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部分阅读
3.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散文创作
在内蒙知青创作中,散文占有很大比重。其内容主要反映知青在边疆的生活场景。
在《草原启示录》(内蒙知青群体回忆录)中收入的李三友《放羊第一天》,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这篇文章选自《阿巴嘎的春天》中的一章。原文有十章,写于1974年。过了18年,再读此文,其文学水平仍然是一流的。
在同一回忆录中收入的李大同《雅干锡力日记》,写于1973年夏。说是日记,实际上是散文。其中“赛马”一段,在“文革”中曾被旗内知青加以传抄。它显示出了内蒙知青在文学上的坚实功力。
《阿巴嘎的春天》生动、细腻地记述了草原生活的一个个奇妙的瞬间。
“天已亮,包里蒸汽腾腾,一柱金光透过门窗,斜在我的炕旁,一看表,8点,就呼地一下坐起来,把正喝茶的老头吓了一跳,‘睡得好吗?’他转过头对我笑着。我边穿衣服边应着,隔着白气听到淖尔金仿佛又在用勺不住翻腾锅里的茶。这个动作真成了她的嗜好,仿佛会从搅出的白气里见到极乐世界似的、我顺着光柱摸到门,淖尔金喊:‘喝茶!喝茶!’我说了两声‘知道’,‘嘭’地关上门出去了。里面根登很自信地对老婆说‘人家解手’。
呵,多好的天!晴空万里,太阳已经老高了。白茫茫的草原晃得人睁不开眼,远处胡伟的额尔登乌拉山蒙着一层淡蓝色的雾气,小鸟藏在四面八方不停地唱着,根登的牛群卧在前面霜雪闪亮的草丛里吐着白气,有几头站着伸懒腰。我的马在东梁上吃草,嘴巴粘在地上一动不动,像雕像一样。”
——《阿巴嘎的春天》
《雅干锡力日记》记述了知青同一匹青马的感。讲述了一匹野马经过驯养、训练最后成为全旗那达慕大会第一名的故事。其中知青与草原、与牧民血与肉的亲渗透纸背。
“我抖擞起精神牵着青马走向主席台,只觉得全场所有目光和议论都集中在青马、马上的孟克和我身上,我浑身燥热……
附近最有名的唱马人那木吉拉老汉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站在授奖马队的面前开始为大会唱马。当老人用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蒙古语盛赞干青包勒和北京思赫腾(知识青年)时,我把脸紧贴在青马粗壮的脖子上,热泪夺眶而出。”
——《雅干锡力日记》
在阿巴嘎旗写散文(一般为记述文)的知青不少。当时传阅的散文还有:《小青马》、《打狼》、《五年》等。
4.《马背上的歌》和《扎洛集》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格牧场,有一个写诗的知青小圈子,由北京二中知青邢奇、施小明、刘玉平、陈达实、董士芳五人为骨干。在1971…1972年期间他们曾将自己所写的“半旧体诗”(邢奇语)编在一起,命名为:《马背上的歌》,共出了三集,合71。诗集都是用复写纸复写的,裁纸钉成一本。
11。知青文学(11)
《马背上的歌》逐渐流传开来,在东乌珠穆沁旗后来又出现一本知青诗集《扎洛集》(80)(注:扎洛——蒙语知识青年)。***主要以原《马背上的歌》为主,又收入旗内其他生产队知青的半旧体诗若干。《扎洛集》是油印的,数量多,流传的也就更远了。
邢奇、施小明等人,为北京二中初三学生,分在一个生产队。当时分到内蒙牧区的二中学生有389人,邢奇所在队有39名知青,二中的有15人,因为邢奇等人以前有些古文底子,加上放牧时的极端孤独、寂寞,邢、施、刘、陈、董五个人常凑在一起写诗,周围生活中的任何事,无不能入诗,如施小明对上面领导人对知青冷暖、死活不顾不问,写出的打油诗:“囊中有米寥寥可数,零肉碎骨暂充饥肠……甚叹也,便如何敦促,重开新章。”
邢奇对团长下队向蒙古老乡要羔皮、黄油一事,写有打油诗“百里迢迢,团长驾到,吉普串包,……喇叭响,载坛坛罐罐,得胜还朝。”
邢奇在支边时(1975年)曾写有长篇散文,记述知青在牧区的生活,这篇散文的一小部分后来在编辑《草原启示录》时,曾被收入启示录。在这篇文章中,邢奇介绍了几段北京知青写打油诗的形。
小q蒙语很差,便去请教一个学得较好的“大公”。大公给他提供了不少蒙文词,小q受益匪浅。大公得意之余说道:“本人最近做了蒙文诗。”于是大公摇头晃脑将此诗慢慢吟将出来:
俄诺吉勒握拉码
加斯依和奥布斯巴嘎
乌呼鲁也布怪
浩尼更埃那
翻译成汉话就是:
今年真不得了,雪大草少。
牛走不动,羊更害怕。
蒙文诗如此朗朗上口,使小q不胜钦佩,便写了一打油诗,呈给大公。诗曰:
我与牧民话不通,忙去请教高材生。
此人住处不算远,他的外号叫大公。
找上门去一攀谈,名声果然不虚传。
见我虚心来求教,便开腹贮示愚顽。
日常蒙语无不知,而且能做蒙文诗。
摇头慢慢吟出来,此时意态颇矜持。
劈头一个感叹词,突兀不凡露天资。
如此大才谁不赞,不由弟子不尊师。
“哈哈哈”,大公得意地笑了。
后来小q碰见了一个懂汉语的蒙古族干部,给他背了大公的蒙文诗。那人听了,仰天大笑。“怎么样?不错吧?”小q急着问。不料那人说“这叫什么蒙文诗!蒙文诗不是在句后,而是在每行头一个词的头一个音节上押韵的。”
春节的聚餐是很热闹的,放羊的各包留下一个下夜的,其余的都参加了。羊倌、牛倌、马倌,济济一包,凑了十几个人,这在牧业队已经很难得了……
最后吃的是炸糕,红糖馅,用牧民给的黄油调的。由几个公认擅长烹调的操持,他们垄断了案板和油锅,不容他人插手。于是闲着的人就天南海北地聊着。当第一批炸糕出锅的时候,人多糕少,一个人提议作宝塔诗,谁先续上谁就吃。大家齐声说:“高!”这个“高”字就作为宝塔顶尖定之韵。立刻有人叫出“炸糕”,同时伸手就去抓。当宝塔续到第九层的时候,炸糕已经出了第二锅,足够吃上一轮的了,而且大家已经满足了宝塔的高度。于是在对宝塔诗极其兴奋的回味**进炸糕。
那宝塔诗是这样的:
高
炸糕
赶快捞
里嫩外焦
香气往上飘
充满了蒙古包
顿时肚里馋虫闹
馋得我口水往出冒
续不上诗你就吃不到
至今邢奇还记得那续第九层的,掰着手指一字一顿地数出那九个字时的得意样子。当时,满蒙古包都哄堂大笑了。
5.马背诗篇
在内蒙知青中写诗的人当有不少,但尚无法进行准确的估计。《草原启示录》编委会(由内蒙知青组成)在编辑《草原启示录》时,征集到当年知青寄来的马背诗200篇,其中新旧体诗各占一半。这些诗显示出内蒙诗群一定的实力。但由于编委会的编辑方针,这些诗绝大部分未能表。
12。知青文学(12)
新体诗,内蒙知青往往采用蒙古民歌方式写作,风格独特,优美抒,读后给人留下美妙难忘的印象:
《欢迎你》
李仲琪
欢迎你,亲爱的朋友!
只要你带着巴特尔的荣誉来到这里,我会宰掉最肥的羯子,(注:巴特尔,英雄)
双手捧出喷香的里脊。***
我要用新鲜的牛奶,
注入锃亮的铝壶,
调进最好的黄油、奶皮子,
给你煮出喷香的奶茶。
牵出心爱的骏马,
备上闪亮的银鞍,
佩上精致的小马鞭啊,
把你驼进我们美丽的草原。
(作者原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公社)
《马群下夜》(二,选一)
李志伟(1968。12)
一、起程
夜光闹钟正指十点,
满空星星还没出全。
儿马子一声高鸣长嘶,
要把马群领入明天。
备好马鞍子,
扎紧长腰带。
我们的马倌,
这就跟群去下夜。
夜幕中,
马群像一支神奇的快艇部队,
向着草原雪海深处破浪起航。
北斗作罗盘,
群山是航标,
掌舵人就是风来雪去的阿都沁。(注:阿都沁?蒙语,马倌)
在内蒙知青的诗歌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还属旧体诗。经过十年锤炼,这些诗作形成了雄浑粗犷、豪迈、淳厚的风格。知青们在运用古体诗表现当代人生活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在写作“半旧体诗”方面,积累了不少珍贵的经验。
限于篇幅仅介绍几个成绩比较突出的诗人及诗作。在这些诗人及诗作背后存在着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诗群。
先介绍北京二中知青写诗圈子(邢奇、施小明、刘玉平、陈达实、董士芳等)的诗作。限于篇幅,只从他们的诗集:《马背上的歌》中摘录四。
沁园春·冬牧
施小明
草原冬色,莽莽苍苍,遍地皆白。
惟风撼乾坤,撕肤割面,雪掩旷野,满目皑皑。
惨惨白日,瑟瑟羊群,阵阵狼嗥阵阵哀。
朝天啸,荡深山幽谷,壮我胸怀。
纵马独上高台,看无数英雄尽沓来。
昔陈公下涕,感时伤景,千古绝唱,至今不衰。
天地幽幽,人生渺渺,此身何处展雄才?
蓦回,见夕阳残照,马嘶羊归。
清平乐·冬迁
施小明
羊归何处?漫漫牛车路。
茫茫雪原西行去,不知搬家几度。
落日余晖尽收,寒凝大地生愁。
遥望毡包新立,恰似海上孤舟。
放马杂记(五则选二)
刘玉平
一、接马群
惊惊颤颤,新倌上任三把汗。
一怕丢马。狼吞虎咽吃晚饭。
二怕狼掏,声嘶力竭通宵喊。
三怕混群,脖子直伸不停看。
交班之后灯下喘,浑身酸四脚软。
新接马群没经验,必然要闯这一关。
有朝一日控千蹄,凌云双翅自由展。
二、找马
正是阴历二十八,暮色一降,如蒙黑沙。饭后急忙穿大哈。(注:大哈,蒙语皮外套)
一丘一草将人耍,远看似马,近看没马。奔波一阵真抓瞎。
找遍山坡找山崖,北风沙沙,马蹄唰唰。绕山一周又白搭。
主意不定真难拿,本想回家,不甘回家。催马向南如风刮。
一声马嘶滋啦啦,马蹄飞快,心更佳。马蹄似飞不用夹。
奔去一看黑压压,马群皆在,心才放下。持枪防狼待朝霞。
旧体诗作在内蒙兵团内,也有不小收获。兵团六师五十二团的北京知青巩如旭,是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个。他在兵团曾写有《七律·饮马乌拉盖河》(作于1974年春),《七律·夜过张小冬墓》(作于1975年秋,昌图锡勒)等等。
饮马马拉盖河1974春
天涯数载走红尘,牧马萧萧伴此身。
13。知青文学(13)
岁岁边风吹绿野,朝朝冷月送黄昏。
清歌可拭英雄泪,浊酒难平壮士心。
最是无乌河水,卷去男儿几度春。
夜牧贺斯乌拉1974早春
宝格达山
看四野狂窜银蟒,见九闵酣斗玉龙。
**浩瀚幻弗穷。
想持节苏武,思带甲卫青。
扬鞭魏祖,掷笔班生。
大丈夫千古留名。
抖套杆呼啸边庭,纵铁骧镳骋三盟。1
慕宗懿有怀乘风、泣王勃无路请缨。
血热,鬓青。
漫说道塞北群空。
举大白,望七星。
听紫骝又嘶西风。
有愤冲膺。
在内蒙知青诗群中,有三位成绩比较突出的诗人:李向真(北京知青插队在东乌旗满吐宝力格牧场)、谢小庆(插队在锡林郭勒盟本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毕公社)、尹占华。他们的诗作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既珍视传统,又推陈出新的努力,达到了雅驯与质实的融合。
插队五年1972
李向真
京地草方芽,塞外雪未化。
五年毡包居,隐身草山下。
日食餐奶酪,畅语共蒙话。
游牧逐水草,终年数迁家。
长车缓慢行,牛喘气喷沙。
青草黄且枯,秋羊肥似瓜。
山丹红不长,坚雪白难化。
一览千里豁,岂似陇径狭。
牧羊空寂寞,行路身孤寡。
边风吹脸黑,日晒精神飒。
劲腕挂玉鞭,捷身跨铁骅。
俯手捉青烟,扬臂夺紫霞。
满眸空辽阔,望山不惜马。
草衬人更美,心红志愈大。
乐人行
1972夏谢小庆
北方有乐土,乐土有良才。
聚会皆志士,往来无痴呆。
男儿求真理,女儿弃粉黛。
耕作齐努力,牧驭无惰怠。
膂力掀烈马,巧手建新宅。
身凌塞外雪,怀揣栋梁才。
出门纵骅骝,入室溺书斋。
原野竞骑射,厅堂品李白。
持杆长三丈,论史及五代。
浓醇仰头尽,诗文拈手来。
攻读无古今,涉猎及中外。
忧乐连赤县,谈笑多慷慨。
陶公今若在,也将徙其宅。
尹占华,北京知青,在土默特左旗插队。他是诗群中写诗比较勤奋且水平较高的一位。在插队时曾写有:《鹧鸪天》五(1972。4)、《野草》二(1969。4)、《园地劳动时作》(1969。8)、《浣溪沙》三(1972。6)等。限于篇幅,在其诗作中仅选录二:
春思1969
一字归飞雁,高空过我呼。
天长归路远,过了几长途。
尔雁听我请,可有我之书?
八声甘州·苦菜1972。5
苦菜苗,处处有留踪,绿影遍平川。
任滩前堤上,沟头垅内,道侧途边。
虽是尝来苦涩,亦可慰饥寒。
幼小谁家子,寻挑携篮?
老农曾经教我,在沸汤煮过,拌辣调盐。
正当今缺菜,掘得满衣衫。
做将来,东邻劝客,莫须嫌,努力望加餐。
吾知矣,不知味苦,怎爱甘甜!
在内蒙诗群中,还有不少出色的女诗人。她们的诗作,格调豪迈、飘逸,不乏英雄气质。不仅沉实、老到,而且意韵幽长。
下雨1969。7。12
赵秉宜
天铺灰烟云簇墨,雷声压顶天欲堕。
飞砂走石电光闪,倾盆大雨从天落。
雨打毡包如鼓作,直到夜深势不弱。
疑是天空裂缝多,女娲补天不负责。
(作者:女,插队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都宝力格牧场)
诗二
秉懿
五月天1969。5。22
冰雹打马鞍,雪花飞翩翩。
雨湿皮得勒,正是五月天。
深秋白日1972。10。2
云压山欲碎,天缝见斜晖。
风劲黄草狂,羊儿顶雪回。
14。知青文学(14)
(作者:女,插队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牧场)
诗一
叶小静
平地一声朔风起,搅昏茫茫几万里。
请君试看飞雪处,也有几多牧羊女。
(作者:女,插队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都宝力格牧场)
在内蒙知青的诗作中,“惜别”内容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知青们在草原极其艰苦的生活岁月中,结成了肝胆相照的真挚友。在1971、1972年前后,不少知青离开草原,在留下的知青中引起极大震动。惜别时,有愧疚、有悲伤、有羡慕、有失落……酸咸苦辣都有,可谓百感交集。知青的惜别,与古人咏叹的惜别不同,它更猛烈地摇撼人心,更具有群体的共性。内蒙知青诗人们在“惜别”这一题材上,留下更多感人的诗篇也是理中事。
前途知己知何在,伤愧又下一层楼。
——王石丞《惜别》1974。10。10
掷泪无送友去,归来空身对旧营。
——李向真《送别》
恸哭无声动天地,解味之人唯独有。
——王家元《赠李阳别离》1975。9。26
草堂简宴饯君行,月洒冰窗雪满庭。
莫叹沉沉冬夜永,三星斜落是黎明!
——王唏《送友返京》1972。11。14
在当年在一“惜别”的诗在内蒙知青中辗转传抄,此诗回肠九转、细致入微地表述了惜别的怀。诗在传抄中遗失了诗作者的姓名。现将此诗转录如下:
《惜别》佚名1972
金风吹尽兮,牧草皆黄。寒冬将至兮,生灵感伤。
寂空无限兮,风摧云荡。云聚云散兮,不与人商。
草原生活兮,已涉五黄。生活战斗兮,越练越强。
团结友爱兮,互助互帮。今将众散兮,好景不长。
已去欲行兮,各有主张。共同奋斗兮,再不复常。
昔日之景兮,只现梦乡。呜呼哀哉兮,令吾彷徨。
如此而已兮,抛去幻想。恋群深兮,枉自断肠。
吾今亦去兮,将不还乡。思离战友兮,珠泪成行。
汝欲东北兮,吾去青藏。相隔万里兮,不得重访。
四载共同兮,深刻印象。梦寐重聚兮,觉来渺茫。
想而又想兮,伤之复伤。借此纸笔兮,辞别此方。
吾之过错兮,诸君原谅。但愿众位兮,百事如偿。
内蒙牧区知青的诗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强烈的时代气息,融合进白话诗的一些手法,使旧体诗显出抒展、浅白的风貌。诗作往往突破格律,却仍能天然地朗朗上口。特别是不少诗作具有“民歌风”,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然,在探索中也有很多不足,如有一些蛮横破律的地方,损害了音韵美。而且有些诗作失之粗疏,一挥而就,不再修改、斟酌,影响了诗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由于找到的材料十分有限,所以无法对内蒙知青的文学活动规模,及其成就作出哪怕是初步的总体估价。但仅就已搜集到的材料看,在“文革”期间内蒙牧区知青所创作的散文、旧体诗已有相当可观的成绩。
在散文方面,主要是记述文,质量上乘,“文革”中没有产生优秀散文的说法,是打破了。
在旧体诗方面,牧区知青诗人们做了大量的开拓工作。就目前积累、搜集到的约300诗作看,已形成内蒙知青诗作的共同风格,作为“内蒙牧区诗群”已具有冲击旧体诗坛的力量。
1。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1)
《未表的**诗词》
中
国古典诗词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同文文受到猛烈冲击。***在当代,白话诗歌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在“文化大革命”前,旧体诗词被视为封建文化的残余,至少是社会所不提倡的,它在青年中间的影响日益缩小。**、鲁迅都反对青年写旧诗,提倡青年写新诗。但是诗歌艺术内在的规律,并不是政治干预可以扭转的。**、鲁迅、郭沫若等人习惯于运用旧诗词形式,部分由于他们对古文的熟悉,根本原因是古典诗词艺术功能与传统的丰厚。“左”的政治因素的不合理压抑,本身就意味着艺术规律有力的反驳。特别是**诗词在60年代初的广泛影响,也为旧体诗写作在“文革”的普及作了历史的准备。
“文革”爆后,被视为封建黑货的旧体诗词被列为扫荡对象之一。唐诗、宋词连同“黄|色小说”几乎被焚烧殆尽。连杜甫也被贴上“儒家”标签加以批判。作品被抄、被毁,作者受到批斗。古典诗词的命运到了灭绝关头。可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突破了“左”的思想束缚,不顾密织的文网,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把旧体诗词视为打破八股,建立新语的途径,视为一种高雅、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
他们打破任何框框自行摸索,借用旧形式来表达新的思想感、新的现实生活。在“文革”中,北大教授王力的《诗词格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手抄、油印。旧体诗词不仅没有销声匿迹,一蹶不振,反而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古典诗词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过“文革”之前。在吸收和借鉴古诗词,推动新诗创作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文革”后,各地诗社组织犹如雨后春笋,遍布大江南北,各种以旧体诗词为主的刊物不下几十种,各地还不乏自费印刷,内部交流的诗集。这证明了“文革”十年中的确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古典诗词爱好者和写作者。
“文革”中古典旧体诗在群众中的迅速普及展,有一部分功劳应归功于当时流传全国的《未表的**诗词》。这本收有25诗词的集子,经过红卫兵传抄、翻印在1966年10月即迅速流传到各大城镇及穷乡僻境。其流传之广,流传之速,实属空前。其中不乏政治因素,但其诗句在艺术上的感染力与新鲜,也是其能够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
《未表的**诗词》中大部分诗作的真实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陈明远,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数学系。在“文革”前即受教于郭沫若、田汉、老舍、王力、以群等人。
1961年作者20岁,曾带几枚雨花石去拜访郭沫若。郭沫若很高兴地对他说:“我给你出个题目,你就写一歌颂石头的诗词吧!”作者思索片刻,便当场填出一阕《沁园春·咏石》:
璞玉一方。切琢无疵,磨砺光。
岂怡红公子,命根惟系;梁山好汉,天道周行?
烈火难熔,狂风不倒,迸出齐天大圣王。
传千古,数几多宝库,龙窟云冈。
谁铁石心肠?有热血沸腾涌满腔。
任离合悲欢,不动声色;嬉怒笑骂,皆为文章!
上补青天,下填沧海,焚身碎骨自刚强。
了此愿,亦不枉平生,非梦一场!
郭沫若大为赞赏,并将此诗转寄陈毅元帅,加以介绍、推荐,田汉、老舍等人对他也加以指导。可以说,作者实际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小圈子中培养出来的。
在“文革”中被流传的《未表的**诗词》其中确有6系出自**之手,其余19为陈明远所作。这19的文风、致确有几分像**的手笔。诗作青春磅礴,语汇新鲜,融合现代生活感与古典形式之中,新鲜的现代语,轻松流溢于格律之间,宛如活水,清澈跌宕,毫无滞碍。写到欢愉之处,仿佛“我口写我手”。
沁园春·游十三陵水库
百侣游踪,歌翻柳浪,舞引东风。
2。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2)
念平生所爱,红岩翠柏。***
少年壮志,海阔天空。
水库深,陵园恨重,是血汗浇来春意浓。
风雷动,将山川洗净,笑指长红。
青春烈火正熊。春岂在温房草木丛?
愿耿耿丹心,耀如赤日,铮铮硬骨,强似苍松。
一往无前,万难不屈,偏向悬崖攀绝峰。
望环宇,将红旗高举直上云中。
他的诗词文采魄丽,富于浪漫调:
“星谱凯旋曲,水拍自由诗,脚底琼花飞舞,惊喜却痴迷。”
“闪闪青眸子,霞染海魂衣。”
作为青年,诗人有一个美好、博大的怀:
“火旗挥舞冲天笑,赤遍环球是我家。”
作为一个青年,他拥有整个世界,拥有美妙的明天。他充满了自信,去开创**的新社会。他是50…60年代党培养出来的一代接班人,他所表达的感能在同代人心中产生巨大共鸣。
七律·答友人
问余何日喜重逢,笑指沙场火正熊。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
志存胸内跃红日,乐在天涯战恶风。
似水柔何足恋,堂堂铁打是英雄。
还有其他一些诗句,深深印在广大读者的心中。如:“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还如:“千钧霹雳轰河汉,万里风焰照天烧”,被《人民日报》引用于社论之中。如“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已有后来人,”在1976年“四五”被改写成横幅悬挂在**广场上。
《未表的**诗词》推动了一代青年人运用旧体诗形式去进行大胆创作,改造旧形式来表现新的斗争生活。它破除了人们对旧体诗的恐惧症,证明古典诗词可以为一般青年人所掌握,可以充分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
成年知识分子们的地下诗作
在“文革”中,大量老干部、知识分子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几无人幸免。加上文字狱,许多过去写旧体诗的人们为了避祸干脆搁笔。偶尔落笔也只在亲友之间交流,绝不轻易示人。尽管如此,“文革”结束后,这些藏之箧底的诗词汇集起来,仍然达到了相当数量。因为这部分诗词出于痛苦的年代,极少应酬、唱和与附庸风雅的作品,所以作品比较真诚、质朴,非浮泛之作。
1.干校诗作
剧作家吴祖光,“文革”运动一开始即被隔离审查。他刚刚从流放地北大荒回来,又被带走,留下妻子儿女。后来,其妻新凤霞也去了干校,子女去了兵团,一家人四分五裂。吴祖光在团泊洼“五七干校”,写下《枕下诗》集,记述当时的思念家人的心。
又是春来绿柳丝,花开陌上雁归时。
栖遥萌眼思亲泪,一见家书便似痴。
春光浩荡好咏诗,绿遍天涯两地知。
看取团圆终有日,安排重过少年时。
因为当时运动造成一家人天各一方的况非常普遍。这类思乡之在当时的诗词中多有反映,如舒芜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晚凉杂咏五》。写的是同一题材:
历纸明朝又立秋,年华无语水东流;
珠帘残夜峨眉月,待到团圆是白头。
碧血朱颜惹梦多,今宵不看鹊填河。
劳尘满面如霜鬓,七载人间忍泪过。
在遭逢内乱,家破人亡,被驱赶至“五七干校”进行改造,阅尽兴亡之后的诗人,所之声大致凄楚苍凉。这些思乡之作是其中一小部分,但记录下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思想感。
2.反映批斗生活的诗作
“文革”的政治运动将一代知识分子、干部卷入斗争漩涡,历尽磨难。反映批斗经历,成为“文革”地下诗作的重要内容。经历浩劫,蒙受屈辱,却使诗人们风骨更加倔傲,不屈不挠。
读姚某《评〈海瑞罢官〉》文,生吊吴晗用鲁迅先生原韵
李晴1965
鲠介书生气,森严论战场。
又成刀下醢,掩卷一彷徨。
李晴在“文革”中身陷囹圄达8年。**倒台后方出狱。吴晗于1968年12月10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3)
七绝
廖沫沙
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如今爱折腰。
扭臂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
廖沫沙为“三家村”黑帮之一。1966年冬至1967年底,他同吴晗、邓拓被拉到工厂、农村批斗。一天斗二三场,天天不断,斗了一年多。吴、邓死于迫害,廖沫沙得以幸存。此诗即作于1967年7月至8月的批斗会上。
高汉(1926…)原名陈汉皋,浙江天台人。早年参加革命,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室工作。“文革”中曾被关押八年。单身牢房异常孤寂,如同独处沙漠之中,一天晚上,他听见铁窗外传来蛙鸣,仿佛听见天乐一般的悦耳,可惜到了第二天夜里,蛙声再也没有响起。他有感写下“听蛙”二。
昨宵蛙鼓小窗前,一夜乡心不忍眠。
最是江南好风景,碧秧如剪雨如烟。
今宵何处觅歌喉,敢是已因“反动”揪。
但愿蛙邦无“左”派,隔墙击鼓舞孤囚。
在“文革”运动中,诗人们遇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事,他们也用笔记述了这种独特境遇和经历。
七律·兰叶
李汝伦
窗外有玉兰树一株高达十米,因武斗流弹穿过,叶飘入窗,落案上,似有所诉。为八句志之,时在八月之望。
流弹飞来过小庭,几枚兰叶入窗轻。
非关病老和秋令,却带伤残共血腥。
无用书生难辟鬼,有秃笔怕谈兵。
起听枝干摇不住,摇是心中恨恨声。
七律
聂绀弩1969
解晋途中与包与轨同铐,戏赠。
牛鬼蛇神第几车,屡同回望京华。
曾经沧海难为泪,便到长城岂是家。
上有天知公道事,下无人溺死灰耶?1
相依相靠相狼狈,掣肘偕行一笑“哈……”
自是
吕飞千
六二年仲骥行猎,误毙村民饲鸭,曾打油嘲之,未料“文革”中意指为翻案铁证,苦于逼供,仓促成一律,当时率而成章。
自是家禽岂野鸭,风流人物一时差。
须冷微命平生苦,应悔神枪到处夸。
千古曲枉沉寂寞,一番教训重生杀。
豆棚瓜架说会道,为猎当分野与家。
这三诗,仿佛三则“诗话”,颇具故事性。状状景都比较生动。特别是吕飞千的《自是》一,随机应变,七步成诗,对造反派进行劝讽,短意长。读了这样的诗,令人回想起那个荒唐的年代,诗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在“文化大革命”中,诗人们留下不少旧体诗作,其中反映“文革”运动漩涡中心的体验与感悟的诗作,会有相当数量。只是这些诗作多散在各报章刊物上,难以读到,还有一些至今压至箧底,这都是令人感到可惜的。现将仅见的一些有“文革”特色的诗词佳句搜拾、摘录如下:
年查岁审都成罪,戏语闲谈尽上纲。
——《枕下诗》吴祖光
浑身瘦骨终残骨,满面伤痕杀泪痕。
——聂绀弩
天生丽质甘淡泊,只写秋容不写春。
——《题黄永五同志玉替长卷二十韵》1975秋,吴世昌
(注:正当“猫头鹰事件”黄永玉受批判之时,题赠。)
可怜晁错临东市,朱紫朝衣尚未除。
——荒芜
遵命争易于革命,求仁诚难乎得仁。
——《无题》1969。10公木
送君不折三春柳,摆去摇来只信风。
——《赠友人》芋农
无端触怒执金吾,碑下丹墀有血涂。
——《咏史十六》1976。45唐兰
但得一能耸听,布衣自可猎公卿。
——(同上)唐兰
九州无力鸣喑马,举国谁教起病梅。
——《七律·风夕》1967李晴
安宁河畔安宁末?抚犊呼雏待夜明。
——李亚群
我有热血流不得,心香遥共阵云高。
——《七绝四》陶铸(注:时囚禁卐字廓,闻珍宝岛之战)
4。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4)
剖心有血涂青史,滴泪无声哭故人。
——《吊吴天石同志》沙元伟
葵断蓬头仰望日,鱼僵倦眼望归川。
——公木
3.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诗歌
洪敦六(1907…1972)安徽怀宁人,死于“文革”中。早年留学英、法,获经济学博士。曾在湖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任教授。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自然饱受凌辱。在他去世两年之前,即1970年,曾沉痛地写下“纪事诗”四,这里选录其中二:
万方酣战伐,四海竞争端。
放手抛藤杖,低头著纸冠。
妻儿悲远敌,故旧默长叹。
谁识精忠者,宵深也劈棺。
饥寒夸饱暖,事事胜当年。
谁作硬头汉,时防软铁鞭。
塞流农断市,废学士耕田。
唱罢“三忠曲”,低回欲问天!
洪敦六的遗作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不止于倾诉个人的悲惨遭遇,而且怀有悲悯苍生的忧思。
李汝伦(1930…2010)吉林省扶余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曾著有《种瓜得豆集》和《性灵草》。“乞妇”一诗,以朴素的语,记述了当时社会底层——农民的深重苦难。这诗令人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
乞妇(1975年)
面涂菜色目无光,衲头破盎倚街墙。
皱纸颠倒书大字,贫农三代衡山阳。
趋前俯身细讯问,呐呐心似积恚愤。
天公行令失律多,官家风雨难调顺。
农户不敢饲鸡豚,荒废自留一亩园。
纵然有曲无处直,冬行夏令为谁!
前年春荒秋霖溢,去年夫丧翁衰疾。
我弱待哺两饥儿,三飧糙粝何由出?
闻道岭南冬少寒,千里一儿乞路难。
音断祖孙宁蓬荜,一老一幼度岁阑。
罢酸泪双双堕,月来艰难足半跛。
呼儿大礼谢叔叔,但愿天下善心多几颗。
我析困顿属暂时,将来日子定红火。
闻我斯语心则降,到家乡目有芒。
怀中抚儿忽咽噎,“爷爷哥哥可安康?”
抬头冷风吹日晚,回面壁上“粮为纲”。(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796/ )
在内蒙知青创作中,散文占有很大比重。其内容主要反映知青在边疆的生活场景。
在《草原启示录》(内蒙知青群体回忆录)中收入的李三友《放羊第一天》,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这篇文章选自《阿巴嘎的春天》中的一章。原文有十章,写于1974年。过了18年,再读此文,其文学水平仍然是一流的。
在同一回忆录中收入的李大同《雅干锡力日记》,写于1973年夏。说是日记,实际上是散文。其中“赛马”一段,在“文革”中曾被旗内知青加以传抄。它显示出了内蒙知青在文学上的坚实功力。
《阿巴嘎的春天》生动、细腻地记述了草原生活的一个个奇妙的瞬间。
“天已亮,包里蒸汽腾腾,一柱金光透过门窗,斜在我的炕旁,一看表,8点,就呼地一下坐起来,把正喝茶的老头吓了一跳,‘睡得好吗?’他转过头对我笑着。我边穿衣服边应着,隔着白气听到淖尔金仿佛又在用勺不住翻腾锅里的茶。这个动作真成了她的嗜好,仿佛会从搅出的白气里见到极乐世界似的、我顺着光柱摸到门,淖尔金喊:‘喝茶!喝茶!’我说了两声‘知道’,‘嘭’地关上门出去了。里面根登很自信地对老婆说‘人家解手’。
呵,多好的天!晴空万里,太阳已经老高了。白茫茫的草原晃得人睁不开眼,远处胡伟的额尔登乌拉山蒙着一层淡蓝色的雾气,小鸟藏在四面八方不停地唱着,根登的牛群卧在前面霜雪闪亮的草丛里吐着白气,有几头站着伸懒腰。我的马在东梁上吃草,嘴巴粘在地上一动不动,像雕像一样。”
——《阿巴嘎的春天》
《雅干锡力日记》记述了知青同一匹青马的感。讲述了一匹野马经过驯养、训练最后成为全旗那达慕大会第一名的故事。其中知青与草原、与牧民血与肉的亲渗透纸背。
“我抖擞起精神牵着青马走向主席台,只觉得全场所有目光和议论都集中在青马、马上的孟克和我身上,我浑身燥热……
附近最有名的唱马人那木吉拉老汉骑上一匹高大的白马,站在授奖马队的面前开始为大会唱马。当老人用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蒙古语盛赞干青包勒和北京思赫腾(知识青年)时,我把脸紧贴在青马粗壮的脖子上,热泪夺眶而出。”
——《雅干锡力日记》
在阿巴嘎旗写散文(一般为记述文)的知青不少。当时传阅的散文还有:《小青马》、《打狼》、《五年》等。
4.《马背上的歌》和《扎洛集》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格牧场,有一个写诗的知青小圈子,由北京二中知青邢奇、施小明、刘玉平、陈达实、董士芳五人为骨干。在1971…1972年期间他们曾将自己所写的“半旧体诗”(邢奇语)编在一起,命名为:《马背上的歌》,共出了三集,合71。诗集都是用复写纸复写的,裁纸钉成一本。
11。知青文学(11)
《马背上的歌》逐渐流传开来,在东乌珠穆沁旗后来又出现一本知青诗集《扎洛集》(80)(注:扎洛——蒙语知识青年)。***主要以原《马背上的歌》为主,又收入旗内其他生产队知青的半旧体诗若干。《扎洛集》是油印的,数量多,流传的也就更远了。
邢奇、施小明等人,为北京二中初三学生,分在一个生产队。当时分到内蒙牧区的二中学生有389人,邢奇所在队有39名知青,二中的有15人,因为邢奇等人以前有些古文底子,加上放牧时的极端孤独、寂寞,邢、施、刘、陈、董五个人常凑在一起写诗,周围生活中的任何事,无不能入诗,如施小明对上面领导人对知青冷暖、死活不顾不问,写出的打油诗:“囊中有米寥寥可数,零肉碎骨暂充饥肠……甚叹也,便如何敦促,重开新章。”
邢奇对团长下队向蒙古老乡要羔皮、黄油一事,写有打油诗“百里迢迢,团长驾到,吉普串包,……喇叭响,载坛坛罐罐,得胜还朝。”
邢奇在支边时(1975年)曾写有长篇散文,记述知青在牧区的生活,这篇散文的一小部分后来在编辑《草原启示录》时,曾被收入启示录。在这篇文章中,邢奇介绍了几段北京知青写打油诗的形。
小q蒙语很差,便去请教一个学得较好的“大公”。大公给他提供了不少蒙文词,小q受益匪浅。大公得意之余说道:“本人最近做了蒙文诗。”于是大公摇头晃脑将此诗慢慢吟将出来:
俄诺吉勒握拉码
加斯依和奥布斯巴嘎
乌呼鲁也布怪
浩尼更埃那
翻译成汉话就是:
今年真不得了,雪大草少。
牛走不动,羊更害怕。
蒙文诗如此朗朗上口,使小q不胜钦佩,便写了一打油诗,呈给大公。诗曰:
我与牧民话不通,忙去请教高材生。
此人住处不算远,他的外号叫大公。
找上门去一攀谈,名声果然不虚传。
见我虚心来求教,便开腹贮示愚顽。
日常蒙语无不知,而且能做蒙文诗。
摇头慢慢吟出来,此时意态颇矜持。
劈头一个感叹词,突兀不凡露天资。
如此大才谁不赞,不由弟子不尊师。
“哈哈哈”,大公得意地笑了。
后来小q碰见了一个懂汉语的蒙古族干部,给他背了大公的蒙文诗。那人听了,仰天大笑。“怎么样?不错吧?”小q急着问。不料那人说“这叫什么蒙文诗!蒙文诗不是在句后,而是在每行头一个词的头一个音节上押韵的。”
春节的聚餐是很热闹的,放羊的各包留下一个下夜的,其余的都参加了。羊倌、牛倌、马倌,济济一包,凑了十几个人,这在牧业队已经很难得了……
最后吃的是炸糕,红糖馅,用牧民给的黄油调的。由几个公认擅长烹调的操持,他们垄断了案板和油锅,不容他人插手。于是闲着的人就天南海北地聊着。当第一批炸糕出锅的时候,人多糕少,一个人提议作宝塔诗,谁先续上谁就吃。大家齐声说:“高!”这个“高”字就作为宝塔顶尖定之韵。立刻有人叫出“炸糕”,同时伸手就去抓。当宝塔续到第九层的时候,炸糕已经出了第二锅,足够吃上一轮的了,而且大家已经满足了宝塔的高度。于是在对宝塔诗极其兴奋的回味**进炸糕。
那宝塔诗是这样的:
高
炸糕
赶快捞
里嫩外焦
香气往上飘
充满了蒙古包
顿时肚里馋虫闹
馋得我口水往出冒
续不上诗你就吃不到
至今邢奇还记得那续第九层的,掰着手指一字一顿地数出那九个字时的得意样子。当时,满蒙古包都哄堂大笑了。
5.马背诗篇
在内蒙知青中写诗的人当有不少,但尚无法进行准确的估计。《草原启示录》编委会(由内蒙知青组成)在编辑《草原启示录》时,征集到当年知青寄来的马背诗200篇,其中新旧体诗各占一半。这些诗显示出内蒙诗群一定的实力。但由于编委会的编辑方针,这些诗绝大部分未能表。
12。知青文学(12)
新体诗,内蒙知青往往采用蒙古民歌方式写作,风格独特,优美抒,读后给人留下美妙难忘的印象:
《欢迎你》
李仲琪
欢迎你,亲爱的朋友!
只要你带着巴特尔的荣誉来到这里,我会宰掉最肥的羯子,(注:巴特尔,英雄)
双手捧出喷香的里脊。***
我要用新鲜的牛奶,
注入锃亮的铝壶,
调进最好的黄油、奶皮子,
给你煮出喷香的奶茶。
牵出心爱的骏马,
备上闪亮的银鞍,
佩上精致的小马鞭啊,
把你驼进我们美丽的草原。
(作者原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公社)
《马群下夜》(二,选一)
李志伟(1968。12)
一、起程
夜光闹钟正指十点,
满空星星还没出全。
儿马子一声高鸣长嘶,
要把马群领入明天。
备好马鞍子,
扎紧长腰带。
我们的马倌,
这就跟群去下夜。
夜幕中,
马群像一支神奇的快艇部队,
向着草原雪海深处破浪起航。
北斗作罗盘,
群山是航标,
掌舵人就是风来雪去的阿都沁。(注:阿都沁?蒙语,马倌)
在内蒙知青的诗歌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还属旧体诗。经过十年锤炼,这些诗作形成了雄浑粗犷、豪迈、淳厚的风格。知青们在运用古体诗表现当代人生活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在写作“半旧体诗”方面,积累了不少珍贵的经验。
限于篇幅仅介绍几个成绩比较突出的诗人及诗作。在这些诗人及诗作背后存在着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诗群。
先介绍北京二中知青写诗圈子(邢奇、施小明、刘玉平、陈达实、董士芳等)的诗作。限于篇幅,只从他们的诗集:《马背上的歌》中摘录四。
沁园春·冬牧
施小明
草原冬色,莽莽苍苍,遍地皆白。
惟风撼乾坤,撕肤割面,雪掩旷野,满目皑皑。
惨惨白日,瑟瑟羊群,阵阵狼嗥阵阵哀。
朝天啸,荡深山幽谷,壮我胸怀。
纵马独上高台,看无数英雄尽沓来。
昔陈公下涕,感时伤景,千古绝唱,至今不衰。
天地幽幽,人生渺渺,此身何处展雄才?
蓦回,见夕阳残照,马嘶羊归。
清平乐·冬迁
施小明
羊归何处?漫漫牛车路。
茫茫雪原西行去,不知搬家几度。
落日余晖尽收,寒凝大地生愁。
遥望毡包新立,恰似海上孤舟。
放马杂记(五则选二)
刘玉平
一、接马群
惊惊颤颤,新倌上任三把汗。
一怕丢马。狼吞虎咽吃晚饭。
二怕狼掏,声嘶力竭通宵喊。
三怕混群,脖子直伸不停看。
交班之后灯下喘,浑身酸四脚软。
新接马群没经验,必然要闯这一关。
有朝一日控千蹄,凌云双翅自由展。
二、找马
正是阴历二十八,暮色一降,如蒙黑沙。饭后急忙穿大哈。(注:大哈,蒙语皮外套)
一丘一草将人耍,远看似马,近看没马。奔波一阵真抓瞎。
找遍山坡找山崖,北风沙沙,马蹄唰唰。绕山一周又白搭。
主意不定真难拿,本想回家,不甘回家。催马向南如风刮。
一声马嘶滋啦啦,马蹄飞快,心更佳。马蹄似飞不用夹。
奔去一看黑压压,马群皆在,心才放下。持枪防狼待朝霞。
旧体诗作在内蒙兵团内,也有不小收获。兵团六师五十二团的北京知青巩如旭,是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个。他在兵团曾写有《七律·饮马乌拉盖河》(作于1974年春),《七律·夜过张小冬墓》(作于1975年秋,昌图锡勒)等等。
饮马马拉盖河1974春
天涯数载走红尘,牧马萧萧伴此身。
13。知青文学(13)
岁岁边风吹绿野,朝朝冷月送黄昏。
清歌可拭英雄泪,浊酒难平壮士心。
最是无乌河水,卷去男儿几度春。
夜牧贺斯乌拉1974早春
宝格达山
看四野狂窜银蟒,见九闵酣斗玉龙。
**浩瀚幻弗穷。
想持节苏武,思带甲卫青。
扬鞭魏祖,掷笔班生。
大丈夫千古留名。
抖套杆呼啸边庭,纵铁骧镳骋三盟。1
慕宗懿有怀乘风、泣王勃无路请缨。
血热,鬓青。
漫说道塞北群空。
举大白,望七星。
听紫骝又嘶西风。
有愤冲膺。
在内蒙知青诗群中,有三位成绩比较突出的诗人:李向真(北京知青插队在东乌旗满吐宝力格牧场)、谢小庆(插队在锡林郭勒盟本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毕公社)、尹占华。他们的诗作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既珍视传统,又推陈出新的努力,达到了雅驯与质实的融合。
插队五年1972
李向真
京地草方芽,塞外雪未化。
五年毡包居,隐身草山下。
日食餐奶酪,畅语共蒙话。
游牧逐水草,终年数迁家。
长车缓慢行,牛喘气喷沙。
青草黄且枯,秋羊肥似瓜。
山丹红不长,坚雪白难化。
一览千里豁,岂似陇径狭。
牧羊空寂寞,行路身孤寡。
边风吹脸黑,日晒精神飒。
劲腕挂玉鞭,捷身跨铁骅。
俯手捉青烟,扬臂夺紫霞。
满眸空辽阔,望山不惜马。
草衬人更美,心红志愈大。
乐人行
1972夏谢小庆
北方有乐土,乐土有良才。
聚会皆志士,往来无痴呆。
男儿求真理,女儿弃粉黛。
耕作齐努力,牧驭无惰怠。
膂力掀烈马,巧手建新宅。
身凌塞外雪,怀揣栋梁才。
出门纵骅骝,入室溺书斋。
原野竞骑射,厅堂品李白。
持杆长三丈,论史及五代。
浓醇仰头尽,诗文拈手来。
攻读无古今,涉猎及中外。
忧乐连赤县,谈笑多慷慨。
陶公今若在,也将徙其宅。
尹占华,北京知青,在土默特左旗插队。他是诗群中写诗比较勤奋且水平较高的一位。在插队时曾写有:《鹧鸪天》五(1972。4)、《野草》二(1969。4)、《园地劳动时作》(1969。8)、《浣溪沙》三(1972。6)等。限于篇幅,在其诗作中仅选录二:
春思1969
一字归飞雁,高空过我呼。
天长归路远,过了几长途。
尔雁听我请,可有我之书?
八声甘州·苦菜1972。5
苦菜苗,处处有留踪,绿影遍平川。
任滩前堤上,沟头垅内,道侧途边。
虽是尝来苦涩,亦可慰饥寒。
幼小谁家子,寻挑携篮?
老农曾经教我,在沸汤煮过,拌辣调盐。
正当今缺菜,掘得满衣衫。
做将来,东邻劝客,莫须嫌,努力望加餐。
吾知矣,不知味苦,怎爱甘甜!
在内蒙诗群中,还有不少出色的女诗人。她们的诗作,格调豪迈、飘逸,不乏英雄气质。不仅沉实、老到,而且意韵幽长。
下雨1969。7。12
赵秉宜
天铺灰烟云簇墨,雷声压顶天欲堕。
飞砂走石电光闪,倾盆大雨从天落。
雨打毡包如鼓作,直到夜深势不弱。
疑是天空裂缝多,女娲补天不负责。
(作者:女,插队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都宝力格牧场)
诗二
秉懿
五月天1969。5。22
冰雹打马鞍,雪花飞翩翩。
雨湿皮得勒,正是五月天。
深秋白日1972。10。2
云压山欲碎,天缝见斜晖。
风劲黄草狂,羊儿顶雪回。
14。知青文学(14)
(作者:女,插队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牧场)
诗一
叶小静
平地一声朔风起,搅昏茫茫几万里。
请君试看飞雪处,也有几多牧羊女。
(作者:女,插队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都宝力格牧场)
在内蒙知青的诗作中,“惜别”内容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知青们在草原极其艰苦的生活岁月中,结成了肝胆相照的真挚友。在1971、1972年前后,不少知青离开草原,在留下的知青中引起极大震动。惜别时,有愧疚、有悲伤、有羡慕、有失落……酸咸苦辣都有,可谓百感交集。知青的惜别,与古人咏叹的惜别不同,它更猛烈地摇撼人心,更具有群体的共性。内蒙知青诗人们在“惜别”这一题材上,留下更多感人的诗篇也是理中事。
前途知己知何在,伤愧又下一层楼。
——王石丞《惜别》1974。10。10
掷泪无送友去,归来空身对旧营。
——李向真《送别》
恸哭无声动天地,解味之人唯独有。
——王家元《赠李阳别离》1975。9。26
草堂简宴饯君行,月洒冰窗雪满庭。
莫叹沉沉冬夜永,三星斜落是黎明!
——王唏《送友返京》1972。11。14
在当年在一“惜别”的诗在内蒙知青中辗转传抄,此诗回肠九转、细致入微地表述了惜别的怀。诗在传抄中遗失了诗作者的姓名。现将此诗转录如下:
《惜别》佚名1972
金风吹尽兮,牧草皆黄。寒冬将至兮,生灵感伤。
寂空无限兮,风摧云荡。云聚云散兮,不与人商。
草原生活兮,已涉五黄。生活战斗兮,越练越强。
团结友爱兮,互助互帮。今将众散兮,好景不长。
已去欲行兮,各有主张。共同奋斗兮,再不复常。
昔日之景兮,只现梦乡。呜呼哀哉兮,令吾彷徨。
如此而已兮,抛去幻想。恋群深兮,枉自断肠。
吾今亦去兮,将不还乡。思离战友兮,珠泪成行。
汝欲东北兮,吾去青藏。相隔万里兮,不得重访。
四载共同兮,深刻印象。梦寐重聚兮,觉来渺茫。
想而又想兮,伤之复伤。借此纸笔兮,辞别此方。
吾之过错兮,诸君原谅。但愿众位兮,百事如偿。
内蒙牧区知青的诗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强烈的时代气息,融合进白话诗的一些手法,使旧体诗显出抒展、浅白的风貌。诗作往往突破格律,却仍能天然地朗朗上口。特别是不少诗作具有“民歌风”,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然,在探索中也有很多不足,如有一些蛮横破律的地方,损害了音韵美。而且有些诗作失之粗疏,一挥而就,不再修改、斟酌,影响了诗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由于找到的材料十分有限,所以无法对内蒙知青的文学活动规模,及其成就作出哪怕是初步的总体估价。但仅就已搜集到的材料看,在“文革”期间内蒙牧区知青所创作的散文、旧体诗已有相当可观的成绩。
在散文方面,主要是记述文,质量上乘,“文革”中没有产生优秀散文的说法,是打破了。
在旧体诗方面,牧区知青诗人们做了大量的开拓工作。就目前积累、搜集到的约300诗作看,已形成内蒙知青诗作的共同风格,作为“内蒙牧区诗群”已具有冲击旧体诗坛的力量。
1。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1)
《未表的**诗词》
中
国古典诗词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同文文受到猛烈冲击。***在当代,白话诗歌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在“文化大革命”前,旧体诗词被视为封建文化的残余,至少是社会所不提倡的,它在青年中间的影响日益缩小。**、鲁迅都反对青年写旧诗,提倡青年写新诗。但是诗歌艺术内在的规律,并不是政治干预可以扭转的。**、鲁迅、郭沫若等人习惯于运用旧诗词形式,部分由于他们对古文的熟悉,根本原因是古典诗词艺术功能与传统的丰厚。“左”的政治因素的不合理压抑,本身就意味着艺术规律有力的反驳。特别是**诗词在60年代初的广泛影响,也为旧体诗写作在“文革”的普及作了历史的准备。
“文革”爆后,被视为封建黑货的旧体诗词被列为扫荡对象之一。唐诗、宋词连同“黄|色小说”几乎被焚烧殆尽。连杜甫也被贴上“儒家”标签加以批判。作品被抄、被毁,作者受到批斗。古典诗词的命运到了灭绝关头。可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突破了“左”的思想束缚,不顾密织的文网,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把旧体诗词视为打破八股,建立新语的途径,视为一种高雅、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
他们打破任何框框自行摸索,借用旧形式来表达新的思想感、新的现实生活。在“文革”中,北大教授王力的《诗词格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手抄、油印。旧体诗词不仅没有销声匿迹,一蹶不振,反而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古典诗词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过“文革”之前。在吸收和借鉴古诗词,推动新诗创作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文革”后,各地诗社组织犹如雨后春笋,遍布大江南北,各种以旧体诗词为主的刊物不下几十种,各地还不乏自费印刷,内部交流的诗集。这证明了“文革”十年中的确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古典诗词爱好者和写作者。
“文革”中古典旧体诗在群众中的迅速普及展,有一部分功劳应归功于当时流传全国的《未表的**诗词》。这本收有25诗词的集子,经过红卫兵传抄、翻印在1966年10月即迅速流传到各大城镇及穷乡僻境。其流传之广,流传之速,实属空前。其中不乏政治因素,但其诗句在艺术上的感染力与新鲜,也是其能够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
《未表的**诗词》中大部分诗作的真实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陈明远,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数学系。在“文革”前即受教于郭沫若、田汉、老舍、王力、以群等人。
1961年作者20岁,曾带几枚雨花石去拜访郭沫若。郭沫若很高兴地对他说:“我给你出个题目,你就写一歌颂石头的诗词吧!”作者思索片刻,便当场填出一阕《沁园春·咏石》:
璞玉一方。切琢无疵,磨砺光。
岂怡红公子,命根惟系;梁山好汉,天道周行?
烈火难熔,狂风不倒,迸出齐天大圣王。
传千古,数几多宝库,龙窟云冈。
谁铁石心肠?有热血沸腾涌满腔。
任离合悲欢,不动声色;嬉怒笑骂,皆为文章!
上补青天,下填沧海,焚身碎骨自刚强。
了此愿,亦不枉平生,非梦一场!
郭沫若大为赞赏,并将此诗转寄陈毅元帅,加以介绍、推荐,田汉、老舍等人对他也加以指导。可以说,作者实际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小圈子中培养出来的。
在“文革”中被流传的《未表的**诗词》其中确有6系出自**之手,其余19为陈明远所作。这19的文风、致确有几分像**的手笔。诗作青春磅礴,语汇新鲜,融合现代生活感与古典形式之中,新鲜的现代语,轻松流溢于格律之间,宛如活水,清澈跌宕,毫无滞碍。写到欢愉之处,仿佛“我口写我手”。
沁园春·游十三陵水库
百侣游踪,歌翻柳浪,舞引东风。
2。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2)
念平生所爱,红岩翠柏。***
少年壮志,海阔天空。
水库深,陵园恨重,是血汗浇来春意浓。
风雷动,将山川洗净,笑指长红。
青春烈火正熊。春岂在温房草木丛?
愿耿耿丹心,耀如赤日,铮铮硬骨,强似苍松。
一往无前,万难不屈,偏向悬崖攀绝峰。
望环宇,将红旗高举直上云中。
他的诗词文采魄丽,富于浪漫调:
“星谱凯旋曲,水拍自由诗,脚底琼花飞舞,惊喜却痴迷。”
“闪闪青眸子,霞染海魂衣。”
作为青年,诗人有一个美好、博大的怀:
“火旗挥舞冲天笑,赤遍环球是我家。”
作为一个青年,他拥有整个世界,拥有美妙的明天。他充满了自信,去开创**的新社会。他是50…60年代党培养出来的一代接班人,他所表达的感能在同代人心中产生巨大共鸣。
七律·答友人
问余何日喜重逢,笑指沙场火正熊。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
志存胸内跃红日,乐在天涯战恶风。
似水柔何足恋,堂堂铁打是英雄。
还有其他一些诗句,深深印在广大读者的心中。如:“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还如:“千钧霹雳轰河汉,万里风焰照天烧”,被《人民日报》引用于社论之中。如“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已有后来人,”在1976年“四五”被改写成横幅悬挂在**广场上。
《未表的**诗词》推动了一代青年人运用旧体诗形式去进行大胆创作,改造旧形式来表现新的斗争生活。它破除了人们对旧体诗的恐惧症,证明古典诗词可以为一般青年人所掌握,可以充分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
成年知识分子们的地下诗作
在“文革”中,大量老干部、知识分子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几无人幸免。加上文字狱,许多过去写旧体诗的人们为了避祸干脆搁笔。偶尔落笔也只在亲友之间交流,绝不轻易示人。尽管如此,“文革”结束后,这些藏之箧底的诗词汇集起来,仍然达到了相当数量。因为这部分诗词出于痛苦的年代,极少应酬、唱和与附庸风雅的作品,所以作品比较真诚、质朴,非浮泛之作。
1.干校诗作
剧作家吴祖光,“文革”运动一开始即被隔离审查。他刚刚从流放地北大荒回来,又被带走,留下妻子儿女。后来,其妻新凤霞也去了干校,子女去了兵团,一家人四分五裂。吴祖光在团泊洼“五七干校”,写下《枕下诗》集,记述当时的思念家人的心。
又是春来绿柳丝,花开陌上雁归时。
栖遥萌眼思亲泪,一见家书便似痴。
春光浩荡好咏诗,绿遍天涯两地知。
看取团圆终有日,安排重过少年时。
因为当时运动造成一家人天各一方的况非常普遍。这类思乡之在当时的诗词中多有反映,如舒芜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晚凉杂咏五》。写的是同一题材:
历纸明朝又立秋,年华无语水东流;
珠帘残夜峨眉月,待到团圆是白头。
碧血朱颜惹梦多,今宵不看鹊填河。
劳尘满面如霜鬓,七载人间忍泪过。
在遭逢内乱,家破人亡,被驱赶至“五七干校”进行改造,阅尽兴亡之后的诗人,所之声大致凄楚苍凉。这些思乡之作是其中一小部分,但记录下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思想感。
2.反映批斗生活的诗作
“文革”的政治运动将一代知识分子、干部卷入斗争漩涡,历尽磨难。反映批斗经历,成为“文革”地下诗作的重要内容。经历浩劫,蒙受屈辱,却使诗人们风骨更加倔傲,不屈不挠。
读姚某《评〈海瑞罢官〉》文,生吊吴晗用鲁迅先生原韵
李晴1965
鲠介书生气,森严论战场。
又成刀下醢,掩卷一彷徨。
李晴在“文革”中身陷囹圄达8年。**倒台后方出狱。吴晗于1968年12月10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3)
七绝
廖沫沙
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如今爱折腰。
扭臂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
廖沫沙为“三家村”黑帮之一。1966年冬至1967年底,他同吴晗、邓拓被拉到工厂、农村批斗。一天斗二三场,天天不断,斗了一年多。吴、邓死于迫害,廖沫沙得以幸存。此诗即作于1967年7月至8月的批斗会上。
高汉(1926…)原名陈汉皋,浙江天台人。早年参加革命,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室工作。“文革”中曾被关押八年。单身牢房异常孤寂,如同独处沙漠之中,一天晚上,他听见铁窗外传来蛙鸣,仿佛听见天乐一般的悦耳,可惜到了第二天夜里,蛙声再也没有响起。他有感写下“听蛙”二。
昨宵蛙鼓小窗前,一夜乡心不忍眠。
最是江南好风景,碧秧如剪雨如烟。
今宵何处觅歌喉,敢是已因“反动”揪。
但愿蛙邦无“左”派,隔墙击鼓舞孤囚。
在“文革”运动中,诗人们遇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事,他们也用笔记述了这种独特境遇和经历。
七律·兰叶
李汝伦
窗外有玉兰树一株高达十米,因武斗流弹穿过,叶飘入窗,落案上,似有所诉。为八句志之,时在八月之望。
流弹飞来过小庭,几枚兰叶入窗轻。
非关病老和秋令,却带伤残共血腥。
无用书生难辟鬼,有秃笔怕谈兵。
起听枝干摇不住,摇是心中恨恨声。
七律
聂绀弩1969
解晋途中与包与轨同铐,戏赠。
牛鬼蛇神第几车,屡同回望京华。
曾经沧海难为泪,便到长城岂是家。
上有天知公道事,下无人溺死灰耶?1
相依相靠相狼狈,掣肘偕行一笑“哈……”
自是
吕飞千
六二年仲骥行猎,误毙村民饲鸭,曾打油嘲之,未料“文革”中意指为翻案铁证,苦于逼供,仓促成一律,当时率而成章。
自是家禽岂野鸭,风流人物一时差。
须冷微命平生苦,应悔神枪到处夸。
千古曲枉沉寂寞,一番教训重生杀。
豆棚瓜架说会道,为猎当分野与家。
这三诗,仿佛三则“诗话”,颇具故事性。状状景都比较生动。特别是吕飞千的《自是》一,随机应变,七步成诗,对造反派进行劝讽,短意长。读了这样的诗,令人回想起那个荒唐的年代,诗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在“文化大革命”中,诗人们留下不少旧体诗作,其中反映“文革”运动漩涡中心的体验与感悟的诗作,会有相当数量。只是这些诗作多散在各报章刊物上,难以读到,还有一些至今压至箧底,这都是令人感到可惜的。现将仅见的一些有“文革”特色的诗词佳句搜拾、摘录如下:
年查岁审都成罪,戏语闲谈尽上纲。
——《枕下诗》吴祖光
浑身瘦骨终残骨,满面伤痕杀泪痕。
——聂绀弩
天生丽质甘淡泊,只写秋容不写春。
——《题黄永五同志玉替长卷二十韵》1975秋,吴世昌
(注:正当“猫头鹰事件”黄永玉受批判之时,题赠。)
可怜晁错临东市,朱紫朝衣尚未除。
——荒芜
遵命争易于革命,求仁诚难乎得仁。
——《无题》1969。10公木
送君不折三春柳,摆去摇来只信风。
——《赠友人》芋农
无端触怒执金吾,碑下丹墀有血涂。
——《咏史十六》1976。45唐兰
但得一能耸听,布衣自可猎公卿。
——(同上)唐兰
九州无力鸣喑马,举国谁教起病梅。
——《七律·风夕》1967李晴
安宁河畔安宁末?抚犊呼雏待夜明。
——李亚群
我有热血流不得,心香遥共阵云高。
——《七绝四》陶铸(注:时囚禁卐字廓,闻珍宝岛之战)
4。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4)
剖心有血涂青史,滴泪无声哭故人。
——《吊吴天石同志》沙元伟
葵断蓬头仰望日,鱼僵倦眼望归川。
——公木
3.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诗歌
洪敦六(1907…1972)安徽怀宁人,死于“文革”中。早年留学英、法,获经济学博士。曾在湖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任教授。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自然饱受凌辱。在他去世两年之前,即1970年,曾沉痛地写下“纪事诗”四,这里选录其中二:
万方酣战伐,四海竞争端。
放手抛藤杖,低头著纸冠。
妻儿悲远敌,故旧默长叹。
谁识精忠者,宵深也劈棺。
饥寒夸饱暖,事事胜当年。
谁作硬头汉,时防软铁鞭。
塞流农断市,废学士耕田。
唱罢“三忠曲”,低回欲问天!
洪敦六的遗作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不止于倾诉个人的悲惨遭遇,而且怀有悲悯苍生的忧思。
李汝伦(1930…2010)吉林省扶余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曾著有《种瓜得豆集》和《性灵草》。“乞妇”一诗,以朴素的语,记述了当时社会底层——农民的深重苦难。这诗令人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
乞妇(1975年)
面涂菜色目无光,衲头破盎倚街墙。
皱纸颠倒书大字,贫农三代衡山阳。
趋前俯身细讯问,呐呐心似积恚愤。
天公行令失律多,官家风雨难调顺。
农户不敢饲鸡豚,荒废自留一亩园。
纵然有曲无处直,冬行夏令为谁!
前年春荒秋霖溢,去年夫丧翁衰疾。
我弱待哺两饥儿,三飧糙粝何由出?
闻道岭南冬少寒,千里一儿乞路难。
音断祖孙宁蓬荜,一老一幼度岁阑。
罢酸泪双双堕,月来艰难足半跛。
呼儿大礼谢叔叔,但愿天下善心多几颗。
我析困顿属暂时,将来日子定红火。
闻我斯语心则降,到家乡目有芒。
怀中抚儿忽咽噎,“爷爷哥哥可安康?”
抬头冷风吹日晚,回面壁上“粮为纲”。(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