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第 3 部分阅读

第 3 部分阅读

    秦瑞波(外语学校附中)饰:邓修文(工作组副组长)

    除此之外,还有老红卫兵派系统内部许多文艺爱好者出入这一剧组,饰演群众角色,协助舞台工作。

    参与剧组演出活动的有:北京外国语学校附中(演出主体)、中央美院附中(舞美设计、制作)、师大女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25中、34中、5中、101中等学校的红卫兵。

    关于《希望》一剧的创作意图,写作者们在剧本后记中说:把“历史的教训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教育那些由于犯错误而失去信心、希望,醉生梦死的红卫兵。提醒他们,“过去的战斗生活,是多么充满战斗激和令人含泪回顾啊!再看看你们今天的生活,你们不羞愧吗?”

    14。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4)

    剧作者们的创作意图是再现红卫兵一周年的运动历程,进行反思、总结,并教育逍遥派,歌颂红卫兵在战斗中凝成的友谊。***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共分八场。从1966年,高三·二班几名学生罢考,在校外荒郊圆明园创建红卫兵,到与工作组作斗争、被整,**“八一八”接见。实际是集中了清华附、北大附、北航附等几个中学运动初期组织红卫兵的经历。

    在样板戏的影响下,此剧设立了一号人物彭路生(干部子弟)和李三辈(工人子弟)、丁飒英(高二女生)等人为中心人物;在其周围是革命学生张小红、小豆子、邵华,还有中间派:何戚、杨国栋。对立面是校长与工作组。

    剧以彭路生等人领导罢考,撕碎考卷开始,以校长、工作组组织中间派学生揭、围攻红卫兵,上纲上线,将戏推到**。最后校党总支副书记洪松毅然站出来,支持红卫兵,并揭露工作组组长刘加君实际是出卖过彭路生母亲的叛徒,广大同学纷纷觉醒。各中学红卫兵纷纷来支援,并带来**将要接见他们的好消息。

    《希望》记录了“文革”初红卫兵诞生期的一些生活片断。如:第一场,彭路生等人半夜出校进行秘密会议,晚上由下水道钻回,想不到洞口布上了带刺的铁丝网。小豆子问彭路生头刺伤了没有,并且念**语录: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高三·二班女生丁飒英,是全校英语朗诵第一名,性格泼辣;学生们给她起了个外号:钉子。在高三毕业考试的场合,她站起来大声疾呼:“同学们,抛开自己前途,为国家命运想一想吧!”并且将考卷撕碎。

    剧本中有《荒郊》一场,怒云蔽空,古柏耸立,二十余人列队宣誓:“保卫党中央,保卫**!”整场仿《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有旁诵,由1927年讲到1966年,从湘江星火讲到文化革命。这一场戏把红卫兵成立升华到历史的高度。

    第七场,以舞台为“批斗”学生的现场,舞台上下打成一片,演出中剧场反应热烈。满场响起一片口号声、掌声,仿佛时光倒流真有一场大辩论在展开。

    《希望》8月18日初在甘家口建工礼堂演,道具、服装用一个平板三轮就可拉走。一个屏风、一棵小树,还是徐雅雅从戏剧专科学校借来的。后来,戏在长安剧院上演了三场,公开售票,一时座无虚席,一些演员家长也来看戏,剧场气氛十分热烈。长安剧院的演出标志着此剧的成熟,票房的收入成为剧组活动经费。

    《希望》还在天津宁园“铁路工人俱乐部”和石家庄华北制药厂以及石家庄市最大的剧场(人称“小人民大会堂”)等地进行过一系列演出。演出一直持续到1968年冬天,一些演员开始参军入伍、下乡插队,剧组才解散。

    《希望》一剧从创作至演出过程,始终充满了激。演员们有时在台上边演边流泪。《希望》油印剧本的后记中写道:“这部不成熟的剧本,是几个还没失掉希望,依然在摸索前进的红卫兵战士历经了多少不眠之夜,苦心沥血,用血汗凝成的。”

    全剧有始至终贯穿一个道具:一幅油画《红军永远不倒》。画中一个红军战士遍体鳞伤,高举红旗,那红旗不是迎风招展,而是被狂风吹卷得打了一个卷。

    真诚的创作与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反响。饰演丁飒英的肖蓬蓬,饰演校长的宋娣,饰演洪松的徐雅雅等演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台充满青春、友谊、激,火焰熊熊的戏。

    老红卫兵诗歌创作

    “老红卫兵派”(简称:老兵)所创作的诗歌最具“文革”色彩。在“血统论”影响下,老兵的诗歌不仅“左”,而且狂。高度自我膨胀,历史使命感很强,爱夸耀红卫兵“创业”的历史。

    长笛吹响了乐章般的段,

    历史帷幕徐徐拉开了,

    黑管和小号也高奏着悄悄加入了乐声

    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沸腾的红光

    瞬时间,大号、长鼓、大鼓……以及各种弦乐齐鸣高奏

    15。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5)

    历史舞台上,屹立着那

    巴黎公社的社员、十月革命的布尔什维克、中国工农红军钢铁一般的继承者——**的红卫兵

    ——《红卫兵万岁》

    时代造成的对**的狂热崇拜,以及从小在思想感中积淀的斗争传统,他们把上一代诗人唱过的歌,又唱了一遍,但更不羁、更狂热。***热到自身要熔解、要爆炸:

    我们生在战场上

    就不怕死在热血中,

    只有当我们的鲜血

    洒在战旗上,

    才看得出我们的忠诚,

    只有当炸弹炸开我们的胸膛

    才看得出我们的心

    像火一样红

    ——《为**,我们何畏牺牲》

    作为干部子弟,他们往往要提起:“子继父志”。“鲜红的臂章/草绿的军装/父兄的武装带/和高高挺起的满怀热血的胸膛。”同时,也往往褪不掉孩子气的浅薄,“凭着对**的赤胆忠心/红卫兵就是要登上历史舞台/冲/向x、x的老巢进军!/杀!/向莫斯科、华盛顿进军!/杀他个人仰马翻而已,/打他个天翻地覆慨而慷!”

    有时,这样的诗,很像分了行的大字报:“什么变色龙,小爬虫/红卫兵将杀过去,/把这些寄生虫从历史舞台上统统踢下去!/革命要进行到底!/历史决不能后退!”

    红卫兵运动,以及这一运动对一代青年人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实际上延续到“文革”后期,延续到知青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变迁、思想解放,都会从红卫兵运动这一起点,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及汲取某种力量。

    听!

    那是红卫兵在历史幕台上高唱,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那是红卫兵在历史幕台上高颂,

    “战旗挥舞冲天笑,赤遍环球是我家”

    啊!在那历史舞台高大天幕上

    永远镶嵌着光彩夺目的金色大字

    “红卫兵……

    是红卫兵万岁!”

    ——《红卫兵万岁!》

    ????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是“文革”中流行比较广的“手抄诗歌”。这政治幻想诗,集中体现了当时老红卫兵的狂热。此诗产生的背景是整个社会对**的极度崇拜。

    《人民日报》以通栏篇幅不断登出世界各国人民热爱**,手举**语录、画像的大幅照片和事迹。

    南越、印度、缅甸、泰国的革命战争胜利捷报频频传来。1968年5月,西欧、北美爆了广泛的学生运动,巴黎大街筑起了街垒,与军警连环“浴血搏斗”(《人民日报》语)八天,用棍棒、石头、燃烧瓶……这一运动波及纽约、波恩和罗马等城市。在罗马的街头贴出了**语录:“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都要反对。”整个中国对此的反映是欣喜若狂,5月25日全国1700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声援西欧、北美人民斗争。《人民日报》载文说: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害人虫“他们被埋葬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不仅是狂热的中学生,包括当时社会上的许多人,都确信自己正生活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当时的造反组织有的就起名为:世界革命红卫兵造反总部、国际红卫兵中国支队。

    有一段最高指示,在当时的青年人中影响很大:“我们这一代青年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一定要为完成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终生。为了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要下定决心,一辈子艰苦奋斗。”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就是对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作出的热烈而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具有巨大的社会思潮背景。为了让读者广泛了解《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一诗的时代背景,有必要将当时一些中国红卫兵的越国界进行“世界革命”的行动,作一些简要介绍。

    16。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6)

    1.潜入越南参战的四名红卫兵1

    1966年9月,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一次红卫兵大会。***就在这次会上,北京市第100中学(这实际上是一所飞行员预备学校)的高二学生赵建军、任热河与北京市第56中学的高二学生孙智忠、北京航空学院附属中学的瞿绍东相识了。接着,他们又把各自在“串联”和造反中结交的朋友王菊生、李小倩等六人一一介绍。

    赵建军提出,红卫兵不但要拿起笔批判旧世界,而且要拿起真枪真刀去“埋葬帝修反”。身高一米八二的大个子任热河是这些人里的“长者”。他认为,**接见红卫兵后,“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已经燃遍全国,红卫兵要继续在革命路上打先锋,就应该到国际舞台上经风雨、见世面。那么到哪儿去呢?十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越南。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五年多以来,那里的游击战越打越猛,规模越来越大。国内的报纸、广播,几乎每天都要报道游击队的战绩,这不由得使他们心里痒——“对,到越南南方去,到丛林游击战中大显身手!”

    十个人开始了紧张而简单的启程准备。每个人买了一块指北针,天天晚上学着在夜间根据星座辨别方位。请人教几句必要的越语,把“同志”、“缴枪不杀”这些词背得滚瓜烂熟。赵建军不知从哪儿搞来一张标有中越边境的军事地图。王菊生、李小倩采购了面包和十几斤糖。任热河、孙智忠带上了几把锋利的匕,以便防身。当时已近深秋,大家顾不上天凉水冷,一星期几次到颐和园、八一湖去练习负重泅渡。

    10月30日,这十名红卫兵把所有物品塞到背包里,带上几十块钱和百多斤粮票,登上了北京去南宁的列车。

    出前,谁也没有告诉父母,连一件换洗的衣服也没带。

    临行前,十人联名给周总理写信,表示“不怕死在战场上”。

    赵建军当时就摊开日记本写道:“再见了,年迈的父母,等到越南统一之日,再回来见你们!”

    在广西边境凭祥,他们被扣留,送回北京。只有赵建军、任热河、孙智忠、瞿绍东最终越过了边境线,穿越丛林,深入越南。

    在去河内的公路上,四个人截住一辆卡车,一个劲儿地说:“巴亭、巴亭。”越南司机立刻明白这四个中国人要去的是河内巴亭广场。巴亭广场就像中国人熟悉的**广场一样。赵建军、任热河、孙智忠、瞿绍东一上车,不顾车厢的剧烈晃动,呼呼大睡了起来。

    第二天晚上10点,河内到了。借着路灯,他们看见了巴亭广场、主席府和隐在树后的高射炮。

    街上行人稀少,四个人用学过的几句越语问路,又费了一番周折,总算来到了中国大使馆。望着使馆上的五星红旗,他们又高兴,又懊丧。正在想着,使馆二等秘书走出来,亲热地握着他们的手说:“欢迎!欢迎!你们到家了。”

    赵建国、任热河向驻越大使朱奇文陈述了越境过程,然后不厌其烦地重复说:“我们一定要去南越,不管路多远,困难多大,我们都能坚持下去。”朱大使听后有些激动,按照这些娃娃们的说法,可以算出,他们三天之中只吃了一顿饭。他一面让厨师赶快去准备饭,一面耐心地劝说他们先休息几天,等使馆向国内请示后再说。

    第二天上午,听使馆的同志说,朱大使特地为此事约见越南总理,并向越方表示了歉意。四个年轻人这才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一整天坐卧不安。

    11月8日,使馆机要员忽然闯进他们的房间。

    “有好消息,快到大使办公室去!”

    原来是周恩来总理打来了专电。根据任热河、瞿绍东的回忆,电文大意如下:

    朱大使并告四位革命小将:

    他们未经中越双方批准,私自到越南,使我们感到为难。但他们援越抗美的精神可嘉。建议先到我援越部队锻炼一个时期,待部队轮换时回国。如胡主席接见革命小将,请大使陪同。另外请将他们的出身、姓名、家庭及住址一并报来。此事下不为例。

    17。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7)

    经过几天集训,赵建军、孙智忠分到3**队2分队,任热河、瞿绍东分到320大队2分队。***四人都是预备供弹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师长批准他们的参战。当天晚上,赵建军向连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

    1967年1月19日,天空晴朗。上午9时,指挥所接到敌通报,美航空母舰北移,温县防区可能会出现“大型攻击波”。下午4时11分,刺耳的防空警报撕碎了空气,大地也微微颤动起来。20多架敌机向交通线扑来。为了压倒高炮火力,四架f…105雷公式飞机对我炮兵阵地疯狂轰炸。

    战斗结束后,在一班炮位上,二炮手、三炮手、五炮手倒在血泊里,预备炮手赵建军满脸满身的泥血,倒在炮轮里侧。在他汗涔涔的脸上,一双失去光泽的眼睛凝视着远方……

    赵建军牺牲后,师党委决定追认他为中国**正式党员,并追记二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通电全体援越部队,号召所有指战员向赵建军烈士学习。

    不久,赵建军的父母收到了儿子生前所在部队的一份纪念品:一个用有机玻璃做成的盒子里,放着一架用美制f…105飞机残骸制成的小飞机。在用越南的彩色石子铺成的底座上,镌刻着一行小字。上面写着:“父辈英雄儿好汉”。

    赵建军的父亲是我军某部司令员,母亲也是一位部队干部。两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含着泪给部队回了一封信:

    “……建军是我们最疼爱的大儿子,我们老了,组织上不会批准重返前线。为烈士报仇,为千百万越南**仇的重担要由你们挑起来。孩子们,勇敢地战斗吧!我们要在越南统一的那天,等候你们的凯旋。”

    几个月后,两位老人又把赵建军的弟弟赵奠军送到了哥哥曾战斗过的部队。在友谊关南面63公里处,弟弟把一个灿烂的花圈放在了哥哥的墓前。

    2.缅共游击战中的中国知青1

    时隔多年,当那最后的音符在边境那边的山地丛林渐渐沉落,有人才在一份旧日的档案里读到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1969年6月,因各种原因逾境参加缅共游击队的红卫兵达300余人,他们的籍贯包括云南的昆明、保山、潞西、腾冲、施甸,其中昆明知青略占一半。也有少数原属建设兵团的北京、四川知青。

    黄尧在《最后音符》一书中追忆当年的越国境行动时写道:

    1969年春天,由一些山地民族青年(他们出境几天,返回中国时就身着簇新的草绿色缅共游击队军装,军帽正中嵌着用薄毡制成的红色五星),带来了一份“缅甸**党章”。这份油印的《党章》迅速地在知识青年中传播,成为中国红卫兵了解异国**的第…份有凭有据的材料:

    “……缅甸**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缅甸**认为,必须坚决沿着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解放城市,广泛地进行游击战争,消灭敌人壮大自己的持久的人民战争道路前进。

    缅甸革命战争正在经历着长期的艰难困苦,**和低潮,曲折不平的道路,向着胜利前进……”

    这些文字,对一个中国红卫兵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是纯粹的马列主义!

    选择的困难消失,剩下的只是行动。

    黄尧、赵力、毛昆明、宝章在乘车前往中缅边界的途中,被扣留在保山县。保山专署安置办公室姓蓝的军代表宣布:“你们有严重政治问题,按规定不能到边境五县插队……”并派民兵看押他们。黄尧回忆说:

    当晚,我们认真策划:由赵力即刻与芒市长途电话接上联系,速派一名缅共人民军战士带军装及证件赶到保山接应。四人分两批走,以免引起注意,只要乔装一番,相信可混过关卡。如若接应失败……把行李都扔了,泅过怒江。

    怒江已到洪水季节,听说有知青“无证”过桥被阻,不得已泅渡怒江,已被淹死。但那是别人。各自报了一下况,水性都还不错。如果空身泅渡,加上选好滩头,测准流向流速,估计有六成以上把握。

    18。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8)

    第二天,在已加入缅共人民军的中国知青纪隆带领下,黄尧等四人偷渡成功,到达缅共游击队兵站。***

    “我们一脚踏在那湿润的土地上,空气是绿色的,远处的大青树上有成群的白鹭飞过——梦中自由的领地。”

    “瞧,都来了!”纪隆点了一支烟。

    都来了!沿着公路,在浓浓的林荫里,在中央大道阳光泼洒的路面上,成百弟兄呼拥而来,喊着、叫着……

    时间:1969年7月5日。

    黄尧记录下了几个中国红卫兵阵亡时的景:

    他背着枪消逝在黑色土丘之后,当他再次走出来时就是一个死者——战争的魔法变幻似乎只间隔了一秒钟!

    他的两条腿自腹股沟下血肉模糊,密集的枪弹打断了两侧动脉,几乎整个地截断了他的腿——敌人使用的是达姆弹,弹口处撕去大块肌肉,他的绿色军用挎包和冲锋枪弹夹上涂满了他自己的皮肉和碎骨。

    他的血顷刻就流光了,在将近二百米的山坡上,血像涌泉一样喷洒。那样地慷慨、无私、迅疾。

    在马恒昌牺牲后,游击队军中曾有这样的流传:是两个克钦族战士(其中一个是救护员)将他从枪弹下抢出来的。马恒昌当时还清醒。他的上身还在拼命挣扎,要挺起来向前冲。过后他明白自己不行了,安静地依在一棵小小的红木树下,他伸手往下一按,整个下肢完全浸泡在血洼里,被枪弹撕碎的破布筋下,炽热的血柱突突地喷涌,像由他无端地捧着的血的泉眼——“我的血!我的血!”他兴奋地大叫,两颊出现淡淡的红晕。他从未见过这么多血!这是他的血!中国的血——只是由他一次地奉献了。

    “冲啊——”

    跃出战壕,向浓烟滚滚的坡下扑去。看不清敌人,只管搂死了扳机,泼水般泼出子弹。

    “我的眼睛!我的眼——睛——”中国人的喊声,一个战士将枪一扔,捂住眼睛在阵地上乱撞——一敌军的枪榴弹在他的枪体上爆炸,他两眼一黑,没有倒下,他往左侧冲,又往坡下冲,他高举着两只血淋淋的手去扑杀看不见的敌人……

    3.《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和它的创作源起

    一个红卫兵在越南作战牺牲的故事,在1968年就已在北京红卫兵中间悄悄地流传,在这个传说中还有一段,关于烈士墓前摆放着一个血染的红袖章的细节。这个故事令红卫兵们为之神往。昆明、北京的红卫兵越过中缅边界,在缅共人民军中作战的事,也确实曾经在“文革”中在全国范围流传。

    关于当年投身“国际共运”的红卫兵是否有什么文学创作,还不得而知。但据当年广州中山大学学员陈建军(原云南军区某医院护士)提供的况,1968…1972年间由缅甸迁至国内医伤的缅共游击队员中,有不少中国红卫兵。缅共派过来慰问伤员的文艺宣传队,也大部分由中国红卫兵组成,当时,就有护士现说:“报幕的不是昆明x中的xx吗?”演出节目全是中国“文革”中的节目:《x部队战士想念**》、《北京的金山上》、《远飞的大雁》和《望北斗》等。不过歌词有相应改变,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创作”吧。

    《望北斗》一歌出自歌舞剧《井冈山的道路》,在1966…1968年,是红卫兵中最走红的歌曲之一。歌曲中有这么一段歌词:“赣江边你领导我们反围剿,打败蒋匪百万兵……”在演出时被改为:“伊洛瓦底江边你指引我们反围剿,打败奈温百万兵!”

    自云南省革命委员会1968年8月成立之后,**、**直接下令搞清查运动,大批老干部及红卫兵被判为“站错队”,仅昆明地区的中学生红卫兵两万人,被判“站错队”。到处“划线站队”,刑讯逼供,街上贴满“枪毙”布告。在缅共部队中有不少“黑帮”子弟,因为无法洗刷掉自己身上的罪名铤而走险。在游击战中阵亡的红卫兵,许多没有留下父母姓名、家庭地址,一些留下姓名的则一纸阵亡通知给其家庭,政府对其家庭并不给予“军烈军属”待遇。

    19。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19)

    陈建军向中山大学的朋友描述了当时一些伤愈出院,重返缅共游击队的红卫兵含泪向她们道别时的景。还有人让昆明籍的护士向家人转告自己还活着的信息。

    以上这些事实及各种传闻,是否直接影响和导致了《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一诗的创作,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这一切,必然与此诗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之前,已有不止一个、两个红卫兵诗人,出了“世界革命”的呐喊:

    呵,涅瓦河,你为什么这样欢腾,你看见,

    克里姆林宫当年的红星闪耀在中南海。

    ……

    让阿芙乐尔的炮口再对准新沙皇的宝座,

    开火,轰出新苏维埃的河山。

    ——《涅瓦河之歌》四川?赵荷华

    井冈山的土铺出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道呵,

    全世界革命列车都在这条大道上奔走!

    ——《捧一捧井冈山的土》北京?夏春华

    当代,我们的**立在马列主义的珠穆朗玛峰巅,

    文化大革命的号角调遣了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大军,

    从中国这块红色根据地出,向旧世界举行全面围歼!

    ……

    整个地球必将在斗争的烈火中炼得红光闪闪!

    ——《神圣的十月》河南?东方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政治幻想诗)不过是这些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的作者是北京101中学老红卫兵藏平分,至少在1969年秋,就已经从北京传出,开始在全国各地流传。

    全诗共240余行,共分5段。在诗的开头,诗人——一位参加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的战士,在战后向自己的战友、红卫兵、老同学的墓前献花:

    摘下白的军帽,

    献上素洁的花环,

    轻轻地

    轻轻地走到你的墓前。

    用最诚挚的语啊,

    倾诉我深深的怀念。

    北美的百合花开了

    又凋谢

    你在这里躺了一年又一年,

    明天

    朝霞升起的时刻,

    我们就要返回那亲爱的祖国,

    而你

    却将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

    异国的陵园。

    诗人由此回忆起和“勇士”共同的往事:在“公园里一起‘打游击’,井冈山一起‘大串联’。”并一起“在那令人难忘的夜晚”,收听国防部的宣战令。“在这最后消灭剥削制度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编在同一班。”

    “在战壕里,我们分吃一份面包;含吮着一把咸盐,低哼着同一支旋律,同盖一条旧军毯。……”

    “在冲天的火光中,我们肩并肩突进敌人的三百米防线,冲锋枪向剥削者喷吐着无产阶级复仇的子弹。”

    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

    跨过乌克兰的草原,

    翻过乌拉尔的高峰,

    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

    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

    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

    踏着国际歌的鼓点,

    驶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

    瑞士的湖光,

    比萨的塔尖,

    也门的晚霞,

    金边的佛殿,

    富士山的樱花,

    哈瓦那的烤烟,

    西班牙的红酒,

    黑非洲的清泉。

    这一切啊:

    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

    钢枪在手,

    重任在肩。

    经过了无数“不眠的日日夜夜”,“浴血的南征北战”,我们不可战胜的队伍“紧跟红太阳,一往无前!”星星之火,在全球燎原。最后,世界一片红,只剩下“白宫一点”。

    “夜空中升起了三颗红色信号弹,你拍拍我的肩膀:喂!伙计,还记得不,‘中美战场上见娃娃们的红心’——这20年前,一位政治局委员的?”

    “记得!”我说:“这是最后的斗争,人类命运的决战!”军号响了,我们红心相通,疾步向前……

    20。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20)

    一手是绿叶,

    一手是毒箭

    ——这横行了整整两个世纪的黄铜鹰徽,

    随着人们胜利的欢呼,

    被扔进熊熊的火焰。

    金元帝国的统治者,

    ——一座座大理石总统的雕像,

    那僵硬的假笑

    紧舔着拼花地板。

    冲啊!

    攻上白宫最后一层楼顶,

    占领最后一个制高点。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你扑在我的身上,用身体挡住从角落射来的一颗罪恶的子弹,你的身体沉重倒下了……

    白宫华丽的台阶上

    留下你殷红的血点斑斑

    你的眼睛微笑着

    是那样的安详坦然

    你的嘴唇无声地蠕动着

    似乎在命令我

    向前!

    向前!

    看啊!

    摩天楼顶上

    一面赤色的战旗

    在呼啦啦地迎风招展

    火一般的红旗

    照亮了你目光灿烂

    旗一般红的热血

    湿润了你的笑脸

    “我将你紧紧抱在怀里,痛苦直渗进我的心田,空间——消失了,时间——停止了,胸中仇恨在燃烧,耳畔雷鸣电闪。山岳沉默、大海呜咽,秋叶飘落,湿云低缓……”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勇士的墓前,诗人向战友告别:“安息吧,亲爱的朋友!战后建设的重任有我们来承担,**的大厦,有我们来创建!”

    “海洋上,天水相连;胸怀中,激万千。**的战士们返回祖国。他们将向祖国庄严汇报:母亲啊,你优秀的儿子,为了人民的幸福、历史的必然,而长眠在大西洋的彼岸、那异国的陵园”。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一诗,充满了对**“新世纪”的美妙、纯真的憧憬。

    太阳啊

    从来没有这样暖

    天空啊

    从来没有这样蓝

    孩子们的笑容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甜

    **的教导

    尹里奇的遗嘱

    马克思的预见

    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实现

    这是一种圣洁的感。整整一代青年人把马克思的《**宣》当成他们的红色圣经。**早已向他们出了号召;“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要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他们相信“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今天,就是世界的明天。相信**的胜利会在有生之年到来。他们满怀着对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民的同,蓄积起自己的全部勇气,准备迎接一场随时会到来的战争。他们盼望着这一天。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集中表现了整个群体在1967…1978年期间的一种“梦境”:迫不及待、浮躁、革命饥渴、兴奋、渴望牺牲与自我升华、期望从运动困境中解脱、纯而又纯的世界、永远年轻……各种绪都曲折地折射在这并不复杂的长诗中。所有不同的种种愿望和解脱,都可以通过“世界革命”——国际间战争的方式达到。希望打仗,在众多青年心中往往是一种“下意识”。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环境开始产生出一种焦虑、拒绝、愤怒。

    《献给》一诗适合了当时的思潮,它应运而生,并且红极一时。形式上,它吸收了贺敬之政治抒诗的手法,韵脚绵密,朗朗上口。它的忽奇想,它的叙事性,它的通俗风格,都注定了它会是一走红的诗歌。

    它作为一个思想标本留存下来,已超出了它自身原有的文学上的意义。

    1。最初的地下文艺沙龙……李坚持、黎利地下沙龙(1)

    1967年北京文艺沙龙雏形

    1

    967年夏天,当全国在“文攻武卫”的口号下,进入全面内乱时,在北京已有一批“文革”初期的“运动领袖”和政治力量退出运动舞台。

    在北京各中学“四三派”、“四四派”登上政治斗争舞台的同时,老红卫兵已开始脱离政治斗争。除一部分人结伙进行文艺演出,大部分开始“逍遥”。作为被当时批判的“逍遥派”、“颓废派”,这些人聚在一起游山玩水、聚餐、交流书籍、传唱外国歌曲,学写新旧体诗等,这就是后来文艺沙龙的雏形。

    李坚持“文革”初在国防科委工作,因为参加“三军冲派”被抓到监狱关了一阵子,被释放后即被下放到一个半导体元件厂,这是个小厂。李坚持的气质和举止在当时给人一种“职业革命家”的印象。

    李坚持又和同厂的陈小冬、范思学、周文林形成一个四五个人的小圈子。这其中,还有范思学的妹妹范婷,有一段时间她把东北知青的一些诗带给大家看(当时她在东北下乡)。其中一写嫩江平原风雪的诗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李坚持也带来一些手抄本的小说、诗歌。后来,雷明、陈乐平等人也出入于这个圈子。

    当时,在这个圈子里相互传看“文化大革命”前“内部读物”(供高干阅读),一般为灰皮,又叫“灰皮书”,政治、哲学、文学都有。有《第四十一》、《一寸土》(苏联小说,巴克兰诺夫)、《跟着太阳走的人》、《高空》、《雁南飞》(以上为苏联电影剧本),还有一些政治书籍如《铁托传》、《斯大林传》(托洛茨基撰写)、《新阶级》(南斯拉夫,德尔拉斯)。其中《新阶级》一书在北京各个沙龙中影响甚大。

    在此之后,北京内部书店出售内部读物,高干持特殊证件方能进入购买。内部读物也开始在圈子中流传:布隆恰夫的《经理的故事》、叶甫图申科的《娘子谷》和《白轮船》、《落角》、《多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么》。

    1970年绝大多数的朋友都在插队、兵团或是当兵,整个北京显得空荡荡的,只有少数几个圈子在秘密活动。此后加入的还有一个刘森。他50年毕业于徐悲鸿学院,坐过牢,放出后没有工作,自己在香山附近用泥烧制一些佛头给农民,换一些钱过活。他个性放荡不羁,富于感,当同朋友们谈论起他所喜爱的欧·亨利的小说,就会激动得身体抖。此人还在民间学了些相面、手相、奇门遁甲之术,颇有心得。有时,刘森来会朋友,有时,朋友去拜访他。他住在香山脚下的一个村里,一间简陋的土房,一副老农的样子。

    当时,大家出于对“文化大革命”强烈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与法制表示关切,大家开始探讨,社会主义应该怎么搞,中国未来的命运如何?这是“地下文艺沙龙”向理论研究迁移的开端,最终导致了后来政治镇压的结局。

    1975年9月,**集团在对李坚持等人进行长期监视、监听、外调后,将多人逮捕。

    黎利等人的文艺沙龙

    1969年冬天,部分下乡插队的知青由农村逃回城市。这时的北京已一片肃静、冷落。在这种寂静冷峻的气氛下,一些新的知青沙龙开始萌生出来。留在城市的知青与从乡村归来的知青在沙龙中重新聚合。

    黎利,12中学生,女才子,是当时北京有名的“三利”之一,“地下上流社会”知名人物,其父是长征干部。传说黎利性格仍带有祖籍湘西色彩,泼辣、干练。“文革”中,造反派砸门而入,要抄黎利的家。黎利手持两把菜刀,挡在门口,造反派没有人敢上前同她较量,后来黎利被抓入公安局,曾与翁如兰关押在(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79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