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阅读
隹∏纬鲋诘墓媚铩Q罟鹣憬憬阒篮螅峋龇炊运搿肮棺印崩赐R蛭涓甘恰昂诎铩保肮棺印北救肆鐾臣啤⑼侠忠膊皇牵怂庾镆槐沧印=憬愕敝诔饴罟骸肮棺硬话埠眯模 保铣黾颐牛雇腥宋∶媒樯芰吮乓桓鲇さ亩印Q罟鹣愣阅信氖拢蛭昙托。鸪跏裁匆膊欢险嫠伎己螅鲂母肮棺印焙谩Q罟鹣悴还思胰朔炊院妥枥梗M低蹈×窒翠谭觳挂路讲穸獗呷ピ蓟幔欢导Φ案浴?br />
当时,郭小林、杨桂香所在的“种子连”,距离后来电影《我们的田野》中所拍那一片白桦林,相距不过12华里,这片白桦林现在已全国闻名。当地叫它“南横林子”,边上是852农场的大水库,碧波荡漾,白桦林如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1975年郭小林与杨桂香在连队一间土屋里结了婚,用北京糖果招待老职工和同连队的知识青年。郭小林经过13年“劳动改造”,终于成为一名北大荒人。
7。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对床夜雨(7)
作为一名“兵团诗人”,同时又是“手抄文学”——《誓》、《大雁》的作者,鼓吹“上山下乡”的“坚持派”,郭小林最后还是“飞”走了,调往河南林县在一个公社做了一名中学教员,不过,他为了自己的《誓》付出了13年青春。***
“手抄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品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用心写成的。如果你不在每一个字上浇灌你的血、泪,那它也不值得别人去抄写和传诵。
????
经过漫长的自我折磨思索、反省……郭小川开始进入了痛苦的转变期。他终于一拳击碎了他心灵的牢笼,从“心狱”中获得了解放。在1975年的秋天,他写下了“文革”十年中最享盛名的地下诗歌:《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
郭小川在《团泊洼》一诗中,微妙地表述了当时全国人民十分复杂的心态。1975年的秋天,**对电影《创业》作了批示:“此片无大错”。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微妙,几乎所有的人都结成了与“四人帮”极左路线斗争的心盟。但是,从外表看上去,一切都是静静的。诗人敏感地预示到了这寂静后面的东西,仿佛生命光焰熄灭前的回光,郭小川的诗魂突然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诗句变得更纯熟、老练,挥挥洒洒。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这里所表达的舒畅、睿智和镇定,恰恰是1975年秋天,许许多多从“心狱”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共有的体验。就其诗艺来讲,也是自五四新诗歌以来,进入经典的杰出诗作。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郭小川在这“静”中体味出了美丽、愉悦和自信。就1975年的很多人来讲,这一年的秋天的确是美好的,因为道路逐渐清晰。
《秋歌》是郭小川的“天鹅之歌”。也许悲剧时代限定了郭小川,但这临终前的绝唱,真是一下把人领上了九天的境界。
不止一次了,清爽的秋风把我从昏睡中吹醒;
不止一次了,节日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
郭小川一生对诗句的锤炼,对古典诗词的修养在此时,都熔铸进了这短短的几行诗句。它不愧是杰作,堪称典范:
听,冰雪辽河,风雨长江,日夜激荡有声;
听,南方竹阵,北国松涛,还在呼号不停。
看,运粮车队,拖拉机群,一直轰轰跃动;
看,无数战马,百万雄兵,永远向前奔行。
清爽的秋风呀,已经把我的身躯吹得飞上晴空;
节日的礼花呵,已经把我的心胸烧得大火熊熊。
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一诗后注明:“初稿的初稿,还需要做多次多次的修改,属于《参考消息》一类,万勿外传。”
当时作者还在受隔离审查,决心将此诗篇“埋在坝下”,因为他知道此诗不能表。“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芽……”
所以,《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仅在朋友的小圈子内流传。
当郭小林在林县父亲的桌上第一次看到这两诗时,总得感觉:不错,但并不是很出色。使郭小林印象深刻的是《秋歌》中的这样一句: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化烟,烟气腾空。
郭小林不由暗暗心惊。经过多次运动,现在的父亲已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患有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满口的牙已拔光,镶的假牙又不合适,硌得牙床疼,以致他每隔一会就要“咔哒”一声用舌头把假牙顶下来,然后再卷回去安上。睡眠依赖安眠药,有时饭没吃完,药劲就上来了,拿勺的手直哆嗦,儿媳杨桂香就要赶紧扶他上床。
在林县的日子里,郭小林再也写不出高亢的政治抒诗了,因为1975年底的中国已被折腾到了崩溃的边限。郭小林夫妇两人带着刚一岁的女儿爱农在医院借病床居住了半年,以便照看父亲。他们经常需要变换病床一日三迁。一次小爱农尿湿了病床,还受到护士呵斥,无奈只好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农舍居住。这个临时的小家所带来的那么点家庭氛围,温暖了郭小川那颗饱受摧残的心,一岁多的孙女爱农也给他带来了天伦之乐。
8。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对床夜雨(8)
郭小川表现出少有的兴致,他要求郭小林夫妇每天给他包一顿饺子。***这其实是人在长久地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缺少亲的环境下,对家庭气氛,对人性人的渴求。
郭小林到河南后,父亲第一天就提到在他第二次被审查的一年多时间内,郭小林和妹妹竟极少给他写信。那失去人身自由的隔离审查期间,唯有薄薄的信纸所载来的亲人的问讯能给他带来一点心灵的慰藉。他说:“那时我非常需要你们的理解,然而你连一封信也不来。”低沉的话语中潜藏着多少哀伤啊!那时人们说话都很曲折,真正的意图往往隐蔽得很深。如果你流露出想家、思念亲人或对无休止的“斗呀、打呀”的厌倦绪,就会被认为是不革命而遭致蛮横的批判。所以郭小林并没有意识到父亲内心深处的全部真实想法。
郭小川对郭小林观察了几天后……告诉他党内存在个“四人帮”,斗争很尖锐,整个国家形势并非“一派大好”,制止他再唱那些空泛的高调……然而郭小川很失望,因为郭小林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熟起来,于是父子之间隔阂不仅继续存在,甚至还在加深。
人们本来可以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郭小川、郭小林父子间的“对床夜雨”可以最终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可是上天终究没有给出这个机会,而是毁灭了这种希望。
郭小川给人们留下的形象是:战士和诗人。他是在歌唱着前进中,突然倒下的。
郭小川诗集以“时代号角”著称,记载了共和国各个历史时代的脚步。他总是走在历史潮流前面,吹奏出高亢、激奋的号音。可是“文革”却将他抛落下来,丢入时代的深渊。在“文革”运动的猛烈冲击之下,他经过了痛苦的思考,付出了很大代价,才挣脱了“心狱”,获取到个性的初步萌,一种独立意识、独立人格开始苏醒,次大胆唱出了叛逆之歌,这也是一曲“天鹅之歌”。《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如今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不朽诗篇。
1。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1)
“重上战场我亦难”——圈禁中的诗人陶铸
陶
铸,**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文革”中曾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文革”中由于**拉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带头对邓小平同志难被拒绝,以及为保一些干部,曾跟**、陈伯达顶得厉害,**对陶铸几次脾气。1967年1月4日,**、康生、陈伯达突然在接见“武汉赴广州专揪王任重革命造反团”时宣布:陶铸是“刘、邓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中国最大的保皇派”,要“动群众”,把他“揪出来”。立即,“打倒陶铸”的标语、传单布满全国。陶铸很快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单独幽禁于北京卐字廊住所。在1967年至1969年两年多的圈禁中,陶铸作为一名诗人,在磨难中留下了宝贵的诗篇。
在长达两年的关押中,陶铸不能见人,饮食有专人监视。除了被人带出去看大字报,平时不许出屋,只有在晚饭后可以在屋外廊下放放风。
陶铸女儿陶斯亮在《一封终于出的信》中回忆说,1967年8月,一群彪形大汉闯入卐字廊,拉陶铸去批斗,陶铸和曾志夫妻二人站在台上,有人故意制造气氛,摄制电影,准备向全国放映。陶铸怒火郁积胸中,归来后在室内徘徊,像是一头笼中的猛兽。陶斯亮在回忆录中讲,她从此不爱去动物园,“因为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逗弄笼里的老虎时,我就立即想到您(陶铸)一种触动隐伤的痛苦,常常摧我泪下……”在幽禁中,陶铸向女儿陶斯亮讲历史上直节忠臣的故事,讲汉朝范滂与擅权祸国的宦官阉党的斗争。陶铸愤激地说:“我就是因为不会给他们磕头下跪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以后,我还要凭着这点骨气活下去!”
1967年9月8日姚文元《评陶铸的两本书》在《人民日报》表,陶铸在极端痛苦之中,在笔记中写道:自杀,就是见不得人的事,不想把自己的问题弄清楚。当然也有这样可能,就是你去见了马克思,问题还是弄不清楚。那也不要紧,事实终归是事实,最后还是可以弄清楚,请相信四句话:
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
苌弘血化碧,哀痛总能消。
在1967年9月10日,姚文元文章表后两天,陶斯亮被下令离京,独自去东北白城子。1969年10月,**下达一号通令,陶铸押往合肥,被迫与曾志分离。43天后,陶铸在合肥去世。陶铸在与曾志分手时,曾写有一七律。
七律·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厚逼云端。
无白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寒。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自宽。
在卐字廊,陶铸还留下一七律:
七律l969
卐字廊前花木森,风送芬芳入杳冥。
静坐偶欣唯蝶舞,夜眠深苦长蚊鸣。
汉家狱辱周何怨,宋室廷刑岳慨承。
人世烦冤终不免,求仁奚用为身名。
1969年春天大手术后,陶铸力弱体衰,每日在室中读书练字,用毛笔将这七律写在旧报纸上,这诗夹杂在**和鲁迅的诗词中间,加以行书难认,才得以保存下来。
诗中“周何怨”指汉名将周勃与其子周亚夫被谗入狱,周亚夫冤死狱中一事。“岳慨承”指岳飞冤案事。
陶铸在两年多的圈禁、关押中,内心的愤懑和痛苦可以从给曾志的赠别诗中窥见一斑。自知生命的“大限”无可避免,有一种凄切、哀伤,也有一种释然、超越。如果讲1967年9月“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一诗中陶铸用“忠臣节烈”的肝胆,孤光自照。那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陶铸表现出了更多的镇定和坦然。如今,这诗已成为陶铸在生命最后岁月的宝贵记录。
????1
诗人流沙河在“文革”十年浩劫中,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他那辛辣、幽默,浅白之中透出酸涩的诗篇,在地下诗歌中可谓独树一帜。
2。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2)
流沙河1931年生于四川省舍堂县城关。解放前在四川大学读过书。1957年因为在《星星》诗刊,表散文诗《草木篇》一举成为全国知名人士,并由此成为“右派”。“被一个人误解了,这是麻烦,被许多人误解了,这是悲剧。”(流沙河语)流沙河从此销声匿迹了20年。
“文革”一开始,在点名批判廖沫沙时,流沙河就被押回原籍劳动改造。回到金堂县城吴镇的第一天,他就到镇北一家木器店去当锯匠,以养活自己。锯匠在四川叫“解匠”,用大锯将圆木锯成板。干此活须身强体壮,流沙河却骨瘦如柴。他干活的连手姓罗,是一字不识的农民,对流沙河极好。当时是计件工资,为了不连累这位罗师傅,流沙河只有拼命苦干。一天工作下来,锯子一丢,浑身瘫软,须歇息很久,才能慢慢站起,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回家去。这样的活一直干了六年。流沙河用诗记述了这种生活。
纸窗亮,负儿去工场。
赤脚裸身锯大木,音韵铿锵,节奏悠扬。
爱他铁齿有,养我一家四口;
恨他铁齿无,啃我壮年时光。
啃完春,啃完夏,晚归忽闻桂花香。
屈指今夜中秋节,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
妻说月亮果然好,明晨又该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故园九咏》中秋
要说流沙河就必须说说他的妻子。就在流沙河被押回原籍劳动改造三个月后,她抛弃了自己的工作,从成都赶到金堂,嫁给了流沙河,从此一同被打入生活底层,饱受人世酸辛,辛苦劳作,连做赏“月色”对她也成了奢侈品。她就是流沙河在《梦西安》一诗中所写的那个少女:“在华清池畔,一位少女含笑走到我的面前。她欲语又无,悄悄一叹,九年后终于作了我的妻子,该怎样感谢你啊,西安!”两人在七夕结了婚。“秋虫唱,夜茫茫,人间牛女可笑太匆忙……骊山下,勿相忘,悲酸万种此夕化为糖。忽听邻鸡争报晓,语切切,泪双双。”
她在镇上找不到工作,只好替人家洗洗缝缝,贴补家用,肚里怀着娃娃去接受“造反派”批斗,娃娃生下来,背在背上,还被拖去批斗。这个孩子从小便经风雨见世面,7岁时仅念了一年书,因为是“右派”子女,饱受欺辱,流沙河只好让孩子退学。
爸爸变了棚中牛,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这诗表现了一个右派父亲的无尽辛酸。特殊的世态,特殊的天伦之乐,幽默中透出苦涩。
孩子不能上学,流沙河决定自己来做教师。他的家中先后被抄12次,没留下一本能看的书。诗人便把脑子里记得的古体诗词,从《诗经》起,到**诗词止,一共默写了225,作孩子的语文识字课本。孩子一边给他当下手,钉木箱,一边背课本识字。这时,诗人身体已垮了,不能拉锯,所以就当了钉木箱的“敲敲匠”。诗人英语很好,还编了英语课本共l0册教孩子在夜晚朗读。到了“四人帮”倒台,他的孩子已经写了4本英语日记。
在“文革”中,诗人最痛苦的是没有书读。他原有的心爱书籍,不是被抄,就是被迫焚烧。
留你留不得,
藏你藏不住。
今宵送你进火炉,
永别了,
契诃夫!
夹鼻眼镜山羊胡,
你在笑,我在哭。
灰飞烟灭光明尽,
永别了,
契诃夫!
——《焚书》
流沙河有600册书被卫东战团抄走。一次到街上买盐,他现包盐纸竟然是他的《汉书》。由于精神上的饥渴,一张糊在墙上的旧报纸,竟引得他读了一遍又一遍。
高照油灯读她,
在失眠的夜晚;
3。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3)
斜倚床头读她,
在卧病的白天。
挨了批斗回来读她,
一句一声长叹;
端起饭碗读她,
酸菜苦瓜变甜。
……
她反复诉说着
共和国欢笑的童年;
她清楚地证明着
生活曾经那般灿烂。
——《一张糊墙的报纸》
这张记载共和国童年的报纸,只能读到一面,诗人不能满足,便将它揭下看其背面,结果,却现有一自己的诗印在上面,真是“无巧不成书”。他把这张旧报纸藏在枕席下边,以便能够经常重温过去失去的欢乐和诗。结果:
几天之后,又抄家了,
一张旧报纸也难幸免。
还有意料不到的飞灾,
她是罪证,我在翻案。
——《一张糊墙的报纸》
流沙河在艰辛的生活中,不曾忘记用诗来记述他的生活。他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了人性扭曲的方方面面。《芳邻》一诗,记述了一个经常拉诗人喝酒的邻居,“夜夜邀我作客”满嘴巴的酒气,待我极亲热。可是一旦造反当了官,就“脸上忽来秋色”,猛揭诗人放毒,狠批他在复辟,交断绝。可是:
他家小狗太糊涂,
依旧对我摇尾又舔舌。
我说不要这样做了,
它却听不懂,
语有隔阂。
——《苦邻》
流沙河在回忆自己学诗的经历时说,少年时他就梦想做一个诗人,认为抒感乃是一件高尚而有趣的事。“至于‘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起码道理,当时是根本不知道的,当然更想不到一吟咏如果不合时宜竟会给自己带来穷愁坎坷了。清代的《楚辞》注释家蒋骥说:‘骚忧乃不祥之书也!’直到50年代末,我才懂得这一句沉痛的感慨之。”
?
悬崖边的树:“胡风集团”分子曾卓、牛汉的命运及诗作
1958年全国有550000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半数以上失去了公职,相当多数被送去劳动教养或监督劳动,有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少数人幸运地被原单位留用,但大多用非所长。1962年中央也下过文件,提出给“右派”分子分期分批摘帽,予以宽大处理。可是“文化大革命”爆,“右派”们又沉入更底层。还要过16年岁月,才能得以平反。
“文革”十年对于“右派”分子是血泪的十年。“文革”中一些“右派”分子(他们大多是知识分子)用诗歌记录了他们的亲身体验。
大“右派”胡风,在“文革”前的1965年已经出狱,“文革”开始后,又被监禁。1970年又因写“反动诗词”和“在**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狱中无纸,胡风将诗写在报纸空白处),被加判无期徒刑。既不准胡风上诉,也不让他看判决书。所谓“写反动诗词”,指的是胡风的《怀春室述怀》。这些诗创作于1957年前后,“文革”中胡风被关押成都看守所,曾多次默诵,写录于报纸白边上,又被多次抄没。1957年胡风为了解决狱中无纸笔,诗作遗忘的问题,曾借用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用其原韵——丝、旗、诗、衣,步其四韵做诗,以便背诵。以旗韵为例,胡风曾写有:“眼里朦胧望圣旗”,“学分敌我画红旗”,“喜见晴空一色旗”,“墙头重挂万年旗”等,记述了渴望恩赦、思念幼子、出狱喜悦和重新生活的感经历。
“胡风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曾被逮捕入狱的“七月派”诗人牛汉、曾卓,也是“奇冤如萝命如丝”。“文革”中,两人遭到审查、关押、流放、劳改的命运。
曾卓,生于1922年,湖北武汉人。1939年开始在重庆、桂林表作品,有小说、电影剧本、评论等,1941年在重庆参与《诗垦地》的编辑工作,作为“七月派”主要诗人,有诗集《门》出版。在l970年曾卓写下了《悬崖边的树》:“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岩上。”这股奇异的风,指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狂风,运动的狂风把作者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岩之上。万般危难之中“树”倾听到了:“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树”虽然是孤独的,却“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4。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4)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是靠了倔强而又坚毅的意志,没有栽入深渊之中。***但是,它的形貌,是被时代的狂风“扭曲”了。这是一幅奇特的画面:在风暴、厄运降临之时,顽强抗争顶住狂风,同时展开着向光明未来飞翔的翅膀。这里概括了“文革”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姿势和共同体验。短短的小诗浓缩了整个“文革”时代知识分子曾进入的精神境界。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41年开始表诗歌,是“七月派”重要成员。1942年表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是他的代表作。解放后,牛汉1954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散文组组长。1955年被划为胡风分子,受过监禁之苦。在“文革”年代,牛汉身历、目睹了许多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感触良深,在1973年秋写下了《悼念一棵枫树》。
那是一棵最高大的枫树,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被伐倒了,附近的村庄、田野都感到、听到了枫树倒下的声响;每一家的窗、瓦,每一棵树、花草、小鸟、蜂和湖边小舟都颤抖了……诗人嗅到枫树的清香,这“芬芳,使人悲伤”,倒下的枫树,“看上去比它站立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诗人看到了,枫树被锯解后的一圈圈年轮,涌出一圈圈泪珠,树边的山丘仿佛也缩小了许多,低下头颅。
这是一歌颂“生命”的歌,这棵枫树是如此美,美丽生命的毁灭,令人为之心碎。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这是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美丽生命,一个无限依恋大自然的生命。“文革”时代,是一个无视个人价值草菅人命的时代。这有深广历史内涵的诗作,对“文革”中人的悲剧作了深刻描述。
“升华起来吧,我的诗行”
《未表的**诗词》的作者陈明远出身于一个职员家庭,父母都是邮电局的职员,既没有书香世家的门第,也没有文人亲戚。他属于跟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者上初一时,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最初学写的几诗。这些诗表现了50年代红领巾们的生活。
好像那窗口的小鸟,
我的心也醒得很早。
眼睫毛还没有张开,
胸喉就飞涌出歌笑。
——《清晨》
很快陈明远就收到了郭沫若的回信。整整三大张信纸,鼓励他并加以指教:“先要做真正的新人,才可能写得出真正的新诗。……在生活中有感而抒,就自然流露为诗歌……”作者的第一批诗歌,是写在练习本上的,陆续寄给郭沫若后,郭沫若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改、评阅。后来,陈明远把这些诗汇集在起,命名为《练习曲集》。他把数学和诗歌称之为自己生命的两个翅膀。
上高中时,陈明远开始学写古典诗词。有一年暑假,他到北京,常到郭沫若家去玩,并在郭家结识了田汉、老舍。从此,他又有了两位老师,成为他们的小友。田汉对他说:“只要你跟我学填词,保你一学就会。”田汉特意送给他一本《白香词谱》,又介绍他读王力的《诗词格律》作为教材。从此陈明远为了打好写新诗的基本功而学写诗词。他不断将其学写古诗词寄给郭、田二位老师,并得到他们的指教。
第一次受到郭、田好评的诗词习作:
忆秦娥·学画马
新学画,
千难万苦能不怕?
全不怕!有朝一日,驯服烈马!
鬃毛抓住火一把,高墙宽涧当心跨。
放心跨——
得心应手,长驰天下!
学到相当程度,田汉又对他提出进一步要求:把自己写的旧诗词改写成新体诗歌。就像把同一幅画面用水墨画和油画两种形式表现出来那样,从中悟得诗的三昧。
1957年夏天,在郭沫若支持下,陈明远开始用白话体诗歌译写郭沫若的旧体诗。从1957年到l962年,在郭沫若亲自指导下,他完成旧诗新译共约300之多。诗稿先后请田汉、老舍、叶以群、白杨等老前辈审阅指正。但郭沫若不同意出版,一直到1964年郭沫若终于为译诗《新潮》集写了《新潮后序》。此时,陈明远已于一年前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声学方面研究工作。《新潮》书稿由叶以群编定准备出版时,文艺界的“四清”整风开始了,于是《新潮》被打入冷宫。
5。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5)
在“文革”开始的前一二年中,陈明远在先生们的指导下写了三部以海外华工奋斗史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马来亚华工子弟》、《在古巴的中国人》、《东方的使者》。***
第一部长诗的故事节是由田汉先生提供的,并对此诗的主题歌反复润色推敲:
我从小的摇篮就在,
马来亚丛林深处。
我头上慈母的泪珠,
是南国灼热的星雨。
——《马来亚华工子弟歌》
在1964年,作者的几位教师都认为作者学习已有十几年,应该满师了。不妨陆续表一些诗篇。叶以群准备安排《收获》杂志刊登作者的诗选,并着手写一篇报道文学,介绍郭沫若等诸位教师培养诗歌新人的经过。就在一个诗歌新星即将正式推出的时候,“四清”整风中,田汉遭到残酷的批判。于是这次诗歌新星又一次射失败。
在1964年华东现代题材话剧观摩演出期间,田汉受到柯庆施、张春桥等的打击。未等到会演结束,田汉即愤然离开上海。田汉家中往日高朋满座,宾客如云,这时,忽然变得门可罗雀,萧条冷落。可是,从事科研工作的陈明远,星期天照样骑车去看望田汉。田汉将“会演”后所写七绝“无题”拿给他看:
裂断腰身剩薄皮,
新枝依旧翠云垂,
司徒庙里精忠柏,
暴雨狂风总不移。
陈明远也写诗唱和:
谁擎晴翠入云中?最喜华山大小松。
苗在青时已直立,人临绝处始相逢。
扎根乱石锋于剑,磐石粗根劲胜铜。
浊雾扑身寒刺骨,轩昂我自啸长空。
不久“文革”爆了。本来,陈明远可以躲过这场浩劫,或者说注定会被运动所埋没。但是,这颗经过诸多导师培育了十几年的“新星”,却以意料不到的方式,被射到了中国大地的上空,这就是被广大群众在“文革”中被误传的《未表的**诗词》事件。被郭沫若等人培养的“新诗诗人”却在旧体诗歌运动上,产生了巨大的启蒙、普及和推动作用。
1966年10月,陈明远初次见到了红卫兵油印的《未表的**诗词》小册子后,立即给周总理写信,说明真相。同样的信,一式两份,也呈进了中央文革。在l2月中旬**诞辰即将来临之时,他现《未表的**诗词》更广泛的在四处翻印,并且愈印愈精致。他怕把误会闹大,便公开贴出声明,澄清此事。他认为由于诗的风格、笔调相似造成误会的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只要加以解释,很容易澄清。但是,陈明远显然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一纸声明立即给他带来了灾难。他马上被造反派关押审讯。
陈明远被关押在地下监禁室中,饱受皮带、拳头之苦,又被揪斗、游街。由于争辩已没有作用,作者最后决定绝食。当时,他还抱着一丝希望,也许周总理会派人来救他出去。
绝食几天后,陈明远即进入昏迷状态。头脑晕眩,眼前浮现出种种幻象。就在这一年夏天接踵而逝的,他的“私塾”先生一个个出现在他的面前:被迫跳楼自杀的以群师,投太平湖而逝的老舍师,被关进死牢的田汉师。在黑暗之中,他听到无边的海涛在耳边汹涌呼唤,看到郭老和田汉老来到他身边,同他携手走向海滩,大海出惊天动地的咆哮。此时,他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仅存一丝生息,这时候,忽然从他的心底迸出了诗句,这是面临死亡深渊的歌唱:
大海啊——我的灵魂!
我离开你已经多么久远……
那溶洞单调的滴漏,
深谷里凝滞的迷雾,
积压在岩头皱纹之间的
焦虑重重的汗珠,
还有慈母眼眶深处
因日夜盼望而洞穿的
几乎要枯干的清泉,
都离开你这样久远啊!
但无论彩云的羽翼
受狂风冲击而断裂,
沙滩上苦涩的浪花
被烈日曝晒得萎谢,
峰顶禁锢的每一丝白,
6。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6)
草根潜伏的每一粒露液
还有我这被枷锁窒息,
被镣铐拴死的
满腔炎黄子孙的热血,
它们都要聚为涓流、
小溪、急湍、瀑布
汇成怒吼的江河,
要像奔赴军旗下的战士
前仆后继、不惜一切,
跨越死亡的旷野,
每时每刻,梦想着
要轰隆隆地
奔回你的怀抱里来,
我的灵魂——大海啊!
这《海魂》是陈明远第一回用生命谱写的诗篇。***由于周总理及时派人来解救,挽回了他的生命。
12月25日,总理联络员(一位老红军干部)来到中国科学院传达周总理对陈明远上书的指示:“第一,主动说明况是好的,今后不要误传《未表的**词》了;第二,这不是政治问题,澄清就行了,不要再追究误传者责任;第三,再不要搞什么‘揪斗’了。”
由此,陈明远获得了暂时的自由。
1968年春天,陈明远与管汀鹭结婚。管汀鹭出身于干部家庭,当时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实习员。按国家规定,他们请了一个月婚假,去游历了杭州、广州。在旅途上,他又获得了诗歌的另一次丰收。1968年5月的广州,到处在武斗,一片混乱。他见到了一种“含笑花”,产生了新的灵感。他用旧体和新体两种形式写了“含笑花”。把这两新旧体诗加以对照,是十分有趣的:
但惊芳郁不知名,万片红唇欲声。
新月赋彤添秀丽,旭光透影倍鲜明。
莫同枫叶愁颜老,亦耻杨花媚骨轻。
藐视寒潮偏不谢,风中笑语自盈盈。
下面是同诗的新体:
惊喜于你们的清芳
却来不及请教芳名
无数片殷红的嘴唇
酝含着温柔的笑影
还没被砸破的新月
遗留下灵秀的外形
晚霞用最后的光彩
把神态映照得通明
不像那暮秋黄叶
在萧瑟中摇落了生命
也不屑于追随杨花
上下左右飘忽不定
藐视那一阵阵寒潮
它无法使你们凋零
在阴森凛冽的空气里
传给我亲切的笑声
不难看出,这“含笑花”包含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管汀鹭美好、坚定品性的赞颂。
当陈明远与爱人管汀鹭由广州回到北京,恰好正逢上“五一六”通知表两周年,在又一场“清理阶级队伍”中,他与爱人被分别关进“牛棚”。搜出的作者的几十新诗,成为“恶毒攻击伟大旗手”**的“反革命罪证”。
当时“牛棚”中被一同关押的“走资派”、“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有几十人,其中包括七十多岁的老科学家和老干部。陈明远在其中属年龄最轻的一个,因为他“死不认罪”、“毫无悔改之心”受到格外严密的监视。由于在烈日下经受沉重体罚,强制劳改,陈明远被私刑拷打的伤口炎肿胀,经几次吐血后,人昏迷不醒。
陈明远被两个专政队员押送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出示了“此人为阶级敌人”的介绍信,让专为“黑帮”做手术的医生诊治。当时诊断结果:高血压、心律不齐、脊椎劳损、关节炎、高烧39度……
正当专政队员去取药时,突然一群戴红袖章,披绿军装,腰系武装带的人冲进来。一条黑布蒙住了他的双眼,在一片“打倒”的口号声中,他被绑架出医院,塞进一辆停在门诊部门前的越野吉普,人一上车,吉普车就一溜烟开跑了。
当吉普车开到和平里,他头上的黑布被解了下来,车中爆出一阵欢笑声,原来,这些绑架者全是他的好朋友。他回到了朋友中间,紧张的神经一松弛下来,浑身立刻瘫软,只觉浑身刀割火燎,人又昏迷了过去。当朋友们小心翼翼地将他抱进房间,抱到床上,用清凉的湿毛布敷到他烫的额头上,在他的脑中突然又涌现出一句句诗行:
只为挣脱脚上的镣铐,
7。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7)
猛地撕断双脚,
剧痛又终于转成麻木,
一举冲破云霄?(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796/ )
当时,郭小林、杨桂香所在的“种子连”,距离后来电影《我们的田野》中所拍那一片白桦林,相距不过12华里,这片白桦林现在已全国闻名。当地叫它“南横林子”,边上是852农场的大水库,碧波荡漾,白桦林如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1975年郭小林与杨桂香在连队一间土屋里结了婚,用北京糖果招待老职工和同连队的知识青年。郭小林经过13年“劳动改造”,终于成为一名北大荒人。
7。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对床夜雨(7)
作为一名“兵团诗人”,同时又是“手抄文学”——《誓》、《大雁》的作者,鼓吹“上山下乡”的“坚持派”,郭小林最后还是“飞”走了,调往河南林县在一个公社做了一名中学教员,不过,他为了自己的《誓》付出了13年青春。***
“手抄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品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用心写成的。如果你不在每一个字上浇灌你的血、泪,那它也不值得别人去抄写和传诵。
????
经过漫长的自我折磨思索、反省……郭小川开始进入了痛苦的转变期。他终于一拳击碎了他心灵的牢笼,从“心狱”中获得了解放。在1975年的秋天,他写下了“文革”十年中最享盛名的地下诗歌:《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
郭小川在《团泊洼》一诗中,微妙地表述了当时全国人民十分复杂的心态。1975年的秋天,**对电影《创业》作了批示:“此片无大错”。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微妙,几乎所有的人都结成了与“四人帮”极左路线斗争的心盟。但是,从外表看上去,一切都是静静的。诗人敏感地预示到了这寂静后面的东西,仿佛生命光焰熄灭前的回光,郭小川的诗魂突然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诗句变得更纯熟、老练,挥挥洒洒。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这里所表达的舒畅、睿智和镇定,恰恰是1975年秋天,许许多多从“心狱”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共有的体验。就其诗艺来讲,也是自五四新诗歌以来,进入经典的杰出诗作。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郭小川在这“静”中体味出了美丽、愉悦和自信。就1975年的很多人来讲,这一年的秋天的确是美好的,因为道路逐渐清晰。
《秋歌》是郭小川的“天鹅之歌”。也许悲剧时代限定了郭小川,但这临终前的绝唱,真是一下把人领上了九天的境界。
不止一次了,清爽的秋风把我从昏睡中吹醒;
不止一次了,节日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
郭小川一生对诗句的锤炼,对古典诗词的修养在此时,都熔铸进了这短短的几行诗句。它不愧是杰作,堪称典范:
听,冰雪辽河,风雨长江,日夜激荡有声;
听,南方竹阵,北国松涛,还在呼号不停。
看,运粮车队,拖拉机群,一直轰轰跃动;
看,无数战马,百万雄兵,永远向前奔行。
清爽的秋风呀,已经把我的身躯吹得飞上晴空;
节日的礼花呵,已经把我的心胸烧得大火熊熊。
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一诗后注明:“初稿的初稿,还需要做多次多次的修改,属于《参考消息》一类,万勿外传。”
当时作者还在受隔离审查,决心将此诗篇“埋在坝下”,因为他知道此诗不能表。“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芽……”
所以,《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仅在朋友的小圈子内流传。
当郭小林在林县父亲的桌上第一次看到这两诗时,总得感觉:不错,但并不是很出色。使郭小林印象深刻的是《秋歌》中的这样一句: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化烟,烟气腾空。
郭小林不由暗暗心惊。经过多次运动,现在的父亲已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患有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满口的牙已拔光,镶的假牙又不合适,硌得牙床疼,以致他每隔一会就要“咔哒”一声用舌头把假牙顶下来,然后再卷回去安上。睡眠依赖安眠药,有时饭没吃完,药劲就上来了,拿勺的手直哆嗦,儿媳杨桂香就要赶紧扶他上床。
在林县的日子里,郭小林再也写不出高亢的政治抒诗了,因为1975年底的中国已被折腾到了崩溃的边限。郭小林夫妇两人带着刚一岁的女儿爱农在医院借病床居住了半年,以便照看父亲。他们经常需要变换病床一日三迁。一次小爱农尿湿了病床,还受到护士呵斥,无奈只好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农舍居住。这个临时的小家所带来的那么点家庭氛围,温暖了郭小川那颗饱受摧残的心,一岁多的孙女爱农也给他带来了天伦之乐。
8。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对床夜雨(8)
郭小川表现出少有的兴致,他要求郭小林夫妇每天给他包一顿饺子。***这其实是人在长久地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缺少亲的环境下,对家庭气氛,对人性人的渴求。
郭小林到河南后,父亲第一天就提到在他第二次被审查的一年多时间内,郭小林和妹妹竟极少给他写信。那失去人身自由的隔离审查期间,唯有薄薄的信纸所载来的亲人的问讯能给他带来一点心灵的慰藉。他说:“那时我非常需要你们的理解,然而你连一封信也不来。”低沉的话语中潜藏着多少哀伤啊!那时人们说话都很曲折,真正的意图往往隐蔽得很深。如果你流露出想家、思念亲人或对无休止的“斗呀、打呀”的厌倦绪,就会被认为是不革命而遭致蛮横的批判。所以郭小林并没有意识到父亲内心深处的全部真实想法。
郭小川对郭小林观察了几天后……告诉他党内存在个“四人帮”,斗争很尖锐,整个国家形势并非“一派大好”,制止他再唱那些空泛的高调……然而郭小川很失望,因为郭小林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熟起来,于是父子之间隔阂不仅继续存在,甚至还在加深。
人们本来可以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郭小川、郭小林父子间的“对床夜雨”可以最终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可是上天终究没有给出这个机会,而是毁灭了这种希望。
郭小川给人们留下的形象是:战士和诗人。他是在歌唱着前进中,突然倒下的。
郭小川诗集以“时代号角”著称,记载了共和国各个历史时代的脚步。他总是走在历史潮流前面,吹奏出高亢、激奋的号音。可是“文革”却将他抛落下来,丢入时代的深渊。在“文革”运动的猛烈冲击之下,他经过了痛苦的思考,付出了很大代价,才挣脱了“心狱”,获取到个性的初步萌,一种独立意识、独立人格开始苏醒,次大胆唱出了叛逆之歌,这也是一曲“天鹅之歌”。《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如今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不朽诗篇。
1。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1)
“重上战场我亦难”——圈禁中的诗人陶铸
陶
铸,**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文革”中曾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文革”中由于**拉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带头对邓小平同志难被拒绝,以及为保一些干部,曾跟**、陈伯达顶得厉害,**对陶铸几次脾气。1967年1月4日,**、康生、陈伯达突然在接见“武汉赴广州专揪王任重革命造反团”时宣布:陶铸是“刘、邓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中国最大的保皇派”,要“动群众”,把他“揪出来”。立即,“打倒陶铸”的标语、传单布满全国。陶铸很快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单独幽禁于北京卐字廊住所。在1967年至1969年两年多的圈禁中,陶铸作为一名诗人,在磨难中留下了宝贵的诗篇。
在长达两年的关押中,陶铸不能见人,饮食有专人监视。除了被人带出去看大字报,平时不许出屋,只有在晚饭后可以在屋外廊下放放风。
陶铸女儿陶斯亮在《一封终于出的信》中回忆说,1967年8月,一群彪形大汉闯入卐字廊,拉陶铸去批斗,陶铸和曾志夫妻二人站在台上,有人故意制造气氛,摄制电影,准备向全国放映。陶铸怒火郁积胸中,归来后在室内徘徊,像是一头笼中的猛兽。陶斯亮在回忆录中讲,她从此不爱去动物园,“因为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逗弄笼里的老虎时,我就立即想到您(陶铸)一种触动隐伤的痛苦,常常摧我泪下……”在幽禁中,陶铸向女儿陶斯亮讲历史上直节忠臣的故事,讲汉朝范滂与擅权祸国的宦官阉党的斗争。陶铸愤激地说:“我就是因为不会给他们磕头下跪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以后,我还要凭着这点骨气活下去!”
1967年9月8日姚文元《评陶铸的两本书》在《人民日报》表,陶铸在极端痛苦之中,在笔记中写道:自杀,就是见不得人的事,不想把自己的问题弄清楚。当然也有这样可能,就是你去见了马克思,问题还是弄不清楚。那也不要紧,事实终归是事实,最后还是可以弄清楚,请相信四句话:
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
苌弘血化碧,哀痛总能消。
在1967年9月10日,姚文元文章表后两天,陶斯亮被下令离京,独自去东北白城子。1969年10月,**下达一号通令,陶铸押往合肥,被迫与曾志分离。43天后,陶铸在合肥去世。陶铸在与曾志分手时,曾写有一七律。
七律·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厚逼云端。
无白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寒。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自宽。
在卐字廊,陶铸还留下一七律:
七律l969
卐字廊前花木森,风送芬芳入杳冥。
静坐偶欣唯蝶舞,夜眠深苦长蚊鸣。
汉家狱辱周何怨,宋室廷刑岳慨承。
人世烦冤终不免,求仁奚用为身名。
1969年春天大手术后,陶铸力弱体衰,每日在室中读书练字,用毛笔将这七律写在旧报纸上,这诗夹杂在**和鲁迅的诗词中间,加以行书难认,才得以保存下来。
诗中“周何怨”指汉名将周勃与其子周亚夫被谗入狱,周亚夫冤死狱中一事。“岳慨承”指岳飞冤案事。
陶铸在两年多的圈禁、关押中,内心的愤懑和痛苦可以从给曾志的赠别诗中窥见一斑。自知生命的“大限”无可避免,有一种凄切、哀伤,也有一种释然、超越。如果讲1967年9月“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一诗中陶铸用“忠臣节烈”的肝胆,孤光自照。那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陶铸表现出了更多的镇定和坦然。如今,这诗已成为陶铸在生命最后岁月的宝贵记录。
????1
诗人流沙河在“文革”十年浩劫中,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他那辛辣、幽默,浅白之中透出酸涩的诗篇,在地下诗歌中可谓独树一帜。
2。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2)
流沙河1931年生于四川省舍堂县城关。解放前在四川大学读过书。1957年因为在《星星》诗刊,表散文诗《草木篇》一举成为全国知名人士,并由此成为“右派”。“被一个人误解了,这是麻烦,被许多人误解了,这是悲剧。”(流沙河语)流沙河从此销声匿迹了20年。
“文革”一开始,在点名批判廖沫沙时,流沙河就被押回原籍劳动改造。回到金堂县城吴镇的第一天,他就到镇北一家木器店去当锯匠,以养活自己。锯匠在四川叫“解匠”,用大锯将圆木锯成板。干此活须身强体壮,流沙河却骨瘦如柴。他干活的连手姓罗,是一字不识的农民,对流沙河极好。当时是计件工资,为了不连累这位罗师傅,流沙河只有拼命苦干。一天工作下来,锯子一丢,浑身瘫软,须歇息很久,才能慢慢站起,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回家去。这样的活一直干了六年。流沙河用诗记述了这种生活。
纸窗亮,负儿去工场。
赤脚裸身锯大木,音韵铿锵,节奏悠扬。
爱他铁齿有,养我一家四口;
恨他铁齿无,啃我壮年时光。
啃完春,啃完夏,晚归忽闻桂花香。
屈指今夜中秋节,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
妻说月亮果然好,明晨又该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故园九咏》中秋
要说流沙河就必须说说他的妻子。就在流沙河被押回原籍劳动改造三个月后,她抛弃了自己的工作,从成都赶到金堂,嫁给了流沙河,从此一同被打入生活底层,饱受人世酸辛,辛苦劳作,连做赏“月色”对她也成了奢侈品。她就是流沙河在《梦西安》一诗中所写的那个少女:“在华清池畔,一位少女含笑走到我的面前。她欲语又无,悄悄一叹,九年后终于作了我的妻子,该怎样感谢你啊,西安!”两人在七夕结了婚。“秋虫唱,夜茫茫,人间牛女可笑太匆忙……骊山下,勿相忘,悲酸万种此夕化为糖。忽听邻鸡争报晓,语切切,泪双双。”
她在镇上找不到工作,只好替人家洗洗缝缝,贴补家用,肚里怀着娃娃去接受“造反派”批斗,娃娃生下来,背在背上,还被拖去批斗。这个孩子从小便经风雨见世面,7岁时仅念了一年书,因为是“右派”子女,饱受欺辱,流沙河只好让孩子退学。
爸爸变了棚中牛,今日又变家中马。
笑跪床上四蹄爬,乖乖儿,快来骑马马!
爸爸驮你打游击,你说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门一关,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门外去,去到门外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这诗表现了一个右派父亲的无尽辛酸。特殊的世态,特殊的天伦之乐,幽默中透出苦涩。
孩子不能上学,流沙河决定自己来做教师。他的家中先后被抄12次,没留下一本能看的书。诗人便把脑子里记得的古体诗词,从《诗经》起,到**诗词止,一共默写了225,作孩子的语文识字课本。孩子一边给他当下手,钉木箱,一边背课本识字。这时,诗人身体已垮了,不能拉锯,所以就当了钉木箱的“敲敲匠”。诗人英语很好,还编了英语课本共l0册教孩子在夜晚朗读。到了“四人帮”倒台,他的孩子已经写了4本英语日记。
在“文革”中,诗人最痛苦的是没有书读。他原有的心爱书籍,不是被抄,就是被迫焚烧。
留你留不得,
藏你藏不住。
今宵送你进火炉,
永别了,
契诃夫!
夹鼻眼镜山羊胡,
你在笑,我在哭。
灰飞烟灭光明尽,
永别了,
契诃夫!
——《焚书》
流沙河有600册书被卫东战团抄走。一次到街上买盐,他现包盐纸竟然是他的《汉书》。由于精神上的饥渴,一张糊在墙上的旧报纸,竟引得他读了一遍又一遍。
高照油灯读她,
在失眠的夜晚;
3。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3)
斜倚床头读她,
在卧病的白天。
挨了批斗回来读她,
一句一声长叹;
端起饭碗读她,
酸菜苦瓜变甜。
……
她反复诉说着
共和国欢笑的童年;
她清楚地证明着
生活曾经那般灿烂。
——《一张糊墙的报纸》
这张记载共和国童年的报纸,只能读到一面,诗人不能满足,便将它揭下看其背面,结果,却现有一自己的诗印在上面,真是“无巧不成书”。他把这张旧报纸藏在枕席下边,以便能够经常重温过去失去的欢乐和诗。结果:
几天之后,又抄家了,
一张旧报纸也难幸免。
还有意料不到的飞灾,
她是罪证,我在翻案。
——《一张糊墙的报纸》
流沙河在艰辛的生活中,不曾忘记用诗来记述他的生活。他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了人性扭曲的方方面面。《芳邻》一诗,记述了一个经常拉诗人喝酒的邻居,“夜夜邀我作客”满嘴巴的酒气,待我极亲热。可是一旦造反当了官,就“脸上忽来秋色”,猛揭诗人放毒,狠批他在复辟,交断绝。可是:
他家小狗太糊涂,
依旧对我摇尾又舔舌。
我说不要这样做了,
它却听不懂,
语有隔阂。
——《苦邻》
流沙河在回忆自己学诗的经历时说,少年时他就梦想做一个诗人,认为抒感乃是一件高尚而有趣的事。“至于‘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起码道理,当时是根本不知道的,当然更想不到一吟咏如果不合时宜竟会给自己带来穷愁坎坷了。清代的《楚辞》注释家蒋骥说:‘骚忧乃不祥之书也!’直到50年代末,我才懂得这一句沉痛的感慨之。”
?
悬崖边的树:“胡风集团”分子曾卓、牛汉的命运及诗作
1958年全国有550000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半数以上失去了公职,相当多数被送去劳动教养或监督劳动,有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少数人幸运地被原单位留用,但大多用非所长。1962年中央也下过文件,提出给“右派”分子分期分批摘帽,予以宽大处理。可是“文化大革命”爆,“右派”们又沉入更底层。还要过16年岁月,才能得以平反。
“文革”十年对于“右派”分子是血泪的十年。“文革”中一些“右派”分子(他们大多是知识分子)用诗歌记录了他们的亲身体验。
大“右派”胡风,在“文革”前的1965年已经出狱,“文革”开始后,又被监禁。1970年又因写“反动诗词”和“在**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狱中无纸,胡风将诗写在报纸空白处),被加判无期徒刑。既不准胡风上诉,也不让他看判决书。所谓“写反动诗词”,指的是胡风的《怀春室述怀》。这些诗创作于1957年前后,“文革”中胡风被关押成都看守所,曾多次默诵,写录于报纸白边上,又被多次抄没。1957年胡风为了解决狱中无纸笔,诗作遗忘的问题,曾借用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用其原韵——丝、旗、诗、衣,步其四韵做诗,以便背诵。以旗韵为例,胡风曾写有:“眼里朦胧望圣旗”,“学分敌我画红旗”,“喜见晴空一色旗”,“墙头重挂万年旗”等,记述了渴望恩赦、思念幼子、出狱喜悦和重新生活的感经历。
“胡风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曾被逮捕入狱的“七月派”诗人牛汉、曾卓,也是“奇冤如萝命如丝”。“文革”中,两人遭到审查、关押、流放、劳改的命运。
曾卓,生于1922年,湖北武汉人。1939年开始在重庆、桂林表作品,有小说、电影剧本、评论等,1941年在重庆参与《诗垦地》的编辑工作,作为“七月派”主要诗人,有诗集《门》出版。在l970年曾卓写下了《悬崖边的树》:“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岩上。”这股奇异的风,指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狂风,运动的狂风把作者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岩之上。万般危难之中“树”倾听到了:“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树”虽然是孤独的,却“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4。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4)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是靠了倔强而又坚毅的意志,没有栽入深渊之中。***但是,它的形貌,是被时代的狂风“扭曲”了。这是一幅奇特的画面:在风暴、厄运降临之时,顽强抗争顶住狂风,同时展开着向光明未来飞翔的翅膀。这里概括了“文革”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姿势和共同体验。短短的小诗浓缩了整个“文革”时代知识分子曾进入的精神境界。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41年开始表诗歌,是“七月派”重要成员。1942年表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是他的代表作。解放后,牛汉1954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散文组组长。1955年被划为胡风分子,受过监禁之苦。在“文革”年代,牛汉身历、目睹了许多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感触良深,在1973年秋写下了《悼念一棵枫树》。
那是一棵最高大的枫树,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被伐倒了,附近的村庄、田野都感到、听到了枫树倒下的声响;每一家的窗、瓦,每一棵树、花草、小鸟、蜂和湖边小舟都颤抖了……诗人嗅到枫树的清香,这“芬芳,使人悲伤”,倒下的枫树,“看上去比它站立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诗人看到了,枫树被锯解后的一圈圈年轮,涌出一圈圈泪珠,树边的山丘仿佛也缩小了许多,低下头颅。
这是一歌颂“生命”的歌,这棵枫树是如此美,美丽生命的毁灭,令人为之心碎。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这是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美丽生命,一个无限依恋大自然的生命。“文革”时代,是一个无视个人价值草菅人命的时代。这有深广历史内涵的诗作,对“文革”中人的悲剧作了深刻描述。
“升华起来吧,我的诗行”
《未表的**诗词》的作者陈明远出身于一个职员家庭,父母都是邮电局的职员,既没有书香世家的门第,也没有文人亲戚。他属于跟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者上初一时,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最初学写的几诗。这些诗表现了50年代红领巾们的生活。
好像那窗口的小鸟,
我的心也醒得很早。
眼睫毛还没有张开,
胸喉就飞涌出歌笑。
——《清晨》
很快陈明远就收到了郭沫若的回信。整整三大张信纸,鼓励他并加以指教:“先要做真正的新人,才可能写得出真正的新诗。……在生活中有感而抒,就自然流露为诗歌……”作者的第一批诗歌,是写在练习本上的,陆续寄给郭沫若后,郭沫若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改、评阅。后来,陈明远把这些诗汇集在起,命名为《练习曲集》。他把数学和诗歌称之为自己生命的两个翅膀。
上高中时,陈明远开始学写古典诗词。有一年暑假,他到北京,常到郭沫若家去玩,并在郭家结识了田汉、老舍。从此,他又有了两位老师,成为他们的小友。田汉对他说:“只要你跟我学填词,保你一学就会。”田汉特意送给他一本《白香词谱》,又介绍他读王力的《诗词格律》作为教材。从此陈明远为了打好写新诗的基本功而学写诗词。他不断将其学写古诗词寄给郭、田二位老师,并得到他们的指教。
第一次受到郭、田好评的诗词习作:
忆秦娥·学画马
新学画,
千难万苦能不怕?
全不怕!有朝一日,驯服烈马!
鬃毛抓住火一把,高墙宽涧当心跨。
放心跨——
得心应手,长驰天下!
学到相当程度,田汉又对他提出进一步要求:把自己写的旧诗词改写成新体诗歌。就像把同一幅画面用水墨画和油画两种形式表现出来那样,从中悟得诗的三昧。
1957年夏天,在郭沫若支持下,陈明远开始用白话体诗歌译写郭沫若的旧体诗。从1957年到l962年,在郭沫若亲自指导下,他完成旧诗新译共约300之多。诗稿先后请田汉、老舍、叶以群、白杨等老前辈审阅指正。但郭沫若不同意出版,一直到1964年郭沫若终于为译诗《新潮》集写了《新潮后序》。此时,陈明远已于一年前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声学方面研究工作。《新潮》书稿由叶以群编定准备出版时,文艺界的“四清”整风开始了,于是《新潮》被打入冷宫。
5。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5)
在“文革”开始的前一二年中,陈明远在先生们的指导下写了三部以海外华工奋斗史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马来亚华工子弟》、《在古巴的中国人》、《东方的使者》。***
第一部长诗的故事节是由田汉先生提供的,并对此诗的主题歌反复润色推敲:
我从小的摇篮就在,
马来亚丛林深处。
我头上慈母的泪珠,
是南国灼热的星雨。
——《马来亚华工子弟歌》
在1964年,作者的几位教师都认为作者学习已有十几年,应该满师了。不妨陆续表一些诗篇。叶以群准备安排《收获》杂志刊登作者的诗选,并着手写一篇报道文学,介绍郭沫若等诸位教师培养诗歌新人的经过。就在一个诗歌新星即将正式推出的时候,“四清”整风中,田汉遭到残酷的批判。于是这次诗歌新星又一次射失败。
在1964年华东现代题材话剧观摩演出期间,田汉受到柯庆施、张春桥等的打击。未等到会演结束,田汉即愤然离开上海。田汉家中往日高朋满座,宾客如云,这时,忽然变得门可罗雀,萧条冷落。可是,从事科研工作的陈明远,星期天照样骑车去看望田汉。田汉将“会演”后所写七绝“无题”拿给他看:
裂断腰身剩薄皮,
新枝依旧翠云垂,
司徒庙里精忠柏,
暴雨狂风总不移。
陈明远也写诗唱和:
谁擎晴翠入云中?最喜华山大小松。
苗在青时已直立,人临绝处始相逢。
扎根乱石锋于剑,磐石粗根劲胜铜。
浊雾扑身寒刺骨,轩昂我自啸长空。
不久“文革”爆了。本来,陈明远可以躲过这场浩劫,或者说注定会被运动所埋没。但是,这颗经过诸多导师培育了十几年的“新星”,却以意料不到的方式,被射到了中国大地的上空,这就是被广大群众在“文革”中被误传的《未表的**诗词》事件。被郭沫若等人培养的“新诗诗人”却在旧体诗歌运动上,产生了巨大的启蒙、普及和推动作用。
1966年10月,陈明远初次见到了红卫兵油印的《未表的**诗词》小册子后,立即给周总理写信,说明真相。同样的信,一式两份,也呈进了中央文革。在l2月中旬**诞辰即将来临之时,他现《未表的**诗词》更广泛的在四处翻印,并且愈印愈精致。他怕把误会闹大,便公开贴出声明,澄清此事。他认为由于诗的风格、笔调相似造成误会的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只要加以解释,很容易澄清。但是,陈明远显然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一纸声明立即给他带来了灾难。他马上被造反派关押审讯。
陈明远被关押在地下监禁室中,饱受皮带、拳头之苦,又被揪斗、游街。由于争辩已没有作用,作者最后决定绝食。当时,他还抱着一丝希望,也许周总理会派人来救他出去。
绝食几天后,陈明远即进入昏迷状态。头脑晕眩,眼前浮现出种种幻象。就在这一年夏天接踵而逝的,他的“私塾”先生一个个出现在他的面前:被迫跳楼自杀的以群师,投太平湖而逝的老舍师,被关进死牢的田汉师。在黑暗之中,他听到无边的海涛在耳边汹涌呼唤,看到郭老和田汉老来到他身边,同他携手走向海滩,大海出惊天动地的咆哮。此时,他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仅存一丝生息,这时候,忽然从他的心底迸出了诗句,这是面临死亡深渊的歌唱:
大海啊——我的灵魂!
我离开你已经多么久远……
那溶洞单调的滴漏,
深谷里凝滞的迷雾,
积压在岩头皱纹之间的
焦虑重重的汗珠,
还有慈母眼眶深处
因日夜盼望而洞穿的
几乎要枯干的清泉,
都离开你这样久远啊!
但无论彩云的羽翼
受狂风冲击而断裂,
沙滩上苦涩的浪花
被烈日曝晒得萎谢,
峰顶禁锢的每一丝白,
6。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6)
草根潜伏的每一粒露液
还有我这被枷锁窒息,
被镣铐拴死的
满腔炎黄子孙的热血,
它们都要聚为涓流、
小溪、急湍、瀑布
汇成怒吼的江河,
要像奔赴军旗下的战士
前仆后继、不惜一切,
跨越死亡的旷野,
每时每刻,梦想着
要轰隆隆地
奔回你的怀抱里来,
我的灵魂——大海啊!
这《海魂》是陈明远第一回用生命谱写的诗篇。***由于周总理及时派人来解救,挽回了他的生命。
12月25日,总理联络员(一位老红军干部)来到中国科学院传达周总理对陈明远上书的指示:“第一,主动说明况是好的,今后不要误传《未表的**词》了;第二,这不是政治问题,澄清就行了,不要再追究误传者责任;第三,再不要搞什么‘揪斗’了。”
由此,陈明远获得了暂时的自由。
1968年春天,陈明远与管汀鹭结婚。管汀鹭出身于干部家庭,当时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实习员。按国家规定,他们请了一个月婚假,去游历了杭州、广州。在旅途上,他又获得了诗歌的另一次丰收。1968年5月的广州,到处在武斗,一片混乱。他见到了一种“含笑花”,产生了新的灵感。他用旧体和新体两种形式写了“含笑花”。把这两新旧体诗加以对照,是十分有趣的:
但惊芳郁不知名,万片红唇欲声。
新月赋彤添秀丽,旭光透影倍鲜明。
莫同枫叶愁颜老,亦耻杨花媚骨轻。
藐视寒潮偏不谢,风中笑语自盈盈。
下面是同诗的新体:
惊喜于你们的清芳
却来不及请教芳名
无数片殷红的嘴唇
酝含着温柔的笑影
还没被砸破的新月
遗留下灵秀的外形
晚霞用最后的光彩
把神态映照得通明
不像那暮秋黄叶
在萧瑟中摇落了生命
也不屑于追随杨花
上下左右飘忽不定
藐视那一阵阵寒潮
它无法使你们凋零
在阴森凛冽的空气里
传给我亲切的笑声
不难看出,这“含笑花”包含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管汀鹭美好、坚定品性的赞颂。
当陈明远与爱人管汀鹭由广州回到北京,恰好正逢上“五一六”通知表两周年,在又一场“清理阶级队伍”中,他与爱人被分别关进“牛棚”。搜出的作者的几十新诗,成为“恶毒攻击伟大旗手”**的“反革命罪证”。
当时“牛棚”中被一同关押的“走资派”、“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有几十人,其中包括七十多岁的老科学家和老干部。陈明远在其中属年龄最轻的一个,因为他“死不认罪”、“毫无悔改之心”受到格外严密的监视。由于在烈日下经受沉重体罚,强制劳改,陈明远被私刑拷打的伤口炎肿胀,经几次吐血后,人昏迷不醒。
陈明远被两个专政队员押送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出示了“此人为阶级敌人”的介绍信,让专为“黑帮”做手术的医生诊治。当时诊断结果:高血压、心律不齐、脊椎劳损、关节炎、高烧39度……
正当专政队员去取药时,突然一群戴红袖章,披绿军装,腰系武装带的人冲进来。一条黑布蒙住了他的双眼,在一片“打倒”的口号声中,他被绑架出医院,塞进一辆停在门诊部门前的越野吉普,人一上车,吉普车就一溜烟开跑了。
当吉普车开到和平里,他头上的黑布被解了下来,车中爆出一阵欢笑声,原来,这些绑架者全是他的好朋友。他回到了朋友中间,紧张的神经一松弛下来,浑身立刻瘫软,只觉浑身刀割火燎,人又昏迷了过去。当朋友们小心翼翼地将他抱进房间,抱到床上,用清凉的湿毛布敷到他烫的额头上,在他的脑中突然又涌现出一句句诗行:
只为挣脱脚上的镣铐,
7。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7)
猛地撕断双脚,
剧痛又终于转成麻木,
一举冲破云霄?( 1966--1976的地下文学(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796/ )