池。演员被一派保护离开剧场后,即听到剧场方向响起一片枪声。

    1967年7月1日《路线》进入“广播剧场”,由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转播。《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一曲,被中央广播电台多次转播。《路线》一剧一直演到1967年底才告结束。

    在1967年冬至1968年春,《路线》一剧主要组创人员又策划、编创了大型歌舞剧《抗大之歌》。此剧共有六场:序幕——抗日烽烟,过封锁线(由国统区赴延安),边区大生产,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枣园灯光,奔赴抗日前线。

    参与创作人员为:龚农(101中)、陈xx(101中)何xx(清华附中)、彭xx(清华附中)、滕xx(电影学院)、杨艾芸(清华附中)楠x(101中)等。

    在1967年冬天,龚xx、陈xx、杨军、黄大宜等四五人在龚家开始策划,并一同兴奋地赶到清华附中的音乐老师王玉田家,王玉田表示支持,并答应担任作曲。于是决定,编剧由陈xx(101中)执笔,作曲:王玉田。作词:张x(京工附中)、黄大宜(人大附中)。编舞胡莲、杨军等人,领唱为杨艾芸。《抗大之歌》在1968年春天完成案头设计,迅速投入排练,在6月公演。参加演出人数140…150人,后精简成100人。五个月中在海淀区各剧场、各大学、中央各部委礼堂和天津进行演出,演出五六十场,获欢迎和好评。

    11。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1)

    到了1968年7、8月,中学生开始大批分配。宣传队即将解散之际,来京招收下乡知青的山西省孝义县的县长,偶然机会看到了《抗大之歌》,便邀请宣传队集体到孝义插队。在1968年10月底,宣传队30余人(主要是清华附中、101中、人大附中、京工附中学生)决定到山西孝义集体插队。同年12月18日,这30人唱着《抗大毕业歌》登上列车奔赴山西插队。

    大联唱:《红卫兵组歌》

    1967年4月3日,**在都工人体育场表讲话,把“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运动及组织说成是执行了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讲话立即在北京老红卫兵中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的讲话是对红卫兵创业期全部历史功绩的否定,包括**八一八对红卫兵的支持。在强烈的反抗绪下,北京老红卫兵派开始策划在红卫兵诞生一周年之际:5月29日,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演出。北京101中学的老红卫兵开始组创、排演《红卫兵组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仓促上马,紧急排练。

    《组歌》作者:郭勇军(101中高二10班学生),在学校中是公认的才子。他执笔写词,曲子完全套用《长征组歌》。郭勇军在1969年入伍,仍然有诗歌创作。他在西藏军中,曾写有旧体诗词,并通过校友内部渠道在东北兵团、贵州三线工厂等地流传。

    此前,101中也曾有过大型合唱的经验。“文革”前,学校组织过“校史联唱”(101中是1949年由解放区张家口迁入北京的干部子弟学校,有一段革命的校史),并有一个管乐队。

    这次演出,所有参与者都非常投入。红卫兵们怀着神圣的感走入排练场。参加过当年组歌演出,并担任女领唱的林仲说:“当时排练场的气氛,就同我后来在加拿大的大教堂看到的唱诗班一样,所有人都怀着一种庄严、圣洁的感,全身心地奉献给每一次排练。”

    《红卫兵组歌》一公演,立即在各中学引起轰动。各校宣传队纷纷索取歌本、唱词,手抄、油印本也很快出现,在北京各校排演此节目的同时,《红卫兵组歌》迅速传到上海等大城市,并被搬上舞台,在全国范围造成了不大不小的影响。

    林仲在回忆《红卫兵组歌》的演出时说:“每次演出,观众的绪是热烈的,很快有不少学校去请我们演出。当时合唱队团结得像一个人,集体行动,纪律严明,记得一次去矿业学院附中演出,集体步行返校,仿佛军队一样。‘指挥’一声令下,全体便齐唱起来:‘战鼓响,旌旗奋,红卫兵,向前进……’”

    纪念红卫兵诞生一周年的“5·29演出”,原来准备在都体育场进行万人规模的观演,推出几台大型节目。可是中央文革不批准,所以这次纪念演出改在了**广场。

    《红卫兵组歌》在**广场出演人数约二三百人,还有一个几十人的乐队。5月29日下午是个阴天,广场上围满了人群,演出现场没有扩音设备,男女领唱必须拼力使声音传得更远一些。整个演出全体精神饱满,获得了预期的成功。

    《红卫兵组歌》是红卫兵文艺中老红卫兵派的代表作。全部联唱曲套用《长征组歌》,句式不变。组歌共14:诞生、造反、反工作组、见**、八月风雷、串联、长征、爬起来再前进、反刘邓、望未来等。

    (一)诞生

    战鼓响,

    烈火熊,

    杀声起,

    军旗红。

    冲天霹雳泣鬼神,

    杀出英雄红卫兵。

    砸烂八股旧学制,

    横扫黑帮立奇功。

    党给一身造反骨,

    唇枪舌剑杀气腾。

    主席亲手授战旗,

    小将高唱东方红。

    齐诵: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造反有理。杀!杀!杀!嘿!!

    这组歌,追述红卫兵的业绩:“大树天下造反理,‘三论’铁笔震河山。”“小将血战红八月”,“‘九四’上海风雨夜,松花江畔英姿豪。”“渴饮延河清泉水,饥餐井冈大南瓜。……”

    12。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2)

    有趣的是,组歌中还有,“怒斥联动狗叛徒”的内容。

    针对老红卫兵犯的错误,在组歌中特意又加了一段:爬起来,再前进,表示“开天辟地头次干,跌跟头是常事”。

    在组歌中,比较有时代特色的句子:

    “**和我把手握,

    激满怀热泪落。”

    “钢气节,英雄胆,

    洒热血,捍江山。”

    “革命方知担子重,

    造反更觉主席亲。”

    “红场义旗漫天舞,

    白宫破钟有丧音。”

    这“组歌”唱本,在许多学校老红卫兵系统传抄、油印,并组织演唱,人数往往多达一二百人。这种歌咏活动,实际构成了校际之间各组织松散的圈子。当时,老红卫兵在各城区都组织了合唱团,如东城区合唱团(前身: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中国红卫兵合唱团)演唱了《长征组歌》。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1967年夏,以外语学校附中为主,以其他一些中学老红卫兵为辅,一起集体创作并演出了话剧《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在《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剧排演的同时,老红卫兵派还有一部同类题材的话剧《历史的一页》也在排演。《历史的一页》编剧:卢伟、李平分。该剧把红卫兵运动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去写。风格类似“政治活报剧”,由灯光进行化入化出。后来两剧几乎同时上演。

    红卫兵话剧的顶峰之作:《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剧,是在1967…1968年影响最大的一部老红卫兵话剧。

    《希望》组创人员主要是三个人:徐雅雅(北京戏剧专科学校,话剧表演系)、申小珂(北京外语学校附中)、胡滨(北京外语学校附中)。

    徐雅雅是这出戏创作的核心。在“文革”前,上学期间她就已经开始学习写戏,她创作的《学习焦裕禄》等节目曾在农村、工厂演出。“文革”中,她编了不少红卫兵文艺节目,在老红卫兵中颇享声名。

    徐雅雅属于被超前的**理想哺养起来的一代人。张春桥曾把老红卫兵比成是“十二月党人”。徐雅雅说:“如果我1825年在彼得堡,我也会参加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没有能洒上这滴血令人遗憾。”

    “文革”中**八次接见红卫兵,徐雅雅有七次在场。她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人。1969年9月15日在**城楼上,她被指定为会场主持人。她距离**不过几尺之遥,可是却未上前与**握手(“八一八”**接见红卫兵把手握肿了,从此规定,不许与**主动握手)。

    往常在**喊口号,是由两名解放军一男一女,这次是由徐雅雅一人主持会场,从天亮喊到天黑。她的嗓子一点没哑,一片响亮。徐雅雅说:“我不为我能喊口号感到得意,我得意我的金嗓子,它体现出我对**的全部崇拜。”

    **广场上是百万人的红海洋,红旗、红语录、红袖章。面对红海洋,每当徐雅雅的喊声落下来后,红海洋便回响起一片海啸似的回声,震荡在天穹。徐雅雅是女中音,嗓音不很高,却很脆,她把声音提到顶,然后缓缓滑落下来,尾音拖得很长很长;“毛——主席万万岁——!”

    广场上接受检阅的弟弟、妹妹一下听出姐姐的声音,兴奋地对别的红卫兵说:“这是我姐姐!这是我姐姐!”

    1966年国庆,由徐雅雅所在的戏剧专科学校红卫兵组织与戏曲学院联合赶排了《红灯记》。戏专二年级一个同学主持修改剧本,他在剧中添了一句台词。当李铁梅从李奶奶手中接过红灯时,说道:“红灯呀,红灯,我现在明白了,这就叫老子革命儿接班!”每当演到这里,全场便热烈喝彩鼓掌。

    演出中还采用跨时空手法。当李玉和牺牲后,铁梅接过红灯,台上便出现了红卫兵,响起了“造反歌”: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在一阵紧锣密鼓打击乐伴奏下,一名红卫兵扛一面红旗上场作“龙摆尾”的“急急风”,在台上旋风似得耍大旗,只听锣鼓点猛停,红卫兵把大旗一甩,走到高台上。在李玉和就义处,铁梅把红灯交给红卫兵。出于对鸠山的仇恨,在磨刀人指引下,用铁梅作诱饵引出鸠山。最后,红卫兵刀劈鸠山。

    13。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3)

    这出戏第一次演出是在人民大会堂三层楼小礼堂。请都红卫兵代表及中央长审查。到场的除了**、康生等人之外,还有陈毅元帅。在演出前,徐雅雅还作了即兴。

    1966年12月26日是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集会的日子。当初,**称赞的“我们的小太阳,中国的希望”的那群娃娃们,开始向中央文革反戈。这是老红卫兵谢幕的日子,在**73岁诞辰日,他们献上了最后的礼品。

    这一天,徐雅雅等三人摆脱了监视,来到北京展览馆。她一下看到那么多老红卫兵,仿佛是吴清华在解放区见到了洪常青,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老红卫兵们在剧场宣布联合行动,并高呼:“反对乱揪革命老前辈!‘中央文革’某些人不要太狂了!”整个展览馆天棚都要被震塌了。这是老红卫兵决一死战的宣。

    不久,公安部长谢富治遵照中央文革旨意,以维护社会治安为名,抓了一批对中央文革不满的红卫兵,关押在公安部。这就导致了“联动”六次冲击公安部,从而更多的学生被捕和监禁。与此同时,在中央文革指挥下,各校老红卫兵组织被抄、被砸、被封。人被打得头破血流,被任意关押、凌辱。某些昔日的加害者,成了被害者;一些过去的被害者,肆意加倍报复,又成为加害者。

    1968年元旦社论宣判“联动”为反革命组织。当晚,徐雅雅与一名烈士子弟给**写信:“**呀,我们虽然喝了几口水,可我们不怕,我们要坚持革命!”信尾署名:“党之子。”

    **“四三讲话”之后,老红卫兵开始策划纪念“五二九演出”。徐雅雅受几个学校红卫兵之托,在北京城骑车四处奔走,组织这场汇演。这时,外语学校附中的申小珂慕名而来,请求她为外语学校附中写一出歌颂红卫兵业绩的戏。

    经过徐雅雅与申小珂进行创作构思、编排讨论之后,由徐雅雅执笔写出了初稿。申小珂因忙于组织演出班子,退出了创作。这时,该组织的胡滨(一个热爱戏剧文学的红卫兵)又加入了剧本创作。这个剧本,在排练中边排边改,最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演出本。

    这出戏的导演是徐雅雅,她还在剧中饰演校党总支副书记。实际上,徐雅雅是集编、导、演为一身,对这出戏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彭印印(女一中,高二学生),她全面负责剧组的衣、食、住、行,刻印剧本,联系演出等行政工作。

    《希望》一剧主要饰演剧中人物的演员有25人,其中主要角色有13人。

    杨向平、饶小钢,(钢院附中)饰:彭路生(高三·二班学生)b角

    刘明哲(5中)饰:赵三辈(高三·二班学生)

    金伯宏(34中)饰:何戚(高三·二班学生)

    王国政(外语学校附中)饰:杨国栋(高三·二班学生)

    肖蓬蓬(崇文区某中学)饰:丁飒英(女,高二·一班学生)

    吴金路(崇文区某中学)饰:小豆子(初一·三班学生)

    徐雅雅(戏剧专科学校)饰:洪松(校党总支副书记)

    宋棣(外语学校附中)饰:韦因(校长)

    张止戈(外语学校附中)饰:刘加君(工作组组长)

    秦瑞波(外语学校附中)饰:邓修文(工作组副组长)

    除此之外,还有老红卫兵派系统内部许多文艺爱好者出入这一剧组,饰演群众角色,协助舞台工作。

    参与剧组演出活动的有:北京外国语学?(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79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