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部分阅读
我析困顿属暂时,将来日子定红火。
闻我斯语心则降,到家乡目有芒。
怀中抚儿忽咽噎,“爷爷哥哥可安康?”
抬头冷风吹日晚,回面壁上“粮为纲”。
此诗记录了极左路线给人民,特别是农民带来的空前灾难。这样一些关心人民灾苦,直面严酷现实的作品,得到了“陶杜之真衣钵”,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4.孤愤之作
“文化大革命”中,对文化人罗织罪名,无限上纲,人人自危。在文网密织的况下,诗人们的诗旨变得更为隐蔽,气韵凄逸幽奥。
张采庵(1905…1991)广东番禺人。后为广州荔苑诗社主编,著有《待焚集》、《火浣集》。他的词道尽“文革”劫后的悲凉景。
齐天乐·萤1970年
黄帘绿窗秋无数,萧萧趁凉飞度。
破月三更,颓坟七尺,添得沉魂低语。
星星黍黍,又青碎游磷,欲行还住。
照影寒光,土花湿染夜来露。
前身是兰是杜?便灵根腐尽,重托微羽。
草际招寻,墙阴祝咒,至竟漂流何处。
当年绣户,问纫扇新裁,素风知否?
且去呼灯,客窗应念汝。
作者有一腔孤愤郁积在胸,这《齐天乐·莹》仿佛一秋坟鬼唱之诗。反映“文革”之作,很少有人像张采庵写得这样惊心动魄,如同进入幽冥的世界。
陈邦炎(1920…)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文革”初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曾著有《唐代藩镇》、《清末民初云烟集》、《唐宋绝句鉴赏》等著作。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1968年中秋节,他满怀悲愤写下了这《念奴娇》
念奴娇·中秋夜月全食
人间天上,几曾见,如此凄凉今夕!
玉宇琼楼何处是?长空万里如墨。
宝镜堆尘,嫦娥掩面,惨淡无颜色。
天亦老,几人逃得头白。
遥想桂影婆娑,横施斤斧,仍否禁攀折?
5。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5)
应念尘寰花事尽,莫教广寒香歇。***
杯酒谁邀?青天难问,此际真愁绝!
但期来夜,金瓯还我无缺。
陈邦炎还写有《落花》一词,写得凄楚苍凉。对“文革”浩劫中人的悲惨命运作了高度概括。
贺新郎·落花(1969年)
一片花飞去。
遍天涯,千回百转,也难留住。
身世悠悠同逝水,锦瑟年华轻负。
算只有,抛家傍路。
漫说飘零缘命薄,细思量,总是疏狂误。
休更怨,风和雨。
年年金谷为谁主?
料春来,无桃李,芳心如故。
若问坠楼人何在?笑指花间尘土。
还怕有,深难诉。
道是落红无物,化春泥,愿把花枝护。
凭此意,共谁语?
5.婉讽之作
在“文革”期间,由于文化法西斯专治,私下写诗,随时会有批斗之灾,甚至坐牢杀头。所以,诗人们往往“寄托深而措辞婉”形成婉讽的风格。这些独特的诗作,现在读来英气内聚,意味深长,颇寓理趣。
过中山陵
齐章(1976。10。19)
万古英雄业,功高天地钦。
江流都是恨,用蒋不知心。
扇怨
罗密(1966年)
纨扇生微凉,纤手摇如玉。
自画一枝梅,秋风吹不落。
(罗密(1932…)字素梅。湖南益阳人。早年毕业于美专,曾为机关干部,兼职岳麓诗社编委。)
观杂技二
赵朴初(1968年)
谁识雌雄变假真,沐猴而冠俨称尊。
攀缘自古看来惯,百尺竿头袅袅身。
龙鱼鼠虎费疑猜,幻戏纷陈幕半开。
忽见飞琼回舞袖,庄容端出守宫来。
(注:飞琼,乃许飞琼,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守宫,即壁虎,一种小爬虫。诗人在这里影射**。)
鹂食其
张采庵(1969年)
纵横休笑鹂生狂,按剑军门势已猖。
一自非儒登广野,有人专道学高阳。
杯中竟是干时物,鼎上何来索命汤。
欲觅酒徒商古意,柳花风紧汴云凉。
(注:鹂食其,西汉政客,自称高阳酒徒,获得刘邦信任,后鹂食代为刘邦做说客,被齐王田广烹杀,诗人以其人隐喻“文革”中的“政治扒手”。)
十年浩劫中,尽管古典诗词遭到空前打击,诗词作者横遭摧残,但是古典诗词在转入地下后,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地下诗作,仍然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它们不仅记录了“文革”时代政治运动的场景,也为现代人的旧体诗创作,提供了一个选择、继承、创变更新的一个历史新起点。它们将成为现代旧体诗展的宝贵历史源泉和艺术资源。
两个事件与手抄旧体诗的流行
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的旧体诗词往往伴随某一政治事件或某一运动而产生,它被冠以上层领导人的名字,凭借“小道消息”而流传。这就使得这部分旧体诗词像是政治事件的寄生物。这是因为“文革”时代的特殊环境使然。
在1967年,全国掀起对**崇拜的热潮。这时,在红卫兵中广泛流传着一所谓**所写的《沁园春》。此诗实为山东大学教授高亨在“文革”前所写,并曾表于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上。这词因为被冠以林副统帅的名字,在全国范围扩散开来。并出现在大字报、传单和红卫兵小报上。
沁园春·读**诗词
高亨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五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唤起蜇龙飞舞,扑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
春满人间世,日照火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
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
细检诗坛李杜,词翻苏辛佳作,未有此音宏。
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在“文革”后期,曾两次大规模流传旧体诗。这两次全国范围流传的旧体诗词,是在1971年底和1972年初。一次是围绕九一三事件,流传的政治诗;另一次是在陈毅同志逝世后,全国广泛流传《陈毅诗抄》时,伴随的批挽诗悼词。这两批旧体诗的产生及流传,都有其深厚的政治背景。
6。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6)
1.九一三事件与手抄旧体诗
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后,在全国开展了“批林整风”运动,中央专案组在同年12月1日下了《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下基层传达给群众学习讨论,在此之后,又陆续下了材料之二、之三。与此同时,各种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一批反映九一三事件的旧体诗词也在此时,通过小道消息渠道隐秘地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其内容主要环绕九一三事件。
在此期间,流传有叶剑英所写的三诗,现转录其一:
铁鸟南飞叛未成,庐山修古显威灵。
仓惶逃窜埋沙碛,地下应愧汉李陵。
这诗因辗转传抄,形成有多种不同版本。如第二句,有人传为“庐山终在显威灵”;第四句,有人传为“地下愧有汉长陵”。
当时流传的还有赵朴初的散曲:《反听曲》、《反听曲之二》
听话听反话,
一点也不差。
“高举红旗”
却早是黑幡一片从天挂
“**”
原来是子孙万世家天下。
大呼“共诛共讨”的顶呱呱,
谁知道,逆元凶就是他!
到头来,
落得个仓皇逃命,
落得个折戟沉沙,
这件事儿可不假,
这光头跟着那光头去也!
这才是,
代价最小、最小、最小,
收获最大、最大、最大,
是吗?!
——《听反曲之二》
伴随这些诗词的,还有一些原唐、宋诗词。当时风传,陈毅赠**一白居易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假有谁知。
同时流传的还有叶剑英赠**的一杜牧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此同时,还传出**赠陈毅古语:“尧尧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和赠周总理、叶剑英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些流传当然是对“文革”极左路线的一次群众性斗争。
2.《陈毅诗词选集》的传播和一批悼诗挽词的产生
1972年1月6日陈毅病逝。陈毅的去世在人民心中引起了巨大震动。陈毅逝世的讣告和**臂缠黑纱与张茜亲切握手的大幅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人们百感交集。雪片一般的唁电、唁函从全国四面八方以及世界各大洲飞到北京。
追悼会后、张茜同志收到了许多吊唁函电,其中有陈毅生前的战友、同事,但更多的来自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青年。他们寄来了自己写的挽词和悼词,并且热敦促张茜将陈毅的诗词尽快整理出版。当时,张茜已被确诊为肺癌并动了手术,她在与疾病斗争的同时整理陈毅诗词。在编辑诗稿过程中,曾得到赵朴初的指教。诗集在1973年底即告编完。这时上海传来张春桥等人的讲话:不要以为**参加了陈毅追悼会,陈毅就没有错误了。在这种严峻的政治气氛中,诗集已不可能公开出版。并且随着政治运动的展,政治环境进一步恶化,政治压迫还随时会重新降临。为了保存陈毅的诗词,以免抄没、损失,张茜选择了“藏诗与民”的办法,拿出去,让青年人和广大群众去抄写传播。她确信陈毅的诗有无限的生命力。
1972…1973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陈毅诗词》铅印本、油印本、复写本、抄写本。陈毅的《冬夜杂咏》、《题西山红叶》和《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等诗词,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赞叹。
这些诗同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当时的思想感。这是为什么陈毅的诗歌能够不胫而走,家喻户晓的根本原因。《陈毅诗词选集》是一部在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取得杰出成就的诗集。陈毅元帅的品德与精神通过诗歌,融入青年一代人的血液,鼓舞着他们去面对“四人帮”严酷的法西斯统治。《陈毅诗词选集》中的不少诗句,成为直接对敌斗争的工具。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一诗,就曾出现在1976年“四五”运动的**广场上。“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也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诗句。
7。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7)
围绕着陈毅逝世前后,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悼诗挽歌。***这些悼词随同**主席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的传闻而一同迅速传播,其传播之广泛和速度之快捷,不亚于中央文件的下。
当时,人们传闻:**亲笔圈去了悼词中“有功有过”四个字。张茜曾亲口向周总理要求,她只要悼词中有“优秀党员”、“忠诚战士”两句就够了。人们还传说:**握着张茜的手说,“陈毅是个好同志!”“**是反对我的,陈毅是支持我的。”**对西哈努克亲王讲:“我们家里有时也生吵架,吵架是难免的,你们家里不也是常吵架吗?但你们推翻朗诺反动集团是团结一致的。”还有**反对再提“二月逆流”的消息。这些小道消息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为人们送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这些“小道消息”中还传说,朱德总司令到**向陈毅遗体告别,行军礼,并流泪说:“陈毅同志死得太早了”(意即被人迫害致死。)并传朱德写了一五绝句:
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
重道不亲师,路线根端正。
传说诗人赵朴初用他的“不老笺”写下一挽诗,写罢即抛笔直奔灵堂,送给张茜。张茜接过这挽诗,呜咽着折成方形,装入陈毅胸前口袋里,让诗友棋友的深厚谊,伴随陈毅一同在烈火中上路。这一传闻葬后也被证实,因为当时所传的挽诗,“文革”后被收入公开表的赵朴初诗集:《片石集》。
殊勋炳世间,直声满天下。
刚肠忌鬼蜮,迅雷叱咤。
赖有尧日护,差免跖斧伐。
众望方喁喁,何期大树拔?
岂徒知已感,百年一席话。
恸哭非为私,风雨黯华夏。
当时,被一同传诵的挽诗,还有所谓的未表的**的悼诗《沁园春》,也不胫而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为传播:
星殒朔方。天地失色,山海无光。
是人杰盖棺,丹心一片;诗豪绝笔,青史千行。
大江南北,黎明前后,收拾多少恶魔王?
燃星火,共铁军奋斗,罗霄井冈。
于今一吐衷肠,使天下健儿泪满腔。
赞叱咤风云,义形声色;
咏诵日月,志斌华章。
烈士暮年,肝火益旺,雄心胜比万夫强。
到地府,犹穷追奸贼,血战千场!
后来,这诗词证明是陈明远所作——又一次历史的误会。作者诗原题为《沁园春·步咏石韵悼念陈毅同志》。作者用咏石原韵,是出于因《咏石》一诗与陈毅结成的友。他将这哀诗交给了张茜,并抄给几位朋友,结果在八宝山陈毅追悼会后随同朱德、赵朴初等人的挽诗一同流传开来。此词中,最后一句,原为“血战一场”,由赵朴初提出修改意见,改为“血战千场”。改后不仅生动,且更为合律。
在这批流传的挽诗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陈昊苏(陈毅长子)的《满江红》,当时传为陈丹淮(陈毅之子)所作。录当时所传如下:
满江红·填爸爸弥留一时刻
五十年,干革命,未曾稍歇。
话勋劳,名重当时,无悔先烈。
南江北战度年华,内政外交消岁月。
可所求?愿万国红遍,此心切。
教儿女,做霜雪。
将媚骨,一扫灭。
作壮语,曾教天崩地裂。
前辈今卒见肝胆,后生输诚沥心血。
两代人,念念尽向东,朝天阙。
这词获得广大青年们的喜爱,迅速传播下去。“文革”后,陈昊苏将此词加以修改收入公开表的诗集《红军之歌》。
当时流传的诗中还有一些显系伪托。如:**《七律·悼陈毅》三,叶剑英《悼陈毅》七律一,以及**《赠陈毅》五律一。现将这所谓的**《赠陈毅》诗介绍如下:
谈吐风骨健,诗文自成家。
戎马平生事,足迹遍中华。
无私方敢,有胆自能察。
巨手托苍鹰,横眉对秃鸦。
8。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8)
万木回春日,噩耗竟非假。
泪作江南雨,芳草满天涯。
这诗反映出人民群众对陈毅同志的爱戴。环绕着陈毅的逝世展开的传抄《陈毅诗抄》热潮,以及一批悼诗的出现,实际上形成了一股反对“四人帮”的思想解放浪潮。这是两三年后,丙辰清明**群众诗歌运动的预演。
一个写旧体诗词的知青圈子
在“文革”中,受**诗词影响、启蒙,以王力《诗词格律》为教材,学习写旧诗的青年人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习作一般仅在小范围内流传,至今沉埋箧底。虽然青年人的诗有时不合格律,却往往能融含现代语汇,有清新、自然的气象,由于难以广泛搜集,所以无法判断“文革”十年中这部分诗歌创作的总体成就。这里介绍两个写旧体诗的青年圈子,以一斑见全豹,反映当时青年中写旧诗的普及程度及部分况。
1.《致爸爸妈妈的一封公开信》
沈卫国、徐小欢、邢晓南、杨建国、郭赤婴等人,是北京某军队机关大院的干部子弟,在“文革”期间曾形成一个写旧体诗的圈子。
“文革”前,在机关大院里,孩子们中间就流传“柯庆施遗书”:“你们要有大志,无产阶级大志。”以及宋心鲁的信:“革命干部子弟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1964、1965年的小说《军队女儿》、《边疆晓歌》以及电影《军垦战歌》在大院干部子女中也产生了不少影响,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报考了江西**大学,有的高中没毕业就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文革”初,机关院里的大孩子们都加入了关于“鬼见愁”对联的辩论。1966年夏,在中山公园音乐厅,曾经从傍晚一直辩到第二天凌晨。运动开始后,沈卫国、杨建国等人还参与油印《致爸爸妈妈的一封公开信》(中直干子弟所写),这封信表现出红卫兵运动初期狂飙式的热:
“爸爸妈妈,儿女们都起来革命了,都‘造反’了,大家称你们为老革命,但是我们要告诉你们一句话:在老革命中,也有的人是在混革命,你们想混到那一天才到头呢?无穷的忧虑,无数的框框,缠在你们的脑子里……你们好好想想吧,你们亲密的战友有多少倒在雪山上、草地里……你们要是忘记了劳动人民,忘记了革命,就可能变成修正主义分子了。我们就要造你们的反!谁说儿子不能造老子的反!你们‘修’了,我们就要造你们的反……亲爱的父母们,敬爱的老革命,你们千万要永葆革命的青春啊……”
到了1966年底,一些老干部被运动冲击,老红卫兵便站到了运动的对立面。机关大院中有两个干部子弟被作为“联动”分子抓进了公安部。“联动”分子被释放后,机关大院的干部子弟便集体“逍遥”了。
当时,所谓“逍遥”,不外乎结伴游香山,运河游泳,在一起打牌,极少数人“拍婆子”,挂起沙袋打拳。当时,郭赤婴、邢晓南和杨建国经常凑在一起谈文学。郭赤婴的父亲是作家,家中藏书甚丰,二楼的一间书房,一面为窗,三面全被书橱遮蔽。郭与邢、杨三人,曾足不出户,在此书房席地而卧,不分昼夜连续读了两个星期的书。其间日夜颠倒,除了一次买食物外,整日在屋中读书、交谈。三人各举一书为最喜爱的,邢小南举果戈里的《鼻子》、郭赤婴举《鲁滨孙漂流记》、杨建国举《少年维特之烦恼》。
随着运动展,1968年**号召“砸烂总政阎王殿”,总政被军管。许多子弟不仅父母挨斗,连子女也一同被整、被斗。邢晓南父亲也是军队作家,因为写过有关歌颂贺龙内容的小说,被批斗、抄家。他的大弟弟与别的孩子打架,也被视为阶级报复,被勒令站在凳子上挨斗。邢晓南一度绪低落。
在“军管”时期,郭赤婴、徐小欢家也受到冲击,家道中落。徐小欢与杨建国是小学、中学同学,所以经常凑在一起,议论“文革”和文学,由此形成小圈子。圈内以沈卫国为年长,他是五中老初二学生,为人寡、善笑,仿佛一老农,其威信在圈内最高,这是圈子最早的形成。其时,杨建国开始学写旧体诗。有“六月云、八月雷,荡污浊、灭恶炎,功罪在三年”的学步诗。
9。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9)
2.“党国便是寡人家”
1968年12月北京谣传“小道消息”——在12月26日**诞辰日将表最新指示,号召知青上山下乡。(实际上在当年12月22日表)当时的人怕**指示一旦表,不下乡就是不听**的话,于是,有路子的干部子弟匆忙找路子去当兵。务必赶在12月26日之前参军。
1968年冬北京大批知青下乡,到了1969年秋天北京的知青基本走光了。沈卫国在1968年去了山西农村,杨建国、徐小欢1969年去了北大荒,邢晓南1969年冬天去当了兵,郭赤婴当兵不成,暂俟学堂。当时,中学里实行“军管”、“军训”,气氛压抑。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更是备受歧视。1969年国庆二十周年大典的庆祝活动,72中校方就以“出身问题”为由,不许沈原、郭赤婴、王燕、李瑞明、刘宪宪等人参加。气愤之余,竟又使人欣慰——正可以借此远避冷森森的校园。
北京的地面上,在饱经了破“四旧”的席卷之后,依然保留着不少亲切动人的事物。小吃还是可以择着样儿地吃,而且味美价廉。泡会儿澡堂子,也可收到“脱胎换骨”的功效。北海里面还是有许多清净可寻的;而邀上几个知心朋友去紫禁城里读读那些“万寿无疆赋”,更是别有一番妙处。
对于出去玩,大家曾有一番辩论,李瑞明是“山水派”,主张到大自然中体验野趣;沈原是“楼阁派”,主张逛名胜古迹。平时放了学,大家就钻到一个人家里,关起门打牌、侃山。当时,正时髦旧体诗,一本王力《诗词格律》在大家手中传来传去。于是,有了空就在一起凑歪诗,都是些打油诗、顺口溜。
那时,北海仿膳饭庄开在北海公园的南门,紧挨售票房。郭赤婴等人就结队去仿膳喝啤酒。当时曾有打油诗为证:“辣椒茶叶花椒酒,抢完花生争佛手。”前一句,讲有人离桌,另外一个偷将辣椒放入他的茶中。椒酒不是古人所谓椒酒,而是将花椒放入别人的啤酒中。后一句所讲的“争佛手”,在当时是很便宜的一种小吃,面皮卷肉放入油中炸制而成。这样在饭桌上对句,能够对四五轮。因为有节,所以至今能够记起。
72中这几个同学家中几乎都有“历史问题”,有的是**里的问题,有的是所谓的历史问题。王长华的父亲1948年复旦毕业,当时大学毕业即失业。其伯父是国防部二厅国民党将军,为王父在国民党军队中找了个职位,并封了个上校。当时,国民党已开始安排在大陆撤退,王父正与其母恋爱,母亲不愿去台湾,其父就留下了。解放后,其父虽然是“空头上校”,但仍被视为反动军官,20年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当时,因家中受冲击王长华心苦闷,不免颠三倒四。沈原开玩笑说他是“女娲转世”。一次对句,王长华说:“五彩祥云托女娲。”郭赤婴对:“遍天豪气贯长华。”沈原续对:“初学仗义复旦府,”郭赤婴说最后句:“党国便是寡人家。”王长华气得脸青。当时,大家都忙劝他,赔不是,因为当时他特别苦闷。郭赤婴宽慰他讲:“大家爸爸不管是哪个党的,反正都有问题,都一样!”
1971年,70届诸人都面临下乡插队。沈原等人被分配到北京房山贾峪口插队。郭赤婴先去了一年宁夏,后又回到牛栏山插队。王燕在房山坨里当铁道兵,仍然不轻松,整日在野外施工。王燕是这个圈子里第一个开始认真写诗的,1970年正经地写了几诗,圈子里的人读后都受到触动。
七律(王燕)
男儿立志国为家,耻向孟尝弹锴铗。
难与齐躯夷羿射,却来并讨共工伐。
搏回浑沌惜盘古,锻得吴钩鉴女娲。
先砌彩石铺碧落,再削鳌骨正中华。
受到王燕的影响,李玉明、郭赤婴也开始正式写诗。
3.插队逸事
分配到顺义牛栏山公社的知青,平均每7…8名在一个生产队。当地种玉米、高粱、小麦、大麦,有个别生产队每年还种一季水稻。下田同社员一起干活,尽管累,知青仍能“膘”着干。男知青才能挣7…8个工分,女知青更亏,才4…5分。可活并不比老乡少干。当时生产队规定一年出工300天以上的,才能按10分算。知青经常节假回家,往往凑不够300天,这条规定是专门为知青制定的,知青都感到冤。郭赤婴最多挣到8。5个工分(合人民币6…7毛),干一年可分10…20元,自觉已很满足。
10。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10)
知青吃食很差,当地知青中流行谚语“眼大窝头小,粥稀咸菜少。”在乡下干了三四年,大伙心都“踏实”了,也学老乡养了两口猪,喂剩下的泔水。
虽然牛栏山离北京不远,但知青们仍感苦闷。农忙时活最累,人像拴在磨上的驴,想家也回不去。说是不计较那几毛钱工分,可当时谁家里生活也不富裕。知青们普遍心灰意冷。
郭赤婴等人玩心难收,常结伙去赶集,闲时在各村知青点串。有时背个旧军挎,去逛承德外八庙,蹭火车,住大车店(一宿6毛)。当时吃食很便宜,栗子2毛一斤,核桃4毛一斤,买一挎包边遛边吃。
闲了没事,知青们就“攒诗”取乐,也出了不少笑话。
一次,郭赤婴和几个72中的插队同学,一同结伴到贾玉口去玩。大家爬到山顶,小憩的时候开始作诗。由一个人先说第一句,依此韵各作一。这次,第一个说的是陈小禹,其父是人艺演员,在《茶馆》中饰国会议员。陈新学作诗,第一句才出口,大家都想笑。他说的第一句是:“站在高山望北京”,等到别人都作完第一句,又轮到他,他说的第二句是:“心中一轮红日升。”这时,已有笑声,当时,大家都说亏他想得出。第三句,陈小禹说的是“我爱北京**”,等到大家都作完了诗,都猜他的第四句是什么,陈小禹憋了半天,说:“**上挂红星”。知青们哄堂大笑。
在郭赤婴诸人的圈子里,攒出的诗,都在圈内传看。绝大多数是旧体,还有不少“打油”。郭赤婴有:“袖底清风人不见,樽前失语鬼先知。”沈原有:“流光记取错中直”,李瑞明有:“胸中崔嵬浇不胜,万丈青壁依天开。”
1975年,郭赤婴写了一《满江红》得到圈内朋友认可。后拿给其父看,其父说:“十年事、耿于怀”这句可改,但这一句最终也未改。
满江红
折断平川,山骤起,腾龙跃海。
燕天阔,秋云浮缓,孤鸡翼决。
莫叹牛栏金牛去,长怀野岭霜菊在。
忆甲寅西陆跨潮河,夸豪迈。
握锄柄,磨灵台。
十年事,耿于怀。
看风云骤变,勇争兴衰。
苦雨滂沱枯木朽,惊雷响彻新天开。
待中秋八月望钱江,怒潮来。
1973年王燕从部队复员,分配到市自来水公司当工人,这在当时是相当令人羡慕的。郭赤婴等人有时回京聚会。圈内风行了一阵小说、散文。郭赤婴从宁夏带回来的《沙枣的回忆》(散文)被诸人转抄。王燕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是讲土改时期,阶级报复。有一个乡下民兵干部,土改时娶了地主女儿姐俩。姐姐特狠,但胸有城府,妹妹善良,但心眼窄想不开。后来小的被整死了。老大一狠心把姐妹俩生的两个儿子杀死毒死。此事据说曾真有其事。
王燕当时还写了一童话诗。大致讲,一男孩瞎了,神告诉一女孩,用某种草上的露水洗眼,即可复明。小女孩就去寻找这种仙草,一路上有许多奇异的遭遇。当时大家读了都觉得挺好。后来,郭赤婴还写了小说《倒霉的还是我们》,讲大队书记参加学大寨会议,回队传达。社员史增福和增福嫂,被命令毁自留园、砍树。写一晚上生的事,书记连夜动员砍树,农民们唉声叹气。
在这样一个小圈子、小气候里,72中的知青排遣了生活的失落感和愁苦,度过了一个个寂寞的日子。王燕当时写有一长诗,反映了圈内共同的感慨:
秋风竹杖旧纶巾,
壮士长依不朽身。
故久人心似铁,
消磨事理如银。
……
二百朝廷随逝水,
五千仞岳上摩云。
……
莫害流光推万物,
中怀不饮自甘醇。
沈卫国去山西插队后,1969年从生产队给杨建国等人来了一封信。告知山西农村甚苦,此地无酱油,每人一年才半斤油。并说,报上天天说,现在比过去——解放前“三自一包”强,可老乡讲,“三自一包”时,倒普遍够吃,家家有余粮,现在呢,几乎家家要借粮。他让杨建国诸人在进入社会前,要有思想准备。
11。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11)
半年后杨建国、徐小欢同乘一趟列车赴北大荒宝泉岭。杨建国在连队开山炸石、造屋,后又调入牧羊班。徐小欢当了农工,又调到连部当了通信员。逢过元旦、春节,两人可以在场部一聚,买几听水果、肉罐头,坐在草甸子的塔头上大餐一顿。
杨建国在农场第一年还没有多少挫折感,曾写有《悼金训华》:“十九男儿上洪峰,敢抛热血溅苍穹”等诗。徐小欢则有《五律》:“故朋渺黄鹤,新知梦中悬”等诗。
进入1970年,在宝泉岭杨、徐二人已深感处境的严峻。
1970年的阴历八月十五日,在东北兵团15团29连,当农场职工们已经收工回家了,指导员下令,今晚上“小跃进”。于是,全连知青在晚饭后,集体下到地号割豆子。经过一天的田间劳动之后,此刻的“跃进”实际上已经是**刑罚。当十五的一轮圆月升起来时,先是上海男女知青低声呜咽,随之是全体北京、哈尔滨女知青的抽泣,男知青们眼中都含满了泪水,全体知青哭成了一片。上海知青不分男女大家抱成一团……可是哭归哭,跃进指标必须完成啊!在哭够之后,知青们拾起镰,在月光下边哭边割……此时,杨建国泪水、汗水一齐淌进嘴里,感到他的“战歌”再也唱不出来了,仿佛骨鲠在喉。在这之后,他支边的决心动摇了……
4.军中唱和
1971年,杨建国怀着愧疚而又依恋的心离开了北大荒,“走后门”入伍。徐小欢在其后两个月,也借机溜出连队,跋涉草甸子,扒火车返回北京,赶上了入伍末班车。
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全国震动,在小圈子里引起了一片欣喜,特别是家庭受运动冲击的人。在农村劳动的郭赤婴给杨建国写信说:“此地几个朋友打酒庆贺,有一释重负之感。”
此时杨建国与徐小欢、邢晓南、沈卫国等人书信往来频繁。其中徐小欢号称“书手”,笔扫如电动辄万,在圈内最善写长信。(“文革”中,人们往往借书信交流信息,当时有胶水抹在邮票上,洗去邮章再用的风气。)此时,徐小欢在空五军机场机械厂做钳工,邢晓南在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当兵,沈卫国在加农炮连当兵(具体搞计算射击诸元)。围绕着**倒台,诸人进行了书信间的讨论。沈卫国在军中已读毕《资本论》,提出:马克思尚未能解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如何等价交换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极具现实意义,并且秘密写出《论**思想》,此文达四万。
在书信往来中,大家还交换诗作,相互唱和。
先是杨建国,回忆1971年由兵团返京入伍之即,与徐小欢、郭赤婴三人共游颐和园,谈论**、张春桥的事,写成长调寄徐小欢。词中有“鱼脍含剑,燕图裹锷”及“泥人纸马,剑火轻挥,天公小试英雄”句。结尾以“何日聚,赤日登临,皓月回舟?”作结。徐小欢复诗唱和,有“西风瘦马,螳臂轻挥”句,以“它日聚,青梅煮酒,红泥炭炉”作结。邢晓南寄诗则有“红枫黄桐,喜得贝叶”句,以“倘末日,炼取畸石,一补东南”作结。
后来,围绕九一三事件及庐山会议进行议论,也有诗作。徐小欢论及“江东八千子弟”与“联合行动委员会”曾信笔“打油”:
少壮雄毅,早铸不屈魂。
敢藐青云华盖,杂语惊伦。
等闲政治,寻常功名,难怪学习不认真。
造反有理,兵起关东,横扫百万秦军。
叱咤呜唷,直朴可爱,常被刘氏一类政治骗子谣所困。
临亡不惧,协同江东子弟,挺戟纵马,赴蹈汉营。
“随主公一战”,以明天意。
风雨千秋,更有英雄下九州,
旌旗十万,俊杰何止仅八千。
愿紧跟统帅,纵骑五洲会东山。
(注,此词下半阙音韵不协,疑有误)
郭赤婴也写了一词寓当时的政治环境。
水调歌头
壮士夸慷慨,弱女送征车。
帐外残星映血,风鼓大王旗。
12。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12)
回少年豪纵,愧负八千乡谊,空有万人敌。
日下三楚誉,晚江战云疲。
失霸上,弃垓下,英雄泣。
酒酹项王高冢,杳渺帝城基。
正笑逍遥榆坊,痛惜鹏冀突断,戎马慎须臾。
鉴古须短,创新志无期。
1972年,郭赤婴在宁夏一年间,游历了一番塞外风光,多有经历,积累了一批诗作。如《边塞抒愿》、《鲲鹏礼赞》等古风长律和一组七律。这些诗也在圈子里传抄。其中“雪尽天涯葱岭闪,风驰铁马暮云彤”,很受杨建国、邢晓南诸人赞赏。现选录其中二:
七律
塞外干戈辉月影,春风旧地荡歌声。
寻来浩瀚平沙海,望断峥嵘草木兵。
雪尽天涯葱岭闪,风驰铁马暮云彤。
山河壮丽应期盛,愿献胸中一点红。(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796/ )
闻我斯语心则降,到家乡目有芒。
怀中抚儿忽咽噎,“爷爷哥哥可安康?”
抬头冷风吹日晚,回面壁上“粮为纲”。
此诗记录了极左路线给人民,特别是农民带来的空前灾难。这样一些关心人民灾苦,直面严酷现实的作品,得到了“陶杜之真衣钵”,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4.孤愤之作
“文化大革命”中,对文化人罗织罪名,无限上纲,人人自危。在文网密织的况下,诗人们的诗旨变得更为隐蔽,气韵凄逸幽奥。
张采庵(1905…1991)广东番禺人。后为广州荔苑诗社主编,著有《待焚集》、《火浣集》。他的词道尽“文革”劫后的悲凉景。
齐天乐·萤1970年
黄帘绿窗秋无数,萧萧趁凉飞度。
破月三更,颓坟七尺,添得沉魂低语。
星星黍黍,又青碎游磷,欲行还住。
照影寒光,土花湿染夜来露。
前身是兰是杜?便灵根腐尽,重托微羽。
草际招寻,墙阴祝咒,至竟漂流何处。
当年绣户,问纫扇新裁,素风知否?
且去呼灯,客窗应念汝。
作者有一腔孤愤郁积在胸,这《齐天乐·莹》仿佛一秋坟鬼唱之诗。反映“文革”之作,很少有人像张采庵写得这样惊心动魄,如同进入幽冥的世界。
陈邦炎(1920…)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文革”初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曾著有《唐代藩镇》、《清末民初云烟集》、《唐宋绝句鉴赏》等著作。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1968年中秋节,他满怀悲愤写下了这《念奴娇》
念奴娇·中秋夜月全食
人间天上,几曾见,如此凄凉今夕!
玉宇琼楼何处是?长空万里如墨。
宝镜堆尘,嫦娥掩面,惨淡无颜色。
天亦老,几人逃得头白。
遥想桂影婆娑,横施斤斧,仍否禁攀折?
5。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5)
应念尘寰花事尽,莫教广寒香歇。***
杯酒谁邀?青天难问,此际真愁绝!
但期来夜,金瓯还我无缺。
陈邦炎还写有《落花》一词,写得凄楚苍凉。对“文革”浩劫中人的悲惨命运作了高度概括。
贺新郎·落花(1969年)
一片花飞去。
遍天涯,千回百转,也难留住。
身世悠悠同逝水,锦瑟年华轻负。
算只有,抛家傍路。
漫说飘零缘命薄,细思量,总是疏狂误。
休更怨,风和雨。
年年金谷为谁主?
料春来,无桃李,芳心如故。
若问坠楼人何在?笑指花间尘土。
还怕有,深难诉。
道是落红无物,化春泥,愿把花枝护。
凭此意,共谁语?
5.婉讽之作
在“文革”期间,由于文化法西斯专治,私下写诗,随时会有批斗之灾,甚至坐牢杀头。所以,诗人们往往“寄托深而措辞婉”形成婉讽的风格。这些独特的诗作,现在读来英气内聚,意味深长,颇寓理趣。
过中山陵
齐章(1976。10。19)
万古英雄业,功高天地钦。
江流都是恨,用蒋不知心。
扇怨
罗密(1966年)
纨扇生微凉,纤手摇如玉。
自画一枝梅,秋风吹不落。
(罗密(1932…)字素梅。湖南益阳人。早年毕业于美专,曾为机关干部,兼职岳麓诗社编委。)
观杂技二
赵朴初(1968年)
谁识雌雄变假真,沐猴而冠俨称尊。
攀缘自古看来惯,百尺竿头袅袅身。
龙鱼鼠虎费疑猜,幻戏纷陈幕半开。
忽见飞琼回舞袖,庄容端出守宫来。
(注:飞琼,乃许飞琼,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守宫,即壁虎,一种小爬虫。诗人在这里影射**。)
鹂食其
张采庵(1969年)
纵横休笑鹂生狂,按剑军门势已猖。
一自非儒登广野,有人专道学高阳。
杯中竟是干时物,鼎上何来索命汤。
欲觅酒徒商古意,柳花风紧汴云凉。
(注:鹂食其,西汉政客,自称高阳酒徒,获得刘邦信任,后鹂食代为刘邦做说客,被齐王田广烹杀,诗人以其人隐喻“文革”中的“政治扒手”。)
十年浩劫中,尽管古典诗词遭到空前打击,诗词作者横遭摧残,但是古典诗词在转入地下后,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地下诗作,仍然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它们不仅记录了“文革”时代政治运动的场景,也为现代人的旧体诗创作,提供了一个选择、继承、创变更新的一个历史新起点。它们将成为现代旧体诗展的宝贵历史源泉和艺术资源。
两个事件与手抄旧体诗的流行
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的旧体诗词往往伴随某一政治事件或某一运动而产生,它被冠以上层领导人的名字,凭借“小道消息”而流传。这就使得这部分旧体诗词像是政治事件的寄生物。这是因为“文革”时代的特殊环境使然。
在1967年,全国掀起对**崇拜的热潮。这时,在红卫兵中广泛流传着一所谓**所写的《沁园春》。此诗实为山东大学教授高亨在“文革”前所写,并曾表于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上。这词因为被冠以林副统帅的名字,在全国范围扩散开来。并出现在大字报、传单和红卫兵小报上。
沁园春·读**诗词
高亨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五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唤起蜇龙飞舞,扑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
春满人间世,日照火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
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
细检诗坛李杜,词翻苏辛佳作,未有此音宏。
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在“文革”后期,曾两次大规模流传旧体诗。这两次全国范围流传的旧体诗词,是在1971年底和1972年初。一次是围绕九一三事件,流传的政治诗;另一次是在陈毅同志逝世后,全国广泛流传《陈毅诗抄》时,伴随的批挽诗悼词。这两批旧体诗的产生及流传,都有其深厚的政治背景。
6。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6)
1.九一三事件与手抄旧体诗
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后,在全国开展了“批林整风”运动,中央专案组在同年12月1日下了《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下基层传达给群众学习讨论,在此之后,又陆续下了材料之二、之三。与此同时,各种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一批反映九一三事件的旧体诗词也在此时,通过小道消息渠道隐秘地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其内容主要环绕九一三事件。
在此期间,流传有叶剑英所写的三诗,现转录其一:
铁鸟南飞叛未成,庐山修古显威灵。
仓惶逃窜埋沙碛,地下应愧汉李陵。
这诗因辗转传抄,形成有多种不同版本。如第二句,有人传为“庐山终在显威灵”;第四句,有人传为“地下愧有汉长陵”。
当时流传的还有赵朴初的散曲:《反听曲》、《反听曲之二》
听话听反话,
一点也不差。
“高举红旗”
却早是黑幡一片从天挂
“**”
原来是子孙万世家天下。
大呼“共诛共讨”的顶呱呱,
谁知道,逆元凶就是他!
到头来,
落得个仓皇逃命,
落得个折戟沉沙,
这件事儿可不假,
这光头跟着那光头去也!
这才是,
代价最小、最小、最小,
收获最大、最大、最大,
是吗?!
——《听反曲之二》
伴随这些诗词的,还有一些原唐、宋诗词。当时风传,陈毅赠**一白居易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假有谁知。
同时流传的还有叶剑英赠**的一杜牧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此同时,还传出**赠陈毅古语:“尧尧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和赠周总理、叶剑英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些流传当然是对“文革”极左路线的一次群众性斗争。
2.《陈毅诗词选集》的传播和一批悼诗挽词的产生
1972年1月6日陈毅病逝。陈毅的去世在人民心中引起了巨大震动。陈毅逝世的讣告和**臂缠黑纱与张茜亲切握手的大幅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人们百感交集。雪片一般的唁电、唁函从全国四面八方以及世界各大洲飞到北京。
追悼会后、张茜同志收到了许多吊唁函电,其中有陈毅生前的战友、同事,但更多的来自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青年。他们寄来了自己写的挽词和悼词,并且热敦促张茜将陈毅的诗词尽快整理出版。当时,张茜已被确诊为肺癌并动了手术,她在与疾病斗争的同时整理陈毅诗词。在编辑诗稿过程中,曾得到赵朴初的指教。诗集在1973年底即告编完。这时上海传来张春桥等人的讲话:不要以为**参加了陈毅追悼会,陈毅就没有错误了。在这种严峻的政治气氛中,诗集已不可能公开出版。并且随着政治运动的展,政治环境进一步恶化,政治压迫还随时会重新降临。为了保存陈毅的诗词,以免抄没、损失,张茜选择了“藏诗与民”的办法,拿出去,让青年人和广大群众去抄写传播。她确信陈毅的诗有无限的生命力。
1972…1973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陈毅诗词》铅印本、油印本、复写本、抄写本。陈毅的《冬夜杂咏》、《题西山红叶》和《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等诗词,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赞叹。
这些诗同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当时的思想感。这是为什么陈毅的诗歌能够不胫而走,家喻户晓的根本原因。《陈毅诗词选集》是一部在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取得杰出成就的诗集。陈毅元帅的品德与精神通过诗歌,融入青年一代人的血液,鼓舞着他们去面对“四人帮”严酷的法西斯统治。《陈毅诗词选集》中的不少诗句,成为直接对敌斗争的工具。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一诗,就曾出现在1976年“四五”运动的**广场上。“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也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诗句。
7。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7)
围绕着陈毅逝世前后,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悼诗挽歌。***这些悼词随同**主席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的传闻而一同迅速传播,其传播之广泛和速度之快捷,不亚于中央文件的下。
当时,人们传闻:**亲笔圈去了悼词中“有功有过”四个字。张茜曾亲口向周总理要求,她只要悼词中有“优秀党员”、“忠诚战士”两句就够了。人们还传说:**握着张茜的手说,“陈毅是个好同志!”“**是反对我的,陈毅是支持我的。”**对西哈努克亲王讲:“我们家里有时也生吵架,吵架是难免的,你们家里不也是常吵架吗?但你们推翻朗诺反动集团是团结一致的。”还有**反对再提“二月逆流”的消息。这些小道消息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为人们送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这些“小道消息”中还传说,朱德总司令到**向陈毅遗体告别,行军礼,并流泪说:“陈毅同志死得太早了”(意即被人迫害致死。)并传朱德写了一五绝句:
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
重道不亲师,路线根端正。
传说诗人赵朴初用他的“不老笺”写下一挽诗,写罢即抛笔直奔灵堂,送给张茜。张茜接过这挽诗,呜咽着折成方形,装入陈毅胸前口袋里,让诗友棋友的深厚谊,伴随陈毅一同在烈火中上路。这一传闻葬后也被证实,因为当时所传的挽诗,“文革”后被收入公开表的赵朴初诗集:《片石集》。
殊勋炳世间,直声满天下。
刚肠忌鬼蜮,迅雷叱咤。
赖有尧日护,差免跖斧伐。
众望方喁喁,何期大树拔?
岂徒知已感,百年一席话。
恸哭非为私,风雨黯华夏。
当时,被一同传诵的挽诗,还有所谓的未表的**的悼诗《沁园春》,也不胫而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为传播:
星殒朔方。天地失色,山海无光。
是人杰盖棺,丹心一片;诗豪绝笔,青史千行。
大江南北,黎明前后,收拾多少恶魔王?
燃星火,共铁军奋斗,罗霄井冈。
于今一吐衷肠,使天下健儿泪满腔。
赞叱咤风云,义形声色;
咏诵日月,志斌华章。
烈士暮年,肝火益旺,雄心胜比万夫强。
到地府,犹穷追奸贼,血战千场!
后来,这诗词证明是陈明远所作——又一次历史的误会。作者诗原题为《沁园春·步咏石韵悼念陈毅同志》。作者用咏石原韵,是出于因《咏石》一诗与陈毅结成的友。他将这哀诗交给了张茜,并抄给几位朋友,结果在八宝山陈毅追悼会后随同朱德、赵朴初等人的挽诗一同流传开来。此词中,最后一句,原为“血战一场”,由赵朴初提出修改意见,改为“血战千场”。改后不仅生动,且更为合律。
在这批流传的挽诗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陈昊苏(陈毅长子)的《满江红》,当时传为陈丹淮(陈毅之子)所作。录当时所传如下:
满江红·填爸爸弥留一时刻
五十年,干革命,未曾稍歇。
话勋劳,名重当时,无悔先烈。
南江北战度年华,内政外交消岁月。
可所求?愿万国红遍,此心切。
教儿女,做霜雪。
将媚骨,一扫灭。
作壮语,曾教天崩地裂。
前辈今卒见肝胆,后生输诚沥心血。
两代人,念念尽向东,朝天阙。
这词获得广大青年们的喜爱,迅速传播下去。“文革”后,陈昊苏将此词加以修改收入公开表的诗集《红军之歌》。
当时流传的诗中还有一些显系伪托。如:**《七律·悼陈毅》三,叶剑英《悼陈毅》七律一,以及**《赠陈毅》五律一。现将这所谓的**《赠陈毅》诗介绍如下:
谈吐风骨健,诗文自成家。
戎马平生事,足迹遍中华。
无私方敢,有胆自能察。
巨手托苍鹰,横眉对秃鸦。
8。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8)
万木回春日,噩耗竟非假。
泪作江南雨,芳草满天涯。
这诗反映出人民群众对陈毅同志的爱戴。环绕着陈毅的逝世展开的传抄《陈毅诗抄》热潮,以及一批悼诗的出现,实际上形成了一股反对“四人帮”的思想解放浪潮。这是两三年后,丙辰清明**群众诗歌运动的预演。
一个写旧体诗词的知青圈子
在“文革”中,受**诗词影响、启蒙,以王力《诗词格律》为教材,学习写旧诗的青年人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习作一般仅在小范围内流传,至今沉埋箧底。虽然青年人的诗有时不合格律,却往往能融含现代语汇,有清新、自然的气象,由于难以广泛搜集,所以无法判断“文革”十年中这部分诗歌创作的总体成就。这里介绍两个写旧体诗的青年圈子,以一斑见全豹,反映当时青年中写旧诗的普及程度及部分况。
1.《致爸爸妈妈的一封公开信》
沈卫国、徐小欢、邢晓南、杨建国、郭赤婴等人,是北京某军队机关大院的干部子弟,在“文革”期间曾形成一个写旧体诗的圈子。
“文革”前,在机关大院里,孩子们中间就流传“柯庆施遗书”:“你们要有大志,无产阶级大志。”以及宋心鲁的信:“革命干部子弟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1964、1965年的小说《军队女儿》、《边疆晓歌》以及电影《军垦战歌》在大院干部子女中也产生了不少影响,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报考了江西**大学,有的高中没毕业就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文革”初,机关院里的大孩子们都加入了关于“鬼见愁”对联的辩论。1966年夏,在中山公园音乐厅,曾经从傍晚一直辩到第二天凌晨。运动开始后,沈卫国、杨建国等人还参与油印《致爸爸妈妈的一封公开信》(中直干子弟所写),这封信表现出红卫兵运动初期狂飙式的热:
“爸爸妈妈,儿女们都起来革命了,都‘造反’了,大家称你们为老革命,但是我们要告诉你们一句话:在老革命中,也有的人是在混革命,你们想混到那一天才到头呢?无穷的忧虑,无数的框框,缠在你们的脑子里……你们好好想想吧,你们亲密的战友有多少倒在雪山上、草地里……你们要是忘记了劳动人民,忘记了革命,就可能变成修正主义分子了。我们就要造你们的反!谁说儿子不能造老子的反!你们‘修’了,我们就要造你们的反……亲爱的父母们,敬爱的老革命,你们千万要永葆革命的青春啊……”
到了1966年底,一些老干部被运动冲击,老红卫兵便站到了运动的对立面。机关大院中有两个干部子弟被作为“联动”分子抓进了公安部。“联动”分子被释放后,机关大院的干部子弟便集体“逍遥”了。
当时,所谓“逍遥”,不外乎结伴游香山,运河游泳,在一起打牌,极少数人“拍婆子”,挂起沙袋打拳。当时,郭赤婴、邢晓南和杨建国经常凑在一起谈文学。郭赤婴的父亲是作家,家中藏书甚丰,二楼的一间书房,一面为窗,三面全被书橱遮蔽。郭与邢、杨三人,曾足不出户,在此书房席地而卧,不分昼夜连续读了两个星期的书。其间日夜颠倒,除了一次买食物外,整日在屋中读书、交谈。三人各举一书为最喜爱的,邢小南举果戈里的《鼻子》、郭赤婴举《鲁滨孙漂流记》、杨建国举《少年维特之烦恼》。
随着运动展,1968年**号召“砸烂总政阎王殿”,总政被军管。许多子弟不仅父母挨斗,连子女也一同被整、被斗。邢晓南父亲也是军队作家,因为写过有关歌颂贺龙内容的小说,被批斗、抄家。他的大弟弟与别的孩子打架,也被视为阶级报复,被勒令站在凳子上挨斗。邢晓南一度绪低落。
在“军管”时期,郭赤婴、徐小欢家也受到冲击,家道中落。徐小欢与杨建国是小学、中学同学,所以经常凑在一起,议论“文革”和文学,由此形成小圈子。圈内以沈卫国为年长,他是五中老初二学生,为人寡、善笑,仿佛一老农,其威信在圈内最高,这是圈子最早的形成。其时,杨建国开始学写旧体诗。有“六月云、八月雷,荡污浊、灭恶炎,功罪在三年”的学步诗。
9。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9)
2.“党国便是寡人家”
1968年12月北京谣传“小道消息”——在12月26日**诞辰日将表最新指示,号召知青上山下乡。(实际上在当年12月22日表)当时的人怕**指示一旦表,不下乡就是不听**的话,于是,有路子的干部子弟匆忙找路子去当兵。务必赶在12月26日之前参军。
1968年冬北京大批知青下乡,到了1969年秋天北京的知青基本走光了。沈卫国在1968年去了山西农村,杨建国、徐小欢1969年去了北大荒,邢晓南1969年冬天去当了兵,郭赤婴当兵不成,暂俟学堂。当时,中学里实行“军管”、“军训”,气氛压抑。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更是备受歧视。1969年国庆二十周年大典的庆祝活动,72中校方就以“出身问题”为由,不许沈原、郭赤婴、王燕、李瑞明、刘宪宪等人参加。气愤之余,竟又使人欣慰——正可以借此远避冷森森的校园。
北京的地面上,在饱经了破“四旧”的席卷之后,依然保留着不少亲切动人的事物。小吃还是可以择着样儿地吃,而且味美价廉。泡会儿澡堂子,也可收到“脱胎换骨”的功效。北海里面还是有许多清净可寻的;而邀上几个知心朋友去紫禁城里读读那些“万寿无疆赋”,更是别有一番妙处。
对于出去玩,大家曾有一番辩论,李瑞明是“山水派”,主张到大自然中体验野趣;沈原是“楼阁派”,主张逛名胜古迹。平时放了学,大家就钻到一个人家里,关起门打牌、侃山。当时,正时髦旧体诗,一本王力《诗词格律》在大家手中传来传去。于是,有了空就在一起凑歪诗,都是些打油诗、顺口溜。
那时,北海仿膳饭庄开在北海公园的南门,紧挨售票房。郭赤婴等人就结队去仿膳喝啤酒。当时曾有打油诗为证:“辣椒茶叶花椒酒,抢完花生争佛手。”前一句,讲有人离桌,另外一个偷将辣椒放入他的茶中。椒酒不是古人所谓椒酒,而是将花椒放入别人的啤酒中。后一句所讲的“争佛手”,在当时是很便宜的一种小吃,面皮卷肉放入油中炸制而成。这样在饭桌上对句,能够对四五轮。因为有节,所以至今能够记起。
72中这几个同学家中几乎都有“历史问题”,有的是**里的问题,有的是所谓的历史问题。王长华的父亲1948年复旦毕业,当时大学毕业即失业。其伯父是国防部二厅国民党将军,为王父在国民党军队中找了个职位,并封了个上校。当时,国民党已开始安排在大陆撤退,王父正与其母恋爱,母亲不愿去台湾,其父就留下了。解放后,其父虽然是“空头上校”,但仍被视为反动军官,20年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当时,因家中受冲击王长华心苦闷,不免颠三倒四。沈原开玩笑说他是“女娲转世”。一次对句,王长华说:“五彩祥云托女娲。”郭赤婴对:“遍天豪气贯长华。”沈原续对:“初学仗义复旦府,”郭赤婴说最后句:“党国便是寡人家。”王长华气得脸青。当时,大家都忙劝他,赔不是,因为当时他特别苦闷。郭赤婴宽慰他讲:“大家爸爸不管是哪个党的,反正都有问题,都一样!”
1971年,70届诸人都面临下乡插队。沈原等人被分配到北京房山贾峪口插队。郭赤婴先去了一年宁夏,后又回到牛栏山插队。王燕在房山坨里当铁道兵,仍然不轻松,整日在野外施工。王燕是这个圈子里第一个开始认真写诗的,1970年正经地写了几诗,圈子里的人读后都受到触动。
七律(王燕)
男儿立志国为家,耻向孟尝弹锴铗。
难与齐躯夷羿射,却来并讨共工伐。
搏回浑沌惜盘古,锻得吴钩鉴女娲。
先砌彩石铺碧落,再削鳌骨正中华。
受到王燕的影响,李玉明、郭赤婴也开始正式写诗。
3.插队逸事
分配到顺义牛栏山公社的知青,平均每7…8名在一个生产队。当地种玉米、高粱、小麦、大麦,有个别生产队每年还种一季水稻。下田同社员一起干活,尽管累,知青仍能“膘”着干。男知青才能挣7…8个工分,女知青更亏,才4…5分。可活并不比老乡少干。当时生产队规定一年出工300天以上的,才能按10分算。知青经常节假回家,往往凑不够300天,这条规定是专门为知青制定的,知青都感到冤。郭赤婴最多挣到8。5个工分(合人民币6…7毛),干一年可分10…20元,自觉已很满足。
10。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10)
知青吃食很差,当地知青中流行谚语“眼大窝头小,粥稀咸菜少。”在乡下干了三四年,大伙心都“踏实”了,也学老乡养了两口猪,喂剩下的泔水。
虽然牛栏山离北京不远,但知青们仍感苦闷。农忙时活最累,人像拴在磨上的驴,想家也回不去。说是不计较那几毛钱工分,可当时谁家里生活也不富裕。知青们普遍心灰意冷。
郭赤婴等人玩心难收,常结伙去赶集,闲时在各村知青点串。有时背个旧军挎,去逛承德外八庙,蹭火车,住大车店(一宿6毛)。当时吃食很便宜,栗子2毛一斤,核桃4毛一斤,买一挎包边遛边吃。
闲了没事,知青们就“攒诗”取乐,也出了不少笑话。
一次,郭赤婴和几个72中的插队同学,一同结伴到贾玉口去玩。大家爬到山顶,小憩的时候开始作诗。由一个人先说第一句,依此韵各作一。这次,第一个说的是陈小禹,其父是人艺演员,在《茶馆》中饰国会议员。陈新学作诗,第一句才出口,大家都想笑。他说的第一句是:“站在高山望北京”,等到别人都作完第一句,又轮到他,他说的第二句是:“心中一轮红日升。”这时,已有笑声,当时,大家都说亏他想得出。第三句,陈小禹说的是“我爱北京**”,等到大家都作完了诗,都猜他的第四句是什么,陈小禹憋了半天,说:“**上挂红星”。知青们哄堂大笑。
在郭赤婴诸人的圈子里,攒出的诗,都在圈内传看。绝大多数是旧体,还有不少“打油”。郭赤婴有:“袖底清风人不见,樽前失语鬼先知。”沈原有:“流光记取错中直”,李瑞明有:“胸中崔嵬浇不胜,万丈青壁依天开。”
1975年,郭赤婴写了一《满江红》得到圈内朋友认可。后拿给其父看,其父说:“十年事、耿于怀”这句可改,但这一句最终也未改。
满江红
折断平川,山骤起,腾龙跃海。
燕天阔,秋云浮缓,孤鸡翼决。
莫叹牛栏金牛去,长怀野岭霜菊在。
忆甲寅西陆跨潮河,夸豪迈。
握锄柄,磨灵台。
十年事,耿于怀。
看风云骤变,勇争兴衰。
苦雨滂沱枯木朽,惊雷响彻新天开。
待中秋八月望钱江,怒潮来。
1973年王燕从部队复员,分配到市自来水公司当工人,这在当时是相当令人羡慕的。郭赤婴等人有时回京聚会。圈内风行了一阵小说、散文。郭赤婴从宁夏带回来的《沙枣的回忆》(散文)被诸人转抄。王燕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是讲土改时期,阶级报复。有一个乡下民兵干部,土改时娶了地主女儿姐俩。姐姐特狠,但胸有城府,妹妹善良,但心眼窄想不开。后来小的被整死了。老大一狠心把姐妹俩生的两个儿子杀死毒死。此事据说曾真有其事。
王燕当时还写了一童话诗。大致讲,一男孩瞎了,神告诉一女孩,用某种草上的露水洗眼,即可复明。小女孩就去寻找这种仙草,一路上有许多奇异的遭遇。当时大家读了都觉得挺好。后来,郭赤婴还写了小说《倒霉的还是我们》,讲大队书记参加学大寨会议,回队传达。社员史增福和增福嫂,被命令毁自留园、砍树。写一晚上生的事,书记连夜动员砍树,农民们唉声叹气。
在这样一个小圈子、小气候里,72中的知青排遣了生活的失落感和愁苦,度过了一个个寂寞的日子。王燕当时写有一长诗,反映了圈内共同的感慨:
秋风竹杖旧纶巾,
壮士长依不朽身。
故久人心似铁,
消磨事理如银。
……
二百朝廷随逝水,
五千仞岳上摩云。
……
莫害流光推万物,
中怀不饮自甘醇。
沈卫国去山西插队后,1969年从生产队给杨建国等人来了一封信。告知山西农村甚苦,此地无酱油,每人一年才半斤油。并说,报上天天说,现在比过去——解放前“三自一包”强,可老乡讲,“三自一包”时,倒普遍够吃,家家有余粮,现在呢,几乎家家要借粮。他让杨建国诸人在进入社会前,要有思想准备。
11。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11)
半年后杨建国、徐小欢同乘一趟列车赴北大荒宝泉岭。杨建国在连队开山炸石、造屋,后又调入牧羊班。徐小欢当了农工,又调到连部当了通信员。逢过元旦、春节,两人可以在场部一聚,买几听水果、肉罐头,坐在草甸子的塔头上大餐一顿。
杨建国在农场第一年还没有多少挫折感,曾写有《悼金训华》:“十九男儿上洪峰,敢抛热血溅苍穹”等诗。徐小欢则有《五律》:“故朋渺黄鹤,新知梦中悬”等诗。
进入1970年,在宝泉岭杨、徐二人已深感处境的严峻。
1970年的阴历八月十五日,在东北兵团15团29连,当农场职工们已经收工回家了,指导员下令,今晚上“小跃进”。于是,全连知青在晚饭后,集体下到地号割豆子。经过一天的田间劳动之后,此刻的“跃进”实际上已经是**刑罚。当十五的一轮圆月升起来时,先是上海男女知青低声呜咽,随之是全体北京、哈尔滨女知青的抽泣,男知青们眼中都含满了泪水,全体知青哭成了一片。上海知青不分男女大家抱成一团……可是哭归哭,跃进指标必须完成啊!在哭够之后,知青们拾起镰,在月光下边哭边割……此时,杨建国泪水、汗水一齐淌进嘴里,感到他的“战歌”再也唱不出来了,仿佛骨鲠在喉。在这之后,他支边的决心动摇了……
4.军中唱和
1971年,杨建国怀着愧疚而又依恋的心离开了北大荒,“走后门”入伍。徐小欢在其后两个月,也借机溜出连队,跋涉草甸子,扒火车返回北京,赶上了入伍末班车。
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全国震动,在小圈子里引起了一片欣喜,特别是家庭受运动冲击的人。在农村劳动的郭赤婴给杨建国写信说:“此地几个朋友打酒庆贺,有一释重负之感。”
此时杨建国与徐小欢、邢晓南、沈卫国等人书信往来频繁。其中徐小欢号称“书手”,笔扫如电动辄万,在圈内最善写长信。(“文革”中,人们往往借书信交流信息,当时有胶水抹在邮票上,洗去邮章再用的风气。)此时,徐小欢在空五军机场机械厂做钳工,邢晓南在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当兵,沈卫国在加农炮连当兵(具体搞计算射击诸元)。围绕着**倒台,诸人进行了书信间的讨论。沈卫国在军中已读毕《资本论》,提出:马克思尚未能解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如何等价交换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极具现实意义,并且秘密写出《论**思想》,此文达四万。
在书信往来中,大家还交换诗作,相互唱和。
先是杨建国,回忆1971年由兵团返京入伍之即,与徐小欢、郭赤婴三人共游颐和园,谈论**、张春桥的事,写成长调寄徐小欢。词中有“鱼脍含剑,燕图裹锷”及“泥人纸马,剑火轻挥,天公小试英雄”句。结尾以“何日聚,赤日登临,皓月回舟?”作结。徐小欢复诗唱和,有“西风瘦马,螳臂轻挥”句,以“它日聚,青梅煮酒,红泥炭炉”作结。邢晓南寄诗则有“红枫黄桐,喜得贝叶”句,以“倘末日,炼取畸石,一补东南”作结。
后来,围绕九一三事件及庐山会议进行议论,也有诗作。徐小欢论及“江东八千子弟”与“联合行动委员会”曾信笔“打油”:
少壮雄毅,早铸不屈魂。
敢藐青云华盖,杂语惊伦。
等闲政治,寻常功名,难怪学习不认真。
造反有理,兵起关东,横扫百万秦军。
叱咤呜唷,直朴可爱,常被刘氏一类政治骗子谣所困。
临亡不惧,协同江东子弟,挺戟纵马,赴蹈汉营。
“随主公一战”,以明天意。
风雨千秋,更有英雄下九州,
旌旗十万,俊杰何止仅八千。
愿紧跟统帅,纵骑五洲会东山。
(注,此词下半阙音韵不协,疑有误)
郭赤婴也写了一词寓当时的政治环境。
水调歌头
壮士夸慷慨,弱女送征车。
帐外残星映血,风鼓大王旗。
12。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12)
回少年豪纵,愧负八千乡谊,空有万人敌。
日下三楚誉,晚江战云疲。
失霸上,弃垓下,英雄泣。
酒酹项王高冢,杳渺帝城基。
正笑逍遥榆坊,痛惜鹏冀突断,戎马慎须臾。
鉴古须短,创新志无期。
1972年,郭赤婴在宁夏一年间,游历了一番塞外风光,多有经历,积累了一批诗作。如《边塞抒愿》、《鲲鹏礼赞》等古风长律和一组七律。这些诗也在圈子里传抄。其中“雪尽天涯葱岭闪,风驰铁马暮云彤”,很受杨建国、邢晓南诸人赞赏。现选录其中二:
七律
塞外干戈辉月影,春风旧地荡歌声。
寻来浩瀚平沙海,望断峥嵘草木兵。
雪尽天涯葱岭闪,风驰铁马暮云彤。
山河壮丽应期盛,愿献胸中一点红。(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